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農業險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4 06:21:1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政策性農業險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政策性農業險

政策性農業險在加強農民預防能力的作用

2006年以來,浙江省成功實施了大約為三年的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初步探索出一條具有本地特色的農業保險道路,這對農民在災后恢復農業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現代化農業的蓬勃發展,廣大農民朋友的保險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建立一個更為健全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

一、新時期對農業保險經營壞境的認識以及功能的思考

中國的傳統農業是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生產規模小、低投入、低效益并且粗放經營。由于農業風險復雜,保險經營技術要求高,農業經營的效益卻很低,因此在農業保險上出現供給不足、需求乏力等狀況,農業領域缺乏商業保險制度生存的環境和土壤。而在今天,農業加速轉型和市場開放的形勢下,農業保險經營環境發生悄然變化。在目前我國農業出現市場化、國際化的大背景下,農業保險除了對農業生產實施事前后的經濟補償、穩定農民收入等功能外,其功能還在拓展延伸。

(一)對農業保險經營環境的再認識

農業風險的性質發生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風險集中性加劇,土地制度進一步完善必將促進農業增長有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資本與技術變高。現代農業如溫室、孵化車間、良種、胚胎等技術的采用對知識、資本、技術等要素依賴性增強。這種集約型的增長方式使得農業風險更為集中、損失強度可能加大,這就迫切需要能夠化解農業經營風險的農業保險支持;二是農業風險的關聯度增強,在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化模式發展下,農業產業得到很大延伸,農業風險的變化也會導致多個產業如農業加工、服務業的波動。承擔風險主體與風險因素發生變化。在現代農業的生產模式下,農業投資、經營、生產職能出現了專業化、市場化和社會化趨勢,承擔風險的主體包括農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戶、農場、企業等,所以在新的形勢下農業保險服務對象出現多元化特點。由于現代的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廣泛應用,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農業風險因素在發生改變,比如機械化養殖場、大棚等車間型的生產方式出現,一些不可保的風險也被納入保險范圍,高新技術的應用帶來不可預測的挑戰,保險公司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必定要擴大經營范圍、改善經營技術。

(二)對農業保險功能的思考

查看全文

政策性農業險發展模式實證分析

農業生產是經濟再生產和自然再生產的有機結合,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政策性農業保險是基于政府扶持和財政補貼,對農業生產過程中因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經濟補償的一種保險制度。政策性農業保險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農業經濟持續增長,促進農村社會穩定。作為廣東省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地區,中山市積極探索政策性農業保險體系構建和完善經驗,在受災農戶救助、災后生產恢復、農戶風險意識培養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中山市在農業政策保險發展歷程中的經驗值得總結與借鑒。

一、中山市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歷程和現狀考察

中山市自恢復國內保險業務以來,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中山分公司多次試辦保險業務,均因農業保險風險過大,發生嚴重虧損而被迫停辦,發展曲折。2007年,省委農辦決定在中山等九個地級市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試點工作。中山市農業政策性保險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2008年6月出臺的《中山市政策性農業保險實施細則》明確從2008年起市財政連續三年每年安排800萬元作為政策性農業保險專項資金,主要用于市級財政政策性農業保險項目的農戶進行保費補貼,巨災超賠再保險費補貼及市推進農業保險工作協調小組為推動農業保險開支的其他費用。2010年,鑒于中山市鎮財政管理體制調整,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保險費補貼承擔也進行了調整。火炬開發區、五桂山全額承擔保險費補貼;其余鎮區由鎮區財政承擔保險費補貼的60%,市級財政承擔保險費補貼的40%;市圍墾公司承擔管理范圍內保險費補貼的60%,市級財政承擔保險費補貼的40%。中山市政策性農業保險品種包括:水稻、香蕉、雜果、蔬菜、花卉、水產、能繁母豬、牲畜、家禽以及農機具綜合保險。補貼標準方面,水稻、能繁母豬保險,市、鎮區兩級財政補貼保險費的80%;其他保險項目,市、鎮區兩級財政補貼保險費的40%。2009年,中山市共承保水稻種植保險102118畝,保險費收入199.4萬元,賠付59.6萬元,賠付率為30%,其中種植大戶自費投保水稻補充保險11026畝,保費收入6.1萬元;承保能繁母豬33160頭,保險費收入198.96萬元,賠付65.7萬元,賠付率33%;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206117戶,保險金額20.61億元,保費收入115.4萬元,尚未發生賠付。保險公司發揮管理風險的優勢,在沒有政府直接補貼的條件下,依靠自身的逐漸積累實現了持續發展。

二、中山市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模式分析

農業的產業特性決定了農業保險具有準公共物品的性質。因此,政府應該在農業保險的推進過程中提供資金支持、進行組織協調、發揮宏觀指導等方面的作用。基于以上思路,中山市政策性農業保險以商業性保險公司經營+政府推動模式進行,初步形成政府推動、政策引導、市場化運作的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方式。實際開展方面,上海安信農業保險公司與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商議,中山市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由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中山中心支公司承保出單,然后以分保方式將部分保險責任以再保險的方式轉到上海安信農業保險公司。上海安信農業保險公司在中山市組建專業團隊并以太平洋保險公司名義經營。具體流程上,投保流程是農戶向村委會提出投保的意愿,村委會匯總后以投保清單方式填報鎮農業服務中心,各鎮農業服務中心為投保人,統一向保險公司投保。理賠流程是發生保險責任事故造成損失的,農戶向村委會匯報損失情況,經村委會組織核查后,匯總填報農業服務中心。保險公司以鎮為單位對損失的情況進行抽查。對全損或推定全損的,保險公司按保險合同約定據實賠償給農戶;對部分損失的,保險公司以數理統計方式與鎮農業服務中心商定受損農作物的平均損失率,以此計算部分損失的賠付金額。鎮農業服務中心通過民主評議,以保險救助方式支付給農戶。保費支付方面,市、鎮區兩級財政補貼水稻保險費的80%;經營規模達到7.5畝遇上的農戶可以選擇自己另外支付20%購買補充保險。賠償方面,分為保險賠償與保險救助兩種方式。對于購買了補充保險并且遭遇重大損失(損失超過90%)的農戶實行保險賠償,而參加了補充保險但是沒有達到重大損失程度以及沒有參加補充保險但是達到重大損失程度的農戶實行保險救助。

三、對中山市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模式的評價

查看全文

政策性農業險發展模式實證分析

農業生產是經濟再生產和自然再生產的有機結合,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政策性農業保險是基于政府扶持和財政補貼,對農業生產過程中因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經濟補償的一種保險制度。政策性農業保險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農業經濟持續增長,促進農村社會穩定。作為廣東省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地區,中山市積極探索政策性農業保險體系構建和完善經驗,在受災農戶救助、災后生產恢復、農戶風險意識培養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中山市在農業政策保險發展歷程中的經驗值得總結與借鑒。

一、中山市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歷程和現狀考察

中山市自恢復國內保險業務以來,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中山分公司多次試辦保險業務,均因農業保險風險過大,發生嚴重虧損而被迫停辦,發展曲折。2007年,省委農辦決定在中山等九個地級市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試點工作。中山市農業政策性保險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2008年6月出臺的《中山市政策性農業保險實施細則》明確從2008年起市財政連續三年每年安排800萬元作為政策性農業保險專項資金,主要用于市級財政政策性農業保險項目的農戶進行保費補貼,巨災超賠再保險費補貼及市推進農業保險工作協調小組為推動農業保險開支的其他費用。2010年,鑒于中山市鎮財政管理體制調整,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保險費補貼承擔也進行了調整。火炬開發區、五桂山全額承擔保險費補貼;其余鎮區由鎮區財政承擔保險費補貼的60%,市級財政承擔保險費補貼的40%;市圍墾公司承擔管理范圍內保險費補貼的60%,市級財政承擔保險費補貼的40%。中山市政策性農業保險品種包括:水稻、香蕉、雜果、蔬菜、花卉、水產、能繁母豬、牲畜、家禽以及農機具綜合保險。補貼標準方面,水稻、能繁母豬保險,市、鎮區兩級財政補貼保險費的80%;其他保險項目,市、鎮區兩級財政補貼保險費的40%。2009年,中山市共承保水稻種植保險102118畝,保險費收入199.4萬元,賠付59.6萬元,賠付率為30%,其中種植大戶自費投保水稻補充保險11026畝,保費收入6.1萬元;承保能繁母豬33160頭,保險費收入198.96萬元,賠付65.7萬元,賠付率33%;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206117戶,保險金額20.61億元,保費收入115.4萬元,尚未發生賠付。保險公司發揮管理風險的優勢,在沒有政府直接補貼的條件下,依靠自身的逐漸積累實現了持續發展。

二、中山市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模式分析

農業的產業特性決定了農業保險具有準公共物品的性質。因此,政府應該在農業保險的推進過程中提供資金支持、進行組織協調、發揮宏觀指導等方面的作用。基于以上思路,中山市政策性農業保險以商業性保險公司經營+政府推動模式進行,初步形成政府推動、政策引導、市場化運作的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方式。實際開展方面,上海安信農業保險公司與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商議,中山市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由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中山中心支公司承保出單,然后以分保方式將部分保險責任以再保險的方式轉到上海安信農業保險公司。上海安信農業保險公司在中山市組建專業團隊并以太平洋保險公司名義經營。具體流程上,投保流程是農戶向村委會提出投保的意愿,村委會匯總后以投保清單方式填報鎮農業服務中心,各鎮農業服務中心為投保人,統一向保險公司投保。理賠流程是發生保險責任事故造成損失的,農戶向村委會匯報損失情況,經村委會組織核查后,匯總填報農業服務中心。保險公司以鎮為單位對損失的情況進行抽查。對全損或推定全損的,保險公司按保險合同約定據實賠償給農戶;對部分損失的,保險公司以數理統計方式與鎮農業服務中心商定受損農作物的平均損失率,以此計算部分損失的賠付金額。鎮農業服務中心通過民主評議,以保險救助方式支付給農戶。保費支付方面,市、鎮區兩級財政補貼水稻保險費的80%;經營規模達到7.5畝遇上的農戶可以選擇自己另外支付20%購買補充保險。賠償方面,分為保險賠償與保險救助兩種方式。對于購買了補充保險并且遭遇重大損失(損失超過90%)的農戶實行保險賠償,而參加了補充保險但是沒有達到重大損失程度以及沒有參加補充保險但是達到重大損失程度的農戶實行保險救助。

三、對中山市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模式的評價

查看全文

政策性農業險運行情況調研報告

為協助廣大農戶化解自然災禍,加強農業抗風險能力,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近年來,依據中心有關部署,依照“縣政府指導、市場運作、自立自愿、協同推進”的準則,各地先后啟動施行了水稻、油菜等栽種業保險和能繁母豬、育肥豬等養殖業保險。筆者以湘西州縣為例,現就有關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談點觀點。

一、相關政策性農業保險運轉狀況

(一)水稻、油菜保險。年,依照中心、省、州有關工作部署,縣里出臺了政辦發〔〕7號文件,啟動了水稻保險試點工作。年施行了水稻和油菜栽種保險。

1、保費交納狀況

①水稻:年,依據全省統一規范(每季每畝物化本錢240元),全縣水稻栽種保險綜合險費率為7%,即每季每畝保費16.8元。全縣完成投保面積17.1萬畝,占昔時水稻栽種面積29.5萬畝的58%,投保農戶7.4萬戶,為全縣農戶總數的67%。交納保費287.5萬元,個中中心、省財務按50%的比例補助143.7萬元;州財務按15%的比例,補助43.1萬元;縣財務按23%的比例,補助66.4萬元;農民按12%的比例,擔負34.2萬元。年,我縣水稻保險的綜合險費率仍按年規范執行為,全縣完成投保面積23.9萬畝,為昔時栽種面積的80.7%,交納保費401.8萬元,個中中心、省財務按60%的比例,補助241.7萬元;州財務按15%的比例,補助60.2萬元;縣財務按19%的比例(文件規則不少于15%),補助76.5萬元;農民依照1元/畝(擔負比例6%),交納保費23.9萬元。

②油菜:依照每畝物化本錢的6%核算綜合險費率,即每畝保費9元。年我縣方案投保8萬畝,應交納保費72萬元,個中國家、省、州財務依照35%、25%和15%的比例,應補助54萬元,縣財務按15%的比例應補助10.8萬元,農民擔負7.2萬元,占總保費的10%。

查看全文

農業保險經營主體積極性提高論文

[摘要]農業的弱質性決定了農業風險保障的重要性,農業保險經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是政策性農業保險能不能搞起來、能不能搞好的關鍵。調動農業保險經營主體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的積極性需要政府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包括財政、稅收、法律等方面的扶持。但如何確保政策性農業保險順利實施,仍然是一個值得探究的現實課題。

[關鍵詞]農業保險;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主體;財稅支持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和農業的弱質性,決定了農業風險保障的重要性。而農業保險的“三高”(高風險性、高賠付率、高虧損率)特征決定了沒有政府的政策性支持就難以實現可持續經營。2007年以來在全國6個省區試點推行、現全國有近九成省份開展的政策性農業保險是一種財政補貼型保險。其實質是政府通過在保費方面的補貼支出,并通過大面積的普及推廣,將可能出現的農業生產風險部分轉移到保險經營主體和未受災農戶,從而既達到保障農業生產的目的,又適當減輕政府巨額救災支出壓力。在這種保險模式下,能否調動農戶和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主體(商業保險公司、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農業互助保險公司、地方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外資或合資保險公司等)的積極性是政策性農業保險能不能搞起來、能不能搞好的關鍵。各地試點表明,保證并盡量提高政府的保費補貼支出對調動農民參保的積極性起了重要作用,但如何提高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主體參與積極性,以確保政策性農業保險順利實施仍是值得探究的一個現實課題。

一、影響農業保險經營主體積極參與的障礙分析

盡管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中財政對農業保險的保費補貼減輕了農民付費的成本,提高了農民參保的積極性,緩解了以往農業保險“農民保不起,保險公司賠不起”的尷尬局面,但政策性農業保險中的一些客觀障礙仍存在,影響了農業保險經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

1農業保險的高風險使農業保險經營主體的綜合賠付率居高不下。農業產業是受自然災害影響較為嚴重的產業,農業保險承保的風險不僅發生頻率大,而且損失集中、覆蓋面廣,其賠付率要遠遠高于一般的財產保險。以許多國家的經驗,農業保險經營組織的綜合賠付率(即賠償與收入保費之比)一般都很高。以美國為例,1982~2004年只有6年賠付率低于1。在有的發展中國家,其賠付率經常達到2以上,甚至更多,均高于保險界公認的70%的臨界點。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個國家農業保險的保費收入能夠完全覆蓋災害賠償和管理費用。另外農業風險由于其時間和空間的高度相關性,一旦發生,可能會在短時間內使大面積范圍內的保險對象同時發生災害事故,遭受巨災損失,導致保險公司難以承擔起賠付額以致虧損嚴重。

查看全文

農業保險試點工作意見

各鎮鄉人民政府,縣級有關部門:

為了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從根本上保護農業、提高農民收入、穩定農村社會,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根據《省人民政府關于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的通知》(府發〔20*〕41號)精神,結合我縣實際,現就我縣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提出以下實施意見,請認真貫徹執行。

一、試點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籌資機制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促進投保人災后恢復生產和保險機構可持續經營為目標,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原則積極穩妥的推行試點工作。

(二)基本原則。

查看全文

農業險發展策略研討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產業化逐步形成。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我國農業政策性保險對農業發展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二者存在緊密的聯系,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促使加工、種植、農產品流通緊密聯系在一起,農業發展過程中弱質性特征表現明顯。農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承擔各種風險,一方面是自然災害等產量風險,另一方面還好承擔受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影響導致的價格風險。隨著物流行業的發展,農產品在整個社會經濟環境下流程更加頻繁,農產品流通的公共物品性和農業的弱質性從根本上要求政府需要對其實施保護,保證農業核心利益得到體現。所以農業政策性保險在這樣的條件下產生,農業政策性保險是政府對農業保護、促進農產品正常供給、防范農業產業化風險的重要舉措。

1我國農業政策性保險的必要性分析

我國農業正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一系列進展,我國農業正從傳統農業向著現代農業方向邁進。從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看,雖然傳統型農業在逐步縮小,現代化農業的規模呈現逐步增大的趨勢,但是我國農業的弱質性特征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農業弱質性特征沒有得到根本性消除,因此需要政府通過政策對其進行扶持,從根本上保證其健康穩定的發展。從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看,傳統農業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傳統農業需要政府政策的保護和扶持。從傳統農業的發展特點看,其風險主要來源于第一產業,主要表現為自然災害導致其產量的下降風險,同時還有農業豐收之后產生的收益性下降問題。從自然災害導致的農產品風險角度看,需要政府運用農業政策性保險機制對農戶進行補貼,如果是農產品豐收之后造成的收益性下降風險同樣需要政府通過政策性保險對農戶進行補償。農民豐收之后其收益性會發生變化,農業政策性保險對傳統農業來說是非常必要的。通過對糧食需求彈性角度進行分析,當糧食豐收的情況下,糧食的供應量會增加,但是糧食的價格會隨著糧食產量的上升而下降,導致農民的整體收益性下降。通過分析可以看出糧食缺乏需求彈性。從糧食供應角度看,農戶供應糧食滿足了我國糧食安全的需要,糧食安全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糧食生產與其他商品生產還存在一定的區別,其具有公共物品性特征。但是從農戶收益角度看,糧食越是豐收農戶的收益性下降越快。因此政府需要承擔糧食豐收之后造成農民收益下降的風險,或者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就會下降,糧食供應將會產生問題,這對我國糧食安全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所以政府需要通過農業政策性保險保障農民收益。現代農業在發展過程中同樣需要農業政策性保險的支持和保護,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導致農業特征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農業產業化導致農業加工、種植、農產品流通等緊密結合在一起,農業的弱質性說明即使農業產業化承擔自然災害的風險比較小,但是也要承擔第二第三產業的價格風險。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導致農業產業鏈增長,農產品的附加值得到增加,農業風險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通過對農產品深加工產品需求狀況對農民收益性影響分析,可以看出我國農業政策性保險對現代農業來說是非常必要的。通過紡織工業品分析可以看出,農產品原料的深加工品供需狀況,當紡織品的供應量增加的時候,其價格發生下跌,紡織品生產企業獲取的收益比農戶獲取的收益要多,所以紡織品工業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彈性。

2現代農業保險模式缺陷研究

當前我國擁有多家保險公司在開展農業保險服務,比如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安華農業保險公司、中國大地財產保險公司。但是只有安華保險公司在代替政府開展政策性保險服務。從我國農業政策性保險實施情況看,主要是由商業保險公司承辦,政府給這些商業保險公司一定補貼,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承擔一部分費用,農戶承擔少量費用的保險管理模式。這種農業政策性保險模式具有自身的缺陷性,因為商業保險公司畢竟是做商業保險出生的,其對農業生產的特征并沒有全面把握,其在保險過程中會呈現一定的問題,我國農業政策性保險實施過程中需要專業化保險公司承擔保險業務,可以保證各項保險業務更加貼近農業生產實際,對整個農業保險業發展是非常有利的。通過對農業實施商業性保險之后農民收入狀況發生的變化進行分析,可以更好的了解農業政策性保險產生的作用,同時也可以看出商業性保險對農戶收入產生的影響。商業保險機構對受保農戶確定無差別收益曲線,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如果農業生產過程中如果真正發生了巨災,或者農產品價格出現的下跌,農民獲取的補貼通常情況下比較少,與農民收益預期相差甚遠,所以可以看出有商業保險機構代辦的農業政策性保險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保險作用很少,無法真正彌補自然災害、價格下跌等問題造成的農業收益下降問題。因此我國農業政策性保險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缺陷,需要政府有關部門采取相關措施,規范農業政策性保險實施,通過專業化、規范化的運行機構,保證投保農民真正獲取收益,促進我國農業取得健康穩定的發展,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會產生重要的作用。

3我國農業政策性保險支農政策研究

查看全文

農業保險推進策略研討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產業化逐步形成。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我國農業政策性保險對農業發展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二者存在緊密的聯系,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促使加工、種植、農產品流通緊密聯系在一起,農業發展過程中弱質性特征表現明顯。農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承擔各種風險,一方面是自然災害等產量風險,另一方面還好承擔受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影響導致的價格風險。隨著物流行業的發展,農產品在整個社會經濟環境下流程更加頻繁,農產品流通的公共物品性和農業的弱質性從根本上要求政府需要對其實施保護,保證農業核心利益得到體現。所以農業政策性保險在這樣的條件下產生,農業政策性保險是政府對農業保護、促進農產品正常供給、防范農業產業化風險的重要舉措。

1我國農業政策性保險的必要性分析

我國農業正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一系列進展,我國農業正從傳統農業向著現代農業方向邁進。從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看,雖然傳統型農業在逐步縮小,現代化農業的規模呈現逐步增大的趨勢,但是我國農業的弱質性特征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農業弱質性特征沒有得到根本性消除,因此需要政府通過政策對其進行扶持,從根本上保證其健康穩定的發展。從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看,傳統農業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傳統農業需要政府政策的保護和扶持。從傳統農業的發展特點看,其風險主要來源于第一產業,主要表現為自然災害導致其產量的下降風險,同時還有農業豐收之后產生的收益性下降問題。從自然災害導致的農產品風險角度看,需要政府運用農業政策性保險機制對農戶進行補貼,如果是農產品豐收之后造成的收益性下降風險同樣需要政府通過政策性保險對農戶進行補償。農民豐收之后其收益性會發生變化,農業政策性保險對傳統農業來說是非常必要的。通過對糧食需求彈性角度進行分析,當糧食豐收的情況下,糧食的供應量會增加,但是糧食的價格會隨著糧食產量的上升而下降,導致農民的整體收益性下降。通過分析可以看出糧食缺乏需求彈性。從糧食供應角度看,農戶供應糧食滿足了我國糧食安全的需要,糧食安全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糧食生產與其他商品生產還存在一定的區別,其具有公共物品性特征。但是從農戶收益角度看,糧食越是豐收農戶的收益性下降越快。因此政府需要承擔糧食豐收之后造成農民收益下降的風險,或者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就會下降,糧食供應將會產生問題,這對我國糧食安全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所以政府需要通過農業政策性保險保障農民收益。現代農業在發展過程中同樣需要農業政策性保險的支持和保護,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導致農業特征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農業產業化導致農業加工、種植、農產品流通等緊密結合在一起,農業的弱質性說明即使農業產業化承擔自然災害的風險比較小,但是也要承擔第二第三產業的價格風險。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導致農業產業鏈增長,農產品的附加值得到增加,農業風險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通過對農產品深加工產品需求狀況對農民收益性影響分析,可以看出我國農業政策性保險對現代農業來說是非常必要的。通過紡織工業品分析可以看出,農產品原料的深加工品供需狀況,當紡織品的供應量增加的時候,其價格發生下跌,紡織品生產企業獲取的收益比農戶獲取的收益要多,所以紡織品工業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彈性。

2現代農業保險模式缺陷研究

當前我國擁有多家保險公司在開展農業保險服務,比如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安華農業保險公司、中國大地財產保險公司。但是只有安華保險公司在代替政府開展政策性保險服務。從我國農業政策性保險實施情況看,主要是由商業保險公司承辦,政府給這些商業保險公司一定補貼,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承擔一部分費用,農戶承擔少量費用的保險管理模式。這種農業政策性保險模式具有自身的缺陷性,因為商業保險公司畢竟是做商業保險出生的,其對農業生產的特征并沒有全面把握,其在保險過程中會呈現一定的問題,我國農業政策性保險實施過程中需要專業化保險公司承擔保險業務,可以保證各項保險業務更加貼近農業生產實際,對整個農業保險業發展是非常有利的。通過對農業實施商業性保險之后農民收入狀況發生的變化進行分析,可以更好的了解農業政策性保險產生的作用,同時也可以看出商業性保險對農戶收入產生的影響。商業保險機構對受保農戶確定無差別收益曲線,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如果農業生產過程中如果真正發生了巨災,或者農產品價格出現的下跌,農民獲取的補貼通常情況下比較少,與農民收益預期相差甚遠,所以可以看出有商業保險機構代辦的農業政策性保險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保險作用很少,無法真正彌補自然災害、價格下跌等問題造成的農業收益下降問題。因此我國農業政策性保險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缺陷,需要政府有關部門采取相關措施,規范農業政策性保險實施,通過專業化、規范化的運行機構,保證投保農民真正獲取收益,促進我國農業取得健康穩定的發展,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會產生重要的作用。

3我國農業政策性保險支農政策研究

查看全文

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問題與對策

1鞍山地區政策性農業保險特點

1.1農險業務量呈現連年增長態勢

以人保財險鞍山分公司的農險業務為例,自2010年至2013年,無論是總承保面積還是保費收入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這與近年來鞍山地區農業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業產業格局調整所帶來的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需求加大是分不開的。

1.2農業保險費補貼水平較高

鞍山地區政策性農業保險主要實行“低保額、全覆蓋、重補貼”模式。根據本市農業生產特點,將所轄的海城市、臺安縣、岫巖縣、千山區(含市區)凡從事玉米、水稻、大豆、花生生產的農戶均列入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支持對象,納入各級財政農業保險補貼范圍。明確規定,鞍山市農業種植業生產保險費補貼范圍為玉米、水稻、大豆、花生。各級財政保險費補貼比例為80%,其中:縣級財政10%;市級財政10%;省級財政25%;中央財政35%;參保農戶自行承擔剩余的20%[5]。2010年,鞍山市政府出臺了《鞍山市2010年種植業、設施農業保險工作實施方案》,規定除從事玉米、水稻、大豆、花生生產的農戶外,在種植業補貼品種中又新增加了小麥,并且將鞍羊線、鞍營線、張莊線從事設施農業(溫室大棚)生產的農戶也列為農業政策保險補貼對象,納入各級財政農業保險補貼范圍。具體采取的補貼方式為:省級財政按保費數額的20%補貼;市級財政按保費數額的15%補貼;縣級財政按保費數額的15%補貼,其余50%保費由參保農戶自行承擔。以2010年為例,當年鞍山地區參保糧油作物面積達到131.64萬畝,設施農業達47.22萬延長米(由中華聯合財險承保),保額總計58.53億元。全市政策性農業保險費總額3485.38萬元,財政補貼達2755.29萬元[10]。

1.3農業保險理賠工作及時迅速

查看全文

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意見

為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完善救災保障機制,提高災區重建能力,根據《*省人民政府關于在全省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通知》(浙政發〔20*〕22號)和《金華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擴面工作的實施意見》(金政辦發〔20*〕18號)精神,決定在全市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現就我市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創業富民、創新強市”戰略的要求,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以保護災后恢復生產能力為出發點,充分考慮財政承受能力,逐步擴大保險品種范圍,兼顧保險企業可持續經營能力和農戶參保意愿,以保大災、保大戶、保主要品種為重點,堅持政府推動、農戶自愿、市場運作的原則,采取“共保經營”為主、“互保合作”等為輔的運作方式,積極穩妥地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重要保障。

二、試點范圍和品種

(一)試點范圍

20*年我市政策性農業試點范圍為全市所有鎮鄉和街道,實現全市覆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