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農抑商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8 07:36:1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重農抑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家重農抑商政策研究論文
"大一統"中國以其政治上的集權主義和經濟上的重農抑商為主要形式,相輔相成,對中國兩千年來的社會文化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此種政治、經濟政策,無論古今均有持相左意見者,在近代更成為一股巨流。
兩千年來,"大一統"中國在其政治及經濟政策上,一直保持著較為穩定的狀態。此種狀態的維持得益于,"國家主義"的需要與其經濟政策之間,保持了一種相互滿足的張力。而國家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努力,及其較為完善的文官體系與獨特的文官組成,使得之種張力成為可能。
眾多學者在批判的同時,也對此兩者在中國何以具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進行了深入的反思。如果以馬克思"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認定作為切入,并不足以解答中國為何"難以自己走出中世紀"的難題。兩千年來世界在變,但中國卻一直在治亂的怪圈中循環不已。在"國家"與其經濟政策之間究竟存在著何種關系,使此種循環得以持續。毫無疑問,"大一統"的集權統治需要一種與之配套的經濟政策。"古先圣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于農;民農非為地利也,貴其志也。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民農則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專一。民農則其產后,其產后則重徙,重徙則民死其處二無二慮"1。留心史實,不難發現到了"大一統"時期,如戰國之際那樣呼風喚雨的商人,已難覓蹤跡。相反,"重農抑商"政策卻正是以其諸如穩定人口、易于管理等優點,順理成章的成為"大一統集權"國家的首選。在此本文無意否認"重農"政策在"大一統"之初的歷史必然性,但隨著"大一統"的進一步發展,"重農"政策更多的不是歷史的必然,而毋寧說是"集權主義"統治下一種"精明"的選擇。一
所謂"國家主義"是指在社會的經濟、文化生活中,"國家"處于一種突出的被強調的地位。它更多是社會生活的實際策劃者和組織者。但是由于"中國幾千年的實際政治卻是專制政治。政治權力的根源系來自君而非來自民,于是事實上,君才是真正的政治主體"。2由此所謂的"國家主義"也便轉而為"君本主義"。理論上,"國家"與"社會"的沖突,也隨即變為實際生活中"君本"與"民本"的沖突。而"大一統"國家,更多地是打著"民本"的旗號,行"君本"之實。此處的"君本",具體到現實的政治生活中,便是如何有效地運用統治手段以維護"中央即君主"的權威,但此種手段又須具有理論上和現實上的可行性。"專制政體的原則是不斷腐化的,因為這個原則在本質上就是腐化的東西"3一味地強調"中央集權",只會適得其反。因此作為國家的統治者,君主必須找到適合專制政體的統治方式,在國家和社會之間維持一種必要的張力。君主要維持其統治又必須關注"民本"。"統治者的合法性基礎既不是僅僅以純粹的傳統主義,也不是以皇位世襲為基礎的,其合法性,主要建立在君主對''''天命''''的領受以及他的行為合乎天命及其教訓上。……從理想上說,他對一個能使人民生活于太平盛世之中的仁愛和自然的秩序負責。"4在處理兩者關系中,作為君主既要維護"家天下"的權利,又要考慮民眾所可承擔的權力壓迫。作為國家的統治者,君主需要造福民眾,作為集權制下"家天下"的君主,其又必須維護自身及家族的權利。這種角色的兩重性,決定了君主在關心民瘼之時,為其自身計,必然創造以下兩個條件。A,保持自身的"卡里斯瑪"光環。B,社會上沒有可以實際威脅中央集權的社會勢力。這是實現君主集權(名義上的國家主義)的必要條件。在此情況下,"重農抑商"作為帝國的經濟政策無疑是維持兩者間必要張力的較好手段。二
中國自古以來的君主權力天授說,使得歷代君主大多籠上了"卡里斯瑪"光環。"……中國傳統的社會統治是由''''卡里斯瑪型''''創設的,而每次政治危機和危機的解決,也離不開''''卡里斯瑪型''''的復活。這種''''卡里斯瑪型''''人物又都具有中國特色―他們必扮演''''父親''''的角色。這是中國傳統統治的''''內核'''',是亙古不變的''''體'''',而不斷復雜化的組織形式和越趨發達的官僚構建,是這個不變的''''體''''應萬變而隨機流行的''''用''''。"5而要維護自身的"卡里斯瑪"光環,作為最高的統治者就非常有必要使其治下民眾的社會文化生活水平處于一較低的層次。唯有長期處于蒙昧狀態的民眾,才能對這種"卡里斯瑪"確信不疑,而至于頂禮膜拜。這種"卡里斯瑪"崇拜,以一種"集體表象"的形式,在民眾的心靈深處存留下來。對"天"及自然界各種神秘力量的崇拜,反映到現實生活中便是對"勢"的崇拜。而儒家學者在營造這種氛圍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布留爾《原始思維》中,很容易找到中國人的影子,諸如''''萬物有靈論''''的觀點和"互滲"的認識方式。至今影響著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直至近世法國學者福柯在其《詞與物》中仍以中國人異于常人思考的分類方法作為其靈感的來源。"……這個段落引用了''''中國某部百科全書'''',這部百科全書寫道;''''動物可以劃分為:1,屬皇帝所有,2,有芬芳的香味,3,馴順的,4,乳豬,5,鰻螈,6,傳說中的,7,自由走動的狗,8,包括在目前分類中的,9,發瘋似地煩躁不安的,10,數不清的,11,渾身十分精致的駱駝毛刷的毛,12,等等,13,剛剛打破水罐的,14,遠看像蒼蠅的,……"6以上所引令人啼笑皆非的分類方法,足可證明中國人的理性精神長期以來處于怎樣的一種狀態。而這種低水平的理性精神,正是專制君主維護自身"卡里斯瑪"光環所必須的。"官僚政治的存在是把人民(在舊中國主要是農民)貧困無知、孤立無援,經濟上與小生產聯系等作為條件的。因為,只有人民處于這種貧困愚昧的狀態,才會把官僚的統治當作天造地設和無法抗拒的常規來接受。"7官僚政治的上述要求,正是在"重農"政策旗號下逐步達到的。
專制君主在處理好社會意識問題的同時,還必須處理好其他影響其"集權統治"的社會因素。在這些因素中"豪強地主"和"富商巨賈"無疑是當政者首先必須解決好的問題。"重農抑商"政策在解決上述因素影響的過程中起到了一種左右社會輿論的作用,使得集權國家在打擊與之相對抗的力量時,獲得了道義上的合理性。
西漢重農抑商分析論文
一、重農政策
縱觀西漢歷史,可以看出,國家實行重農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想大幅度提高糧食供給量,以供給社會各方面之需要,特別是軍隊之需要。
(一)國家需要大量糧食以滿足基本需求
西漢建立后,由于國家剛剛從戰爭中解脫出來,農業生產一篇片凋零,大部分農民掙扎在死亡線上。戰國年間因土地制度之變革而造成的“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的現象,到漢初依舊是這種局面,而其嚴重程度則又超過戰國。土地兼并嚴重,農民生存艱難,文帝時采取了三十稅一制,減輕農民負擔,還曾一度免除一切田賦,景帝以后三十稅一成為定制,使農業生產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
經過“文景之治”,社會安定,人口增加,需要農人以事耕耘。至漢武帝時,又開鑿水渠,大修水利工程,農業空前繁榮。《史記》載:“漢興七十余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倉庫皆滿,而府庫馀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而不可食”。(《史記》P2536)足見其農業之發達。
然而,漢武帝并未趁此機會大力發展工商業,而是先后數十次出動十萬大軍進攻匈奴。隨后,平兩越、滅朝鮮、伐西羌,戰事不斷,軍隊供給之需使糧食消耗量陡然增加。“匈奴絕和親,侵擾北邊,兵連而不解,天下苦其勞,而干戈日滋。……財賂衰耗而不贍。”(《史記》P627)《史記》載:“武帝內興土木,外事甲兵,中外騷擾,財用衰耗,富商大賈,滯財役貧……,于是黎民重困,而摧浮淫并兼之議起矣。”漢武帝窮兵黷武,對外發動侵略戰爭,擴張領土,消耗了七十余年的積累。
重農抑商的角度剖析三農問題
一、重農抑商思想的內容和對農民的影響
重農抑商的思想源自著名的商鞅變法。有關商鞅變法的內容,史書記載主要有:(1)建立以“什伍”為單位的戶籍制度;(2)建立以戶籍為基礎的“告奸”、“連坐”制度;(3)獎勵人口發展;(4)建立郡縣制;(5)獎勵耕織,發展農業;(6)重新規定田畝制度;(7)建立以軍功為主的獎勵機制,抑制貴族特權;(8)抑制商業的發展。
可以看見,商鞅變法主要集中在農業生產上,我們兩千年來重農抑商的思想也從這里產生。所有內容都只是為了達成一種目標:將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進行農業生產,為國家的軍事實力奠定物質基礎。通過郡縣制將土地分配給農民,表面上農民獲得了私人的土地,但實際上被牢牢束縛在簡單的農業生產上,國家通過直接收繳可以廉價的進行物質積累,同時限制其他產業的發展,比如手工業、商業等等,農民安身立命只能依靠土地進行農業生產,接受國家的剝削。所以在國家富強的同時,農民的生活并不能得到相應的改善。因此,商鞅變法說到底只是在農業這個單一的領域內實行的結構性的調整,只是一種短期內為實現國君的強國稱霸夢想而實行的一種策略和手段。
在這種政策下,雖然秦國國力迅速提升并且實現了大一統,但是商業發展受到極大傷害,商業化的停滯也影響到社會的發展進步:商業化能產生分工,這對農民財富的創造甚至民主自由思想的產生都十分重要。
由于在強國富兵這一點上的立竿見影的作用,重農抑商的思想不僅被歷代秦國國君所繼承,也被后來其他朝代效仿:抑制民間商業,通過政府進行商業獲得壟斷利潤,同時用封建的土地制度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進行農業生產,為國家積累財富。同樣,這種制度締造了中國封建時代的輝煌,但普通農民卻為國家的強大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他們并沒有獲得相應的國家強大帶來的福利。
從表1的數據可以看出,農業生產力并沒有出現很大的提升,表2的數據則反映,由于人口增加等原因,農民擁有的土地則出現相對減少的趨勢,在只能依靠糧食不能從事普通商業的情況下,土地的減少和產量的相對穩定說明農民的收入實際上是下降的,農民的生活水平并沒有得到相應改善。
我國古代重農抑商政策探析論文
摘要:兩千年來,"大一統"中國在其政治及經濟政策上,一直保持著較為穩定的狀態。此種狀態的維持得益于,"國家主義"的需要與其經濟政策之間,保持了一種相互滿足的張力。而國家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努力,及其較為完善的文官體系與獨特的文官組成,使得之種張力成為可能。
關鍵詞:國家主義重農抑商社會意識文官體系雙重性
"大一統"中國以其政治上的集權主義和經濟上的重農抑商為主要形式,相輔相成,對中國兩千年來的社會文化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此種政治、經濟政策,無論古今均有持相左意見者,在近代更成為一股巨流。眾多學者在批判的同時,也對此兩者在中國何以具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進行了深入的反思。如果以馬克思"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認定作為切入,并不足以解答中國為何"難以自己走出中世紀"的難題。兩千年來世界在變,但中國卻一直在治亂的怪圈中循環不已。在"國家"與其經濟政策之間究竟存在著何種關系,使此種循環得以持續。毫無疑問,"大一統"的集權統治需要一種與之配套的經濟政策。"古先圣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于農;民農非為地利也,貴其志也。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民農則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專一。民農則其產后,其產后則重徙,重徙則民死其處二無二慮"1。留心史實,不難發現到了"大一統"時期,如戰國之際那樣呼風喚雨的商人,已難覓蹤跡。相反,"重農抑商"政策卻正是以其諸如穩定人口、易于管理等優點,順理成章的成為"大一統集權"國家的首選。在此本文無意否認"重農"政策在"大一統"之初的歷史必然性,但隨著"大一統"的進一步發展,"重農"政策更多的不是歷史的必然,而毋寧說是"集權主義"統治下一種"精明"的選擇。一
所謂"國家主義"是指在社會的經濟、文化生活中,"國家"處于一種突出的被強調的地位。它更多是社會生活的實際策劃者和組織者。但是由于"中國幾千年的實際政治卻是專制政治。政治權力的根源系來自君而非來自民,于是事實上,君才是真正的政治主體"。2由此所謂的"國家主義"也便轉而為"君本主義"。理論上,"國家"與"社會"的沖突,也隨即變為實際生活中"君本"與"民本"的沖突。而"大一統"國家,更多地是打著"民本"的旗號,行"君本"之實。此處的"君本",具體到現實的政治生活中,便是如何有效地運用統治手段以維護"中央即君主"的權威,但此種手段又須具有理論上和現實上的可行性。"專制政體的原則是不斷腐化的,因為這個原則在本質上就是腐化的東西"3一味地強調"中央集權",只會適得其反。因此作為國家的統治者,君主必須找到適合專制政體的統治方式,在國家和社會之間維持一種必要的張力。君主要維持其統治又必須關注"民本"。"統治者的合法性基礎既不是僅僅以純粹的傳統主義,也不是以皇位世襲為基礎的,其合法性,主要建立在君主對''''天命''''的領受以及他的行為合乎天命及其教訓上。……從理想上說,他對一個能使人民生活于太平盛世之中的仁愛和自然的秩序負責。"4在處理兩者關系中,作為君主既要維護"家天下"的權利,又要考慮民眾所可承擔的權力壓迫。作為國家的統治者,君主需要造福民眾,作為集權制下"家天下"的君主,其又必須維護自身及家族的權利。這種角色的兩重性,決定了君主在關心民瘼之時,為其自身計,必然創造以下兩個條件。A,保持自身的"卡里斯瑪"光環。B,社會上沒有可以實際威脅中央集權的社會勢力。這是實現君主集權(名義上的國家主義)的必要條件。在此情況下,"重農抑商"作為帝國的經濟政策無疑是維持兩者間必要張力的較好手段。二
中國自古以來的君主權力天授說,使得歷代君主大多籠上了"卡里斯瑪"光環。"……中國傳統的社會統治是由''''卡里斯瑪型''''創設的,而每次政治危機和危機的解決,也離不開''''卡里斯瑪型''''的復活。這種''''卡里斯瑪型''''人物又都具有中國特色―他們必扮演''''父親''''的角色。這是中國傳統統治的''''內核'''',是亙古不變的''''體'''',而不斷復雜化的組織形式和越趨發達的官僚構建,是這個不變的''''體''''應萬變而隨機流行的''''用''''。"5而要維護自身的"卡里斯瑪"光環,作為最高的統治者就非常有必要使其治下民眾的社會文化生活水平處于一較低的層次。唯有長期處于蒙昧狀態的民眾,才能對這種"卡里斯瑪"確信不疑,而至于頂禮膜拜。這種"卡里斯瑪"崇拜,以一種"集體表象"的形式,在民眾的心靈深處存留下來。對"天"及自然界各種神秘力量的崇拜,反映到現實生活中便是對"勢"的崇拜。而儒家學者在營造這種氛圍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布留爾《原始思維》中,很容易找到中國人的影子,諸如''''萬物有靈論''''的觀點和"互滲"的認識方式。至今影響著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直至近世法國學者福柯在其《詞與物》中仍以中國人異于常人思考的分類方法作為其靈感的來源。"……這個段落引用了''''中國某部百科全書'''',這部百科全書寫道;''''動物可以劃分為:1,屬皇帝所有,2,有芬芳的香味,3,馴順的,4,乳豬,5,鰻螈,6,傳說中的,7,自由走動的狗,8,包括在目前分類中的,9,發瘋似地煩躁不安的,10,數不清的,11,渾身十分精致的駱駝毛刷的毛,12,等等,13,剛剛打破水罐的,14,遠看像蒼蠅的,……"6以上所引令人啼笑皆非的分類方法,足可證明中國人的理性精神長期以來處于怎樣的一種狀態。而這種低水平的理性精神,正是專制君主維護自身"卡里斯瑪"光環所必須的。"官僚政治的存在是把人民(在舊中國主要是農民)貧困無知、孤立無援,經濟上與小生產聯系等作為條件的。因為,只有人民處于這種貧困愚昧的狀態,才會把官僚的統治當作天造地設和無法抗拒的常規來接受。"7官僚政治的上述要求,正是在"重農"政策旗號下逐步達到的。
專制君主在處理好社會意識問題的同時,還必須處理好其他影響其"集權統治"的社會因素。在這些因素中"豪強地主"和"富商巨賈"無疑是當政者首先必須解決好的問題。"重農抑商"政策在解決上述因素影響的過程中起到了一種左右社會輿論的作用,使得集權國家在打擊與之相對抗的力量時,獲得了道義上的合理性。
國家主義與重農抑商政策論文
摘要:兩千年來,"大一統"中國在其政治及經濟政策上,一直保持著較為穩定的狀態。此種狀態的維持得益于,"國家主義"的需要與其經濟政策之間,保持了一種相互滿足的張力。而國家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努力,及其較為完善的文官體系與獨特的文官組成,使得之種張力成為可能。
關鍵詞:國家主義重農抑商社會意識文官體系雙重性
"大一統"中國以其政治上的集權主義和經濟上的重農抑商為主要形式,相輔相成,對中國兩千年來的社會文化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此種政治、經濟政策,無論古今均有持相左意見者,在近代更成為一股巨流。眾多學者在批判的同時,也對此兩者在中國何以具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進行了深入的反思。如果以馬克思"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認定作為切入,并不足以解答中國為何"難以自己走出中世紀"的難題。兩千年來世界在變,但中國卻一直在治亂的怪圈中循環不已。在"國家"與其經濟政策之間究竟存在著何種關系,使此種循環得以持續。毫無疑問,"大一統"的集權統治需要一種與之配套的經濟政策。"古先圣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于農;民農非為地利也,貴其志也。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民農則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專一。民農則其產后,其產后則重徙,重徙則民死其處二無二慮"1。留心史實,不難發現到了"大一統"時期,如戰國之際那樣呼風喚雨的商人,已難覓蹤跡。相反,"重農抑商"政策卻正是以其諸如穩定人口、易于管理等優點,順理成章的成為"大一統集權"國家的首選。在此本文無意否認"重農"政策在"大一統"之初的歷史必然性,但隨著"大一統"的進一步發展,"重農"政策更多的不是歷史的必然,而毋寧說是"集權主義"統治下一種"精明"的選擇。一
所謂"國家主義"是指在社會的經濟、文化生活中,"國家"處于一種突出的被強調的地位。它更多是社會生活的實際策劃者和組織者。但是由于"中國幾千年的實際政治卻是專制政治。政治權力的根源系來自君而非來自民,于是事實上,君才是真正的政治主體"。2由此所謂的"國家主義"也便轉而為"君本主義"。理論上,"國家"與"社會"的沖突,也隨即變為實際生活中"君本"與"民本"的沖突。而"大一統"國家,更多地是打著"民本"的旗號,行"君本"之實。此處的"君本",具體到現實的政治生活中,便是如何有效地運用統治手段以維護"中央即君主"的權威,但此種手段又須具有理論上和現實上的可行性。"專制政體的原則是不斷腐化的,因為這個原則在本質上就是腐化的東西"3一味地強調"中央集權",只會適得其反。因此作為國家的統治者,君主必須找到適合專制政體的統治方式,在國家和社會之間維持一種必要的張力。君主要維持其統治又必須關注"民本"。"統治者的合法性基礎既不是僅僅以純粹的傳統主義,也不是以皇位世襲為基礎的,其合法性,主要建立在君主對''''天命''''的領受以及他的行為合乎天命及其教訓上。……從理想上說,他對一個能使人民生活于太平盛世之中的仁愛和自然的秩序負責。"4在處理兩者關系中,作為君主既要維護"家天下"的權利,又要考慮民眾所可承擔的權力壓迫。作為國家的統治者,君主需要造福民眾,作為集權制下"家天下"的君主,其又必須維護自身及家族的權利。這種角色的兩重性,決定了君主在關心民瘼之時,為其自身計,必然創造以下兩個條件。A,保持自身的"卡里斯瑪"光環。B,社會上沒有可以實際威脅中央集權的社會勢力。這是實現君主集權(名義上的國家主義)的必要條件。在此情況下,"重農抑商"作為帝國的經濟政策無疑是維持兩者間必要張力的較好手段。二
中國自古以來的君主權力天授說,使得歷代君主大多籠上了"卡里斯瑪"光環。"……中國傳統的社會統治是由''''卡里斯瑪型''''創設的,而每次政治危機和危機的解決,也離不開''''卡里斯瑪型''''的復活。這種''''卡里斯瑪型''''人物又都具有中國特色―他們必扮演''''父親''''的角色。這是中國傳統統治的''''內核'''',是亙古不變的''''體'''',而不斷復雜化的組織形式和越趨發達的官僚構建,是這個不變的''''體''''應萬變而隨機流行的''''用''''。"5而要維護自身的"卡里斯瑪"光環,作為最高的統治者就非常有必要使其治下民眾的社會文化生活水平處于一較低的層次。唯有長期處于蒙昧狀態的民眾,才能對這種"卡里斯瑪"確信不疑,而至于頂禮膜拜。這種"卡里斯瑪"崇拜,以一種"集體表象"的形式,在民眾的心靈深處存留下來。對"天"及自然界各種神秘力量的崇拜,反映到現實生活中便是對"勢"的崇拜。而儒家學者在營造這種氛圍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布留爾《原始思維》中,很容易找到中國人的影子,諸如''''萬物有靈論''''的觀點和"互滲"的認識方式。至今影響著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直至近世法國學者福柯在其《詞與物》中仍以中國人異于常人思考的分類方法作為其靈感的來源。"……這個段落引用了''''中國某部百科全書'''',這部百科全書寫道;''''動物可以劃分為:1,屬皇帝所有,2,有芬芳的香味,3,馴順的,4,乳豬,5,鰻螈,6,傳說中的,7,自由走動的狗,8,包括在目前分類中的,9,發瘋似地煩躁不安的,10,數不清的,11,渾身十分精致的駱駝毛刷的毛,12,等等,13,剛剛打破水罐的,14,遠看像蒼蠅的,……"6以上所引令人啼笑皆非的分類方法,足可證明中國人的理性精神長期以來處于怎樣的一種狀態。而這種低水平的理性精神,正是專制君主維護自身"卡里斯瑪"光環所必須的。"官僚政治的存在是把人民(在舊中國主要是農民)貧困無知、孤立無援,經濟上與小生產聯系等作為條件的。因為,只有人民處于這種貧困愚昧的狀態,才會把官僚的統治當作天造地設和無法抗拒的常規來接受。"7官僚政治的上述要求,正是在"重農"政策旗號下逐步達到的。
專制君主在處理好社會意識問題的同時,還必須處理好其他影響其"集權統治"的社會因素。在這些因素中"豪強地主"和"富商巨賈"無疑是當政者首先必須解決好的問題。"重農抑商"政策在解決上述因素影響的過程中起到了一種左右社會輿論的作用,使得集權國家在打擊與之相對抗的力量時,獲得了道義上的合理性。
農本主義評析論文
傳統的經濟思想自來學者言論,政府措施,稍有作為者,莫不以務農為本,工商為末,重本抑末。因其以農為本,故名之曰農本主義。直到晚近海通以來,情異勢遷,思想稍變,然猶不無殘存。“我國自古重農,以農立國”云云,幾成為口頭禪。誠可謂為我國傳統的經濟思想。
農本主義之產生商及西周雖在農業時代,人民殆皆事農,田畜幾為唯一富源,商王且親自省耕,然猶無所謂農本主義。蓋其時商業未盛,不足影響農業,無所謂本末,更無所謂重本抑末也。降及春秋,市鎮漸興,商業漸盛,封建漸壞,農業漸受商業之影響。然春秋猶在過渡時期,尚無鮮明之農本主義。子貢善賈,
《史記·貨殖傳》:“子貢既學于仲尼,通而仕于衛,廢著鬻財于曹魯之間。七十子之徒,賜最為饒益。原憲不厭糟糠,匿于窮巷。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夫使孔子名布揚于天下者子貢先后之也。此所謂得勢而益彰者乎。”
孔子稱其:“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論語》),殊無輕視或抑制商業之意。而一般出身貴族之士大夫,鑒于封建制度之漸壞,追懷往昔,以階級差別之明顯固定為美,
《左傳》襄九年“其卿讓于善,其大夫不失守,其士競于教,其庶人力于農穡,商賈皂隸,不知遷業。”(楚子襄贊晉國之言)
《左傳》昭二十六年“民不遷,農不移,工賈不變,士不濫,官不滔。”(晏子之言)
經濟管理思想對現代企業管理的影響
【摘要】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不乏有優秀的經濟管理思想,對現代經濟的發展以及現代企業管理工作有良好的推動作用。通過研究我國豐富的傳統經濟思想,才能取其精華部分,更好的應用于現代企業管理工作。
【關鍵詞】傳統;經濟思想;企業管理;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外諸多大企業家產生過重要影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我們會發現其包涵著豐富的管理思想,現代企業管理者在吸取西方管理文化的同時,也需要從我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通過對傳文化的研究,將其中優秀的經濟管理思想應用于現代經濟的發展,服務于現代企業管理工作,進一步提高現代企業管理效率。在我國傳統經濟管理思想中,其涉及范圍也非常廣泛,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行政等諸多方面,這些豐富管理思路起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歷史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在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的新時期,探討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內涵,提取其精華,對現代企業管理再上一個新臺階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研究傳統經濟管理思想的意義
在市場經濟的發展歷程中,當經濟發展走出初始階段后,通常所采用的以物質刺激為手段企業管理模式,在后期經濟增長中的其種種弊端得顯現出來,對于管理方法的提高作用就顯得力不從心。這主要是因為當今世界經濟的發展已經由傳統市場經濟時代步入以技術、知識、文化相結合的新經濟時代。在這個階段,個人總需求與社會總需求也無法完全用物質范疇涵蓋和解決,管理者十分依賴的物質激勵已經無法滿足經濟發展的要求。隨著人們的文化消費所占比重越來越大,人們對于經濟發展中物質消費更多的轉化為文化的物質。在這個方面,我們都知道日本是二戰以后國家經濟發展迅猛并已進入經濟強國之門的國家。要對其經濟歷程分析也可以看出,在日本經濟發展成功的同時,也恰好是日本將中國的倫理人管理模式和美國的經濟人管理模式相互結合企業管理方法結合在一起,才進一步造就日本企業今天的輝煌。在當今越來越多的學者對西方市場經濟學在機制上優越性給予充分認同的情況下,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華傳統經濟管理思想也需要對其精華進行研究,通過提取精華,棄之糟粕,通過西方市專場經濟學與中國傳統經濟管理思想的有機結合,給現代企業管理注入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精髓,對于促進和提高我國現代企業管理思想的轉變,以及通過五千年的文明智慧同西方的先進管理模式相結合共同促進我國經濟不斷加速發展,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傳統經濟管理思想主要特點
兩漢經濟的發展歷史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兩漢時農業發展的表現:水利的興修,農具的改進,農作物的種植。
2.掌握兩漢時手工業發展的表現:絲織技術的提高和冶煉技術的進步。
3.掌握兩漢時商業繁榮的表現;城市的興盛,交通的發展,商業場所的出現(專門),商品種類的增多以及了解統治者的“重農抑商”政策。
2.能力目標
陳亮農業經濟思想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陳亮;農業思想;三農問題
[論文內容提要]陳亮作為南宋時期浙東永康學派的代表人物,其經濟思想內涵非常豐富,包括商業、農業、財富、土地、財政、稅收等等方面,是適應商品經濟發展需要的進步思想。本文選取其農業思想進行分析,認為,陳亮經濟思想的核心仍是農為邦本,他為農業發展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思想和建設性觀點,不僅對南宋后浙東區域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對今天“三農”問題解決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陳亮(1143-1194年)字同甫,世稱龍川先生,是浙東永康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崛興于永康,無所承接,然其為學,俱以讀書經濟為事,嗤嗤空疏、隨人牙后談性命者以為灰埃。”經濟思想是陳亮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陳亮的經濟思想較為豐富,包括商業、農業、財富、土地、財政、稅收等等方面,是適應商品經濟發展需要的進步思想,其中,農業思想是其經濟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陳亮受南宋社會商品經濟發展的影響及浙東地區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對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核心重農思想、農本思想和富民強國思想進行了突破和創新,豐富、發展了中國傳統經濟思想。
陳亮認為保護農民,穩定封建經濟,關鍵在于發展農業。為此,他較為系統地提出了包括土地政策、賦稅政策在內的一系列保護農民利益,發展農業經濟的措施,概括地看,可從兩個方面加以認識:
以農為邦本思想為指導,提倡積極的賦稅、土地等政策,保護農民,發展農業經濟。陳亮認為,重農才能立國,富民才能強國。因此,他積極倡導發展農業經濟,“裕民力而俾之安于耕”,對漢文帝的“不求富國而求富民,故為治之先,勤于耕農是勸,今年以開藉田先農,明年減半租勉農,又明年以除租稅賜農,野不加辟有詔,親率農耕有詔”的重農政策極其推崇。他把發展農業,保護農民,上升到國家穩定、長治久安的高度來看待。他指出,“古者農自耕其田,其力與相若,其食與其口數相稱。上之人勸之有其誠,董之有其官,賑之有其政。國以農為本,民以農為重,教以農為先,墮農有罰。……天下無浮食之民。故民力常裕。”
發展農業,不僅在思想認識上要高度重視,還有賴于采取各種有針對性的措施。針對南宋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陳亮提出了實行積極的賦稅政策,免除各種苛斂之政,切實減輕農民負擔政策思路。自北宋中期以至南宋,政府財政日趨困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政府官俸開支巨大,軍費開支空前浩繁,再加上統治者的恣意揮霍,導致政府財政支出成倍增長。為彌補巨額的財政虧空,南宋政府便采取各種名目,橫征暴斂,各種苛捐雜稅多如牛毛,以至達到“不可以偏舉,亦不能遍知”的程度,甚至連傳統的夏、秋二項正稅,也巧立名目,增加了各種附加稅,增加了剝削。最有力的舉證就是南宋小朝廷疆域遠不如北宋,但其賦稅收入卻超過北宋。如北宋賦稅最多的熙豐年間,年賦稅收入約6000余萬貫,而南宋淳熙時年均賦稅收入達到6570萬貫。對此,陳亮強烈要求南宋王朝的統治者放棄現行的苛斂政策,效法古代圣君的做法,“用民,歲不過三日,什一而稅。不立意罔民利,不喜察以導民爭。上下有制,未作為察,兵不吾蠹。使之各力其力,以業其業,休戚相同,有無相通”。“裕用于上下交窘之時,布信于法禁之所不及”,則“民是用寧,禮義是用興”。唯此,才能發展農業,保護農民,穩固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