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約原因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7 16:01:5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制約原因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制約農民旅游原因

2006年的旅游主題是“中國鄉村游”,農村以其良好的生態條件成為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載體。目前,“三農”問題是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與“三農”相對應的是農業旅游,農村旅游,農民旅游。農業旅游和農村旅游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產品開發都得到足夠的重視并獲得長足發展,但作為是農業旅游和農村旅游產品的供給者和生產者同時也是旅游的需求者和消費者的9億農民則成了被遺忘的角落。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在國家“三農”政策下,農民收入不斷增加,負擔逐漸減少,思想觀念和消費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特別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農民旅游出現快速增長的局面。但從整體來說農民旅游的出游率還遠遠低于城鎮居民,處于西部地區農民的出游又遠遠低于全國農民出游的平均水平。國內著名旅游規劃專家郭來喜,在出席2005婺源中國鄉村文化旅游論壇時指出:“發展‘農民旅游’是中國建設世界旅游強國的基礎”,“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是衡量世界旅游強國的硬指標,農民旅游的大發展才意味著中國旅游業的飛躍。”魏小安提出,“三農”旅游的發展會對“三農”問題的緩解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農民旅游現狀:

1、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東部發展,東部地區2億農民已成為中國旅游市場尤其是國內旅游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部起步,中部地區農民旅游剛剛起步,一部分農民企業家和富裕起來的農民已進入了旅游大軍的行列。西部地區農民現正蓄勢待發,隨著西部經濟的逐步發展,慢慢也會進入旅游市場。農民旅游出游率呈現出東高西低的地區差異。

2、旅游人數不斷增大,但出游率和消費水平偏低。近幾年農民旅游在國內旅游的出游數、出游率、旅游總花費、人均花費都出現了大增長,但農民旅游的出游率和消費水平還遠遠低于城鎮居民。2004年城鎮居民的出游率是126.56%,農村居民出游率是68.70%。農民旅游消費主要集中在交通、食宿,對旅游產品檔次要求不高,觀光和探親訪友為主,還有相當部分農民僅限于“進城”,消費結構較為單一。2004年農民的平均消費是210.21元,低于城鎮居民731.82元、全國427.47元平均水平。

3、旅游目的多元化。農民單一的觀光旅游只是作為目的之一,有的甚至是次要目的,很多農民參加旅行團,包括自己出去旅游,主要目的就是學習、考察或尋求就業機會,度假和休閑還很少。

4、游方式的多元化。旅行方式還是以傳統的旅行團的方式為主,另外東部和中部地區的很多農民也自己組織專業考察團和打工考察團尋求商業機會或就業機會。

查看全文

探討兒童作文能力制約原因

[摘要]小學語文是小學階段開設課時最多的一門課程,然而學生畢業時,幾句話都寫不通順的現象卻普遍存在,就是平時信手翻閱學生作文本,也不難見到一些假話、空話和套話,有些甚至令人啼笑皆非。造成學生作文水平下降的原因究竟何在呢?排除教師指導不力這個原因,兒童心理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制約因素。

[關鍵詞]兒童作為能力心理因素

一、挫折心理

小語課本入選的課文都是一些名家名篇,文質兼美,構思巧妙,堪稱學生習作的典范,這些課文是學生習作的典范,才在兒童的心里形成了一種定勢。學生作文時,總是暗暗地將自己的作文同學過的文章進行比較,這一對比,使得他們泄了氣,喪失了作好作文的信心。

在學生作文的評價上,教師的心里往往有一把尺子,這一把尺子,或是來自他們曾經讀過的名家名篇,或是來自作文大賽的獲獎作品。因此,在衡量小學生作文時,老師常常是以自己心中的這把尺子作為衡量標準的,往往要求學生作文立意要深,構思要新,中心要突出,語句要優美,結果學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寫出來的文章,或被教師扼殺,或被修改得千瘡百孔,滿目瘡痍。面對圈圈點點的批注,他們不僅沒有體會到成功的樂趣,相反卻嘗到了失敗的滋味。

優秀習作往往被教師拿到班上宣講,無疑對增強優秀習作者的自信心,鼓勵他們作文更上一層樓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為全班同學怎樣作文提供了現實的榜樣。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優秀習作畢竟是少數,優秀習作者也往往只會集中在少數幾個語文基礎較好的的尖子生上。即使那些基礎一般或較差的學生付出了百倍的努力,短期內也難以奏效,久而久之便自愧弗如,面對現實,只好放棄“寫好作文”的念頭。

查看全文

居民消費制約原因研究

我國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而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落后增加了居民收入和支出的不確定性,導致居民預防性儲蓄動機加強,消費減少。韓冰、臧旭恒(2006)運用消費計量模型得出城鎮居民消費與社會保障支出呈正相關,二者的相關系數為0.171125。張繼海(2006)研究得出,隨著城鎮社會保障水平的增加,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也隨之增加,即居民人均消費增加與養老金財富增加相對應。王智慧(2002)也認為我國就業、退休、醫療、住房、教育等制度的變遷,增加了居民生活中的不確定性,而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健全造成消費預期支出上升,使居民不敢即期消費。袁志剛、宋錚(1999)認為在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中,城鎮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1997年比1987年下降7個百分點,為0.807。(2)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收入差距的擴大,限制了廣大低收入者的消費需求。李軍(2003)認為改革開放后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使得中低收入者的支付能力受到限制,他們的消費需求增長緩慢,從而造成中國居民的消費需求不足。陳斌開(2012)認為收入差距越大,居民消費需求越低,城鄉收入差距擴大導致居民消費率在2000—2008年間下降了3.42%,可以解釋這一期間30.8%的居民消費率下降。中國傳統思想的原因。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西方不同,導致了我國居民節儉并喜歡儲蓄,消費傾向較低。Wei和Zhang(2009)從人口統計學方面對中國居民消費率下降提出了一種新穎的理論。他們認為,因為中國的傳統思想與計劃生育,導致新生兒中男孩比重越來越高,使得家庭為提高男孩在將來婚姻市場上的競爭力而進行更多儲蓄,更少消費。但是,這種機制可能更適用于農村地區,對城鎮居民消費的影響有限。

其他方面的原因。方福前(2009)運用面板數據對我國城鄉居民消費需求進行計量分析,得出1995—2005年以來我國居民消費函數比較穩定;醫療、教育和住房體制改革對城鄉居民消費的影響不同;并運用資金流量表(實物交易)進一步得出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政府所占份額越來越大,而居民所占份額越來越小是我國居民消費需求持續低迷的原因之一。李文溥、龔敏(2011)認為CPI的上漲對城鄉及不同收入群體的沖擊不同,對農村居民與低收入群體影響更大。通脹差異會擴大城鄉及不同收入群體的實際收入,并抑制居民的消費需求,使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持續下滑。路易斯(LouisKuijis)運用世界銀行數據庫對中國的私人儲蓄進行了經驗研究,得出中國的高儲蓄主要是企業的高儲蓄,再次是政府的高儲蓄,中國居民的儲蓄水平雖然高于大多數西方國家,但低于像印度等國家。因此,他認為企業儲蓄過多是中國的消費需求不足主要原因。路易斯進一步指出,中國居民高儲蓄水平的原因部分是要支付譬如醫療和教育支出,而這些在國外多數是由政府或者保險公司支付的。此外,中國居民還要在住房投資上花費將近一半的儲蓄。上述觀點各從一個方面反映了居民消費不足的問題,在前人研究基礎上,本文綜合影響城鄉居民消費的因素,運用面板數據來比較分析它們對城鄉居民消費的不同影響,以及各自的影響方向與強度,探明抑制我國居民消費的真實原因,進一步提出擴大內需的政策建議。

一、數據的選擇與處理

本文選取1997年至2010年的30個省分城鄉年度面板數據(paneldata),由于西藏數據不全所以不予包括。出現在本文中的變量有:人均消費支出(城鎮與農村)、人均可支配(純)收入(城鎮與農村)、人均財富水平(城鎮與農村)、物價指數(城鎮與農村)、人均財政性教育經費、老年人撫養比、少兒撫養比、醫療狀況、一年期平均存款利率、國內生產總值(GDP)、財政收入等。其中物價指數以1997年為基期,為100%,并以此對以后年份進行調整。一年期平均存款利率為央行公布的一年期銀行存款基準利率的加權平均值,由于醫療支出數據難以取得且準確率不高,而醫療機構床位數統計已有多年,所以本文采用醫療機構床位數千人每張作為醫療狀況的代替變量。人均財富水平為城鄉人均儲蓄存款余額。為便于分析及減小變量異方差,本文對于人均消費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財富水平、人均財政性教育經費均取對數。本文的數據來源是中國國家統計局編寫的相關年份的《中國統計年鑒》和各省的統計年鑒、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編寫的相關年份的《中國教育統計年鑒》和各省教育統計年鑒、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編寫的相關年份的《中國衛生統計年鑒》和各省衛生統計年鑒、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相關年份的金融機構一年期人民幣存款基準利率。

二、面板數據模型

由于本文采用1997—2010年的3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面板數據,所以采用面板數據模型分析。研究居民消費需求,既要考慮短期因素,如可支配收入(農民純收入)、財富水平、醫療狀況、通貨膨脹、利率;也需要考慮長期因素,如未成年人口撫養比和老年人口撫養比。本文構建的模型包含8個解釋變量,將影響我國居民消費需求的主要因素盡可能地納入模型。面板數據基本模型為:yi,t=C+αi+γt+x''''i,tβ+μi,ti=1,2……N,t=1,2……T其中,y表示被解釋變量,C表截距項,x''''為k維解釋變量向量,i表示橫截面數據,t表示時間序列數,β為回歸系數向量;其中,αi度量個體間的差異,γt度量時間上的差異;μi,t表示隨機誤差項。面板數據模型主要有三種形式:1.普通混合回歸模型。此類模型假設αi和γt不隨個體i和時間t變化。即α1=α2=α3=……=αn,γ1=γ2=γ3=……=γt。此時模型可以寫為yi,t=α+x''''i,tβ+μi,t2.固定影響模型。此類模型假設αi和γt隨個體i和時間t變化,并認為αi和γt與解釋變量相關,具體可分為如下三種情況。(1)個體固定影響模型。即αi在個體i上變化,而γt在時間上無變化。(2)時期固定影響模型。即αi在個體i上無變化,而γt在時間上變化。(3)個體和時期固定影響模型。即截距項αi在個體i上變化,且γt在時間t上變化。3.隨機影響模型。此類模型假設αi,γt,μi,t均服從于正態分布,且相互獨立,即各自不存在截面自相關、時間自相關、混合自相關。

查看全文

信貸渠道選擇及制約原因

引言

當前,我國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不斷完善,農村金融深化加速并已初步形成了多層次、廣覆蓋的農村金融體系,農戶家庭信貸需求也發生深刻的變化,生產經營的多元化導致農戶開始轉向農業之外的生產與投資,其信貸資金需求也愈加強烈。據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調查數據顯示,1986~2009年間農戶年內累計借入款金額年均增長9•74%,農戶生活性借款總額大于生產性借款總額,其占比保持在55%~65%之間,農戶信貸資金需求主要通過非正規金融機構來滿足,正規金融機構能力有限(肖海霞,2004),農信社難以承擔全部的供給任務(朱守銀,2003),農村金融市場二元性特征明顯(邁因特,1978)。非正規金融的形成與繁榮是正規金融組織弱化農村信貸服務功能的一種結果(史清華和卓建偉,2003),兩者并存的二元化結構是我國農村金融體制的主要特征(朱信凱,2009)。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離不開對農村金融需求主體———農戶的信貸渠道選擇行為及影響因素研究。探究影響農戶信貸渠道選擇行為的因素,從農村金融需求角度設計出金融服務“三農”的最佳路徑和最優模式,無疑對農村金融理論發展乃至我國現代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本文將以涉及全國12個省市的農村家庭的實地調查數據為基礎,對農戶分層信貸渠道選擇行為及其影響因素進行深入研究。

一、相關文獻評述

發展中國家農村信貸市場具有典型的二元結構特征,其主要原因在于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因信息不對稱而在篩選、監督和合約實施成本等方面的差異(Hoff和Stiglitz,1990)。Kochar(1997)、Mohieldin等(2000)分別對印度和埃及農村的研究證實農村二元金融結構經驗上存在的合理性。在發展中國家的二元金融結構中,非正規金融已經成為農戶融資的主要渠道,而且對農戶經濟福利的改善發揮著重要作用。Bell(1993)的研究表明,盡管印度政府盡力通過官方渠道去拓展農村信貸,但村莊放貸者仍然占有24•3%的市場份額。在尼日利亞,只有7•5%的貸款來自正規金融部門(Udry,1990)。在我國,1995~1999年間正規金融機構提供的貸款在農戶借款總額中占20%~25%,私人借款占到70%左右(曹力群,2000),這與李銳和李寧輝(2004)研究發現農戶借款數額中有72•8%來自各種非正規渠道以及韓俊(2007)研究發現非正規借款占農戶所有借款的60%以上的結論相一致。農村金融市場的不完善、農戶貸款覆蓋面偏低等客觀條件對農戶信貸需求的約束仍然比較嚴重,并制約了農戶家庭的生產(Khandker和Faruqee,2001)和人力資本投資(Carneiro和Heckman,2002),削弱了其平抑收入風險和消費波動的能力(朱信凱,2005)。這進一步驗證了由于正規金融機構貸款資源供給不足而導致非正規金融成為農戶獲取貸款資源的重要替代途徑(葉敬忠等,2004)。

發展中國家農村的二元金融結構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但很少有二元金融結構特征下的農戶分層信貸渠道的選擇行為的經驗研究。而實際上在農村二元金融結構的特征下,農戶信貸渠道選擇行為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如農戶對融資渠道的偏好(Komicha,2007)、農戶個體信息(Kochar,1997)、農戶的聲譽(趙丙奇,2008)以及農戶借款用途等(Duong和Izu-mida,2002),同時,非正規金融渠道的交易成本優勢使之具有較強的競爭力(Kochar,1997;Mushinski,1999)。在我國,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保險性需求以及利率水平等是農戶偏好于非正規金融渠道的主要因素(馬曉青等,2010),農戶的固有特點決定了其信貸渠道選擇的特殊性。葉敬忠等(2004)從社會學視角對農戶金融需求與農村地區金融供給狀況進行實證研究,發現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資源主要流向了那些相對富裕的或者擁有較高社會資本的農戶,他們可以憑借自身的力量及其優越的社會網絡獲得正規金融機構提供的貸款,而普通農戶,尤其是那些相對貧困、人力資本不足的農戶則很難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貸款。朱守銀(2003)研究發現不同收入水平對農戶選擇借款渠道有一定影響。盡管總體上說農戶借貸資金大多數都來源于親友鄰居,但調查顯示,收入水平較高的農戶向農村信用社等正規金融機構和高息借款者借款的比例要高于低收入水平的農戶,而向親友鄰居借款的比例則要低于收入水平較低的農戶,收入越高,這一趨勢就越明顯。張新民等(2001)還研究了農戶借貸渠道對投資的影響,研究發現,正式渠道借款與投資有明顯正相關關系(1996~1997年,相關系數達到0•7左右),而非正式渠道借款與長期投資的關系則相對較弱,相關系數即使在最高的年份也不過0•3,而且呈現越來越低的態勢。上述成果為理解中國農戶的信貸渠道選擇行為提供了初步的經驗證據。但是,這些針對農戶信貸渠道選擇行為的研究不夠全面,尤其是使用大規模農戶調查數據進行研究更為少見。鑒于農戶信貸行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本文利用中國農村金融學會委托北京師范大學進行的涉及全國12個省市農戶家庭實地抽樣調查獲得數據,通過Probit模型考察二元金融結構下的農戶分層的信貸渠道選擇行為。通過分析高收入與低收入農戶的個人特征、家庭特征、經濟特征以及農戶居住地的金融生態環境等因素,我們希望了解哪些因素影響了農戶的信貸渠道選擇行為。高收入與低收入農戶家庭哪個更可能從正規金融渠道或非正規金融渠道獲得貸款也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除了個人特征、家庭特征、經濟特征這些變量,我們還將考察金融生態環境能否對農戶信貸渠道選擇行為有顯著的影響。

二、模型設定與變量選擇

查看全文

農民生活發展制約原因分析論文

[摘要]農民生活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由于基層領導干部的思想重視不夠,農村生活建設的物質基礎薄弱,農村的文化建設滯后和農民素質較低等因素,制約了農民生活的發展。

[關鍵詞]制約農民生活

當前農民的生活狀況總體上是健康的、積極的,但一些不健康的、消極的方面也還在少數地區和少數農民中有一定市場,制約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響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導致這些消極方面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思想重視不夠

盡管黨和國家三令五申要加強農民生活建設,并對加強農民生活建設出臺和下發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特別是基層領導干部在執行過程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最主要的表現為,基層領導對農民生活問題重視不夠。

第一,基層領導干部思想認識不足。不少農村基層領導干部缺乏全局意識和長遠眼光,在領導農村發展過程中,對農民生活問題在思想上并沒有足夠重視。他們有的認為經濟建設是各項工作的中心,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只要把經濟建設搞上去就行了,生活水平自然就提高了;有的把群眾精神文化活動看成是說說唱唱,蹦蹦跳跳的單純娛樂性活動,是可有可無的娛樂消遣,于是,在工作中往往是一手軟一手硬,致使出現“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

查看全文

人文經濟發展制約原因分析論文

[摘要]文章從人文經濟的定義和其自然屬性入手,分析得出人文經濟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是對知識經濟的發展從而得出具有的一定的現實意義的觀點,并提出了創建人文經濟模式的新思路。即要摒棄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傳統發展戰略思想,從我國國情出發,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人的發展為根本的指導思想引領下,充分發揮文化在人文經濟建設中的作用,著重處理好當前經濟和社會中制約人文經濟發展的迫切問題,關注人文產業的興起,使中國逐步走上人文經濟發展之路。

[關鍵詞]人文經濟;屬性;價值

人文經濟,也稱人本經濟,是指為尊重人的生命及其本體價值,以保障人的幸福和尊嚴為目的,協調效率與公平、技術與人性、科學與人文的關系,達到經濟與社會、人類與自然、物質與精神的和諧發展的經濟模式。思考

一、人文經濟的屬性及價值

(一)人文經濟的自然屬性

人文經濟追求人的本性和自然性的回歸。人文經濟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經濟的一種現代形式。它的個體性表現在以“人”為經濟生活的中心,提倡人性解放、個性自由、尊重人權,發揮人的靈性、本性和創造力;它的社會性表現在追求把國家建設成為民本人道、仁愛互助、公平共富的幸福的“大家”。它強調從天人合一、物我和諧的宇宙觀出發,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個人與社會、人類與自然以及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生態的關系,其追求社會的和諧、統一;人文經濟堅決反對異化現象,反對物質、技術、權力對人的異化,反對人的大眾化、功利化和標準化,反對專制主義、官僚主義和教條主義對人的摧殘,提倡人道經濟、公平社會。對待市場經濟,人文經濟反思商品經濟二律背反問題,針對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異化現象,即因為物質文明豐富了人也就開始物化的問題,一方面堅持商品經濟促進了社會進步,另一方面尋找解決負面效應的辦法,提出通過人文經濟的創建來解決這些現實問題,深刻地指出金錢不能代替價值,科學技術不產生倫理道德,工具理性不能取代價值理性。

查看全文

制約城市中學武術發展原因剖析

摘要:武術是中華民族的國粹,她作為中華民族最具群眾基礎、并富有積極民族教育內涵的一項傳統的體育項目,不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且經常習武者還能掌握技擊術,增進健康,修身養性。通過對中學生的調查,發現問題所在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意見,盡量改變這一現象,希望能對武術盡些微薄之力。

關鍵詞:制約;城市中學;武術發展;調查研究

一、研究目的

武術是中華民族的國粹,然而國魂往往被人們埋藏在內心的深處,真正習武的人很少,但當有引領的時候,國魂躍然而出。武術是一項全面發展身心的運動項目。她不僅能強健孩子的身體,而且能把孩子的性格引向外向。從而改變孩子的未來之路。大量研究表明,武術運動對人體外部形態和各內部器官都有著積極的影響作用。武術作為體育課的一項基本內容,是傳播武術、發揚武術、發現和培養武術人才的有效途徑。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研究的對象是江蘇省泗洪中學、江蘇省淮北中學、泗洪縣第三中學等三所中學的29名體育教師、1290名學生及1290位家長。

查看全文

制約婦女工作發展的原因探討

隨著社會的進步,形勢的發展,婦女工作的領域不斷拓寬,內容不斷增加,如何緊跟時代步伐,使婦女工作在創新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特色,開創婦女工作中新局面,近日,我們××鄉婦聯組織專門力量,深入全鄉××個行政村和鄉直部門,針對婦女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了解,找準了問題,摸清了癥結。

一、婦女干部整體素質偏低

1、文化素質較低、知識面較窄,知識結構不合理,不適應婦女工作社會需求。大部分婦女干部只注重埋頭苦干,不注重調查研究,缺乏創新意識和動力,缺乏整體觀念,不能把婦女工作放到整個經濟發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去定位。

當今社會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新事物層出不窮,新知識日新月異,不學習就要落后,廣大婦女干部要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科學的認識觀、方法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等,并做到融會貫通用以指導實際工作。強化終身學習意識,學理論、學經濟、學法律、學管理、學女性學,學習一切需要學習的知識,增加知識的積累,開拓視野,提高思想理論素養、科學文化水平、業務工作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

2、心理素質較弱,缺乏自信意識。自卑、怯懦、依賴等不良心理因素嚴重阻礙了婦女干部的成長和發展。由于依賴順從,心胸狹隘,缺乏獨到的見解,缺乏敢擔風險、敢負責任的勇氣,以及當機立斷的魄力。作為新時代的婦女干部,我們應樹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四自精神,勇于挑戰自我,抓住機遇,不等不靠,破除男尊女卑的舊傳統觀念,堅信男同志能干的事女同志一樣能干,并且能干的更好。發揮女同志有耐心、細心、能吃苦耐勞的優勢,一切全靠自己努力奮斗的時候,必須全身心的投入,全方位地考慮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品格,要鍥而不舍的努力追求、超越,充分施展自身的才能。要用自己的人品、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工作業績,來贏得多個方面的認可,樹立“有為才能有位”的意識,爭取干出一番業績。

3、安于現狀,缺乏競爭意識。由于受傳統思想的長期影響和束縛,有些婦女干部因循守舊,安于現狀,缺乏開拓創新精神,依附性較強,缺乏競爭意識。競爭成為這個日益發展的時代的一大特點。我們面臨的不僅是地位的競爭,也面臨著能力和水平的競爭,市場經濟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是不分性別的競爭。每個婦女干部都要有一種追求事業成功的強烈愿望,有一種高昂的參與感和責任感,不依賴、不逃避,全力釋放自己的能量,發揮自己的潛能,施展自己的才華,為婦女解放事業,為社會改革和經濟的發展奮斗、拼搏,贏得社會的承認,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中立于不敗之地。

查看全文

國稅預防腐敗意見

近年來,國稅部門腐敗犯罪案件時有發生,一些執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濫用職權、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挪用私分稅款、內外勾結騙取出口退稅或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等,致使國家稅收大量流失,嚴重擾亂了稅收秩序,危害了國家經濟安全。為此,在新形勢下,如何深入分析、研究和總結國稅部門腐敗犯罪發生的原因,抓住苗頭性、傾向性問題以及案發的主要環節,從體制、制度的建立、創新入手,探索從源頭上預防國稅部門腐敗行為的治本性措施和對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結合近年來的調查研究情況,談幾點淺見。

一、國稅部門腐敗犯罪的原因探析

國稅部門腐敗行為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但究其根本原因則是稅收執法權的異化。可以說,無權力,則無腐敗行為,而稅收執法權的異化主要是權力失控(權力過程缺乏有力的制約和監督)引起的,正所謂“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敗”。當前,導致國稅部門腐敗行為發生的原因主要是:

(一)思想方面的原因

一些不良思想和特權思想仍在左右著國稅部門一部門人員的處理方法。市場經濟發展所產生的負面效應,使權力商品化經濟化。國稅部門或多或少的掌握著一定的稅收執法權。當在失控或約束不力的情況下,受錢權互惠效應的誘導,國稅部門的部門人員便會把手中的權力作為私有化了的商品進行交易,進而產生腐敗。

(二)體制、制度方面的原因

查看全文

小議區域農民增收的制約

本文作者:任中玉工作單位:新鄉職業技術學院新鄉商校區

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民增收,是加快農業和農村發展、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要求,是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其意義重大深遠。促進貧困農民脫貧致富,解決“三農”問題,核心是農民增收。

一、農民增收滯緩的現狀

近年來,雖然我國耕地和糧食播種面積有所減少,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但糧食總產量仍然呈增長態勢。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農民并沒有因農產品豐收而增收,相反出現收入下降趨勢,出現了糧食增產不增價,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現象。我們調查走訪了衛輝市獅犳頭鄉水峪村、封邱縣黃德鎮、輝縣市盤上村、沁陽市紫陵鎮塢頭村,盡管這里的農民千方百計挖掘土地潛力,像繡花一樣耕耘土地,但收入了了。的確,在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單純依靠增產已經難以成為農民增收的因素,財政投入對農民增收的邊際效應降低,利用提高農產品價格政策增加農民收入的空間和作用越來越弱,農民收入增幅明顯回落,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歷史的經驗證明,農民收入上不去,就會農業衰退,農村落后,這時即使城市有些現代化,根基也不穩,甚至使整個社會不穩定。由此可見,解決農民增收難問題迫在眉睫。

二、農民增收的制約因素

制約貧困地區農民增收的因素,是自然條件、歷史沉積、體制機制、政策安排、工作方法、人的素質和領導意識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包括惡劣的地理環境及旱、澇、蟲等自然災害;農業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面廣,耕地數量減少,質量下降,環境污染嚴重;農產品供求格局發生變化;農業生產周期長;農產品市場波動劇烈,農民增收日益受市場約束;農業人口多、人均資源量少,生產分散經營;和農民信息不靈技能缺乏;農業生產成本高,利潤薄;國家對農業的資金投入、技術支持不足;非農產業發展速度較慢,城鎮化進程滯后,非農收入較低,勞動力轉移困難,增收渠道不寬等等因素。當前,影響農民增收的制約因素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表現,但是,拋開個別地區的個別情況,我們將以上影響農民增收的共性制約因素分門別類,劃分為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和經濟因素。(一)社會因素(Y1)1.農業人口多、人均資源量少,生產分散經營(Z1)。2.國家對農業的資金投入、技術支持不足(Z2)3.非農產業發展速度較慢,城鎮化進程滯后,非農收入較低勞動力轉移困難,增收渠道不寬(Z3)。(二)自然因素(Y2)1.惡劣的地理環境及旱、澇、蟲等自然災害(Z6)。2.農業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面廣,耕地數量減少,質量下降,環境污染嚴重(Z5)。3.農產品供求格局發生變化、農業生產周期長的特點與市場波動劇烈的矛盾(Z7)。(三)經濟因素(Y3)1.農民增收日益受市場約束和農民信息不靈,技能缺乏的矛盾(Z4)。2.農產品供求格局發生變化、農業生產周期長的特點與市場波動劇烈的矛盾(Z7)。3.農業生產成本高,利潤薄(Z8)。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