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西部自然學科文獻資料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21 03:56:00

導語:關于西部自然學科文獻資料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西部自然學科文獻資料研究論文

[摘要]地方文獻資源是西部大開發中實現區域振興賴以憑借的最具活力和最具潛力的信息支柱之一。西部地區的自然科學地方文獻是西部地區自然知識和自然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的主要載體,是地區文化戰略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針對目前西部地區乃至我國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研究和自然科學地方文獻工作薄弱的狀況,論述開展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研究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并對研究的總體目標和主要內容進行探討。

[關鍵詞]西部地區;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研究意義;研究內容

在20世紀末,我國政府作出了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戰略決策,這項宏偉的跨世紀工程,不僅關系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而且對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西部大開發,“資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信息資源”尤為重要,而地方文獻資源則是西部大開發中實現區域振興賴以憑借的最具活力和潛力的信息支柱之一。

西部地區的自然科學地方文獻是西部地區自然知識和自然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的主要載體,是地方文獻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長期以來,不論從歷史角度還是從現實角度看,無論在西部地區還是在全國范圍,地方文獻研究和地方文獻工作還主要集中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在地方文獻研究領域,關于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的專門性研究至今尚未有人問津,還沒有真正納入學術界的研究視野而得到普遍關注;在地方文獻工作領域,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挖掘整理和開發利用的力度、廣度和深度非常有限,還沒有完全納入地方文獻工作部門的重要議程而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由于我國地方文獻領域對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的認識和重視不夠,致使其理論研究薄弱,應用研究嚴重滯后,從而直接影響了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的深入挖掘整理和廣泛開發利用。這種現象的存在,既不符合地方文獻學學科建設的客觀規律,也不符合區域開發建設和地方文獻工作自身發展的客觀要求,而且嚴重制約了地方文獻資源價值和功能的全面發揮。這是西部地區乃至我國地方文獻資源研究和建設中的一個應該引起特別關注的重要問題。

2加強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研究的重要意義

自然科學文獻資源的挖掘整理和開發利用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向來為我國國家領導所重視。早在1958年8月9日,總理在北戴河接見北京大學教授鄧衍林時就指出:“圖書館為科學研究服務,除編印全國性的總書目外,還要根據科學家的需要,進一步把歷史文獻中的科學技術等重要資料,用最新最科學的方法,系統地迅速地整理出來,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1978年3月,鄧小平同志在全國科學大會的開幕式上發表講話指出:“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沒有現代科學技術,就不可能建設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歷來的觀點。”1988年,鄧小平同志又進一步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地方文獻資源是地區文化戰略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縱涉古今、橫跨百科的綜合性地方知識寶庫,地方文獻資源記錄和反映的內容范圍非常廣泛。西部地區的地方文獻資源中包含有極其豐富的自然科學文獻,在西部大開發的偉大歷史進程中,重視和加強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的挖掘整理和開發利用研究,實現自然科學地方文獻工作與西部地區開發實際的有機對接,進而有力地推動西部地區的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發展,是地方文獻領域面臨的一項重大歷史使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2.1加強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研究的理論意義

2.1.1完善地方文獻學的學科體系建設目前,我國地方文獻學的學科建設研究正處于方興未艾的重要發展階段。在2007年國家圖書館舉辦的第二屆地方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我國著名的地方文獻專家來新夏先生發表了“地方文獻學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的重要演說,引起了與會代表的廣泛關注。他提出了地方文獻學“考究文獻積存,辨識學術價值,力求經世致用”的學術宗旨,認為“地方文獻目前已進展到可以建設專門學科的時機”①。

任何一門學科的建立都是以其研究對象的確立和學科體系的建構為內在要素和基本特征的,其研究對象是學科體系建構的邏輯基點,規定和制約著學科體系的內涵和邊界。地方文獻學是一門綜合性質的學科,其學科建設的基礎是由人文社會科學文獻和自然科學文獻共同構筑的龐大知識體系。地方文獻學的研究對象包括各個學科的地方文獻,其學科體系是由地方文獻學這個主體學科和圍繞這個主體學科的若干分支學科組成的學科群體。從學科構成看,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不僅是地方文獻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之一,而且是構成地方文獻資源的重要一翼。從學科分化的發展趨勢看,未來的“自然科學地方文獻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地方文獻學”,將分別是地方文獻學“半分天下”的兩個重要分支學科。截止目前,我國已經出版了一些地方文獻專著,如《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韓樸編著,文津出版社,1992年)、《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金沛霖主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地方文獻研究與分論》(林天蔚著,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中國西部地區地方文獻資源論稿》(張利主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7年)。2008年,駱偉編著的《地方文獻學概論》由澳門文獻信息學會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以地方文獻學命名的專著。但從總體看,這些著作關于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的內容均不同程度地有所忽略和缺失。

忽視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的研究,對地方文獻學學科建設的綜合性、系統性和完整性來說,無疑是一種嚴重缺憾。因此,針對地方文獻學學科建設的薄弱環節,重視和加強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的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不僅可以為地方文獻學的學科構建奠定堅實的基礎,而且可以在理論上極大地豐富地方文獻學的研究內容,對于完善地方文獻學學科體系的建設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2.1.2促進地方自然科學的學術研究馬克思說:“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孔子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科學具有繼承性,任何科學研究必須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自然科學也概莫能外。由于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屬性和研究對象不同,所以其研究方法亦有所不同。自然科學研究方法一般包括哲學方法、科學實驗方法、數學方法、系統科學方法等,其中,運用科學實驗方法是探索自然

①來新夏地方文獻學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地方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務組地方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蕭山:內部印界奧秘和創造發明的必由之路,也是自然科學研究的主要手段,但這并不表明自然科學研究可以忽視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利用文獻資料。牛頓說過:“如果說我比卡笛爾看得遠一點,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頓之所以被人們稱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正是因為他在求知和研究過程中不斷借鑒和修正前人的看法,使其達到更加完善的結果。我國古往今來的諸多自然科學研究成果也無一不是在參考利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才有所發現、有所發明和有所創新的。如我國傳統的“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中醫學萌生于原始社會,從現存最早的《黃帝內經》開始,通過幾千年來歷代中醫學家不斷地總結、借鑒和繼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才逐漸形成今天具有獨特理論風格和診療特點的醫學體系。

開展自然科學的學術研究,必須了解前人已有的科學研究成果和憑借人類已掌握的各種實驗和技術手段,這些主要通過研究過程中文獻資料的調研和利用得以實現,其中包括研究選題調研、研究內容調研、研究方法調研、研究成果調研等。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是一個地區自然科學知識和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的總匯,充分利用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是了解和掌握地方自然狀況與自然科學研究成果和研究動態的主要途徑。加強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挖掘整理和開發利用研究,不論對地區自然科學史的研究,還是對自然科學的基礎理論和開發應用研究都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2.2加強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研究的實踐意義

2.2.1推動地方文獻工作的全面深入發展系統深入地開展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的研究,是全面提升地方文獻工作水平的重要基石。眾所周知,理論產生于實踐,并用于指導實踐。任何學科都有“學”和“術”之分,在地方文獻領域,關于地方文獻資源一系列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的研究為“學”;關于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有關的技術工作為“術”。無“術”即無“學”,無“學”則“術”很難有突破性進展,兩者相輔相成,關系密不可分。地方文獻學源于地方文獻工作,地方文獻工作是地方文獻學術研究賴以開展的基礎,地方文獻的學術研究則是推進地方文獻工作科學有序發展的根本動力。

我國的地方文獻源遠流長,地方文獻工作由來已久。可以說,自從地方文獻產生之后,即有與地方文獻相關的工作產生,但把“地方文獻工作”作為一個概念提出或作為一項專門工作來做,則為時很晚,且長期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最初明確提出開展地方文獻工作是在20世紀40年代,時任廣東省圖書館館長杜定友先生和國立西北圖書館館長劉國鈞先生,他們分別于1941年和1947年明確提出了地方文獻工作在省級公共圖書館的地位、作用及工作內容,從而正式開拓了我國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的處女地。1957年,杜定友先生撰寫了《地方文獻的搜集整理與利用》講稿,就地方文獻的基本理論和工作內容第一次作了全面論述,為我國的地方文獻工作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地方文獻工作的發展,我國地方文獻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可喜的研究成果,對新時期地方文獻工作的不斷深入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應該看到,目前在地方文獻領域“重文輕理”和“厚古薄今”的現象普遍存在。從研究角度看,關于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的學術研究成果非常稀見,其專門性和系統性的研究還沒有開展;從工作角度看,無論在經費投入,還是在搜集整理和開發利用方面,自然科學地方文獻工作在實踐中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在西部大開發中,只有進一步加強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的學術研究,才能更加有效地發揮學科理論指導工作實踐的作用。深入開展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的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不但有利于規范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業務工作,促進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的挖掘整理與開發利用,而且對于推動地方文獻工作全方位的深入發展,從根本上全面提高地方文獻的工作質量和服務水平,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2.2.2促進地方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文明和許多重大的科學技術發明,世界上有不少創造發明的源頭就在中國,這些在我國的歷史典籍中都有翔實的記載,英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把它稱作是“絕對的金礦”。西部地區是我國古代文明的重要淵藪,其地方文獻中蘊藏了豐富的自然科學信息資源,包括各地自然面貌的知識記錄和古代的輝煌科學成就以及近現代的科學技術研究成果。

這些資源有的以專著形式出現,有的則廣泛地分布和蘊涵于大量的各種類型和不同載體的地方文獻之中,如書刊文獻、方志文獻、檔案文獻、文物文獻、少數民族文獻、網絡資源等。這些文獻和信息,不僅詳盡地記錄了從古至今西部地區各族人民進行長期生產斗爭、科學實驗的豐富實踐經驗和科學成就,而且客觀地反映了西部地區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等各個領域的歷史發展和現實狀況,在促進地方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如,據《白云鄂博礦區志人物傳》記載,1927年,內蒙古白云鄂博鐵礦的發現者,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年僅28歲的丁道衡先生,隨同瑞典著名地理學家斯文赫定等人赴中國大西北科學考察后寫出的《綏遠白云腦包鐵礦報告》一文(見民國22年《地質匯報》第23號刊),在1950年新中國成立后政務院地質調查組赴白云鄂博礦區的考察中起到了重要的導示作用,如今的白云鄂博礦區已經成為占世界稀土儲量90%的大型富礦,給地方經濟發展創造了巨大的財富。

學術研究的終極目標在于“致用”,開展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研究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地方科學技術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是西部大開發中振興地方經濟、再造秀美山川、促進社會發展值得憑借的重要信息源,對于以區域振興、科技強省(區、市)為主要目標的西部大開發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西部地區的振興與發展主要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既有賴于引進國內外的高新科學技術,同時也有賴于通過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本土化的自然資源,實現自然科學技術知識和研究成果與生產力的轉換。因此,努力拓展地方文獻資源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新領域,不斷加大西部地區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整合揭示和開發利用的研究力度,對于西部地區的建設與發展將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3西部地區自然科學地75-文獻資源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的系統研究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其中涉及許多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準確把握西部地區自然科學的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是促進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全面深入研究的重要前提。針對西部地區與我國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研究和工作的歷史現狀,當前西部地區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研究的總體目標和主要內容應該是:

3.1總體目標

建立相對獨立的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研究體系,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地方文獻學的研究內容,促進人們對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的關注,推動地方文獻研究和地方文獻工作從側重人文社會科學向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兩者并重的方向轉化。

對西部地區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基本狀況及挖掘整理和開發利用現狀進行客觀的分析、總結和評介,從加強地方文獻資源整體化建設的目標出發,提出建議措施,為西部地區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的挖掘整理和開發利用提供決策參考服務。

構建面向用戶的西部地區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挖掘整理和開發利用工作的知識技術體系,應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從知識管理和集成角度推動西部地區自然科學地方文獻工作的深入發展,更好地為西部大開發服務。

3.2主要內容

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的概念、科學內涵及其價值與功能研究。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的概念、科學內涵及其價值與功能是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研究中最為重要的幾個基礎理論問題。但業界目前關于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的確切概念和具體內涵尚沒有比較精確的表述,關于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獨特價值與功能的研究亦未涉足。因此,應通過自然科學與地方文獻概念和內涵的分析,對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的概念及其內涵進行科學界定;同時,根據自然科學和地方文獻資源的自身特質,結合西部大開發的實際,對其在區域振興和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中的特殊價值、功能開展研究。

西部地區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的特點、類型、分布研究。西部地區地域廣袤、民族眾多,自然環境、生產方式各具特色,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名目繁多,數量龐大,分布廣泛。應圍繞西部地區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從文獻的記錄手段和載體形態、編撰方法和出版特點、語種等不同角度,從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科技館、方志館、專業科研機構及其它文獻收藏單位等不同層面對其特點、類型和分布狀況進行深層次的解析和研究,為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的科學管理、挖掘整理和開發利用奠定基礎。

西部地區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基本狀況及挖掘整理和開發利用現狀研究。西部地區在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挖掘整理和開發利用方面雖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深度、廣度非常不夠,與其潛在的實際價值相比差距很大。應通過實地考察和文獻調研,認真梳理,對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基本狀況,對前人特別是建國以來西部地區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挖掘整理和開發利用的現狀,進行歷史性的分析、總結和評價,進而結合今天文獻信息資源建設和發展的趨勢,從宏觀和微觀管理角度為國家和西部地區加強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的管理和建設提供決策性參考意見。

西部地區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的數字化集成和特色化建設研究。在當代信息環境下,加快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的數字化建設,是實現資源整合集成和開發利用的重要途徑,加強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的特色化建設則是充分發揮地區自然科學資源優勢的必要舉措。應結合西部地區網絡化、數字化建設的現狀和發展前景,針對各系統文獻收藏機構特色化建設的基礎和條件,開展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的數字化集成和特色化建設的探索性研究。

西部大開發中用戶對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的需求特點研究。實現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的知識價值,最大限度地支持西部大開發中各種社會組織或個人的活動,是開展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研究的基本目的。用戶的信息需求是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挖掘整理和開發利用的原動力,是影響構建其管理模式、運作機制和技術路線的重要因素。應針對西部大開發中用戶對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的實際需求,對用戶的構成、用戶的需求特征、需求規律及其未來的發展方向等開展研究,以真正建立面向用戶的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的收集整理和檢索報導體系。公務員之家

西部地區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挖掘整理和開發利用的管理運作機制、方法研究。構建科學合理的管理運作機制,設計切實可行的技術路線和方法,是西部地區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挖掘整理和開發利用取得實效的重要保證。在認真分析總結以往工作經驗和問題的基礎上,應深入研究和探討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宏觀管理和微觀管理業務運作機制的構建、挖掘搜集的主要途徑、集成整合的技術方法、開發利用的主要手段等。

西部地區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及共享服務平臺建設研究。加強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及共享服務平臺建設,有利于整合地方科技文獻信息資源,優化資源配置,激活資源存量、帶動資源增量,形成良性互動發展,有利于打破條塊分割的局面,實現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的共建、共知、共享。應就如何構建西部地區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的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和網絡服務體系,如何形成以用戶需求為導向、以自建數字資源為特色、以資源共享為核心、以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整合和集成為主線的基礎平臺和共建共享運行機制開展研究。

西部地區少數民族自然科學文獻資源的挖掘整理和開發利用研究。少數民族文獻是地方文獻資源的重要的組成部分,西部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集中的地區,在全國55個少數民族中,有52個民族生活在西部地區。在浩如煙海的少數民族文獻中(包括漢文文獻和民族文字文獻),蘊藏著大量的自然科學文獻資源,如天文歷法、醫藥醫學等,都是頗具特色的一筆重要寶貴財富和民族文化遺產。開展少數民族自然科學文獻資源的挖掘整理和開發利用現狀、對策等問題研究,是西部地區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4結語

自然科學是提高人類認識世界能力的源泉,是推動社會變革和發展的強大動力,是建立科學世界觀的重要基礎,對人類思想文明的進步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是一個地域積累和創造的自然科學知識理論的結晶,是記錄、保存和傳承地方科技成果和科技文明的載體。在西部大開發中,不斷加強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的挖掘整理和開發利用研究,必將對西部地區的經濟振興和社會發展,對西部地區的自然科學研究,對地方文獻工作的發展,對我國地方文獻學學科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