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館實物收藏論文

時間:2022-07-31 10:44:00

導語:檔案館實物收藏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檔案館實物收藏論文

【摘要題】檔案工作

【正文】

“實物檔案”說,一直為檔案學界所關注。“實物檔案”說是否具有科學性,不僅關系到檔案學學科的基礎理論建設,而且也關系到檔案收集范圍的界定。—個有趣的現象是:一方面,學術界對“實物檔案”的提法和檔案部門收集實物的做法紛爭不己,各抒己見;另一方面,一些綜合檔案館有關實物的收集工作卻做得有聲有色、不亦樂乎,相關的報道頻頻見諸報刊。筆者認為,綜合檔案館實物收藏所以引人矚目,關鍵在于當前檔案展覽的頻繁舉辦、行業博物館的爭相建立和文化產品的嘗試開發等創新舉措,引發檔案界對館藏檔案資源建設的熱切關注。本文試圖就這一情況,結合工作的實際提出一些建議,以求教于同行業專家學者和有關人士。

一、關于“實物檔案”的爭論

有關“實物檔案”的探討由來已久,但主要集中在上世紀90年代。綜觀各種觀點,主要觀點不外乎以下三種。

第一是“反對說”,對“實物檔案”從概念的提出到實踐中的做法均持疑問態度,甚至持全盤否定意見。其主要理由有:

首先,“實物檔案”的說法造成了檔案學中“檔案”這一概念的不確定性。把“檔案”這一概念的外延擴大到了無法統計的勞動產品之中,把各種實物產品納入館藏。這樣,檔案館就成為無所不包的庫房。

其次,文物成為檔案是有條件的。只有那些鑄刻了文字符號,從而記錄了特定社會生活內容的文物才是檔案。譬如金石檔案,所以被認可為檔案,理由不在文物本身,而在文物上的文字。這些文字實際上形成了一種文件,是鑄造或刻寫在實物上的特殊文件。而文物本身則是文字這種載體的載體。因此,文物成為檔案,其實質并不是實物成為檔案,而是附著于實物上的文字材料成為檔案。同時,把實物作為檔案是不符合檔案自身的發展規律的。如果將實物納入檔案管理范圍,那就只會是擴大管理空間,降低管理效益。

再次,“實物檔案”這一概念的出現,違背邏輯學原理,是種、屬概念的混淆。因為,“檔案”是屬概念,“實物檔案”是種概念。從種、屬概念的外延關系來看,每一個種概念的外延都完全被包含在它的屬概念的外延之中,屬概念的外延比它的每個種概念的外延要大。而作為種概念的“實物檔案”的外延卻比作為屬概念的“檔案”的處延大。“檔案”的外延只包括有原始記錄的實物,上面沒有原始記錄的實物,就不屬于檔案范疇。

第二是“贊成說”,即認為考察實物是否檔案,既不應從“過去”的檔案范圍中去考察,也不應從”未來”設想的檔案范圍中去考察,而應從“現在”檔案的實踐過程中去考察。當今一定范圍內的實物已進入了部分檔案館(室)。這部分實物具有全宗性、憑證性(記錄性)和展示性(教育性)的實效功能。而實物、檔案、文物之間是存在普遍的聯系。

第三是“折衷說”,即認為“實物檔案”的提法欠妥,實物檔案不是檔案,但理論上的不成立,并不妨礙實踐中檔案部門適當地收一些實物。實物檔案不是檔案,如同機器人不是人一樣。所謂“實物檔案”說到底是具備了某些檔案性質的實物,這一實物除了它具有檔案的原始性和記錄性以外,還具有檔案的—個性質,這就是便于保管性。檔案是以文字、圖表、聲像的形式出現的,便于保管是無疑的。而檔案部門所收集保存的“實物”無不具有便于保管這一特性。沒有哪—個檔案部門去收集不便于保管的“實物”,即便想收集,也無法保管。

依筆者之見,上述觀點中的第三種比較切合實際情況。“實物檔案”的提法在邏輯上確有問題,檔案部門在開展檔案收集工作中,也有一個分清主次,與圖書、文物部門展開錯位競爭,著重加強以文書檔案和聲像檔案為主的檔案資源建設的問題。筆者以為,在談論檔案資源建設時,用“實物”的概念比之“實物檔案”的概念更加合理。事實上,檔案和實物兩者之間,從邏輯上講,于內涵上存在部分交叉和重復。檔案在現實中一般的存在形式是各種各樣的文書,但是,除此之外還有相當數量的非文書類信息記錄物。這些非文書類信息記錄物既是檔案,同時又具有一些文物的特征——這就是我們關注的“實物”。而就綜合檔案館來說,也的確有一個如何對待實物的問題,收集哪些實物?收集到什么程度?但無論理論上如何探討,不能因為“實物檔案”概念的不甚完善和科學,而在實際收集工作中劃地為牢,止步不前。而事實上,檔案部門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實物的收集。

二、綜合檔案館實物收藏的現狀和特點

在我們尚未對檔案館收集的“實物”給出一個確切的定義之前,先來看看一些檔案館收集實物的情況,從中還是能看出各級各類綜合檔案館收集實物的特點和態勢。這里僅是信手拈來的幾例。

解放軍總后檔案館最近將北京小湯山醫院“抗非”檔案接收進館,據報章披露,除了文件,還有“部分珍貴的實物檔案,其中有北京市委、市政府向該院贈送的題有‘戰非典神州眾志同攜手,為人民軍魂熱血鑄長城’的銅匾、首都各界群眾簽名的橫幅、非典患者贈送的錦旗等”(《中國檔案報》2003年7月7日)。

天津南開區檔案館為配合老城廂的改造工程,開展了向老城廂居民征集有關歷史資料和實物的工作。迄今為止,已經拍攝了數量可觀的錄像和照片,以及“征集到具有歷史特色的百姓生活習俗用具9件”(《中國檔案報》2003年7月17日)。還是天津,天津市河西檔案館保存了富有價值的200多枚印章,因其來自眾多的全宗,為便于整理和利用,特地為其建立一個印章檔案全宗匯集(《中國檔案報》2003年7月28日)。

再以筆者工作的上海市檔案館為例。這是一所館藏量在百多萬卷的特大型檔案館,除了為數甚多的文書檔案和聲像檔案外,也有一定數量的實物。如我館最具特色的檔案品種之一——租界檔案全宗中,便有租界當局的管理機構——工部局的旗幟、印章和徽章等;在近代上海知名工商企業和銀行檔案全宗中,有廣告招貼畫、企業銅制店招和錢幣等。在館藏名人檔案中,實物也不在少數。如巴金老人的護照和圖書借閱證等。在接收APEC會議等重大活動檔案時,除了文書和聲像檔案外,也接收了唐裝樣服以及外國國家元首贈送的禮品等。

由此,我們不難認識到:檔案部門收集的實物,是有一定特點的,即具有檔案和文物的二重性。其二重性之一,即具有其他文書檔案共有的特征:有文字,其記錄內容、信息具有清晰性與明確性;二重性之二,即具有其他文物的一些特征,但又不是無邊無際、涵蓋生活中所有物品的廣義上的“實物”。綜合檔案館收藏的實物,其大致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具有原始記錄性。即實物自身帶有數量不等的文字,如“抗非”過程中眾人簽名的橫幅(布制品)和聯體防護服,印有工商企業字樣的招牌(銅制品),印章(石制品),以及刻有獲獎單位、姓名、時間和主辦單位的獎杯(金屬制品),等等。

第二,具有直接使用的實用性。如注明使用人情況、時間和用途的各類票證,館藏近代銀行檔案全宗中的紙幣樣張、金屬貨幣等。

第三,具有全宗性。即與有關文書檔案和聲像檔案具有同一來源,如我館收藏的工部局旗幟,曾經在多次檔案展覽中“亮相”,但它是保存較為齊全的館藏公共租界工部局檔案全宗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四,具有可保存性。即便于檔案部門收藏,占有的空間相當有限。那些即使帶有文字但無法收藏的龐然大物(如輪船、飛機),也是不可能為檔案部門收藏。

三、實物收藏的現實必然性

其實,有關綜合檔案館收藏實物問題的爭論不是偶然的。實物收藏不是檔案工作人員的突發奇想,不是刻意為之的標新立異,而是與檔案部門增強檔案資源建設的意識有關,更與檔案部門創新服務機制,頻頻舉辦各種檔案展覽和開拓服務功能有關,也與當前檔案、圖書和文物等有關部門收藏所具有的融合趨勢有關。確切地說,綜合檔案館收藏實物是有著現實的必然。

首先,實物收藏是綜合檔案館追求相對完善的館藏結構的需要。多年以來,如何豐富館藏和優化館藏,一直是檔案部門經久不衰的話題。當前,似乎更多的將話題集中到如何優化館藏這一方面,于是引出檔案的鑒定問題。但是無論是豐富館藏,還是優化館藏,都有一個完善結構的問題。所謂完善結構,最主要的還是內容上的,譬如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軍事、司法等等,還有是來源上的,譬如政府、工商企業、社團、社區、私人民間等等,更包括形式上的,除了文學、聲像,還應該有實物的一席之地。雖然占的全部館藏的比例有限,但應當在有關的歸檔范圍內有所規定。

事實上,形式的多樣性必須服從內容的多樣性,只要屬于重要歸檔范圍內的內容,不論何種形式——包括實物,都應予以收集歸檔,不能人為地將所需內容的檔案,僅僅是載體形式的不同而隨意割舍。

其次,實物收藏也是檔案部門創新服務機制的需要。

近些年,檔案部門都把舉辦檔案展覽作為服務創新的主要手段之一。展覽舉辦(單一的圖片展覽除外)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對觀賞性較強的展品的需求。除了有價值的文書檔案和聲像檔案外,還要輔以一定數量的實物。這是展覽內容的需要,也是觀眾視覺上的需要。可以說,展覽是當前綜合檔案館收集實物最主要的動因之一。

檔案部門服務創新很重要的內容之一,是檔案館功能的開拓。如休閑娛樂功能、學生課堂功能等是近來被探討的比較多的話題,休閑娛樂需要的是對氛圍的營造。這方面,綜合檔案館本身并未提供很成功的經驗,但是以一定的實物、實物復制品或仿制品作為裝飾和陳列,應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圖書館、一些高檔娛樂場所和飯店的做法可為檔案館借鑒。學生課堂需要教材,文書檔案自是必不可少,聲像檔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還需補充直觀的實物、實物復制品或仿制品。

再次,綜合檔案館收藏實物,其中折射出當代檔案、圖書和文物部門收藏的一種融合趨勢,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圖書部門為例,中外各大圖書館的館藏,早已突破圖書、期刊和報紙三大文獻的范疇,而有“近代特種文獻”一說。就以上海圖書館來說,就有特種文獻15種,包括名人手跡、地圖、明信片、香煙牌、煙標、郵票、錢幣、民間年畫、歷史圖片、傳單、清末民國檔案、電影戲劇說明書、書畫藝術品、月份牌和藏書票等。文物部門大力收集名家手稿、日記和照片也已是不爭之事實。因此,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之下,檔案部門大可不必拘泥于理論上的紛爭,而將有關實物拒之門外。

四、實物收藏的對策與誤區

包括實物在內的館藏檔案重在利用,以利用需求作為收藏導向。實物一項既然有現實的需求,有其收藏的現實必然性。就應將其作為檔案資源建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從收集、整理、保管到開發進行科學規劃。

首先,在涉及歸檔的有關規定中應予以適當的明確,并有針對性地收集在內容上與已有館藏相關聯的、易于保管的實物,形成特色收藏。當前有關的文書歸檔規則并未對聲像材料和有關實物作出規定,隨著對聲像材料的日益重視和要求的明確提出,有關實物也應有所明確,以確保從源頭上使部分與文書檔案相關的實物不至于流失。而作為收集的一方,綜合檔案館應注意的是:一、把握實物的收集范圍,尤其是與已有館藏檔案在內容上相聯系的實物,應重點收集,使之與已有的文書檔案和聲像檔案得以相互印證;二、實物收藏,要以檔案部門能否保管、是否易于保管作為收藏標準之一;三、實物收藏切忌范圍大而無當,一定要根據館藏的實際,形成特色和系列。

其次,清理和鑒定已有的館藏實物,進行系統的整理和保管。即對現有館藏檔案中的實物進行摸底調查,在此基礎上進行篩選鑒定,將其中有價值的實物予以整理。有條件的可予以集中保管。

再次,擬定館藏實物的開發計劃。可與有關文書檔案、聲像檔案一起,圍繞一定的專題進行開發。但在綜合檔案館收藏實物的過程中,無論理論建設還是實踐嘗試,都有幾點值得一提:

第一,在檔案資源建設范圍里談論的“實物”,有一個廣義和狹義之分。現實中常常存在著將檔案“泛實物化”的現象,譬如有一篇文章,名為《舉辦檔案實物展覽效果好》,但統觀全文,才知作者談論的是有關舉辦檔案文件的實體展覽,尤其是通過展示基層和各部、委、辦上報的和區委、區政府下發的文件中違背公文處理原則的文件,以達到宣傳教育作用。但是,這和我們談論的實物含義不一樣。因此要慎用“實物檔案”、“檔案實物”等概念。

第二,綜合檔案館實物收藏一定要有明確的定位。盡管探討的是實物,但綜合檔案館切忌從一個極端跨向另一極端,從對實物收藏的忽視,轉為盲目地開展收集。

第三,綜合檔案館實物收藏必須以利用為目的,切忌人為地形成某類特色收藏。現實中,個別綜合檔案館片面地以榮譽檔案(以獎杯、獎狀、錦旗為主)代替實物建設,以與館藏的結構不甚關聯的字畫作品作為實物建設的主要內容,這已經背離了綜合檔案館收藏實物的真正目的所在。

【參考文獻】

1.馮惠玲、張輯哲:《檔案學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張家議:“實物檔案”說,載《中國檔案》1995年第四期;

3.蔣玲:實物是否檔案在于它的實效性,載《中國檔案》1997年第八期;

4.劉相彩:實物檔案不是檔案,載《中國檔案》1995年第四期;

5.姜之茂:《談檔案部門的博物意識和實物收藏》,載《中國檔案》2001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