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能力工業設計人才培養研究

時間:2022-05-26 04:46:24

導語:跨域能力工業設計人才培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跨域能力工業設計人才培養研究

工業設計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互交叉的學科,是系統性、集成性的創新活動,又是為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提供服務的產業。在全球經濟發生深刻變革的今天,工業設計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提升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法寶。過往,工業設計教育在培養人才、產學研合作以及傳播設計理念、方法中發揮了積極、重要的作用。新時代下,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輪科技革命推動產業迅猛發展,工業設計作為一種創新的驅動力量,其人才培養要求隨產業的變革被重新定義。面對當前工業設計教育與經濟產業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高校勢必深度研究產學兩界的矛盾與差距,對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新的構建。

一、產業變革催生工業設計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向前演化,以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應用為標志的新一輪產業革命正在迅猛發展,它將促成綠色、智能、超常、全球、網絡協同、個性化及定制式創造與智造,將創造全新的網絡智能產品、工藝裝備、網絡智造和新的經營服務方式,以智能、泛在、融合和普適等信息技術為特征的智能化裝備、可穿戴產品、智能家居產品、無人駕駛汽車等智能化產品也將應運而生;產業形態從大規模、同質化向大規模、定制化的生產模式轉變,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低端產業向智力型高附加值產業調整,產業格局相互交融,產業鏈條面臨全面重塑,行業界限也漸趨模糊。新技術的出現、產業結構的變化,催生大量新的工作形態和促使就業結構性調整,對人才知識結構和專業能力也將提出新的要求。對此,眾多學者也有諸多共識。徐應蘭、張同利在2018年認為產業分工使國內人口紅利優勢消失,而人才技術優勢成為產業發展的關鍵,人才戰略的轉變是經濟結構升級、產業變革的實質。劉理暉于2017年從產業人力資本需求研究角度認為中高端、實用性和國際化人才培養是中國經濟增長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關鍵;劉佐菁、陳杰于2019年通過區域產業需求的精準引才政策路徑研究提出應緊盯產業與人才發展前沿,繪制產業地圖和人才地圖,對接區域產業需求和人才需求。蔡彬清、吳仁華、陳群在2019年應用OTP模式分析,認為產業領域的技術日益集成化,工程日益復雜化、智能和大型化,具備新的管理理念、理論和方法的復合型人才是產業變革下企業的需求點。曾祥遠于2015年從設計學科本質特點出發,認為隨著信息化、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的到來,工業設計應強調交互融合的大設計理念,拓展多層次、跨學科、泛領域的合作式綜合設計的能力培養。綜上,科技創新應用引領的新一輪產業變革正在迅猛發展,相應的產業形態和產業結構產生巨大轉變與調整,產業格局將相互交融,行業與行業之間的邊界也勢必被打破,與之對應的人才需求也朝通用性、復合型和跨領域等方向改變。工業設計作為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其內涵伴隨著產業形態的變化和技術變革在不斷演進,過去面向特定行業背景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新一輪產業變革需要,具有跨域能力的工業設計人才將是產業變革下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二、工業設計人才跨域能力的內涵解讀

跨域能力意指突破行業邊界,超越行業約束,能夠適用于不同行業的泛行業領域知識要求和能力素質,反映在人才培養方面是培養學生不同行業之間的共性能力,并能兼顧發展其個性化的專業能力。工業設計作為一門綜合性的邊緣學科,涉及技術、藝術、商業等眾多學科領域,工業設計專業不能如土木工程、車輛工程、城市規劃等專業一樣有特定面向的行業領域,其多學科領域的屬性決定它多行業領域服務面向的特點。工業設計人才以其扎實的專業個性知識能力為基礎,應用工業設計的思維方法,發揮其集成、整合、創新能力的優勢與相關行業領域建立對話語境,是工業設計的跨域能力所在。為此,結合上文對產業變革趨勢及各學者對人才需求的研究分析,考量自身教育對象和教育資源條件,在準確把握工業設計創新人才特征和工業設計學科特點的基礎上,經過與教育界和企業界多方研究探討,將工業設計人才跨域能力凝煉為7個核心能力(A.設計基礎學識:培養基礎美學、創意、設計技能及人文之基本學識;B.設計研究及創新: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及創新設計能力;C.設計工程學識:掌握并應用設計相關的工程知識;D.設計整合能力:具備設計企劃、設計管理、設計開發、設計執行的專業實務整合能力;E.溝通與團隊協作:具有團隊意識、善與他人溝通合作,具有不斷學習的意識和能力。F.適應產業需求:了解產業發展動態,具有較強的產業實務能力;G.拓展設計視野:洞察國家政策、時事議題,了解設計實務對環境、社會經濟及全球的影響)。

三、跨域能力工業設計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設計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是教學內容和進程的總和。為實現培養方案跨域能力目標,在準確把握工業設計人才跨域核心知識能力的基礎上,吸收借鑒他人經驗成果,從本校實際出發,系統構建了“一條主軸、魚翅支撐、實踐強化”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總體框架,即通過以知識、技能、素養培養為主的“魚翅型”課程去支撐以跨域能力培養為主的“主軸課”,輔以為加強設計認知、思維發想、設計價值思考和從業鍛煉等實踐課程,形成知識、技能、素養和能力相互串聯、互為支撐的課程體系。(圖1)(一)強調跨域能力培養的“一條主軸”。人才培養方案設置“基本設計—工業設計初步—工業設計進階—畢業設計”貫穿四年本科教學的“主軸課”,主軸課設置遵循設計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從感性到理性按年度循序漸進,螺旋疊加執行。在“基本設計”課程內容中融入設計構成及造型基礎知識,理解“造型”和“造型要素”,進行構成和造型基礎能力訓練,以不同課題項目加強動手實踐能力,為后續課程奠定基礎;工業設計初步課程以教師研究方向為主導,結合產業領域實際項目,以相關專業課程知識技能培養為基礎,圍繞設計程序與方法,著重產品內部系統開展多方位、多渠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工業設計進階是在工業設計初步基礎上引入系統設計理念,加強產品自身系統與外界相關系統關系研究,強調可行性;畢業設計訓練引入“8421”模式(即在三年級暑期組織多家企業共同舉辦工作營,各選派8位學生參加,推薦4位學生到企業實習,企業提供2個畢業設計議題,實現1個就業)和跨學科聯合畢業設計方式,以期結合產業實際,著重設計實務中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一條主軸的設置旨在通過貫穿4年的層次不同的多個實踐項目來串聯工業設計的知識和技能,引導學生學以致用,由淺入深,從感性認識到理性應用、從模擬改良到整合與集成創新、從單維度思考到進行系統綜合,培養學生面對多元的課題在造型創新的直觀層面、功能原理創新的使用層面以及整合集成創新的體驗層面等應用設計思維與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跨域共性能力。表1為各主軸課程教學要求相關說明。(二)支撐主軸課的“魚翅型”課程模塊?!棒~翅型”的知識、技能、素養課程是學生發展個性能力的重要依托,課程從跨域核心知識能力要求出發,聚焦產業服務需求,圍繞主軸課程能力結構進行課程模塊架構。除了全校性通識課程之外涵蓋專業基礎和專業方向兩大模塊,重在培養學生設計專業基礎知識與技能、設計程序與方法、設計表達、設計工程技術等顯性知識技能和審美、思維、研究、創新、溝通、組織等方面的隱性能力素養;其中,為貼近設計開發實際,有針對性地開設面向產品開發與產業服務相關方向的課程,如產品設計策略、產品功能結構設計、設計行銷與管理和產品CMF設計應用等;打通學院視覺傳達、環境藝術和工業設計選修課程平臺,以增加學生對大設計的認識,提高學生人文藝術修養,懂得設計與人為事物,設計與科學、技術、藝術,設計與文化之間的關系。“魚翅型”課程開設的目標指向是支撐主軸課的跨域能力培養,同時也能深化工業設計專業個性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具體課程如圖1。(三)強化專業能力的實踐課程。實踐課程體系的設計摒棄傳統培養方案中先教授學科知識,后開設課程專周訓練的理論與實踐分離模式,而是基于人才培養方案能力目標的系統思考,從設計認知、思維發想、設計價值思考、實務發展和從業鍛煉等能力素質著手,有針對性地加以強化。實踐專周設置了解行業產業動態的企業參訪、智能生活科技考察;強調設計創意思維的快速創意表達;關注時下社會價值觀念的設計競賽專題;適應產業需求,貼合設計實務的產學合作實務與演練以及為適應崗位需要的專業實習等目的明確、各有側重的專周實踐教學環節,同時積極鼓勵開展其他學科競賽、科技活動、設計會展、設計工作營、文體活動、社會實踐等活動,這些與主軸課程及其他課程環節構成主次分明、目標明確、系統完整的分層次、漸進式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表2是工業設計專業畢業最低學分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比例,其中實踐環節學分百分比計算公式為:[(上機學時+實驗學時+其他課內實踐學時)/16+集中實踐性教學學分]×100%/總學分。

高校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是學科專業建設的持續課題。基于對產業變革下跨域能力內涵的解讀,確立工業設計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體系與能力目標矩陣,為“一條主軸、魚翅支撐、實踐強化”課程體系布局提供了有效的設置依據,也是對工業設計專業教育改革研究的進一步探索。構建真正適合產業變革需求,以跨域能力為目標的工業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并貫徹執行,以期更好地為社會培養在眾多領域發揮建設性作用的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并使工業設計真正成為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法寶。

參考文獻:

[1]路甬祥.設計的進化與面向未來的中國創新設計[J].全球化,2014(6):5-13.

[2]趙福全,劉宗巍,趙世佳.社會與產業變革浪潮下的人才戰略與轉型對策——以汽車產業為例[J].科學管理研究,2017(1).

[3]徐應蘭,張同利.基于產業變革背景下人才培養改革模式分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2),15(2).

[4]劉理暉.當前我國產業人力資本需求側的新特點[J].發展研究,2017(8).

[5]劉佐菁,陳杰.基于區域產業需求的精準引才政策路徑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7).

[6]蔡彬清,吳仁華,陳群.面向產業變革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需求與模式分析[J].教育評論,2019(4).

[7]曾祥遠.行業導向下工業設計學科專業建設探討[J].美術大觀,2015(4).

作者:邱志榮 曾祥遠 陳建華 單位:福建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