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制設計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1 22:13: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機制設計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機制設計論文

畢業設計創新機制論文

論文摘要:畢業設計是大學本科教學過程中檢驗學生知識綜合應用能力的一個實踐性很強的教學平臺。文章詳細介紹了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教學質量創新體系的建設內容,涉及畢業設計教學指導思想、教學組織工作、教學質量評價與激勵機制的創新做法以及教學創新實踐成果。

論文關鍵詞:畢業設計;教學質量;創新機制;實踐成果

土木工程是當前中國一個十分活躍的工程領域,城鎮建設和社會面貌變化與其密切相關,社會對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寄予了厚望。大學本科最后一學期的畢業設計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檢驗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工程問題能力的平臺,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近幾年來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建筑工程系肩負社會責任,大力投入師資和經費,實施教學改革,進行畢業設計教學質量保證與創新體系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被評為上海市教學成果二等獎。本文介紹了畢業設計創新體系建設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畢業設計教學指導思想方面的創新

(一)對畢業設計教學重要性的認識

1.畢業設計是學生在校學習的重要環節。畢業設計是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工程問題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是實現專業知識與工程實踐相融合的重要平臺,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這一階段的教學不僅能對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進行全面的考察和鞏固,而且還在擴大學生知識面,掌握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獨立思考和邏輯思維的習慣,激發對未來專業工作領域的“實戰”欲望,甚至在培養創新精神方面,與其他教學環節相比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這樣的認識前提下,就要求教和學的主體——教師和學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精心安排,教學過程上嚴謹務實。

查看全文

存款保險機制設計探討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中國金融體系自身還不夠完善;各國現行的存款保險制度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我國的隱性存款保險制度具有擠占替代作用;高額運行成本的制約;相關法律建設的滯后等進行講述,包括了存款保險制度可能弱化銀行和儲戶的風險意識、存款保險制度可能引發逆向選擇問題、存款保險制度有可能帶來行業不公情況、建立一個龐大的存款保險機構,必然需要建立一個龐大的、運行成本高昂的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存款保險制度是金融安全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維護金融穩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建立了存款保險制度,而我國至夸還沒有建立該制度。本文在廣泛參考有關研究文獻的基礎上,對我國至今尚未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和歸類。

關鍵詞:保險存款保險制度制度建立原因分析

存款保險制度是指在金融體系中設立保險機構,強制地或自愿地吸收銀行或其它金融機構繳存的保險費,建立存款保險準備金,一旦投保人遭受風險事故,由保險機構向投保人提供財務救援或由保險機構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的制度。中國是儲蓄大國,據時刻財經網報道,2008年全國人民幣各項存款增加7.69萬億元,比上年多增2.3萬億元。其中居民戶存款增加4.63萬億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增加2.87萬億元。財政存款增加269億元。面對如此之高的儲蓄規模,而沒有相應的存款保險制度對其進行保障,一旦發生金融危機,對金融市場造成的危害將是難以估計的。為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國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迫在眉睫,醞釀十年之久的存款保險制度呼之欲出。值此背景,就個人觀點對中國尚未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原因進行分析。

一、中國金融體系自身還不夠完善

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是根據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建立的一個獨立的金融管理機構,其目的是通過存款保險的方式保護存款者利益,穩定公眾對銀行體系的信心,監督并促使銀行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進行經營活動。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建立標志著美國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繼美國之后,西方國家紛紛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存款保險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存款人的利益也極大地減輕了銀行的壓力和風險,有效地加強了各國的金融安全。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各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時,都已具備較為完善的金融市場體系及嚴格的監管體系。而中國當前的金融市場發展在許多方面仍不夠成熟,如:金融監管制度需要進一步完善,城鄉信用信用社經營與管理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銀行業金融機構破產制度尚未完全建立,非上市銀行尤其是地方城市商業銀行與城鄉信用社的財務報告不規范,信息披露不充分等。只有這些問題都得到較好解決,我國的存款保險制度的最終建立才能夠得到更好的支撐和保障。

查看全文

機制設計理論經濟論文

【內容提要】機制設計理論是最近二十年微觀經濟領域中發展最快的一個分支,在實際經濟中具有很廣闊的應用空間。機制設計理論實際上就是委托理論或信息經濟學理論。本文論述了信息經濟學理論在社會經濟各個方面的應用,并對國有企業的激勵問題作一簡單探討。

【關鍵詞】激勵機制設計信息經濟學

一.信息經濟學的基本要點

1.信息與激勵。信息經濟學是近年來最重要和充滿活力的經濟研究領域,它研究決策者擁有不同信息的狀況。信息的非對稱性在很多領域存在,所謂非對稱信息是指某些參與人擁有而另一些參與人不擁有的信息。例如:銀行不可能了解借貸者未來收入的全部信息,拍賣人并不知道潛在客戶所愿支付的全部信息,政府在不太了解個人和企業納稅能力時必須制定稅收政策等,這類現象稱為外生信息不對稱。公司的所有者并不全部了解經營者資產營運信息,行政管理者也不了解下屬是否在認真扎實地履行職責等,這類現象稱為內生信息不對稱。不完全、非對稱分布的信息會帶來很嚴重的后果,尤其當信息優勢經常被有策略的利用起來,因此,信息經濟學研究集中在如何才能制定出能處理非對稱信息下不同激勵和控制問題的契約和制度。在外生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決策者通過設計一個激勵合同或契約,以獲得真實、有用的信息,誘導他人“講真話”;在內生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決策者通過設計一個激勵機制,以誘使另一方當事人采取正確的行為,形成“不偷懶”。這使我們能更好的理解保險市場、信用市場、拍賣、公司內部組織、工資結構、稅收系統、社會保障、競爭條件、政治制度等等問題。信息經濟學研究信息與激勵的一個基本結論是,任何一種制度安排或政策,只有滿足個人的“激勵相容約束”才是可行的。威廉·維克里(WillianVickrey)的研究關注不同類型的拍賣者的特性以及他們如何被最優設計以創造經濟效率。他的努力為一個充滿活力的研究領域奠定了基礎,并且這一領域已經擴展到實用范疇,如:財政部發售公債等。20世紀40年代后期,維克里設計了一個模型表明能通過設計所得稅獲取效率與公平的平衡。25年后,詹姆斯·米爾利斯(JamesMirrlees)找到了能更徹底地解決最優所得稅問題的辦法。米爾利斯很快認識到他的方法能被應用到很多其它的類似問題。這已經成為現代關于復雜信息和激勵問題分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米爾利斯的方法在不能觀測到其他人行為的情況下尤為有價值,即所謂的道德風險。要回避由于非對稱信息所產生的道德風險,關鍵是要設計一些最優的契約或機制。

2.所得稅。很久以來,哲學家、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一直在研究所得稅原理,不同的公平原理決定了稅收結構。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維克里分析中強調累進稅率安排將會影響個人努力工作的積極性,因此他重新定義這個問題時注意到了以下兩個方面:激勵問題——每個個人在選擇工作努力程度時會考慮稅收安排,非對稱信息——實際上個人的生產力對政府來說是未知的,他定義了解決的總原則,但并未成功地掌握其精確因素。直到25年后,這個問題才被米爾利斯重新考慮,他通過建立一個范例(樣本),來分析具有廣效性的以非對稱信息為主要組成部分的經濟糾紛,解決了這一問題。米爾利斯定義了一個嚴格的條件(單一交叉點),大大簡化了問題,使問題有可能解決。他的分析中含有揭示原則——一個普遍原則的萌芽思想。根據這一原理,在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的激勵問題能從相對有限的分配機制集合中找到解決方法,這種分配機制能導致個人在不與自身利益沖突的情況下暴露出真實的私人信息。通過這一機制,制定最佳條約以及對激勵問題的其它解決辦法變得容易多了。

3.道德風險。在經濟活動中,往往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即某些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利益時,往往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動。這就是所謂的道德風險。如保險業存在顯著的問題是被保物品的損壞不僅僅依賴于天氣、偷盜這些外部因素,而且依賴于投保人對被保物品的管理,這一點使保險公司付出了昂貴代價。健康和殘疾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中也出現類似問題。保險項目會加大風險承擔并影響到個人管理被保物品的辦法。在分析這些所謂的道德風險問題時面臨的主要困難與維克里強調,米爾利斯解決的所得稅問題很類似。20世紀70年代中期,通過簡化問題定義,米爾利斯為日益有力的分析鋪平了道路。他注意到人的行為間接暗示了對可能發生的各種結果可能性的選擇。因此,最佳補償協議的條件提供了人選擇可能性信息及保險保護必須被限制在一定范圍以提供商合適的激勵因素。在設計激勵方案時,委托人必須考慮激勵人的成本與委托人利益的一致性。人對處罰的敏感度越高,人對結果選擇的信息量越大,成本越低。合約中規定,人承擔不受歡迎結果的部分成本或者獲取令人滿意結果中的部分利潤。投保人像保管未保險物品一樣保管被保險物品,執行者像管理自己的公司一樣管理公司。

查看全文

完善設計咨詢評審機制論文

摘要:我國工程咨詢業作為新興產業,最近幾年發展很快,已具有相當規模和實力,設計行業經過多年的發展,技術力量迅速增長,技術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咨詢評審機制是通過咨詢對工程設計方案的安全性、經濟性、美觀性、先進性進行評定、審核的過程和方式。通過評審可使每一設計在每一個細節做到盡量完善,避免日后在施工過程中過多修改,使設計在滿足功能和造價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滿足人性化綠色化要求,體現以人為本,與環境為善,因此加快建立設計咨詢評審機制非常重要。工程設計的咨詢評審,通常是對設計方案中執行可行性研究、可持續發展、建設方案(設計的構造方式、基礎形式、所用材料、設備種類、型號等)、設計風險等方面進行的評審。

關鍵詞:加強;設計;咨詢;評審

1.設計執行可行性研究方案的評審

可行性研究是編制設計任務書的重要依據,也是進行初步設計和工程建設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環節。可行性研究不僅對擬議中的項目進行系統分析和全面論證,判斷項目是否可行,值得投資,要進行反復比較,尋求最佳建設方案,避免項目方案的多變造成的人力、物力、財力的巨大浪費和時間的延誤。假如在設計初期不能嚴格執行設計任務書的要求,不能將建設意圖用標準的技術術語表達出來,自然也就無法有效地控制設計全過程。如果使工程的初步設計起不到控制工程輪廓及主要功能的作用,或在只有一個粗略的方案下便草率地進入施工圖設計,以后的項目管理與施工肯定會出問題。對可行性研究中的總的目標控制不好,致使設計過程中朝令夕改,設計者無所適從,顧此失彼,往往造成產品先天不足。工程項目的建造成本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決于可行性研究及設計,因此,對設計進行咨詢評審的首要環節,就要看設計是否符合可行性研究批復方案的各項要求。

2.設計執行可持續發展方案的評審

在人們日益重視環境問題的今天,可持續發展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是經濟發展與保護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協調一致,讓人類子孫后代能夠享有充分的資源和良好的自然環境。然而可持續發展關注的熱點主要集中于土地、自然資源等不可再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上,集中于經濟發展的可持續研究上,忽視了對設計進行可持續性研究,由此有的設計造成了資源的巨大浪費和環境的嚴重破壞。如何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把握住人與自然的平衡,實現發展與環境、資源的協調,最終實現可持續的發展,關鍵就在于設計環節。設計是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橋梁,圖紙上每一條線、每一個點和數字都代表著技術責任和一定數量的資金,每一頁圖紙上都占用著一定的土地資源和自然資源,設計質量的優劣對國家資源的浪費與節約有著直接的聯系。有很多的新材料和新技術應用要從設計開始,在設計過程中可突破傳統的設計方案,合理采用新技術、新材料。目前有很多設計大力應用新技術新材料都達到了節省成本、提高效能和縮短工期的作用。設計單位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向委托方提供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方案、新的環保材料、建造技術和環保技術。可持續發展評審時要求項目的設計要具有先進性、科學性、超前性,并有發展余地。設計時除了要考慮人們現在生活需要,還要考慮未來需要,使項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與以后的經濟、技術、文化發展相銜接。設計的先進性還表現在盡可能利用已有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設計的先進性使項目能經得起時間考驗,同時具有可持續發展前景。

查看全文

組織管理機制設計研究論文

1.管理機制設計的研究概述

“管理機制”一詞在社會科學中的使用頻率很高,但其理論研究還有很大不足,與實踐中系統地考慮和運用的需要還有較大的差距。然而,只要有組織系統存在,作為支撐組織運行的管理機制就會存在,其構成和機理的研究就會一直延續下去。

1.1關于管理機制方法論的認識

管理機制理論的誕生受機械論的影響巨大,其中“定構定動”的思想是管理機制的理論來源。“定構定動”思想認為,一些要素經過相關作用的特定關系形成特定結構系統,進而形成穩定的、規律的運動過程和形態。亞里士多德、笛卡兒和拉美特立等哲學家的思想體系是這種思想的來源。在這種機械論的指導下,對管理機制的認識有兩種主要的思想,一是機制是靜止不變的思想,即機制是規律的體現,是永恒不變的;二是結構決定機制,機制是結構的體現,有什么結構就有什么機制。

1.2關于管理機制基礎理論的研究

管理機制基礎理論主要來源于心理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的研究,主要圍繞行為、效率、信息和集體行動選擇等方面的機理研究,進而展開對組織的管理機制的研究。關于管理機制基礎理論和設計理論的概述,李學棟(2005)作了比較詳細的歸納,并在研究了管理機制的概念、作用特征和分類的基礎上研究了其設計問題。

查看全文

環境設計中的用戶參與機制論文

論文關鍵詞:環境設計參與機制概念模塊

論文內容摘要:如何建立用戶的參與機制始終是環境設計工作過程中應關注的重要問題;本文著先從理論角度分析了該機制的工作要點,接著探討了以強化用戶參與性為目的的幾種參與組織方式,并闡述其工作特點與使用邏輯。

一、用戶參與機制的理論基礎

認知科學領域探索人捷克島夫的模型理論可以被用來說明參與機制中的工作要點。模型強調3個模塊,即“語言、空間和概念再現”。該模型又被稱為“再現模塊”或“界面模塊”,大致是用以解釋人是如何用語言來描述空間的,而語言和空間認知之間的關系就是在這個再現模塊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對某一設計方案的認知,從設計師內部模塊的設計語言輸出到用戶內部模塊的再建,要借助概念模塊的語言描述;概念模塊可由設計師與用戶共建,但更應取決于用戶;用戶概念模塊構建的基礎是空間再現模型,其表達形式通常為文字、圖形、立體模型。因此,最終語言輸出能力的高低取決于在用戶概念模塊的協助下,通過設計師提供的空間,再現模型表達形式的豐富性與易讀性。

二、用戶參與機制的組織

1.參與性設計軟件的使用和開發建議

查看全文

巨災風險債券的契約條款設計機制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巨災風險債券;契約條款;履約保證;剩余索取權與控制權對應

[論文摘要]巨災風險債券的契約條款是債券交易各方權利義務關系的載體。基于剩余索取權與控制權對應的一般原則,必須在理順債券運行中多方主體的權利義務關系,因為巨災風險債券的條款設計須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也不例外的在于如何平衡債權債務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保證債券的順利運作。但是,在進行巨災風險債券契約條款設計時,必須比較巨災風險債券在現金流結構、信用結構和期權結構上與一般債券的異同,在債券契約條款設計中應包含一些限制性條款,以便巨災風險債券的契約條款的科學性。

無論何種融資契約,其合同條款只是表象,也即契約關系的外部載體,契約背后反映的實質上是其所承擔的權利義務關系。正因為如此,融資契約條款設計的目的也就是契約雙方(或多方)權利義務關系的平衡。巨災風險債券的條款設計須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也不例外地在于如何平衡債權債務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保證債券的順利運作,達到雙方各自交易的初衷。本文基于剩余索取權與控制權對應的一般原則,對以履約保證機制為重點的巨災風險債券契約條款設計機制問題進行了一些探析。

一、巨災風險債券的契約條款設計概覽

巨災風險債券(CatastropheBond)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巨災事故頻繁發生且損失幅度劇增的大背景催生出來的一種新型ART(AlternativeRiskTransfer)工具,它由(再)保險公司(或其設立或指定的SPV,即特殊目的機構SpecialPurposeVehicle)發行,收益取決于該公司或整個行業的巨災損失狀況。與普通債券不同的是,巨災風險債券本金的返還與否依賴于特定事件的發生:若在期內未發生約定的巨災事故,發行人按約向投資者還本付息;若發生預先規定的觸發事件(TriggeringEvent),則發行人向投資者償付本金或利息的義務將部分乃至全部被免除,債券發行人將運用該筆基金進行理賠。作為一種新型的保險風險證券化工具,巨災風險債券的出現不僅增強了保險業的承保能力,也為投資者提供了一種從分散化投資組合中獲得較高收益的有效途徑,對保險業乃至整個金融業的發展產生了相當的影響,已成為迄今為止運作的最為成熟和廣泛的巨災風險證券化工具。我國自2006年起也開始初步籌劃相關的地震風險債券的運作。

根據企業契約理論中有關所有制、治理結構的一般論點,企業是一系列契約的組合,是個人之間交易產權的一種方式。企業治理結構設計的一般原則是剩余索取權與剩余控制權的對應。企業的融資活動深刻影響著企業的治理結構,因而融資契約的設計也理應遵守剩余索取權與剩余控制權相對應的原則。據此,又結合當前理論界主流的債務契約設計理論,企業融資契約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設計一種能使剩余所有權和剩余控制權相匹配的最優契約,以在投資者和股東之間合理地分配現金收益流,或在特定情況下及時地將企業的控制權由企業內部轉移到債權人手中,以保護債權人的合法利益,使投資者愿意提供足夠數量的資金滿足企業的投資需求。一言以蔽之,融資契約的條款設計要解決兩個問題:現金收益流的分配以及保證履約機制的設置。

查看全文

區域創新資源整合的機制設計論文

論文關鍵詞:區域創新資源整合實現機制

論文摘要:創新資源整合對于提高創新資源利用效率,推動區域科技創新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從區域創新資源及其整合的概念入手,基于資源整合的三大驅動力量——市場、政府和社會的視角,詳細論證了區域創新資源整合的實現機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相應的政策建議。

1引言

創新資源的有效配置是地區經濟、社會和諧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而要實現“有效配置”,“整合”是首要基礎。2005年科技部等四部委聯合《“十一五”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實施意見》,在實施原則中“整合”與“共享”被明確為平臺建設的主線。在科技部的指導下,各地區不同程度先后啟動了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并已取得良好成效。然而,我國科技資源共享建設啟動時間不長,總體尚處于探索階段,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的推進必然會面臨資源整合過程中的諸多問題,其主要表現是整合難、共享難。這個問題的存在不僅影響了企業的創新、高校和科研機構成果的轉化,而且直接造成了創新資源的閑置、重復購置和浪費,進而制約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如何充分有效整合已有創新資源、形成高效的創新資源體系、提高創新資源配置效力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國內外學者對創新資源的配置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從現有的文獻資料看,由于科技資源是創新資源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學者們對創新資源配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科技資源的研究。國外關于創新資源配置的研究目前主要是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展開的,他們對宏觀層面的科技資源配置研究主要是基于國家視角來進行的,其主要研究方向是關于宏觀科技資源配置的比較研究和關于在科技資源配置中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的研究,并且認為,國家進行科技資源配置主要是通過科技政策和科技計劃來實施的;他們對微觀層面的研究主要是關于企業的研發資源配置來展開的,而在區域層面上的相關研究則比較少見。國內對創新資源整合的研究盡管涉及到了國家層面、區域層面和企業層面,但主要以國家層面的研究為主,對區域層面的研究散見于有關文獻中。其主要代表性的理論是:譚清美認為,為了有效配置創新資源,必須建立區域創新資源共享網絡系統…;吳建南等將科技資源整合模式劃分為大學資源開放模式、孵化器整合資源模式、行業資源集聚模式以及政府下設中介機構整合資源模式;喬冬梅和楊艦等提出了利用區域科技計劃整合中央與地方科技資源的具體措施;張文霞和李正風等(2007)探討了利用地方科技投入指南來整合科技資源的制度性途徑;劉丹鶴和楊艦認為科技資源的整合模式有官產學研聯盟模式、技四種。本文從資源整合的三大驅動力量——市場、政府和社會的角度詳細論證了區域創新資源整合的實現機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簡單的結論和建議。

2區域創新資源及其整合的內涵

查看全文

機制設計理論與經濟問題論文

【內容提要】機制設計理論是最近二十年微觀經濟領域中發展最快的一個分支,在實際經濟中具有很廣闊的應用空間。機制設計理論實際上就是委托理論或信息經濟學理論。本文論述了信息經濟學理論在社會經濟各個方面的應用,并對國有企業的激勵問題作一簡單探討。

【關鍵詞】激勵機制設計信息經濟學

一.信息經濟學的基本要點

1.信息與激勵。信息經濟學是近年來最重要和充滿活力的經濟研究領域,它研究決策者擁有不同信息的狀況。信息的非對稱性在很多領域存在,所謂非對稱信息是指某些參與人擁有而另一些參與人不擁有的信息。例如:銀行不可能了解借貸者未來收入的全部信息,拍賣人并不知道潛在客戶所愿支付的全部信息,政府在不太了解個人和企業納稅能力時必須制定稅收政策等,這類現象稱為外生信息不對稱。公司的所有者并不全部了解經營者資產營運信息,行政管理者也不了解下屬是否在認真扎實地履行職責等,這類現象稱為內生信息不對稱。不完全、非對稱分布的信息會帶來很嚴重的后果,尤其當信息優勢經常被有策略的利用起來,因此,信息經濟學研究集中在如何才能制定出能處理非對稱信息下不同激勵和控制問題的契約和制度。在外生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決策者通過設計一個激勵合同或契約,以獲得真實、有用的信息,誘導他人“講真話”;在內生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決策者通過設計一個激勵機制,以誘使另一方當事人采取正確的行為,形成“不偷懶”。這使我們能更好的理解保險市場、信用市場、拍賣、公司內部組織、工資結構、稅收系統、社會保障、競爭條件、政治制度等等問題。信息經濟學研究信息與激勵的一個基本結論是,任何一種制度安排或政策,只有滿足個人的“激勵相容約束”才是可行的。威廉·維克里(WillianVickrey)的研究關注不同類型的拍賣者的特性以及他們如何被最優設計以創造經濟效率。他的努力為一個充滿活力的研究領域奠定了基礎,并且這一領域已經擴展到實用范疇,如:財政部發售公債等。20世紀40年代后期,維克里設計了一個模型表明能通過設計所得稅獲取效率與公平的平衡。25年后,詹姆斯·米爾利斯(JamesMirrlees)找到了能更徹底地解決最優所得稅問題的辦法。米爾利斯很快認識到他的方法能被應用到很多其它的類似問題。這已經成為現代關于復雜信息和激勵問題分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米爾利斯的方法在不能觀測到其他人行為的情況下尤為有價值,即所謂的道德風險。要回避由于非對稱信息所產生的道德風險,關鍵是要設計一些最優的契約或機制。

2.所得稅。很久以來,哲學家、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一直在研究所得稅原理,不同的公平原理決定了稅收結構。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維克里分析中強調累進稅率安排將會影響個人努力工作的積極性,因此他重新定義這個問題時注意到了以下兩個方面:激勵問題——每個個人在選擇工作努力程度時會考慮稅收安排,非對稱信息——實際上個人的生產力對政府來說是未知的,他定義了解決的總原則,但并未成功地掌握其精確因素。直到25年后,這個問題才被米爾利斯重新考慮,他通過建立一個范例(樣本),來分析具有廣效性的以非對稱信息為主要組成部分的經濟糾紛,解決了這一問題。米爾利斯定義了一個嚴格的條件(單一交叉點),大大簡化了問題,使問題有可能解決。他的分析中含有揭示原則——一個普遍原則的萌芽思想。根據這一原理,在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的激勵問題能從相對有限的分配機制集合中找到解決方法,這種分配機制能導致個人在不與自身利益沖突的情況下暴露出真實的私人信息。通過這一機制,制定最佳條約以及對激勵問題的其它解決辦法變得容易多了。

3.道德風險。在經濟活動中,往往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即某些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利益時,往往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動。這就是所謂的道德風險。如保險業存在顯著的問題是被保物品的損壞不僅僅依賴于天氣、偷盜這些外部因素,而且依賴于投保人對被保物品的管理,這一點使保險公司付出了昂貴代價。健康和殘疾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中也出現類似問題。保險項目會加大風險承擔并影響到個人管理被保物品的辦法。在分析這些所謂的道德風險問題時面臨的主要困難與維克里強調,米爾利斯解決的所得稅問題很類似。20世紀70年代中期,通過簡化問題定義,米爾利斯為日益有力的分析鋪平了道路。他注意到人的行為間接暗示了對可能發生的各種結果可能性的選擇。因此,最佳補償協議的條件提供了人選擇可能性信息及保險保護必須被限制在一定范圍以提供商合適的激勵因素。在設計激勵方案時,委托人必須考慮激勵人的成本與委托人利益的一致性。人對處罰的敏感度越高,人對結果選擇的信息量越大,成本越低。合約中規定,人承擔不受歡迎結果的部分成本或者獲取令人滿意結果中的部分利潤。投保人像保管未保險物品一樣保管被保險物品,執行者像管理自己的公司一樣管理公司。

查看全文

經濟機制設計理論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機制設計理論是最近二十年微觀經濟領域中發展最快的一個分支,在實際經濟中具有很廣闊的應用空間。機制設計理論實際上就是委托理論或信息經濟學理論。本文論述了信息經濟學理論在社會經濟各個方面的應用,并對國有企業的激勵問題作一簡單探討。

【關鍵詞】激勵機制設計信息經濟學

一.信息經濟學的基本要點

1.信息與激勵。信息經濟學是近年來最重要和充滿活力的經濟研究領域,它研究決策者擁有不同信息的狀況。信息的非對稱性在很多領域存在,所謂非對稱信息是指某些參與人擁有而另一些參與人不擁有的信息。例如:銀行不可能了解借貸者未來收入的全部信息,拍賣人并不知道潛在客戶所愿支付的全部信息,政府在不太了解個人和企業納稅能力時必須制定稅收政策等,這類現象稱為外生信息不對稱。公司的所有者并不全部了解經營者資產營運信息,行政管理者也不了解下屬是否在認真扎實地履行職責等,這類現象稱為內生信息不對稱。不完全、非對稱分布的信息會帶來很嚴重的后果,尤其當信息優勢經常被有策略的利用起來,因此,信息經濟學研究集中在如何才能制定出能處理非對稱信息下不同激勵和控制問題的契約和制度。在外生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決策者通過設計一個激勵合同或契約,以獲得真實、有用的信息,誘導他人“講真話”;在內生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決策者通過設計一個激勵機制,以誘使另一方當事人采取正確的行為,形成“不偷懶”。這使我們能更好的理解保險市場、信用市場、拍賣、公司內部組織、工資結構、稅收系統、社會保障、競爭條件、政治制度等等問題。信息經濟學研究信息與激勵的一個基本結論是,任何一種制度安排或政策,只有滿足個人的“激勵相容約束”才是可行的。威廉·維克里(WillianVickrey)的研究關注不同類型的拍賣者的特性以及他們如何被最優設計以創造經濟效率。他的努力為一個充滿活力的研究領域奠定了基礎,并且這一領域已經擴展到實用范疇,如:財政部發售公債等。20世紀40年代后期,維克里設計了一個模型表明能通過設計所得稅獲取效率與公平的平衡。25年后,詹姆斯·米爾利斯(JamesMirrlees)找到了能更徹底地解決最優所得稅問題的辦法。米爾利斯很快認識到他的方法能被應用到很多其它的類似問題。這已經成為現代關于復雜信息和激勵問題分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米爾利斯的方法在不能觀測到其他人行為的情況下尤為有價值,即所謂的道德風險。要回避由于非對稱信息所產生的道德風險,關鍵是要設計一些最優的契約或機制。

2.所得稅。很久以來,哲學家、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一直在研究所得稅原理,不同的公平原理決定了稅收結構。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維克里分析中強調累進稅率安排將會影響個人努力工作的積極性,因此他重新定義這個問題時注意到了以下兩個方面:激勵問題——每個個人在選擇工作努力程度時會考慮稅收安排,非對稱信息——實際上個人的生產力對政府來說是未知的,他定義了解決的總原則,但并未成功地掌握其精確因素。直到25年后,這個問題才被米爾利斯重新考慮,他通過建立一個范例(樣本),來分析具有廣效性的以非對稱信息為主要組成部分的經濟糾紛,解決了這一問題。米爾利斯定義了一個嚴格的條件(單一交叉點),大大簡化了問題,使問題有可能解決。他的分析中含有揭示原則——一個普遍原則的萌芽思想。根據這一原理,在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的激勵問題能從相對有限的分配機制集合中找到解決方法,這種分配機制能導致個人在不與自身利益沖突的情況下暴露出真實的私人信息。通過這一機制,制定最佳條約以及對激勵問題的其它解決辦法變得容易多了。

3.道德風險。在經濟活動中,往往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即某些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利益時,往往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動。這就是所謂的道德風險。如保險業存在顯著的問題是被保物品的損壞不僅僅依賴于天氣、偷盜這些外部因素,而且依賴于投保人對被保物品的管理,這一點使保險公司付出了昂貴代價。健康和殘疾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中也出現類似問題。保險項目會加大風險承擔并影響到個人管理被保物品的辦法。在分析這些所謂的道德風險問題時面臨的主要困難與維克里強調,米爾利斯解決的所得稅問題很類似。20世紀70年代中期,通過簡化問題定義,米爾利斯為日益有力的分析鋪平了道路。他注意到人的行為間接暗示了對可能發生的各種結果可能性的選擇。因此,最佳補償協議的條件提供了人選擇可能性信息及保險保護必須被限制在一定范圍以提供商合適的激勵因素。在設計激勵方案時,委托人必須考慮激勵人的成本與委托人利益的一致性。人對處罰的敏感度越高,人對結果選擇的信息量越大,成本越低。合約中規定,人承擔不受歡迎結果的部分成本或者獲取令人滿意結果中的部分利潤。投保人像保管未保險物品一樣保管被保險物品,執行者像管理自己的公司一樣管理公司。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