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筑發展現狀及展望思考
時間:2022-12-29 11:16:24
導語:綠色建筑發展現狀及展望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2020年7月,住建部聯合七部委印發《綠色建筑創建行動方案》,旨在全面推動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這既是對傳統建筑業加快轉型升級的響應,又是建筑業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途徑。該文剖析了綠色建筑的內涵,回顧了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現狀,并對我國綠色建筑未來健康化、智慧化、工業化、雙零化、規模化的發展趨勢進行了總結和展望。
關鍵詞:綠色建筑;智慧化;工業化;雙零化;生態建筑學
20世紀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師保羅•索勒瑞(PaulSollery)提出了“生態建筑學”的新理念;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使可持續發展思想得到推廣,綠色建筑的概念被正式引入我國,并得到政府部門的大力推動;2004年9月,建設部“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評選啟動,正式拉開了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序幕。經過十多年發展,我國綠色建筑的政策法規陸續出臺,標準體系逐步完善,綠色技術不斷創新,評價標識日趨規范。然而,盡管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迅速,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發展模式一時還難以根本扭轉,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的支撐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體現[1]。同時,國家戰略層面的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理念、行業發展層面的標準強制與品質提升、民眾需求層面的“可感知”因素,均提出了綠色建筑由快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迫切需求。2020年7月,住建部聯合七部委印發《綠色建筑創建行動方案》,為未來綠色建筑發展指明了方向,必將掀起我國綠色建筑發展新高潮。
1綠色建筑的涵義與基本特征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19)將綠色建筑定義為:在全壽命周期內,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使用空間,最大限度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建筑[2]。這一定義明確了通過“四節一環保”(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減少建筑對外部環境影響,提升建筑內部環境品質的核心任務,突出了在全壽命周期內統籌考慮的原則,強調了建筑功能的“高品質”,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理念與綠色低碳發展路徑。1.1節約資源。工程施工過程對資源的大量消耗以及對環境的集中性、突發性和持續性影響,決定了推進綠色施工的迫切性和必要性[3]。綠色施工著眼于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保護,要求盡可能采用綠色建材和設備,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進步,對工程做法、設備和用材提出優化建議,促使施工過程安全文明,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降低能耗、控制環境污染。1.2高品質。基于“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建筑方針,圍繞以人為本、性能導向的核心理念,以全壽命周期和全產業鏈的綠色技術集成整合為手段,打造可感知的高品質綠色建筑,強調將綠色建筑內涵擴展至低能源消耗、高健康性能、高建造水平,以及高度智慧運維[4],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1.3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建筑追求充分利用自然,比如直接利用陽光、風向、地形、植被等現場自然條件,采用非機械、近(零)能耗的方式,降低建筑的采暖、空調和照明等負荷,提高室內外環境性能,回歸建筑與自然一體的本原。由此,綠色建筑不僅限于一個個單體建筑的概念,它更是一種理念,追求與當地氣候條件相適應,與地域風貌和街區環境相協調,以“被動設計優先、主動設計優化”理念打造綠色生態示范城區,創建和諧生態文明城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現狀
2.1政策推動日趨強化。我國綠色建筑發展是以政策推動為主導,行業的法律法規以及標準、規范體系均建立在國家及地方的推動政策下。我國在綠色建筑方面的相關政策,歷經了建筑節能→節能節地→四節一環保→生態城區(綠色城市)的發展階段[5]。20世紀80年代,我國就通過制定行業標準《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86)開展建筑節能工作;20世紀90年代,綠色建筑概念引入我國;2004年“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的設立正式拉開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序幕;之后,國務院及相關部委逐漸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陸續了一系列指導性文件(表1)。發展綠色建筑已連續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和“十三五”規劃,《住房城鄉建設事業“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推廣比例超過50%”[4]。歷經10余年的發展,我國綠色建筑實現從無到有、從單體到城區、再到城市的規模化發展,綠色建筑標識項目現已超過12.5億㎡,建立了較為全面的政策體系、監管和推進機制[6]。2.2標準體系逐步完善。我國現有的綠色建筑標準共約20部,基本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標準體系(表2),涵蓋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和主要功能類型。其中,評價標準是作為綠色建筑發展的具體目標和技術導引,相關的工程建設標準、規范是綠色建筑實踐的技術支撐和保障[7]。2.3技術研發不斷創新。“十五”時期,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里,建筑領域僅3個項目,其中就包含建設部和科技部組織實施的“綠色建筑關鍵技術研究”重點項目。“十一五”時期,《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開始實施的第一個五年規劃中,首次將城鎮化與城市發展作為一個獨立領域,共設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32個,住建部負責組織實施“現代建筑設計與施工關鍵技術研究”重點項目下的2個課題———“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設計關鍵技術研究”、“綠色建筑設計和施工規范與標準研究”與綠色建筑直接相關。“十二五”時期,國家科技部《“十二五”綠色建筑科技發展專項規劃》,啟動實施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48項,設立課題226個。其中,與綠色建筑相關項目數、國撥經費投入均超過50%。“十三五”時期,國家進行科技計劃改革,設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啟動了“綠色建筑及建筑工業化”重點研發專項60個。可見,我國綠色建筑技術研發越來越受到重視,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政策支持,已實現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綜合性系統研究,為未來綠色建筑技術集成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撐[5]。2.4評價標識日趨規范。為規范我國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工作,住建部于2007年啟動該項工作以來,陸續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如《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法(試行)》、《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實施細則(試行修訂)》等,對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的組織管理、申報程序、監督檢查等相關工作進行規范。《一二星級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法(試行)》后,先后批準了35個省市開展該地區一、二星級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工作。《關于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提出了逐步推行綠色建筑第三方評價標識管理的指導意見,大部分省市已在積極開展相關實踐。
3我國綠色建筑發展展望
3.1綠色建筑健康化發展。2012年8月,衛生部了《“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健康建筑是改善民生、促進行業發展、助力健康中國戰略引領下的多項政策落地的重要載體。2017年1月,住建部實施《健康建筑評價標準》(T/ASC02—2016),旨在通過建筑中的空氣、水、舒適、健身、人文、服務六大要素綜合促進建筑使用者的身心健康[8]。我國近十年在綠色建筑領域的發展成效顯著,而綠色建筑更多側重建筑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建筑環境健康是綠色建筑發展的新要求,在綠色建筑得以快速發展之后,健康建筑的發展需求逐漸顯現,可以說健康建筑是綠色建筑在健康方面向更深層次的發展,健康建筑既源于綠色建筑,又“超越”綠色建筑。3.2綠色建筑智慧化發展。“智慧建筑”隨著智慧城市理念和新一代互聯網技術(以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為代表)的發展應運而生。它不等同于升級版的智能建筑,也不能簡單理解為是更加節能環保的綠色建筑,它暫時還沒有明確統一的定義,作為一個代名詞,代表建筑領域未來的發展趨勢。發展智慧型綠色建筑,需綜合運用大數據智能處理技術、物理信息感知技術、人機交互技術、物聯網技術等智慧城市技術手段,將建筑物的結構、系統、服務和管理根據用戶的需求進行最優化組合,從而為用戶提供一個高效、舒適、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環境,促進人、建筑與環境三者的協調發展,提升“以人為本”的綠色建筑運營效果[4]。3.3綠色建筑工業化發展。《工業化建筑評價標準》(GB/T51129—2015)對工業化建筑的定義是以“設計標準化、生產工廠化、現場裝配化、主體裝飾機電一體化、全過程管理信息化”等為主要特征,能夠整合設計、生產、施工等全產業鏈,實現建筑產品節能、環保和全生命周期價值最大化的建筑。綠色建筑與建筑工業化的結合有助于兩者相互促進,未來綠色建筑采用EPC模式建造,實行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和信息化管理,更有利于實現建造過程的資源整合、技術集成及效益最大化,推動綠色建筑生產方式的轉變[9]。3.4綠色建筑雙零化發展。這里的“雙零”是零碳排放、零能耗的簡稱。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通過的《哥本哈根協議》指出盡快減少碳排放總量,確保全球平均溫度的升幅不超過2℃[10]。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減少碳排放已成為全球共識。2015年我國領導人在巴黎氣候大會上鄭重承諾,到2030年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零碳建筑以“零碳排放”為極致目標,真正實現具有一定難度,其概念的提出對地表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非常現實和積極的意義。(近)零碳排放實現的策略應貫穿于綠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1)規劃設計階段:綠色設計、優選建材、因地制宜;(2)工廠化生產階段:綠色生產、低碳生產、高效能源供給;(3)建造施工階段:綠色施工、工業化建造、信息化管理;(4)使用維護階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強化節能減排意識;(5)拆除清理階段:延長建筑使用年限、提高廢舊建材和部品部件回收利用率[9]。零能耗建筑指對傳統能源高效循環利用,或采用可再生的非化石能源(風能、太陽能、水能、生物質能等)的建筑。綠色建筑實現(近)零能耗的路徑可包括:(1)被動式技術:采用優異的保溫隔熱維護結構、高性能門窗、高氣密性措施、優化熱工設計,盡可能降低對能量的需求等;(2)高效用能系統:利用集成高效空調系統降低能耗,創設舒適的室內環境,降低能源需求;(3)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能源[9]。3.5綠色建筑規模化發展。2012年,財政部和住建部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推進綠色生態城區建設,規模化發展綠色建筑。2014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實施,要求全面推進綠色城市建設。到目前為止,全國已有100多個規模不等的新建綠色生態城區項目,我國正成為世界上綠色生態城區建設數量最多、建設規模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10]。未來,綠色建筑會向規模化、區域化進一步發展,會涌現出更多的綠色生態城區和綠色城市。綠色建筑“規模化”發展的內涵會不斷融入“高端化、品質化、精細化”的發展理念,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發展之路。
4結語
建筑因“人”而生,綠色建筑順應生態文明理念和“健康中國”國家戰略而生。綠色建筑的根本內涵是把建筑作為自然的一部分,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與能源,達到保護環境、與自然共生。在政策、標準、技術等多重驅動下,我國綠色建筑經過十余年的快速發展,建筑面積現已超過10億㎡,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在創新引領行業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下,協同創新成為推動綠色建筑發展的新引擎。技術上協同創新可將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BIM等新技術有機融入綠色建筑技術體系;組織形式上協同創新可實施跨機構(大學、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和地方政府)聯合,共同開展科研攻關與成果轉化,推動我國綠色建筑未來健康化、智慧化、工業化、雙零化、規模化發展[11]。
參考文獻:
[1]秦旋,王敏,劉艷剛.制約發展綠色建筑的障礙因素研究[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48-56.
[2]王清勤,葉凌.《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19的編制概括、總則和基本規定[J].建設科技,2019(20):31-34.
[3]肖緒文,馮大闊.建筑工程綠色施工現狀分析及推進建議[J].施工技術,2013(1):12-15.
[4]周海珠,王雯翡,魏慧嬌,等.我國綠色建筑高品質發展需求分析與展望[J].建筑科學,2018(9):148-153.
[5]王清勤.我國綠色建筑發展和綠色建筑標準回顧與展望[J].建筑技術,2018(4):340-345.
[6]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江蘇省綠色建筑發展報告(2018)[R].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9.
[7]葉凌,程志軍.我國綠色建筑標準發展現狀及展望[J].建筑科學,2016(12):6-12.
[8]王清勤,孟沖,李國柱,等.我國健康建筑發展理念、現狀與趨勢[J].建筑科學,2018(9):12-17.
[9]葉浩文.新型建筑工業化與未來建筑的發展[J].城市開發,2019(16):38-39.
[10]王俊,王有為,林海燕,等.我國綠色低碳建筑技術應用研究進展[J].建筑科學,2013(10):2-9+33.
[11]田慧峰.以協同創新引領綠色建筑發展[J].建設科技,2019(14):17.
作者:全世海 單位:天津廣播電視大學
- 上一篇:建筑經濟可持續發展芻議
- 下一篇:綠色建筑理念下材料可循環利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