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發展論文
時間:2022-01-19 07:17:00
導語:民族文化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金坑紅瑤概況
(一)村寨概況
金坑紅瑤寨是龍脊十三寨之一,隸屬廣西桂林市龍勝縣和平鄉,位于和平鄉東北部,因地下金礦多和地形酷似一個大天坑而得名[1]。村寨距離桂林市約100km,距龍勝縣城30.6km,東經103°26′,北緯103°26′。村土地總面積22.28平方公里,有水田746畝,旱地425畝,林地3656畝。大寨地處桂北高寒山區,境內山體陡峭,地勢險峻,屬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氣候宜人,且森林覆蓋率高,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冷熱分明,干濕明顯,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18.1℃,年平均降水量1543毫米[2]。
(二)旅游開發現狀
金坑梯田的開發是從2000年以后開始的,旅游開發前金坑是龍勝各族自治縣最貧困的山村之一。2003年政府投資400多萬元,開通了雙河口至大寨村的公路,大寨的旅游業迅速發展。如今,全村共有農家旅館52家,床位達1500多張。結合“文明衛生屯”創建工作的開展,到2005年底,大寨村已有180多戶完成了“五改一建設工程”,全村的衛生面貌大大改善。硬化的旅游道路達3000多米,寨底建有能停80輛汽車的停車場。如今大寨村共設有三個旅游景點,以石階鋪級而上。有“千層天梯”景觀、“西山韶樂”景觀、“金佛頂”景觀等。站在觀景臺,游客可以盡享梯田美景,領略瑤族風情。據統計,2007年,到金坑梯田觀光的中外游客已經達到了15萬人,日游客量達180人,黃金周每天更是高達2000多人。隨著游客增加,農民的收入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均收入從2002年的948元猛增到2007年的3000元。
二、旅游開發中金坑紅瑤文化面臨的問題
(一)物質文化變遷
1.建筑文化變遷。旅游開發前,金坑紅瑤建筑為全木結構的半邊房,以杉木為材料,采用幾何原理搭建而成,一層是用作關豬、牛、羊、雞、鴨,堆放材料、安置廁所,煮豬食爐灶、砌房等。二層用來住人,中堂作香火神龕,左間為火塘,用來取暖、進餐,其余為臥室。三層則做儲藏室,堆放糧食和雜物。隨著旅游業的到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當地傳統建筑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響。紅瑤建筑無論是在結構、功能、還是在建筑材料和建筑工序上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往日的下羅盤、安梁木等儀式更是鮮有見之。
2.服飾文化變遷。服飾文化可謂是紅瑤文化的亮點,也是紅瑤得名的原因。旅游開發前紅瑤,女性幾乎都著民族服飾,以紅衣為主,繡有春牛、龍鳳、獅子、麒麟、鹿、山羊、蝴蝶、雞、鴨、鵝、魚、竹木、花草、八角等圖案,特別是衣背正中挑繡的一對老虎印最為醒目。關于這對貌似官印的老虎印還有這樣一段動人的傳說:傳說有一天皇帝上山打獵遇險,差一點被老虎吃了,是一個紅瑤女救了他,為了答謝救命之恩,皇帝砍下虎爪,蘸上虎血,像印章一樣印在瑤女的衣背上,傳旨以后面君不用下跪。回家以后,這個瑤女在她所有的衣服上都用絲線繡上了虎爪印,就這樣一代傳一代,至今你還能夠看到這虎爪印。旅游開發后,為吸引游客,節省成本和時間,紅瑤服飾在制作方法和材質上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他們更愿意從市場上買來現成的布料,用機子織布,擯棄了原來從種桑到制絲,從紡線到挑繡、從織布到蠟染的工序。
(二)制度文化變遷
紅瑤自古以來都有選族長、定族規的習俗。凡較大的寨子也都有以寨子為單位的寨老組織,成年男女不拘姓氏、職業、貧富均可加入。對寨老的稱呼,有的地方叫“寨老”,有的地方叫頭人或“乖人”。寨老一般是自然形成的,由那些為人正直,聰明能干,熱心公益,能說會道的中年男子擔任,對內處理寨內村民糾紛,制定寨規,對外代表本寨與鄰寨寨老共同處理如破壞公共水利,越界毀林開荒等公共事宜。寨老如其他村民一樣參加勞動,沒有報酬。如今,族長和寨老早已被村長和村支書這樣的名稱所取代,當筆者在大寨村問及族長和寨老的事情時,只有年紀稍大者能夠說出先前寨老的名字,形成過程,原因以及權利和責任,年紀在20歲左右的幾乎一無所知或半知半解。
(三)精神文化變遷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紅瑤不僅在其顯性的精神文化,如宗教信仰、語言及文藝方面發生了變化,其隱性的精神文化——傳統價值關更是受到了消極的影響。
紅瑤的傳統價值觀念,是紅瑤民族人民內在的共同的心理素質在態度、行為上以穩定的形態表現出來的民族的個性特征。它記載著紅瑤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軌跡,是紅瑤民族人民在改造窮山惡水的自然環境活動中,逐步形成的自己的傳統優良道德。
誠實善良、淳樸厚道是紅瑤人民的普遍心理和品格。紅瑤民族人民從一生下來就接受這樣的教育,養成了整個民族尊老愛幼、克制忍讓、互幫互助的性格特征。金坑紅瑤寨旅游業的發展,使村民的物質和經濟生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新的經濟來源方式,以及與外界的接觸交流增多,對村民們的思想觀念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傳統的價值觀念正在逐漸消失。這種價值觀念的轉變首先表現在村民對待老人的態度上。其次,紅瑤傳統價值觀的改變還表現在村民之間的利益爭端上。在與金坑紅瑤寨村民的訪談中,筆者了解到,搞旅游后村民之間早已不再是互幫互助,不計報酬了。由于經濟利益的爭奪,競爭的存在,村民之間因相互拉客、壓價,進而導致反目的事情時有發生。再次,紅瑤傳統價值觀的改變還表現在對待游客的態度上。游客的增多使村民經常性的接觸素不相識的人,由于這種人與人之間偶然短暫的接觸關系是建立在經濟利益基礎之上的,村民傳統的好客習俗就大打折扣。于是旅游發展到今天,就出現了帶路、穿民族服飾照相、與文物古跡合影都被索要金錢的現象。
三、可持續發展——民族文化保護的必然選擇
(一)實現資源可持續發展
1.要提高紅瑤民族人民的整體素質,加強民族文化保護的宣傳和教育,鼓勵旅游地當地群眾積極參與。特別是要提高管理人才和導游人員的人文素質,尊重少數民族文化和傳統習慣,并維護和保持其完整性,使之真正能承擔發展民族文化旅游所應開展的各項工作。
2.建立民族文化管理機構,成立一支專業性強、有責任心、有能力的保護隊伍。要保障民間藝人的生活和保護其知識產權,尊重他們的勞動,使他們樂于傳承民間文化,保證民間文化后繼有人。
3.建立完善的游客服務體系,進行環境影響和環境承載力評估。首先建立不同環境管理條件和環境管理技術下的環境容量評估體系,以及確定環境破壞和資源消耗的指標體系,盡可能地減少旅游對景觀和環境造成的破壞。其次在旅游開發建設過程中,盡量把傳統建筑保護下來,保持紅瑤原生態文化環境。最后是要對資源進行補償。在資源的開發中同時要發展資源,開發可再生資源。努力做到既要滿足當代人開發的需要,又要滿足后代人開發的需要。
(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經濟可持續是實現民族文化保護的條件。民族文化與經濟的關系如水與舟的關系:“水可載舟也可覆舟”。
1.要實現紅瑤地區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政府應根據開發旅游,規劃先行的原則,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強化民族文化的保護工作。一方面集思廣益,制定與各個時期的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發展相適應的科學合理的旅游發展規劃以及旅游景區開發規劃,確保旅游開發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要從財政上支持紅瑤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組織社會各界力量維護、修復重要的文化遺產,對文化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民間藝人給予獎勵。
2.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旅游管理部門應當適當將景區門票收入用于歷史文物古跡的保護工作,并借助于居民經濟收入水平的提高有賴于旅游業發展這一特點,通過宣傳教育提高紅瑤民族人民參與民族文化保護的積極性,深入挖掘、整理、更新和提高傳統民族文化的品位,如此也有利于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進一步開發。
(三)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1.要消除旅游業與當地社會的“隔離”現象。充分顧及紅瑤居民的經濟利益和文化傳統的延續和發展,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消除村民之間因參與旅游程度不同而帶來的貧富差距,使人們在獲得經濟利益的同時產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保護意識。
2.要提高居民文化水平,促進居民和外來游客之間的文化交流,學會與不同地區人交往,增進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增強是非分辨能力,增加展示當地歷史與文化的機會。
四、結語
金坑紅瑤寨作為全國15個經典少數民族村寨之一,其旅游開發過程中所遭遇的文化變遷尷尬對整個社會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和啟示。同時也向我們說明,在現代文明沖擊中,如何使民族文化旅游得以保存、發展,如何使民族原生態文化資源所依托的人文環境得以保持,如何可持續健康的開發利用獨特的民族文化,已成為旅游資源開發面臨的重要課題。只有合理引導,正確執行,方能保護民族文化,達到民族文化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廣宏,昊忠軍.鄉村民俗旅游原生態型開發的限量研究——以廣西龍勝縣大寨紅瑤村為例[J].市場論壇,2006,(8).
[2]梁振然,程道品,任爽.龍勝金坑紅瑤文化的挖掘及其旅游開發對策[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3,(7).
[3]周丹.民族旅游與村寨文化變遷——以四川理縣桃坪羌寨為例[D].中國學位論文:四川大學.
[4]曾紅.生態旅游開發對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的積極影響初探——以滇西北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3,(3).
[5]譚宇.少數民族地區民俗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路徑探析——基于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分析[J].大連理工學院學報,2004,(6).
[6]高紅艷.民族地區文化生態旅游與民族文化保護[J].經濟問題探索,2003,(1).
摘要: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風情,是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重要元素。然而,旅游正如一把雙刃劍,在其介入的同時,少數民族文化正迅速函化甚至同化。在此,以龍勝金坑紅瑤寨為例,從物質、制度、精神三個層面揭示旅游所帶來的民族文化變遷,并提出民族文化可持續發展策略。
關鍵詞:民族文化;文化變遷;可持續發展
- 上一篇:文化遺產型旅游目的地發展論文
- 下一篇:高職院校圖書館文獻資源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