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語言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8 01:12: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英漢語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英漢語言

英漢語言翻譯學習論文

摘要:語言學習難在翻譯,翻譯學習難在掌握語言之間的差異。由于自然環境、地理位置、社會歷史、文化傳統等的影響,英漢兩種語言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就成為英漢互譯的最大障礙。因此,認真學習和研究英漢語言之間的差異,特別是了解兩種語言在詞匯上的不同之處,對找出翻譯的對策和提高譯文的水平是很有幫助的。

關鍵詞:詞匯;語言差異;翻譯學習

一、引言

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指出“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就是說不能脫離社會流傳下來的,決定我們生活風貌和信仰的總體。”作為語言基本要素的詞匯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信息,是民族文化的反映。文化的核心在于語言,語言的核心在于詞匯。漢語和英語雖然分屬不同語系,特點迥異,但是都擁有大量的、豐富的詞匯。對比英漢語言,人們不難發現有很多的詞匯是對立詞語,并且這兩種語言的語法功能和句法結構也有很多的類似或接近的地方。這些成為了英漢翻譯的語言基礎。

但是,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的起源、形成和發展都受到了自然環境、地理位置、社會歷史、文化傳統等的影響。這種影響使兩種語言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就成為翻譯活動中的最大障礙。因此,認真學習和研究英漢

語言的差異,特別是兩種語言在詞匯上的差異,對找出翻譯的對策和提高翻譯的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查看全文

英漢語言動物詞對比研究論文

摘要:世界各民族語言中有大量有關動物的習俗語和諺語,這些語言背后蘊藏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反映不同民族對動物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態度。文章在前期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十二生肖動物及其它動物詞語研究的基礎上,主要對漢語和英語語言中有關動物的成語、習俗語和諺語進行對比分析,從有關動物詞語的字面意義出發,探討挖掘他們的比喻意義、聯想意義,尋找出英漢語言中動物詞語的共同點和差異,揭示兩種語言中動物詞語在語義表達上的主要特點。指出英漢語言中包含動物名稱的詞語語義形成的基礎,兩種語言中運用動物詞語進行語義表達的對等性特點,以及這些包含動物的詞語所蘊涵的文化特征。

關鍵詞:動物詞語;語義表達;英漢對比

動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類生活中密切相關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語言中出現了大量有關動物的成語、習俗語、格言等詞語,它們反映了不同民族對動物的認識,體現人們對動物大致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態度,因而這些語言中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筆者以中華民族傳統的的十二生肖動物為切入點,通過查閱詞典、文獻資料等,搜集整理了大量含有動物名稱的相關詞語,在進一步分析對比的基礎上,探討這些詞語所表達的各種意義,進而挖掘它們隱含的文化內涵。

一、動物詞語的語義基礎

之所以在漢語和英語中人們借助動物構成各種語言形式,表達豐富的語言意義,是和其生活地域、生活習性、人與自然關系、文化價值觀等因素有關聯,有著深厚的語義形成基礎。

(一)根據形體、生活習性特征表達的語義

查看全文

英漢語言中詞匯差異論文

摘要:語言學習難在翻譯,翻譯學習難在掌握語言之間的差異。由于自然環境、地理位置、社會歷史、文化傳統等的影響,英漢兩種語言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就成為英漢互譯的最大障礙。因此,認真學習和研究英漢語言之間的差異,特別是了解兩種語言在詞匯上的不同之處,對找出翻譯的對策和提高譯文的水平是很有幫助的。

關鍵詞:詞匯;語言差異;翻譯學習

一、引言

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指出“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就是說不能脫離社會流傳下來的,決定我們生活風貌和信仰的總體。”作為語言基本要素的詞匯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信息,是民族文化的反映。文化的核心在于語言,語言的核心在于詞匯。漢語和英語雖然分屬不同語系,特點迥異,但是都擁有大量的、豐富的詞匯。對比英漢語言,人們不難發現有很多的詞匯是對立詞語,并且這兩種語言的語法功能和句法結構也有很多的類似或接近的地方。這些成為了英漢翻譯的語言基礎。

但是,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的起源、形成和發展都受到了自然環境、地理位置、社會歷史、文化傳統等的影響。這種影響使兩種語言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就成為翻譯活動中的最大障礙。因此,認真學習和研究英漢

語言的差異,特別是兩種語言在詞匯上的差異,對找出翻譯的對策和提高翻譯的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查看全文

小議英漢語言句法之差別

關鍵詞:法律文獻翻譯主述謂結構主謂結構主題句

摘要:漢語法律文獻中主題句的處理辦法可從英漢語言句法入手。處理辦法主要有4種,包括由“if”引導的從句、由“when”引導的從句、由“where”引導的從句以及由“who”和“whoever”引導的從句等。

漢語和英語屬于兩個完全不同的語系,擁有截然不同的起源與文化背景,在詞法和句法中有大量形式上的不對等之處。尤其法律漢語是TC語言,而法律英語是SV語言,從這一角度來探討漢語法律文獻的英譯是本章的重點。本文把兩種法律語言的對比與對比語言學相結合進行研究,尤其是對漢語法規中無主句現象的分析與處理,作者做了深層探討,突破了以往法律工作者單純研究法律條文內容或者語言學家們單純研究語言本身尤其是文學語言的局限。

一、英漢語言句法之區別

我們知道漢語中主語的地位不如英語中重要。而且,有時在漢語中用主謂結構分析句子是不夠的。實際上,中國的語法學家們早就注意并討論該事實了。趙元任先生在他的《中國口語語法》一書中指出“即使把被動句和是字句也算在內,漢語中SV結構(SubjectandPredicatestructure)的句子所占比例并不大,可能不足50%,所以把主謂結構處理成主題與述題結構似乎是可行的。”[1]123自從趙做出這一有名論斷之后,“主題”這一概念受到了中國大量語言學家們的關注。在中文中,許多句子以說話者開始談論的事物開始,即“話題”開始全局,而并不一定是主語開始,即使有時它或多或少被認定為是主語。而句子的其余用來談論話題的部分則被看做是“述題”。因此,漢語句子中的話題,就如同英語句子中的主語一樣,在句子的組織中起著主導作用。但不像主語是一個語法單位,主題則作為句子注意的中心,它主要是一個語義概念。

1.法律漢語中的主述謂結構

查看全文

英漢語言精華的差別及翻譯的思考

習語是某一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固定的表達方式。本文所要討論的習語是廣義的、包括成語、諺語、歇后語、典故等。英漢兩種語言歷史悠久,包含著大量的習語,它們或含蓄、幽默、或嚴肅、典雅,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形象生動,妙趣橫和,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由于地理、歷史、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差異,英漢習語承載著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們與文化傳統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習語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譯中的難點。本文試圖借助語用學的理論,對英漢習語的翻譯作一些探索。

美車哲學教授H.P.Grice在他的Meaning一書中把話語的意義分為自然意義(naturalmeaning)和非自然意義(non-naturalmeaning)兩種。話語的非自然意義指人們意欲表達的意義,即在特定的場合下表達出交際者意圖的語用隱含意義。這就是Grice的會話含意(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理論的基礎。那么,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的差異,同樣字面意義、形象意義的話語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隱含意義。隱含意義才是說話人或作者所要表達的意義。根據我們的觀察,英漢習語之間的多方面差異可歸為兩類:一是形象意義的差異,一是隱含意義(包括褒貶義)的差異,而它們都是字面以外的意義,是文化差異的具體反映。由此出發,本文提出了英漢習語文化意義翻譯的具體原則和方法。

一、英漢習語中所反映的文化差異

朱光潛先生在《談翻譯》一文中說:“外國文學最難了解和翻譯的第一是聯想的意義……”,“它帶有特殊的情感氛圍,甚深廣而微妙,在字典中無從找出,對文學卻極要緊。如果我們不熟悉一國的人情風俗和文化歷史背景,對于文字的這種意義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譯時這種字義最不易應付。”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書中,首次把文化作為一個概念提了出來,并表述為:“文化是一種復雜,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作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可見文化的覆蓋面很廣,它是一個復要的系統。語言作為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反映一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方化現象。我們經過歸納總結認為,英漢習語所反是非曲直的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生存環境的差異

習語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查看全文

獨家原創:英漢語言翻譯理解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翻譯,語言,交流,文化差異,措施,看法

摘要:21世紀是一個高速發展的世紀,各國的集團開始慢慢地形成互助互利的相互緊密的關系。其中在這些關系中,文化,經濟地位尤為突出,從而也顯得語言的重要性。翻譯工作也將成為一項大工程,做好翻譯工作已是迫不及待……

---引言

在英漢互譯中,由于地域文化不同的影響,常常會譯不達意導致文化語言誤差。其中語感與語言和文化是最主要的兩個問題,本文首先從語感方面出發,闡述語感的重要性;然后再進一步說明語言與文化的重要性;再而從不同文化方面闡明導致翻譯障礙的原因,并提出相應措施和我的看法。

一.語感的重要性

提到“語感”,許多人都會想到:那是一種對語言的感覺,是大腦迅速的反應。其實語感按其定義為:“語感是一種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文字的能力,對語言文字分析,理解,體會,吸收全過程的高濃縮。就像我們做題時,一旦理解其語感,思路也就形成了,思維在突然間提升,這樣問題一下子就解決了

查看全文

博物館文物文本英漢語言差異分析

摘要:本文依據諾德翻譯理論,以《白金漢所藏中國青銅目錄》中英雙語原本為研究對象,分析博物館文物文本中英雙語差異,旨在通過分析博物館中英文物文本的語言差異,從而對國內博物館文物文本中英雙語翻譯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諾德功能翻譯理論;博物館文物文本;語言差異

文物傳承民族文化,意義深遠,能夠客觀、準確地傳達文物信息、歷史價值和意義。國內博物館越來越重視文物文本的翻譯,其目的是弘揚中國文化,讓中國文物“走出去”。鑒于文物中英雙語文本質量參差不齊,為完善中國博物館文物文本的英漢翻譯,研究選取《白金漢所藏中國青銅目錄》一書,分析語言差異,試圖為國內博物館文物文本翻譯提供參考和借鑒。

1諾德“翻譯理論”概述

克里斯蒂娜·諾德是第二代德國功能翻譯理論的代表人物,她在第一代的基礎上,以解決翻譯中的激進主義為契機,在《翻譯中的語篇分析》一書中首次提出“忠誠+功能”概念。她認為忠誠“使譯者雙向地忠于譯源與譯入目標兩方面,但不能把它與忠信地概念混為一談,因為忠信(Fidelity/faithfulness)僅僅指向原文與譯文的關系,而忠誠是個人交際范疇的概念,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諾德認為,譯者因文化背景差異,需根據譯語文化對源文本做相應的調整。忠誠原則要求譯者協調各方的關系,避免為達到翻譯目的隨心所欲自由改寫原文。隨著中國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博物館文本中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體現了鮮明的文化特色。文物文本翻譯屬于“信息型”文本,諾忠誠原則要求譯者考慮到翻譯過程中涉及的兩種文化及其特有的翻譯理念之差異,又引導譯者推知并尊重信息發送者的交際意圖,從而減弱了“激進”功能主義的規定性(蘇輝,2016)。

2從《白金漢所藏中國青銅目錄》分析博物館文物文本中英語言差異

查看全文

英語翻譯和漢語言文化素養分析

一、現階段英語翻譯教學領域中存在的問題

(一)重視程度不足。英語翻譯教學課程設置情況普遍不同,某些偏遠地區英語翻譯課程量不是十分充足,并且各個課程的設置情況基本上不會發生變化,欠缺創新,因此英語翻譯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會受到一些影響,詳細對此問題的形成原因進行分析,切實就是因為高校管理機構實際運行的過程中,并沒有將英語翻譯教學放置在較為重要的地位上,教學認知存在一定偏差性,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基本上養成翻譯課程的學習興趣,教師在開展翻譯教學工作的過程當中,基本上也不會對翻譯理論及技巧進行分析,在此背景下,想要對英語翻譯教學效率及效果做出保證,自然是一件較為困難的事情。(二)教學模式創新性不強。英語翻譯教學工作進行的過程中,并沒有進行必要的創新,因此英語翻譯教學創新本身處于一種停滯的狀態當中,英語翻譯教學工作進行的過程中,教師及校方也沒有對翻譯教學創新的重要性形成清晰的認識,從而想要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發現英語翻譯教學模式的局限性,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在此背景下,英語翻譯教學課程體系難以向著規范化的方向發展。除去上文中所說的問題之外,英語翻譯課程教學模式發展的過程中,也容易遭受到其他各個因素的影響,比方說,師資力量不是十分充足,學生難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對英語文化形成深入的認識,從而英語翻譯教學工作進行的過程中,想要實現預期的目標,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二、重視學生漢語言素養提升翻譯教學效率的措施

(一)積極轉變課程結構。轉變英語翻譯教學的課程結構,有計劃的增添漢語言文化的內容,在原本對英語翻譯基礎知識及技巧學習情況進行闡述的背景下,增添一些漢語言文化學習內容,促使現階段英語翻譯教學中太過正式英語但是忽視漢語言的情況發生轉變。英語翻譯教學工作進行的過程中,增添中國文化課程,展現民族文化,促使學生英語水平大幅提升的同時,也可以對學生的漢語水平做出保證。英語翻譯課程教學工作進行的過程中,一般情況下使用到的都是英語授課模式,希望可以在課程上增添學生的英語語言,并開展多樣化的英語訓練活動,促使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得到一定程度提升,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翻譯技巧。雖然這一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但是卻沒有對學生漢語能力進行培養。在英語翻譯教學工作進行的過程中,適當增添漢語言文化課程,所說的并不是開設語言教學工作,而是需要增加翻譯教學課程中有關漢語言文學及中國文化課程的教材,特別需要注意到的問題是,英語翻譯教學工作進行的過程中,使用到的課程不可以都是英語,而將漢語言忽視,積極在原有課程結構的基礎上進行改革,適當增添漢語言文化課程的占比,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為英語和漢語的均衡發展做出一定保證。(二)漢語言和英語翻譯教學之間的融合。漢語言和英語翻譯教學的相互融合是跨文化教學模式發展過程中取得的成果,也是傳統語言文化和英語文化走上一條共同發展道路上之后提出的客觀要求。積極在漢語言文化和英語翻譯之間找尋融合點,詳細對語言文化學習的內含進行分析,全面的去發展英語翻譯教學,積極在英語翻譯教學途徑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我國漢語言文化歷史悠長,掌握各種類型文字及翻譯方法,因為漢語言文字學習難度比較高,所以英語翻譯學習的難度也比較高。在將漢語言和英語翻譯教學相互融合起來之后,自然是可以將古典文化故事和英語翻譯教學相互融合起來,將英語翻譯學習的積極性及主動性顯現出來,保證英語翻譯教學走上一條穩定發展道路上。未來一段時間當中,漢語言肯定是在國際舞臺上占據更為重要的地位上,為我國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漢語言的民族地位應當得到充分的重視,積極的將其和英語翻譯教學相互融合起來,為漢語言走上國際化發展道路上做出保證。(三)將英漢語言文化差異放置在較為重要的地位上。因為英漢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實際上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在提升大學英漢翻譯教學力度的過程中,一定是需要將綜合語言應用能力放置在一個較為重要的為上,教師應當積極轉變自身翻譯教學理念,不單單重視英文語法及詞匯,而是也應當將文化背景的傳授放置在較為重要的地位上,致力于提升學生英語語言及文化素質水平,讓學生對英漢語言的文化內含及文化背景形成清晰的認識。還應當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到英漢翻譯活動當中的機會,在學生取得了成果之后,積極的對學生進行鼓勵,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取成功的體驗,促使學生翻譯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從而也就可以讓學生在畢業之后,展現出更為強勁的崗位適應性,也可以為我國漢語言文化的傳承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結語

漢語言文化素養和英語翻譯教學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二者之間是相互連通的,在對二者之間關系形成清晰的認識之后,肯定是可以推動英語翻譯教學走上一條穩定發展道路上,為民族文化的傳承及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未來一段時間中英語翻譯教學不單單是簡單的課程學習,而是文化的學習及交流,也是國家之間交流的重要成分。所以漢語言文化和英語翻譯教學之間一定是需要養成長期促進的模式,漢語言文化素養促進英語翻譯教學去那面發展,英語翻譯教學推動漢語言文化素養的提升,從而也就可以在我國教育事業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的過程中,起到一定推動性作用。

查看全文

剖析英漢翻譯的信息傳遞及語言區別

一、英漢文化伯息傳遞與英漢語言差異

為了提高英漢翻譯水平,有必要開展英漢兩種語言的對比研究。這種研究的作用,從微觀上來說,有利于在進行雙語轉換時,判斷哪些是對應信息和非對應信息,并選擇適當的轉換模式;從宏觀上說.可以樹立這樣一種觀念,即英漢語言之間的相同是相對的,而相異則是絕對的,以免造成翻譯中文化信息傳遞的誤差。

漢語和英語屬于兩個不同的語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可以想象,英語和漢語的區別是非常大的。不了解兩種語言的特點和區別,準確的翻譯則無從談起,自然也就無法進行英漢文化信息傳遞。下面就從英漢兩種語言在詞匯和語法兩個方面的特點和區別來說說英漢翻譯要注意哪些方面。

在詞匯方面,英漢翻譯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

(一)在一種語言里的有些詞在另一種語言里并沒有對應詞。如:漢語中的“餃子”、“功夫”、“氣功”、“三伏”等,在英語中就沒有這些概念;而英語中的‘`coffee","radar","bingo”等,以前在中國也沒有這些對應的詞匯。怎樣在翻譯中處理這些詞呢?我們可以采取音譯和意譯的辦法。如把漢語中的“餃子”、“功夫”、“氣功”等分別音譯成“jiaozi"}"kungfu","chigong",把“coffee","radar”音譯成漢語“咖啡”、“雷達”;而漢語中的“三伏”則可意譯為“thehottestdaysinsummer",英語中的"bingo”可意譯為漢語“一種類似玩彩票的游戲’,。

(二)在兩種語言里,某些詞語表面L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實指的是另一回事。如英語中restroom休息室,busboy公共汽車上的售票員;漢語中“農民”尹farmer,“愛人”并lover等。在翻譯中,我們不能隨意“對號人座”,而要根據其詞匯的實際意思進行翻譯。如:英語中的restmom指的是大建筑中的一間房子,里面設有廁所,洗漱設備等,我們可根據語言環境翻譯成“廁所”或“洗浴間”等;busboy在英語中指是餐館中收拾碗蝶、擦桌子的雜工,我們可根據語言環境翻譯成“店小二”、“餐館服務員”等;漢語中的“農民”最好譯成“peas-ant",因為英語中的‘`farmer”指的是“農場主”,與漢語中的“農民”大有區別;漢語中的“愛人”最好譯成“wife”或"husband",因為“lover”在英語中是“情人”的意思,與漢語中“愛人”的意思大相徑庭。

查看全文

翻譯課程文化比較

摘要:文化決定語言,語言反映文化。翻譯是兩種語言的轉換,也就是一種跨文化的活動。本文從語言、文化與翻譯之間的關系說明翻譯教學中文化導入和進行英漢文化對比的重要性,從翻譯教學的角度介紹了文化導入的原則和內容,并以翻譯教學中的實例從語言結構、語義、語用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對英漢文化進行對比,旨在把文化教學貫穿于翻譯教學,進而提高學生的翻譯水平。

關鍵詞:翻譯教學;文化導入;英漢文化對比

一、引言:文化、語言與翻譯

什么是文化?英國文化學家愛德華•泰勒(E.B.Tylor)在《原始文化》一書中說:“文化是一種復雜的,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作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那么,在各民族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必然存在著差異。

就文化和語言的關系而言,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語言作為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另一個方面,語言又受文化的制約,反映文化。語言的使用離不開特定的社會環境,一個民族的語言特點常能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語言與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學習理解語言必須了解語言所反映的文化,理解文化必須學習和了解該語言。

所謂翻譯,是將一種語言所表達的信息,用另一種語言完全確切地表達出來的一種創作活動。不言而喻,兩種語言轉換的過程中必然涉及到兩種文化,翻譯實質上是不同文化的交流——一種跨文化的活動,即通過一種語言轉達另一語言的文化信息。美國翻譯理論家Nida(1993:109)指出“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我國學者王佐良先生曾說:“翻譯者必須是一個真正意義的文化人。…不了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可以說,翻譯研究本身就是文化問題的研究,尤其是涉及兩種文化比較的研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