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時代建筑形式

時間:2022-11-22 11:09:00

導語:數碼時代建筑形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數碼時代建筑形式

在新世紀之初,信息科技正在重塑世界,數碼技術將不僅更新建筑師手中的工作,而且也將更新建筑師頭腦中的觀念,工業時代的每一次科技進步都會引起建筑文化的反應,如新藝術運動,現代主義運動。因此數碼時代也必然產生新的建筑文化。什么樣的空間能反應二十一世紀的科技成就.生活和文化?數碼技術將怎樣改變建筑師的工作方式?如何面對和創造怎樣的未來生活?這是建筑師一直在思索的問題。在日益發達的信息化時代,這個問題比以往任何時代更顯得迫切。

數碼時代的建筑學誕生了許多新的概念,常見的有信息建筑(Informationarchitecture);數碼建筑(Digitalarchitecture);虛擬建筑(Virtualarchitecture);超建筑(Transarchitecture):信息建筑是未來建筑的總的發展方向,將極大的影響我們未來的生活。而數碼建筑的概念基本包括在信息建筑的概念之中,較集中的關注信息數碼技術對建筑形態的影響,更加貼近當前建筑學本身。虛擬建筑則是信息建筑得以實現的關鍵手段。超建筑則擺脫了傳統建筑學束縛,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將為信息建筑的發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數碼時代的建筑理念與實踐建筑師們掌握了數碼工具,而且每一天這種工具便更趨完善,強大的邏輯計算能力,NuRBS技術、動畫物體物理屬性設定技術以及三維輸入輸出設備的進步使我們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創作自由。中世紀的人們在修建哥特教堂的時候總是希冀建成世間最設高聳華麗的塔樓,在二十世紀經濟快速發展時,宏偉壯麗的摩天大廈被用來炫耀經濟實力,在數碼時代,打破傳統概念的新建筑形態成為了表達時代精神的最佳道具。

1989年,弗蘭克?蓋里(FrankGehry)在巴塞羅那奧林匹克村設計的雕塑“魚”,第一次在真實設計和建造中運用了IBM開發的CATIA,創造出不尋常的建筑形象,多維復雜的曲面和尺度不同方向各異的空間構件顛覆了觀眾對建筑空間形象的傳統認知。CATIA把自由帶給了建筑師,這可以說是數碼時代建筑創作的開端。

在雕塑“魚”之后,蓋里利用CATIA的強大能力,創造出許多其它出人意料的建筑形象,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布拉格荷蘭國家大廈等,極大挑戰了傳統的建筑營造和審美觀念。古根海姆博物館更是引發了對建筑美學認識的爭論,但對于建筑工程的實踐來說,這是一個偉大的進步。

莫斯在美國加州庫爾文設計的“傘”(Umbrella)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震憾。在舊倉庫的改造工程中,莫斯維護了場所的原有形態以及老建筑的基本結構,同時又插入了“畸形體”一一傘,來重塑場所性格,異形的三維扭曲的巨大玻璃瑰麗多姿,覆蓋了一個安置在建筑轉角處的室外表演場所的上方,標志了建筑的入口斜坡,帶來了非比尋常的視覺沖擊。這是建筑師和玻璃制作公司以及結構工程師的成功合作。

這些早就成為我們熟悉的致力于建筑形態探究的建筑師在遭遇到新的創作可能性的時候,理所當然的利用數碼技術積極探索新的建筑形態,對傳統建筑空間用數碼技術積極探索新的建筑形態,對傳統建筑空間加以變異,改變建筑的圍合界面,從而達到改變建筑形式的目的,可以說是利用計算機達到解放建筑形式的目的。

荷蘭的聯合設計工作室(UNStudio)是集合了建筑學、城市學、工程和基礎設施等各方面專家的聯合工作室,實行包容建筑學所有方面的整合性設計程序。他們的設計始終與電腦技術緊密相關,追求將形式推向數學的極限以創造復雜而又統一的結構。聯合設計工作室的墨比烏斯住宅是體現數碼時代建筑特征的實例。在這個設計中,“墨比烏斯環”作為設計的構思圖式推動了設計要領的深化和建筑空間的形成。墨比烏斯住宅水平延展開來的體量低懸在臺地上,螺旋交纏的運動空間為使用者帶來了對環境的不同認知。在新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建筑師個人對技術發展的敏感不足以在追趕新技術上做出決定性的成就,只有聯合各種專業人員,才可能在新建筑的探索上取得成功,這是聯合設計工作室給我們的啟示。

FOA提出了整體建筑(MOnolithiCArchitecture)以及地景(Landscape)建筑的概念,從自然地貌中尋求建筑空間新形態。近來FOA引人注目。剛建成的橫濱國際客運碼(YOkOhamaIntemationalFerryTemina1),從計算機的虛擬構成真實的結構和材料的組成,方案在理想狀態和現實制約中力求取得平衡。方案最后保留了計算機創造的連續表皮造就空間概念,隨著建筑的扭動,地面、墻面、頂面自然地轉換,空間效果也類似墨比烏斯環。整個建筑就如同是被建筑材料包攜起來的地貌景觀一樣,人們在“山谷、丘陵、緩坡、洞穴”之中體驗連續界面帶來的不同尋常的建筑空間體驗。格雷戈?林恩(GregLynn)是哥倫比亞大學展開數字化建筑研究之后涌現出來的代表人物,他宣稱他對數字建筑的興趣主要存在于數字化的模擬狀態,著重研究在數字化狀態下空間形態的演化特征,并提出了動態之形(AnimateForm)的概念,把傳統上關注靜態的建筑學推向了一個新的動態的領域。林恩針對具體建筑項目的設計便不缺乏建造的可能性,現在像大批量利用現有設備制造標準構件一樣,大批量制造不規則構件定制技術的可能性已經具備,相信他對真實建筑項目的實現一樣雄心勃勃,事實上從最近林恩的建筑實踐來看他可正在從他的純理論走向實踐。

渡邊誠(MakotoSeiWatanabe)在數碼建筑上的研究和通常依造型軟件來塑造復雜混沌的形體的做法也不同,他更傾向于根據工程需要制作特定的電腦程序,給予有特定意義的參數,從而生成某種合乎邏輯的形態,就好像生物進化,在外界和內在條件沖突、磨合中得到合乎道理的完善存在。早在他從1990年開始的“誘導城市”(TheInductionCitY)中,渡邊誠便設想城市和建筑形態的產生應當由環境中存在的確定的要素來決定,于是“誘導”的概念就產生了,使用特定的電腦程序,對環境要素加以回應,然后符合環境和個體本身需要的形態就出現了。就好像是地貌的形成是地質和環境的合作,生物的形態是自生的繁衍需要和環境的選擇的結果一樣。

大江戶地鐵線飯田地鐵站(Iidabashisubwaystation)就是這樣解說道:“這件作品的形象,地下的部分象是植物的根,植物是將根伸到有柔軟的土的地下,和有水分的地方,而讓“葉子”之間盡量不重疊,這樣可以享受太陽光的洗禮,在水和光處于最好的條件的情況下尋找最理想的形。如果條件能夠滿足,自己就可以自由地成長,這就是我的設計想法。”在這個設計中,他便運用了自行開發的軟件,給予環境參數,誘導建筑形式的產生,整個過程自動發生,地下運動的是象浪一樣發光的網,通到地上之后形成翼的形狀。在這個過程中并沒有先制作電腦圖像或是模型,得到預期的形態,而是使用電腦程序,設定形態產生的模式,通過程序自動地在解決形態問題同時形成空間。

對于這些建筑師來說,數碼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對建筑空問的新的認知,帶來了建筑創作的新的方法,幫助他們面對新的時代面臨的新的問題。多學科的交融發展、新的思維方式和新的交流方式,新的美學思考和技術極限,這些是他們努力思考和試圖回答的問題,數碼技術幫助他們理解,協同他們給出答案,也創造出新的建筑形象。

由于計算機和網絡的發展,由于新的數碼時代建筑學思考的深入,數碼建筑教育的開展和普及化,數碼時代的更有沖力的新生代力量正如雨后春筍一樣迅速的出現,越來越多的新的建筑師加入到數字時代建筑形態的研究中,他們可以選擇成為創作可實現的真實的有數字時代特征的建筑的建筑師,也可以選擇成為在網絡世界中和游戲世界中創作和建造的虛擬建筑師,傳統的“建筑師”的定義正在被改變。

他們所接觸的建筑教育和對空間的認知和前輩們已然不同。出生在數碼技術開始大行其道的時代,成長在數碼技術廣泛應用的生活中,使用網絡進行遠程交流,玩網絡游戲,他們對生活、交往、空間的理解和認知都有著獨特的觀點和想法,無所顧忌的探索,創造出全新的建筑形象。

在具體現實性的數碼時代建筑范疇中,設計依然和建筑的實質存在相聯系,不管如何復雜的建筑形體和空間,依然需要遵從最基礎的力學原則,解決最基本的建筑的功能性的要求,解決物理的、生理的要求。當然,數碼時代的建筑同時也要承擔起對新時代的思考和設想。數碼技術的發展使得我們得到了新的創作方向和不同以往的解決方法,也帶來了新的審美的取向,建筑越來越輕盈、透明、開放,也變得更具有柔性、動感、混沌的特征,迥異于傳統。新的具有數碼時代特征的建筑將不斷的挑戰我們的認知,帶來新的不同的形象,讓人產生新的體會。

存在于網路中的虛擬建筑拓展了建筑師所服務的范圍。數字空問中的建構以多維的可感知的空間形象增強了網絡世界的真實感和親切感,虛擬建筑功能實現利用視頻和交互的設備把現實世界中的人們和虛擬世界聯系在一起,這是Cyberspace發展的方向,也將是未來建筑師的從業方向之一。

這些發展最終將應當為未來建筑的數字化奠定基礎,從而真正地讓真實世界和網絡虛擬世界統一成為人們所可以掌握的知性空間,成為人類生活與發展的存在空間,把人類的未來生活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