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貨幣政策匯率趨勢論文
時間:2022-04-10 09:12:00
導語:穩健貨幣政策匯率趨勢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一直以來我國施行穩健的貨幣政策,我國匯率也保持相對穩定。近年來,要求人民幣升值和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呼聲越來越高,從分析貨幣政策目標與匯率制度的關系入手,探討我國近期人民幣匯率變動、匯率制度改革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關鍵詞貨幣政策匯率變動穩定
市場經濟是建立在發達的貨幣信用基礎上的,將貨幣政策作為主要的、常規的宏觀經濟調控工具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貨幣政策一般應包括政策目標、實現目標所運用的政策工具、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和中介目標及政策效應等諸方面內容,其中目標的選擇是首要問題。1995年央行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法》將我國貨幣政策目標定位為: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所謂幣值穩定應該包括對內和對外兩個層面的含義,對內要力求貨幣供需總量長期均衡,對外則要保證匯率基本穩定,所以匯率政策應當視為我國貨幣政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匯率制度對貨幣政策又有著重大影響;因此只有妥善處理兩者關系才可能使得政策順利執行并取得預期效果。
1我國施行穩健的貨幣政策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社會總供求關系極不平衡,基本上處于供不應求的背景之下。與這種宏觀經濟不均衡狀況相適應,我國只能施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
隨著改革的深化,我國社會總供求關系出現巨大轉變,但是由于改革過程中某些矛盾沒有得到恰當處理,也是由于我國的具體國情使然,1997年出現了始料未及的市場需求不足態勢,而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更使得這一矛盾日益突出,通貨緊縮的跡象初步顯現:1997年下半年我國GDP增長率開始下降,物價指數持續下跌,國內市場萎縮,失業增加。為了防止經濟滑坡,政府適時地提出要把擴大內需作為促進經濟發展的一項長期戰略方針,推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央行從1997年10月份開始在堅持適度從緊的前提下,采取了一些靈活微調的松動性措施;1998年3月央行合并準備金賬戶,并先后兩次調低法定存款準備率,適當增加了貨幣供給量;從1996年起央行8次下調利率,優化了利率結構和利差水平;繼續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1998年人民幣堅持不貶值,保證了國內及亞洲經濟的穩定,這一系列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
然而西方國家多年的實踐經驗表明,長期實行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政策的必然后果是經濟滯脹。中國實行擴大內需政策之后并沒有出現嚴重地滯脹,但近年社會總需求的增長往往過于依賴少數部門,高增長、無通脹的背后掩藏了難以調和的結構性矛盾;諸多跡象表明,雖然現實的通貨膨脹沒有出現,通貨膨脹預期卻開始上升,比如2002以來的住房信貸的持續擴張,2003年以來難以控制的局部“投資熱”。在此情形下,央行及時作出調整,2003年以來采取多種措施以期通過貨幣政策的調控緩解通脹壓力。
(1)法定準備率的調整。2003年9月起央行兩次決定將存款準備率提高,以抑制投資過熱造成的信貸擴張,并降低由于外匯占款大幅增加帶來的流動性增長;同時根據金融體系不良貸款率高而資金充足率低的狀況,對金融機構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以強化其風險防范作用。(2)再貼現率的調整。2004年1月央行規定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擴大到1.7倍,農村信用社擴大到2倍;此后,2004年10月央行又決定將金融機構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均上調0.27個百分點,同時放寬金融機構貸款利率上浮區間,商業銀行貸款利率實行下限管理,城鄉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上限擴大至基準利率的2.3倍,并允許金融機構存款利率下浮。
(3)公開市場業務的調控。面對銀行體系流動性劇烈波動和投資過熱、信貸增長過快等情況,2004年央行共開展110次人民幣公開市場操作,通過人民幣公開市場操作凈回籠基礎貨幣6690億元。全年共發行105期央行票據,發行總量15072億元,年末央行票據余額為
9742億元;開展正回購操作43次,收回基礎貨幣3330億元;開展逆回購5次,投放基礎貨幣1490億元。這些政策的施行能否實現預期的目標,可能還有待時間的驗證;但是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央行始終將保持幣值穩定放在第一位,追求的是國民經濟長期均衡地增長。
2人民幣匯率制度的選擇
所謂匯率即兩國貨幣折算的比率,或者說是以一國貨幣單位所表示的另一種貨幣單位的價格。匯率是一種特殊的價格,之所以說它特殊,一是在于它的表現形式特殊,它是以一國貨幣表示另一國的貨幣;二是在于它作為一種價格指標,對于經濟社會中其他價格變量有著特殊的影響。
作為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之間價值聯系的橋梁,匯率在本國物價和外國物價之間起了一種紐帶作用,它首先會對國際貿易產生重要影響,同時也對本國的國民生產結構產生影響。因為匯率的高低,會影響到資源在出口部門和其他部門之間的分配。此外貨幣領域也會因為匯率的變化,大量資金相應地從一種貨幣流向另一種貨幣;在國內金融市場上則可以看到匯率隨著貨幣供求狀況的變化而進行適應性變動,反過來匯率對國內貨幣狀況也會產生極大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幣匯率走過了一個先貶值后升值的過程。
第一階段為改革開放至匯率改革時期,此間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從1.5∶l(元/美元)下滑到8.6∶l(元/美元)。人民幣的大幅度貶值主要是因為當時我國外匯儲備不足、物價大幅上漲,而國內又急需擴大出口。在實施貶值后,緩解了國內工資水平大幅上漲的壓力,也吸引了更多國外投資,為我國這一期間經濟的高速增長作出巨大貢獻。
第二階段為1994年至今,這一階段人民幣幣值基本保持穩定。1994年人民幣匯率并軌,取消官方匯率,形成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此后的幾年里,人民幣匯率一直在8.72-8.27(元/美元)之間浮動。即使在亞洲金融危機中,中國依然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由于人民幣穩定,我國出口減少、經濟增長放緩,但卻保持了經濟、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并促使亞洲金融危機盡快結束,避免了世界性金融危機,這一行為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
我國將貨幣政策目標定位于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而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一國貨幣的對內價值決定了其對外價值,所以在國際經濟波動不大的條件下,保持匯率穩定也是我國貨幣政策的要求;從我國近年匯率政策實踐和實際匯率變動狀況來看,基本上也與我國的貨幣政策相一致。
3我國穩健貨幣政策下匯率的變動趨勢
1994年以后,我國實質上施行的是單一的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政策。而根據蒙代爾———弗萊明模型,固定匯率及固定匯率的維護措施限制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不利于短期和中期內的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克魯格曼進一步提出固定匯率、資本流動與獨立的貨幣政策三者不可兼得,即著名的“三元悖論”。所以從理論上看,我國匯率的任何變動將可能影響國際收支的均衡并導致原有貨幣政策的失靈,匯率政策的調整需要特別的謹慎。
影響我國匯率形成的因素眾多,2002年以來,人民幣匯率面臨巨大的升值壓力:美元近來數次加息,一直以來盯住美元的人民幣由于需要保持幣值穩定,升值預期增強;多方國際勢力因為其切身利益需要,指責中國政策操縱人民幣匯率、輸出通貨緊縮,要求人民幣升值,要求中國政府解除外匯管制;外匯儲備增加,人民幣供應壓力增大;中國對歐美貿易長期的順差也使得人民幣升值壓力增大;當前的宏觀經濟過熱也需要貨幣當局采取類似升值等緊縮性政策。
但是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判斷匯率問題的主要標準應該是國內經濟狀況,關鍵是看國內經濟在現行匯率制度下的運行狀態和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保持經濟的穩定性將更為重要:匯率穩定將為中國的企業提供一個內外一致的穩定的貨幣環境;穩定的幣值也有利于我國的出口貿易和利用外國直接投資。長期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周期也主要表現為投資周期,穩定的投資有利于我國增加國內的有效需求、緩解就業壓力,維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人民幣幣值的穩定有利于提升人民幣在周邊地區經濟中的可信任度,同時也有利于亞洲和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這一作用在亞洲金融危機中已得到充分表現;當今世界金融市場充斥著投機行為,人民幣貿然改變釘住美元的匯率機制,將有可能引發中國甚至是世界的金融危機,中國近年來外匯儲備的巨額增長就與國際金融投機行為不無關系。
所以,一直以來力求人民幣匯率的均衡和穩定的政策在現實中也顯現了良好效應。
但是匯率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規律可循,一國貨幣的相對價格首先決定于這個國家的經濟實力,貨幣的對內價值決定了其對外價值;從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來看,伴隨著一國經濟和貿易迅速發展,其貨幣幾乎無一例外地趨向升值。中國經濟經過近20多年持續、穩定、快速的增長,人民幣升值將是必然的趨勢。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對外部資源的依賴度必然提高,適度提高人民幣估值,也有助于多吸收外部資源并減輕輸入型通脹的壓力。
從制度理論研究的角度來看,固定匯率制在資本自由流動的環境下,其維持成本是相當高的,有時甚至是不現實的。目前美元持續貶值,世界主要國家貨幣匯率波動頻繁,使得我國外匯儲備承受了更大的風險,維持國際收支的平衡也異常艱辛;再者,我國現行的結售匯制是通過外匯占款投放基礎性貨幣的,這將必然導致貨幣投放的結構性失衡,不利于我國經濟全面均衡地發展。所以,彈性匯率制取代固定匯率也將是大勢所趨;只不過,這個變革過程應當是謹慎和漸進的。
4結論
綜上所述,在現行貨幣政策下,人民幣升值在中長期內是可以期待的,但短期內應當保持匯率水平的相當穩定。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是必須的,應當積極推動匯率的市場化進程,盡可能快地形成合理、均衡而又具有彈性的人民幣匯率,但是這一進程需要中國宏觀經濟的穩定、市場經濟的完善和金融體系的健全作保證,就目前而言,一次性改變人民幣平價是缺乏科學和理性的,擴大匯率浮動幅度或者是改變釘住目標將更加切實可行。
- 上一篇:地稅局科學發展觀動員會講話
- 下一篇:社區科學發展觀動員大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