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方式的道德教育綜述
時間:2022-12-31 11:21:49
導語:思維方式的道德教育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劉娟工作單位:中山大學
美國文化傳統及其德育的主要特征
(一)宗教信仰文化傳統與德育濃厚的宗教色彩宗教是西方文明永恒的底色。在美國短暫的200多年歷史中,最初宗教由新英格蘭清教徒移民帶來,發展至今,宗教已經滲透到了美國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現代化以及知識理性的發展,也沒有阻礙宗教統治美國人民的精神世界,教堂即使在最繁華的第五大道也有其立足之地。宗教,尤其是基督教,不僅對美國社會具有廣泛影響,更是美國人民的精神支柱,上帝與天堂,是他們對世俗世界的超越和終極的生活理想,這種理想賦予人們日常生活以意義,構建了美國人民的精神世界。美國的德育從一開始就抹上了濃厚的宗教色彩。雖然宗教不完全等同于道德,但毫無疑問,人們在建立他的宗教信念時,也建立他的道德價值觀念。同時,在個人主義為核心價值觀的美國,宗教更成為聯系個人與社會的重要紐帶,而使社會成員形成共同的道德價值取向,是德育的一個主要目的,這就必然導致了德育與宗教的密不可分。事實上,美國的德育活動與宗教活動確實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歷史上看,美國的學校就等同于教堂,學校由教會開辦,教師由牧師擔任,教科書的主要部分是宗教教義,教育的目的也是為了培養牧師。從現實來看,美國81%的私立學校是受教會扶持的,許多教師在這種學校工作也是出于宗教的情感[2]。(二)實證主義傳統與德育方法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特征美國實證精神文化傳統,滲透在美國學術研究與實踐的每一個方面。德育在這一文化傳統下表現出顯著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在德育模式研究中得了具體的體現。美國的德育模式都注重以科學的調查研究和系列性的實驗為依據,幾乎每一種德育模式都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并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實證分析之后而得出。(三)個人主義與德育尊重個性的特征個人主義是美國文化中又一鮮明的特征,是美國文化模式的基本特性和主要內容,主要來源于猶太教及基督教中每個人都是上帝的子民,都是具有平等權利的個體的教義以及美國《獨立宣言》中“人人是生而平等的”和《美國憲法》中個人權力的政治理論。人人平等就是把人看成了單個有思想獨立的人,而不是依附在某一關系中的部分。個人主義主要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美國人的日常行為,由于個人主義強調每個人的自然權利與平等自由,就使得美國人民非常注重個人隱私,侵犯他人隱私嚴重者會受到法律懲罰;個人主義也使得美國父母更加鼓勵孩子要具有獨立性,老人也要維護自身獨立自強,不愿意接受幫助;而體現在文化的另一個重要載體語言中,則是像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Allmenarecreatedequal(人生而平等)等諺語,以及強調自我意識的一些詞匯中,如self,ego等;個人主義體現在教育中則是注重培養兒童的個性以及注重兒童個性的發展。
中美德育差異的文化及思維方式因素
(一)信仰傳統與文化理想之別文化理想與思維方式有直接的聯系,不同的思維方式必然導致文化理想的根本性不同。對于理想生活的不同看法與追求,直接影響了特定文化下的道德教育目標的差異。就中美比較而言,美國的概念思維中對概念是感性事物的超越,具有抽象性與普遍性,概念自身構成了一個超越了感性世界的領域,這個領域被視為是與現象世界不同的本質世界和與流動世界不同的永恒世界,從而美國民族的文化理想就是追求這個超越了現實世界的永恒世界。這種超越了現世的理想追求對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具有更大的權威性與服從性,相關的道德要求也不容易受到現世生活的影響,對人們的行為具有更大的約束性。中國不同于西方的概念思維,中國根本的思維方式是意象思維,其中的“象”與所把握的事物之間處在同一個層面上,不存在本體與現象這樣的等級關系,從而其所想象與追求的文化理想也就不可能完全超越現實生活,而只能是與現實生活處于統一層面的一種可能的理想狀態。就像儒家所追求的世界,并不是一個超越現實世界的存在,而是現實世界的一種理想狀態。這種與現實世界處于統一層面的文化理想,相較于西方永恒世界的文化理想,更容易受到現實世界的影響,這種理想狀態所要求的道德要求與規范,缺少了神圣性與永恒性,也更容易被現實世界消解,從而對現實世界中人們行為的約束力較小。(二)德育內容、方法差異與意象思維和概念思維中美的德育方法存在很大的差異,美國德育方法具有顯著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德育的實施依賴于一套由大量科學實證分析證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關注個體此階段的需要進行的德育內容是什么;而中國德育方法不注重抽象出一般的具體的德育科學方法,更多的依賴德育者主觀的整體把握,關注的是變成什么而不是是什么。中美思維方式的差異反映在德育方法中就是美國德育在概念思維方式的支配下,先解決了德育是什么這一前提性的問題,然后在德育實體的清晰把握上實施德育的具體方法和步驟;中國德育在意象思維方式的支配下不會實證性地研究德育內容應該是什么,而首先會憑歷史經驗和主觀判斷得出一套德育內容,德育內容和方法都具有很大的主觀性和流動性,缺乏科學性和具有重復性的操作方法。(三)強調個性、強調集體與空間思維、時間思維美國德育強調個性,注重個體的價值選擇與發展,這與西方空間思維方式是密切相關的,而這種思維方式體現在文化中就是個人主義。時間和空間是萬物的兩個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把握事物兩種不同的選擇,人類的感知在同一時刻只能有一個注意中心,因此,在對待外界事物時,以空間為主或以時間為主只能兩個選其一,而不能同時進行。西方以空間為本位的思維方式,決定了西方文化必定以主客對立、分離的方式對待一切事物。西方喜歡采用分析、剖析的方法認識世界,強調人與人、物與物之間的區別。與西方的空間思維相區別,中華文化傳統則以時間為本位,這種思維方式決定了中華文明以天人合一、主客一體的方式對待天地萬物。因為在同一個時空連續體中,時間是不可分割、不可截斷、不可占有、不可掠奪的。從時間的角度看人與人、人與天地萬物,永遠是一個渾然有機的整體。這體現在德育中則是中國注重集體主義教育,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必須是集體主義的[3]。
中美德育具有不同的特征,從文化視角來分析,可以找到根植于兩國文化傳統中的影響因素,如宗教傳統的差異、實證研究的差異、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差異等等。美國文化基本上可以歸屬于西方文化,中國文化則歸屬于中華文化,這兩種文化傳統中最根本的差異是思維方式的差異,即概念思維方式和意象思維方式的差異,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最終決定了中美兩國在道德教育上的種種差異。中美概念思維與意象思維的差異是本源思維方式的差異,是不會隨著時間而改變的,相反,有一些實用的思維是可以改變與互通的,在中國歷史上就變現為從洋務運動開始的中體西用,所以我們在借鑒美國德育方法的時候,要結合中國本源性的意象思維方式有選擇地借鑒,同時要在移植的過程中創新,創造出既繼承了美國德育的科學方法又符合中國思維方式與文化傳統的德育新方法。
- 上一篇:新時期高職生道德與戰略
- 下一篇:職高生思想道德教導培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