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新人不當“草莓族”

時間:2022-07-24 10:51:00

導語:職場新人不當“草莓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場新人不當“草莓族”

這一兩年,我國臺灣職場流行出一個新名詞——“草莓族”,用來形容1981年后出生的年輕人像草莓一樣,盡管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亮麗,但卻承受不了挫折,一碰即爛,不善于團隊合作,主動性及積極性均較上一代差。開始投入職場的“草莓族”,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工作時往往沒什么定性,只要有更好玩的工作,或是較高的薪水,就會見異思遷。

其實拿這個來對比內地職場,“草莓族”的身影同樣可見。一方面求職難的壓力重重,另一方面,短期內高離職率也讓用人單位頭疼不已。如何避免成為“草莓族”?《職場指南》記者日前采訪了前進策略&零點調查的總經理袁岳先生。

對于“草莓族”的種種現象,袁岳先生認為,擇業、就業時沒有理性的心態是很多問題的來源。在考慮職業選擇的時候,年輕人不妨從一些事物的相互關系之中去加以辨析。本文列舉了10大擇業關系,希望能有助于你選對池塘,釣得大魚。

關系1:“熱門”VS“冷門”

在熱門行業中找工作,一般人會想到,這個行業現在“井噴”式發展,相應的對人才需求也一定是井噴式。這個想法可能是錯誤的。很多人在熱門行業中可以遇到特殊機會,比一般人在冷門行業可以獲得特殊利益,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熱門行業不適合普通人的選擇。一方面,熱門時,賺錢又多又容易,但存在很大投機性,因此這個階段對人才的要求不是常規要求。另外,選擇熱門行業,本人要有非常強的競爭力,包括要有很強的心理承受能力。

對于冷門行業,我們要分清楚兩點,其處于增長中,還是處于下坡狀態?在走下坡路的情況下,我們要考慮的是怎樣改變眼前的困境;處于增長的狀態,意味著離熱不遠了。

關系2:“有名”VS“無名”

我們通常把人為兩種:一是內在型和外在型。內在型人的特點是做事情主要自己舒服,有自我滿足的標準;而外在型的人比較在乎選擇有普遍影響力的組織作為自己的存身之所。

有些人愛在一個大規模的組織中工作,從組織的規模名聲中尋求滿足,但大組織里,個人就顯得很渺小。而有些人講究自己的實惠,這可能就是我們常講的“王八跟池塘”的理論:大的海龜,感覺自己很大,當它跑到海里去的時候,就小到看不到它的存在;而只有海龜三分之一大的龜跑到水池中了,就顯得很大了,一個人才在適當的小行業中更容易出頭。

關系3:“長期”VS“短期”

很多人選擇的第一個職業是由很多陰差陽錯的原因導致的。所以年輕人不妨做好“剛工作三年之內跳三跳”的準備,找找適合自己的工作。這就像產品,在做市場的時候一般都會選擇一兩個市場來試驗一下,看一下市場反應如何,運營模式有什么問題,之后再決定是否推廣。

你在23-28歲之間跳槽,都是很正常的,但當你29歲的時候就要確定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在一個領域想要做資深人員,要有職業聲望、職業造詣才能成功,而職業造詣要有相當的積累才能培養出來。一個行當里想被人接受除了要有智慧和才氣,還要有耐心,肯鉆研,能接納別人,而后面這些職業品質需要通過時間的考驗來得到別人的認同。

關系4:“創業”VS“就業”

現在,“創業”和“就業”這兩個概念的內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界限也不是那么明顯了。

在就業過程中如果你職業聲望很高,老板擔心你離職,給你一些股份,讓你成為股東,就業也可以是創業的前奏。創業有時候也跟就業一樣,員工可以下班,老板不可以下班;員工可以不加班,但是老板必須加班,在這種時候,很多創業的人是在幫就業的人打工。袁岳認為,適合創業的人并不多,大約不超過5%。

哪種人適合創業?喜歡自己做主,具有堅強的信念與承受力的人。創業與就業最大的區別在于,創業者要尋找資源、創造資源,而就業者往往是運用資源。在中國有創業心態的人很多,原因是羨慕老板的自主和富有,但是采取實際行動的人并不多。

關系5:“封閉”VS“開放”

封閉是指專業,開放是指貫通。我們在社會的發展跟個人擁有社會資本的總量成正比。一個單一的人才,可以在一個領域發展得很優秀,例如陳景潤,他除了數學之外,其他的知識大體一概不懂,但是他可以在這個單一領域發展成權威。但如果做組織管理方面的工作,則需要更多的開放性層面的人才,精通社會資本經營之道的人才。如何發展,還得看人的個性適合開放型的發展還是封閉型的發展。想想看,你是封閉型還是開放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