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時間:2022-03-31 08:40:54

導語:愛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愛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學科,愛育也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情感表達,是教師對學生的表達,也是教師人格魅力的一種展現。這不僅僅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體現,更是教育事業得以發展的根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和目標決定了它與愛育密不可分,脫離了愛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殘缺的教育。愛育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義,愛育拉近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距離,使理論傳播得更徹底,使課堂效果更生動。愛育既能幫助思想政治教育擺脫困境,又能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助力器,是不可獲取的有效力量。

【關鍵詞】愛育;思想政治教育;應用意義

古往今來,愛是人們永恒的話題,就如同人類把幸福作為人生終極目標一樣,任憑時光的洗禮,它們依舊閃爍著光芒,指引著人們前進。光是談“愛”既能作詩又能著書,理解愛是愛育的前提和基礎。馬克思主義教育長遠的目標是具有愛的教育,是為了促使人的全面發展。愛育能調動人的情感,將愛育應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能達到很好的效果,能夠使理論如沐春風,沁入人心。

一、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蘊

傳統意義上的“愛育”指的是關于愛的教育,也是字面的意思。具體而言,愛育是既有愛的科學理論又富有愛的情感,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和塑造人的品格,使人懂得如何付出愛,獲取愛、創造愛和享受愛,從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物質生活質量,使人得到全面發展。[1]愛育就是培育表達和實踐愛的過程,只是它在不同場域下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已,所賦予的價值也是不同的。愛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被賦予了不一樣的內涵,它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具有階級性、辯證性、實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愛育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的愛是全人類的愛,僅限于人這一存在物。馬克思主義的唯物性決定了愛也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與西方的寓言故事里愛的起源是不同的。西方關于愛的起源主要有兩種影響較大的說法,一是《圣經•舊約》里的愛源于亞當和夏娃的寂寞,二是源于《會飲篇》里對自我完整性的追求。盡管在今天看來,確實有著一定的道理。但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愛是社會意識,因此什么樣的社會存在也就決定了什么樣的愛和愛育思想。這個理論就明顯地將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愛”與宗教的愛、浪漫主義的愛和理性主義的愛等區分開來。正如馬克思批判費爾巴哈將人的本質視為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且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停留在感性的理論層面。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因此,愛不是感官的抽象物,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紛繁而復雜,不僅僅是停留在費爾巴哈抽象的理論領域中的關系。因此研究愛,還是要回歸到社會存在中去,回到人與人的關系中去。(一)具有階級性的愛。思想政治教育的愛是具有階級性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把這個問題講得言簡意賅,“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存在決定意識,就是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的客觀現實決定我們的思想感情。但是我們有些同志卻把這個問題弄顛倒了,說什么一切應該從“愛”出發。就說愛吧,在階級社會里,也只有階級的愛,但是這些同志卻要追求什么超階級的愛,抽象的愛,以及抽象的自由、抽象的真理、抽象的人性等等。”[3]在沒有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之前,我們的愛只能是代表無產階級的,還不能超越階級,我們思想工作所做的一切還是為無產階級政權服務的。因為愛的說教在階級社會里并不能使人們擺脫剝削和不受奴役。當然這并不是否定無階級的愛,而是在實現共產主義理想之前仍舊需要保持階級性的愛。(二)具有辯證性的愛。思想政治教育里的愛同馬克思主義一樣具有辯證性。愛作為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著一定的能動作用,影響是正向還是負面取決于社會的引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的,愛亦是如此。付出愛和感受愛都對不同主體有著不同的要求,就如同你要享受藝術就必須擁有一定的藝術修養。馬克思指出,你跟人和自然界的一切關系,都必須是你的現實的個人生活的、與你的意志的對象相符合的特定表現。[4]正因為如此,愛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人也在事物的普遍聯系中發生著變化。我們必須辯證地看待愛,不能盲目地愛,而是具有科學方法地去傳播愛和創造愛。就如同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能不管不顧毫無關愛,同樣也不能過度寵愛溺愛。(三)具有實踐性的愛。思想政治教育里的愛具有實踐性,產生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社會意識總是以不同的形式反映了社會存在。愛和愛育的思想也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產生的情感訴求。脫離了社會實踐,一切關于愛的思想都只是空中樓閣,沒有實際意義。只有在實踐中,人們才能真切地感受愛和付出愛。馬克思在中學論文中就深刻地將職業的選擇同人類的幸福緊密聯系在一起,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生活的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我們的幸福屬于千千萬萬人。[5]馬克思正是有著為全人類謀幸福的愛,才促使他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為我們后代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由此可見,愛不是掛在嘴上的甜言蜜語,而是在實踐中創造愛,在奮斗中實現幸福。

二、愛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具體體現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對學生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和影響,使學生參加符合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政治思想品德的教育實踐活動。而愛育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理論,它貫穿教育學始終,它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方面共同構成完整的教育體系。愛育貫穿整個教育始終并在一定程度上愛育凌駕于教育其他各個方面之上,但它又無時無刻在教學過程中扮演著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與愛育更是有著密切的關系,從教育對象到目標都體現了愛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一)愛拉近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距離。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心和對象都是人,想要實現教育目標和政治影響就離不開有說服力的理論。思想政治工作最初是凝聚人心,調動人的積極性的一份工作,今天依舊如此。而愛則是調動人們積極性的最有效最有說服力的力量。就如同同志一樣深入到群眾中去,才能了解群眾,才能團結群眾。只有站在教育對象的角度思考,去了解他,這才是愛的起點。愛育能讓教育者去了解受教育者,能因材施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順利進行的關鍵在于能夠親近人,了解人,才能找出問題的關鍵所在。而愛能拉近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距離,愛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全身心地去研究人的思想狀態,受什么因素影響,在社會關鍵時期應該避免哪些問題,如何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三觀。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愛育里體現為愛世界、愛生活、愛社會、愛自我和他人。愛育能讓思想政治教育更快地進入人的精神世界,讓人們在情感和理論的教育下更快地認識自我,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二)愛育讓理論傳播得更徹底。從目標和任務來看,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從內容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除此之外,還有政治觀、道德觀、法制觀的教育。因為人的思想觀念是隨著社會存在而發生變化的,而愛是永恒的,用愛將科學的理論傳授,才能真正進學生的頭腦,才能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思想。一直以來,思想政治課都或多或少地被學生評論為是“枯燥乏味”的課程,不少學生認為理論傳播太枯燥,上課幾乎很難聽進去。愛育能調動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積極性,愛會使人調動自己的情感力量,這種內在的力量會使人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時,能夠以個人的方式對其內容加以吸收理解和掌握。愛育讓理論的傳播更接地氣,更徹底。(三)愛育讓課程效果更生動。愛育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起著調節作用,能夠調節教育主客體之間的人際關系,能夠加深兩者對彼此的理解和信任。當受教育者通過教育者的行為來清楚地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時,教育主客體之間的信任關系就確立了,教學效果也會有很大的提升。在這個過程中,受教育者會將自己的行為同教育者的行為進行對比,會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進行自我反省和自我審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會在因受教育者的改變受到激勵,在教學中會投入更多的激情和精力,從而讓教學效果變得更好。以愛為原動力的教學,教學效果一定不會太差。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往往會因為愛而變得親近,變得能彼此信任。愛育在教育主客體雙向互動下得到升華,思想政治教育也會伴隨著愛育,將理論真正內化為人的一種信念、一種品質、一種準則、一種責任和一種習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會因此變得不那么冷漠,社會就多了一些創造溫暖的人。

三、愛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

愛育主要包括了愛人、愛自然、愛社會三個方面的內容,而這三個內容同樣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是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愛育不僅僅情感的培養,更是對人行為的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如此,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方法培育人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一)愛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中的選擇。我們的思想教育工作當前面臨著許多困境,比如理論與實踐的脫離、教育效果不明顯、教育者的素質良莠不齊等等。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人們不重視愛育,對愛育缺乏正確的認識,對愛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認識不清。正是因為如此,愛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較少,這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導致教育目的的迷失,人際關系的淡漠,甚至產生一些導致社會不穩定的現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體系中扮演的角色是特殊的,它不像其他學科一樣是具體科學知識的學習,更多的是政策話語,思想的傳達。將一個數學公式或化學原理講明白只需要實驗驗證就可以的,但思想政治教育不行,許多方法和道理都是需要歷史實踐去驗證,教學過程是一個思想交流的過程。在表達這些理論思想的時候,如何避免陷入理論脫離實踐的困境,就要充分調動情感因素。(二)愛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助力器。愛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當著助力器的作用,能給人以強大的動力,推動著人奮發前進。愛育就像起跑線上的助跑器,撐跳高時的支撐點,能讓人跑得更快,跳得更高,以更好的成績越過障礙,抵達終點。愛育對于教育者來說是一種教學技能,更是一種職業道德。對于受教育者來說,愛育是一種學習方法和體驗,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樹立三觀的路徑,是實現人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能力。愛是人在人生中不可缺少的能力,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學會認識愛,理解愛,表達愛,實踐愛等能力,而這些都會使我們的社會和世界變得越來越美好。當然,愛育也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更多的是一種使教育目標和內容能更好實現的方法。愛育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義和價值更凸顯,能夠培養更多為社會做出貢獻,找到自己人生價值所在的人才。(三)愛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必備素質。愛既是每位教育者理應具有的素質,更應該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必備素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和目標的特殊性決定了愛育的重要意義。愛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用的前提條件離不開教育者本身的素質,首先教育者得具備愛的能力,才能在教育過程中運用愛,表達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在自己充滿愛的能力時才能將科學的理論與愛育相結合,才能使理論傳播得更徹底,使課堂效果更生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做得更好。只有讓思想政治教育者散發著愛的光芒,愛育才能溫暖每一個受教育者。在實施愛育的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僅作為愛的付出者,同樣也可以是愛的享受者,這份愛來源于受教育者對教育者的信任和肯定。

四、結語

愛育在任何教育領域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意義更是值得肯定。當然愛育并不能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所有的方法,但在情感上卻是獨一無二的。兩者都不能互相替代,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不能離開愛,愛在教育工作中是最有效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發揮愛育在教學中的作用,要使受教育者在教育中感受和享受愛,并且學會付出愛和創造愛。在愛的氛圍中塑造人高尚的品格。教育方法是多樣的,但必須要保持其本質必須是愛。愛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的作用是潤物細無聲的,但卻是最有效的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1]崔德華.愛育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33.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7.

[3]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2.

[4]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46.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編譯局編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460.

作者:鄭秋菊 單位:海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