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教學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時間:2022-12-08 10:53:48

導語:古詩詞教學高效課堂構建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詩詞教學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內容摘要:古詩詞教學效果,與語文教育目標實現密切相關,關系著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歷史的了解,能夠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但是古詩詞創作年代久遠,在語言表達上與現代漢語差異較大,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學習效率難以得到提升。這要求教師加強對學生的指導,結合時代背景理解古詩詞主旨與內涵,逐步提高古詩詞學習效率。基于此本文將深入分析當前古詩詞教學中亟待改進的地方,并有針對性提出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高效課堂;策略

古詩詞不僅有著豐富的意蘊,也具備用詞精練的特點,在我國文化寶庫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教師轉變古詩詞教學方法,注重課堂教學的高效性,讓學生掌握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逐步提升古詩詞鑒賞能力。對此教師需要結合教學目標與學生特點,運用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好古詩詞的基礎上,實現自身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一.古詩詞教學的意義

古詩詞中將我國各階段文化發展特點反映出來,融入了古人的真情實感。但是很多古詩詞顯得過于晦澀難懂,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學生要想學好古詩詞難度較大。在新課標下,教育界更關注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開展語文古詩詞教學活動,可以有效凈化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提高自身審美能力,受到各種經典理念、價值觀和思想感情的熏陶。由此可見,加強語文古詩詞教學意義重大,不僅能夠體現素質教育理念,也能促進學生個人全面素質的發展。

二.古詩詞教學亟待改進的地方

當前語文古詩詞教學現狀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學生興趣普遍不高,導致教學活動難以順利開展。現階段大多數初中生對古詩詞的學習積極性不強,受到自身認知水平和古文知識積累不足的影響,在古詩詞學習中存在較大的困難,表現在無法透徹領悟作者寄托于其中的情感,對古詩詞內涵掌握不牢。在應試教育影響下,教師也主要根據教學大綱,單方面將知識照本宣科講解一遍,導致學生理解不夠深入,缺乏獨立探索的機會,只能死記硬背。這種教學模式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語文古詩詞教學效率也很低下。第二,學生朗讀古詩詞的時間不多。分析古詩詞教學現狀可知,教師一味讓學生背誦古詩詞,課堂上學生只能被動聽講,缺乏足夠的朗讀時間。古詩詞不僅文字精煉,也擁有優美的結構和優美動聽的韻律。若是課堂教學中不重視朗讀,教師則無法了解學生誦讀古詩詞過程中出現的錯誤。第三,課堂學習氛圍不濃,很多學生不能集中注意力。初中生個體發展存在差異,學習能力也有高有低,在學習語文課程的過程中,外界因素對他們的影響很大,難以在課堂上做到全神貫注。教師也忽視了構建有趣、活躍的學習環境,過于關注教學進度,導致學生難以跟上教師講課思路,也影響了最終教學的效果。

三.古詩詞教學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1.介紹背景,理解內涵。古人在創作古詩詞的過程中,都與所處人生狀態、社會情況和所處遭遇等背景密切相關,要想古詩詞教學活動高效開展,讓學生既掌握基礎知識,也被古人的高尚情操所打動,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弄清楚與古詩詞相關的背景。在教學之前,教師要借助教案、互聯網等渠道,將與古詩詞相關的背景材料收集起來,并通過篩選與整合,在課堂教學中適時呈現出來,幫助學生拓寬知識視野,為學生學好古詩詞知識打下堅實基礎。例如:在李清照的《聲聲慢》教學中,對秋景與秋情進行描繪,將淪落天涯的悲苦情緒發泄了出來。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只是簡單的為學生逐句翻譯,實際教學效率不高,學生理解起來非常困難,對這首詞的真實內涵把握不到位。對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詳細介紹創作背景,確保學生對李清照生平有更多的了解,體會她孤身一人、無依無助的凄涼之情。這樣一來,學生將真正理解到“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一句表達的意味,對李清照感情有更多的體會,詩意掌握更加到位。在《涼州詞》教學中,主要描繪了古代將士守戍邊塞的場景,作者通過“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刻畫了邊關艱苦條件,營造了孤寂和荒涼的氛圍。但是作者并沒有使用衰萎頹唐的情調,而是通過描寫邊關將士一心報國、不懼生死的形象,反映了詩人的廣闊胸襟。2.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興趣能夠為學生學習語文產生驅動力,為了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結合古詩詞教學內容,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學好古詩詞打牢基礎。在日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對教材內容有全面的把握,有針對性備好課,吸引學生全身心融入到情境中,在濃厚古詩詞氛圍中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學中,要想學生對“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句有深刻的理解,教師在課堂上要采取配樂演唱的方式進行教學,并告訴學生此時蘇軾與弟弟已經分別多年,仕途上的失意更引起了他心中的苦悶。在中秋節到來之際,蘇軾借著美好的月景,表達了心中的愿望。如此一來,學生都產生了極高的興致,也能觸景生情,與蘇軾感同身受,對這首詞的情感基調有了準確的把握。在王維的《使至塞上》教學中,要想學生都理解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境,教師可以采取播放多媒體課件的方式,并配樂和展示圖片,營造圖文并茂的氛圍。學生將逐步產生身臨其境之感,真正感受到塞外壯美遼闊的大漠風光。學生進入這種審美意境后,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大大增加,也自由徜徉在古詩詞海洋中,不僅不會產生倦怠感,還能對古詩詞產生深刻記憶。3.巧抓意象,把握情感。古人在古詩詞中寄托了真情實感,并通過意象抒發出來,且多個意象共同構成了意境。在課堂上不僅要求學生理解每句話的意思,也需要在教師的指引下,找出詩詞中的所有意象,加深對意境的感悟,方可準確掌握作者寫作意圖,對古人表達的情感有更多的理解。例如:在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教學中,主要描繪的意象包括“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古道”、“西風”、“瘦馬”和“夕陽”等,大多為悲景意象,單也包含了喜景意象,營造了悲涼、荒寂的意境。在這些意境的襯托下,遠方游子思念故鄉的濃情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找出意象,理解情感,還要指導學生對意象進行分類,掌握不同意象的特定含義。以“月亮”為例,主要反映了古人離別時的傷痛,抒發對親人朋友的思想。李白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就是通過月亮反映對友人的寬慰、勸勉之情。對“斜陽”來說,是古人表達心中愁緒常用的一種意象,在溫庭筠的“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頻洲”,通過斜陽、江水等意象,表達出自身的離愁恨別,描繪了思婦望穿秋水的眼神。在笛、笙、簫等意象中,往往需要人的參與,在情感上突出了哀怨與纏綿,將離別之苦、相思之深淋漓盡致的展現了出來。在范仲淹的《漁家傲》教學中,一句“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利用羌笛聲將戍邊將士思念家鄉和親人的情感表達了出來。可見,在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就是要指導學生抓住意象,才能加深理解,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4.劇本演繹,夯實基礎。在語文古詩詞學習中,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有較高要求,這是因為古詩詞是作者智慧的結晶,學生的理解是一個長期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一時半會就能掌握透徹的。為了保證古詩詞教學的高效性,讓學生學到更多與古詩詞相關的基礎知識,教師要重視加強日常訓練,為學習古詩詞和體會作者情感內涵打牢基礎。例如:在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教學中,主要故事情節并不復雜,要求學生在反復朗讀過程中,逐步感受到作者熱愛田園生活的感情,也領悟到本詩語淡而味不薄的特征。為了保證教學的效率,教師在學生初步掌握本節課所學內容的基礎上,共同創編劇本,并在課堂上進行演繹。學生可以分別扮演兩個古人,甚至還可以加入數名仆人,將古人見面時的熱烈慶賀場景進行再現。學生接到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后,可以在空閑時間查課本、找資料,掌握古詩詞文化典故與相關背景,對“重陽日”、“就菊花”和“話桑麻”等表達的意義有準確的理解。在教學最后,教師還要讓學生思考:“詩人臨走之際,為何希望重陽節再次相聚?”并指導學生在具體分析中體會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感情,對田園詩和重陽節有更多的了解。教師運用這種教學模式,在課堂上構建生動、活躍、有趣的學習氛圍,每個學生的專注度更高,在精彩演繹課本內容中正確理解了古詩詞文化內涵。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古人相聚的熱鬧場面,也能真正體會到古人的待客情懷。總之,學生加強古詩詞學習,有利于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實現自身語文綜合素養的不斷提升。古詩詞的學習是一個長期過程,教師必須適時為學生提供指導,讓他們讀出韻味、品出情感,實現自身視野的不斷拓寬,對古詩詞的意境有真正的感受。這樣學生將輕松領悟,與作者在心靈上達到共鳴,通過古詩詞學習既發展了能力,也啟迪了智慧。

參考文獻

[1]李興花.初中語文教學如何走出詩詞教學困境[J].華夏教師,(12):33.

[2]秦鎖萍.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J].教育現代化,8,5(1):3-3.

[3]王月婷.古詩詞教學中的情感激發思考[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7,30(17):1-1.

[4]黃紫青.創設初中古詩詞教學的高效課堂[J].西部素質教育,7,3(14):2.

作者: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