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制設計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3 01:24:5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機制設計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機制設計理論

機制設計理論經濟論文

【內容提要】機制設計理論是最近二十年微觀經濟領域中發展最快的一個分支,在實際經濟中具有很廣闊的應用空間。機制設計理論實際上就是委托理論或信息經濟學理論。本文論述了信息經濟學理論在社會經濟各個方面的應用,并對國有企業的激勵問題作一簡單探討。

【關鍵詞】激勵機制設計信息經濟學

一.信息經濟學的基本要點

1.信息與激勵。信息經濟學是近年來最重要和充滿活力的經濟研究領域,它研究決策者擁有不同信息的狀況。信息的非對稱性在很多領域存在,所謂非對稱信息是指某些參與人擁有而另一些參與人不擁有的信息。例如:銀行不可能了解借貸者未來收入的全部信息,拍賣人并不知道潛在客戶所愿支付的全部信息,政府在不太了解個人和企業納稅能力時必須制定稅收政策等,這類現象稱為外生信息不對稱。公司的所有者并不全部了解經營者資產營運信息,行政管理者也不了解下屬是否在認真扎實地履行職責等,這類現象稱為內生信息不對稱。不完全、非對稱分布的信息會帶來很嚴重的后果,尤其當信息優勢經常被有策略的利用起來,因此,信息經濟學研究集中在如何才能制定出能處理非對稱信息下不同激勵和控制問題的契約和制度。在外生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決策者通過設計一個激勵合同或契約,以獲得真實、有用的信息,誘導他人“講真話”;在內生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決策者通過設計一個激勵機制,以誘使另一方當事人采取正確的行為,形成“不偷懶”。這使我們能更好的理解保險市場、信用市場、拍賣、公司內部組織、工資結構、稅收系統、社會保障、競爭條件、政治制度等等問題。信息經濟學研究信息與激勵的一個基本結論是,任何一種制度安排或政策,只有滿足個人的“激勵相容約束”才是可行的。威廉·維克里(WillianVickrey)的研究關注不同類型的拍賣者的特性以及他們如何被最優設計以創造經濟效率。他的努力為一個充滿活力的研究領域奠定了基礎,并且這一領域已經擴展到實用范疇,如:財政部發售公債等。20世紀40年代后期,維克里設計了一個模型表明能通過設計所得稅獲取效率與公平的平衡。25年后,詹姆斯·米爾利斯(JamesMirrlees)找到了能更徹底地解決最優所得稅問題的辦法。米爾利斯很快認識到他的方法能被應用到很多其它的類似問題。這已經成為現代關于復雜信息和激勵問題分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米爾利斯的方法在不能觀測到其他人行為的情況下尤為有價值,即所謂的道德風險。要回避由于非對稱信息所產生的道德風險,關鍵是要設計一些最優的契約或機制。

2.所得稅。很久以來,哲學家、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一直在研究所得稅原理,不同的公平原理決定了稅收結構。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維克里分析中強調累進稅率安排將會影響個人努力工作的積極性,因此他重新定義這個問題時注意到了以下兩個方面:激勵問題——每個個人在選擇工作努力程度時會考慮稅收安排,非對稱信息——實際上個人的生產力對政府來說是未知的,他定義了解決的總原則,但并未成功地掌握其精確因素。直到25年后,這個問題才被米爾利斯重新考慮,他通過建立一個范例(樣本),來分析具有廣效性的以非對稱信息為主要組成部分的經濟糾紛,解決了這一問題。米爾利斯定義了一個嚴格的條件(單一交叉點),大大簡化了問題,使問題有可能解決。他的分析中含有揭示原則——一個普遍原則的萌芽思想。根據這一原理,在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的激勵問題能從相對有限的分配機制集合中找到解決方法,這種分配機制能導致個人在不與自身利益沖突的情況下暴露出真實的私人信息。通過這一機制,制定最佳條約以及對激勵問題的其它解決辦法變得容易多了。

3.道德風險。在經濟活動中,往往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即某些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利益時,往往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動。這就是所謂的道德風險。如保險業存在顯著的問題是被保物品的損壞不僅僅依賴于天氣、偷盜這些外部因素,而且依賴于投保人對被保物品的管理,這一點使保險公司付出了昂貴代價。健康和殘疾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中也出現類似問題。保險項目會加大風險承擔并影響到個人管理被保物品的辦法。在分析這些所謂的道德風險問題時面臨的主要困難與維克里強調,米爾利斯解決的所得稅問題很類似。20世紀70年代中期,通過簡化問題定義,米爾利斯為日益有力的分析鋪平了道路。他注意到人的行為間接暗示了對可能發生的各種結果可能性的選擇。因此,最佳補償協議的條件提供了人選擇可能性信息及保險保護必須被限制在一定范圍以提供商合適的激勵因素。在設計激勵方案時,委托人必須考慮激勵人的成本與委托人利益的一致性。人對處罰的敏感度越高,人對結果選擇的信息量越大,成本越低。合約中規定,人承擔不受歡迎結果的部分成本或者獲取令人滿意結果中的部分利潤。投保人像保管未保險物品一樣保管被保險物品,執行者像管理自己的公司一樣管理公司。

查看全文

經濟機制設計理論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機制設計理論是最近二十年微觀經濟領域中發展最快的一個分支,在實際經濟中具有很廣闊的應用空間。機制設計理論實際上就是委托理論或信息經濟學理論。本文論述了信息經濟學理論在社會經濟各個方面的應用,并對國有企業的激勵問題作一簡單探討。

【關鍵詞】激勵機制設計信息經濟學

一.信息經濟學的基本要點

1.信息與激勵。信息經濟學是近年來最重要和充滿活力的經濟研究領域,它研究決策者擁有不同信息的狀況。信息的非對稱性在很多領域存在,所謂非對稱信息是指某些參與人擁有而另一些參與人不擁有的信息。例如:銀行不可能了解借貸者未來收入的全部信息,拍賣人并不知道潛在客戶所愿支付的全部信息,政府在不太了解個人和企業納稅能力時必須制定稅收政策等,這類現象稱為外生信息不對稱。公司的所有者并不全部了解經營者資產營運信息,行政管理者也不了解下屬是否在認真扎實地履行職責等,這類現象稱為內生信息不對稱。不完全、非對稱分布的信息會帶來很嚴重的后果,尤其當信息優勢經常被有策略的利用起來,因此,信息經濟學研究集中在如何才能制定出能處理非對稱信息下不同激勵和控制問題的契約和制度。在外生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決策者通過設計一個激勵合同或契約,以獲得真實、有用的信息,誘導他人“講真話”;在內生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決策者通過設計一個激勵機制,以誘使另一方當事人采取正確的行為,形成“不偷懶”。這使我們能更好的理解保險市場、信用市場、拍賣、公司內部組織、工資結構、稅收系統、社會保障、競爭條件、政治制度等等問題。信息經濟學研究信息與激勵的一個基本結論是,任何一種制度安排或政策,只有滿足個人的“激勵相容約束”才是可行的。威廉·維克里(WillianVickrey)的研究關注不同類型的拍賣者的特性以及他們如何被最優設計以創造經濟效率。他的努力為一個充滿活力的研究領域奠定了基礎,并且這一領域已經擴展到實用范疇,如:財政部發售公債等。20世紀40年代后期,維克里設計了一個模型表明能通過設計所得稅獲取效率與公平的平衡。25年后,詹姆斯·米爾利斯(JamesMirrlees)找到了能更徹底地解決最優所得稅問題的辦法。米爾利斯很快認識到他的方法能被應用到很多其它的類似問題。這已經成為現代關于復雜信息和激勵問題分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米爾利斯的方法在不能觀測到其他人行為的情況下尤為有價值,即所謂的道德風險。要回避由于非對稱信息所產生的道德風險,關鍵是要設計一些最優的契約或機制。

2.所得稅。很久以來,哲學家、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一直在研究所得稅原理,不同的公平原理決定了稅收結構。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維克里分析中強調累進稅率安排將會影響個人努力工作的積極性,因此他重新定義這個問題時注意到了以下兩個方面:激勵問題——每個個人在選擇工作努力程度時會考慮稅收安排,非對稱信息——實際上個人的生產力對政府來說是未知的,他定義了解決的總原則,但并未成功地掌握其精確因素。直到25年后,這個問題才被米爾利斯重新考慮,他通過建立一個范例(樣本),來分析具有廣效性的以非對稱信息為主要組成部分的經濟糾紛,解決了這一問題。米爾利斯定義了一個嚴格的條件(單一交叉點),大大簡化了問題,使問題有可能解決。他的分析中含有揭示原則——一個普遍原則的萌芽思想。根據這一原理,在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的激勵問題能從相對有限的分配機制集合中找到解決方法,這種分配機制能導致個人在不與自身利益沖突的情況下暴露出真實的私人信息。通過這一機制,制定最佳條約以及對激勵問題的其它解決辦法變得容易多了。

3.道德風險。在經濟活動中,往往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即某些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利益時,往往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動。這就是所謂的道德風險。如保險業存在顯著的問題是被保物品的損壞不僅僅依賴于天氣、偷盜這些外部因素,而且依賴于投保人對被保物品的管理,這一點使保險公司付出了昂貴代價。健康和殘疾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中也出現類似問題。保險項目會加大風險承擔并影響到個人管理被保物品的辦法。在分析這些所謂的道德風險問題時面臨的主要困難與維克里強調,米爾利斯解決的所得稅問題很類似。20世紀70年代中期,通過簡化問題定義,米爾利斯為日益有力的分析鋪平了道路。他注意到人的行為間接暗示了對可能發生的各種結果可能性的選擇。因此,最佳補償協議的條件提供了人選擇可能性信息及保險保護必須被限制在一定范圍以提供商合適的激勵因素。在設計激勵方案時,委托人必須考慮激勵人的成本與委托人利益的一致性。人對處罰的敏感度越高,人對結果選擇的信息量越大,成本越低。合約中規定,人承擔不受歡迎結果的部分成本或者獲取令人滿意結果中的部分利潤。投保人像保管未保險物品一樣保管被保險物品,執行者像管理自己的公司一樣管理公司。

查看全文

機制設計理論與經濟問題論文

【內容提要】機制設計理論是最近二十年微觀經濟領域中發展最快的一個分支,在實際經濟中具有很廣闊的應用空間。機制設計理論實際上就是委托理論或信息經濟學理論。本文論述了信息經濟學理論在社會經濟各個方面的應用,并對國有企業的激勵問題作一簡單探討。

【關鍵詞】激勵機制設計信息經濟學

一.信息經濟學的基本要點

1.信息與激勵。信息經濟學是近年來最重要和充滿活力的經濟研究領域,它研究決策者擁有不同信息的狀況。信息的非對稱性在很多領域存在,所謂非對稱信息是指某些參與人擁有而另一些參與人不擁有的信息。例如:銀行不可能了解借貸者未來收入的全部信息,拍賣人并不知道潛在客戶所愿支付的全部信息,政府在不太了解個人和企業納稅能力時必須制定稅收政策等,這類現象稱為外生信息不對稱。公司的所有者并不全部了解經營者資產營運信息,行政管理者也不了解下屬是否在認真扎實地履行職責等,這類現象稱為內生信息不對稱。不完全、非對稱分布的信息會帶來很嚴重的后果,尤其當信息優勢經常被有策略的利用起來,因此,信息經濟學研究集中在如何才能制定出能處理非對稱信息下不同激勵和控制問題的契約和制度。在外生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決策者通過設計一個激勵合同或契約,以獲得真實、有用的信息,誘導他人“講真話”;在內生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決策者通過設計一個激勵機制,以誘使另一方當事人采取正確的行為,形成“不偷懶”。這使我們能更好的理解保險市場、信用市場、拍賣、公司內部組織、工資結構、稅收系統、社會保障、競爭條件、政治制度等等問題。信息經濟學研究信息與激勵的一個基本結論是,任何一種制度安排或政策,只有滿足個人的“激勵相容約束”才是可行的。威廉·維克里(WillianVickrey)的研究關注不同類型的拍賣者的特性以及他們如何被最優設計以創造經濟效率。他的努力為一個充滿活力的研究領域奠定了基礎,并且這一領域已經擴展到實用范疇,如:財政部發售公債等。20世紀40年代后期,維克里設計了一個模型表明能通過設計所得稅獲取效率與公平的平衡。25年后,詹姆斯·米爾利斯(JamesMirrlees)找到了能更徹底地解決最優所得稅問題的辦法。米爾利斯很快認識到他的方法能被應用到很多其它的類似問題。這已經成為現代關于復雜信息和激勵問題分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米爾利斯的方法在不能觀測到其他人行為的情況下尤為有價值,即所謂的道德風險。要回避由于非對稱信息所產生的道德風險,關鍵是要設計一些最優的契約或機制。

2.所得稅。很久以來,哲學家、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一直在研究所得稅原理,不同的公平原理決定了稅收結構。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維克里分析中強調累進稅率安排將會影響個人努力工作的積極性,因此他重新定義這個問題時注意到了以下兩個方面:激勵問題——每個個人在選擇工作努力程度時會考慮稅收安排,非對稱信息——實際上個人的生產力對政府來說是未知的,他定義了解決的總原則,但并未成功地掌握其精確因素。直到25年后,這個問題才被米爾利斯重新考慮,他通過建立一個范例(樣本),來分析具有廣效性的以非對稱信息為主要組成部分的經濟糾紛,解決了這一問題。米爾利斯定義了一個嚴格的條件(單一交叉點),大大簡化了問題,使問題有可能解決。他的分析中含有揭示原則——一個普遍原則的萌芽思想。根據這一原理,在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的激勵問題能從相對有限的分配機制集合中找到解決方法,這種分配機制能導致個人在不與自身利益沖突的情況下暴露出真實的私人信息。通過這一機制,制定最佳條約以及對激勵問題的其它解決辦法變得容易多了。

3.道德風險。在經濟活動中,往往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即某些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利益時,往往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動。這就是所謂的道德風險。如保險業存在顯著的問題是被保物品的損壞不僅僅依賴于天氣、偷盜這些外部因素,而且依賴于投保人對被保物品的管理,這一點使保險公司付出了昂貴代價。健康和殘疾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中也出現類似問題。保險項目會加大風險承擔并影響到個人管理被保物品的辦法。在分析這些所謂的道德風險問題時面臨的主要困難與維克里強調,米爾利斯解決的所得稅問題很類似。20世紀70年代中期,通過簡化問題定義,米爾利斯為日益有力的分析鋪平了道路。他注意到人的行為間接暗示了對可能發生的各種結果可能性的選擇。因此,最佳補償協議的條件提供了人選擇可能性信息及保險保護必須被限制在一定范圍以提供商合適的激勵因素。在設計激勵方案時,委托人必須考慮激勵人的成本與委托人利益的一致性。人對處罰的敏感度越高,人對結果選擇的信息量越大,成本越低。合約中規定,人承擔不受歡迎結果的部分成本或者獲取令人滿意結果中的部分利潤。投保人像保管未保險物品一樣保管被保險物品,執行者像管理自己的公司一樣管理公司。

查看全文

論機制設計理論及經濟問題

一.信息經濟學的基本要點

1.信息與激勵。信息經濟學是近年來最重要和充滿活力的經濟研究領域,它研究決策者擁有不同信息的狀況。信息的非對稱性在很多領域存在,所謂非對稱信息是指某些參與人擁有而另一些參與人不擁有的信息。例如:銀行不可能了解借貸者未來收入的全部信息,拍賣人并不知道潛在客戶所愿支付的全部信息,政府在不太了解個人和企業納稅能力時必須制定稅收政策等,這類現象稱為外生信息不對稱。公司的所有者并不全部了解經營者資產營運信息,行政管理者也不了解下屬是否在認真扎實地履行職責等,這類現象稱為內生信息不對稱。不完全、非對稱分布的信息會帶來很嚴重的后果,尤其當信息優勢經常被有策略的利用起來,因此,信息經濟學研究集中在如何才能制定出能處理非對稱信息下不同激勵和控制問題的契約和制度。在外生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決策者通過設計一個激勵合同或契約,以獲得真實、有用的信息,誘導他人“講真話”;在內生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決策者通過設計一個激勵機制,以誘使另一方當事人采取正確的行為,形成“不偷懶”。這使我們能更好的理解保險市場、信用市場、拍賣、公司內部組織、工資結構、稅收系統、社會保障、競爭條件、政治制度等等問題。信息經濟學研究信息與激勵的一個基本結論是,任何一種制度安排或政策,只有滿足個人的“激勵相容約束”才是可行的。威廉·維克里(WillianVickrey)的研究關注不同類型的拍賣者的特性以及他們如何被最優設計以創造經濟效率。他的努力為一個充滿活力的研究領域奠定了基礎,并且這一領域已經擴展到實用范疇,如:財政部發售公債等。20世紀40年代后期,維克里設計了一個模型表明能通過設計所得稅獲取效率與公平的平衡。25年后,詹姆斯·米爾利斯(JamesMirrlees)找到了能更徹底地解決最優所得稅問題的辦法。米爾利斯很快認識到他的方法能被應用到很多其它的類似問題。這已經成為現代關于復雜信息和激勵問題分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米爾利斯的方法在不能觀測到其他人行為的情況下尤為有價值,即所謂的道德風險。要回避由于非對稱信息所產生的道德風險,關鍵是要設計一些最優的契約或機制。

2.所得稅。很久以來,哲學家、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一直在研究所得稅原理,不同的公平原理決定了稅收結構。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維克里分析中強調累進稅率安排將會影響個人努力工作的積極性,因此他重新定義這個問題時注意到了以下兩個方面:激勵問題——每個個人在選擇工作努力程度時會考慮稅收安排,非對稱信息——實際上個人的生產力對政府來說是未知的,他定義了解決的總原則,但并未成功地掌握其精確因素。直到25年后,這個問題才被米爾利斯重新考慮,他通過建立一個范例(樣本),來分析具有廣效性的以非對稱信息為主要組成部分的經濟糾紛,解決了這一問題。米爾利斯定義了一個嚴格的條件(單一交叉點),大大簡化了問題,使問題有可能解決。他的分析中含有揭示原則——一個普遍原則的萌芽思想。根據這一原理,在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的激勵問題能從相對有限的分配機制集合中找到解決方法,這種分配機制能導致個人在不與自身利益沖突的情況下暴露出真實的私人信息。通過這一機制,制定最佳條約以及對激勵問題的其它解決辦法變得容易多了。

3.道德風險。在經濟活動中,往往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即某些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利益時,往往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動。這就是所謂的道德風險。如保險業存在顯著的問題是被保物品的損壞不僅僅依賴于天氣、偷盜這些外部因素,而且依賴于投保人對被保物品的管理,這一點使保險公司付出了昂貴代價。健康和殘疾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中也出現類似問題。保險項目會加大風險承擔并影響到個人管理被保物品的辦法。在分析這些所謂的道德風險問題時面臨的主要困難與維克里強調,米爾利斯解決的所得稅問題很類似。20世紀70年代中期,通過簡化問題定義,米爾利斯為日益有力的分析鋪平了道路。他注意到人的行為間接暗示了對可能發生的各種結果可能性的選擇。因此,最佳補償協議的條件提供了人選擇可能性信息及保險保護必須被限制在一定范圍以提供商合適的激勵因素。在設計激勵方案時,委托人必須考慮激勵人的成本與委托人利益的一致性。人對處罰的敏感度越高,人對結果選擇的信息量越大,成本越低。合約中規定,人承擔不受歡迎結果的部分成本或者獲取令人滿意結果中的部分利潤。投保人像保管未保險物品一樣保管被保險物品,執行者像管理自己的公司一樣管理公司。

4.拍賣。拍賣的基本功能有兩個:一是提示信息,一是減少成本。非對稱性也是拍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拍賣時,潛在的購買者對出售的財產或權力了解不多。1961年、1962年維克里在兩篇論文中分析了不同類型拍賣的特點。維克里根據治理交易的制度規則,把拍賣分成四種類型:英式拍賣、荷蘭式拍賣、第一價格拍賣和第二價格拍賣(即次高價拍賣)。他著重研究了現在被稱為維克里拍賣的次高價拍賣。在這種拍賣中,物品根據封閉價被拍賣。出價最高者以次高價購買拍賣品。這是一種能引出個人真實意愿的機制實例。如果出價比自己所愿支付的更高價格,一個人需冒其他人也同樣行為的風險,則不得不虧本購買拍賣品。相反,如果一個人出比自己愿意支付的低的價格,他冒著也許其他人能比他自己所愿意支付的更低價格購得拍賣品。因此,在此類型拍賣中,真實報價對個人最為有利。這種拍賣具有更高的社會效率。維克里的分析不僅僅對拍賣理論有著重要意義,并且為設計能提供社會激勵的資源分配機制帶來了深入的洞察力。詹姆斯·米爾利斯和威廉·維克里共同榮獲了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獎勵他們在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的激勵理論領域作出的重要貢獻。下面分別介紹他們的主要理論貢獻。

二.經濟中的非對稱信息以及相關問題

查看全文

新型機械設計理論對汽車工程的運用

摘要:圍繞新型機械設計理論的發展過程、主要特點兩個方面,對該理論的內涵進行了介紹。在此基礎上,從汽車零部件抗磨損性能提升、發動機變速器性能提升、噪聲程度及振動幅度降低、結構強度提升、結構模態優化、車身及外觀設計六個方面,對新型機械設計理論在汽車工程中的具體應用加以研究,并分析了新型機械設計理論未來在汽車工程中的運用發展趨勢。

關鍵詞:汽車工程;新型機械設計理論;零部件磨損;結構模態;結構強度

1前言

機械設計是指設計人員根據特定的要求,圍繞機械的工作原理、結構、運動方式、力度和能量的傳遞方式、外部形態、各個零部件的尺寸、潤滑方法等進行構思、分析、計算,最終使設備具備特定的功能。機械設備誕生至今已經有數百年之久,隨著各項技術逐漸更新換代,傳統的機械設計思路、原理等也同樣與時俱進。基于此,在傳統機械設計的理論基礎上,結合現代思維理念,逐漸形成了新型機械設計理論。將該理論應用于現代汽車工程時,能夠使新型汽車滿足消費者提出的多項新要求,可促進汽車工業的創新與發展,故必須予以重視。

2新型機械設計理論內涵分析

2.1新型機械設計理論的發展

查看全文

汽車工程新型機械設計理論研究

摘要:近些年來,隨著機械設計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汽車制造業的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在這一背景下,汽車制造企業要想實現更好更快的發展,滿足廣大客戶群體對于汽車的多樣化需求,就要充分重視新型機械設計理論在汽車工程的應用,以此來不斷提升汽車制造生產質量,創新機械設計理念,進一步拓展企業制造企業的發展空間。基于此,本文章就結合多個項目來針對新型機械設計理論在汽車工程中的運用展開深入的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新型機械設計理論;汽車工程;運用研究

站在宏觀的角度來看,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科學技術的革新不僅可以有效轉變人類生產的方式,同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轉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例如,出行方式的改變。在我國現階段,由于汽車已經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交通工具,因此其整體制造水平可以真實地反映出我國制造業的實際發展水平。與此同時,機械設備的發展也進一步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的革新,有效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并進一步拓展了機械設計的應用領域,這也就為新型機械設計理論在當前汽車工程中的運用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新型機械設計理論及汽車工程概述

1.1新型機械設計理論。新型機械設計理論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機械的性能與功能,這均屬于機械工程學科的研究范圍,具體來講就是通過定量分析法來對構建組成與機械運行機制進行全面的分析與了解。若根據新型機械設計理論研究的要點來看,有具體包括驅動控制技術、機械仿生原理、傳動環保與節能、機器人開發與研究以及輕工機械傳動原理等。因此,新型機械設計理論不僅可以加深對機械運行基礎條件的了解,同時也能夠進一步細化機械工程定位與設計工作,并在此基礎上總結與歸納出簡單的工作原理。目前,新型機械設計理論大多應用在工業、科學、農業與服務業當中,研究的主流內容為各種機械期間與零部件的控制、組裝與傳動,所設計的學科包括信息學、電子學、生物學、人機學與仿生學等。總的來說,新型機械設計理論的整體應用范圍較廣,且知識體系的構成較為復雜,因此具有較為特殊的學術研究特色與學科優勢。在機械制作與設計過程中,大多數情況下會應用到復合型材料;理論研究的方法偏向于計算機輔助工程與輕工自動機械工程;產品設計與制造環節均離不開現代化檢測技術來完成數據的統計與分析工作。特別是在近些年來,隨著新型機械設計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汽車工程管理與設計的整體質量也在不斷的提高,這就為科研工作與汽車工程制造奠定了更為良好的基礎。1.2汽車工程概述。在工業革命時期,第一輛汽車首次出現在人類歷史上。而在之后的歷史發展長河中,汽車工業就迅速地發展了起來,并逐步成為人們生活與生產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與此同時,汽車還為人們的出行帶來了較大的便利性,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奏,進一步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雖然我國汽車產業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受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我國仍需要進一步加大對汽車工程的研究,以此來不斷優化汽車的多項性能。而新型機械設計理論在汽車工程研究中具有較高的運用價值,可以進一步推動我國汽車工程的發展與進步。

2新型機械設計理論應用于汽車工程上的意義

查看全文

資本項目外匯監管激勵機制論文

[摘要]在實現人民幣完全可兌換的過渡期,資本項目監管成為外匯管理的主題。然而,由于監管激勵機制不健全,監管的有效性受到較大局限,因此有必要借鑒經濟機制設計理論對我國資本項目管理的阻礙因素進行分析和檢討。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了對資本項目的外匯監管。但是由于對經濟機制設計理論借鑒與實踐的缺乏,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現實缺陷。具體表現為:1、博弈規則不完善。2、博弈信息不真實。3、監管手段落后,成本居高不下。4、激勵和參與軟約束。資本項目有效監管激勵機制的對策設計:1、建立完善的監管博弈規則。2、建立暢通的監管信息機制。3、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

在實現人民幣完全可兌換的過渡期,資本項目監管成為外匯管理的主題。然而,由于監管激勵機制不健全,監管的有效性受到較大局限,因此有必要借鑒經濟機制設計理論對我國資本項目管理的阻礙因素進行分析和檢討。

一、經濟機制設計理論對資本項目監管的借鑒意義

經濟學中不對稱信息也稱不完全信息,指的是市場中某些參與人擁有但另一些參與人不擁有的信息。委托�關系的最一般特征是委托者與者之間具有不對稱的信息。其中掌握私人信息多者稱為“人”,掌握私人信息少者稱為“委托人”。經濟機制設計理論主要研究的是:對于委托人任意給定的一種目標,能否并且如何設計一個機制使人達成這種目標。

經濟機制設計是一類特殊的不完全信息博弈。其中委托人處于主導地位,即由委托人選擇機制或者設計一個博弈規則。委托人設計機制的最大目的是最優化實現自己的目標。但這樣做面臨兩個約束:一是參與約束,即人對機制的認同,在參與機制下得到的好處必須大于或等于其不接受該機制時得到的利益(主要表現為機會成本,有時也表現為欺騙收益)。二是激勵相容約束,人在所設計的機制下,必須有積極性自愿選擇委托人所希望的行動。一個有效的(或者說相對最優的)、可實施的機制必須既滿足參與約束又滿足激勵相容約束。委托人的根本是設計一個激勵(獎懲)規則以誘使人從自身利益出發吐露實情,同時選擇對委托人有利的行動。

典型的機制設計存在三個步驟:第一步,委托人設計一個“機制”,即博弈規則;第二步,人同時選擇接受或不接受委托人設計的機制。第三步,接受機制的人根據機制的規定進行行動。

查看全文

機制設計在教師教學的應用探索

摘要:根據機制設計理論,好的機制應同時滿足信息有效和激勵相容兩個條件。但在委托關系下,由于信息不對稱和激勵不相容,極易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不良后果,影響組織目標的實現。教師教學評價中,可以通過信號傳遞、合同篩選、目標管理、績效考核等方式,充分調動教師教學積極性,有效防范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發生,把學校整體目標與教師個人目標融為一體。

關鍵詞:機制設計委托信息不對稱激勵不相容教學評價

在組織資源中,人永遠是唯一能動的、最重要的生產要素。無論何種組織,如何選好人、用好人、充分調動每一位員工的積極性,引導和促使員工為實現組織目標作出最大努力,都是有效實現組織目標、完成組織任務的中心工作。I時于學校而言,同樣面臨上述問題,也是擺在學校管理者面前的重要任務。由赫維克茲(LeonidHurwicz)創立、馬斯金(EricS.Maskin)和梅爾森(RogerB.Myerson)進一步發展的機制設計理論(mechanismdesigntheory),對上述問題提出了很好的解決思路,并因此獲得了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本“文運用機制設計理論的有關知識,從分析委托關系下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和激勵不相容問題人手,指出由此可能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兩種后果,最后從信號傳遞、競爭上崗、目標管理和績效考核幾方面,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具體對策。

一、好的機制應同時滿足信息有效和激勵相容兩個條件

所謂機制設計理論,主要是研究“在自由選擇、自愿交換、信息不完全及決策分散化的條件下,能否設計一套機制(游戲規則或制度)來達到既定目標,并且能夠比較和判斷一個機制的優劣性”fzl。在不同的經濟機制下,存在著不同的信息成本、不同的激勵反應,進而導致不同的資源配置結果。在經濟學文獻中,經濟學家通常認為一個好的經濟機制應同時滿足如下三個要求:它導致了資源的有效配置、有效利用信息及激勵相容。這些要求是評價一個經濟機制優劣和選擇經濟機制的基本判斷標準。具體應用到某一個組織,除了實現特定目標外,好的機制應同時滿足有效利用信息和激勵相容兩個條件。

二、委托關系下普遍存在信息不對稱和激勵不相容問題

查看全文

教師教學評價體系設計理念探究論文

摘要:根據機制設計理論,好的機制應同時滿足信息有效和激勵相容兩個條件。但在委托關系下,由于信息不對稱和激勵不相容,極易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不良后果,影響組織目標的實現。教師教學評價中,可以通過信號傳遞、合同篩選、目標管理、績效考核等方式,充分調動教師教學積極性,有效防范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發生,把學校整體目標與教師個人目標融為一體。

關鍵詞:機制設計委托信息不對稱激勵不相容教學評價

在組織資源中,人永遠是唯一能動的、最重要的生產要素。無論何種組織,如何選好人、用好人、充分調動每一位員工的積極性,引導和促使員工為實現組織目標作出最大努力,都是有效實現組織目標、完成組織任務的中心工作。于學校而言,同樣面臨上述問題,也是擺在學校管理者面前的重要任務。由赫維克茲(LeonidHurwicz)創立、馬斯金(EricS.Maskin)和梅爾森(RogerB.Myerson)進一步發展的機制設計理論(mechanismdesigntheory),對上述問題提出了很好的解決思路,并因此獲得了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本“文運用機制設計理論的有關知識,從分析委托關系下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和激勵不相容問題人手,指出由此可能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兩種后果,最后從信號傳遞、競爭上崗、目標管理和績效考核幾方面,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具體對策。

一、好的機制應同時滿足信息有效和激勵相容兩個條件

所謂機制設計理論,主要是研究“在自由選擇、自愿交換、信息不完全及決策分散化的條件下,能否設計一套機制(游戲規則或制度)來達到既定目標,并且能夠比較和判斷一個機制的優劣性”。在不同的經濟機制下,存在著不同的信息成本、不同的激勵反應,進而導致不同的資源配置結果。在經濟學文獻中,經濟學家通常認為一個好的經濟機制應同時滿足如下三個要求:它導致了資源的有效配置、有效利用信息及激勵相容。這些要求是評價一個經濟機制優劣和選擇經濟機制的基本判斷標準。具體應用到某一個組織,除了實現特定目標外,好的機制應同時滿足有效利用信息和激勵相容兩個條件。

二、委托關系下普遍存在信息不對稱和激勵不相容問題

查看全文

探究機制設計與社會誠信

論文關健詞:社會誠信信息機制設計

論文摘要:社會誠信已成為重要的問題。在此,利用機制設計原理對此進行了分析,認為通過建立現代市場體系所構建的和諧社會能讓誠實寧信的傳統美德得以恢復和發揚,各種欺作行為逐漸得以消除,社會生活得到凈化。

《圣經》上所羅門王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兩個女人抱著一個男嬰來到所羅門王跟前,要求他評判到底誰是真的母親。所羅門王見她們爭執不下,便喝令侍衛拿一把劍來要把孩子劈成兩半一個母親一半。這時其中一個女人說“大王不要殺死孩子。把孩子給她吧我不和她爭了。所羅門王聽了卻說“這個女人才是真的母親,把孩子給她。”這個故事所反映的事實便可用機制設計理論給予回答。

20世紀六七+年代美國數理經濟學家利奧、赫維茲引入了激勵相容概念從而創立了機制設計理論。如果我們假設人們是按照博弈論所刻畫的方式行為的并且我們設定按照社會選擇理論我們對各種情形都有一個社會目標存在,那么機制設計就是考慮構造什么樣的博弈形式使得這個博弈的解就是那個社會目標或者說落在社會目標集合里,或者無限接近于它。在機制設計理論中機制設計者沒有也不可能了解所有信息那么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如何設計出有效的制度便是機制設計要解決的問題。

機制設計需要解決信息成本和機制的激勵問題。所謂信息成本問題,就是指所設計的機制需要較少的關于消費者,生產者以及其他經濟活動參與者的信息和信息(運行)成本。任何一個經濟機制的設計和執行都需要信息傳遞而信息傳遞是需要花費成本的因此,對于制度設計者來說,便是信息空間的維數越小越好。所謂機制的激勵問題或積極性問題,是指在所設計的機制下,使得各個參與者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能夠達到設計者所設定的目標。在不同的博弈行為假設下,機制設計理論會有不同的結果。而誠信即講真話不滿足激勵相容約束在別人都講真話的時候必然會有一個人,他可以通過說謊而得到好處。那么什么時候或者說在什么樣的機制下人們愿意講真話呢,只有當社會選擇的規則只照顧一個人的利益的時候這個人才有動力講真話,因為這時其他人講假話沒有什么好處,講真話也沒有什么壞處講講真話也無所謂。這就是吉巴德—薩特斯維特的操縱定理。通過虛假顯示自己的偏好可以操縱最后結果以使自己得利。赫維茲的“真實顯示偏好“不可能性定理是一個類似結論。在個人經濟環境中在參與性約束條件下《即導致的配置應是個人理性的》不存在一個有效的分散化的經濟機制(包括市場競爭機制),能夠導致帕累托最優配置并使人們有動力去顯示自己的真實信息也就是說,真實顯示偏好和資源的帕累托最優配置是不可能同時達到的。因為如果一個人愿意講真話那就意味著講真話是他的占優策略。因此在機制設計中要想得到能夠產生帕累托最優配置的機制很多時候必須放棄占優均衡假設即放棄每個人都講真話辦真事的假定。任何制度安排和機制設計都不得不考慮激勵問題。我們要實現某一個目標,首先要使這個目標是在技術可行性《feasible》范圍內的;其次我們要使它滿足個人理性即參與性,如果一個人不參與你提供的博弈因為他有更好的選擇那么你的機制設計就是虛設的第三它要滿足激勵相容約束,要使個人的自利行為是他自愿實現制度的目標。

現在我們考慮保證制度得以執行的制度問題即應該提供足夠的激勵使制度執行者在追求自我利益的過程中也實現我們(作為制度設計者)希望的社會整體利益。從機制設計的角度可以把問題具體化為這樣一個激勵問題,即人類社會如何選出制度執行者以及如果他們是自利的,容易利用自己的執行權力損害社會利益時,如何設計一套制度監督約束他們。用委托(principle-agent)理論的框架來表述那就是:我們不具有某種特殊的知識只好委托一些人某些事情。我們憑什么知識篩選識別出宣稱自己擁有這種知識的人,我們又憑什么使這些人不會利用自己的知識作出損害我們的事情。機制設計理論的著眼點不僅是要指出種種不可能性的困境,更重要的是要提供具體環境下走出困境的途徑。人類創造了很多能夠誘導人們顯示并測度他們的效用的技術如拍賣和招標投標制度克拉克一格羅夫斯—萊德亞德機制以及很多局部的效用測度和比較也是可行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