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升級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9 11:14: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轉型升級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一、加工貿易是我國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改革開放后,中國調整了經濟發展戰略,從計劃體制下的“進口替代”戰略,轉變為“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相結合”的戰略,即在資本、技術密集部門繼續實行進口替代的戰略,而在勞動密集部門實行出口導向的戰略,開放部門的主要責任是為進口替代部門引進技術、設備和原材料提供外匯。因此,中國對外開放的核心目標是出口創匯。
圍繞“出口創匯”這一核心目標,中國的開放戰略主要在兩條主線上展開,一是吸收出口導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資,二是鼓勵本土企業擴大出口。在第一條主線上,政府采取了多種措施,包括建立特殊經濟區、完善基礎設施、對外資實行優惠的稅收政策,以及對外資項目進行篩選,鼓勵出口導向型的項目。一方面對外資項目提出績效要求,主要是本地含量、外匯平衡和出口比例的要求;另一方面對出口型企業(出口超過其產值70%)在所得稅方面給予再減半的優惠。其中最為重要的政策措施之一,就是實行加工貿易政策。
中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之際,正值日本和東亞新興經濟體勞動密集型產業因成本上升而對外尋求低成本生產加工地之時。這些投資項目具有“大進大出”的特點,其原材料、零部件需要從母國或其他經濟體進口,其產品需要出口。適應這些外資項目這一特點,是中國能否抓住東亞地區產業轉移機遇的關鍵。一方面,中國的進口替代部門仍需高關稅及非產品稅壁壘的保護;另一方面,高關稅等貿易壁壘又會阻礙出口導向型的外資項目進入中國。如何才能既保護進口替代部門,又使出口導向的外資項目在華低成本運作呢?為此,中國政府實行了加工貿易政策,即企業用于加工復出口的進口料件,進口時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稅(1994年之前主要是產品稅,之后是增值稅和消費稅)。這一政策消除了中國的高關稅與增值稅對使用進口料件的阻礙。隨著加工貿易在國內產業增值鏈條的不斷延伸,海關、檢驗檢疫等管理部門不斷改進監管,在通關程序、跨關區結轉等方面大大提高了便利化程度,使得加工貿易在全國范圍內發展。
加工貿易對于我國成為吸收外資大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93年以來,中國一直是世界上吸收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累計吸收外商直接投資超過8000億美元。但來華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活動具有特點,世界上跨境投資中,2/3在服務領域,而中國吸收的外資中,71%在制造業。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前,我國對外資企業內銷存在種種限制,因此,來華制造業的外資主要是從事加工貿易的,加工貿易出口中,超過80%是由外商投資企業完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加工貿易政策對于吸引外商投資在華開展出口活動的重要性。換言之,如果沒有加工貿易政策,中國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吸收外資的局面。
中國加工貿易對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具有顯著作用。一般而言,發展中國家由于其制造業國際競爭力低下,缺乏國際銷售渠道,因此出口競爭力普遍不強,成為制約其工業化進程與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我國也不例外。但是,由于實行加工貿易政策,我國成功地承接了出口導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資,將外資企業在技術、管理、設備、銷售渠道、品牌等優勢與我國勞動力、土地成本、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優勢有機結合,使我國迅速成為面向全球的低成本加工制造基地。加工貿易快速發展,占出口的比重已經超過一半,成為我國對外貿易中最重要的一種方式。
領導在轉型升級上的講話
加快工業經濟實現轉型升級,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市委三屆六次黨代會精神,實踐“工業立市”和“三個”戰略的重要舉措。當前,我市工業經濟面臨著嚴峻挑戰,外有世界經濟危機的壓迫,內有工業經濟發展自身存在的結構性、素質性和體質性矛盾,加快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刻不容緩。在此之際,舉辦全市轉型升級專題研討班,互學所長,共論經濟發展,非常及時,意義重大。參加這個研討班的學員都是我市工業經濟的主管領導,是發展我市工業經濟的骨干力量,非常高興與大家一起探討我市工業經濟的轉型升級。下面我講三方面內容:
一、科學分析當前的工業經濟運行情況
隨著世界經濟危機的蔓延,我市工業經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從去年9月份開始,我市經濟增長速度不斷下滑,規模工業產值從去年9月增幅14.4%下滑到今年3月的-9.7%。規模工業產值、外貿出口、工業性投資、工業用電量等指標都出現了改革開放以來首次負增長。但我們在看到當前我們面臨的嚴峻形勢的同時,要科學分析當前工業經濟的運行情況,既要對面臨的問題和形勢有正確的判斷,也要對經濟的復蘇抱有堅定的信心。
今年1-5月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029億元,同比下降8.5%,比一季度提高3.1個百分點,高出全省平均增幅0.4個百分點。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工業產值增幅明顯回升(見表一,擬將講話稿及相應圖標做成ppt文件投影顯示)
同期,完成工業性投資125.5億元,同比下降2.1%,比一季度回升了14個百分點。工業用電量累計42.9萬千瓦時,同比下降3.1%,比一季度提高了2.1個百分點。外貿自營出口38.2億元,同比下降16.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個百分點。從3月份開始工業性投資和工業用電量復蘇明顯(見表二)
工業經濟效益和景氣指數也逐步回升。1-4月工業經濟效益綜合得分累計190.9分,分別比1-3累計和1-2月累計高7.6分和17.1分。二季度工業企業生產總量景氣指數、產品訂貨景氣指數、外貿訂貨景氣指數、產品銷售景氣指數為124.1、102.2、98.4、121.2,分別比上季回升48、16.7、11.2、45.3點,均從“較為不景氣”、“相對不景氣”區間進入“較為景氣”或“微景氣”區間。工業企業融資和流動資金景氣指數也繼續回升,分別以128.4和120.1雙雙進入“較為景氣”區間,較去年同期分別回升35.9和6.8點。
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研究
一、“互聯網+”背景下鄉村旅游發展特征
1.旅游信息在線化、移動化。信息是互聯網的強項,互聯網可以最大程度解決過去旅游信息不對稱的現象。“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伴隨移動4G網絡和WIFI的普及,游客出行依靠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程度越來越大,許多實證研究都得出網絡已成為游客獲取旅游信息的首選媒介。在“互聯網+”時代,游客不僅能便捷地從互聯網獲取大量旅游信息,還可以隨時隨地分享海量信息,互聯網改變了旅游信息的傳播格局。游客出游前不僅可以通過互聯網查詢旅游目的地的吃、住、行、游、購、娛等行程信息,還可以查詢大量旅游點評信息,以幫助他們做出游決策;在旅游過程中通過移動互聯網,只需要一部手機游客就可以進行旅途導航、導游、導吃到導購,還可以分享旅游體驗;行程結束后,游客還可以在網絡上點評旅游產品和服務,旅游投訴也可直接在互聯網上完成。另外,旅游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也積極融入“互聯網+”時代,運用“互聯網+”思維,通過自建網站或與在線旅游服務平臺合作的方式,主動旅游產品和服務信息,隨時隨地的為潛在旅游者提供服務,實現旅游信息的在線化、移動化。2.鄉村旅游需求精眾化。旅游者的旅游偏好受到旅游者知識集的影響,互聯網上豐富的信息資源以及較低的信息收集成本改變了人的知識集,也改變了旅游者的旅游偏好。[2]在“互聯網+”背景下,大部分旅游者已經不是簡單的大眾化消費者,也不再簡單地追求單一的旅游體驗,傳統的農家樂、采摘園等鄉村旅游產品已無法滿足當前鄉村旅游者的需要。鄉村旅游者更注重自身的體驗和興趣愛好,消費需求更加多樣化、差異化、個性化和小眾化,旅游者對鄉村旅游產品的品質體驗要求更高、參與性更強,自助、個性和休閑成為當前鄉村旅游需求的特征,鄉村旅游消費呈現出精眾化的特征。3.經營管理數字化、平臺化。信息技術的進步,使旅游企業從市場調研、設計產品到市場營銷,從接待服務、行程調控到安全監控,從客戶管理、財物管理、人力管理到績效管理,全部實現了旅游商務經營數字化,旅游業已經開啟經營管理數字化的時代。旅游企業利用云計算、大數據技術可以準確記錄游客的消費紀錄,并對游客的消費需求、購買方式和消費模式等消費特征做出分析,在此基礎上旅游供應商可適時地、有針對性地調整旅游產品的供應,生產出形態多樣的、更加貼近消費者需求的旅游產品,定制旅游成為可能。艾瑞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在線旅游市場出行人次達到2.99億人次,在線旅游市場規模達6621.8億元,在線旅游在整體旅游市場中的滲透率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傳統旅游企業通過自建網絡平臺或與大型在線旅行服務商合作開展電子商務,實現旅游產品和服務的在線分銷。因此,在鄉村旅游領域,一批互聯網企業進軍鄉村旅游市場,著力打造鄉村旅游網絡平臺,爭奪O2O市場,以“線上+線下+融合”的視角重塑鄉村旅游新生態。4.旅游營銷智慧化。在互聯網時代,旅游營銷渠道更加多樣化、細分化,除了傳統的媒體,搜索引擎及垂直搜索引擎、垂直旅游社區、垂直旅游媒體帶來了更多的旅游營銷變化。搜索引擎營銷、社交媒體營銷、社區營銷、病毒式營銷、網絡視頻營銷、口碑營銷、事件營銷等網絡營銷方式已廣泛應用于旅游業,并取得了優于傳統營銷方式的效果。網絡營銷具有全球性、經濟性和互動性強的特點,旅游企業可以與消費者通過電子郵件、社交媒體等多種信息手段進行實時雙向互動溝通,使旅游消費者全程參與到營銷管理中,隨時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定制旅游產品,消費者的消費意愿和動機得到了尊重和滿足。與此同時,旅游消費者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旅行體驗生成旅游信息并通過在線媒體分享傳播,用戶生成內容信息開放性較高、用戶信任度高,能夠影響其他游客的出游決策,游客也可以作為旅游營銷者。在“互聯網+”背景下,網絡是旅游營銷的主要渠道,游客可以全程參與到旅游營銷中,旅游營銷進入智慧化階段。
二、“互聯網+”背景下鄉村旅游轉型升級路徑
1.產品升級。鑒于“互聯網+”時代游客需求的變化,傳統的鄉村旅游產品已不能滿足當前游客的需求,因此,鄉村旅游管理者要保持創新意識,積極融合新技術,升級鄉村旅游產品。第一,融入創意旅游思維,開發新業態類型產品。挖掘鄉村旅游地歷史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農業文化,并進行提煉、解析和延伸,[3]創造性轉化這些文化,去深度創意鄉村旅游產品,拓展與開發原鄉休閑、國家農業公園、鄉村營地、鄉村莊園、休閑農場、鄉村博物館、市民農園、民宿等新業態產品,使旅游者在享受鄉村田園風光的同時,獲得發掘創造潛能的機會,學習并體驗鄉村旅游地文化、藝術、傳統及生活方式,實現鄉村旅游由農家樂、采摘園向鄉村休閑度假的跨越。第二,融入在線旅游市場,開發鄉村定制旅游產品。傳統的鄉村旅游企業應積極融入在線旅游市場,改變以往出售單一旅游產品的方式,將滿足不同旅游的個性化需求為核心,開發鄉村定制旅游產品。通過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如企業官網、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等平臺,鄉村旅游經營者可以與每一位客戶進行溝通,深度了解客戶訴求、明確旅游目的和預算,讓旅游者參與到鄉村旅游產品設計、開發和生產,以此設計出符合旅游者需求的高品質鄉村旅游方案,客戶滿意度得到提高,鄉村旅游經營者與旅游者之間的關系得到良性發展。此外,鄉村旅游企業還需要通過管理信息系統和數據庫技術來詳細記錄每一位客戶的旅游偏好和個人信息,同時,客戶定制的旅行記錄也應該被保留,如遇到旅游需求類似的游客,可以做為參考,并作適當調整形成新的定制旅游產品,由此可以實現鄉村定制旅游產品的規模化管理。2.經營管理模式升級。在“互聯網+”時代,為應對經營管理數字化、平臺化的變化趨勢,鄉村旅游的經營管理模式應從智慧旅游管理和線上+線下+融合兩方面來進行升級轉變。首先,推進鄉村智慧旅游管理,將信息技術積極應用于鄉村旅游經營管理中。鼓勵鄉村旅游企業使用技術先進、性能可靠的信息技術產品,通過專業管理信息系統,鄉村旅游從客戶管理、財物管理、人力管理到績效管理,從市場調研、設計產品、接待服務到安全監控全都可以實現數字化。信息技術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鄉村旅游管理效率,有效配置資源,更好的滿足游客需求,為游客提供便捷、人性化的旅游體驗,還可以實現信息資源在鄉村旅游企業和旅游行業主管部門之間的互聯互通和安全共享。其次,積極融入線上平臺,形成線上線下緊密結合的高效管理模式。隨著在線旅游市場滲透率的不斷提高,融入線上經營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必然趨勢,條件成熟的地區可以自建區域性的鄉村旅游電子商務平臺,整合區域內的鄉村景點、農家樂、民宿、特產等,使電子商務平臺成為鄉村旅游形象的展示平臺,同時實現鄉村旅游產品和農產品的在線展示與預訂;也可以選擇與成熟的大型在線旅行服務商(如:攜程網、途牛網等)合作,以這些網站作為鄉村旅游產品的展示和預訂平臺,同時借助平臺的影響力,還可與游客進行在線互動,開展精準的在線營銷活動;鄉村旅游目的地還可以在淘寶上開設旅游旗艦店,旅游旗艦店不僅是鄉村旅游的銷售展示平臺,還可以作為當地農產品、手工藝品和旅游紀念品的銷售展示平臺。鄉村旅游企業可通過線上平臺完成鄉村旅游信息展示、營銷、互動、預訂、支付等游前服務,再到線下提供個性化多元化的鄉村旅游服務,形成線上線下融合的O2O閉環過程。3.營銷模式升級。“互聯網+”背景下,旅游業已進入智慧營銷階段,鄉村旅游經營者應具備網絡營銷思維,在做好線下營銷的同時,積極運用網絡營銷方法和工具,構建鄉村旅游智慧營銷體系,加大線上營銷的力度。第一,注重整合營銷和品牌營銷。“互聯網+”背景下各自為戰式的營銷已無法達到營銷效果的,鄉村旅游應注重整合區域性的鄉村旅游資源,統一包裝形象、統一整合產品、統一規劃線路,打造村莊整體的“鄉村旅游名片”,或是區域性鄉村旅游目的地的綜合感知,[4]塑造鄉村旅游品牌。最終實現資源共享、形象整合和市場一體化基礎上的整體化營銷。第二,構建鄉村旅游智慧營銷體系。鄉村旅游智慧營銷體系的構建可從三個方面進行:其一,通過多種方式建立鄉村旅游信息渠道,建立專業鄉村旅游網站,開發鄉村旅游APP,也可以在知名OTA網站設立專門網頁,還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平臺推送鄉村旅游資訊、推薦產品,讓潛在的游客可以第一時間通過不同渠道了解旅游信息,也能通過網絡、電話等多種方式及時得到幫助,并在咨詢、投訴等方面給游客提供盡善盡美的服務;其二,合理使用網絡營銷工具,鄉村旅游適當運用搜索引擎營銷、社交媒體營銷、社區營銷、病毒式營銷、網絡視頻營銷、口碑營銷、事件營銷、網絡廣告等網絡營銷方式來以較低的成本達到定向精準、深度實效的營銷目的;其三,自媒體運營,鄉村旅游經營中每個從事具體工作的部門都推出各自的微博、微信公眾號,建立鄉村旅游微博矩陣、微信矩陣,形成群發優勢,可以有效地推送鄉村旅游信息、傳播鄉村旅游目的地形象,并與游客進行線上互動。自媒體運營需要精心策劃宣傳創意,精確實施自媒體的系列活動,精誠維護社交媒體粉絲關系。在新媒體營銷中可融入新興科技成果,如小游戲、真人秀、網絡直播等,通過旅游達人、旅游網紅進行旅行直播,隨時與廣大網友互動交流,吸引網友參與直播互動。第三,重視用戶生成內容,提高游客的網絡在線分享率。當下,人們已習慣于將自己的心情和所見所聞用手機記錄下來,隨時隨地將這些內容通過自媒體或專業的旅游分享平臺傳遞給他人,這也就形成了對當地旅游的二次營銷。與主流媒體網站的信息相比,互聯網用戶生成內容具有分享精神、信息開放性、雙向交流、用戶信任度較高等特點,用戶在即時在線媒體生成內容中更能體驗到滿足感。因此,鄉村旅游地應注重提供鄉村旅游產品的實時動態分享,提高游客的網絡在線分享率,實現化客體消費為主體宣傳。4.保障體系升級。首先,應加強建設和完善智慧鄉村旅游基礎設施,重點加強環境整治、道路建設、綠化建設、基礎網絡建設和餐飲、住宿、娛樂、醫療衛生等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其次,整合鄉村公共信息咨詢平臺,公共服務信息,分析鄉村旅游相關數據,為游客提供一站式鄉村旅游信息咨詢服務。在此基礎上建立鄉村智慧旅游服務平臺,實現鄉村旅游產業數據整合、客流實時監測、景區景點遠程視頻監控及網上觀景、旅游車輛GPS定位管理、住宿接待情況實時統計、旅游運行監管、旅游安全應急管理、從業人員網絡培訓等智慧功能。鄉村智慧旅游服務系統的建立以及新一代智能識別和智能傳感信息技術,可為旅游者提供智慧化導游、導航、導覽、導購服務,實現智能化升級。最后,引進信息技術人才,建立鄉村旅游人才智庫。鄉村旅游的主要從業人員是農民,農民的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在鄉村旅游企業中既懂旅游行業、又懂數據軟件操作和互聯網經營的人才嚴重缺乏。建立鄉村旅游人才智庫可以有效解決鄉村旅游轉型升級過程中人才缺乏的問題,一方面,積極引入信息技術人才,引導和鼓勵大學生到鄉村旅游企業就業,年輕人群體接觸新生事物快,具備互聯網思維,熟悉電商的操作流程,網絡營銷、自媒體營銷等各種信息化的應用,對鄉村旅游的轉型升級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政府部門可以設立專項培訓基金,與相關企業或高校合作,對經營鄉村旅游的農戶或企業開展信息技術、網絡營銷、電子商務技能等方面的培訓,政府還可以有意識地培訓一些新型職業農民、返鄉創業人員,讓他們成為擁有互聯網思維、掌握信息技術的市場主體。
三、結語
“互聯網+”背景下,鄉村旅游呈現旅游信息在線化和移動化、旅游需求精眾化、經營管理數字化和平臺化、旅游營銷智慧化的發展特征,鄉村旅游轉型升級已成為當前必須面對的問題,本文從產品、經營管理、營銷模式和保障體系四個方面分析了“互聯網+”背景下鄉村旅游轉型升級路徑。但是,在鄉村旅游實踐中還存在著不少制約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的障礙因素,還需學界和業界作進一步的研究,探討對策,以促進互聯網時代鄉村旅游的產業發展。
我國鄉村旅游的轉型與升級探索
摘要:本文從背景分析入手,對我國鄉村旅游轉型升級面臨的問題,基本任務和總體思路進行了探討,并從產業、產品、市場、合作組織和教育培訓五個層面提出了轉型升級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鄉村旅游轉型升級
自20世紀80年代末深圳舉辦荔枝節開始,我國現代鄉村旅游的發展已有20多年的時間。在這20余年中,全國各地鄉村旅游蓬勃發展,特別是自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歷史任務提出之后,鄉村旅游被列入各級政府的發展議程與重點扶植對象,發展更是迅速。實踐證明,鄉村旅游在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促進農村就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城鄉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確作用顯著。但也不可否認,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在經過了一輪較快的發展之后,遇到了一定的瓶頸,急需從粗放型(外延型)到集約型(內涵型)、規模型(數量型)向效益型(質量型)、觀光型向休閑型、體驗型轉變,才能真正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一、新時期我國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的背景
近年來,隨著國內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節假日的增多,帶薪假期的推行,旅游業發展契機良好。在近距離出行規律的作用下,城市居民的出游頻繁的指向郊縣,40cYo以上的目的地是城市周邊的鄉村地區,鄉村旅游更是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階段。特別是2006年黨中央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后,全國范圍內鄉村旅游活動開展的如火如荼。為推進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2006、2007年國家旅游局分別把當年旅游發展主題定為“中國鄉村游”、“中國和諧城鄉游”。2009年國家旅游局又推出“國民休閑計劃”,同時,各個地區也都制定了相應的惠農政策,不僅奠定了鄉村旅游發展的政策基礎,也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各地鄉村旅游蓬勃發展。據測算,2008年全國鄉村旅游接待游客超過4億人次,鄉村旅游收入超過600億元,約占全國旅游接待總人數和旅游總收入的23()0和8%。
有學者認為我國鄉村旅游在2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資源特色導向時期、農業產業帶動時期、政府政策驅動時期,最終進入了現在的市場需求導向時期。但與鄉村旅游發展成熟的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鄉村旅游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數量多,質量差,產品雷同,經營粗放,產業發展嚴重滯后于需求的變化。2008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將“轉型升級”、“轉型增效”上升為國家層面的旅游發展戰略,使旅游業轉型升級成為我國旅游業界與學界關注的焦點,鄉村旅游電不例外。而隨著我國城鄉一體化和新農村建設進程的加快和深入,金融危機帶來的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旅游產業自身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尤其是旅游市場需求的變化,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面臨新的目標、機遇和挑戰。在上述背景下,問題的解決和新目標的實現最終都離不開鄉村旅游的轉型與升級。
旅游業轉型升級調查匯報
一、旅游業轉型升級的基本認識
轉型升級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一是經濟的轉型升級,二是產業的轉型升級,三是企業自身的轉型升級。在市場經濟中,消費的轉型升級是產業和經濟轉型升級的最大動力,因此以滿足消費者需求,實現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企業自然是轉型升級的主體。而企業也只有通過不斷的轉型升級,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最終勝出。一般而言,企業的轉型升級與產業、經濟轉型升級的目標是一致的,比如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也會提升企業和區域經濟的整體競爭水平。但企業因為逐利的本性,也可能做出與產業、地區經濟轉型升級要求相反的選擇,比如很多企業對環保的重視可能更多是來自于外部的壓力而不是企業的責任。對產業而言,轉型升級是在充分發揮企業主動性的基礎上,通過整合業內資源,吸引新增資源,吸納其他產業轉移的資源,提高行業的整體競爭力,從而實現產業自身的發展。同時符合科學發展需要的產業轉型升級也是對經濟轉型升級的促進,比如旅游業的轉型升級,會增加一個地區服務業在整個經濟中所占的比重,這種“軟化”經濟的作用對于經濟的協調發展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而經濟的轉型升級,則包括不同產業結構的優化,區域、城鄉經濟的平衡發展,對集約化發展方式強調等方面的內容,這也是企業轉型升級和產業轉型升級結果的集中體現。
作為一個產業,旅游業的轉型升級是指依托于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以滿足多元化、多層次、復合型的旅游需求為出發點點,以提升服務質量為落腳點,通過旅游企業經營方式的創新、新型旅游產品的創造,通過政府部門對旅游發展方式的引導,對旅游經濟運行的監管,進而實現旅游服務水平明顯提高,旅游市場明顯凈化、游客滿意程度明顯增加,帶動經濟轉型升級作用明顯增強和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效益得到全面體現的過程。
在旅游業的轉型升級過程中,企業比政府更能發現和捕捉市場機會。因此對旅游行政部門而言,決不能越俎代庖,試圖取代旅游企業在轉型升級中的主體地位。比如,旅游行政部門倡導多年的汽車旅館、自駕車營地建設,旅游企業反應冷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一市場目前在中國還并不成熟,因而很難吸引資金的大規模進入。而先前并沒有引起旅游行政部門注意的經濟型飯店,最近幾年卻吸引了大量的資本,并在市場上火得“一塌糊涂”。兩廂對照,值得思索和玩味的地方不少。當然,旅游行政部門雖然不是轉型升級的主體,但是在推進旅游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仍然大有文章可做。比如,旅游供給涉及各個環節,其中也不乏公共產品的投入(比如景區道路的建設),因此單靠分散的企業,要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有較大的難度,這就需要旅游部門積極爭取政府的支持,加大旅游公共產品投入。再比如,旅游市場秩序會對旅游消費行為產生直接影響。單個旅游企業理性的選擇是根據市場來確定自己的經營行為,而很少有動力和有能力去改變市場運行的規則。因此如果市場出現問題,就會造成“劣幣驅除良幣”,這無疑不利于旅游業的轉型升級。這就要求旅游行政部門和其他維護市場秩序的部門一起,創新監管方式,實現旅游經濟的健康運行。
此外,企業的目標是追求利潤最大化,這就意味著旅游企業的有些行為并不一定符合旅游業轉型升級的需要。比如旅游業的轉型升級應該符合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發展的基本要求,這可能會要求旅游企業加大環境保護方面投入的力度,因而會降低企業的利潤率。因此,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投入力度,為旅游業的轉型升級創造必要的條件;應該引導旅游企業在實現自身發展的過程中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應該深入了解旅游市場的發展變化,把握游客和旅游企業的需求,因勢利導,充分履行自己的職能,創造性的開展工作來推進旅游業的轉型升級。從這個意義上講,雖然轉型升級的主體是旅游企業,但旅游部門應該成為推進旅游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從大的方面說,旅游業的轉型升級伴隨著旅游發展的全過程。而從最近幾年的情況看,由于內外條件的變化,旅游業轉型升級的速度明顯加快,可以說,旅游業正在進入“從量變到質變”的前夜。正因為此,2011年,在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推進轉型升級被作為國家層面推動旅游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戰略,這也為今后數年旅游業的發展確定了基本的目標和方向。因此如何全面深入認識轉型升級的一系列問題,在當前這個旅游業發展的關鍵時期,顯得迫切而重要。
轉型升級創新交流
“在目前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的形勢下,交通作為‘先行官’如何通過加快發展現代交通業,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拉動經濟健康有序增長?”帶著這個課題,由省交通廳負責人帶隊的調研組正在全省深入調研。
交通運輸產業是基礎產業、先導產業,更是民生產業。“車輪一動就是工作”,這是交通工作特殊性的真實寫照。根據省委統一部署,省交通廳以“加快轉變交通發展方式,全面推進現代交通‘三大建設’,切實提高‘三個服務’的能力與水平”為實踐載體,認真開展學習實踐活動。
在浙江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形勢下,交通部門作為社會和國民經濟的先行官,在學習實踐活動中更需要解放思想、理清思路。在省交通廳組織的為期3天的集中學習中,圍繞“如何為轉型升級新跨越當好先行官”的大討論熱烈而活躍。“現代物流業已經成為推動我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在浙江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形勢下,需要大力發展物流業,降低運輸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交通部門要努力克服資金供求的矛盾,探索新的融資模式,開辟新的融資渠道,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積極拉動內需,帶動經濟增長。”“要抓住國家支持長三角率先發展的機遇,研究推進交通一體化、網絡化。”思想的碰撞和交鋒,形成了貫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進現代交通“三大建設”、實現浙江交通轉型發展的共識。
開門納諫,問計于民,省交通廳開展的調研活動務實而開放。近日,該廳采取書面、懇談會、網絡、調研、廳領導走訪聯系點、設置意見箱、熱線電話、短信等方式,分不同對象從不同角度征求意見。面向專家學者群體,征求對交通轉型發展的意見和建議;面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征求當前交通發展急需解決的突出問題;面向全行業,深入探討制約浙江交通科學發展的深層次問題;面向全社會,推出“交通為你辦實事”大征集活動,充分征求民意。
省交通廳負責人表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學習是關鍵,實踐是根本,落實是目的。在前一階段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礎上,接下來的半個月時間里,省交通廳將圍繞認清、評估當前形勢,在“兩創”總戰略中爭取更大的作為;圍繞中央加快長三角一體化的良好機遇、國家機構改革的重大戰略時機,進一步推進現代交通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實現交通由基礎產業型向現代服務型行業轉型,在轉型過程中發揮交通自身的能力、效率、水平;在區域平衡、城鄉協調發展中,做出更顯著的貢獻;根據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的原則,在廣泛聽取民意的基礎上確定交通部門近期要解決的“十件實事”等五個方面,分析問題,找準薄弱環節,理清工作思路,明確工作重點,制定政策措施,狠抓工作落實。
“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需要進一步統一思想,在執法辦案中堅定不移地堅持政治效果、社會效果、法律效果的有機統一。只有這樣,檢察工作才能在服務科學發展,促進浙江經濟轉型升級上有所作為”。10月30日下午,在省人民檢察院機關舉行的宣講報告會,省檢察院主要負責人明確提出,要在統一執法思想、解決突出問題、創新體制機制、促進科學發展四個方面下功夫、見成效。
產業轉型升級調查報告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個共同課題和難題。隨著區域經濟發展進程的轉變,原有經濟發展方式的不適應性日益顯現,亟待從傳統經濟向創新型經濟轉變,轉型升級是經濟規律使然,也是我區發展階段變化的內在要求和保持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鎮作為縣的傳統的資源重鎮和工業強鎮,轉型升級的任務更艱巨、考驗更嚴峻。本文將結合當前經濟發展實際,就加快推進鎮產業轉型升級提出粗淺認識。
一、鎮概況及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鎮系縣西大門,是全縣工業、經濟發展重鎮之一。鎮駐地離縣城72公里,全鎮幅員面積62.26平方公里,地理位置東徑104°52′5′-104°53′50′,北緯28°13′52′-28°19′11′,東西長10.9公里,南北寬9.98公里,海拔高度在550-1456.7米之間,地貌單一,全為低中山區,土壤以黃壤為主,有少量紫色土和水稻土。平均溫度14.5℃,常年日照1000.2小時,平均降雨量1840毫米,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適中,雨熱同季,無霜期可達300天。現全鎮轄9個村,58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云龍社區),總人口10800人。
鎮東接苗族鄉,南連毓秀苗族鄉,北靠梅硐鎮,西鄰縣底硐鎮,處于縣、、三縣交界處,均與三縣形成公路網絡,交通便利,地下礦產資源種類繁多,以石灰石、煤碳、硫鐵礦、高鋁礦為主,全鎮現有6個煤礦,3個硫鐵礦,瓦斯發電廠1個,采石場5個,太平工業園b區、礦業公司、集團落戶,鎮建“工業大鎮、經濟強鎮”已初具規模。鎮內旅游資源豐富且極具特色,喀斯特地貌隨處可見,大小溶洞50多個,是石海洞鄉風景區之一,且位于蜀南竹海、石林-博望山、縣僰人懸棺的中心過渡地帶,旅游開發潛力巨大。
2013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gdp)65311萬元,同比增長8.6%,農民人均純收入8810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3015萬元;完成工業技改投資36847萬元;固定資產投資40320萬元;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34750萬元,;新包裝項目3個(漆樹、生豬、煤矸石磚廠),新引進項目3個(聯友醫院、加興村現代農業基地、新塘村新村建設項目)。
但結合近年的產業發展及經濟增長情況,從三次產業看,鎮農業規模化、產業化水平較低;工業總體增長乏力、后勁不足;服務業發展緩慢。具體表現為:
淺談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對策
摘要:2008年之后世界經濟一直處于復蘇乏力的態勢,我國的經濟發展受其影響也進入調結構穩增長的新常態期。加工貿易作為曾經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在這一時期面臨著國際分工地位偏低、比較優勢逐漸削弱以及核心技術缺乏的問題。以產品內分工理論為依據,通過進一步細化分工,可以增強加工貿易企業對國際分工的參與程度,培育核心技術,提升產業間關聯程度,并借助政府協調加強物流、現代服務等商業配套服務,實現對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產品內分工;加工貿易;產業關聯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致使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狀態。中國經濟受此影響也結束了過去三十多年來每年10%左右的高速增長,進入到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新常態階段。從出口和國際收支來看,在這一時期,如何做好國際貿易,已經成為我國當前國際貿易研究最為緊要的任務。加工貿易是我國重要的貿易方式之一,對我國培育外向型經濟、參與國際分工、拉動國內經濟增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隨著經濟新常態時期的到來,加工貿易也需要順應形勢,轉型升級。本文以產品內分工理論為基礎分析探討新形勢下加工貿易如何實現技術突破,形成新的比較優勢,借此在我國東部地區實現轉型升級,并能夠支持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
一、產品內分工的概述及相關文獻綜述
國際分工源自國家間比較優勢的差異。基于國家間要素稟賦差異產生的比較優勢使得國際貿易發生在產業間層面。隨著技術革新和管理理論的提升,生產過程的可分割性使得一個行業的分工從國內分工演進到國際分工,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也由產業間貿易變為產業內貿易。20世紀九十年代至今,經濟全球化水平不斷提高,基于生產網絡的全球化,國際貿易產生了一種新的分工形式———產品內分工。產品內分工的本質是傳統產業內分工的延伸,在堅持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將原有的以產業為目標的貿易細化到產業內部,細化到生產過程中的不同工序或區段。制造業及相關產業具有產品內分工的特定,能夠清楚地界定中間品和最終品。產品內分工大量發生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各個國家根據各自的要素稟賦狀況的差異而獲得比較優勢,承擔該價值鏈上某一個或幾個環節的生產,與其他國家構成產品內分工。從產品內分工對我國貿易的影響層面上,蒲華林、張婕(2007)研究了中美貿易順差之后提出產品內分工是中美貿易順差存在的長期協整關系,美國及東亞國家產業結構升級帶動我國加入產品內分工。唐海燕、張會清(2009)通過實證分析發現產品內國際分工對提升價值鏈具有顯著推動作用。人力資本、服務質量和制度環境是實現這一提升的關鍵前提條件。張曉娜、劉希宋、王發銀(2009)從產業價值鏈的視角提出應加大政策引導,把握轉型方向,有針對性地對加工貿易進行轉型升級。將產品內分工與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相結合,高越(2006)分析了產業內分工和產品內分工的模式差異,指出我國的加工貿易應該追求動態比較利益,提升分工層次,并可以利用跨國公司的積極作用。黃飛娜、金余會(2009)提出加工貿易應不斷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在產品內分工的國際分工框架下不斷提高分工層次。葉穎、孫德涓(2016)則指出加工貿易企業應延長產品價值鏈,參與盡可能多的產品內分工環節并完善配套產業,提高中間產品的國內采購率。從以上的文獻梳理中可以看出,2008年危機之前,對產品內分工與我國加工貿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借助產品內分工培植加工貿易新的比較優勢。危機之后,尤其是近幾年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階段后,對加工貿易的升級要求更加迫切,借助產品內分工理論如何提升加工貿易在產品價值鏈的分工地位以及如何借助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拉動國內相關產業共同發展成為新的研究重點,這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二、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現狀
淺談對外貿易轉型與升級
【摘要】對外貿易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基于此,本文首先從對外貿易發展、產品結構調整以及企業發展等方面分析了我國對外貿易轉型與升級的價值,其次從品牌建設、“一帶一路”戰略、合作范圍、對外貿易人才以及政策保障等方面對對外貿易轉型與升級的思路進行了探討,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國際經濟貿易;對外貿易;轉型;升級
從國際經濟貿易環境來看,國外一些國家在金融風暴的制約下,經濟發展比較緩慢,消費水平比較低,進而對我國對外貿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另外,由于我國企業在管理、經營以及決策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再加上我國人民幣匯率缺少穩定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國內企業開展對外貿易活動的難度。所以我國有必要在明確當前貿易環境的基礎上,通過對外貿易的轉型與升級,對這些問題進行有效處理。
一、我國對外貿易轉型與升級的價值分析
(一)有利于對外貿易發展。在對外貿易轉型和升級的基礎上,我國企業可以對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發展要素進行有效汲取,并將其作為全球市場發展的參考依據,對自身的不足之處進行完善,通過“引進來”、“走出去”來提高我國的對外貿易水平。(二)可以調整產品出口結構。在對外貿易的整個過程當中,產品出口占有重要地位,要想對對外貿易效果進行有效保障,就必須對產品結構進行合理調整。現階段,我國各大行業還缺少對產品出口結構的正確了解,因此并沒有對產品結構進行合理制定,為行業發展以及我國經濟發展等帶來了眾多不利影響。而對對外貿易進行轉型與升級,我國企業可以對先進的技術手段進行引進,進而對產品出口結構進行優化調整,并結合國際經濟貿易環境,對產品出口比重進行合理調整。另外,企業也可以對設備、原材料以及其他資源等進行積極引進,不僅有利于實現全球范圍內的產品交易均衡,同時也可以達到合作共贏的目的。(三)有利于我國企業的發展。我國多數企業在管理策略以及技術手段等方面都要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無法對國際市場需求進行有效滿足,降低了自身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優勢。而通過對外貿易的轉型與升級,能夠拓寬我國企業和世界接軌的渠道,并將西方先進的管理策略以及技術手段等引入到自身的發展當中,進而提高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特別是對于一些制造企業來說,先進技術以及研發能力等對其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可以借助對外貿易轉型的優勢來實現自身經濟全球化的目的[1]。
二、對外貿易轉型與升級的思路
農村金融轉型升級改革內涵分析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貫穿于“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本文論述了中央政府提出的供應商結構改革的內涵、重要性、主要任務和配套措施,結合貴州省的實際情況,探討如何推進貴州省結構性養老金改革。分析農村金融對貴州省農業供給結構改革的支持的發展現狀,探討農村金融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性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可行性,運用模糊層次分析法、效用系數法和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對貴州省農村融資的效益進行分析,建議地方政府繼續支持農村融資,確保農村金融供給的連續性,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農村金融體系服務創新,穩步推進農業供給體制改革,促進農業快速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
“十三五”期間,供給結構改革貫穿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全過程,在各個產業與行業均有所體現。應當正確認識供應商結構改革的豐富內涵、意義、主要任務和政治方向,保證供應和需求應商結構改革不偏離方向和誤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金錢方面也有積極和消極的方面。需求是指消費者在特定時間以特定價格想要并可以購買的商品數量。交貨是指市場參與者準備好并能夠在規定時間內以規定價格生產的商品數量。為了在一定的價格水平上實現供需平衡,市場平衡和供給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中央政府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括通過增加投資、消費和出口促進經濟增長的傳統任務,以及供給側增長和提高勞動力的質量和效率。改革扭曲的要素配置和供求結構,消除產能過剩、效率低下和供給不足。促進創新,提高優質護理績效。減少國家干預,便利市場準入,促進有序競爭,激活市場參與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基礎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這不是西方社會學派理論的真實復制品。基于研究中國經濟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發展和管理社會主義現代經濟的創新路徑。目的在于了解并適應新的經濟標準,促進滯后體制和經濟改革。貴州省轉型升級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實影響因素貴州省轉型升級的發展現狀供給結構的失衡意味著中國市場供給體系中快速增長的中產階級無法跟上消費模式的變化。要求將低質量產品模式轉變為高質量產品發展模式,迎合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需求。當前新的科技革命與產業改革不斷加速,供需轉移已成為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最大障礙。產品生產已經難以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產品生產得到外向型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因此,應當激活與發展生產要素,推進供給結構改革,優化和提高要素供給配置效率。不斷優化原材料供給、創造經濟發展新動力。
貴州省轉型升級的農村金融供給方面
農業供給結構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求政府、農村金融機構、農業單位和其他相關機構協調發展,不斷推進農業供給結構改革。“農村地區投資和創新的主要形式是支持農村地區的農民。農村金融重要目的在于增加農村金融投資和創新。“三農”財政投入主要用于農業、林業、水利和扶貧。因此,政府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持應當依據農業、林業和水的支出指數。作為一個農業大省,貴州省在農業、林業和水管理方面的支出最高。從2016年到2019年,作為農業大省,貴州省在農業、林業和水資源方面的支出居首位。從2016年到2019年,貴州省的農業、林業和水資源支出占總公共支出的20.30%左右。貴州省稅務廳設立扶貧專項基金,成功推進了農業供給結構改革。本文根據資源型城市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和實證分析的結果,從供給、結構改革、產業改革和要素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新思路。貴州省轉型升級商業銀行融資問題在國家不斷推進農村金融機構農業供給體制改革的浪潮中,貴州商業銀行積極響應政策,不斷加強“三農”農村金融轉移,不斷尋求農村融資創新。當前已經推出了“農機貸款”、“農業貸款”和“住房貸款”等農村金融產品。通過查閱相關數據,根據商業銀行為農產品供應融資的規模,使用一般商業銀行的分行數量和貸款總額,對貴州省農業供給結構改革的有效供給進行排序,如表1所示。(數據來源:貴州省統計年鑒與貴州省各級政府網站)在分析資源型城市轉型機制和轉型要素的基礎上,建立資源型城市轉型指標評價體系和綜合評價模型。本文對貴州省切實有效的農業供給結構改革進行分類。分析資源型城市供給與轉型層面結構性改革的內在邏輯,以及新時代背景下資源型城市轉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對不同類型資源型城市進行實證研究。定量研究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開展,擴大評估方法的范圍。制定有針對性的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功能路徑,加快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貴州省轉型升級探新路改革創新促發展產業升級是生存前提更是發展使命貴州省政府已加大支持力度,確保農村金融的持續提供。建立風險平衡機制,確保農業保險、商業銀行貸款等農村金融機構的資金供給,促進農村金融可持續發展。農村融資薄弱,風險相對較高,各個金融機構投資時存在較多忌憚。各級政府通過預算支出推進農業供給結構改革,協調農村融資與可持續貿易的矛盾,繼續支持農村融資,為農村發展提供資金。建立農村金融服務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利率均衡機制,縮小風險供求差距。根據《貴州省統計年鑒》和各級政府網站,貴州省農村金融機構的性質過于統一。農村商業銀行、信用合作社和小額信貸合作社的數量較低。近年來,貴州省采取各種措施提高農村金融供給水平,但效果并不理想。相關規章制度不完善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
地方政府提高支持力度確保農村金融的供給能夠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