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關者思想落實企業社會責任論文
時間:2022-05-06 09:15:00
導語:利益相關者思想落實企業社會責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組織利益相關者:定義與分類;組織利益相關者戰略;結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利益相關者的定義、對利益相關者的定義并沒有一致公認的概念和定義、利益相關者的分類、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是多種多樣的、管理者所感知的利益相關者的重要程度,取決于這三個屬性上的累積效應、組織利益相關者戰略分類、對組織的利益相關者進行識別和分類是有效的利益相關者管理的前提、從組織在處理利益相關者問題時的行為特點來了解組織的利益相關者戰略、組織利益相關者戰略的決定因素、組織必須關注那些為組織提供其持久生存所需的重要資源的環境中的需求、益相關者理論已經成為西方管理學界和經濟學界關注的話題之一等,具體請詳見。
內容摘要:利益相關者理論為我們理解企業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結構提供了依據。組織的利益相關者管理日益受到各國學術界及企業界的重視。本文首先對利益相關者的定義和分類做了回顧,然后對目前有關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研究模式進行了考察,最后對組織的利益相關者戰略及其決定因素進行了總結。
關鍵詞:利益相關者戰略決定因素
1組織利益相關者:定義與分類
(一)利益相關者的定義
對利益相關者的定義并沒有一致公認的概念和定義。而Freeman(1984)和Clarkson(1994)的定義應該是目前公認的最具代表性的定義。Freeman(1984)認為,利益相關者是“那些能夠影響企業目標實現,或者能夠被企業所影響的任何個人和群體”。這一定義突破了早期從“是否影響企業生存”的角度來界定“誰是利益相關者”這一問題的局限性,同時也突破了股東利益至上的傳統觀點。Clarkson(1994)認為“利益相關者在企業中投入了一些物質資本、人力資本、金融資本或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并由此而承擔了某些形式的風險,或者說,他們因企業活動而承受風險”。在某種程度上,這一定義與企業是“一種治理和管理專業化投資的制度安排”(Blair,1995)的觀點是有相通之處的。
(二)利益相關者的分類
Freeman(1984)把利益相關者定義為“那些能夠影響企業目標實現,或者能夠被企業所影響的任何個人和群體”。但是單純的定義和概念對利益相關者的界定是較寬泛的。眾多學者從不同的維度來對企業的利益相關者進行分類和界定。學者們之所以要對利益相關者進行分類,其意圖在于: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影響程度和影響方式存在差異,誰是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對利益相關者進行清晰的界定,是企業開展利益相關者管理的基本前提。有研究表明,管理者會用不同的戰略來應對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并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Sharma,2000)。
Freeman(1984)在對利益相關者進行分類時,考慮了三個不同的維度:所有權(ownership)、經濟依賴性(economicdependence)和社會利益(socialinterest)。Frederick(1988)以是否與企業直接發生市場交易關系為標準,將利益相關者分為直接和間接利益相關者,其中直接利益相關者是與企業直接發生市場交易關系的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企業員工、債權人、供應商等;間接利益相關者則是與企業發生非市場關系的利益相關者,包括各級政府、社會活動團體、媒體、公眾等。與此類似,Charkham(1992)以與企業是否存在交易性的合同關系為基礎,將利益相關者分為契約型利益相關者和公眾型利益相關者。
Clarkson(1994;1995)提出了兩種有代表性的分類方法:根據相關群體在企業經營活動中承擔的風險種類,將利益相關者分為自愿的利益相關者(VoluntaryStakeholders)和非自愿的利益相關者(InvoluntaryStakeholders);另根據相關群體與企業聯系的緊密性,可以將利益相關者分為首要的利益相關者(PrimaryStakeholders)和次要的利益相關者(SecondaryStakeholders)。
Mitchell(1997)從權力性、合法性、緊急性三個維度對利益相關者進行評分來劃分利益相關者。管理者所感知的利益相關者的重要程度,取決于這三個屬性上的累積效應。通過感知到的重要程度對上述三個特性作出評分后,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可以被細分為以下三類:確定型利益相關者(definitivestakeholders),他們同時擁有對企業問題的合法性、權力性和緊急性。預期型利益相關者(expectantstakeholders),他們與企業保持較密切的聯系,擁有上述三項屬性中的兩項。潛在型利益相關者(latentstakeholders),是指只擁有合法性、權力性、緊急性三項特性中一項的群體。
Wheeler(1998)將社會性維度引入到利益相關者的界定中。他認為,有些利益相關者是有社會性的,即他們與企業的關系直接通過人的參與而形成;有些利益相關者卻不具有社會性,即他們并不是通過“實際存在的具體人”和企業發生聯系的,比如自然環境、人類后代、非人物種等。結合Clarkson提出的緊密性維度,Wheeler將所有的利益相關者分為以下四種:首要的社會性利益相關者,他們與企業有直接的關系,并且有人的參加;次要的社會性利益相關者,他們通過社會性活動與企業形成間接聯系;首要的非社會利益相關者,他們對企業有直接的影響,但不與具體的人發生聯系;次要的非社會性利益相關者,他們對企業有間接的影響,也不包括與人的聯系。
從上述對利益相關者的分類方法來看,有的是建立在一些客觀指標之上的,如Freeman(1984);Frederick(1988);Clarkson(1994;1995);Wheeler(1998)等人的分類。而Mitchell(1997)的分類是建立在主觀指標之上的,由于這些指標的主觀性,所以Buysse和Verbeke(2003)認為,在Mitchell的框架中,管理者的感知至關重要,因為管理者最終決定了利益相關者的重要程度,而這種感知又受管理者價值觀的影響。
2組織利益相關者戰略
(一)組織利益相關者戰略分類
對組織的利益相關者進行識別和分類是有效的利益相關者管理的前提。一些學者強調組織與主要利益相關者群體的高度相互依賴性(如,Donaldson和Preston,1995;Freeman,1984)。例如,Clarkson認為,沒有主要利益相關者的持續性參與,組織很難持久生存。因此,組織會采用一定的利益相關者戰略來應對不同的利益相關者群體,這些方式包括前攝性戰略、順從戰略、防御戰略及反抗戰略(Caroll,1979;Clarkson,1988,1991,1995;Wartick和Cochran,1985)。例如,Carroll(1979)提出,組織會運用前述方式來應對他們的經濟、法律、倫理及自由裁量的責任。Wartick和Cochran(1985)用反抗、防御、順從及前攝等術語來描述組織面對社會責任的企業戰略。Clarkson(1991,1995)提出了RDAP等級來度量反抗戰略、防御戰略、順從戰略以及前攝性戰略,并成功運用該等級來描述組織在應對利益相關者時所采用的戰略。
具體來說,一方面,可以從組織在處理利益相關者問題時的行為特點來了解組織的利益相關者戰略。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Caroll,1979;Clarkson,1991;Wartick和Cochran,1985),前攝性戰略包括對利益相關者問題的諸多關注,如預測并主動關注特定利益,或者在行業中發揮領導作用。相對于前攝性戰略,順從戰略在處理利益相關者問題時缺少主動性。防御戰略則在處理利益相關者問題時,僅僅滿足法律最低限度的要求。反抗戰略包括,在面對利益相關者問題時,消極對抗或完全忽視利益相關者。另一方面,可以從組織在面對社會責任(如環境責任)時所持的態度和立場,來考察組織的利益相關者戰略。Clarkson(1995)作出了具體分析,對于前攝性戰略,其對責任所持的立場或策略就是主動預測責任,對于順從戰略,其所持的立場或策略就是接受責任,對于防御戰略,其采取的立場態度或策略就是承認責任卻抵制它,對于反抗戰略,其采取的立場態度或策略就是否定責任。例如,DigitalEquipmentCorporation在處理與供應商的關系時所運用的戰略就是一個對利益相關者采用前攝性戰略的典型。DG公司把供應商納入到他們的產品開發團隊(Bleakley,1995)。HP公司也運用類似的方法處理與供應商的關系(Burt,1989)。Xerox與供應商分享計劃并把他們納入自己的設計部門(Burt,1989)。前攝性戰略包含著強化與特定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順從戰略雖然接受責任,但是與此同時,為了爭取他人的讓步而討價還價。防御戰略包括反對做超出法律最低限度要求的事情。
(二)組織利益相關者戰略的決定因素
雖然防御戰略及反抗戰略與前兩種戰略(前攝性戰略、順從戰略)相比,利益相關者的滿意度要小,但不論組織采用何種利益相關者戰略,組織似乎都是出于某種合理的理由。許多學者對組織的利益相關者戰略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從資源依賴理論的角度來解釋組織的利益相關者戰略。
資源依賴理論指出,組織必須關注那些為組織提供其持久生存所需的重要資源的環境中的需求,組織應該更多地關注其環境中控制著關鍵資源的其他組織和群體的需求,并做出響應。把這個理論擴展到利益相關者中來,意味著組織必須更多地審視并關注控制著組織持續生存所需的關鍵資源的那些利益相關者群體的利益和要求(Agle,Mitchell,1999)。企業對利益相關者在資源上的依賴,就轉化為利益相關者(群體)的權利性(Power)(Mitchell,1997),并賦予了利益相關者相對于企業的一種地位優勢(Frooman,1999)。權利常常表現為組織對利益相關者依賴程度的函數,一般而言,組織依賴程度越高,利益相關者就越強勢,其權利也就越大(Frooman,1999)。Agle(1999)通過運用美國80家大公司的CEO提供的數據的分析,發現高層管理者給予利益相關者的優先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那些利益相關者所表現出來的權利性大小的影響。
很明顯,以時間和金錢來衡量,組織的資源是有限的,組織不可能在所有的時間對所有的利益相關者給予前攝性的關注。有關資源依賴的理論研究表明,組織會對那些控制著組織所需的關鍵資源的利益相關者會給予更多的重視。而組織對不同的利益相關者重視程度上的不同,會通過其在應對利益相關者所采行的不同戰略(即反抗、防御、順從、前攝)表現出來。當單獨考慮前攝性戰略、順從戰略、防御戰略及反抗戰略時,前攝性戰略所需的資源是最多的(管理重心與財務支持),而反抗戰略所需甚少。例如,關乎雇員報酬的前攝性行為,如支付獎勵工資或提供股票期權或利潤分成,與防御戰略(僅按法律的最低要求行事)相比,如僅僅保障薪酬的支付與提供必需的福利,有可能需要更多的資源支持。同樣,投資于員工培訓與職業發展的前攝性行動,與反抗戰略相比(推卸職業培訓與職業發展的責任),需運用更多的資源。
3結論
當前,利益相關者理論已經成為西方管理學界和經濟學界關注的話題之一。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企業是利益相關者的企業,包括股東在內的所有利益相關者都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注入了一定的專用性資產,并承擔一定的風險,因而都應該擁有企業的所有權。利益相關者理論脫離了傳統的“股東之上”的公司治理理論的束縛,為我們理解企業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的結構提供了依據。
在國內,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特別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我國政府對社會與經濟協調發展高度重視。然而,許多企業在快速發展經濟的同時,企業社會責任卻嚴重缺失。利益相關者理論及研究方法,為我們正確理解和落實企業的社會責任提供了幫助。
- 上一篇:市執行力建設年活動實施意見
- 下一篇:青海玉樹抗震救災工作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