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游自然管理思考
時間:2022-02-15 05:53:00
導語:生態旅游自然管理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需要不斷得到滿足,人們越來越重視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渴望“回歸自然”、“享受自然”,生態旅游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與青睞,成為發展前景最好的旅游項目。
一、生態旅游及其產生
1.生態旅游的提出
生態旅游一詞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特別顧問、墨西哥專家謝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并在1986年墨西哥召開的一次國際環境會議上被正式確認,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在這20多的時間里,世界生態旅游發展非常迅速。據世界旅游組織估計,目前生態旅游收入已占世界旅游業總收入的15%~20%。生態旅游作為一種宣傳主題和產品品牌,日益深入人心。
2.生態旅游的概念
關于生態旅游的概念,目前,理論界對此說法不一。綜合各方觀點,有人給生態旅游下了一個這樣的定義:生態旅游是一種在生態學和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指導下,以自然區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區域為對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觀、野生生物和相關文化特征為主要目的,以不改變生態系統的有效循環及保護自然和人文生態資源與環境為宗旨,并使當地和旅游企業在經濟上受益為基本原則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為。
3.生態旅游的特點
相對于傳統的自然旅游來說,新興的生態旅游有著顯著的特點。生態旅游是人類希望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產物,其主要特點是:①以回歸大自然為基調;②以保護自然資源、自然環境與促進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目的;③游人與景區居民將自己作為生態系統中的一員,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時,要盡到保護自然的職責和義務。
二、我國生態旅游區存在的問題
我國在旅游開發過程中,一些生態旅游區由于缺乏景觀保護意識和生態思想,偏重于追求旅游的經濟利益,忽視了對資源的保護和管理,盲目開發,造成了旅游資源的退化、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據有關資料,我國已有22%的自然保護區由于開展生態旅游而造成保護對象的破壞,11%的自然保護區出現旅游資源退化。還有一些生態旅游區為了迎合游客,大興土木,修建賓館、索道,引進、仿制、移植項目,用眾多的城市化和商業化景觀代替了具有多種生態功能的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
縱觀我國生態旅游區的開發現狀,當前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盲目開發,景觀污染嚴重
景觀污染系指不適當的人為干擾導致的景觀退化現象。主要表現為景觀的生態整體性和生物多樣性遭受破壞,景觀結構破碎化,景觀功能受損、生態風險增大和審美價值降低等。
一些生態旅游區在進行旅游資源開發時,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盲目開發導致許多不可再生的資源遭到破壞,造成了景觀污染。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破壞植被,危及生物多樣性。一些生態旅游區在進行建筑過程中,大片砍伐樹林,造成嚴重損失。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白山旅游區,旅游服務設施建設共占綠地30hm2左右,砍伐樹木千余株。
(2)破壞地形,毀壞自然生境。長白山自然保護區,,近年來開鑿了一條登山棧道,用水泥、鋼樁和鐵網代替了自然生境。棧道不僅破壞了雄偉的地貌景觀,而且絡繹不絕的人流踐踏草地,向天池扔垃圾,增大了對保護區核心區的生態脅迫。
(3)捕殺野生動物,生態系統受損。一些生態旅游區在開發和管理過程中,由于管理不善,執法不力,使許多野生動物遭到捕殺,造成不少珍稀動物滅絕。據調查,20年來,長白山旅游區已有2種哺乳動物滅絕,16種瀕危。
2.游客超載,生態環境受損
由于偏重于追求旅游的經濟效益,一些生態旅游區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除了盲目開發之外,對游客數量不加以限制,造成旅游高峰人滿為患的現象,由此引發系列環境問題。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對保護區旅游現狀作了深入調查后發現,目前44%的自然保護區存在垃圾公害,12%出現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氣污染。
3.景觀趨同,天然優勢被磨滅
很多生態旅游區熱衷于旅店等豪華設施的建設,大建樓、堂、管、所,盲目擴大旅游區,在旅游開發中市場定位不準,不注意生態保護和文化內涵,“貪大、求洋”,有的甚至不惜以犧牲具有多種生態功能的自然景觀為代價,修建過多的人造景觀,進一步走向城市化、商業化。有的旅游區拋棄了自己獨具的天然優勢,盲目改造,造成大多景區景觀的趨同。
以索道為例,世界各國在作為國家公園的名山上修建索道都是嚴格控制的,如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m,公路只修到約2000m,游人再多,也是自己一步步登上去的。但在我國,有些古代名山上修建現代索道,甚至修幾條,有的山相對高度不到百米也修建索道。
4.管理和文明建設落后
(1)維護措施不夠。許多古建筑群有的因為地質條件、地形狀況而傾斜;有的因地震、洪水而被損壞;有的因地質、滑坡多年風化失修而破舊不堪等,這些問題未能得到有效的解決。
(2)部分游客環境保護意識不強,加之保護措施不嚴,很多珍貴的植物被隨意折斷,還有人在建筑物、巖畫、古雕像上隨意刻畫,造成文化景觀的破壞和旅游活動的視覺污染。
(3)缺乏必要的監測和管理。據報道,以自然保護區為例,在已開展旅游的保護區,僅有16%的保護區定期進行環境監測,有的保護區連一臺必須的測量儀器也沒有,有的則對旅游會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一無所知,依據科學監測對保護區游客數量進行控制的僅有20%,甚至一些保護區在核心區也有活動,這些都嚴重影響了生態旅游區的可持續發展。
三、關于實現生態旅游區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實現生態旅游區旅游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以保護為主,保護、開發和利用相統一的原則,在嚴格保護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適度、合理、科學地開發其旅游資源,必須建立完整的法律、技術與管理體系。
1.完善制度建設
我國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時間短、發展速度快,但同時也缺乏必要的法律規制,需要吸收國外先進的立法理念,加快立法步伐,建立和完善相應的制度,促進我國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的健康快速發展,維護好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使自然保護區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在樹立“以自然保護為主,開發與保護并重”的思想的基礎上,建立保護區進行功能分區制度,生態旅游區總體規劃制度,生態旅游區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生態旅游區的立項審批制度。
2.合理功能分區,科學合理規劃
要在保護區功能區(核心區、緩沖區、試驗區)劃分的基礎上,實現實驗區內旅游小區或旅游景點的確定,進行生態旅游開發。核心區、緩沖區實行嚴格的保護措施,禁止開發旅游,確保資源安全和生態安全。
同時還要從景觀結構和功能上對生態旅游區進行景觀生態規劃,主要包括對旅游產品市場的需求及特征分析,生態旅游區自然、社會要素等基礎資料和相關資料的調查收集,景觀分類和對景觀結構功能及動態的診斷,然后通過不同類型的結構規劃,構建不同的功能單元,從整體協調和優化利用出發,確定景觀單元及組合方式,選擇合理的利用方式。
3.明確管理主體,當地群眾參與
外部機構和單位到生態旅游區開發旅游,必須服從保護區管理機構的協調、安排、管理,避免出現多頭管理的混亂現象。
當地群眾的參與,可以把部分破壞資源的量轉變為保護資源的力量。群眾參與存在著直接性,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利益主體部分;同時還存在著協調性,當地群眾參與所開發的生態旅游,是原汁原味的,這一人文與當地的生態是協調互補的。只有當地群眾參與,讓他們獲得了利益,才能讓他們體會到資源的價值,自覺地進行保護。過去在自然保護區亂砍亂伐,亂捕濫獵,禁而不止,保護區在開展生態旅游中,允許他們在社區內開設農家樂,做些土特產經營和勞務性服務,使破壞的力量轉變為保護的力量,因為他們從中得到了收益。
4.確定旅游容量,適度控制規模
旅游容量是指在保護旅游資源及生態環境不受破壞,又滿足游客需求的條件下,一個旅游區在一定時限內所能容納的最大游客數量。生態旅游區管理人員可以以生態指標、環境質量指標、設施指標、游客感應指標和客流分布指標為依據,確定生態旅游區每天總旅游容量,使旅游活動的開展控制在總體容量內。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曾做過此方面的研究與嘗試。
5.加強游客管理
對進入生態旅游區的游客要采取各種有效的方法和技術,實施生態環境意識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游客生態環境意識的增強,是旅游目的地實施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條件。可以采取以下操作:①在旅游區內設立具有環境教育功能的基礎設施,如各種指示牌等;②利用門票、導游圖導游冊等進行多種渠道的環境保護意識教育;③一定的處罰手段。
四、結語
生態旅游已成為當今世界旅游發展的潮流。相比較而言,我國的生態旅游還處在起步階段。在其開發過程中,還存在眾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盲目開發,景觀污染嚴重;游客超載,生態環境受損;景觀趨同,天然優勢被磨滅;管理和文明建設落后等。通過完善法律制度,進行合理的功能分區,科學合理規劃,明確管理主體,鼓勵當地群眾參與,確定旅游容量,適度控制規模,加強游客管理等方式以實現生態旅游區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萬緒才,朱應皋,丁敏.國外生態旅游研究進展[J].旅游學刊,2002.17(2):68-72.
[2]張小利.大眾旅游、生態旅游與可持續旅游發展[J].廣西社會科學,(1):2007.68-70.
[3]袁興中,劉紅,高天剛.我國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游開發[J].生態學雜志,1995.14(4):36-40.
[4]崔海亭.景觀污染: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J].生態學雜志,2001.20(3):60-62.
[5]俞穆清,朱顏明,田衛,劉景雙.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旅游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J].地理科學,1999.19(2):189-192.
[6]倪強..近年來國內關于生態旅游研究綜述[J].旅游學刊,1999(3):40-46.
[7]姬曉娜,朱泮民.生態旅游區的景觀生態問題及其調控[J].生態學雜志:2007.26(11):1884-1889.
[8]衷華.論我國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法律制度的完善[J].和諧發展論壇:2007.234-235.
[9]王世國,王素芬.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的開發與管理初探[J].陜西林業科技.2007.(2):89-92.
[10]盧云亭.生態旅游與可持續旅游發展[J].經濟地理,1996.16(1):107-112.
[11]劉家明,楊新軍.生態旅游地可持續旅游發展規劃初探[J].自然資源學報,1999.14(1):19-82.
- 上一篇:簡述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規劃改革探討
- 下一篇:旅游地圖規范化發展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