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節能建筑需要共同努力
時間:2022-04-12 02:56:00
導語:綠色節能建筑需要共同努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類的生活,社會的存在,國家的發展,都需要能源來支撐。科學家霍金說:人類已經步入越來越危險的時期,人類基因中攜帶“自私、貪婪”的遺傳密碼,人類對于地球的掠奪日盛,資源正在一點點耗盡。因此,斷言200年內地球會毀滅。[1]他的預言似乎危言聳聽,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和全球氣候變暖卻是不爭的事實。總理2005年6月30日在“全國建設節約型社會電視電話會議”上說:中央明確提出建設節約型社會,就是要在社會生產、建設、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切實保護和合理利用各種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是關系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中華民族興衰,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性的重大決策。……能源短缺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軟肋”,淡水和耕地緊缺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這種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路子。……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事關現代化建設事業,事關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事關中華民族生存和長遠發展。我們一定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增強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精神,把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工作擺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切實用大力氣抓緊抓好。他還提出要推動新建住宅、公共建筑節能和現有建筑節能改造。[2]在中國,建筑大量過度消耗著土地、水、能源和各種資源,對未來發展產生嚴重的影響。建設部汪光燾部長在第二屆國際智能、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暨新技術與產品博覽會開幕式說:中國目前每年城鄉新建建筑竣工面積近15億~20億m2。預計到2020年底,全國房屋建筑面積將新增250億~300億m2。如果延續目前的建筑耗能狀況,每年將消耗1.2萬億kW•h電和4.1億噸標準煤,接近目前全國建筑能耗的3倍。加上建筑材料的生產耗能16.7%,約占全社會總耗能的46.7%。據建設部調查,在目前我國各類建筑中,耗能最多的為公共建筑,其中,一般公共建筑的單位能耗為20~60kW•h電力,是城鎮住宅單位能耗的2倍;大型公共建筑的單位能耗為70~300kW•h電力,是城鎮住宅的10~20倍。[3]仇保興說:中國是建筑業大國,每年大約20億m2的建筑總量,接近全球年建筑總量的50%。建筑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僅與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提高密切相關,而且也關系到國家能源戰略和資源節約戰略的實施,還關系到全球的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4]我國正處于經濟持續發展而資金不足的時代、環境資源壓力增大的時代、能源供應長期短缺的時代。面對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日益加劇的形勢,和世界應對氣候變暖、節能減碳的大潮流,中國亟須加大力度,推行綠色節能建筑。
2現狀和問題
我國從1986年《北方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開始至今,制定了一系列有關節約能源的法律和建筑節能及綠色建筑的條例、規定及標準。
2.1相關法規與規范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1997年11月1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修訂:“節約資源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其第三章“合理使用與節約能源”中的第三節為“建筑節能”,規定:“建筑工程的建設、設計、施工和監理單位應當遵守建筑節能標準。不符合建筑節能標準的建筑工程,建設主管部門不得批準開工建設;已經開工建設的,應當責令停止施工、限期改正;已經建成的,不得銷售或者使用。”[5]這顯示了時代與國情的要求,充分表達了中國在節能方面的堅定態度、決心及對全國的要求。JGJ26-95《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于1996年7月1日施行。《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規定》1999年10月28日建設部。《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為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文件(發改環資[2004]2505號)。GB50198-2005《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于2005年4月4日,7月1日實施。GB/T50378-2006《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于2006年6月1日實施。《民用建筑工程節能質量管理辦法》(建質[2006]192號)由建設部2006年7月31日。《國務院關于節能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28號)為2006年8日6日。《民用建筑節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30號),2008年8月1日起施行。《建筑節能智能化技術導則(試行)》為中國建筑業協會智能建筑專業委員會、建設部科技委智能建筑技術開發推廣中心主編,2008年6月出版。許多省市也制定了相關的辦法與措施規定,如上海市在2005年6月就出臺了《上海市建筑節能管理辦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50號)。這些法律、條例、標準和規范的實施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多年來所見,綠色建筑很少,建筑節能尚停留在較低水平,在許多城市里,有影響的大型公共建筑很多是高能耗建筑。
2.2高能耗建筑比比皆是
2005年5月“兩院”院士、建筑學大師吳良鏞教授說:在西方往往只是書本、雜志或展覽會上出現的畸形建筑,現在在北京及其他少數特大城市真正開始蓋起來了。“畸形建筑動輒多花費十億、十幾億、幾十億,請建筑史家和建筑經濟學家來研究一下,中國是不是已經成了最大的建筑浪費國家”。[6]北京長安街上的國家大劇院把整個建筑埋在地下,觀眾要經過水池底下進入。這項工程招致了許許多多尖銳的批評。[7]貝聿銘說:這個大劇院的大頂是浪費空間最大的,因此,浪費的建材和能源也是最大的。這是與21世紀可持續發展的人類精神和世界性原則背道而馳的(見圖1)。[8]圖1國家大劇院國家圖書館新建筑,布局不符合中國有關的法規、標準與規范,建筑封閉,全天候依賴空調,能源消耗過大,不符合國家技術經濟政策和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中央閱覽大廳高達20m以上,體積有數萬立方米,其空調消耗極其驚人,以《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來衡量,顯然不合格。21世紀初建成的天津泰達圖書館、深圳圖書館、重慶圖書館、南京圖書館、東莞圖書館等一批規模很大的圖書館建筑,都是高能耗建筑。JGJ38-99《圖書館建筑設計規范》是行業強制性標準,其4.1.5條規定“:圖書館各類用房除有特殊要求者外,應利用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風。”以上這些建筑都明顯地違背了規范的規定,都不符合綠色節能的要求。
3問題的癥結何在
建筑節能提倡多年,收效卻不如預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3.1決策失當
一些地方建設的決策者對科學發展觀及基本國情未正確認識,決策往往脫離基本國情,失去科學指導,脫離建筑的實際功能要求,只看造型不問節能。許多高能耗建筑就是決策者制造出來的,成為沽名釣譽的政績工程、面子工程,高能耗建筑遍地開花。
3.2理念誤區
一些建筑師熱衷于照抄某種建筑思潮或某種主義,以為高大、洋氣、玻璃幕墻就是現代化,有些建筑師以奇特、豪華的方案配上美麗的辭藻,以迎合決策者追求“氣派”和炫耀政績的心理,而常不顧國情,不考慮建筑的實用、經濟與節能,不考慮日后的能源消耗及維護費用。
3.3追求奢華
以為現在條件好了,經濟發展了,有錢了,就可以追求豪華、氣派,以顯示一個地方的實力雄厚,顯得重視文化,就建大會堂、大劇院、高標準的文化中心、科技館、圖書館、博物館,內部富麗堂皇,外形新奇斗艷,投資數億、十多億,以奢華為榮,且相互追逐攀比。
3.4崇洋媚外
有些地方迷信外國人,盲目崇拜,以為洋建筑師一定比中國的建筑師高明,以為國外的設計方案都比中國的好,動輒“國際招標”,還非要請外國人來當評委,追逐“先進國家的設計理念”及“與國際接軌”,常把洋垃圾奉為經典,高能耗建筑暢通無阻。
3.5推波助瀾
各國建筑師紛紛到中國建筑市場來分一杯羹,而國外建筑師不了解中國國情,不顧及中國的標準及規范,不為業主考慮建成后運營的能源消耗,只是各顯神通拿出千奇百怪的方案加上天花亂墜的說辭,吸引領導、投資決策者和評審者。許多設計方案是高能耗的。
3.6評選失焦
從眾多設計方案中選定哪個來實施,評審是關鍵。評審專家對這項工程的功能了解如何,他們是否有節能觀念,以及采取什么樣的評選標準,直接決定著評選結果。現行評選制度的不完善及評選的不透明,以及缺乏科學、全面、嚴謹的評審標準,沒有環保與節能的前置評審,致使許多高能耗設計方案中標和實施。設計評選制度及評審標準的缺陷,造成許許多多問題。
3.7監管不力
政府主管部門對于節能法律、法規及標準、規范的貫徹和施行往往放任自流,在執行中存在什么問題,建設單位及設計、審圖單位乃至方案評選過程中,是否認真嚴格執行了相關標準,有無嚴重違反的情形,政府部門缺乏認真的監管。地方的主管部門對于高能耗設計方案一路綠燈,未加制止或責令修改。監管層的不作為,導致高能耗建筑日趨嚴重。
3.8缺乏自信
中國建筑界和相關專業領域的研究者發表過許多有價值的科學見解,強調建設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必須適合國情,強調適用、經濟、美觀的統一,人與建筑及自然相和諧。但這些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有學者對設計方案提出重要意見,卻往往不予理會。忽視國內專家的科學見解建言獻策,必然迷失方向,付出沉重的代價。這是缺乏應有的文化自信的表現。
4上海世博會的啟示
4.1節能減碳的綠色世博
上海世界博覽會的主題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其最大的特色是以“綠色”、“低碳”為目標,探索人與自然、人與城市的和諧共存。在中國館有“低碳行動”展廳;遠大館的內容就是建筑節能——尋找70億人的方向;上海案例館有零能耗生態住宅;倫敦案例館有零碳社區;“漢堡之家”不需要空調和暖氣;好幾個國家館是使用竹藤作為材料建成的場館;城市未來館展示了低碳城市的前景;世博園內所有200多場館的中央空調都是非電空調系統,可節能2倍、減排二氧化碳7.3萬t;不少展館是利用舊廠房加以改造和布置的,如中國船舶館、城市足跡館等;而世博會結束后要拆除的館都將重復利用;聯合國館簽訂了“自愿減排”碳補償協議,控制在建造、運行和拆除全過程中的碳排放量。以上種種,各參展方為節能減碳所作的努力,代表著世界潮流和人類的方向,也將成為本屆世博會留給后代的珍貴遺產。
4.2中國特色與時代精神
中國館“東方之冠”,是代表著中國文化的一座永久性建筑(見圖2),結合世博會主題表現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定位于“中國特色、時代精神”,以現代材料、現代手法、現代技術來顯示中華文化的精神氣質,采用許多中國傳統的建筑符號和元素,如建筑正面朝南、中軸對稱、園林格局、利用建筑本身來遮陽通風、斗拱、冠狀器皿及中國紅色彩,等等,并采用巨型太陽能板屋面、地熱利用、雨水收集系統及諸多節能環保現代技術,使建筑具有十足的時代特征。中國館建筑設計形式本身已經構成了可持續建筑設計的重要示范,集中展示了中國建筑師的高水平,標志著中國人的文化自信。[9]圖2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東方之冠
4.3團隊精神與共同拼搏
中國館的設計不是由某一設計院獨自完成,而是從全球華人征集到的344個有效方案中評選出的3個優勝方案的設計單位,華南理工大學設計院、清華大學設計院等共同組成一個聯合設計團隊,集中南北各方面建筑師的優勢,加以綜合發揮。這是吳良鏞教授首先提議、總設計師何鏡堂院士贊同和全力支持的。廣州、北京、上海三地的建筑師在上海現場設計,協力,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共同創作完成,其效果十分完美,充分顯示了中國建筑設計界的集體智慧和創作能力。正如副總建筑師張利所表達的心情:希望這個館能給上海這座城市和中國以后的建設留下一個有益的考照。另一位副總設計師倪陽說:如果老是聽西方的話題走的話長不大,我們應該有自己的聲音。[9]
5多方協同力爭節能建筑普遍化最大化,建設綠色生態文明
曾培炎副總理說過:一座綠色節能建筑,對后人來講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反之,則很可能是一個消耗能源的黑洞,一個長期負擔的財務包袱。我們經常重復歌德的名言“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這句話體現出了建筑形式的魅力,是對建筑外在美的肯定。而建筑是否節能、環保,則是建筑內在美的體現。只有做到了內在美與外在美、形式美與內容美的統一,才是一個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反映人類文明水平的優秀建筑作品,這也是當代建筑師們應當追求的目標。[10]綠色節能建筑的普遍化及最大化,應是建筑業界及建設單位的共同目標,也只有多方共同協力才能達到。
(1)領導和主管部門負有最大的責任。由于投資的確定及審批之權都集中在領導和主管部門,中央單位和各級地方政府都要負起責任,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統一思想認識,嚴格把關,把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作為大事切實辦好。領導部門真正重視了,事情就成功一半。
(2)建筑業要嚴格執行相關的法律、法規及標準。建設項目的規劃、設計,方案的評審選定,方案的審圖,以及實施方案的審核批準、發建設許可證,施工和工程監理,以至于工程評優評獎,構成完整的產業鏈,每個環節都依法把好節能關,才能夠確保綠色建筑遍及神州大地。
(3)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執行情況的檢查督促,形成制度。全國人大及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應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專項視察,各級政府經常性地逐級檢查,不管項目是誰決定支持的,發現問題及時依法制止和糾正,使違反節能規定的工程難以得逞。對優秀的綠色節能加以鼓勵。
(4)充分發揮建筑學會及各相關學會、協會的作用。中國建筑學會及各地、各專業學會、協會、咨詢機構是推行綠色節能建筑的重要依靠力量。學會及咨詢機構應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及影響力。
(5)改進工程建設評審制度,增加建筑節能的前置評審。建設的方案取舍,設計是否節能,評審是個極其重要的環節。評審制度大有可改進之處,評審標準中應有節能要求。評審要有透明度,專家評委應該對評選的結果負責,若所選中的方案不符合節能法規和標準,應負法律責任。
(6)對“國際招標”加以設限。不能隨心所欲地由其一建設單位自行決定采取“國際招標”的辦法來征集設計方案。應建立報告和審批制度,若建設單位要進行“國際招標”,必須書面報告上級主管部門,并由建設主管部門會審,決定是否批準。對“國際招標”應從嚴加以控管。
(7)建立建筑批評、輿論監督和舉報制度。大力提倡科學的建筑學術批評,引導中國建筑文化的健康發展,促進綠色生態文化和建筑節能。要有健康的輿論監督,讓傳媒勇于發聲,對建筑工程的各方面進行褒貶,建立有利于綠色節能建筑的輿論環境。依靠廣大群眾發現問題,并有反映建筑節能實際情況的暢通渠道,中央及地方各級建設主管部門應有接受舉報違反節約能源法及節能條例、標準的機構,發現問題迅速查處和糾正,舉報查實給予獎勵。
誠如仇保興所言:建筑師的定義也將發生質的變革,建筑師將是建筑學家、環境專家和生態專家的綜合體。他們面臨的不再是單一建筑美學和功能問題,環境科學和生態科學的理論將成為建筑師知識結構的組成部分。[11]中國建筑業肩負著空前艱巨的時代使命與歷史重任,建設綠色生態文明責無旁貸,展望未來任重道遠,希望在綠色建筑的大道上越走越寬廣,為子孫造福,以中華民族的智慧對世界作出獨特的貢獻。
- 上一篇:建筑照明節能措施與運用思索
- 下一篇:工信委先鋒創績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