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筑節能設計綜述

時間:2022-09-17 02:35:48

導語:綠色建筑節能設計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綠色建筑節能設計綜述

1引言

以下是我結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就其中的問題進行分析。

2綠色節能建筑的設計原則

2.1和諧發展的原則

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確保做到綠色節能建筑的基礎原則,建筑物雖然是人工制造的產物,但是,也是自然界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與其他事物的聯系以及人類的生活都是非常緊密的。所以,我們在建造建筑物的同時,必須要將自然因素當作是重點考慮的一個因素,要尋求建筑和自然的和諧與平衡,盡可能讓自然環境和建筑環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2.2健康舒適的原則

健康舒適是現代社會中人的共同追求,也是建筑行業的一個重要原則,因此,我們必須要在設計的初始階段,便將此原則真正融入其中,積極倡導使用環保節能型原材料,進而讓人們的生活更加舒適。在設計建筑時,充分考慮到采光、供暖、通風、降溫和污染等因素,了解人們對于建筑的綠色節能要求。

2.3整體及環境優化原則

建筑物不僅僅具備基本的功能,同時也是社會環境的一個重要部分,所以必須要和當地的環境融為一體,在設計過程中,必須要追求環境效益的最大化,注重建筑與環境搭配的整體效果。在尊重自然環境的基礎上,保護好社會生態環境,要進一步創新和優化各個要素的配置和布局,進而達到整體優化的理想效果,在建造建筑物時,必須要充分利用起當地的地勢和地形,要切實保護好歷史文化景觀,在此基礎上加強綠化,增強建筑的環保價值和美學藝術。

3綠色建筑的節能設計策略

3.1規劃好建筑密度

當前我國的城市用地非常緊張,如果按照之前的建筑要求來施工是很難實現的,因此,必須要成功解決好建筑密度和建筑環境之間的矛盾與問題,在確保節能效益的基礎之上來適當提高建筑的密度。關于合理規劃建筑密度,有一個非常高效的解決途徑,那就是在日照充足的條件下,適當縮短建筑物南墻面的日照時間,此外,針對建筑單體設計,還可以采用降低層高或者退層處理的方法,將建筑間距縮小,進而提升建筑的密度。

3.2自然通風設計

其實,自然通風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技術手段,其對于改善人和環境之間的關系有著非常大的幫助作用,我國的傳統民居當中,對自然通風的設計就非常到位,采用的是穿堂風的處理方式。綠色建筑節能設計,關于自然通風,追求的是不消耗能源情況下的自然通風,借助自然之力來驅走室內的潮濕氣體和渾濁空氣,降低室內的問題,讓居住者感受到一種舒適的感覺,為居住者提供清新的自然空氣,進而實現綠色節能的理想目的。

3.3太陽能的利用

我國幅員遼闊,很多地區的太陽能都是很充足的,所以,在綠色建筑節能設計中,要提倡和推廣使用太陽能,尤其是針對用水量非常大的建筑物,必須要在屋頂上面安裝充足的太陽能熱水器,充分利用起清潔無污染的太陽能資源。此外,在一些太陽能比較充足的農村地區,也要用太陽能電池,實現照明的目的,而且要將太陽能電池與國家電網連在一起,這樣一來,剩余的一部分太陽能還能夠賣給國家,而不夠的部分則可以從國家來購買,這樣一來,大眾的節能意識也能夠在潛移默化當中得到提升。

3.4復合節能墻體綠色節能設計

現階段,建筑物的墻體用的是保溫復合墻體,關于復合節能墻體,其主要包括的是基礎的傳統墻體材料和絕熱材料,再加之新型的墻體材料,兩者復合而成。但是,單就保溫的材料來講,有一個非常好的辦法,叫作設置空氣層,將空氣隔離層應用到建筑的綠色節能設計當中。它不僅可以保溫隔熱,還可以液體水分的毛細滲透,從而防止保溫材料受潮的功能。從而導致外側墻有一定的吸水的能力,墻的內表面經常因溫度低而出現的冷凝水,這樣就可被結構材料吸入,使冷凝水不斷向室外轉移和散發。保溫隔熱層是節能墻體的主要功能組成部分,我們墻體常用的絕熱材料包括有機、無機金屬等三大類。出于導熱系數、抗壓強度、蒸汽滲透率、燃燒性能等方面的考慮,我們都應該采用擠塑型聚苯板(XPS)作為保溫材料。

4結語

綜上所述,建筑綠色節能設計是當前也是未來的一種主流趨勢,在建筑行業和領域當中,必須要高度重視起綠色節能設計,為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從自身做起,減少我國國民經濟的巨大負擔。

作者:高春光 王海燕 單位:山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 山東同圓設計集團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王晶,劉丹丹.淺談綠色建筑節能設計存在問題對策[J].工程技術(全文版),2016(8).

[2]朱梓豪.淺析低碳節能建筑設計與綠色建筑生態節能設計分析[J].居業,2016(9).

[3]徐鵬博.淺談綠色建筑工程的設計原則及節能設計[J].建筑建材裝,2016(14).

[4]趙志慧.淺談綠色建筑的重要性及其節能設計[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28).

[5]何偉鴻.淺談建筑節能設計如何在綠色建筑中應用[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