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治療疾病護理論文

時間:2022-07-29 09:12:00

導語:血管治療疾病護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血管治療疾病護理論文

1998年2月至5月,我院外科應用新型的前列地而脂微球載體制劑治療18例下肢動脈缺血癥患者,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就治療過程和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18例,男15例,女3例;年齡42~84歲,平均65.5歲。臨床診斷為動脈粥樣硬化性閉塞癥12例,血栓閉塞性脈管炎4例,糖尿病性末梢動脈閉塞2例。

2治療方法

2.1治療藥物前列地而脂微球載體制劑(凱時),10ug/支,保存條件0~5℃。

2.2用法將前列地而脂微球載體制劑10ug溶解在10ml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注射,每天一次,連續用藥14天為一療程。

3治療結果

3.1觀察指標

3.1.1間歇性跛行的行走距離,每增減100米為一級。

3.1.2靜息痛,分無痛、較痛、很痛、難忍疼痛四級。

3.1.3潰瘍面積以長徑*短徑為測量標準。

3.1.4皮膚感覺按無痛、麻木、麻痹三級。

3.1.5踝/肱指數通過多普勒測得的踝動脈和肱動脈的血流量比值。

4最終療效評價標準

4.1各觀察指標的療效評定標準(見下表)

表各觀察指標的療效評定標準

4.2最終療效評價標準

4.2.1顯效五項觀察指標中至少一項達Ⅳ級,其他都不低于Ⅲ級。

4.2.2有效五項觀察指標中至少一項Ⅲ級,其他都不低于Ⅱ級。

4.2.3無效五項觀察指標至少有一項達到Ⅱ級,其他都不低于Ⅰ級。

4.2.4惡化五項觀察指標中有一項達到Ⅰ級。

5治療結果

5.1結果顯效3例(占16.7%),有效12例(占66.7%),無效3例(占16.7%),本組總有效15例(占83%)。

5.2副反應全組未觀察到嚴重靜脈炎、頭痛等副反應。在注射過程中,有8例主訴注射部位有疼痛感,其中3例于注射后出現血管段微紅、輕壓痛,分別于注射后2、3、5小時后體癥消失。

6護理

6.1使用本藥的護理

6.1.1本藥為前列地而脂微球載體制劑,故應冷藏保存,但應避免冷凍,宜注意冰箱中的溫度和放置位置。

6.1.2報道本品偶見過敏性休克,首次注射前應測量病人的血壓,同時準備搶救藥品,注射液靜脈注射時應緩慢,隨時詢問病人主訴感覺,發現不適和異常,應立即停用,進行觀察和處理。

6.1.3由于本制劑對血管內壁有一過性刺激,有時會出現注射部位血管疼痛發紅、硬塊、瘙癢等癥狀,故注射后應用生理鹽水滴注,以減輕對血管壁的刺激。

6.1.4本制劑注射時,應避免與其他藥物混合,尤其是血管增容劑(右旋糖酐、明膠制劑等)混合,以免影響藥物的療效。

6.2觀察項目的護理

6.2.1皮膚潰瘍面的觀察本組采用照相對比測量,故原則上將最大的、最容易拍攝的潰瘍作為觀察病灶。每日進行創面護理,以免繼發感染,影響療效結果觀察。

6.2.2病情觀察和護理使用本制劑曾有過加重心、肺水腫,使眼壓增高、胃腸道出血、口腔炎等癥狀,故應加強對心肺功能、消化系統等方面的觀察,以便及時發現副反應癥狀。

6.2.3加強血栓方面的護理定期進行血常規、出凝血時間、血小板聚集情況、血脂、血糖、肝功能和尿糖、大便隱血等實驗室檢查,及時發現異常,判斷與本藥是否有關。

6.2.4某些藥物的使用影響藥效故在護理上應積極配合醫師,防止使用對血液凝固織容系統、血小板功能影響的藥物以及血管擴張藥、對微循環有影響的藥物,前者如噻氯吡啶、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潘生丁、華法令、肝素、尿激酶等。后者如已酮可可堿、激素、氯貝特、吡醇氨酯、硝酸脂、煙酸類、細胞色素C、右旋糖酐類等。

6.3心理護理

6.3.1用藥前對病人的心理護理本藥為一種新型的血管擴張劑,除療效外,尚存在一定的藥物副反應,故在使用前,應詳細閱讀說明書聽取醫師對藥物的介紹,掌握使用特點和有關知識。本藥品作為對慢性動脈閉塞癥引起的四肢潰瘍及微小血管循環障礙導致的四肢靜息痛治療藥物,應向病人及家屬作較詳細的介紹,說明某些病例用藥后無效的可能,以及在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副反應,解除病人的焦慮、恐懼心理,使病人在最佳的心理狀態中接受治療。

6.3.2治療過程中對病人的心理護理對不同病人對新藥治療的不同心理狀態,給予針對性的心理誘導,大部分病人往往看好新藥,而忽視用藥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部分病人有時對新藥作為試驗對象而存有疑慮,對用藥過程中出現的一切細小現象均疑及與使用新藥有關,故主訴甚多。我們應針對不同病人的特點,細致了解病人的心態,然后給予啟發和解釋,以區別是否屬藥物反應,必要時與專題負責醫師聯系。

6.3.3療程結束后對病人的心理護理為進一步提高對慢性閉塞性疾病的治療質量,治療結束后對顯效病例的鼓勵,對有效病例囑咐保健事宜,以進一步鞏固療效,對無效病例的心理安慰,樹立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7討論

隨著血管外科的發展,下肢動脈缺血癥不斷地被醫務人員研究和解剖,文獻報道目前疾病在我國以每年60萬的數字在遞增,其中有5%~6%的人被迫截肢。由于目前盛行的內膜剝脫術和旁路轉流術遠期療效尚不滿意,因此,血管擴張劑、血小板凝集抑制劑、微循環改善劑等藥物不斷被開發應用,其中前列地而近期被探索試用。可是靜脈應用該藥經一次肺循環約80%~90%失活,推廣動脈用藥方法,技術要求高,不易推廣。目前有靜脈一次性給藥的方法,但劑量增加了4~8倍,伴之血管紅痛、全身發熱、腹瀉、肝功能損害副反應驟然增加,且藥物選擇性差,即只擴張正常血管而缺血組織血管不擴張。

前列地而脂微球載體制劑將藥物包裹在脂微球中,采用0.2um的脂肪微粒,既具有了靶向作用(在病變末梢血管部位集中釋放),又防止了肺代謝的失活,注射用量可大為減少,緩解了靜脈注射的副作用。本組18例,有效率達83%,而無一例出現肝功能損害等毒副反應,而減輕靜息痛則更為明顯,縮短了間歇性跛行距離,促進潰瘍面的愈合。在治療過程中,準確的授藥技術,做好對病人的心理護理和各項指標的觀察護理,對保證順利完成治療和提高療效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柏根.慢性下肢動脈缺血治療現狀和展望.現代臨床普通外科,1997;2(2):123

2三島好雄,敬川敏郎.外科:血管外科.現代醫療編集委員會.東京:現代醫療社,1984;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