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危機管理在災難救援的影響
時間:2022-06-03 10:16:01
導語:急診危機管理在災難救援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研究急診危機管理在災難救援中對救治效果的影響。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急診科2018-01至2019-12災難救援中收治的200例患者臨床資料,依據采取的護理管理模式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10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災難救援管理,觀察組采取急診危機管理,對兩組生命體征指標(心率、呼吸頻率、平均動脈壓)、動脈血氣指標(氧分壓、氧飽和度、二氧化碳分壓、氧合指數)進行對比。結果干預后觀察組生命體征指標、動脈血氣指標中二氧化碳分壓較對照組更低[心率(次/min):93.50±3.50比97.00±3.00,呼吸頻率(次/min):20.50±1.50比23.00±1.00,平均動脈壓(mmHg):88.25±2.35比93.60±2.40,二氧化碳分壓(mmHg):31.23±1.77比36.45±1.85]、動脈血氣指標中氧分壓、氧飽和度、氧合指數較對照組更高[氧分壓(mmHg):94.50±1.34比88.20±1.20,氧飽和度(%):95.10±1.15比92.50±1.25,氧合指數(mmHg):452.81±20.19比433.27±20.2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災難救援中急診危機管理有助于進一步提高救治效果,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災難救援;急診危機管理;救治效果;存活率;生命體征
自然災害不僅會給社會經濟帶來沉重的經濟損失,還會導致大量人員傷亡[1]。災難救援已經成為降低自然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威脅的重要手段[2]。災害發生后患者普遍存在著多器官系統損傷,使其病情較重,隨時面臨著死亡的威脅[3-4]。以往所使用的常規災難救援管理并未充分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使得各措施在落實時缺乏足夠的前瞻性以及人文性,越發難以滿足工作所需。急診危機管理則是圍繞急診科工作特點以及災難救援中常見危機事件所實施的管理模式,旨在降低死亡率、全面提升醫療服務質量[5]。將急診危機管理應用于災難救援中是否能夠促使患者獲益最大化目前尚有待于臨床研究證實,故本次研究圍繞急診危機管理在災難救援中對救治效果的影響展開分析,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取我院急診科2018-01至2019-12災難救援中收治的2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1.1.1納入標準(1)均為本地區自然災害醫學救援中收入我院的患者;(2)年齡18歲以上,80歲以下者;(3)臨床資料完整,無缺失項者。1.1.2排除標準(1)由其他醫院轉入我院者;(2)植物生存狀態者;(3)生命體征指標和(或)動脈血氣指標缺失者。1.1.3倫理學本研究已經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1.2研究分組與一般資料依據采取的護理管理模式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10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1.3方法1.3.1對照組對照組采取常規災難救援管理,急診科醫務人員迅速接診,在抵達現場后迅速在管理機構以及功能部門的協調下開展救治工作,評估患者病情嚴重程度,于急救車內連接心電監護儀器并予以簡單處理,開放靜脈通路,返回醫院后做好交接并實施進一步的救治。1.3.2觀察組觀察組采取急診危機管理,由我科具有豐富經驗的護師任組長,6~8名護士或者是護士為組員組建急診危機管理小組。結合本地區氣候、資源分布情況總結災難的具體類型、發生頻率、嚴重性、患者常見損傷類型、潛在的危機事件,制定與之相對應的應急預案,并以以人為本-有限醫療資源-循證醫學-效益最優化為依據。根據每個組員的護齡、職稱、受教育水平等信息合理安排崗位,促使每個組員均能夠勝任。整個急診危機管理工作涵蓋患者的基礎護理、醫療器械及藥物的備置和核對、護理文書書寫、安全管理等。定期由組長組織所有組員集中學習培訓,以便于掌握最新的災難救援知識與技能。借助集中授課、情景模擬演練等形式傳遞和檢驗常見災害的救援知識、通用技能、專科知識、傷口處理(擦傷、開放性傷口、骨折等)、基本災難生命支持和高級災難生命支持、創傷后應激障礙護理、心腦肺復蘇、呼吸道管理、氣管插管、止血、包扎、傷員搬移等[6]。在接到急診電話后迅速明確患者信息,根據損傷類型實施分類管理,包括內傷、外傷、多發傷等,在患者收入急診科后迅速根據分類管理方案完善各項常規檢查,按照急診流程實施分診處理。1.4觀察指標1.4.1生命體征指標利用多功能心電監護儀,觀察指標包括心率、呼吸頻率、平均動脈壓。1.4.2動脈血氣指標利用血氣分析儀,觀察指標包括氧分壓、氧飽和度、二氧化碳分壓、氧合指數。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以獨立t檢驗,組內以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以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干預前后生命體征指標比較干預前兩組患者生命體征指標(心率、呼吸頻率、平均動脈壓)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均較干預前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生命體征指標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2.2兩組干預前后動脈血氣指標比較干預前兩組患者動脈血氣指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氧分壓、氧飽和度、氧合指數均高于干預前,二氧化碳分壓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氧分壓、氧飽和度、氧合指數高于對照組,二氧化碳分壓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災難已經成為嚴重威脅人類生產生活的重大事件。近些年來隨著生態系統平衡的破壞加劇,生態災難頻發,使得災難救援工作越發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災難的發生往往具有廣泛性與區域性、頻繁性和不確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復性、危害嚴重性、可減輕性等特點[7]。災難發生后往往會給人民群眾人身財產安全帶來嚴重威脅,尤其是人員傷亡大,由此導致的死亡率高[8]。我國2008-05-12發生的汶川地震不僅波及了大半個中國以及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還造成了6.9萬人死亡,3.7萬人受傷,1.8萬人失蹤,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災害事件。災難救援凸顯出一個國家應急救援能力高低,自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國各地區政府以及相關部門通力協作之下已經搭建起全面覆蓋陸路、空中、多部門、多方向、政府和社會合力完成的“生命轉移網”。然而,災難救援中患者普遍病情復雜、進展迅速、救治困難,由此給急診救治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性。危機管理誕生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針對前蘇聯戰略核攻擊的民事防護活動,且隨著災難管理研究的不斷深入,危機管理越發引起全球各界的重視與關注[9-10]。在災難發生后以有組織的危機管理開展災難救援工作,無疑能夠解決機體行動的困境,全面提升救援效果、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預后[11]。黃曉霞等[12]在其研究中指出,采取急診危機管理模式的觀察組入院時呼吸頻率(21.18±2.53)次/min、心率(93.27±7.69)次/min,均低于采取常規急診護理模式的對照組(25.94±2.87)次/min、(116.05±9.88)次/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急診危機管理模式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生命指標。本次研究中采取急診危機管理的觀察組干預后心率(93.50±3.50)次/min、呼吸頻率(20.50±1.50)次/min,均低于采取常規災難救援管理的對照組(97.00±3.00)次/min、(23.00±1.00)次/min,所得結果與已有研究相吻合,均表明急診危機管理更有助于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的平穩。但與之不同的是,本次研究還從動脈血氣指標探討了急診危機管理的應用效果,結果進一步證實,急診危機管理還有助于改善患者動脈血氣指標。與已有研究相比,本次研究的創新之處在于拓展了觀察指標體系以檢驗急診危機管理在災難救援中的應用價值,有力地豐富了現有研究體系內容。然而,不足之處在于研究設計為回顧性分析,在研究對象上存在著選擇偏倚,容易對研究結果帶來不利影響。綜上所述,在災難救援中急診危機管理有助于進一步提高救治效果,值得推廣使用。
作者:王文 賴偉華 吳偉 徐剛 王敏
- 上一篇:事業單位轉企改制財務管理對策
- 下一篇:計算機應用軟件開發技術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