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建筑設計藝術研究
時間:2022-10-21 10:27:35
導語:博物館建筑設計藝術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中國古建筑保護入門》中著重從南方古代建筑的特點、概況、內涵、保護等角度,擺事實講道理地深入淺出的進行的講解。南北方建筑差別因氣候、生產生活習慣等差異而有各有特點一樣。建筑特點各有不同。博物館不僅是“藏寶閣”更是“鑒寶館”、“賞寶院”。是文物的家是,文化的家。博物館的外貌應該是首先吸引觀眾眼球的“藝術品”。由著名建筑大師貝聿銘擔綱設計的蘇州博物館,位于蘇州古城北部歷史保護街區,建筑群設計借鑒了蘇州古典園林風格,成為展示傳統蘇州和現代蘇州文化的標志性建筑。蘇州博物館坐落在蘇州東北街上,是傳統建筑的提煉版,是現代和傳統完璧的結合.在新館的設計上,貝老所貫徹的原則是:中而新,蘇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博物館大門為玻璃重檐兩面坡式金屬梁架結構,既有傳統建筑文化中大門的造型元素,又以現代材料賦予其嶄新的風格。貝老說:大門的處理很重要,大門要有氣派,但又得有邀人入內的感覺。高低錯落的新館建筑中,用顏色更為均勻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墻體邊飾,與白墻相配,清新雅潔。“讓光線來做設計”是貝氏的名言。玻璃頂棚肆無忌憚地讓室內充滿陽光,從中我們能夠體會到光線豐富的語匯和對空間的影響力。貝老設計的玻璃屋頂保留了傳統的形制,然而,過去的木梁和木椽構架已經被現代的開放式鋼結構的頂棚系統所取代.在西部主展廳區,貝老設計了水幕墻和荷花池.貝老說:「水是用來聽的.」按照他的設計,水從高處順著暗槽往下流,游客遠遠就能聽到「淙淙」的水聲卻不知水在何方,直至走近了,一池荷花方才映入眼簾.相當一部分的博物館功能空間安排在地下室。游人可以通過室內荷花池上方的懸臂樓梯到達地下室金屬遮陽片和懷舊的木作構架在玻璃屋頂之下被廣泛使用,以便控制和過濾進入展區的太陽光.大廳頂部的米字形鋼結構沒有任何支撐,它在風格上和整體建筑非常協調,但是這不僅是出于美學考慮,而是結構的原因.通過精密計算之后,只有這樣的幾何形體變化才能進行力的轉換,在這樣一個既定空間中承載負荷。貝老一再強調說內部陳列與外部建筑、家具的風格、甚至包括服務人員的服裝,都要與建筑及陳列的風格相協調.乃至這小小的燈飾也不馬虎.連燈具也是由簡單的幾何體組成。強烈的現代結構一點也不削減傳統園林的精致意味。就連走廊墻上的窗,將窗外的景色引入室內,也是單調白墻上最生動的裝飾.博物館內竹影搖窗,令人忘俗,或可靜待“竹露滴清響”,意境自高。中國園林傳統的“借景”技巧在貝聿銘晚期作品中頻頻出現。以墻為紙,以石為墨,從米芾的山水畫中得到靈感,用片石營造出寫意山水的意境.一架紫藤、一條絲帶象征文脈延續。這一株貝老親自挑選的,這株紫藤嫁接著從文征明當年手植的紫藤上剪下的枝蔓,以延續蘇州人文的氣息和血脈。紫藤園,方形的花架與蜿蜒曲折的紫藤枝葉猶如一枝無形的畫筆,在墻上、地面上盡情揮灑。光影無疑是成就空間意境的魔術師。在主庭園中,貝先生“亭”的設計也是現代的形式——鋼結構、雙層、亭頂為玻璃并覆蓋木飾貼面格柵、結構柱上放置照明燈具、亭中部為洗漱臺?,F代結構的涼亭似而不似地體現了中國的文化符號。池中的八角涼亭,師古而不泥古.涼亭的八角形與中央大廳及西路兩個主展廳的大八角形成呼應。
二、博物館建筑之美學藝術
上海博物館副館長胡江老師為我們講述了《世界博物館與認知美學》。作為一名美術專業的學生,不得不慚愧的說,我曾經割裂的去看待藝術,去拜讀和學習過美學。從未與歷史、科學甚至哲學等領域相關聯著去探求過美學。而在胡江副館長看來改變世界藝術的三種力量是——天時、地利、人和。中國現今對博物館建設縱觀全球我們的重視度非常高。經濟環境、政治環境為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地利,他講到了巴黎盧浮宮館長講的一句話:“全世界的時尚在巴黎;巴黎的時尚在盧浮宮”可見藝術的發展離不開它的土壤。記得初到吉博,自己曾在微信中說過“找對了土壤”。人和,胡館長引用主席的“人定勝天”,特別是現在經濟狀況允許的情況下,國人重視藝術及藝術收藏,并用數據佐證了——“藝術家長壽說”。胡館長還幽默的鼓勵我們說“思想要走在行為前面,行為若在思想前面那就是神經病了”引得全場嘩然。每家博物館都有其代表自身特點的收藏。上海博物館的大克鼎無疑是上海博物館的代表性收藏。上海博物館的建筑外型,你靠近它就會被大克鼎的建筑外形所吸引。象征“天圓地方”的圓頂方體基座構成了新館不同凡響的視覺效果,整個建筑把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巧妙地融為一體,既體現了上海博物館的“大克鼎”的收藏特點,又達到了博物館建筑的藝術感和設計感。在世界博物館之林獨樹一幟。從遠處眺望,圓形屋頂加拱門的上部弧線,整座建筑宛如一尊中國古代的青銅器。
三、博物館建筑之古韻藝術
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譚玉峰在《上海地區古建筑介紹》就上海市轄區內古建筑的保護經驗來談文物建筑的界定、特點、分類、風格、保護等方面一一闡述。我們知道我國現在有許多“遺址型博物館”正在服務與觀眾,或者即將布展開館。如“故宮博物院”當每一名游客踏入“午門”,進入“太和門”,來到“太和殿”......一路走來,身臨其境。猶如自己導演里一出“清宮大劇”。“故宮博物院”對“原清皇宮”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均被悉心保護了下來。這便是建筑的古韻藝術。是其它展覽形式無法替代的。
作者:許敏 單位:吉林省博物院
- 上一篇: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
- 下一篇:某鎮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