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的瓶頸及改進詮釋

時間:2022-05-19 05:35:00

導語:制造業的瓶頸及改進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制造業的瓶頸及改進詮釋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呈現出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勢頭。但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不少問題。本文利用魚骨圖將這些影響因素表示出來,并通過闡述中國制造業轉型的方向與中國已有的轉型基礎,針對各個發展瓶頸提出了相應的改進策略。

[關鍵詞]中國制造發展瓶頸魚骨圖

一、引言

如今,千變萬化的國際局勢為我國制造業帶來很多的機遇。此前的研究者通過對中國制造業的發展軌跡與發達國家的差異進行分析,指出我國的裝備制造業的不足在于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另據研究表明:中國日益表現出一個理想的全球制造業基地的特點。因此,本文從分析制約中國制造業發展的因素著手,提煉出主次因素,針對各個瓶頸對制造業的影響進行探究,并對各個發展瓶頸提出了相應的改進策略。

二、制約中國制造業發展的瓶頸論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占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遞增,成為名副其實的貿易大國。但是卻面臨著國際社會對其制造的商品存在隱形質量問題的指控。針對這些影響中國制造業發展的因素,我們利用質量管理學中的“魚骨圖”來顯示:

由圖中可以看到,使得中國制造業水平低下的最主要因素有技術含量低、創新能力弱、能源利用效率低、管理粗放這四大因素,下面我們予以一一分析。

1.技術含量低

縱觀當前市場,中國制造的商品多為價值低、附加值也低的產品。盡管中國用于研究與開發的費用支出(R&D經費)逐年遞增,從1995年的不足142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1250.3億元,但在比較各國研究經費占GDP的比值時中國仍顯出不小的劣勢。2002年日本的R&D經費與GDP比值已達到3.12%,2003年中國該比值僅為1.31%。此外,中國擁有高新技術的企業競爭能力不強。同樣以日本為例:2003年,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向日本出口額為118.4億美元,而從日本進口額為237.6億美元。如此大的貿易逆差反映出中國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具有較強的對外依附性。

2.創新能力薄弱

從技術改造力來看,自2004年至今,中國大中型企業科研活動的技術引進經費多維持在300到500億元,而消化吸收經費只維持在100億元。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經費之比是衡量產業對引進技術的學習及二次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據相關數據顯示,2006年中國制造業該指標平均值為14.9%,而兩大重點產業IT和汽車的平均值在10%。再以日本為例,日本制造業的迅速崛起正是由于在技術引進的同時增加消化吸收新技術的力度,其歷年來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的比例大致保持在1:3的水平,而我國制造業平均水平僅為1:0.15。從技術本土化環節來看,購買國內技術經費與引進經費支出之比是衡量國內技術競爭力以及產業對國外技術依賴程度的指標。盡管國家大力支持技術創新,2006年我國兩大重點產業IT、汽車購買國內外技術經費比分別為2.75%、15.65%,均低于制造業19.87%的平均水平。

3.能源利用效率低

2009年的哥本哈根大會上,總理承諾中國的碳強度減排40%-45%。根據碳強度公式“碳強度=碳排放量/GDP”,該承諾的實質就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能源消費彈性系數是反映能源消費增長速度與國民經濟增長速度之間比例關系的指標。中國近年來該指標均值多維持在0.7,而2005年能源消耗的速度首度超過經濟增長的速度,該系數突破1。其次,作為中國“立國之本”的制造業的能源利用效率極低:盡管中國GDP只占全世界總量的6%,卻消耗了全球原煤的40%、水泥的48%和玻璃的33%。即中國占用世界1/3的資源卻只產出了1/20的產值。而根本原因還是在于中國低端產業產能過剩,高端產業產能不足。

4.粗放式管理

粗放式管理對制造業的影響分為:人均勞動生產率和設備生產率低下;產品質量不穩定,交貨期不能保證。盡管中國的全員勞動生產率從1990年的528美元/人提高到2002年的1646美元/人,世界全員勞動生產率的平均水平也從1990年的8738美元/人提高到2002年的10669美元/人,但中國全員勞動生產率與世界平均水平的絕對差距仍然很大。

三、中國制造業改進的目標和方向

我們認為作為世界制造中心應符合以下標準:

1.GDP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超過10%。我國GDP在2008年達到7.14%,與標準尚有差距。

2.若干行業在技術水平上居國際領先地位:2006年中國居民申請專利122318件,為日本的1/3,德國的1/4。可見,中國仍處于全球制造業的低層。

3.跨國公司標準。根據2008年財富全球500家大公司名單,共有43家中國企業,美國有140家,其中制造業公司為31家。

四、中國制造業已具備的改進基礎

首先,中國的勞動力供給豐富。中國是人口大國,且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在勞動力供給上顯示出巨大優勢。其次,中國擁有廣闊的國內市場和不斷增加的在華投資。2007年,國內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銷售總額的數值突破24萬億元。外商在華直接投資額以每年近1%的平均增長速度,由2001年的不足470萬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747萬億元。最后,加工制造能力強大。除了在少數幾個高新技術領域,中國都已形成比較完整的產品加工體系。

五、中國制造業的改進方向

1.提升科學技術水平。一方面,企業要加強對設備的投入,另一方面加強對科研技術經費的投入

中國制造業能在前20年快速發展,多是憑借國家閑置土地、廉價的自然資源等。而如今,企業軟實力建設的著力點應在于創新商業模式。

2.轉變技術創新模式

建立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制造業技術研發投入。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注重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加強中國制造業的技術研發投入,加大自主開發創新的力度以實現國產化,帶動中國傳統制造業轉換升級。

3.建設“綠色型”中國制造業

建設“綠色制造業”的措施有:出臺政策鼓勵并加強產業之間的兼并收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加快淘汰落后產能,依法關閉嚴重破壞環境的企業;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業,防止其盲目擴張生產。

4.變“粗放管理”為“集約管理”

將靠加大生產要素投入量來擴大生產的方式轉變為靠提高生產要素的利用效率來實現經濟增長。企業應充分利用現有經濟基礎,依靠提高技術水平和勞動人員素質來獲得高產出、低耗能的生產模式。

5.加強國家宏觀調控

2008年,我國出臺了4萬億投資方案,并陸續推出了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2009年,鋼鐵、汽車等8個重點產業共安排中央投資156億元。2010年,中央投資繼續將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作為支持重點,支持重點產業的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在各方面的努力與促進下,我們期待中國制造業能抓住機會,完成自身的轉型,真正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變!

參考文獻:

[1]張楊辜麗娟余鈴:淺談中國制造業的轉型之路.黑龍江對外經貿,2009年,01期

[2]胡樹華孫思遠:淺析我國制造業自主創新的瓶頸與對策.e-works制造業信息化門戶網,articles.e-/manufacturing/Article64061.htm,2009年2月28日網訊

[3]中國成為制造中心的潛能巨大世界制造中心.中國叉車網,2004年12月21日網訊:/news/detail/200412/3107.html

[4]推進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機遇難得.中國新聞網,2010年7月19日網訊,/cj/2010/07-19/24107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