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現代性社會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時間:2022-03-22 03:20:28

導語:流動現代性社會公民道德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流動現代性社會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摘要:良好的社會發展離不開健康有序的公共道德、公共精神,道德教育對于每個時代的社會發展都有著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現代社會發展表現出一定的流動性,一方面促進了社會發展的多元化,為社會發展注入了動力和活力,另一方面卻也導致社會個體化趨勢不可阻擋,推動了社會分化與個體化。不可否認,個體化趨勢的出現和發展對于社會發展有一定的積極推動作用,關注于流動現代性社會中個體化趨勢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旨在通過分析流動現代性社會的個體化趨勢、特征及其對公民道德教育的挑戰,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社會現實,探索適應個體化趨勢發展要求的公民道德教育。

關鍵詞:個體化社會;公民道德教育;個人主義情感

個體化是指現代社會中的個人從傳統關系網絡中分離出來,開始獨立承擔社會責任、面對社會現實的概念。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這一社會現實已蔓延到世界各地,具有了一定的普遍性、公共性,但是,不同國家的社會個體化進程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特殊性。

1流動現代性社會的個體化趨勢及特征

1.1流動性

首先,科技進步??萍歼M步推動了社會發展的現代化:現代生產技術的出現和應用大大提高了勞動的質量和效率,將人從傳統勞動中解放出來;現代交通工具的普及和多樣縮短了社會區域的空間距離,增強了社會交往的流動性??萍歼M步在增進跨地區的社會交往互動、促進社會聯系更加多元化的同時也使得個人身份、地位、居住場所等流動變換,個體生存壓力增大。其次,社會轉型。“中國個人曾經深嵌于家庭、親屬、地方社區等傳統關系之中,現代民族國家的建立開啟了將個人從上述傳統關系中解放出來并置于社會主義集體建設的進程。進入改革時代以來,集體化逐漸解體,在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出現了個體的崛起?!保?]伴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快速發展,那些曾經可能會在一塊土地上生活一輩子的農民也有了去別的地方生活的機會。脫離了傳統的農村生活環境的農民在選擇了新的生活環境的同時也開始逐漸游離于傳統的農村價值與規范之外,社會流動性增強。

1.2分化與個體化

首先,個體解放。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個人意識的增強、社會現代化的發展、國家政策的改變都推動著個體從集體中釋放出來。人們開始關注個人生活、個人利益,不再視群體為生活的全部內容。個體的解放削弱了曾為個體生存提供庇護與支持的傳統社會網絡的重要性。其次,身份轉變。傳統社會中根深蒂固的傳統關系網絡以及局限的個人生活空間使得每個人的身份在一生當中很難發生改變。但是隨著個體的身份從單位人轉變為社會人,個體不再如以往那樣深深扎根于某個地區或者群體。社會轉型改變了傳統的社會結構,社會流動性的增強給個體身份轉變帶來可能。

2個體化社會趨勢對公民道德教育的挑戰

2.1身份焦慮

社會轉型、科技進步、時展以及國家政策的改變給個體發展帶來了更大的空間,個體自由度加大。個人可以突破傳統地區、群體的局限改變自己已有的身份地位。同樣,即使個人已經通過努力獲得了一定的身份地位,如果他在之后的生活中停滯不前,也會失去自己已經獲得的東西。這種身份地位的不確定性使現代人生活在巨大的焦慮恐懼之中,導致社會競爭加劇。“個體化社會的來臨使得社會中普遍存在一種焦慮心態。個體在面對社會轉型與結構變遷的同時,還要面對個人重新整合的問題。個體在擺脫了血緣關系、鄰里關系的束縛后,同時也導致了個體之間情感的淡化、人際沖突的增加。正是當代社會的個體化促成了社會的差異性、多元性和不確定性。個體化社會中,個體處于惶恐不安的矛盾和憂慮之中。”[2]因此,雖然目前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突飛猛進,但是個體卻普遍焦慮。因為社會個體化趨勢像一把雙刃劍帶給人們的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機遇增多帶來的希望使人們有了改變自己身份地位的欲望,而欲望得到滿足之后又不得不面對可能隨時失去手中得來不易的東西的挑戰,所以個體為此而感到焦慮和恐懼。

2.2個人主義情感泛濫

托克維爾認為個人主義是“一種只顧自己而又心安理得的情感,它使每個公民同其同胞大眾隔離,同親屬和朋友疏遠”[3]。在現代社會,社會成員易于陷于一種彼此隔絕的原子化的狀態之中,并相應地產生以自己為中心的個人主義情感。因此,當公民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小社會后,他們就不管大社會而任其自行發展了。隨著現代社會個體化趨勢的發展,社會個體化進程不可阻擋,進而催生了個人主義情感。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個人主義情感在增強個體主人翁意識、激發社會發展活力等方面有其積極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當今見諸報端的社會道德事件,不乏由個人主義情感太過旺盛而引發的?,F代社會中的個體從傳統的諸如家庭、鄰里等支持網絡中脫離出來形成新的社會結構。由于沒有可靠有效的中介,人們生活在彼此相互隔絕甚至沖突的社會結構之中,原有的社會關系變得松散、不穩定,個人不得不以自己單薄的力量去面對社會,進而日益關注自我,使得諸如自私、功利的個人主義情感泛濫,成為自由卻孤獨的個體,也因此帶來了諸多道德問題[4]。公民道德教育的培育發展離不開全社會的共識和支持。這些弊端成為當今社會諸多問題的根源,公民道德教育面臨巨大的挑戰。

3個體化社會時代公民道德教育途徑初探

3.1引導主體意識,規范主體行為

首先,積極引導。道德教育的主體是人,只有從根本上改變社會個體的觀念意識和行為習慣、提高社會成員的素質,才能為道德教育的傳播、發展奠定良好的主體基礎。當今社會已經賦予社會成員一定的自由,但是自由發展反而會讓社會成員感到迷茫,所以在給予個體自由的同時,國家和社會也要積極引導,幫助個體形成正確的主體意識和行為,使其能夠主動發展為具有團結、合作精神的個體并能自覺杜絕個人主義情感的消極欲望和行為。其次,主動干預。公民來自于社會,其道德成長本身也發生在某一社會之中,公民道德教育的開展與社會成員道德狀況、政府政策息息相關。在道德教育體系尚未健全完善、個人主義情感又普遍盛行的情況下,即便主體已養成良好的意識和習慣,單單依靠主體的自覺去完成道德教育的培育也是不現實的。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個體化趨勢下個體的從眾、隨大流心理在全社會范圍內大力提倡團結合作的精神,培育良好的道德氣氛,對道德教育進行主動干預。通過這種干預道德的方式,使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耳濡目染,形成廣泛的道德共識,最終促進公民道德教育的良好發展。最后,選樹典型。中國在以往的發展階段中曾涌現了大批的道德典型,雷鋒、焦裕祿、劉胡蘭。他們的優良品格植根于國人心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道德典型的模范帶頭作用,能夠穿透冷漠,深入到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感化人們的心靈。在個體化趨勢下,在全社會范圍內選樹道德典型并充分利用當今社會的信息化優勢,通過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以及報紙、廣播等大眾傳媒,大力弘揚道德典型的優良品格,使當今社會優秀道德模范的光輝形象深入人心,在潛移默化中對人們進行無聲的道德教育??傊?,通過積極引導、主動干預、選樹典型培育主體意識,規范主體行為,有助于從根本上扭轉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為公民道德教育的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3.2扶持社會群體,加強社會保障

首先,變更社會政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發展取得很大成就,同時也拉大了社會貧富差距、城鄉差距、階層差距。但隨著近年來社會政策的變更,社會貧富差距、城鄉差距、階層差距正在慢慢縮減。所以,社會政策對于宏觀調控社會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公民道德教育作為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離不開社會政策的支持。社會政策既可以作為引起社會轉型促進個體化趨勢積極發展的因素之一,也可以反過來緩解個體化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F代性社會的社會政策應努力營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創造更加廣泛的就業機會,通過改善個體的發展環境,緩解激烈的市場競爭,為公民道德教育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其次,關注社會群體。雖然傳統社會群體功能日益弱化,個體的獨立性增強,但是個體的良好發展離不開廣泛的社會支持。個體化并非去群體化,社會發展離不開大小不等、功能各異的社會群體作為溝通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媒介和橋梁。個體化發展侵蝕削弱了傳統社會網絡中的各種群體,在新的社會環境下,群體對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培育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們應該給予社會群體更多的關注,鼓勵社會群體的發展,最大限度保障它們的權益,使他們在新的社會環境下依然可以良好的運轉、發揮作用,促進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社會的良好溝通互動。通過社會群體的協調互動作用促進公民道德教育的規范有序不失為一個有效的方法。最后,加強社會保障。乞討作為當今城市街頭的一道風景線,相關的披露報道已經多見不怪。拋開他們用以乞討的故事真假不說,他們即便身體健全卻選擇乞討做職業,其中也必是有很多無奈。雖然時代賦予了個體很大的發展空間,畢竟社會資源、社會空間有限,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備相同的生存競爭條件。公平不是統一標準,個體存在居住區域、環境等的差異。“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與救助體系,建立健全與個體有關的社會關懷和發展規劃體系,在政府的有力支持下,通過工、青、婦、其他社會組織及群眾的大力協同,有效整合地域資源,對在社會競爭中居于不利地位者及失利者提供必要的物質的幫助和情感的支持,以促進其從挫折中恢復過來,并最終實現個體發展的目標?!保?]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有助于保護個體利益,實現個體發展,從根本上緩解相關負面道德事件的發生??傊?,通過變更社會政策、關注社會群體、加強社會保障外部機制保障社會群體、成員的權益,有助于保障群體發揮社會功能、促進個體公平競爭,實現公民道德教育的良好發展。

4結語

伴隨著社會轉型、時展,現代社會個體化趨勢不可阻擋。個體化趨勢既有積極作用又有消極作用,其消極作用對于公民道德教育的開展有一定的阻力,而公民道德教育對于增加社會凝聚力、構筑社會成員道德共識意義重大。因此,只有站在公民、社會、國家的高度,認清社會現實,分析個體化趨勢的特征和挑戰,通過引導主體意識,規范主體行為、扶持社會群體,加強社會保障的內外機制,營造良好的公民道德教育環境,才能找到在當前個體化形勢下培育公民道德的正確應對,最終達到流動性現代社會與公民道德教育的良性互動與發展。

作者:孔偉 單位: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參考文獻:

[1]李榮榮.從“為自己而活”到“利他個體主義”———烏爾里希•貝克個體化理論中的一種道德可能[J].學海.2014(2):106-111.

[2]文軍.個體化社會的來臨與包容性社會政策的建構[J].社會科學,2012(1):81-86.

[3]王小章.論以積極公民權為核心的社會建設[J].浙江學刊,2013(4):176-187.

[4]陳艷飛,陳若松.論科學發展觀的最終價值目標[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31-35.

[5]謝向陽.論個體化趨向下中國社會的變遷與重構[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4,5(6):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