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文化建設思考論文
時間:2022-08-06 05:08:00
導語:博物館文化建設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博物館建設得到空前的發展機遇,各地市紛紛以各種“緣由”來增強自己城市的文化品位,于是就出現了今天盲目建設博物館的情形,而此舉也以勢如破竹之勢,迅速席卷大半個中國。因此,面對此種境況,我們有必要對中國博物館的發展做一系統、冷靜的分析。
關鍵字:博物館;文化;品位
一、中國博物館發展的兩次騰飛
中國博物館的歷史是短暫的,雖然我們有著五千年的歷史。1905年,張謇創辦的南通博物苑是國人創辦的第一個博物館[1].從此開始,中國有了博物館的歷史。
中國博物館的第一次騰飛處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同時這也是世界博物館迅速發展的一個階段。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各國都將精力放在了城市建設方面,此時,博物館的數量得到迅猛發展。
據美國博物館協會1965年提供的數字[2]:1961年——1963年美國達到每3.3天出現一座新博物館。1948年,日本只有238個博物館,1960年600個,但是到1975年達到1307個,從1960年到1975年,短短的15年是時間,日本博物館的數量就增加了一倍多。中國的博物館也在這個時期有了一個很大的發展,尤其是在1958年9月17日主席視察安徽省博物館時指出[3]:“一個省的主要城市都應該有這樣的博物館。人民認識自己的歷史和創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緊的事。”在的指示和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在天安門建立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新址和新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之后,各省市都紛紛建立或擴建了各地歷史博物館或地志博物館,中國博物館建設進入了第一個新高潮,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改革開放后的一個時期,而在1984年達到高峰。1980年至1985年,平均每10天全國新建一座博物館,1984年,每2.4天全國就有一座新博物館出現。在1949年之前,全國僅有21座博物館,到八十年代末,中國博物館的數量就達到一千多。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的博物館數量在穩步提升,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994年全國文物系統的博物館共計1161座。
而進入21世紀的這幾年,中國的博物館建設再次出現騰飛。之所以出現在這個階段,原因有二:一是中國的經濟GDP每年以兩位數的發展,使得中國逐漸在成為世界的經濟中心。因此,地方建設迅猛發展,文化基礎設施逐漸成為重點;另一方面,北京獲得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權、上海獲得2010年世博會的主辦權,中國再次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因此,文化基礎設施得以迅猛發展,而這也基本以國家大劇院建設為先鋒,隨后,上海音樂劇院、廣州音樂劇院的建設掀起了地方城市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狂潮”。據8月15日人民網文章報道:北京登記在冊的博物館總數達到140家,成為全國博物館數量最多的城市,而如今全國博物館總的數量已經達到2100多座。
二、中國博物館現在面臨的問題
有人會說,美國在1979年時博物館數量就達到2500多所,而我們今天的數量還不及這個數目,更何況我們中國的歷史要比美國長很久,因此,為了心理上的平衡,就將目光緊緊的盯在博物館的數量上,因此,就有了地方政府瘋狂建設博物館的舉動,而全然沒有考慮建成之后的利用情況。
據美國科特勒兄弟的《博物館戰略與市場營銷》[4],據美國博物館協會統計,1994年美國共有博物館1.5萬座,其中55%是歷史博物館和歷史遺址,15%是藝術博物館,14%是自然和科學技術導向的博物館,包括動物園和植物園。而全美獨立博物館總數應該是8934座(1992年),在這近9000座博物館中,有75%是小型或微型博物館。這些小博物館一般只有2名全職員工,年度預算低于9萬美元。這樣看來,美國有一定規模的正規博物館也只有2000多座,與我國大致相當。但我們在建的則幾乎全部是大型的項目,更何況,現有的很多博物館已經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問題一:內容陳舊,長年失修,更換周期長博物館按陳列方式分為固定展覽、專題展覽和臨時展覽。由于很多博物館陳列的“內容”有限,而且長時間沒有進行必要的維護,使得陳列設施陳舊,內容也失去了對人們的吸引力,從而使得現有博物館大部分出現門可羅雀的窘況。
內容是一個博物館的價值所在,也是一個博物館的“靈魂”所在,正如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崔愷教授所說:“博物館的魅力決不僅在它的建筑形態,更重要的是對文化和藝術活動的策劃和經營,一個空間,它可以是客廳,也可能是倉庫,關鍵看怎么用”,因此,這是很多舊有博物館需要改進和新建博物館必須考慮的問題。尤其是臨時展覽對于一個博物館的活力有著最直接的影響。
首都博物館之所以能夠吸引那么多的人,關鍵是其臨時展覽的安排更合理:2007年2月15日至2007年3月31日,展出“意大利遺產與藝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世界遺產體驗展”;2007年3月15日至3月29日,展出“感受希臘——麗塔攝影藝術展”;2007年3月20日至5月11日,展出“余震:英國當代藝術展1990—2006”;2007年6月1日至8月2日,展出“高迪的世界——建筑、幾何和設計”;2007年8月12日至11月9日,展出“盧浮宮珍藏展”……,而這些都是極具吸引力的展覽內容,難怪會出現首博每到周末就會出現大量人流的原因,但全國那么多的博物館能有幾家能夠做到如此高頻率的轉換展覽內容、如此高規格的轉換展覽內容呢?恐怕沒有!因此,這就需要現在野心勃勃建設博物館的決策者們好好考慮將來博物館的命運會如何?
問題二:管理人員水平和素質有待提高多年來,我們博物館養成了一種“衙門作風”,是高高在上的“教官”,放不下架子去為普通觀眾服務,而且近兩年出現的博物館文物被盜、館舍被燒、出賣文物等嚴重問題,無不于今天博物館人員水平和素質低下有關,這對于今天的博物館建設十分不利,因為全面提高博物館水平的關鍵是人才。
國際博物館界對人才培訓工作就非常重視,他們專門設立了“人才培訓委員會”,來對各國的博物館人才進行培訓。三、解決策略
博物館的發展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而改變的,通過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博物館建設,就可以看出這個地方的文化水平和市民品位。因此,探詢新時期博物館問題的解決策略一定要與社會緊密相聯。
策略一:設計博物館前,一定要明確其主題我國博物館的類型大致可以分為四類:社會歷史類、自然科學類、文化藝術類和綜合類,社會歷史類博物館包括歷史考古博物館、革命史博物館、紀念類博物館、民族、民俗博物館,自然科學博物館包括自然博物館和科學技術博物館,文化藝術類博物館:包括繪畫、書法、工藝美術、文學、戲劇、建筑等,而綜合類博物館:是兼具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雙重性質的博物館,真可謂種類繁多。
因此,在設計博物館之前,一定要有一個清晰的主題。這個主題不是盲目設定或“跟風”而定,而應根據自己地域應有的資源所定。根據此來確定博物館的規模,這樣,就防止了一些盲目建設情況的出現。
策略二:加強與學校等教育機構聯系——體現其教育功能在博物館的三大職能——收藏、研究和教育中,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目前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沒有很充分的發揮,尤其是對年輕一代的教育作用。
而加強與學校等教育機構的聯系是未來博物館更普及化、大眾化的必由之路。因為,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未來祖國發展的動力和源泉,讓他們在博物館里面學到更多中國古代的知識,使他們對中國古老的文化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可以讓他們感到身為一個中國人而驕傲、自豪和自信,這樣就增強了民族團結和向心力。
策略三:加強各省市博物館間互相交流、合作畢竟每個地方的博物館藏品數量有限,為了經常更新博物館的內容,為博物館輸入新鮮的“血液”,需要不定期更換臨時展覽的內容,正如首都博物館的運營模式。雖然,我們不能夠把國外精彩的藏品搬入我們的博物館內,但我們可以加強與兄弟省份的博物館的聯系,畢竟我們中國號稱“地大物博”,省份間不定期交換展品,不僅吸引了人氣,還為人們重新認識中國的古老文化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策略四:加強、普及人們的博物館意識在很多人認識里,博物館都是一些高層次文化人的場所,與普通市民沒有多大關系。這種原始的觀念是在以前特定的歷史時期形成的,有很大的歷史局限性。今天,博物館早已不再僅僅為上層文化人士的所專有,而是與普通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
另外,博物館是提高人們科學文化水平的一個大課堂。眾所周知,興趣是逐步培養的,高尚情操也是逐步陶冶的,豐富的知識是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積累下來的,博物館就能起到這種“潤物無聲”和“潛移默化”的作用,博物館意識也是通過實踐培養來逐步提高的。
從1987年開始,中國博物館學會、國際博協中國國家委員會在國家文物局和各省市文物局,省、市博物館協會支持、配合下,在每年“5.18國際博物館日”都根據“國際博協”規定的主題內容開展了多種形式、豐富多彩的活動,很好的普及了普通市民的博物館意識。
博物館是滿足人們美的享受和培養生活情趣的場所,因此,大力普及人們的博物館意識,對于人們提升市民的文化品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結語
其實,一個國家的先進與發達,并不僅僅在于你能造多么多、多么大的博物館,而是在于能否將自己的傳統文化保護好,使其發揚光大。大凡對自己傳統文化越重視的民族,這個民族就越是充滿自信的民族!同樣,一個國家的落后與貧窮,也不僅僅體現在某一時期經濟發展的遲緩和物質的匱乏上,而在于歷史遺產與傳統文化等無形資產的永久流失,而博物館恰恰是珍藏這些文化的“容器”。
參考文獻:
[1]呂濟民。博物館的熱潮與憂患[M].中國博物館史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2]蘇東海。當代世界博物館大發展的剖析[J].中國博物館,1991年第3期
[3]張文彬。中國博物館國際化的進程回顧與展望[J].中國博物館,2006年第3期
[4]馬自樹。面對博物館發展熱潮,需要一點冷靜思考[J].中國博物館,2007年第1期
- 上一篇:公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治理論文
- 下一篇:語文課堂技術教學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