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春聯成節日時尚

時間:2022-07-23 08:32:00

導語:禮儀春聯成節日時尚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禮儀春聯成節日時尚

寫春聯講究出新意

北京楹聯學會常務副會長成立

如今,過節寫副春聯貼在門上,是百姓津津樂道的傳統,逐漸成為很多人慶祝節日、烘托喜慶的一種方式。春聯來自于對聯,但又與對聯有明顯的區別,既然叫春聯,那么這個“春”字就至關重要。

寫春聯需要一定的規范。首先,從內容上,春聯是描寫春天的景致,突出春天即將來臨的喜氣。其次,春聯的主題是表達寫聯人一種美好的期盼和祝愿,是一種歌頌吉祥的最佳方式。再有,春聯有一定的時限,比如生肖或者干支,要讓觀聯的人明白這副春聯是描寫什么時間的事。另外,好的春聯一定是突出一個“新”字,年年歲歲人不同,春聯也應該與時俱進,整副對聯要有明確的主題,比如描寫北京的事或人,內容雖然不一,但都是抒發寫聯人的一種心意。春聯一般都要帶橫批,橫批的內容要涵蓋上下聯的內容,且語言風格必須統一,所用的修辭講究也要點出來。需要注意的是,橫批應從左向右寫,對整副春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臘月廿三開始賣春聯

以前過春節,賣春聯的一般是一過“臘八”就開始籌備了。在大街上找個好地方,選定一家商號門前不礙事的地方,和那家買賣打個招呼,用一張紅紙寫上“書春”、“潑墨”、“借紙用字”等字樣,貼在那家商號的門柱上。再托個熟人和南紙店聯系好,南紙店就可以把大紅紙、毛筆和墨汁先賒購給他,等他賣完了,收攤兒以后,再算賬付錢。貼紅紙標志的地方放上一張八仙桌,桌上鋪上紅毯子,把筆筒擺上,里邊放幾枝毛筆,放一個小炭爐、一個放寫好了的對聯的箱子和放錢的小盒子。炭爐上放一個墨硯,預備寫對聯的時候,把炭火燃著了溫上墨水,因為在寒冬臘月,墨汁容易凍上。然后在墻上或者桌子的外側放寫好的春聯,用小線掛上幾副,用來做幌子,招引買主。要用小線繃緊了,以防止被風刮壞。過了臘月廿三,買春聯的人就開始陸續到來了。

漫畫送“禮”

早在遠古的時候,人們認為桃樹可以避邪,每逢春節,便把兩塊桃木板子掛在門兩旁,這就叫桃符。在漢代以前是在桃符上畫上神荼和郁壘兩位能抓鬼的神仙的畫像,后來嫌畫像麻煩,干脆就一邊寫上“神荼”,另一邊寫上“郁壘”。

在桃符上題寫對聯始于五代的后蜀。在蜀亡的前一年除夕,蜀國后主孟昶命學士在桃符板上寫了兩句吉語獻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至此,桃符已從單單辟邪的功能疊加上了祈福納吉的意義。

到了宋代,春節貼春聯在民間已蔚然成風。王安石《元日》詩“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也可以說明這一點。這里的“新桃”與“舊符”的概念已不再是繪有神荼和郁壘神像的桃木板了,而已轉變為以文字為內容的春聯了。在宋人的筆記中,也記載了文人們喜歡書寫春聯的風氣。

到了明代,民間貼春聯之風已很盛。據傳,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年曾命令所有百姓門上要貼春聯,并為此微服出巡,在城內觀賞各家對聯。他發現一家屠戶因不認識字而沒有張貼春聯,立即叫侍從取來文房四寶,當場揮毫:“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

雖然傳說認為皇帝的倡導對春聯的普及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其實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春聯作為一種喜聞樂見的節日娛樂方式而受到了百姓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