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學科位置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3 06:26:00

導語:技術學科位置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技術學科位置管理論文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信息技術教育應用于教學更加受到重視。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經常聽到對信息技術在教學應用中有愛有恨的評說。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整合,在整合的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有什么好的方式可以讓整合更加有效?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日前采訪了教育部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主任苗逢春博士。

信息技術素養是技術迅猛發展的信息時代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在新課程背景下顯得更為重要

記者:現在從國家到地方,從學校到教師都非常重視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您能介紹一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如此緊密聯系的背景嗎?

苗: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受到重視,首先是順應了時展的需要。借助計算機、數字媒體和因特網搜集信息、管理信息、綜合信息、評價信息、加工信息、信息的能力是信息時代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世界主要國家在改革中小學課程時都普遍加強了中小學生信息技術素養的培養,通過以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相關人員(尤其是教師)的培訓為兩大基礎,以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和加強信息技術在其他學科教學中的應用作為兩大核心任務來達到培養人才的信息技術素養的目的。

其次,是新課程下教與學方式的改變為信息技術的應用提供了空間。研究性學習、合作學習等學習方式,如果沒有基于計算機的各類學習工具的支持,沒有因特網提供方便的信息搜集工具和豐富的信息資源,沒有網絡支持下的交流和研討,那么,這些學習活動的實施只能像戴著鎖鏈的舞蹈一樣,難以盡顯其潛在優勢。同時,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原有的教學行為的效果和效率,例如,只要運用合理,多媒體可以增強教師講解的表現力,提高現象展示的直觀性,改進過程演示的逼真性;豐富的數字化資源也可以適度地擴大課堂教學的容量,開闊學生的眼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不能一味追求技術奢華和技術時髦,永遠追求的應是教學效果

記者:現在有一個現象,不是不重視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而是應用的過程中有過分強調技術的傾向。您認為在整合的過程中應該遵循怎樣的原則?

苗:在學校層面實施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時,要注意堅持以下原則:

原則一,要明確以課程為本的信息技術整合目標,堅持以符合學科特點和學生發展需求的方式。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應用的終極目標是學生的發展而不是技術的有無、多寡和先進與否。在教學中是否使用信息技術、使用什么樣的信息技術、如何使用信息技術都應服務于課程、教學和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在理解信息技術整合的目標時,應避免“技術本位”的目標取向,避免單純為了炫耀技術的優勢,而偏離課程培養目標或忽視學生的體驗和發展。同時,作為學科教師,要注意處理好學科本體目標與發展目標之間的關系,不管采用何種技術、何種應用方式,應首先保障本學科教學目標的實現,在此基礎上將學生信息素養培養等發展性目標有機融合進來,不能在學生未掌握本領域或本學科必備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時,就本末倒置地培養學生的綜合信息素養或其他能力,并損害課程基本目標的實現。

原則二,在追求課程“效果”的同時兼顧“效益”。不采用信息技術就可達到很好教學效果甚至教學效果更佳時,就盡量不要刻意使用信息技術;不能不加選擇地將信息技術用于所有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有多種技術方案可供選擇時,利用低成本的技術解決方案就能達到相同的、甚至更好的教學效果時,就不要脫離實際地一味追求技術奢華和技術時髦;評價信息技術應用效果時,應注意考察信息技術的應用對學生的學習及其全面發展是否有效、應用是否適度,而不要過多關注技術應用的多寡和技術是否精美;在學校具有不同層次技術設備時,應注意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集成功能,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其他教學技術結合使用,不能因為購置了新設備就盲目地棄置原有技術設備。

原則三,不應限于教師使用。現在教學重心已經由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轉移,教師不能壟斷教學過程中的信息技術使用權,而應創造條件、創設機會,鼓勵并幫助學生逐步學會根據學習需要評價和選用合適的信息技術工具,有效地獲取信息、加工和處理信息、表達和交流信息,并能利用信息和信息技術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實現學習目標。

原則四,在選擇或設計教學策略、設計教學和學習活動時,應追求信息技術應用與教學方式變革的相互促進。教師應注意有機組合各種技術手段和數字化學習資源,幫助和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問題解決、交流協作等學習活動,并積極探索和組織學生開展信息環境中特有的學習方式,如基于網絡的探究性學習、遠程協作學習等,實現信息技術應用與教學方式變革之間的相互促進和有機結合。一定要注意避免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機械電灌”或利用信息技術支持不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方式。

原則五,要注意處理好技術活動與其他學習活動之間、虛擬交流與真實的社會交往之間的關系。要將計算機演示、利用計算機查找資料等信息技術應用活動與學生的思考、建構、理解等認知活動,實驗、制作等動手活動,調查、訪談等綜合活動結合起來,通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實現綜合化、多層次的教學目標。避免用計算機演示或模擬實驗取代學生所有的動手實驗,用上網查詢資料取代學生的社會調查和實地考察等;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還應特別注意學生的社會化發展需求和社會化體驗,將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虛擬交流互動(如借助E-mail、BBS、視頻會議系統的交往)與面對面的人際交往活動相結合,創設人際交往和人機互動良性互補的教學環境,確保學生有充分的社會交往機會,避免“用技術活動取代社會活動”或者“用人機互動割裂人際交往”的錯誤做法。

信息技術只有用于學生深層次的探究、理解與表達,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高水平思維,實現深層理解的學習目標

記者: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影響到底體現在哪些方面?

苗:教師在教學中大多將信息技術應用在以下方面:教學資料搜集工具;情景創設工具,借助多媒體計算機創設故事情景導入新課,創設課文意境支持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創設任務情景激發和引導學生問題解決過程;教學信息工具,利用多媒體(或網絡)課件教學資料、直觀演示現象,模擬動態過程,以輔助學生理解;操練與練習工具,呈現問題或練習,供學生操練技能、鞏固新知、檢驗學習效果;交流討論工具,借助BBS等網絡功能,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和合作研究;教學管理工具,通過教學平臺管理教學進度、課程、作業收取、評價與考試結果的統計分析等。應該說中小學教師在以上方面已經積累了不少優秀經驗,但畢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著眼于借助信息技術支持學生的深層次認知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唯此才能真正發揮信息技術的教育價值。一般來說,學生在學習中的深層次認知活動可以用“探究——交流——建構——表達”這種循環的活動環節來表達。如學生借助各種建模工具支持思維和探究,借助數據庫訪問專業數據,借助探測器、遠程儀器設備等工具開展數據采集,借助數據分析軟件統計分析數據等,都是“信息技術用作探究媒體”的具體實例;而學生利用文字、圖表和軟件準備各類文檔,借助電子郵件、同步或異步的遠程會議系統或者互聯網信息、開展交流,利用各類共享、協作平臺開展合作等,均屬于“信息技術用作交流媒體”的具體應用方式;而制作機器人、應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開展設計等活動屬于建模探索工具和模擬工具“信息技術用作建構的媒體”包括的應用領域;而學生利用畫圖軟件、動畫制作軟件、音樂創作軟件、多媒體制作軟件制作各類作品,呈現信息、表達想法和創意、表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則屬于“信息技術用作交流媒體”的范疇。

通過專業引領下的校本實踐和校本教研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整合能力,通過教師的不斷成長實現信息技術整合的持續發展

記者:根據你們的研究,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上,有沒有好的推進整合的策略?

苗:教師的設計、實施和駕馭信息技術整合課的能力無疑是影響信息技術應用效果的關鍵因素。我們在以項目推進的方式探索與研究整合的有效性。堅持“追求信息技術與新課程教學整合實效”工作目標,將“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整合能力、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在新課程下的全面發展”作為項目實施的核心目標,建構出了以“高校研究人員理論引領、地方行政部門組織教研、一線教學人員校本實踐”為特色的信息技術整合推進模式。這種模式的一般流程為:教師在專業引領下進行系統教學設計→在系統教學設計基礎上開展校本實踐→在校本實踐過程中開展教學反思→通過區域性的全國性的研討會,以教學案例為載體與同行進行交流研討→新一輪教學設計基礎上的校本實踐。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以教師持續的自我專業發展為目標;在校本實踐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始終堅持以教師為主體,強調教師的參與和實踐;強調通過教師在教學實踐基礎上的自我反思提升其理論素養;鼓勵教師之間的交流、研討,引導社會建構;重視專業人員的專業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