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華留學生道德教育規范思考

時間:2022-05-13 11:34:10

導語:來華留學生道德教育規范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來華留學生道德教育規范思考

一、對留學生道德規范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道德,是人類社會的一種重要意識形態,由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并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以善惡為評價形式,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內心信念,調節人際關系的心理意識、原則規范、行為活動的總和。道德規范則是一定社會為了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要求人們遵循的行為準則,是人們的道德行為和道德關系普遍規律的反映,是一定社會或階級對人們行為的基本要求的概括,是人們的社會關系在道德生活中的體現。雖然每個國家以不同的方式將道德規范制約社會成員的行為,但是人類發展史上有相似文明精華,推動著社會進步,使社會和國家規范有序的發展。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如同別的思想意識一樣,道德意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道德教育也就不能是一種暫時性的短期教育行為,而是一種長期的終身教育行為,需要在生活和學習中不斷提高自身素養和規范不利于社會發展的行為。高校設定的教育目標時,要把來華留學生道德教育作為再繼續教育內容之一,不僅要重視專業技能教學教育,更要不斷地全面提升留學生的道德素養。這既是留學生在中國遵紀守法、友善交際、順利學習及生活的重要保證,也是中國教育對世界培育優良人才應承擔的責任。

二、正確看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規范的必要性

據統計,目前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社會生活中仍很活躍,宗教信仰者占世界總人口的81%。(《中外宗教概論》)從宗教存在及其所發揮的社會意義角度來看,宗教屬唯心主義范疇,是建立在抽象思維上的一種思想體系。宗教是由無數信徒構成的一個嚴密、具有強大凝聚力的組織。一方面,宗教組織使其信徒具有成為宗教組織一部分的強烈的歸屬感和所有感;另一方面能對社會造成各種影響,是世俗道德的重要源泉。宗教利用教義中的道德規范通過法律法規、社會輿論的方式來規范人們的行為,調節心理上的不平衡,并由此使人們在精神上、行為上和生理上達到良好狀態。而中國道德思想教育則以馬克思哲學思想為指導思想的,馬克思哲學是以探求真理為己任,揭示世界萬物的客觀規律,屬唯物主義范疇,是建立在具體思維上的一種思想體系。宗教道德與馬克思哲學指導下的道德觀盡管在思想意識上是相對立的,但留管人員可以尋求兩者中有利于留管教育工作的方面加以利用。為此,留管人員首先要對留學生信仰應有一個正確態度,做到不宣揚也不排斥,從有益于留學生團結友愛、勵志等方面教育管理留學生,否則留管人員與留學生很難建立溝通的橋梁,甚至會使留學生反感和對抗。因此,留管人員要堅持求大同存小異的原則,尋求思想上的共識之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的跨文化交際障礙,建立對留學生思德教育的基礎。

三、思考來華留學生的道德教育內容

對留學生的道德教育內容,留管人員應選擇有益于社會文明發展、和諧穩定的道德規范強化其正面意義,教育規范其不良行為。例如,延續了幾千年的“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等中國傳統道德教育內容,與佛教教義中提倡的“不說妄語、惡語,從事正當職業不做偷盜、邪淫等惡行”,伊斯蘭教信仰的身體力行與止惡揚善合為一體,公正誠實、友愛團結,反對暴力欺詐、浪費吝嗇,做事堅持不懈,尊重他人等,自潔守正,要節制而勿放縱私欲,基督教倡導的以平和、真誠、寬容的態度對待別人,建立和諧友愛的人際關系,鼓勵樸實、寬恕、團結和睦、勸人行善,要殷勤工作、盡職盡責,建立公平、正義和諧、安寧的社會秩序等有著很多相似教育意義。留管人員可通過日常生活小事溝通交流,樹立優秀榜樣,相互學習良好的行為習慣,鼓勵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幫助留學生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同時,社會中有不少存在道德缺失的現象,消極的、不道德現象和行為會直接對留學生產生負面影響。比如隨地吐痰、扔垃圾、公共廁所骯臟,在宿舍區大聲喧嘩、破壞綠化、損壞公物、在古建筑上亂刻亂畫、說粗話臟話、稍有摩擦或發生口角、就大打出手,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不給老、弱、病、殘、孕主動讓座等不道德行為和現象。留管人員應利用這些反面例子,讓留學生積極參與到提倡文明,反對不文明行為的活動中去。

四、加強來華留學生的道德教育需注意的問題

第一,提高校內教職員工隊伍素養,重視力行身教、以事育人。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大熔爐,在學生真正走上社會之前,學校仍然是學生接受道德教育的主要場所之一,學校教職員工的道德觀通過所表現出來的言行舉止會影響到留學生的道德觀及行為。因此,在教育留學生的同時要不斷地提高教職工素養,言傳身教,以校內外發生的事件作為正反面教材來教育留學生,也可通過影視材料、參與文明行為評比活動等,使留學生從實踐活動里理解道德教育的意義。

第二,重視留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道德教育不是舉著書本說說大道理就能實現其教育目標的。道德教育應從小事著手,如對考試作弊,剽竊研究成果,偷竊行為等,留管人員應教育留學生換位思考,從這些行為所造成的后果來教育留學生,培養留學生誠信的品質。又如,校園里應提倡勤勞節儉品質,對節約用水用電的行為宣傳發揚,曝光不浪費水電的行為;在各種人際往中,教育留學生與人要相互禮讓,團結互助,在公車上和公共設施的使用時,都學會以禮相讓,關心老幼及不方便人士。

第三,德育工作須貫穿于留學生在華學習期間。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教育管理工作,也不是僅僅局限于新生的教育,而是長期的、貫穿于留學生在華學習點點滴滴期間,從小事做起。留管人員針對不同的階段、年齡、文化背景、習慣特點及不同適應能力的留學生群體有側重點的進行德育教育。如印度學生習慣夜間12點做晚飯和吃晚飯,而他們烹調發出的聲響影響到了他人的休息;留管人員如果對此只是一味地制止他們的行為,可能就會被認為學校不尊重他們的習慣而發生不快。對于這種有文化沖突現象的問題處理,首先留管人員應了解問題產生的文化根源,再者找到留學生可以理解接受的方式,才可能有與留學生溝通的可能。所以,留管人員從關心留學生健康角度出發,指出他們的飲食習慣的誤區,調整他們作息時間;也讓他們試試在自己睡覺的時候,他人也發出同樣的做飯吵鬧聲,他們作何感想。用互換角色的教育方式,使留學生多關心他人,多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逐步培養及增強留學生對自己、他人的責任感。

第四,政府加強對社會道德環境建設,提高社會公眾的道德素養。從政府職能角度出發,有責任加強城市的道德文明建設,不斷制定出有益于社會道德文明發展的法律法規,提高城市居民的素養,培養一個講“忠、孝、誠、信、禮、義、廉、恥”的社會氛圍。留學生無論在校內或校外都能感受到這一城市的積極、文明的人文環境,才能自覺的遵守社會公德、遵紀守法。

綜上,對留學生道德教育,不僅關系到留學生自身的道德修養問題,也能夠通過連帶的道德建設,促進班級、學校、一個城市乃至整個國家的道德建設;留學生在禮儀之邦生活學習,更能感受中國的道德文化底蘊,進而促進留學生更多到中國留學,加強與他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本文來自于《語文學刊》雜志。《語文學刊》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李夙云工作單位:廣西醫科大學國際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