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感能力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2 01:34: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語感能力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語文語感能力培養論文
一、加強語言的積累與運用
眾所周知,語言是約定俗成的,語感是以感性認識為基礎的。語感的形成是過去的知識、經驗在心理結構中的積淀。只有博覽才能給大腦皮層形成多側面語言刺激,逐漸形成語感。語感敏銳的人,能很快地捕捉到文章豐富的內涵,還可以體味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妙處。
語感的能力,來自于讀書的積累。書讀多了,感覺自然靈敏,對語言材料理解和領悟的能力自然加強。語感豐富敏銳,便能通曉同一語言形式可以表達不同的思想內容,不同的語言形式也可表達同一思想內容,特定的語言環境下需要特定語言形式表達特定的思想內容。語感是聽說讀寫的核心,語文教育應該以積淀語感為目標。
與課堂閱讀不同,課外閱讀比較自由,可不拘形式,不受時間的控制,在自由放松的閱讀狀態下,對所讀對象更容易獲得全面的認識與整體的感悟。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博覽群書,這是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豐富學生的語感心理結構的最基礎的一步。
然而,僅僅局限于閱讀,那還是表層的,深層次的在于積累和運用語言材料。一本書讀完,對很多學生來說,只是“雨過地皮濕”,大腦皮層沒刻下深刻的印記。這就要求學生摘錄一些好的語句,經常閱讀。據外國語言學家統計,要記住一個英語單詞,至少要和它打4000次照面。要使學生記住所摘錄的優美語句,除了要求學生自己經??纯?、背背外,教師可以利用早自習時間,讓學生朗讀自己摘錄的語句,也可叫學生出手抄報,將摘錄的優美語句分門別類地組合在一起,在班上展出。這種形式多樣的識記法,既有助于學生積累語言材料,也有助于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但積累只是手段,目的在于運用。在語文課本上,有很多寫景狀物的句子,可以叫學生用自己學到的語句來替換。也可以結合課文出一個小作文題,叫學生運用摘錄下的句子做口頭作文。至于每周的大小作文,教師更應鼓勵學生多多地運用摘錄下來的語句。經過這樣長期的積累與運用,學生的語感能力就大為加強。
二、注重吟詠誦讀
語感能力策略管理論文
一、人格塑造策略。
從語言發展的歷史看,“語言是人類文化心理結構的外化,是人類的生命之聲、心靈之聲。”“語言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是同步的?!保邰伲菡Z言世界的拓展會促進精神世界的延伸,精神世界的提高會促進語言世界的發展。語感能力培養之所以要注重人格構建和塑造,并視其為核心本質乃至最高層次意義上的語文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語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體現??v觀古今,大凡傳世的名篇佳作,其光耀之處,首先就是作者人格的偉大體現。正如德國大詩人歌德所講:“要寫出雄偉的風格,他也就要有雄偉的人格。”孟子散文氣勢充沛,感情激越,筆帶鋒芒,長于鼓動,在于他是戰事紛繁年代里力阻“霸道”主“王道”的縱橫家、雄辯家;魯迅雜文如匕首、似投槍,犀利尖銳,深刻辛辣,因為他是風雨如磐的舊中國里憤世嫉俗的革命干將;詩文境界開闊,語鋒畢現,活潑鮮明,因為他具有一代偉人的胸懷和卓越政治家的氣魄。因此,語文教學不能人為地割裂“心”、“言”而大談什么語感培養。學詩的功夫在詩外,要培養優秀的語文人才,首先得塑造優秀的人格。
馬克思早就提出了“創造與人的本質和自然的本質的全部豐富性相適應的人的感覺”[②]這一命題,即使人對語言現象的感覺成為人的感覺,實際上也就是在“創造著具有深刻感受力的豐富的全面的人”。把人格的構建塑造當作語感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來加以界定,其創意就在于發掘“人的本質力量在語言客體上對象化的實現”,其意義是重大和深遠的。
盡管語感能力的形成轉化過程寓有人格的自我選擇、自我參照、自我完善機制,但這并不意味語文教學于良好人格的培養是無所作為或可有可無的,相反,其深刻的審美體驗能力卻為語文教學賦予得天獨厚、無與倫比的人格塑造優勢。
二、促進個性發展策略。
良好的語感能力極富個性,而個性往往又孕育著創造性,沒有個性也就無法談及創造性。人們常說:一百個讀者的頭腦中就有一百個不同的林妹妹形象,一千個學生的頭腦中也有一千個不同的阿Q和孔乙己形象。這就是說個性和創造性本身就是一對孿生姐妹。語言作為人的“思想的生命表現的要素”[③],首先應該是人的個性的集中體現。語感能力培養要著力于個性發展,其目的就在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著名心理學家列昂捷夫曾經說過:“背誦詞語,理解詞語,以致理解詞語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不夠的,應該使這些詞語成為內在決定個性的東西?!保邰埽菀虼耍虒W中就不應過分強調學生的思維方式、思想觀點與教師的完全吻合,對于學生的獨特思維方式和新奇獨到的見解要善于發現、肯定和引導,否則,會于有意無意之間扼殺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比如分析《祝?!分邢榱稚┤宋镄蜗?,未必非得把學生驅入用階級分析的觀點去認識其“反抗”意義的思維峽谷不可,如果有同學從人性方面去考察,得出那是本能的“掙扎”也不能否定;讀《荷塘月色》,有學生只為朦朧、寧靜、優美的意境所陶醉,并未領略什么字里行間流露出的“不滿現實又幻想超脫現實的淡淡的哀愁”也沒什么不妥;陸游的《詠梅》是題詠人生的高格調之作,就沒有必要用同一套子勉強學生同《詠梅》詩分出高下。
語文語感能力教學論文
漢語言文字特別具有靈性。作為象形文字的漢字,以形表義、形神兼備。以漢字為載體的漢語,重意會不重規則,沒有分詞連寫,少有性、數、格的區別,語言凝練但意蘊豐厚,讀來抑揚頓挫、鏗鏘悅耳。由于漢語言文字的形象性、隱喻性、意會性和模糊性,學生學習語文,不僅要進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視整體感悟。
學生學習母語主要靠語感。學生學習母語,因為有早已具備的口語語感做基礎,有熟悉本國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為條件,身處母語環境、心受母語儒染,大量的、成套的母語圖式早已內化為學生的心理結構。因此,學習母語不必從系統的語言知識和語法規則入手,而應重視對語文材料的積累、感悟,培養良好的語感。
從語感類別的角度看,語感教學策略主要包括:培養形象感的教學策略、培養情味感的教學策略、培養意蘊感的教學策略等。培養形象感,要注意激活學生頭腦中儲存的與文字相關的表象;倡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將語言轉化為形象鮮明的內心視象,使語言和生動的表象建立心理聯系。培養情味感,一要想方設法幫助學生增加對課文背景及相關內容的了解;二要努力挖掘和體驗教材的情感因素,發揮教師自身的情感傳導作用;三要引導學生在對課文的分析和朗讀中體驗作者的情感。培養意蘊感,就是要引導學生體會和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從語感生成的角度看,語感教學策略主要包括:反復誦讀、比較品評、潛心涵詠、切己體察、展開想象等。反復誦讀是培養語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強調對語言文字的直接的整體的領悟,這與語感的直接感悟是完全一致的。比較品評,是課堂語感教學的有效策略,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鑒別。學生只有在不同詞語、不同句式、不同語序的比較當中,才能發現課文中語言運用的妙處,品評語言的意蘊和情味,從而培養語感。潛心涵詠,是一種在熟讀基礎上潛心專注的研讀策略,面對語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鑒賞玩味,掂量比較,獲得審美感、情味感、意蘊感等。切己體察,就是把眼前所讀的語言文字與自己的生活經驗、閱讀積淀相溝通,通過文字的橋梁,觸摸作者的心靈。語言文字符號本身沒有直接可感性,必須借助聯想和想象,化干癟枯燥的符號為形象鮮活的畫面;還可通過重組表象,創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這樣獲得的語感才是豐富深切的。語感是通過學生反復不斷的感覺實踐而產生的。作為教師,必須創造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充分地讀書、感受,在此基礎上,再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形成語感能力。
1、創設情景
在教學中創設出濃郁的語感情景,能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調動多種感官,積極地進行相應的課堂活動,為進行語感訓練創設最佳條件。如:《草原》一課的教學,教師在課始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麗景色,再配上音樂,簡述課文內容,為學生創設了濃厚的情感氛圍,使學生很快進入了情景,奠定了課堂的基調。
小議學生在閱讀中的語感能力
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閱讀教學的關鍵,即只有大量閱讀,培養語感,才會熟能生巧,左右逢源。
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雖篇目有所增多,閱讀量有所加大,但仍然無法滿足身心都在迅速成長的學生的需要,加之教學中不同程度存在的重講讀、輕自讀的現象,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能夠讀到的作品少之又少,而教學中程序化的訓練,切割式的解釋,無不壓抑著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阻礙著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考慮到這一點,我們便應將課堂還給學生,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對課文涵泳品味,同時鼓勵學生積極閱讀課外讀物,致力于由課內向課外的輻射與延伸,以達到拓展視野,促進思維,培養語感,提高素質的目的。
1語感能力的培養——重“讀”
多少年來,過分地強調語文學科的知識性、思想性,重教師冷靜分析、剖解,輕學生熱情體悟、感受;讓最能濡染學生性情,最能培養學生語感的“讀”,慢慢淡出了語文教學過程。滿耳聽見的,是教師聲嘶力竭的解說,滿眼看見的,是學生或正襟危坐或心不在焉的聽取或抄錄。聽不見教師的“密詠恬吟”(沈得潛語),也很難看到魯迅先生描述的那種“人聲鼎沸”的場面,“鼎沸”的,可能只是學生忍受不了枯燥而發出的抗議。
語文學科滲透著深厚而豐富的人文精神,字里行間蘊藏著極其豐富的人間世象、人情事理、思想情感。尤其是文學作品中,許多東西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教師任何自以為是的分析,都是對文學意象的武斷和窄化。文學的魅力就在于其不可盡摹性。語感的獲得不能停留在單純的言語直覺、經驗的低層次上,還必須進行適應的語感分析,也就是有選擇地咬文嚼字,考究某個字或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的“微言大義”,仔細琢磨精彩句子,段落的妙處及其蘊含的藝術魅力。例如上《孔乙己》時,注意引導學生分析理解該文中幾個關鍵詞語的運用。“孔乙己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地走了”,作者寫孔乙己“坐著”用“手”“走了”,為什么不用“爬”呢?指導學生查字典得知,“爬”是手腳并用,于是學生就能理解孔乙己被丁舉人一頓毒打,打斷了腳,他當然不能“爬”了,只好用“手”當腳使。這樣一分析,就激發了學生對丁舉人之流的憤恨,同為讀書人,竟如此狠毒。不需多講,學生就理解了這是一個人吃人的,等級森嚴的殘酷的黑暗社會,認識到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作為讀者的學生,應該自主閱讀,個性閱讀,只有切身走進作品的洞天,才能傾聽花開的聲音,欣賞生命的舞蹈,體驗冰融化成春天的過程。而所有這一切都得益于一個“讀”字。任何一部作品社會價值的完成,都有兩個過程,即作者的創作過程和讀者的再創作過程。老師讀,讀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以此作為學生“讀”的參考;學生讀,則在結合老師的理解和感受的同時,又讀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師生在讀的過程中,不是涵蓋,而是相加,是把作者、老師、學生的世界融匯成一個更遼闊、更美麗的世界。
學生語感能力培養管理論文
語感,是學習、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一種敏銳感知力,也是一個人語文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對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我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新課程理念,分不同層次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感。
一、從對名篇的誦讀中培養語感
中學語文課本中很多名篇詞句優美,生動形象,加強對這些文章的誦讀,是幫助學生積累知識,豐富語感的重要途徑。多讀、熟讀、讀后深思,所謂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強調的就是這點。
現代研究表明,誦讀中語調、節奏、語流反復刺激,便在學習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聲音映像”,這種內在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語言流便自然而然地從記憶中溢出。我在教學李白《行路難》一文時,文中描寫李白在面對仕途坎坷而對前途倍感茫然的重點詞句,先指導學生朗讀,采用分讀、齊讀、輪讀等多種形式,讓他們推敲、品味,“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引導他們想象宴會時的情景,感受作者的心事重重,猶豫彷徨,再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體會主人公空懷豪情壯志的惆悵無奈。只有通過誦讀,學生才能悟出語言材料中人物的真實思想感情,面對前途的滿腹憤懣,而豁達的人生態度,最終讓他發出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暮姥詨颜Z。
學生在讀中獲得感知之后,還要進一步要求他們展開聯想與想象,進行必要的練筆,鞏固閱讀的成果,如此,良好的語感就會在讀中積累,在寫中發展。
二、創設情景,加深對語感的領悟
語文語感能力培養管理論文
語感是當代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轉換生成語法理論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我國最早提出語感的是夏丐尊先生,其后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等開始創導語感教學,隨之語感逐漸為人們所理解和認同。近年來,隨著語文教改的不斷深入,人們在對傳統的重新審視中,越來越關注“語感教學”這一新話題,并與現代社會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聯姻,試圖以此為突破口,從理論與實踐上進行深入系統的探討,開拓出一個當代語文教學的“語感”新熱點。
一
什么是語感?作為定義,不同場合有不同解釋,目前尚無明確的科學界定,這里先列舉有代表性的五例。
葉圣陶認為:“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單靠翻字典辭典是不夠的,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經驗,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換句話說,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靈敏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叫‘語感’。”[①]
李珊林認為:“語感是一種文學修養,是長期的規范的語言運用和語言訓練中養成的一種帶有濃重經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領會語言文字的能力?!保邰冢?/p>
王尚文認為:“主觀的語感源于客觀的言語,主客觀的言語對象對人的語言器官長期雕琢的結果,是人的語言器官長期感受言語對象不斷積淀的結晶,是人的言語這一對象在人身上對象化的實現?!保邰郏?/p>
新課標語感能力管理論文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币虼?,語文教學必須抓好語言學習,而無論是語言的理解還是運用都和語感能力密切相關。葉圣陶先生曾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語感訓練。”呂叔湘先生也指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闭Z感能力是在長期體驗、訓練、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對語言文字的領會和感悟能力,是一種較高級的語文綜合能力。語感的強弱在相當程度上體現出一個人語文素養的高低??梢?,語感能力的培養在整個語文教育中的地位。所以,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呢?我想,加強語感實踐和語感分析兩個方面的訓練是提高學生語感能力的主要途徑和方法。
一加強語感實踐訓練
語感實踐就是讓學生接觸和使用具體的語言材料,通過聽、讀、抄、背、講和寫,對學生的感官反復進行言語刺激,使學生大腦皮層的細胞之間逐漸形成牢固的聯系系統。這種聯系系統的熟練化、技能化、自動化,就形成了敏銳、準確、豐富的語言感受能力。它是獲得良好語感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加強語感實踐訓練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誦讀吟詠。
葉圣陶先生說過,學習語文“不該只用心與眼來學習;必須在心與眼之外,加用口與耳才好。吟詠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語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語言刺激和內在知識能力迅速交融的產物,它的獲得是建立在對語言現象條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礎之上的,它具有直覺性的特征。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典范的語言材料進行感受,從而獲得認知上的直覺能力。這種直覺感受最有效的途徑是大量反復的誦讀吟詠。譬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前三句全是景觀景物的排列,教師不必急于分析,先讓學生投入地誦讀幾遍,就會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詩歌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蕭瑟、悲涼的意境。這是客觀事物激起的主觀感受,是認知上的感性直覺,是獲得語感的前提。而這是建立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之上的,因為讀本身就是一種琢磨和體驗過程,通過吟詠誦讀直接迅速地感受語言的優美,領略文章的韻味,得到語言上的形象感受、感情色彩感受,形成語言的感悟能力。古人學語文就十分強調誦讀,熟讀才能精思,在反復的誦讀中逐步達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古人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今人的“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誦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朱作仁語)都道出了“讀書”的真諦。中學課本中有不少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解放思想,減少一些繁瑣的講解,刪除一些重復的練習,淡化一些知識的傳授,適當地引導學生吟詠誦讀,以觸發學生的語感。
語感述評研究論文
近幾年來,尤其是1992年以來,語文教學研究形成了一個新的熱點、焦點,這就是關于語感的研究。就目前來看,研究集中在語感性質和語感地位及語感培養這三個方面,而以語感培養的研究為重點。本文即對近幾年來的語感研究作一初步的考察和評價。
一、關于語感性質
科學認識概念的本質屬性是研究的必要前提。對概念本質屬性的認識,集中的反映在對概念的定義上。語感這個概念,目前尚無統一的定義,有代表性的說法有如下幾種。
語感“是對言語內涵的一種直覺能力?!?。[(1)]
語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統一的一種悟性,是一種理性直覺性,或者說是一種直接的理解。[(2)]
語感是長期的規范的語言運用和語言訓練中養成的一種帶有濃重經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領會語言文字的能力。[(3)]
語感新思維研究論文
一、正本清源,準確界定語感內涵“語感”一詞,最早出現在夏丐尊的《我在國文科教授上最后的一信念》一文中,他主張“傳染語感于學生”。對什么是語感?他解釋說:“在語感敏銳的人的心里,‘赤’不但只作紅色,‘夜’不但只解作晝的反對吧。‘田園’不但只講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煥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情趣。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寥等等說不盡的詩味吧。真的生活如此,真的文學也如此?!毕睦系挠嘘P培養語感的主張一提出來就得到葉圣陶、呂淑湘等人的共鳴。特別是葉圣陶老先生,多次對語感作了深刻闡述,如,在《文藝作品的鑒賞》一文中他認為:“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辭的意義和情味,單靠翻字典是不夠的。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經驗。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的豐富的了解力,換句話說,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靈敏的感覺,這種感覺常叫做‘語感’?!痹谕黄恼吕?,他繼續深入論述語感在鑒賞文學作品中的作用,“讀者看到的是寫在紙面或者印在紙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們的目的?!薄氨仨汄屒参覀兊南胂蟆保皬奈淖挚闯鲆环鶊D畫”。有時,他還特意引用夏丐尊上述的一段話來印證自己對什么是語感的看法。呂淑湘則從語言的三要素出發,把語感分為“語義感、語法感、語音感”進行深入研究。夏、葉、呂等老一輩語文教育家的語感研究,對語感內涵、特征和語感實踐作了拓荒性的工作。以后研究時斷時續。研究集中在對傳統教學經驗的發掘。對語感及語感培養,大多放在語文能力培養中論述,少見專門論及語感。直到九十年代,語感研究掀起一個高潮,對語感性質、特征、培養作了大量研究,既有大量的研究論文、又有專著問世。研究領域也多有拓寬,如對什么是語感,有從哲學的角度加以界定的,如,“語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統一的一種悟性,是一種理性直覺性,或者說是一種直覺的理解。”(王尚文)有從心理學的角度加以界定的,如,“語感是對語言的準確而又靈敏的感受能力”,(楊炳輝)“是對言語內涵的一種直覺能力”。(余應源)有從教學論角度加以界定的,如,“語感是長期的規范的語言運用和語言訓練中養成的一種帶有濃重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領會語言文字的能力。”(李珊林)有從語言學的角度加以說明的,如,語感“是對語言隱含意義的一種深刻的直覺?!保ɡ詈A郑耙环矫?,語感包括人對語言的結構模式和運用模式的掌握”,“另一方面,“語感還是一個語言反應機制。”(巢宗祺)綜觀不同時期對語感內涵的研究,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對語感的“感”,看法是比較一致的,“語感的基本語義是‘感’,即一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感性直覺層面上的言語能力?!?潘新和)而對語感的“語”的認識,后來者的研究,離語感首倡者的初衷甚遠。從上述對“什么是語感”的例舉中可以體會到,后來者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都把語感的“語”理解為一般的言語能力,而初期的研究特別是首倡者的研究,都把語感的“語”定位于特殊的言語能力,即“理解文學語言的能力”。只有在文學作品中,春雨、田園、新綠、落葉才會引起人們詩意的聯想;要是在說明文或議論文里,“春雨“就是春天的雨,“新綠”就是剛長出的草和樹葉的綠色,“落葉”就是從樹上掉下的葉子,又何必要有那么多的聯想,那么多的感慨?后來的研究者大都忽略了這一點,把語感泛化為一般意義上的語言能力,說語感就是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力。正本清源,該是還“語感”廬山真面目的時候了:語感,是一種特殊的言語能力,是對文學語言的敏銳的感受力。直覺性、綜合性、形象性和情感性是語感的主要特征。理解語感的文學意義,也就不難理解《語文課程標準》為什么把語感的地位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了。葉圣陶、夏丐尊等老先生有著深厚的傳統文藝理論基礎,語感的提出和“意境”說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在我國古代文論中,非常重視“意境”的創設與欣賞。意境,就是“在重視個人感悟的同時,強調心象與物象的相互滲透,以構成特殊的情調,傳達出象外之旨?!薄扒叭藙撛O的意境,會引起后人相類似的心理體驗。這種心理體驗代代相傳,層層累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物象與情感之間相對穩定的結構關系。如“黃昏”勾起人們對時間的感慨,“月亮”激起人們對空間的遐想,“細雨”引發人們的禪思等。”(王正)語感,就是對這種“物象與情感之間相對穩定的結構關系”的直接感悟。培養語感,也就是培養感悟、體驗意境的能力,也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培養理解和鑒賞文學的能力。二、認識到位,從語文素養認識語感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以下簡稱“新課標”),“語感”的地位大為提升。1999年以前歷次語文教學指導性文件(大綱、課標等)均未提及語感,2000年修訂大綱,在“教學建議”的閱讀條款中,開始提出要“培養語感”,新課標則把語感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前言”“課程目標”“實施建議”多次提到“語感”,如“培養語感”“形成良好的語感?!薄啊岳诜e累、體驗、培養語感。”“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钡?。語感地位的提升令人矚目,究其原因,是語感固有的文學意義、以及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的精華與“語文素養”的新理念的合拍。新課標的核心理念是培育語文素養。什么是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指出:1、“這基本的語文素養內涵是豐富的,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設計展開”;2、新課標還把課程目標三個維度的內容具體細化,“課程標準所提的語文素養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思想觀念等內容?!睙o庸諱言,在語文素養的三維目標中,文學性是語文素養的重要特征,這不僅可以從新課標制定者的解讀體會出來,還可以從新課標實驗教材大量增加的文學作品得到佐證。語感的綜合性、情感性、形象性和語文素養的特征的高度吻合,從而使語感的地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三,尋求突破,研究要有新思維語感的培養是否有特殊的規律?還是根據語文素養的形成規律,在培育語文素養的過程中培養語感?筆者傾向于后者。既然語文素養包含語感,語感與語文素養就是特殊和一般的關系,因此,我們應該在培育語文素養的大框架下,探討語感和語感實踐。首先在理論上要有所突破,用理論引導實踐。(一)從哲學上突破,整合認識論與存在論的作用從文化意義上說,哲學可分為認識論哲學和存在論哲學。從解放至90年代,指導語文教學的一直是認識論哲學。認識論哲學是典型的“二元論”哲學,它的理論基礎是主體和客體的分離與對立。人是認識世界的主體,周圍的世界則是認識的客體,其基本的理論假設是事物有現象與本質,個別與普遍,具體與抽象,通過個別可以認識普遍,通過具體可以獲得抽象,通過感性可以升華為理性認識。具體到語文教學,其表現是以“作者為中心”或“以文本為中心”的讀解理論,側重的是理性的分析,如對一篇課文的閱讀,要通過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歸納中心內容和概括中心思想達到對課文的理解。日積月累,形成語文能力。無庸諱言,在認識論哲學指導下的語文教學,成果是顯著的,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得到發展的,但弊端也是明顯的,主體性的缺失,情感的冷漠,價值觀的迷失都一一呈現出來。存在論哲學與認識論不同,存在論主張以人為本,認為世界唯一存在的是人,而不是物。“存在先于本質”,是存在論哲學的宣言。拿一篇文學作品來說,“本質”就是所表達的主旨。在認識文學作品的主旨之前,要調動生活積累和知識積累,還有情感的積累,經歷“文-象-意”的感知、體驗和理解的過程,這就是“存在”。這種閱讀過程就是“存在先于本質”。用存在論指導語文教學,其表現是“以讀者為中心”的讀解理論,讀者要通過感受、體驗、參與文本的創造,通過語言文字領會“韻外之意”,“言外之意”。如《惠崇春江晚景》,閱讀時看到的不僅是鄉村、桃花、江水、浮鴨,還有從“桃花”綻放想到春天已悄悄地來到了身邊,從鴨子下水想到春江水暖,從蔞蒿發芽想到河豚的溯江而上,因而從對一幅畫的有限景物的描述中感受到無限的春意,這就是“存在”,存在于語文實踐,存在于吟誦、想象和情感體驗之中。用存在論哲學指導語文教學,著重的是感悟、體驗,著重的是語文實踐的過程。在培育語文素養的過程中,我們要發揮認識論的指導作用,,引導學生了解文章主要寫什么情景,寫什么人物和故事,獲得文章所傳達的主要信息(抓住主要內容和體會思想,以及體會文章的表達方法)。忽視認識論的指導作用,忽視理性分析,對文章的理解就會失之膚淺。同時要發揮存在論哲學指導作用,引導學生感受、體驗文章所蘊含的情感和韻味等。對后者,新課標有一段非常深刻的論述:“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審美情趣?!焙鲆暣嬖谡摰闹笇ё饔?,就難以接受人文性的熏陶,會導致主體性和人文性的缺失。在這方面,我們已有太多的教訓。整合認識論和存在論的指導作用,既有對文章的理性分析,又有感悟和體驗,能使語文教學進入一個新的境界,使學生在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的同時發展語文能力。偏重認識論或存在論,或者把二者割裂開來,都會導致語文教學出現嚴重偏差。(二)從心理學上突破,整合外顯學習與內隱學習在以往有關語感的研究中,有認為語感是可以培養的,也有認為語感是不能培養的。認為語感可以培養,是看到了建構主義的外顯學習對培養語感的作用,體會到語感也是可以建構的;認為語感沒有有效的辦法可以培養,是因為當時人們對內隱學習還毫無所知,不能解釋語感形成的某些機制。隨著心理學研究的深入,人們越來越相信語感是可以培養的。建構主義認為,一個人的學習過程是知識主動建構的過程。在知識建構過程中,既有外顯學習,又有內隱學習。認知建構主義的外顯學習理論,已有很長的歷史。我們可以用圖式、同化、順應來解釋外顯學習,“圖式”,就是動作、認知的結構或組織。它既是先天的,又是后天的,在后天的學習中或是同化或是順應,使圖式更加豐富,更加能適應事物的變化;所謂同化,就是把知識納入和吸收到認知結構中來;所謂順應,就是知識無法被同化時,主體認知結構主動進行調整、改造,以便在新的基礎上再來把握知識。比如閱讀一篇文章,首先是整體感知,了解課文大致寫些什么,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讀,思考每部分寫什么,再把各部分內容連起來想想,概括出主要內容,還要體會內容所表達的思想,以及體會課文是怎么表達思想的。像這種采用一定的程序來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習活動,就是外顯學習。在在外顯學習中,有的文章能順利地納入個體的認知系統中,這是同化;有的課文在表達上有它的特異性,不能順利納入個體的認知系統,就要主動調整認知結構,以適應對文章的理解,這就是順應。在外顯學習的同化或順應過程中,分析、綜合、比較等邏輯思維起著主要作用。平時所說的“語文學習要以培養思維能力為核心”,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能培育語感的外顯學習的指導方法,已有豐富的成熟的經驗可資借鑒。如發掘培養語感的言語材料的著眼點有:(1)言外之意蘊含豐富處;(2)感情抒發強烈濃郁處;(3)表達描寫突破常規處;(4)遣詞造句準確精妙處;(5)出自省略開展想象處。方法有:加強詞句揣摩,在比較中理解;誘發形象思維,在品味言語中想象;加強與生活的聯系,在還原生活中領會;加強文化修養,使對言語的理解有更廣闊的背景等等。建構主義的內隱學習,是指人們并沒有意識到也無法意識到控制他們的規則中,但卻學會了某些規則。內隱學習,也有圖式、同化、順應,只是如何同化或順應,至今尚未明白其中機制,因此才叫做是內隱的。語感的直覺性、整體性和內隱學習自動性與無意識性等有著高度的正相關。在內隱學習中培養語感,有哪些方法可以借鑒呢?1、吟誦、美讀。在培養語感的諸多方法中,大家都推崇朗讀的作用。用內隱學習理論理解朗讀的作用,會增強朗讀指導的自覺性。葉圣陶老先生十分推崇美讀(相當現在所說的“有感情朗讀”),他老人家認為:“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起來”,“激昂處還他于激昂,委婉處還他于委婉”,還說,倘“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心靈相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是受用方法都有莫大的收獲?!泵雷x可以培養語感,是內隱學習的機制在起作用。在一遍又一遍的吟誦、美讀中,不僅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包括難以言傳的文章的韻味,而且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同類文章的閱讀方法。2背誦,既是外顯學習,如可按一定的方法熟記;同時也是內隱學習,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所熟記的言語材料的語言規律。美國的心理學家有個實驗,可以用來理解背誦對培養語感的作用。實驗1:讓象棋大師和初學象棋者分別用5秒鐘的時間記憶棋盤上的棋子的位置(第一次棋子在棋盤上的位置是隨機擺放的,沒有規律),然后讓他們憑記憶,分別在棋盤上復現棋子的位置,兩者成績差不多;實驗2:仍然是讓他們用5秒鐘的時間記憶棋盤上的棋子(第二次實驗,棋子的位置是在實際下過的棋的棋盤上的位置),再復現棋子的位置,前者的成績是后者的4倍。為什么兩次實驗,兩者差別那么大?原因是象棋大師熟記過幾千盤棋譜。對隨機擺放的棋子,他無跡可尋,成績當然與新手毫無二致;但對棋子在實際下過的棋棋盤上的位置,他可以憑感覺(棋感)記下來,成績當然勝出新手好多。語感,同樣的道理,有的人能夠在閱讀新的文章時,迅速產生遷移,展開聯想,深刻領會文章的題中之義,甚至是言外之義,憑的就是熟記的幾百上千個語句、語段或篇章的語言材料。文學的特點在于“陌生化”,即使是同樣的題材,表現同樣的思想,也要寫得和別人不一樣。如,同樣是表現珍惜時間這一主旨,朱自清的《匆匆》與林清玄的《和時間賽跑》在材料的選擇上,在表現手法、行文風格是絕然不同的。要讓熟記的言語材料在培養語感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所熟記的語句、語段、或篇章,都應具陌生化的特點,都是現實世界或心中所有而筆下所無。這樣的言語材料積累多了,原有的言語圖式豐富了,對言語的感覺自然敏銳了。因此,運用內隱學習理論指導語感的培養,要特別重視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和摘抄的作用,言語材料內容、風格要多樣化。心理學的研究還說明,外顯學習與內隱學習不是絕然分開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存在著“協同效應”。在外顯學習過程中,適當地讓學生靜思默想,或者在內隱學習時,對學習方法給予適當的提示,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三)腦科學上突破,平衡左右腦功能腦科學研究說明,人的左右腦存在功能差異。如在認識方面,左右腦各自的功能和工作方式如下:左腦右腦語言的拼音的順序的分析的邏輯的節奏的非語言的全盤的綜合的完形的空間和旋轉的此外,研究還說明正常人左右腦信息加工的不同:1、左右腦的聽覺加工的差異:左腦對快速變化的聲音有著特異敏感能力。2、左右腦視覺加工的差別,大多數的研究證明,文字的材料呈現在右視野容易認識,即說明左腦在這方面的優越性。而非文字材料呈現在左視野則比較容易辨認。3、左右腦對情緒的差別,研究說明用右腦看世界是悲觀的。4、左右腦在分析和整體認知方面的差異,研究說明左腦的工作方式是分析的,右腦的工作方式是重視信息的整體性質的。長期以來的語文教學,側重于語言分析,比較充分利用的是左腦的功能,對右腦的的開發則嚴重不足。根據生理機能是“用進廢退”,右腦的閑置,使語感的培養更為艱辛。因此,要平衡左右腦的功能,首先必須開發右腦的潛能。方法有:1、有意識的讓閱讀材料進入左視野。如,定期調整學生的座位,左排、右排、中間的座位輪流坐,使黑板上的字都有機會首先進入學生的左視野。提醒學生閱讀時頭部稍微向右側,讓閱讀材料進入左視野等,都有利于學生的右腦思維。2、閱讀時用中等稍慢的語速朗讀,有意識的抑制左腦思維,激活右腦思維。3、引導聯系生活,或運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引導想象,激活右腦。4、教學中老師要激發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接受作品的情感熏陶。其次,仍然要有言語分析,不能因噎廢食,要引導學生通過對詞句的分析、比較,對段、篇的分析、歸納概括,讓學生掌握語言規律。在開發右腦的同時,仍然對左腦進行有效的訓練。左右腦的協調,既能在掌握語言規律中培養語感,又能在對言語的直覺感悟中培養語感,提高語感培養的效率??傊Z感研究是個老課題,又是個嶄新的課題。說它新,是因為新課標賦予它新任務,還因為它還有很多規律未被認識。因此,我們的研究要有新思維,尋求新突破,讓語感研究、語感教學為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發揮更大的作用。參考文獻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2、《<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巢宗祺雷實陸志平主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3、《20世紀中國小學語文教育叢書》林治金主編青島出版社2001、94、《生理心理學》邵郊編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5、《悟與靈感》王正著上海社會科學院2003、86、《文藝學與語文教育》王紀人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67、《教會學生思維》郅庭瑾著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28、《語文教學改革的哲學思考》董慶炳《語文建設》2003、89、《論“培養語感”的理論基礎》楊金鑫《教育探索》2002、410、《培養學生語感的探索》方利民《江西教育》2001、1-2001、211、《葉圣陶論語感》李亞英
語文語感教學管理論文
新《大綱》在教學要求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使學生在閱讀能力上“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培養學生語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
什么是語感呢?“語感是一種文學修養,是長期的規范的語言感受和語言運用中養成的一種帶有濃厚經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領會語言文字的能力。”語感的表現形式是感性的、直覺的,它依靠直覺思維而不依賴分析思維。其實質是,感性中暗含著理性,直覺中沉淀著思考。
而語感教學,也就是一種以培養語感為主要目的的教學活動。語感教學要將語感實踐與語感分析二者兼顧。語感實踐,就是放手讓學生去親自接觸、感受語言材料和運用語言。語感分析,不是語言表面特征的分析,如這是什么詞性,這是什么方式,這里采用了什么修辭,那里又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等等,而是分析語言的語境意義,分析語言的使用。例如,“這朦朧的桔紅的光,實在照不了多遠;但這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覺得眼前有無限光明?!边@里是在贊頌小姑娘的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給人鼓舞,使人看到光明。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仔細體會語言的表現力,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感力。
以往的語文教學實踐也可證明: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否自覺地引導學生對語言進行感受,或感受深淺與否,直接影響訓練的質量和效果。對學生而言,由于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個體實踐的產物。其感受深淺與否,也將直接影響語文教學的質量和語言感受能力的形成。數年前,外地某校對近千名中學生進行一次調查,他們發現,作文寫得好的學生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的語言形象感受(時間發展感、空間移動感、事物變化運動感等)強,語言邏輯感受力(條理感、主次輕重感、并列感、遞進感、對比感、綜合概括感等),以及語言內含的思想感情、態度分寸感受力等均較強。這些集中表現在作文上;語言干凈、準確、生動流暢;內容比較豐滿、富有感情、想象力;結構清晰、條理清楚、主次、輕重、詳略比較得當。而作文寫得差的學生,這些語言感受力均顯得薄弱。
語感是閱讀的基本能力。葉圣陶先生說:“至于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眳问逑嫦壬仓赋觯骸罢Z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一個學生的語感強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達方面都會不斷前進?!奔訌娬Z文課的語感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具備一定的語感能力,從而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這樣,語文教學才會有出路。
那么,如何進行語感教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