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0 13:24: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子宮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瘢痕子宮與非瘢痕子宮剖宮產對比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瘢痕子宮與非瘢痕子宮剖宮產的臨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納入2018-09—2020-04間在中牟縣人民醫院婦產科行剖宮產手術的產婦,依據剖宮產史分為首次剖宮產組(非瘢痕子宮組)和二次剖宮產組(瘢痕子宮組)。比較2組的分娩相關指標及子宮異常情況。結果共納入90例產婦,每組45例。2組產婦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非瘢痕子宮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產后惡露持續時間均少于瘢痕子宮組,子宮異常率低于瘢痕子宮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非瘢痕子宮組比較,瘢痕子宮組的手術時間長、術中出血量多、分娩風險較高。應依據產婦的一般情況、分娩史、首次剖宮產的指征和方式、產后恢復情況,以及二次分娩間隔時間等因素,全面綜合考慮,合理選取分娩方式。
【關鍵詞】瘢痕子宮;非瘢痕子宮;剖宮產
隨著我國二孩政策的實施和既往的高剖宮產率,剖宮產術后瘢痕子宮再次妊娠率也逐漸增高。雖然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陰道分娩有助于減少重復剖宮產及母嬰并發癥,且再次陰道試產的成功率為60%~70%,子宮破裂率通常低于1%;但受擔心陰道試產失敗和相信剖宮產術的安全性等因素影響,瘢痕子宮再妊娠二次剖宮產率仍有明顯上升趨勢[1-3]。為降低分娩風險,確保母嬰安全,我們開展此項小樣本前瞻性研究,以初步探討瘢痕子宮與非瘢痕子宮剖宮產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文為小樣本前瞻性研究,均經院倫理委員會審批。納入2018-09—2020-04間在我科行剖宮產手術的產婦。納入標準:(1)距上次剖宮產≤2a。(2)有陰道試產的禁忌證[3]。(3)產婦及其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既往有一次子宮下段剖宮產史且具有陰道試產的適應證。(2)伴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及精神疾病患者。(3)臨床資料不全者。依據剖宮產史分為首次剖宮產組(非瘢痕子宮組)和二次剖宮產組(瘢痕子宮組)。1.2方法。2組產婦均在全麻下實施剖宮產手術,按照剖宮產手術操作規范開展手術,并做好手術治療后的并發癥觀察及預防工作。1.3觀察指標。(1)2組產婦的基線資料。(2)分娩相關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產后惡露持續時間)。(3)子宮異常情況(子宮完全破裂、子宮不完全破裂)。1.4統計學方法將本研究所得數據納入SPSS21.0軟件中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使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使用(x珋±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子宮肌瘤剖宮產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剖宮產;肌瘤挖除術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在剖宮產同時行肌瘤挖除術減少出血量措施及其可行性。方法妊娠合并子宮肌瘤96例在剖宮產時同時行肌瘤挖除術與96例單純剖宮產的產婦做對照。結果手術時間、產褥病率、術后住院天數兩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術時出血量肌瘤挖除組多于單純剖宮產組;肌瘤較大,多發性子宮肌瘤與肌瘤較小、單個肌瘤相比出血量增多,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在剖宮產時肌瘤挖除術是切實可行的。
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是較常見的妊娠合并癥,近年來,隨著剖宮產術的不斷上升,術中遇見婦科肌瘤的幾率明顯增加,包括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卵巢腫瘤等。剖宮產時的正確處理是預防產后出血,減少患者痛苦的重要措施,本文就此問題作一探討。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自2002年6月至2007年3月收入本院行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挖除術的96例產婦為觀察組,年齡(28.3±3.6)歲,其中漿膜下肌瘤31例,肌壁間肌瘤58例,黏膜下肌瘤7例,肌瘤最大約8cm×8cm×6cm,肌瘤直徑>5cm者34例,多發性肌瘤40例,單個肌瘤56例,肌瘤以前后壁尾多,其次為子宮角,下段最少,另取同樣多單純剖宮產的產婦做對照,年齡(27.1±4.2)歲。兩組孕周均大于37周。兩組的年齡、孕周、產次、新生兒體重比較無差異性(P>0.05)。
1.2手術方式兩組均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下腹壁橫切口子宮下段剖宮取胎術,觀察組待胎兒娩出后,靜滴縮宮素20U,宮體注射20U,可吸收線縫合子宮,瘤體周圍注射縮宮素20U與非妊娠期子宮肌瘤挖除方式相同。
子宮切除術論文
我們采用經過改良的陰式全子宮切除術,簡化了手術步驟,取得良好效果,現將其方法和臨床療效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將36例因子宮良性病變行全子宮切除的患者分為兩組:陰式全宮切除18例,年齡35~56歲,平均43歲;其中子宮肌瘤12例,子宮腺肌瘤4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2例。常規腹式全子宮切除18例,為對照組,年齡32~52歲,平均45歲;其中子宮肌瘤10例,子宮腺肌瘤5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3例。兩組患者均有一胎以上生育史,兩組子宮均<12周,活動度好,除術前常規婦檢外,所有患者均作宮頸細胞學涂片檢查,對于不規則陰道流血者,分段診刮排除子宮惡性病變。
1.2手術方法
1.2.1陰式全子宮切除手術操作:病人取截石位,常規消毒、鋪巾、導尿、暴露宮頸。在膀胱溝下與后穹窿與宮頸交界處中間粘膜下注射立止血1u加生理鹽水混合液20ml。于膀胱宮頸溝下方約3mm處環繞宮頸切開宮頸與陰道交界粘膜,深3~4mm達宮頸粘膜,電刀鈍銳性分離膀胱宮頸間隙及宮頸直腸間隙,達前后腹膜反折,打開前后腹膜靠宮頸一次性鉗夾骶主韌帶,切斷后縫扎近端的斷端,宮頸側不縫。此時再次觸摸子宮,了解子宮大小,活動度,肌瘤位置等,視具體情況再進一步處理。子宮大難牽出者,可用宮頸紺紺夾宮頸兩側,自宮頸始將子宮對半切,如見瘤體影響子宮下降隨時將肌瘤挖除,同時結合行子宮分碎術,去核術等,可望有效縮小子宮體積后牽出。子宮不大者,則以食指觸摸附件拉出,直視下斷兩側卵巢固有韌帶。如附件有病變,則斷卵巢懸韌帶,亦可切下子宮后再處理附近件;各殘端線尾保留,但避免牽拉,檢查無出血后剪斷線尾,將腹膜與陰道粘膜一層連續交鎖縫合,陰道塞紗團壓迫止血。
1.2.2經腹橫切口全子宮切除術:按傳統經腹全子宮切除步驟操作。
產科急癥子宮切除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產后出血;子宮切除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急癥子宮切除術的相關因素及手術指征,分析如何降低產科急癥子宮切除術的發生率。方法回顧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07年12月我院產科急癥子宮切除術的1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16例產科急癥子宮切除的主要指征為胎盤因素、子宮收縮乏力和子宮破裂。相關因素分析與孕產次、分娩方式等有關。結論子宮切除術是產科急癥子宮出血,搶救孕產婦生命的有效方法,但加強計劃生育宣教,嚴格掌握剖宮產手術指征,產前及時診斷等能有效降低產科子宮切除發生的可能,從而提高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
產科出血是嚴重威脅孕產婦生命,造成孕產婦死亡的首要原因,子宮切除術成為治療產科大出血,搶救孕產婦生命的一項有效措施和手段。過去一般都是在藥物治療、子宮按摩和宮腔紗條填塞等方法無效時實施子宮切除術,隨著新型宮縮劑的出現,血管栓塞技術及介入治療的成熟與應用,產科子宮切除率已明顯降低,但近幾年來,又有增多的趨勢。現對我院6年來因產科急癥行子宮切除術的16例做回顧性分析,并對其相關因素、手術指征及如何降低其發生率進行總結和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我院2002年3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住院分娩的孕產婦6325例,其中產科行急診子宮切除術16例,發生率為0.25%,占陰道分娩的0.09%(4/4236),占剖宮產的0.57%(12/2089)。16例產婦的年齡為21~33歲,中位年齡26歲。初產婦4例,經產婦8例;平均孕次(3.6±1.3)次,產次(2.4±0.7)次;孕周為33~41周;有人工流產史9例,中孕引產史4例,剖宮產史3例。
子宮及宮旁動靜脈畸形
動靜脈畸形較少累及盆腔,女性較男性多見,子宮發生更少見。發病率:尚不清楚,均為散在個案報道。年齡從孕34周胎兒到72歲。形成原因:由增殖的動脈和靜脈管壁相連形成瘺,可連通至鄰近的器官。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兩種:34周胎死宮內(宮內感染)女死嬰,病理發現子宮動靜脈畸形,可能與胚胎血管停止發育到某階段有關。后天性主要與創傷(包括手術、分娩、刮宮、感染、腫瘤尤其滋養細胞疾病等)有關,可能與局部的創傷和胎盤部位的復舊不全有關。絨癌后可能由于滋養細胞侵蝕了血管,使動脈和靜脈形成溝通。病理所見:病變處由直徑不同的直接連接動脈和靜脈的血管組成。常由于內膜增厚和血管壁膠原沉積使得動脈與靜脈難于區分。臨床表現:主訴多種多樣,包括盆腔內跳痛、漲感、下腹痛、髖部及大腿痛、性交困難、直腸痛、陰道流血、氣短、血尿等。典型的子宮動靜脈畸形大量的陰道出血是主要的癥狀。可在陰道檢查時發現搏動感和有血流聲的包塊,大的動靜脈瘺可能出現心血管系統的改變。診斷:過去絕大多數都在子宮切除術中發現,現在可以借助CT和MRI、超聲無創檢查,但所示范圍常較臨床和血管造影范圍大,但助于術前確定手術范圍。動脈造影有重要診斷意義,可與血管腫瘤鑒別。血管造影可見造影劑積聚在病變部位呈血管團,且不經過毛細血管期,直接進入靜脈期,有很多的側枝循環。診斷性刮宮對于子宮動靜脈畸形不但沒有治療作用,相反還會加重出血。治療方法:大多數的無癥狀的盆腔動靜脈畸形可以通過保守治療來完成,而且無嚴重出血的危險,包括靜脈應用雌激素使子宮內膜生長覆蓋于表面、使用15-甲基前列腺素F2α控制急性出血、肌注和口服麥角新堿待病灶自行吸收。動脈栓塞的近期效果肯定,當血管過于迂曲時,栓塞效果可能不好,由于鄰近動脈分支的再通,有再次出血的危險,大多數動靜脈畸形都需要再次栓塞,再次刮宮、分娩、手術時有潛在再次出血的危險性。對于反復發作的子宮出血,主要治療常采用子宮切除;也有采用髂內動脈結扎的方法。建議先行栓塞后,再行手術,且栓塞后越快手術越好。緊挨著病變部位栓塞或結扎,初期的效果很好,但遠期的復發較多,且再次栓塞或手術極其困難。動靜脈瘺保守治療后可以妊娠并足月分娩。妊娠合并盆腔動靜脈畸形時,陰道分娩時包塊可增大,破裂和出血危險性增加,建議剖宮產。DvNews
“公務員之家有”版權所
子宮手術治療臨床分析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經陰道手術治療子宮疾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對我院2000年3月—2008年3月108例子宮疾病經陰道手術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切除子宮最大1000g,肌瘤直徑最大13cm。手術時間最長170min,最短35min,平均(92.3±25.6)min;術中出血50~700ml,平均(120.0±36.3)ml,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最短9h,最長27h,術后病率12.6%,住院時間最短5天,最長9天,平均(7.2±1.6)天。手術成功率99.1%,中轉開腹率0.9%。結論陰式子宮手術治療婦科疾病具有微創和安全的特點,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子宮切除術;子宮肌瘤剔除術;陰道手術
Clinicalvalueoftransvaginalhysterectomyingynopathy
GAOWeiping,ZHANGShuxiang
(DepartmentofObstetricsandGynecology,TheSecondHospitalofHuai′an,Huai′an,Jiangsu223002,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feasibilityandsafetyoftransvaginalhysterectomy(TVH)inthetreatmentofuterinediseases.Methods108casesofTVHadmittedfromJan.2000toMar.2008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ResultsThebiggestinciseduterusweighed1000gandthediameterofthebiggestuterinemyomawas13cm.Thesurgicaldurationrangedfrom35to170min[mean=(92.3±25.6)min];amountofbloodlossduringoperationwas50-700ml[mean=(120.0±36.3)ml].Theearliesttimeofanalexsufflationwas9hafteroperationandthelastwas27h.Thepostoperativemorbiditywas12.6%.Thehospitalstayrangedfrom5dto9d[mean=(7.2±1.6)d].Therateofsuccesswas99.1%,theratiooftransfertopaunchwas0.9%.ConclusionTVHischaracterizedbymicro-traumaandsafetyinthetreatmentofgynecologicaldiseasesandisworthyofgeneralization.
子宮肌瘤剔除手術研究論文
【關鍵詞】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婦科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子宮肌瘤剔除術主要以開腹手術和腹腔鏡手術為主,近年來,隨著手術方法的改進、更新,手術醫師經驗的積累和技巧的提高經陰道子宮肌瘤剔除的患者較多。本院自2006年3月至2007年6月,對36例子宮肌瘤患者施行了經陰道子宮肌瘤剔除術,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36例子宮肌瘤患者,均要求保留子宮,年齡27~45歲,平均35歲。均已婚已育,曾陰道分娩34例,剖宮產2例,有生育要求12例,既往有下腹手術史12例,包括剖宮產2例,輸卵管結扎術8例,其他2例。子宮大小平均7.5周(4~12周),前壁18例,后壁20例,前后壁均有肌瘤6例;單個肌瘤24例、多個12例,肌瘤大小平均直徑4.6cm(0.5~10cm)。選擇標準:(1)要求保留子宮者;(2)子宮活動好,無明顯盆腔粘連;(3)子宮<14孕周,肌瘤最大直徑<10cm;(4)排除宮頸、子宮內膜等生殖道惡性腫瘤。
1.2手術方法
剖宮產子宮切口愈合分析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04年1~7月在我院分娩行剖宮產術的孕產婦1202例,除152例妊娠并發癥及合并癥外,行子宮下段橫切口新式剖宮產術的病例1050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44歲。手術指征:本組病例中就單一指征而言,胎兒宮內窘迫290例(27.62%)、頭盆不稱159例(15.14%)、社會因素155例(14.76%)、臀位150例(14.29%),其次是臍帶異常、ICP、引產失敗等。兩組病人均按常規進行各項術前準備,其手術指征、手術方法、麻醉方式、手術時間、術中術后失血量、身高、體重均無明顯差異。術后6h開始進流質,第1天開始進半流質,第3天開始進普食,留置導尿管24h后拔除,術后常規使用頭孢二代類抗生素及抗厭氧菌類抗生素,術后5天拆線,第6天行彩超了解腹部與子宮切口愈合情況。
1.2方法對1050例不同產程行新式剖宮產的產婦術后觀察其體溫、宮旁局限性固定壓痛、陰道流血情況,術后第6天行彩超檢查,子宮切口愈合判斷標準按照古自修[4]兩種聲像圖的診斷標準:子宮切口聲像圖呈平或弧狀強回聲光帶確定為愈合良好;子宮切口呈實質非均質團塊,子宮切口呈低或無回聲為主的混合性團塊確定為愈合不良。
1.3統計學方法所得數據采用SPSS軟件處理,資料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
2結果
2.1未臨產與臨產后第一產程行剖宮產術者子宮切口愈合情況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未臨產與臨產后第二產程行剖宮產者子宮切口愈合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1。
影像學變化和子宮肌瘤病理關系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DCE-MRI)在判斷子宮肌瘤病理類型中的價值。方法選取2016年2月-2019年2月在浙江省榮軍醫院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41例,術前均行DCE-MRI檢查。結果41例患者共計71個肌瘤經病理檢查,結果顯示普通未變性肌瘤49個,富于細胞性肌瘤11個,黏液樣變性肌瘤5個,透明樣變性肌瘤4個,囊性變肌瘤2個。MRI診斷子宮肌瘤類型與病理診斷結果Kappa值為0.828,一致性極佳;DCE-MRI診斷普通未變性肌瘤、富于細胞性肌瘤、黏液樣變性肌瘤、透明變性樣及囊性變肌瘤的準確率分別達到91.84%、81.82%、100.00%、100.00%及66.67%,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診斷子宮肌瘤病理類型總準確率為91.55%。普通未變性肌瘤和富于細胞性肌瘤達峰時間(TTP)明顯低于其他類型肌瘤,而最大對比增強率(MCER)明顯高于其他類型肌瘤,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DCE-MRI在子宮肌瘤病理類型診斷中有較好的應用價值,其判斷病理類型的準確性高。
關鍵詞:子宮肌瘤;病理類型;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應用價值
子宮肌瘤是子宮平滑肌瘤的簡稱,本病多見于育齡、喪偶及性生活不規律女性,多數患者無明顯癥狀,僅偶然盆腔檢查確診[1]。隨著肌瘤增長,患者腹部可見包塊,膀胱充盈時包塊最為明顯,患者可伴下腹墜痛,部分患者可因小黏膜下肌瘤而出現出血或月經不調癥狀,嚴重者可能影響生育,導致流產[2]。子宮肌瘤具有普通未變性肌瘤、富于細胞性肌瘤、黏液樣變性肌瘤等多種病理類型,不同分型對應的治療方案也各不相同[3],但常規的觸診、陰道鏡檢難以對其病理類型進行區分。為此,本研究選用磁共振成像(MRI)進行影像學檢測取得了顯著成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選取2016年2月-2019年2月在浙江省榮軍醫院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41例,年齡31~60歲,中位年齡50歲;臨床表現主要包括:腹痛、下腹腫塊、月經改變、尿頻及貧血等;單發肌瘤12例,多發肌瘤29例。納入標準:①均在本院行手術治療,且病理組織結果證實;②在本院行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DCE-MRI)檢查,且資料保存完整;③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有MRI檢查禁忌證者;②合并有子宮惡性腫瘤等患者。1.2方法1.2.1病理檢查術后將取出的樣本置于福爾馬林試劑內固定,切開瘤體,觀察其切面情況,行常規石蠟包埋操作,并4μm切片,蘇木素-伊紅染色后,選用重慶奧特光學顯微鏡有限公司生產的BDS400倒置生物顯微鏡進行鏡檢,并確定其病理類型。1.2.2MRI檢查方法選用GESigna1.5T超導磁共振儀,囑患者仰臥,給予患者體線圈檢測,T1W1橫軸面、矢狀面成像參數設置為:矩陣256*128,視野35*35cm;T2W1橫軸面、矢狀面成像參數設置為:矩陣256*224,視野35*26cm。此外,還需參照患者具體瘤體信息,酌情給予患者預飽和法脂肪抑制序列,并參照患者子宮、病灶體積及層間距的大小選用呼吸補償及腹帶加壓等方式降低呼吸運動偽影。1.2.3圖像分析觀察肌瘤MRI在T1W1、T2W1期的信號特征:①肌瘤信號強度:信號強度低于子宮外層肌提示為低信號,與子宮外肌層相似為等信號,強度與皮下脂肪或與膀胱內尿液相似為高信號。②信號是否均勻:如病灶在T1W1、T2W1是否均以高信號為主,還是以低信號為主,是否存在不均勻分布情況,不均勻表現為高信號還是低信號。③不均勻分布的分布位置如何,邊界是否清晰等。研究人員需根據以上方式對肌瘤MRI進行分型。1.3統計學分析統計分析采用SPSS19.0軟件,計數資料采用Fisher精確檢驗,一致性采用Kappa分析,Kappa值<0.40一致性差,0.40~0.75一致性好,>0.75一致性極佳。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子宮肌瘤婦女妊娠分娩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子宮肌瘤;妊娠;妊娠結局;肌瘤變性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妊娠與子宮肌瘤的相互影響以及子宮肌瘤對分娩、產褥期、圍產兒的影響。結果子宮肌瘤在妊娠期增大明顯,觀察組肌瘤直徑平均增加4.2cm,并有12例在孕期出現肌瘤變性。對照組2肌瘤直徑平均增加1.2cm,無一例出現肌瘤變性。觀察組中自然流產率、早產率、剖宮產率、產后出血率、產后惡露干凈平均天數均明顯高于對照組1。
近年來,隨著晚婚、晚育等生育觀念的改變,高齡產婦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子宮肌瘤合并妊娠成為影響妊娠分娩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本文對孕前及孕早期發現子宮肌瘤的54例孕婦進行妊娠期及分娩期、產褥期全程觀察分析。
1資料和方法
1.1研究對象2000年1月~2006年12月在本院檢查、分娩的孕前及早孕期發現子宮肌瘤的孕婦54例作為觀察組,隨機配對選取54例同期無子宮肌瘤孕婦作為妊娠對照組(對照組1),隨機選取54例同期體檢發現子宮肌瘤的非孕婦女作為非妊娠對照組(對照組2)。觀察組患者年齡25~42歲,≥35歲19例;初產婦43例,經產婦11例。
1.2方法孕前已知有子宮肌瘤及在孕8周前發現子宮肌瘤的孕婦于妊娠6周內行腹部B型超聲檢查,測量肌瘤的大小,以肌瘤的最大直徑作為評估肌瘤大小的指標,于孕中期23周左右及38~40周兩次復查B超,記錄肌瘤變化。非孕期子宮肌瘤患者予定期檢查,復查B超測量肌瘤的大小,截取相當于整個孕期的隨訪時間作為觀察時限評估肌瘤變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