把握交流
時間:2022-11-25 06:19:00
導語:把握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把握”,我們經常講,卻很少深入想。一旦鉆進去對它進行透視,就會發現,它的內涵是如此的廣博而深奧。大千世界,古往今來,任何事情都離不開“把握”二字。把握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人生順逆、事業成敗,無不在把握之中見分曉;國運盛衰、歷史興替,無不在把握之中分高下。無論是政黨、國家、民族,是政治領袖、軍事統帥、經濟巨頭,還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很多成功的經驗都是把握的經驗,許多失敗的教訓都是把握的教訓。把握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又是一個實踐問題。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進行一些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不僅是很必要的,而且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把握”是什么?《現代漢語詞典》(20**年增補本)對“把握”所列三個義項的前兩項:(1)握,拿。(2)抓住(抽象的東西)。從詞義上講,把握就是掌握和控制的意思;從方法論的角度講,把握就是對事物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和活的運用。把握是一種無固定模式可循的既確定又不確定的實踐技能,是個人品德、才能、情感、知識、經驗、氣度等各種因素的綜合反映。
1.把握顯示能力。把握得好不好,取決于人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人的處事能力。把握能力,與把握者的知識水平、社會經驗、心理素質等密切相關。善于把握的人一定是認知能力比較強的人,能夠知己知彼、全局在胸;善于把握的人一定是判斷能力比較強的人,能夠權衡利害、正確選擇;善于把握的人一定是控制能力比較強的人,能夠理性地節制自己、適當地引導他人。1980年,隨著撥亂反正的全面深入開展,社會上出現了一種右的思潮,那就是惡意誹謗同志,否定思想和中國共產黨。在這個時候,鄧小平同志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胸懷和膽識,要求全黨公正、科學地對待歷史,確立同志的歷史地位,并提議對建國后黨的歷史作出一個決議。隨后,他10多次召集決議起草小組開會,強調“不寫或不堅持思想,我們要犯歷史性的大錯誤。”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在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面臨挑戰的關鍵時刻,鄧小平同志科學把握時勢大局,堅定地捍衛思想偉大旗幟,為國家的團結穩定和事業的發展進步提供了根本保證。這種把握能力,是在長期斗爭實踐中形成的。我們如何提高把握能力?一是要樹立長遠的眼光。〖HTF〗能夠從局部看到全局,從當前看到長遠,善于從全局和長遠的角度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二是要培養超群的悟性。能夠迅速進入角色,迅速提高水平,善于從認知層面和操作層面掌握局勢、駕馭局勢、控制局勢。三是要積累豐富的經驗。能夠發現自己的不足之點,找到自己的成功之源,善于從經驗和教訓上完善自我、修正自我、鞭策自我。
2.把握講究藝術。把握之所以成為一種藝術,全在于它的針對性、策略性和創造性。從針對性講,把握就是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從策略性講,把握就是恰如其分、適可而止、有理有節;從創造性講,把握就是發展優勢、穩定均勢、減少劣勢。中國古代兵家講究“怒而撓之”、“親而離之”、“卑而驕之”,就充分體現了把握的藝術功力。“怒而撓之”,是在敵將性格暴躁的情況下,故意挑逗辱罵,使之發怒生氣、盲目用兵,進而相機殲滅;“親而離之”,是在敵軍團結一心的情況下,利用或制造矛盾,使之互相猜忌、離心離德,從組織上削弱敵人;“卑而驕之”,是在敵人力量強大的情況下,用恭維的言辭和豐厚的禮物示敵以弱,助長其驕傲輕敵情緒,等其弱點暴露以后,再出其不意地攻打他。藝術重在審美。當一項工作臻于美的境界,那就成為了把握的藝術。對領導工作而言,把握藝術就是領導藝術;對日常生活而言,把握藝術就是處世藝術;對軍事家來說,把握藝術就是戰爭藝術;對談判者來說,把握藝術就是談判藝術。作為一種藝術,把握講究的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強調的是“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這種藝術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套用,必須順勢而為、因勢而變。我們如何錘煉把握藝術?一是要用技巧,把所從事的工作當成一門技術,積極主動地發現和運用各種“竅門”;二是要能變化,不墨守陳規,用流動變化的方式去破解工作中的難題;三是要善想象,不斷延伸思維的翅膀,在創新思維中拓寬發展的空間。
3.把握蘊含哲理。從哲學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整體。大與小能夠互相依存,好與壞能夠互相作用,繁與簡能夠互相制約,敵與友能夠互相轉化。科學地把握事物,正是要求人們辯證地、全面的、運動地看待問題,防止走極端。解決困難問題,要善于化大為小;面對復雜局面,要善于化繁為簡;開展革命斗爭,要善于化敵為友;治理經濟環境,要善于化劣為優。1955年4月,第一次由亞非國家獨立召開、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在印尼萬隆召開。參加會議的29個國家中,同中國建交的只有7個,同美國有援助關系的有22個。會議一開始,有的國家的代表就提出所謂“共產主義威脅”、“顛覆活動”等問題,氣氛十分緊張。鑒于這種情況,出席會議的總理決定把原定的發言稿作為書面稿印發,臨時在會議上作了以“求同存異”為主旨的著名發言。他說:“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極富哲學智慧的發言獲得了與會代表普遍熱烈的歡迎和贊揚,引導會議繞過了暗礁,撥正了方向。把握的哲理,蘊含于辯證思維之中。我們如何辯證把握?一是要居安思危。懂得“安危相易”的道理,在順利的時候看到危機,防止事物向壞的方面轉化。二是要求同存異。在差異中尋找共同點,以贏得更多的支持和同情。三是要利他惠己。在為別人謀利益中發展自己,以利他之心推動事業進步。
4.把握體現境界。科學把握,實際上是要求人們在處理問題時掌握好一個“度”。這個度”掌握得恰到好處,為人處事就進入了一種出神入化、爐火純青的境界。這種境界,有時表現為一種思想的境界,有時表現為一種智慧的境界,有時表現為一種人格的境界。春秋時期祁黃羊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這是思想境界;三國時期諸葛亮“七擒七縱”、唱“空城計”,這是智慧境界;清朝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是人格境界。達到了這種境界,就能夠把握恰當、應付自如。傳說春秋時期有個藍田侯叫王述,性情十分暴烈。針對這個弱點,他很注重控制自己的情緒。有一次,一個人氣勢洶洶地罵上門來,大吵大鬧。王述始終強壓性子,默然面壁而立。直到那個人離去很久,他才轉過身來辦自己的事。就王述而言,把握不僅體現在情緒的控制上,而且體現在道德的修養上。“事”境源于“心”境,心力決定功力。只有在道德、學識、修養上達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在把握上步入勝境。我們如何拓展把握境界?一是要進德。高尚的道德情操,是科學把握事物的基本前提。我們要培育忠誠之德、大度之德、非私之德,以優良的品德包容天下之事,把握發展之機。二是要增智。豐富的知識,是科學把握事物的必備條件。我們要加強學習、堅持學習、善于學習,把學來的知識轉化為處事的智慧和把握的能力。三是要養性。性格影響把握,關乎成敗。我們要積極養成堅韌的性格、熱忱的性格、鎮定的性格,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他人、把握世事。
(二)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事物是紛繁復雜的,需要我們把握的東西很多。人際關系需要把握,內政外交需要把握,推進工作需要把握,成就事業需要把握,改造客觀世界需要把握,改造主觀世界同樣需要把握。
1.要善于把握大局。曹操說:“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胡雪巖認為:“眼光是金”,“有天下的眼光,就能做成天下的生意。”只有立足大局,才能高屋建瓴、縱橫自如,才能夠保持昂揚奮發的狀態和追求卓越的激情。小平同志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編輯工作接近完成的時候說:“不管對現在還是未來,我講的東西都不是從小的角度講的,而是從大局講的。”這實際上是小平同志政治生涯的經驗之談。善于把握大局:一是要在政治上把握方向。一個成熟的為政者,首要的是政治上過得硬,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始終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共產主義的信念、堅定對黨的領導的信賴、堅定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特別是在大是大非問題上,能自覺做到分析問題著眼黨的事業,開展工作牢記黨的宗旨,解決矛盾堅持黨的原則,始終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理直氣壯地同各種錯誤思潮和腐朽思想作斗爭,能經受住各種政治風浪的考驗,經受住改革中利益關系調整的考驗,經受住執行急難險重任務的考驗。二是要在感情上把握原則。對為政者來說,處理好生活中的親情、友情、愛情和人與人之間的交情,有特殊的意義。人生在世,誰都要和“人情”二字打交道。為政者一定要辨清人情之味,看看究竟是哪一種人情,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態度。要認真處理好講原則與講感情的關系,做到既重感情,更講原則,把握住感情的閘門,交高尚的人,交有道德的人,交遵規守紀的人,始終保持共產黨人應有的人格和尊嚴。三是要在工作上把握重點。為政者要善于謀全局,抓重點,養成從全局和戰略上思考、處理問題的習慣。只有胸懷大局,將自己所負擔的責任與大局聯系起來,認清自己的方位,工作中才有方向、有章法、有輕重緩急。大局不是靜止的、固定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大局不是一個平面,而是一個立體的結構。把握大局,需要抓住一些關鍵時機、關鍵事件、關鍵問題,掌握好推進各項工作的節奏和力度,真正收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2.要善于把握小節。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有一個由小到大、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重視細微漸變,古人多有提醒。《后漢書·陳忠傳》上寫道:“輕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潰蟻孔,氣泄針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識幾。”有些人往往認為“微小”不足道,“細小”不足為,對劇變警惕,對漸變輕視,以致積隱成患。其實,越是隱藏的東西,越能看出人的品質;越是細微的東西,越能顯出人的靈魂。把握小節的要點有三:一是工作重視細節。老子曾說:“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細。”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細節決定成敗。三國赤壁之戰,孫劉聯軍打敗曹操,就是從曹軍戰船連鎖,便于火攻這個細節上把握了戰機。在現實生活中,多數人在多數情況下所從事的都是一些具體的事、瑣碎的事,也許過于平淡,也許雞毛蒜皮,但這些具體瑣碎事情的每一個細節都與工作大局緊密關聯,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礎。我們辦任何事情都必須從細微處入手,切忌粗枝大葉,因小失大。二是生活重視小事。一個人養成良好的生活作風,可以通過紀律、制度和輿論監督等多種因素加以實現,但最根本的約束力還是在于自律,靠自己慎始慎終慎獨慎微。“禍患常始于忽微”。有的人在個人生活上小事小看,認為吃點、占點、貪點無大礙。殊不知,許多走上犯罪道路的人,都是從這“一點”開始蛻變的,歷來清廉之士對生活小事每時每刻都保持著敬畏之感。康熙年間的廉吏張伯行在頒布的《禁止饋送檄》中說:“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贈;要一文,自即受一文之污。”的確是發人深省的警世鐘。三是處世重視善行。為人處世的基本點,就是秉持平安祥和的愿景,使自己舒心的同時讓大家都舒心。這方面,重在堅持三條:一要積小善。善心善行不在于大小,我們要“勿以善小而不為”,凡事要當“善”不讓,看到需要幫助的人和事,都應積極主動去相助,絕不能“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二要去小惡。常言道:“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小惡不改會漸漸養成惡習,人生的福報無形中會一點一滴地被銷減。因此,對細小的惡行要有如臨深淵的警惕性。三要赦小怨。“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人生處世應當尚德貴和,學會寬容,涵養大度,克己謙讓,斷然不可爭強好勝、睚眥必報。
3.要善于把握分寸。“分寸”之把握,奧秘甚深。做人做到恰如其分,是一種高境界;做事做到恰到好處,是一門大學問。把握好分寸,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在處世上要把握好“進”與“退”的度。人有前面的世界,也有退讓的境界。向前的世界固然積極,背后的世界卻也寬廣。唯有看清這兩個世界,切實把握好進退的節奏,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書中,非常精辟地寫道:“誰人不知,兩個拳師放對,聰明的拳師往往退讓一步,而蠢人則其勢洶洶,劈頭就使出全副本領,結果卻往往被退讓者打倒。”敗退臺灣的讀了此書以后,深感自己在發動內戰之初所實行的“速戰速決”、“全面進攻”戰略犯了根本性錯誤,并由此得出“非失敗不可”的結論。打仗如此,做人亦然。在特定的情況下,退讓是一種智慧,放棄是一種清醒。勾踐臥薪嘗膽,韓信甘受胯下之辱,都是以退為進的范例。在現實生活中,當你與人發生矛盾或沖突時,只要不是原則問題,就完全可以放棄爭強好勝的心理,這樣才能化干戈為玉帛,避免兩敗俱傷。其次,在交往中要把握好“親”與“疏”的度。人與人之間,保持怎樣的一個距離,才能使得彼此心里都感到踏實,這是有一定之規的。《莊子》載:“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醇。”《論語》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都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交往中親疏有度、把握分寸的道理。對于領導者來說,與部屬相處,應提倡等距離交往。對與自己親近的,要有意識地拉開距離;對與自己距離較“遠”的,應該主動接近。切忌由于鄉情、友情、親情以及性格、秉性、愛好等原因,有意無意地搞拉拉扯扯、親親疏疏。第三,在情緒上要把握好“宣”與“壓”的度。喜怒哀樂人皆有之。為政者能否科學調控和把握情緒,做到喜不失形、怒不失態、愛不失度,至關重要。保持喜怒哀樂的平衡,要有意識地做好逆向轉化工作。不能一喜百順,高興了什么事都好辦;也不能一怒皆煩,生氣時看什么人、什么事都不順眼。喜頭上、氣頭上說話,一定要三思而言,反復掂量后再出口。正所謂“盛喜中,勿許人物;盛怒中,勿答人言。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體。”
4.要善于把握時機。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問題,處理早了不行,處理晚了也不行。這就有一個時機的問題。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所說:“幸運之機好比市場,稍一耽擱,價格就變。”把握好時機,主要是堅持兩條:第一條,持重待機。就是做事情要沉得住氣,等到時機成熟后再行動。我們常說的“功到自然成”、“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就是這個道理。有這樣一則故事,一位青年畫家請教法國著名畫家門采爾:“為什么我常常能一天作一幅畫,可賣出它卻總要一年的時間。"門采爾微微一笑說:“年輕人,你可以換著試一下。你把一天畫出的畫用一年時間去畫,看能不能把一年的賣畫時間縮短為一天。”年輕人回去之后,閉門苦練基本功,幾年后他的畫技有了明顯提高,作品暢銷一時。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火候不到的夾生飯。我們辦任何事情,要認真分析主客觀條件是否具備。條件不具備時,一定要慎重行事,從長計議,密切注視事情的發展,耐心等待行動的時機。第二條,當機立斷。要對事物的發展趨勢時刻保持一種深度的覺察和敏銳的判斷,條件已經成熟或基本成熟,或者在等待的過程中出現了良好的時機,就要毫不猶豫地下定決心,作出果斷處置。錯失良機,反而會把事情搞得更難處理。這就是我們的古人曾經說過的,“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迎,反受其殃。”
5.要善于把握人生。漫漫人生,既是目的,更是過程。人生之旅,柳暗花明,路轉峰回。生命閃光處,不一定是草長鶯飛時;人生得意時,不一定是踏花歸來處。人生的成敗興衰,人生的順逆榮辱,人生的濃淡緩急,始終在自己的把握之中。美國著名企業家和教育家卡耐基通過對一系列成功人士的考察研究,得出結論說,一個人的成功,85%來自于自己的努力、工作技能和為人處事的能力。把握人生,一是要十分重視方向選擇。在人生的道路上,可能面臨著一個又一個十字路口。在人生方向上如何選擇,往往決定一生的事業利鈍。1927年,將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敗。在革命形勢急劇惡化時,一些人面臨著何去何從的艱難抉擇。、等一批在國民黨內具有很高地位的人毅然加入共產黨,這一正確的人生選擇,使他們走上了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之路。而宋希濂、侯鏡如等一些原已加入共產黨的人卻投向國民黨的懷抱,這一錯誤的人生選擇,使他們走向了敗軍之將的痛苦之旅。二是要切實端正價值取向。人生就是一種承諾。兌現承諾,既是回報社會,也是展示自我。人生價值觀大致分為三種基本類型,即唯心主義價值觀、機械主義價值觀、辯證唯物主義價值觀。如果秉承唯心主義價值觀,就會逃避現實、無所作為;如果秉承機械主義價值觀,就會只顧自我利益、不求社會承認。只有秉承辯證唯物主義價值觀,才能把人生追求與社會發展、人民利益聯系起來。同志要求各級領導干部經常想一想,“過去參加革命是為什么,現在當干部應該做什么,將來身后留點什么。”就是強調要端正價值取向,使自己的人生價值具有盡可能大的社會意義。三是要科學對待沉浮起落。人生在世,有順境也有逆境,有幸運也有厄運。順境中往往潛藏著失敗的可能,逆境中常常包含成功的因子。當年吳越相爭之時,吳王夫差沉迷酒色,結果轉勝為敗;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結果轉敗為勝。這就昭示我們,一個人在比較順利的時候,要居安思危,頭腦清醒,始終保持一種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清醒和謹慎;一個人在經受挫折的時候,要堅定信心,看到光明,始終保持一種“山再高總被踩在腳下”的壯志和勇氣。
(三)把握是一種人生哲學,同時也是一種工作方法,是一種領導藝術。同志曾經說:“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這個方法問題,就是一個如何把握的問題。把握得好,就會運籌帷幄,事半功倍;把握得不好,則會適得其反,事倍功半。那么,在具體工作中如何做好把握這篇文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條:
1.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注意統籌兼顧。任何事物在其發展的各個時期,都存在著主要矛盾或主要環節、中心環節。抓住了這些主要矛盾或主要環節、中心環節,就能順利地解決其它矛盾或帶動其它環節。列寧、斯大林認為,政治家的全部藝術就在于抓住無窮鏈條中的中心環節。同志也指出:“任何一個地區內,不能同時有許多中心工作,在一定時期內只能有一個中心工作,輔以別的第二位、第三位的工作。”因此,在工作中,要善于抓住起決定作用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帶動其它矛盾的解決,取得“抓綱帶目”、“綱舉目張”的效果。當前,我們要抓的工作很多,肩負的任務很重,面臨的壓力很大,必須善于集中時間和精力,抓重點、抓中心、抓關鍵,牽著“牛鼻子”,找準“支撐點”,主攻“突破口”。去年,市委四屆三次全會明確提出了“實施千億工程,建設工業常德”的奮斗目標,堅持把工業化作為推進“三化”的重點,把發展先進制造業作為發展工業的重點,大力培植優勢產業,實現經濟快速發展。這是一個重點非常突出的戰略決策。各地各部門必須圍繞這些工作重點,做到領導力量保證重點,財力物力傾斜重點,工作考評突出重點,確保重點工作的實際效果。然而,客觀事物又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重點工作、中心工作與其它工作的關系,也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中心工作離開了其他工作的支持,重點工作離開了一般工作的支持,也就失去了中心與重點的意義。正因為如此,我們在推進工作時,既要善抓主要矛盾,又要注意統籌兼顧,把握好中心工作和非中心工作、重點工作與非重點工作的關系,促進各項工作的有機配合、協調運轉。在實際工作中,有的地方往往把重點論變成“一點論”,抓住一點不及其余,重視這頭忽視那頭。如強調招商引資,就淡化啟動民資;強調工業化,就放松農業產業化,等等。這都是不善于總攬全局的表現,是不利于統籌協調發展的。
2.既要防止好心辦壞事,又要促進壞事變好事。現實中常有這樣的情況:一些原本好心好意去辦的好事,可能因為某個環節考慮得不夠全面,不僅沒能取得預想的效果,反而事與愿違,成為一件壞事;一些原本不希望發生的壞事,可能因為補救得力,不僅減少了負面影響,而且成為新的積極因素,變成一件好事。這說明,好事把握得不好,可以變成壞事;壞事處理得當,也可能變成好事。這就要求我們,既要防止好心辦壞事,又要促成壞事變好事。防止好心辦壞事,關鍵是要確保決策正確,落實到位。我們要有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的強烈欲望,但是好心辦好事是有條件的。既要考慮發展需要,又要考慮群眾意愿,防止“好事蠻辦”;既要有滿腔熱情,又要有求實態度,防止“好事虛辦”;既要強調盡力而為,又要注意量力而行,防止“好事濫辦”。總之,要堅持主觀與客觀、需要與可能、動機與效果的科學統一,切實把好事辦好。促進壞事變好事,關鍵是要弄清根由,順時應變,積極補救,促成轉化。也就是說,要盡量趨利避害,化害為利。比如,這些年有許多國有企業職工下崗失業,他們的基本生活遇到了困難,社會穩定也受到了一定影響。但由于各級黨委和政府采取了積極的就業政策,引導下崗職工自主創業,幫助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不僅解決了他們的生活出路問題,還有力促進了民營經濟發展。這說明,做工作,辦事情,出現壞事并不可怕。只要我們科學把握,善于從壞事中吸取教訓,善于從壞事中捕捉轉機,就能減少壞事帶來的負面影響,促成壞事變好事。
3.既要堅持原則性,又要講求靈活性。原則性和靈活性的辯證統一,是領導科學的重要內。我們在推進工作、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原則上的堅定性和策略上的靈活性的辯證統一。只有原則性而無靈活性,那是古板的教條,容易變成刻板僵化的教條主義;只有靈活性而無原則性,那是喪失立場,容易變成我行我素的無政府主義。同時,原則性和靈活性是有從屬關系的,原則性是主要的,靈活性是次要的。只有在堅持原則性的大前提下講求靈活性,才會張弛有度,活而不亂。我們要善于把兩者巧妙地結合起來,把握好原則和靈活運用的度,掌握好原則和靈活操作的勢,努力做到原則性和靈活性相得益彰、兼而有之、運用自如。同志十分贊賞鄧小平同志綿里藏針、剛柔相濟的領導藝術,說他“外面和氣一團,內部是鋼鐵公司”。這里的“針”和“剛”就是指原則上的堅定,“綿”和“柔”就是指策略上的靈活。這些年來,我國經濟之所以能夠高速發展,關鍵一條就是在經濟制度上堅持了原則性和靈活性的有機結合。比如在社會主義經濟成份上,我們既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這一根本的社會主義制度,又鼓勵發展壯大個體私營經濟,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在先富與共富的問題上,既堅持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方向,又允許并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以帶動和幫助落后地區。這就為我們發展社會生產力提供了更加寬廣的空間。
4.既要埋頭苦干,又要明確思路。埋頭苦干與明確思路的關系,實質上就是說與干、思與行的關系,說到底就是務虛與務實的關系。埋頭苦干是操作問題、實施問題,明確思路是目標問題、方向問題。埋頭苦干與明確思路都是推動工作的必備條件,缺一不可。只埋頭苦干而不明確思路,只埋頭拉車不抬頭看路,工作就會出現盲目性;只空談思路而不埋頭苦干,“干打雷不下雨”,工作就會缺乏實效性。現在,有些同志埋頭苦干有余,明確思路不足,特別是在發展目標上顯得低調保守,目標稍微定高了一點,就叫苦連天,認為這也有困難,那也不合實際。這是一種典型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這樣的人只會守攤子,不能創大業。因此,我們各級領導干部要正確處理好埋頭苦干與明確思路的關系,邊思邊行,敢說敢干,做到既善練務虛之功,又力行務實之風,努力使各項事業在務虛與務實、形式與內容的良性互動中更快更好地發展。
5.既要敢闖敢冒,又要遵循規律。敢闖敢冒就是要勇于開拓創新,遵循規律就是要一切從實際出發。縱觀古今中外,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的興衰成敗無不與敢闖敢冒、開拓創新密切相關。創新則存則興,守舊則衰則亡。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通過“動靜必思隋氏,以為殷鑒”,改革吏制,勵精圖治,造就了有名的“貞觀之治”。同樣,日本經過“明治維新”,數十年間便由一個封閉落后的國家變成了一個先進富強的國家。相反,清王朝經過“康乾盛世”后,因為閉關自守,不思改革,最后山河破碎,任人宰割。但是,敢闖敢冒不是亂闖亂冒,開拓創新不能違背規律、脫離實際。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是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精髓。我們鼓勵各級干部敢闖敢冒、開拓創新,必須以實事求是為前提,把按規律辦事貫穿于加快發展的全過程。工作決策要實事求是、遵循規律。始終注意把上級精神、外地經驗和本地本單位的客觀實際結合起來,避免“前任的政績,后任的包袱”、“頭年的決策,當前的失誤”等現象的發生。工作推進要實事求是、遵循規律。決策一旦確定,就要堅決執行,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要采取符合實際的措施,實行大多數人能接受的辦法。不管外面的形勢如何熱,別人的數字如何大,都要始終堅持不弄虛作假,不夸大縮小,始終把實事求是、遵循規律作為我們考核和檢驗工作的一項基本原則。
- 上一篇:學習型機關學習型人才創建交流
- 下一篇:五種機制創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