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養社會保險課程改革研究

時間:2022-03-23 10:24:39

導語:人才培養社會保險課程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才培養社會保險課程改革研究

摘要:蓬勃發展的社會保險事業、日漸增長的工作負荷和日趨復雜的事務對社會保險人才的專業能力和政策分析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诟母镄枨?,提出課程改革目標:培養懂政策、業務、技術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理論扎實且精通實踐的管理人才等。為落實目標,提出課程建設內容:發展實訓平臺并創新利用;搭建多主體參與的社會保險情景決策劇場;凸顯核心流程與關鍵內容;建設用于實務與政策分析的案例庫;轉變傳統被動式學習為參與式等。

關鍵詞:社會保險;課程改革;管理;實務

“社會保險”是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主干課程,旨在使學生掌握社會保險的基礎理論和知識,培養社會保險實踐問題診斷與解決技能,為從事社會保險管理經辦及相關工作奠定專業基礎。從以往的教學效果看,因“理論與實踐”、“學習與研究”之間的脫節,學生對社會保險的新趨勢、新理論、新政策掌握不足,缺乏實踐能力及政策分析能力,難以適應社會保險管理經辦工作標準化、信息化、專業化發展的要求,學習成果難以被政府、公司、高校等認可。為適應社會保險事業發展的需求,拓寬學生就業與發展渠道,需要探索社會保險課程的改革,分析改革需求,明確改革目標,轉變課程建設理念,改革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以更好地培養社會保險管理與實務人才。

1社會保險課程改革需求的提出

1.1社會保險管理經辦人才缺口增加,但社會保障專業人員占比不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我國社會保障實現了從部分覆蓋走向全民福祉的發展目標[1],作為核心的社會保險事業蓬勃發展,織就了全世界范圍內規模最大的安全網,但社會保險管理經辦隊伍的工作負荷越來越重,經辦機構工作人員與參保人次的比例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2],迫切需要從提升專業化水平的角度提升效率,對社會保險人才的數量、質量提出更高要求。然而,社會保險事業管理部門反映,在已有的專業隊伍中,社會保障專業背景的人員占比較低,缺乏既懂技術又懂業務的復合型人才。1.2社會保險課程傳統教學方式的效果有限,新興實訓教學的內容相對滯后。目前,社會保險課程的教學方式以多媒體講授為主,并重點講授三部分內容:側重理論的教材知識、側重實踐發展的熱點討論、聚焦實務的政策分析與操作,課程內容體系覆蓋理論、前沿熱點、政策設計與實務,但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效果有限[3]。國內部分院校的社保專業開始建立實驗教學中心,發展場景化實訓,但因開發周期長、更新慢,實訓軟件與實踐也存在一定脫節[4]。1.3校政企缺乏合作,社會保險課程內容不能有效對接社會需求。社會保險課程的內容與地方人社局、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等實務部門和用人單位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緊密關聯。面臨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制度并軌、醫療保險制度整合與醫療保障治理體系優化、社會保險費用征繳改革等不斷涌現的新問題、新工作,實務部門也急需加強政策學習,創造性地探索地方解決方案。然而,相關院校與實務部門缺乏有效合作,社會保險人才的培養也未能有效對接社會需求,專業的區域影響力不足。

2社會保險課程改革目標的討論

2.1培養懂政策、懂業務、懂技術的應用型社會保險專業人才課程應搭建理論、政策與實務的橋梁,凸顯實踐性強的教學模塊,深化學生對理論的理解,提升學生的社會保險業務流程操作能力和結合社會保險的用工籌劃、薪酬規劃等人力資源管理能力。2.2培養學術基礎扎實、精通實踐的社會保險管理儲備人才課程應搭建虛擬決策場景,凸顯社會保險實務及政策制定領域的焦點問題,如醫保異地結算、社會保險費改稅爭議、延遲退休決策等,學生在系統學習相關問題的理論基礎上結合國內外實踐展開討論,從而鍛煉決策能力和理論功底。2.3改革課程教學方法,推動深化專業人才培養方式的變革應改革教學方法:第一,強化實訓教學,提高學生的實操能力,推動應用型人才培養。第二,強化參與式學習,以情景決策、案例編寫分析等方式,推動學生主動、創造性地探索實踐難題的解決,使以往單向、個體的學習過程變成雙向的、集體共同創造、整合的知識構建過程。2.4加強校政企合作,探索地區社會保險人才的有效培養方式應加強校政企在案例開發、專業隊伍能力培訓等方面的合作,挖掘本土政策改革與社會保險實務案例,為地方社會保險工作部門輸送實習實踐人才,提高社會保險課程對地區實踐的影響力。

3社會保險課程改革建設的思路與主要內容

課程建設的基本思路:基于“理論導學、案例助學、實踐促學”的教學理念,完善、修訂課程教學大綱、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依托實驗室和軟件資源,發展創新型的社會保險實訓教學平臺;挖掘地區豐富案例,模擬社會保險決策的真實復雜場景,提高學生的研究分析水平;依托實訓和本土案例,探索地區社會保險工作人員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升課程教學的地區影響力。課程建設的主要內容如下:3.1建設專業實驗室,發展創新型的社會保險實訓教學平臺。社會保險實訓軟件存在更新滯后等問題,卻是學生熟悉社會保險經辦管理實務的重要窗口,重點在于軟件中案例的利用和軟件內容的開發。綜合考慮,應建設專業實驗室,引入社會保險實訓軟件,提供虛擬的實驗環境,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篩選經典案例,結合課程內容進行二次開發;加強與軟件公司的交流,引導學生在系統中開發編寫新的案例。3.2搭建多元主體參與的復雜決策場景,建設社會保險情景劇場。多渠道整理案例,篩選政府、用人單位、不同類型的參保人、經辦服務機構等多主體參與的案例,創設相對復雜的社會保險決策場景,如社會保險關系的轉移接續、延遲退休的決策制定,讓學生以角色扮演、課堂辯論等方式,相對真實地融入社會保險的政策制定和管理與經辦的場景,結合理論知識探索復雜問題的解決辦法。3.3凸顯核心模塊與關鍵流程,培養社會保險業務能力。社會保險經辦管理以五險一金為核心內容,以登記繳費、個人賬戶管理、待遇給付為關鍵流程。為提高業務能力,應更新課程內容,結合關鍵流程講授政策的設計,并進一步基于仿真的實訓平臺,貫穿“教、學、練、考”,提升學生的實戰能力。3.4挖掘實務領域的經典案例與本土案例,建設社會保險實務案例庫。圍繞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的登記、繳費、待遇享受等核心內容,匯編具有典型意義的社會保險解釋性案例和實操案例。3.5挖掘改革領域的經典案例和本土案例,建設社會保險政策分析案例庫指導學生圍繞社會保險發展與改革的熱點問題、尤其是圍繞地區社會保險實踐中的關鍵問題,以實地調研、訪談、整理編寫素材等方式,形成聚焦于特定主題的分享報告,再進一步開發和編寫復雜情景下的社會保險政策分析與決策案例,提升學生的理論水平。3.6推動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理論講授的同時,增加參與式教學方法,轉變學生被動的接受角色為分享經驗、創造知識、解決問題的主動參與角色,并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采用,歸納起來主要有:以理論的講授與研討增強學生的理論基礎,以解釋性案例助力理論學習與實務提升,以小組工作與展示推動焦點問題的關注與研討,以案例的開發追蹤學術與實踐問題,以實訓方式模擬各種業務流程。同時,可利用網絡課程論壇、課程微信群等工具加強教學過程中的互動。3.7建設社會保險課程群與師資隊伍。將課程建設的實訓平臺、課程設計與課程教學方法等教學體系延伸到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等相關課程,通過教學活動學習觀摩、教學團隊集體研討等方式,提高社會保險課程模塊專業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

4結論

我國社會保險事業蓬勃發展,社會保險經辦管理機構隊伍的建設還不能完全適應實踐發展的需要,而社會保險人才的培養與實踐的需求又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為更好地培養社會保險實務與管理儲備人才,探討社會保險課程的改革與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诟母镄枨蟮姆治龊透母锬繕说挠懻摚疚奶接懥松鐣kU課程建設的思路與主要內容,提出應改革教學理念、優化課堂理論教學、豐富課堂內外案例的開發與研討、發展實訓平臺以強化實踐學習,不斷優化、發展課程資源、改革教學方法、更新課程內容體系等課程建設的建議。

參考文獻

[1]鄭功成.新中國70年社會保障發展的理論與實踐邏輯[N/OL].光明日報,2019-10-8.

[2]社會保障管理體制和經辦服務體系課題組.加快健全社會保險管理體制和經辦服務體系[J].中國社會保障,2015(6):34-37.

[3]張歌.高等學校社會保險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探索[J].韶關學院學報,2011(1):160-162.

[4]榮莉.如何培養勝任的社會保險人———社會保險實務課程改革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4(5):236-237

作者:王平 單位:廣東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