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新的企業財務戰略論文

時間:2022-09-17 04:54:14

導語:技術創新的企業財務戰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技術創新的企業財務戰略論文

一、財務戰略的產生是戰略管理和財務管理發展的歷史和邏輯必然

(一)傳統財務管理理論的局限

20世紀90年代以前,理論界將企業戰略管理和財務管理劃為兩個不同的領域,二者在研究假設、研究內容和方法上均存在較大差異,這便導致財務理論在企業追求資金長期有效配置與流轉的財務戰略實踐中逐漸暴露出很多局限。

其一,研究方法的局限。

傳統財務管理理論在過多依賴經濟學方法的同時忽視了管理學的應用,這些理論多以微觀經濟學的風險收益、最優化理論為基礎,或再依據一系列假設構建數學模型,為企業籌資、投資和分配等財務活動提供指導,但缺陷在于,這些數量化的理論過于關注模型及數字本身,卻忽視了數字背后復雜的業務形成過程和一些難以量化或無須量化的因素,而這些因素往往對企業的長遠發展起決定作用。由此,這種看似將復雜問題簡單化處理的“科學”模型難以有效運用到財務實踐中,曾繁榮認為:“利潤最大化并不是戰略思維下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傳統財務管理理論中的項目投資決策的凈現值方法,其評價標準不同于企業戰略規劃的標準,凈現值較低的項目可能由于符合企業的整體戰略需要被采納,而具有高凈現值的單一項目則可能因為不符合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戰略目標而被拒絕。”這也是凈現值法在傳統財務管理理論中頗受重視,而在戰略投資評價中卻很少采用凈現值指標的原因。

其二,研究內容與范圍的局限。

當研究者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試圖模仿自然科學在數量上的精確性時,不應忘記人類處理的是復雜的社會科學,如果只考慮有限量化數據的影響,則必然遺漏至關重要的因素,如核心競爭力、知識、技術、信息等,均因貨幣計量假設所限未得到足夠重視。傳統財務管理理論更多的就單一財務活動,如籌資、投資或分配活動進行分析,偏重于數量和技術層面,卻忽視了籌資、投資與分配活動的內在邏輯以及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對其權變性的要求,如企業外部的法律、政治、經濟、技術等環境因素,這些因素無疑是財務戰略管理的重點。事實上,企業在不斷變幻的經濟環境中機會與威脅并存、優勢和劣勢同在,而財務戰略著眼于企業長期發展的籌資、投資與分配的現金流的均衡有效配置,超越單一會計期間的界限,著重從多期競爭地位的變化中把握企業的未來,并以企業長期價值最大化目標作為戰略的評價標準。

其三,研究假設的局限。

傳統財務管理理論主要基于一些理想化假設,譬如完全競爭性的市場、交易成本為零、不存在信息不對稱或稅收差異等,這些假設與復雜的現實并不一致,導致財務理論難以有效指導企業的財務管理活動。如最優資本結構決策,實際隱含著一種假設,即認為外部資源無限,企業籌集資金的數量、資金來源渠道與方式不受外部約束。若按此,企業籌集資本只需關心哪種資金來源結構能使既定風險下的綜合資本成本最低。但現實經濟生活中,由于商業信用與銀行借款等債務融資以及發行股票等權益融資均受到企業內外環境諸多因素的制約,企業在實踐中很少能完全保持財務理論分析所支持的最優資本結構狀態。基于苛刻的財務假設產生的“科學嚴謹”的財務理論與企業財務管理實踐,與復雜多變環境下企業資金長期均衡有效流轉的要求難以吻合。

(二)財務戰略產生與快速發展的歷史必然

盡管財務理論取得了很多進展,但對于戰略規劃影響甚微,如劉志遠教授認為,傳統財務管理理論無法適應環境變化對企業發展的客觀需要,應從戰略角度對企業的財務問題重新審視。如果不順應時展的要求,對財務理論進行擴展變革,企業的財務決策或計劃可能沒有任何價值。許國藝認為,傳統財務管理理論僅站在單個企業的立場來解決財務管理問題,偏重數量和技術層面的分析,而戰略財務管理以企業價值管理為中心,著眼于企業長期發展和戰略聯盟整體價值最大化和財權的均衡,超越單一會計期間的界限,著重從多期競爭地位的變化中把握企業的發展方向,并以最終利潤目標作為企業戰略的評價標準,而不在于使某一期間的利潤達到最大。正是戰略管理的研究者逐漸認識到財務在企業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并將財務戰略與其他職能相互配合,共同構成企業總體戰略,才使得曾經思想與活動都水火不容的企業戰略與企業財務經過劇烈沖突后融為一體。因此,財務戰略的產生是戰略管理和財務管理矛盾下的產物和歷史必然。財務戰略是戰略管理在財務領域的應用與擴展,以前瞻性和全局性的眼光對企業的投資、籌資和分配活動進行統籌規劃,對企業內外環境綜合因素的重視是財務戰略有別于傳統財務的一個重要標志。財務戰略強調從全局、長遠的角度謀劃資本的籌集與運用,包括投資、資本籌集和分配戰略三方面,這三者之間存在緊密的關系,在實踐中相輔相成。企業在進行籌資戰略決策時,往往要與投資戰略相結合,使籌資戰略與投資戰略相匹配,收益分配戰略的確定既要考慮投資戰略回報的數量、時點和可能性,又要考慮籌資戰略的資本需求。

二、傳統財務管理理論與企業技術創新戰略之間缺乏必要的相關性和一致性

現有財務理論未能提供企業技術創新的最佳實踐,現有文獻觀點對指導企業如何進行技術創新也模糊不清,傳統的財務管理理論甚至限制了技術創新。

(一)傳統籌資理論缺乏對技術創新資金需求的特征分析

傳統籌資理論分析了企業不同資金來源渠道與方式的優劣,借助最優化理論,告訴我們如何尋求同等風險條件下綜合資金成本最低的資金組合,但沒有考慮企業資金來源渠道與方式應與相應的資金運用匹配。覃家琦發現:“至今財務學文獻的探討偏向于融資如何影響投資,而關于投資如何影響融資則甚少”。由于企業技術創新投資具有高風險特征,其資金來源受傳統重視流動性與安全性的銀行信貸渠道的制約,如銀行在發放貸款時要求良好的歷史經營業績和市場前景并要求實物抵押等,這恰恰是技術創新型企業初期所匱乏的。而企業技術創新投資由于具有高收益特征對風險資本具有較大的吸引力。

(二)傳統財務管理理論與方法忽視技術創新等無形資產的管理

傳統財務理論關注財務貨幣資本結構、有形資產固-流結構、營運資本的管理等,但缺少對技術、信息和知識等無形資產的研究。在工業經濟時代,企業的有形資產占主導地位,因此,財務管理的理論與方法側重于有形資產研究。但在技術創新對企業可持續發展越來越重要的知識經濟時代,無形資產價值創造能力有超過有形資產的趨勢,企業的有形資產耗用資本的比重將越來越小,而技術、專利、專營權等無形資產的耗費所占的比重將越來越大,無形資產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因此,財務管理的重心也應順應歷史潮流,面對企業實際而發生轉移,不能再忽視無形資產的投資與管理。

(三)傳統收益分配理論缺少對技術創新的重視

在工業經濟時代,企業擁有的有形物質資本是決定其生存與發展的關鍵生產要素,有形物質資本的所有者占據主導地位,掌握企業的剩余控制權,傳統的收益分配理論源于這樣的時代背景并沿用至今。但是,羅福凱教授認為,知識經濟時代下,決定企業核心競爭力和長期盈利能力的生產要素已發生變化,技術、信息和知識等逐漸成為企業的核心生產要素,從而誕生了要素資本結構,在有形物質資本的地位不斷下降的同時,技術、信息和知識等無形資產的地位逐步上升。高新技術日益成為重要且稀缺的資源要素,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創造現實經濟價值的重要資本,理應分享價值增值,按要素資本貢獻進行收益分配是當前以及未來的選擇。從收益分配的角度看,分配的標準將會發生變化,有杰出貢獻的研發人員應按照約定獲得企業的部分剩余索取權,這有助于鼓勵科技人員積極參與技術創新并使科學技術及時轉化為生產力,而現有財務理論中的收益分配基本是按資分配,抑制了技術創新的動力。

(四)現有財務分析的評價指標體系中缺乏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

目前的財務評價體系側重于償債、盈利、營運能力的評價,基本不涉及技術、信息和知識等影響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關鍵內容,這從國內外財務分析的教材或著述以及財經資訊提供的企業財務分析指標體系中可見一斑。岳修峰認為,現代企業盈利模式較之傳統發生了很大變化,概括性財務業績的衡量方法妨礙了企業能力發揮,不能創造未來經濟價值,企業的價值驅動因素也因此發生了巨大變化,企業無形資產對價值的影響表現日益突出[8](P98)。目前,雖有文獻著眼于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與企業財務的協調,加入了一些新的非財務指標財務評價方法,如產品技術含量與質量、服務與市場占有率等已越來越受到重視,但傳統的財務評價指標體系中尚缺乏系統的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

三、融入技術創新的企業財務戰略分析

(一)基于技術創新的企業投資戰略分析

企業技術創新戰略投資應以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為評價標準。企業技術創新投資的本質是構建和維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屬于企業戰略層次。因此,不能單純采用傳統財務理論中關于項目投資決策的一些篩選標準,如一些明顯具有高凈現值的項目若不能提升核心競爭力則應拒絕,而一些自身凈現值較低的單一技術創新投資項目如果有助于核心競爭力的構建則應采納。技術創新項目投資優劣的評價更多著眼于是否有助于增強核心競爭力,而不是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等短期的盈利性指標。企業技術創新投資具有高風險性與投資的積累性。高風險性包括研發失敗的研究階段風險、后續生產風險和市場風險以及國內外環境因素、國家政策法規的變化等帶來的若干風險。而企業技術創新投資具有積累性主要是因為企業技術創新尤其是重大項目的自主研發是一種長期性、持續性投資。由于只有在一個技術方向上長期、專注地持續投入,創新成果才可能真正獲得商業價值。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升級換代,還必須持續跟蹤新技術與產品的發展趨勢,并對下一代技術進行預判、跟蹤研發與論證,從而適應市場的不斷變化。企業技術創新投資具有報酬遞增規律。與實物資產的規模報酬遞減規律相反,企業技術創新投資具有報酬遞增的特點。Helpman(1997)發現美國企業R&D投資的平均收益率是資本貨物投資收益率的兩倍以上。根據技術創新投資的收益遞增規律,企業增加研發投資、提高技術水平就能獲得超額回報。由于自主研發過程中獲取的技術、知識和經驗可以累積,新增的投資就會有更高的邊際貢獻。類似于菜譜,如果一個菜譜只能看到前半部分,讀者雖然可以獲得一些技巧,具有一定邊際效用,但是實質效果并不大,讀者必須掌握整個菜譜,后半部分所帶來的邊際報酬才會大于前面。相對于技術進步日新月異的經濟體,當前的技術創新投資就相當于上例中的前半個菜譜,但以后不斷增加的研發投入將增加、拓展原有技術的完整性,使技術創新投資產生邊際報酬遞增的效應。

(二)基于技術創新的企業融資戰略分析

企業資金來源與資金運用應相匹配與協調。技術創新投資具有高風險性、積累性和報酬遞增等特征,必然影響企業資金的來源渠道與方式、融資規模與期限結構等。首先,技術創新投資的戰略性和收益遞增規律表明技術創新籌資規劃的必要性。企業應從全局出發謀劃符合技術創新投資特征的融資戰略,拓寬融資渠道,創新融資工具,增強融資能力,避免融資約束,增加技術創新的投資強度。其次,技術創新的時效性、投資積累性特征反映在融資上表現為資金需求的持續性,即資金需求遞增與資金供給遞增的滿足度。企業高新技術的獲取途徑不同,其資本需求的數量和期限也不同,如技術并購需要一次性較大規模的資金,而自主研發投入需要持續不斷的資金流入,這便影響到企業的籌資規模和期限。第三,技術創新投資的高風險性在融資上表現為獲取債權資金的困難性,企業的融資方式應以權益資本為主。企業技術創新要歷經較長的試錯過程,并且未來收益又具有較大不確定性,而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定價能力較弱、風險控制手段欠缺,信貸投放往往要求未來風險的可測可控以及未來現金流量的穩定,商業銀行對風險較高的自主技術創新項目貸款的動力不強。第四,技術創新產品具有“半公共產品”的特征致使研發活動具有獨立性、保密性。原創性研發在企業內部開展,其資金的來源應以股權資本和內源資本為主,技術研發人員入股企業應是一種籌資策略。

(三)基于技術創新的企業收益分配戰略

企業收益分配由按資分配轉為按要素資本的貢獻大小進行分配符合時代特征且不可逆轉,技術創新具有依附性、半公共產品及投資的高風險性等特征也對收益分配戰略提出了要求。

首先,技術創新的依附性要求研發人員參與企業利潤分配并享有剩余索取權。技術創新不具有實物形態,不能獨立存在,必須依附于某種載體投入生產,載體一般是某種具體的物,如體現該技術的設備、裝置等,或是具體掌握該技術的人。而且,高新技術的形成過程需要研發人員的大量努力,研發人員參與收益分配是企業技術創新產品依附性屬性的客觀要求。技術創新對企業價值增值的貢獻過程是企業將外生或內生的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新工藝、新技術和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不斷開發新產品并提供新的服務,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一系列活動。由于技術創新成果一部分固化在機器設備、現代規章制度中,但更多內化在技術人員身上,因此,在企業創新實踐中,擁有研發技術的人力資本比財務資本和物質資本更為重要。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進入企業的引進機制,充分發揮研發人員潛力的激勵機制,是企業技術創新成功的重要保證。高層次的技術人才和技術工人同物質資本所有者一樣,不僅要求對勞動過程中消耗的價值進行足額、充分補償,也理應擁有剩余索取權,參與企業利潤分配。

其次,技術創新的風險性要求多元化的收益分配方式。由于自主研發技術創新的付出與回報并不總是一一對應,盡管企業追求的是技術創新的結果,但對技術創新的激勵如果只依據創新結果而忽視創新過程,則會打擊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技術創新的結果并不能完全掌控,如果因為技術創新無果而否定整個創新過程和所有部門的努力,只會打擊部門和個人的創新積極性。因此,對技術創新人員的獎懲,既要依據結果又要依據過程。對此,企業可以綜合考慮三個方面的因素進行收益分配:即基于研發人員已有業績和成果的研發能力、技術創新人員在研發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貢獻以及技術創新人員研發結果,只有結合這三者納入收益分配中才有利于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

第三,技術創新的半公共產品特征要求保護研發人員的知識產權,并以其知識產權參與相應的收益分配。企業通過確定技術創新者與技術創新成果的所有權關系來推動技術創新活動,為技術創新創造制度激勵。通過實施股份制度、產權多元化,分割給核心技術人員部分產權,將其自身利益與企業利益有機結合,目標趨同,才能充分調動技術研發人員的積極性,挖掘其研發潛能。第三,技術創新投資的高風險性在融資上表現為獲取債權資本的困難性,企業技術創新項目獲取銀行貸款的難度較大,技術創新籌資的內源化必然影響企業的收益分配。同時,由于我國的風險投資起步較晚、發展不成熟,創業板市場不足以滿足企業技術創新的融資需求,外源融資渠道對企業自主創新的資金支持有限,企業技術創新的資金更多依賴于內源融資,這就要求企業利用更多的留存收益用于技術創新。對此,企業的收益分配戰略必須考慮企業籌資戰略的資金需求特征。

四、結論

傳統財務管理理論與企業技術創新戰略之間缺乏必要的相關性和一致性,財務戰略的產生與快速發展是戰略管理和財務管理發展的歷史和邏輯必然。基于技術創新的企業投資戰略、籌資戰略以及收益分配戰略具有各自的獨特性。同時,這三者彼此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相應的戰略決策不僅要考慮各自的目標與決策規則,更要考慮相互間的動態聯系。

作者:范其偉徐璟娜單位:中國海洋大學工程學院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