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護理本科人才培養論文
時間:2022-10-02 03:17:00
導語:民族地區護理本科人才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社會需要什么標準的護理人才,以及如何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護理人才一直是困繞護理教育工作者的首要問題。尤其是對民族地區院校而言,優化護理本科人才培養模式顯得尤為迫切。本文將在分析我區護理本科教育現狀的基礎上,主要圍繞目前護理本科教育是否適應社會需求,應培養什么標準的護理本科人才等問題進行探討。
由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使醫學教育模式及衛生服務模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的護理工作日益成為醫學教育界越來越關注的重要課題。無論是護理學的內涵和外延,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化也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革,從而對醫學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民族地區護理本科人才的教育事業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因此,如何正確認識民族地區高等護理人才的現狀,明確高級護理人才培養的方法和內容,改革教學方法,進一步適應社會需求。努力探索民族地區護理本科人才的培養模式,積極創造適合于民族地區的特色的本科護理模式已經成為醫學類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
1民族地區高等護理人才培養的現狀
民族地區護理人才的培養,決定著該地區醫學類高等學校發展的總體目標,在新的形勢下,民族地區護理人才的培養必須認真審視和思考護理本科教育的基本現狀,結合國內外該類專業人才培養的新方法、新模式和新經驗,提出適合于本地區護理本科人才培養的方法和模式,在正確認識現狀,注重機制完善,明確培養方法與內容,加強模式構建等方面盡快適應多元化的護理本科專業人才模式軌道。
1.1學制設置過長
五年制護理本科,因學制過長,重復課程較多,在很大程度上沿襲了醫學本科課程的設置模式,特別是醫學基礎課程的設置,沒有體現護理專業的特色特別是民族地區護理工作的特點。根據護理專業的特點和要求,目前我國很多重點院校護理本科已由五年制改為四年制,而目前國內有些院校仍實行五年學制。
1.2教學方法有待調整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為完成教與學任務而采取的工作方法和學習方法。在多數情況下教師總是以傳統的講授為主,且教學方法單一,在有限的時間內向學生灌輸大量信息,缺乏引導學生根據地區特點和民族習俗進行研究和討論,這樣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因此重視理論與臨床相結合,強調臨床教學與課堂教學交替進行,把握地域和民族特點,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灌輸式教學方法”為“以學生為中心”研討式學習方法,突出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是民族地區護理本科教學改革的突破口。
1.3課程體系有待改善
近年來,針對我國護理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許多院校在借鑒發達國家高等護理教育的基礎上,在教學模式、課程結構上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國內外護理專業體系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生物醫學模式、生命周期模式、人體功能和基本需求模式、健康模式等。生物醫學模式忽視了人的整體性,生命周期模式、人體功能和基本需求模式、健康模式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但是后三種模式在師資培養和教材的編寫上要求高、難度大。另外,由于我國高等護理長期停辦,改革開放以后雖然予以恢復,但是護理教育本科專業在教育形式上仍然沿用了傳統的生物醫學教育模式,醫學基礎課程設置多而全,可以說是臨床醫學專業的壓縮和翻版,沒有突出護理專業特色,更談不上結合地區和民族特點。
1.4師資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護理師資隊伍中受過正規高等教育和具備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比例相對較少,多數教師沒有接受系統的教育學訓練。在這樣的背景下,臨床課程教學往往以臨床醫生為主,講授的內容總是以疾病的治療為重點,忽視了人的整體護理,特別是忽視了民俗民風和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而在護理的內容上往往是一帶而過,以致教學內容與護理結合不緊密。
1.5傳統的護理教育模式存在問題
民族的特點和風俗文化、生活習慣等沒有得到真正體現。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護理本科教育存在以下幾方面的不足:一是培養目標與社會衛生保健系統需求不相適應[1],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二是以傳統醫學為主體的課程體系與護理專業需求不相符合,課程設置基本沒有擺脫生物醫學模式的影響,基礎課程占總課時的比重較大,而人文、社會等學科內容明顯不足,有關老年護理、社區預防保健等方面的知識缺乏;三是護理專業課的教學特色不明顯,教學內容基本上是臨床醫學專業課程的壓縮,以醫學診斷為主線,以疾病的診斷治療為重點,護理內容少,教材建設滯后;四是教學組織針對性不強,教學方法主要為“灌入式”,以課堂、教師、書本為中心,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和素質培養,理論與實際相脫節。這些問題的存在使我國的護理本科教育尚未形成體現地方特色、結合區域民族特點的教育體系。
2護理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的內容和方法
現代教育理論強調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素質教育注重學生知識、技能、情感的全面協調發展,其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因此,教育能否使學生具備良好的素質,過硬的基本技能,能否開發其再學習、再發展的潛能就顯得至關重要。近年來,各國在對高等教育的理念、目標、模式等進行研究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提高綜合素質為目的,有效整合教育資源,培養社會需要人才的教學模式。所以突出以素質教育為重點的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為一體的綜合教育;重視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學的結合,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拓寬專業渠道,在護理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的內容和方法上進行探索和改進是十分必要的2.1確立明確的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和方向,也是制定教學計劃,確定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組織教學過程的重要依據。在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通過對社會需求和新形勢下護理本科生的知識、技能和素質構成的解析,將護理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標重新進行確立,培養具有扎實的護理學及相關學科知識,較強的實踐技能和人際交往能力,良好的職業道德、人文素養和創新精神的,能在護理領域從事臨床護理、護理管理、護理教育、護理研究和預防保健的高級護理專門人才。同時要求學生力爭做到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做人、做事、做學問共同提高。
2.2突出民族特色和專業特點
根據護理專業知識結構的需要,結合整體護理觀及現代醫學模式所具有的生物、心理、社會特點,加強倫理學、心理學、人際溝通、社會學、美學等人文科學與護理學專業課程的交叉力度,開設有助于發展學生個性的選修課,如公共關系學、社會心理學、民俗學、回族文化專題等,體現護理的人文精神和以人為本的專業和民族特點,使學生能夠從生理、心理、社會、民俗等各個方面整體地認識人的健康,理解人對健康問題的反應,幫助人滿足健康需求。
2.3優化課程體系,調整教學內容
課程就是培養目標的具體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與調整是護理教學改革的核心。為反映現代教育思想和改革趨勢,充分體現民族地區的護理特點,利于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必須遵循醫學教育的基本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堅持以人為本,體現醫學模式轉變,突出護理專業特點,強化目標培養,重視素質教育,對課程結構進行整體優化和合理的調整。
2.4改革學科結構,適應學科發展需要
根據學科間的內在聯系和規律,改革學科結構,刪減原有課程中不適合的內容,加強教學內容的滲透和融通,發揮課程群體整體效益的同時,要適應學科發展的需求,加大專業課比例。根據學科發展和培養目標的要求,增設社區護理、康復護理、急救護理學、老年護理學、護理研究、護理教育學等必修課程,護理專業課程占總課程的比重要明顯增加,形成以預防保健與臨床護理相結合、并充分體現民族和地域特點的護理專業課程體系。
3改革教學方法,全面注重能力培養
根據護理學發展趨勢和新世紀護理人才培養的要求,及時更新教學內容,編寫配套教材,打破傳統的“以疾病為中心,以診斷治療為重點”的教學模式,建立“以人為本,以護理程序為框架”的新型教學模式,強調人的整體性;強調心理、社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強調病情觀察和判斷、緊急情況處理、危重癥監護、健康指導和教育的重要性。護理的重點在于解決人的健康問題,將護理技術操作與滿足人的需要結合起來,使理論教學與實際應用得以統一,從而充分體現現代護理觀念,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3.1改進專業課教學方法,注重能力培養
實施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法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關鍵。在提倡教師精講教學內容、合理規定學生自學的基礎上,針對教學重點和難點,積極開展以學生為中心、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教學中,教師應借助不同的臨床病例,精心設計問題情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指導學生查閱文獻、小組討論,為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提供有力依據。通過讓學生參與積極的思維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比較、分析、綜合、推理、論證的綜合能力,為在實際工作中獨立處理臨床問題打下良好基礎。此外,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采用小組討論、學生演講、角色扮演、患者訪談等形式,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鍛煉學生溝通交流的能力和實踐能力。
3.2建立模擬訓練方法,強化技能訓練
積極改善教學實驗條件,充分利用高新技術手段,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和實物教學,建立多媒體教室、基礎護理技能訓練室、專科護理技能訓練室、重癥監護室等護理技能實驗室。配備多媒體教學實驗系統,現代化護理訓練模型、設備和器械,實現教學手段的形象化、智能化、多樣化、規范化和科學化,為學生創造個性化的學習空間,使學生能夠在較為真實的環境和氛圍中通過規范化的訓練,熟練操作技能,增強動手能力。
3.3加強實踐教學,完善評價體系
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只有在臨床實踐中才能真正學到知識和技能。因此,加強臨床實踐教學,是護理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臨床帶教老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制定具體帶教計劃,指導學生按照護理的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五個步驟,對分管的病人進行全面的護理。指導學生系統地、有針對性地收集病人的主客觀資料;正確區分護理診斷的依據和相關因素;采取合理的措施解決病人現存的和潛在的健康問題;掌握正規的護理操作,提高專科護理技能;總結護理過程中的收獲和存在的問題。
3.4改革臨床實習教學檢查形式
為了保證臨床實習質量,改革傳統的“師生座談會”的實習教學檢查方式,采取教學查房、技能演示匯報與師生座談相結合的形式,全面檢查實習中教與學的質量。教學查房、技能匯報采取以病例為引導,以問題為中心的方法,選取學生在實習中護理的典型病例,使學生運用護理程序的方法,進行問診、體檢,提出護理診斷,制定護理計劃,完成護理操作,實施健康教育。教學檢查中,提倡師生互動,討論交流,理論聯系實際,有效促進各教學醫院在實習帶教過程中高度重視學生臨床思維的訓練和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
3.5優化教學內容
由于內、外、婦、兒等學科之間重復內容較多,為了避免學科之間不必要的重復和遺漏,節約時間,可在各學科集體備課的基礎上,進行以護理專業為單位的集體備課。不同課程共同涉及的內容,應相對集中講授。如:氣胸病人的護理在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中均有講授,無論是保守治療還是手術治療,病情觀察重點一樣,胸腔引流管的護理要求也一致,可以安排由內科護理學老師重點講授。
3.6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對護理教師的培訓教育,一方面是采用短訓班、學術交流等形式,在教學方法、教學技能上對護理教師進行規范化培訓;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使護理教師有多種途徑參加繼續學歷教育,教師本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獲取新知識、新技術、新觀點,提高知識結構和學歷結構。通過校際聯合、國際聯合,加快護理師資的培養[2]。在護理專業師資力量不足的情況下,可采用醫護聯合授課的辦法,共同辦好高等護理教育。同時,要鼓勵教師在職攻讀研究生或讀博,提高護理教師的學歷層次。
- 上一篇:護理專業教學研究論文
- 下一篇:工業設計的價值潛力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