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教育不公研究思考
時間:2022-10-29 01:21:00
導語:消除教育不公研究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理論界專家認為;“和諧社會”的內涵至少應當包括以下四方面:
(1)“和諧社會”是社會資源兼容共生的社會。
(2)“和諧社會”是社會結構合理的社會。
(3)“和諧社會”是行為規范的社會。
(4)“和諧社會”是社會運籌得當的社會。
構建和諧社會,就要著力解決社會不公的問題、貧富差距的問題、弱勢群體的問題等等。本文試對解決教育不公的問題做一探討。
一、當今中國社會普遍存在教育不公的問題
1、受教育者獲得教育機會不平等。表現在各教育階段入學率和升學率的差距,這種差距隨著教育階段的升高而擴大,呈現出倒金字塔狀的格局。《義務教育法》公布之前的1985年,城鎮已普及了初中、小學教育,而農村兒童入學率不足95%,小學畢業生升入初中的比率只有65%,而低于這一數字的省、市達13個,其中貴州、廣西和西藏不足50%。到2004年,仍然有至少10%的農村地區尚沒有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甚至沒有普及小學教育。另據上海教育科學院有關專家測算,2001、2002年,適齡人口的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分別占75%和76.6%,有7個省區在60%以下。雖然小學入學率達到99%,但畢業率僅為89%左右;初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0%,但畢業率僅有76%左右。據測算,每年全國約有100萬兒童沒有入學,200萬兒童未能完成6年小學教育。高中階段城鄉差距又被拉大,從初中升高中的比率看,城市的升學率從1985年的40%提高到2004年的55.4%,而同期農村則從22.3%下降到18.6%,兩者間差距從1.8倍擴大到3倍以上。在全國31個省區中,當年城鄉差距超過3倍的省區達15個,超過4倍的有5個。高等教育階段,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據對北京某一著名高校2000多名學生抽樣調查發現:這些學生中,28%來自北京,30%來自北京以外的城市,只有17.7%來自農村。也就是說城鄉比例為82.3:17.7,近似值為80:20,而我國城鄉人口比例是20:80,也就是說占總人口20%的城鎮人口,享受了80%的高等教育機會。這種不平等,是政策傾斜的結果,集中反映在招生名額的分配上,以清華大學為例,在迄今為止二十多年間,它投放在北京的招生計劃超過蘇、皖、鄂、川4省的總和。2002年,在北京招生占招生總數18%,而當年北京高中畢業生的數量只占全國總量的0.9%。招生分數線也相差十分懸殊,在北京能上清華的分數,在一些地方上不了重點大學,在北京能上一般高校的分數,在一些省則無學可上。1998年7月,山西省太原市中專錄取分數線是這樣劃的,城市376分,農村532分,相差竟達156分。
2、教育資源不平等。(1)資金投入不平等。各教育階段,各級政府都將有限的資金投到有限的重點學校,南京一所普通中學要求撥款130萬元才能維持正常運轉,而其鄰近的一所重點中學卻可以得到1000萬元現代化工程改造撥款,而有些縣全部教育撥款還不足100萬元。(2)享受的群體不平等。據對北京、重慶等十城市的一項調查,在北京市,占總人口數不超過10%的黨政干部、高中級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子女,升入重點中學的比率達57.3%。而某經濟大省財政廳與省城某知名中學達成的協議更反映了赤裸裸的交換關系:該中學每接收一名該廳官員的子女,就可多得數萬元教育經費。(3)享受的師資不平等。在大城市,教師人才濟濟,當一所重點中學出現一位教師崗位空缺時,會有成百上千名大學生前去應聘,這其中不乏有博士、碩士畢業生;而農村教師流失嚴重,湖北省蘄縣一年就流失教師800余名,有些小學只剩下一個留守教師。受財政經濟狀況的限制,農村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很難吸引高層次優秀人才去從教。許多地方挑大梁的仍然是沒有受過中專以上學歷教育、由過去的民辦教師轉正的老師去承擔,根本無法保證教學質量。(4)基礎設施的巨大差距。當城市中小學生普遍走進高樓大廈、享受現代化教育設施時,還有數以萬計的農村學生在低矮、陰暗、潮濕、簡陋的危房中苦苦就讀。當城市一些單位的職工子女無憂無慮地乘坐單位班車往返就學時;許多貧困農村的孩子卻要翻山越嶺、起早貪黑、往返十幾公里奔波于就學之路。
3、師資待遇的不平等。城市可拿出幾十萬元招聘中小學校長,而農村小學校長平均工資不會超過千元。當前大多數城市中小學教師平均月工資收入達到二千元左右,而農村教師卻只有數百元。而且農村教師工資還常常被拖欠,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路甬祥引述教育部的有關統計顯示:截止2002年7月,全國累計拖欠教師工資127億元,涉及24個省區;其中2002年1-4月新欠14.6億元,涉及21個省區。雖然近年情況有所改觀,但問題還遠沒有徹底解決。
4、學歷文憑的不平等。現在國家辦學、地方辦學、企業辦學、個人辦學五花八門,都能發文憑;外國留學、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形式多樣,而取得的文憑在社會上的作用是一樣,清華大學本科畢業生與地方普通高校畢業生工資標準相同。這就出現了800分上本科,400分也能上本科;500分上專科,200分也能上專科的局面。同等學歷含金量卻有很大不同。
5、就業的不平等。數以億計的農村青年沒有受到大專以上教育,城市就業大門對他們關閉,他們只能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或進城打工,干最臟、最累甚至危險的活,拿極低的收入,還經常受到歧視。即使上了大學、受到良好教育,也不能平等就業,如受戶口、糧食關系的限制,北京市七、八年前就不接收外地普通高校學生,濟南、青島兩市也相繼出臺了拒絕接收本市以外生源的專科生政策規定,或接收此類畢業生要交納相當數量的城市增容費,最高可達十幾萬元。相當一部分來自農村的優秀大學畢業生,由于沒有家庭、社會的關系資源,就業情況比城市只有一般表現的大學畢業生差得多。
二、產生教育不公的原因
造成當前教育不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客觀因素,也有人為造成的主觀因素。
1、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城鄉差距在拉大,東西部差距在拉大,全國還有5000萬人口沒有解決溫飽問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上不去,教育發展也明顯受到制約。
2、教育觀念的差異。在相當一部分農村又出現了新的讀書無用論觀念,認為:“現在就業這樣難,上了大學也找不到好工作,不如早下學、早賺錢”。一些地方政府特別基層政府認為投資教育不如投在其它方面收效明顯,不愿把資金投到教育領域。
3、政策不公。有人形容:“教育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體制改革最后一塊堡壘”,不無道理。教育發展的許多方面還受計劃體制的制約,投資、編制、招生、考試設置、收費標準等由上級決定,學校在許多方面沒有主導權和自主權。教育部直屬高校每生撥款數額是地方院校得到地方政府撥款數額的2.5倍,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重大科研課題絕大多數投在所謂的重點大學,高校之間存在不平等競爭。招生計劃的分配更是集中向城市傾斜,直接造成城鄉升學比例的巨大差異。高校布局更不合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高校密集,而人口是北京、上海若干倍的山東、河南兩省高校數量要少很多。這更反映了政府愿把更多人力、物力、財力投放大城市,造成地區間的不平衡。
三、教育不公對社會發展產生的負面影響
1、對小康社會建設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小康社會建設是全社會的建設,并非是哪一部分人的建設。而占人口總量80%的農村人口實現不了小康,就不能稱其為小康社會。農村落后的原因很多,其中教育層次不高是重要原因。
2、教育不公導致城鄉差距、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造成社會發展不平衡、社會結構不合理,引發很多社會矛盾,有些矛盾呈激化趨勢。
3、影響和諧社會建設。有無自由暢通的社會流動機制,公正合理的利益協調機制,安全全面的社會保障機制,靈敏有效的社會控制機制,動態開放的社會穩定機制是衡量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標準。教育不公直接影響上述五項機制的建設。只有掃除教育領域中各種不平等狀況,才有可能有效調節社會各層面的利益關系,拉近城鄉差距、貧富差距,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4、教育不公還會引發其它一些不良影響。如教育不公,造成很多農村青少年不能得到良好教育,引發對黨和各級政府的不滿;城鄉教育的巨大差距,導致城鄉對立;一些特權部門和個人利用職權為子女謀利益,引發群眾對腐敗的不滿;一些青少年輟學后,無所事事,引發社會不安定因素等等。
一方面,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是一項龐大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和諧社會建設又是具體的、實實在在的,需要每一個行業、每一個領域從自身著手,解決有礙和諧社會建設的問題。教育領域也不例外,更應盡早解決教育不公問題,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1、從源頭上、政策上解決消除教育不平等,大力發展教育。首先,要改革計劃體制下對教育領域的種種管理辦法,如學校設置、投資方面、招生名額分配等,都要逐步趨向合理。其次,地方政府要打破地域界限,取消對學生就學、就業的歧視性政策,如借讀費、贊助費、城市增容費等,讓適齡青少年都能在平等的環境中就學、就業。再次,真正讓學校擁有辦學自主權,保證校長法人地位,因人、因地而異自主辦學。第四,動員社會力量辦學,調動社會各階層辦學積極性,彌補教育資源的不足。
2、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都要真正重視教育,加大教育投資比重。要嚴格按照《教育法》規定的比例保證資金到位,并隨經濟的增長逐漸擴大對教育的投資。一些地方政府負責人應消除短視的觀念,不能借口缺乏資金,減少對教育的投入。窮,也可辦好教育,我們的鄰國——朝鮮就是典型例子。在國際上,朝鮮是公認的窮國,它的免費教育,早在1959年、也就是朝鮮戰爭剛剛結束的那一年就全面實施,令普通民眾無法想象的是:實現了從幼兒園到大學全流程的徹底免費教育,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應該引起各級政府的深刻反思。
3、努力發展經濟,壯大教育的經濟基礎。由于種種原因,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東西部差距在拉大,城鄉差距在拉大,邊、遠、老、少地區經濟還十分落后,還有近5000萬人口尚未解決溫飽問題。這已引起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做出了開發大西北的戰略決策,加大了對大西北和邊遠省區的資金投入,這些地區應徹底抓住機遇把經濟搞上去。近年國家又著力解決三農問題,近一半省區今年取消了農業稅,農民的負擔大大減輕,有力地促進廣大農民增產增收的積極性,這必將對促進教育發展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4、廣大人民群眾要積極轉變觀念,重視子女教育。當前許多群眾對教育不夠重視,出現許多錯誤的觀念和認識。一方面新的讀書無用論有所抬頭,多讀書不如早掙錢的思想束縛了許多人,造成了小學生畢業率徘徊在90%左右,初中生綴學率上升至30%左右。另一方面,連續幾年農民增收緩慢,高校學費十年上漲了100倍,種十畝地養不起一個大學生,導致鄉村出的大學生越多,經濟反而越落后。要看到:辦學教育,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國家各項體制改革會進一步推進和深化,公平、協調、競爭、保障機制會進一步確立,人們越來越要依靠知識、能力,才能有所作為,出人頭地。
參考文章
1、搜狐網:《2004中國教育不平等狀況藍皮書》
2、中國農業信息網;《農村教育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
- 上一篇:企業并購文化整合研究
- 下一篇:情感教育在課堂教學中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