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用牡丹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6 23:10:2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藥用牡丹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藥用牡丹栽培技術探究論文

提要本文報道了我國道地藥材牡丹皮的原植物藥用牡丹的生長習性、繁殖方法、種植、病蟲害防治、采收及產地加工技術。

關鍵詞藥用牡丹栽培技術

牡丹皮是一種常用中藥,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可用于治療溫毒發斑、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經閉痛經、癰腫瘡毒及跌打傷痛。據研究,安徽銅陵縣鳳凰山和南陵縣丫山產的藥用牡丹PaeoniaostiiT.HongetJ.X.Zhangssp.lishizhenensisB.A.Shen的干燥根皮,為我國傳統道地藥材“鳳丹皮”。在全國牡丹皮藥材中,其質量最佳,產量最大。據唐代《四聲本草》記載藥用牡丹曰:“今出合州者佳,白者補,赤者利;出和州、宣州者并良。”據筆者考證,今銅陵縣鳳凰山和南陵縣丫山,在唐代均為宣州轄境。由此可見,早為一千多年前的我國唐代宣州曾有過野生藥用牡丹分布。后來由于受到《四聲本草》的宣傳影響,加上牡丹皮為常用中藥,野生資源不能滿足人們的藥用需求量而逐漸轉為大面積人工栽培。據筆者調查研究,安徽省銅陵縣鳳凰山和南陵縣丫山一帶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宜藥用牡丹生長,并且以種子繁殖,其原植物形態特征穩定。

1植物形態

藥用牡丹與原變種楊山牡丹PaeoniaostiiT.HongetJ.X.Zhang主要區別在于葉為一至二回羽狀復葉,二回羽狀復葉,小葉長達14cm,寬達8cm;小葉柄長達35mm;花較大,直徑14─20cm,花瓣長7─10cm;骨突果5─8,長3.5─4.5cm;種子長9─12mm。

2生長習性

查看全文

藥用牡丹原植物研究論文

關鍵詞芍藥屬;藥用牡丹

藥用牡丹新變種(彩圖1)

PaeoniaostiiT.HongetJ.X.Zhangvar.lishizheniiB.A.Shen,var.nov.

Avar.ostiidiffertfoliissaepeimparipinnatisvelbipinnatis,foliolisad14cmlongis,ad8cmlatis,petiolulisad35mmlongis,floribusmajoribus14~20cmdiam.,petalis7~10cmlongis,folliculis5~8,3.5~4.5cmlongis,seminibus0.9~1.2cmlongis.Anhui:TonglingCounty:FenghuangShan,alt.200~280m,roadsideonslope,19840417,ShenBaoanPB1017;NanlingCounty:YaShan,alt.200~250m,roadsideonslope,19840418,ShenBaoanPB1018(Type,inHerb.WuhuMunicipalDrugBureau,Anhui;Isotype,inPE);NanlingCounty:YaShan,alt.200~250m,roadsideonslope,19920421,ShenBaoanPB1088,PB1089.

彩圖1為藥用牡丹原植物

落葉灌木,高0.7~1.2m,有分枝。當年生新枝長達40cm,新枝的中部葉為二回羽狀3~5小葉復葉,通常有小葉11~15片,稀9片,新枝的上部和下部葉有時為一回羽狀5小葉復葉,頂生小葉卵形、倒卵形或狹卵形,長7~14cm,寬3~8cm,通常不裂,頂端有時2~3裂(裂片通常不再分裂),頂端尾狀漸尖或漸尖,基部寬鍥形、圓形或平截,全緣。兩面近無毛或沿中脈疏生短毛,小葉柄長達10~35mm,側生小葉卵形、狹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14cm,寬2~8cm,通常不裂,近無柄或有2~15mm長的小葉柄;總葉柄長達24cm。花單生于枝頂,直徑14~20cm;苞片5~7,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4~9cm,寬0.7~2cm,無毛;萼片5,三角狀寬卵形或卵形,長3~3.5cm,寬1.5~3cm,先端尾尖;花瓣10~15片,白色,有時內面基部帶有淡紫紅色暈,倒卵形,長7~10cm,寬5~8cm,頂端常2~4裂;雄蕊多數,長2~3cm,花絲紫紅色,花藥黃色;花盤紫紅色,革質,全包心皮;心皮5~8,密生白色柔毛,柱頭紫紅色。蓇葖果5~8,紡錘形,長3.5~4.5cm,密生淡黃褐色硬毛。種子卵形或卵圓形,長9~12mm,寬7~9mm,黑色,有光澤,無毛。花期4月下旬(谷雨前后),果期5~7月。

查看全文

痛風病中醫藥治療研究論文

【摘要】痛風是由于嘌呤代謝紊亂,血尿酸增高,導致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及皮下組織而致的一種疾病。臨床上以高尿酸血癥、特征性急性關節炎反復發作、痛風結石形成為特點,嚴重者可致關節畸形及功能障礙、急性梗阻性腎病或痛風性腎病。中醫藥治療本病取得了可喜進展,具有一定優勢。

【關鍵詞】痛風病;中醫藥治療;綜述

痛風,中醫亦稱痛風,又名歷節、白虎歷節風,屬“痹病”范疇。近年來運用中醫藥治療痛風取得較好療效,現綜述如下。

1分期治療

齊連仲[1]將本病分為急性發作期和慢性緩解期,急性發作期以熱毒熾盛,濕瘀絡阻為主,方用自擬宣痹湯加減;慢性緩解期以正氣不足為主,兼有濕熱瘀阻脈絡,方用自擬宣痹湯加減。周乃玉[2]將痛風分為急性發作期,慢性痛風關節炎期和緩解穩定期,急性發作期乃濕熱濁毒,瘀滯血脈,閉阻關節,方用五味消毒飲合大黃蟲丸加減;慢性痛風關節炎期為痰濕濁毒,滯于經脈,附于骨節,方用仙方活命飲合二妙丸加減;緩解穩定期治宜健脾利濕,解毒消腫,活血化瘀,方用薏苡仁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劉志勤[3]將本病分為急性期,緩解期和恢復期3期。急性期由濕熱交結,閉阻經絡關節,氣滯血瘀所致,方藥:生石膏、知母、白花蛇舌草、虎杖、大黃、青風藤、忍冬藤、土茯苓、土貝母、山慈菇、苦參、延胡索;緩解期熱毒之邪雖解,濕熱之邪纏綿,閉阻經絡關節,血瘀氣滯,方藥:蒼術、薏苡仁、防己、牛膝、黃柏、秦艽、忍冬藤、澤蘭、川芎、穿山甲、莪術、土茯苓、土貝母、苦參;恢復期為脾腎兩虛,氣血不足,痰瘀痹阻,脈絡不通,方藥:獨活、桑寄生、牛膝、當歸、生地、穿山甲、制膽星、莪術、川芎、秦艽、防風、蒼白術、雞血藤。范琴書[4]將本病分為急性期,間歇期,慢性關節炎期和痛風性腎病4期。急性期系寒濕久蘊不化,郁久化熱,濕濁瘀血閉阻經脈,流注關節,方用四妙散合五味消毒飲加減;間歇期以脾虛濕困為主,可用三仁湯合升陽益胃湯加減;慢性關節炎期多為脾腎虧虛,瘀血、濕濁閉阻經絡,治以參苓白術散合腎氣丸加活血散寒之品加減。痛風性腎病期為痛風遷延日久,久病入腎,病屬晚期,辨證宜分陰陽,陰虛者宜歸芍地黃湯合參苓白術散,氣虛者用保元湯加減,氣陰兩虛者用黃芪地黃湯加減。

2辨證治療

查看全文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研究論文

【關鍵詞】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中醫藥療法;綜述文獻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iabetic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見的眼部并發癥,是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屬于中醫學視瞻昏渺、螢星滿目、血灌瞳仁、暴盲等范疇。DR常可出現玻璃體出血、黃斑水腫,繼發青光眼或視網膜剝離,嚴重損害視力,甚則失明。因此,DR的防治是糖尿病治療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近年來中醫藥治療DR取得了較大進展,現綜述如下。

1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DR的發生多與陰虛燥熱,肝、脾、腎虧虛,以及久病入絡,痰瘀互結等因素相關,近年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對DR中醫病機亦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李華等[1]認為血瘀痰濕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重要病機。郭連川等[2]指出DR主要為臟腑功能失調、氣血瘀阻、陰陽平衡失調所致。文小敏等[3]認為瘀血為DR發生發展的主要原因,而“瘀血”的成因多為陰虛致瘀、虛火致瘀、氣滯血瘀、氣虛血瘀、實火血瘀5個方面,并將瘀血所致病變歸納為目失所養、瘀阻目絡,血不循經、瘀阻目絡,濁邪壅滯3種。易細香等[4]研究認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病“以虛為本”,其病機特點為“本虛標實”,脾氣虛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生之根本,脾氣虧虛,痰瘀內生是DR發生的重要機制,氣虛證、濕證、瘀證貫穿各病程的始終。倪青[5]提出DR的病因主要責于陰虛、血瘀、痰濁、氣虛、血虛等,病機總由肝、脾、腎臟腑虛損,真元耗傷,氣血在經絡輸布失常所致,病位主要在肝,與五臟六腑經絡、氣血精津皆相關。周水平等[6]則根據絡病理論來研究DR病因病機,認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典型的絡脈病變,絡脈瘀滯是其基本的病理基礎。目絡瘀阻,日久不愈,血行不暢,精血不能濡養視衣,目精失養,神光失靈,則可出現視覺功能障礙。邪客絡脈,營衛運化失常,營氣澀而不行,衛氣郁而不舒,則津液失滲,停聚絡脈內外而痰瘀互結,則出現增殖性病變,進一步發展,機化牽拉,導致視網膜剝脫而失明。

2治療方法

2.1分型論治

查看全文

高海拔牡丹種植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研究

摘要:牡丹是我國傳統名花,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獲得了消費市場的青睞。我國南方地區的氣候特點不適宜牡丹花卉種植,高海拔牡丹種植技術為南方高山地區牡丹種植提供了條件。分析了牡丹的花卉特征,闡述了福建省高海拔地區牡丹種植技術,為發展高海拔牡丹種植促進旅游產業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福建省;高海拔牡丹種植;旅游產業

1花卉特征

牡丹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種植歷史,其花色艷麗,花朵大且香,擁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等美稱,具有觀賞、食用、藥用等價值。牡丹是毛茛科、芍藥屬植物,屬于落葉灌木中的一種,株植高度一般在50~150cm,枝條偏小呈圓柱狀,偏向于條棱,在枝條的底部呈現出鱗片狀鞘。牡丹的葉子通常為二回三出復葉,頂生小葉呈卵形狀,一般情況不裂,側生小葉基本與頂生小葉相似。牡丹的花朵是單生枝端,形狀比較碩大,直徑在10cm左右,花梗大約5~6cm;苞片呈橢圓狀,萼片近似于圓形,顏色呈淡黃綠色;花瓣是重瓣,呈倒卵形,頂端會形成不規則的波紋形狀[1]。牡丹的花期一般是在每年5月。與其他花卉植物相比,牡丹對生長環境的要求比較高,喜歡溫暖、涼爽、干燥的環境,既需要有充足的陽光促進牡丹的正常生長發育,又要避免陽光暴曬,且冬季需持續在低溫環境中生存一段時間,否則會出現不能開花或者開花不良的現象。

2種植技術

福建省氣候高溫高濕,平原地區不適合牡丹花卉種植栽培。高海拔牡丹種植栽培是通過特定的高山自然環境改變牡丹的生長習性,從而實現牡丹南移栽培,為廣大福建省消費者提供牡丹花卉觀賞。選擇高海拔環境。牡丹花卉可在年平均氣溫10~18℃的環境中開花結果,北緯28°~42°為相對應的地理區域。福建省位于北緯23°33′~28°20′,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地貌特征。按照“緯度每減少1°,年平均氣溫增加0.6℃左右;海拔每上升100m,年平均氣溫下降0.6℃左右”的自然氣候規律,福建省需要在高海拔地區進行牡丹種植,才能滿足自然氣候催花的需求[2]。合理整地施肥。牡丹根部發達,需要生長在土層肥沃的沙質土壤中,同時要避免根部長期浸泡于水中。福建省雨季長、雨量大,容易積水成澇,在種植栽培過程中時應通過挖深溝畦等方式提升排水能力。要想高海拔種植牡丹花卉,既要對土壤進行深耕,使土壤平整松軟,又要結合草木灰或生石灰等材料中和土壤酸性,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牡丹花苗根部生長發育。為了促使牡丹花苗更加茁壯成長,保障牡丹花的成花率,提升牡丹花花瓣瓣化的程度,還需進行開溝施肥。開溝施肥時要將平整的土地進行劃線,劃線最好是南北朝向,充足的陽光有利于牡丹花生長,距離保持在1m左右即可。開溝每條直線,并且在溝內施加有機肥料,保障土壤的肥沃性,促進牡丹花苗快速生根發芽。然后在施肥溝的兩側起壟,壟的高度大約是30cm,最好能使整個牡丹種植區域的壟面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方便后期的管理[3]。引進優質種苗。為了能更好地在福建省高海拔山區種植栽培牡丹,需要引進優質的牡丹種苗,提高牡丹苗的存活率。牡丹種苗最好選擇重瓣滿心的觀賞品種,選擇2~3年的實生苗為佳,這樣可以提高牡丹苗的存活率,有利于后期的栽培種植。引種時間最好選擇10月份,福建省在入秋之后,天氣涼爽、干燥,此時的氣溫符合牡丹的生長習性,適宜種植栽培[4]。目前,福建省尤溪縣湯川鎮引進國內外不同種群的牡丹品種進行試種,種植區域在北緯26°13′,平均海拔超過900m,品種主要有玉樓春、紅芙蓉、一品紅、大富貴、富貴粉、洛陽紅、香玉、趙粉、肉芙蓉、層中笑等68種,大部分品種都表現出了良好的生長態勢。正確種苗定植。福建省高海拔牡丹種植需種苗定植,切勿種植得太過密集,否則會影響牡丹花吸收陽光和通風性,不利于牡丹開花,但也不能種植得太疏散,這樣不僅影響土地的利用率,而且還會影響牡丹花的產量和觀賞效果,不利于牡丹種植產業發展。因此,對高海拔牡丹的栽培種植要采取正確的種苗定植。一般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管理,一是株行距,二是定植深度。為了讓土地利用達到最大化,同時又不影響牡丹花的生長,經過多次試驗,總結出每壟大約種植兩行牡丹苗最佳,牡丹苗之間的行距離大約是30cm,要留意行距壟邊的間距,大約保持15cm即可。株距定植以每行50cm進行種植,要讓兩行牡丹苗形成三角形進行錯位定植。另外,在種植的時候也要注意深度,最佳的定植深度是壟面和種苗頂芽有2cm左右的距離,以確保牡丹花苗根部有足夠的伸展空間。如果種植的牡丹花苗較大,可以先對牡丹花苗進行適當修剪,只需留下底部的一兩個芽即可。如果牡丹花苗的根部過于旺盛,可以采取順行斜栽的方式進行種植栽培。在牡丹花苗定植之后,要及時對幼苗進行覆膜和澆水,以確保牡丹花的根部能充分吸收土壤里的養分,保障牡丹花苗順利成長。用白色的地膜把壟面全部覆蓋,然后灌滿水,讓水分滲透到土壤中,有利于牡丹花苗根部吸收水分,促進牡丹花苗生枝發芽。定植后悉心管理。定植后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悉心打理,疏于管理的牡丹成花率以及花瓣瓣化度都會受到一定影響,降低牡丹花的品質。定植后可以從放苗、追肥以及除草等方面對牡丹花進行管理。通常在隔年春季到來之時,氣溫已經漸漸回升,高海拔地區土壤復蘇,前一年種植的牡丹花苗也開始發芽。之前為了保護牡丹花苗,在定植后覆蓋了地膜。此時地膜會限制牡丹花苗的生長發育,牡丹花苗的芽會把地膜頂起來。如果不及時撕破地膜,就會影響牡丹花苗的成長。因此一旦發現牡丹花苗發芽,就要及時采取破膜放苗措施。在放苗之后,要對放苗口做好保護,避免不必要的感染傷害牡丹花苗。為了提高牡丹花苗的成花率,要定期對牡丹花苗施加肥料。追肥方式通常有兩種,一是澆水追肥,二是葉面追肥。對于壟膜栽培的牡丹,立春后第一次澆水不需要施加任何肥料,在進行第二次澆水和第三次澆水的時候,要施加三元復合肥,確保土壤有充分的肥料。在進入冬天之前,為了能更好地越冬,還需要再澆一次水,但是不需要追肥,避免因施肥過量影響來年生長。葉面追肥是在牡丹花的葉面上噴灑適量的肥料,噴灑的肥料以鉀肥、磷肥為主,以補充牡丹花所需微量元素,有利于牡丹花朵開放[5]。除施加肥料之外,還要及時清理牡丹花園的雜草。為了避免雜草和牡丹花苗爭奪土壤中的養分,需要不定時進行除草。除了手動拔草之外,還可以適當噴灑除草劑。第三四年的管理。高海拔牡丹花種植第三年和第四年的管理基本與第二年相同,都需要對牡丹花進行施肥和除草。但在澆水追肥時,可以稍微多施加微量元素,有助于牡丹花芽和花蕾的形成,使牡丹花生長的更加旺盛,有利于高海拔牡丹豐產。正常情況下,定植兩三年的牡丹花苗,3年后會進入花期。因此可以在第四年10月中旬,連土一起挖掘移栽到盆中,可以帶盆一起銷售,確保牡丹的質量。福建省山地面積大,約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87%,山地海拔在600m以上,可用于調節牡丹的生長習性。福建省地處亞熱帶地區,全年積溫高。牡丹花長期處于高溫狀態,會導致葉子脫水枯萎,長時間光照會嚴重縮短牡丹花的花期,影響牡丹花的觀賞性。因此在福建省種植栽培牡丹花時,在第四年需要搭建涼棚,適當地為牡丹花遮陰,避免過于強烈的光照,保障牡丹花的花期。為了提高牡丹花的觀賞性能,可以適當地對牡丹花進行催花。一般是控制牡丹花苗生長環境的溫度,使牡丹花朵提前或者延遲開花[6]。

查看全文

藥用植物在園林景觀的發展前景

摘要:中國有著極其豐富的藥用植物資源,但長期以來人類對其在都市園林綠化的利用卻更多地從美學的視角加以選擇,而當今中國正在構筑全球最大生態園林城市,人們如果能夠科學、系統化地對藥用植物資源加以選用,那么必然會營造一個功能更加完備的融健康、科研、人文、藝術于一身的生態藥用植物園,這有助于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底蘊,讓中醫藥知識變得更加源遠流長。文章中通過對藥用植物的特殊性能以及代表花卉的闡述,描述其在特定庭園中的運用情況,并提出藥用植物在園林中使用時應遵守的準則以及應該關注的問題,為園林中綠化與藥用植物的應用提供借鑒。

關鍵詞:藥用植物;特征;園林景觀;應用

藥用植物除了具備防治病癥、強身保健的功能,還具備綠化環境、減少城市綠化維護成本的功能。因此藥用植物與庭園造景之間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把藥用植物適宜配置于公園綠地中,尤其是在人口稠密或環境污染嚴重的區域,如居住區、校園、辦公室、工廠、診所等,既可增強民眾健康,也可以較好地保存地方藥用植物的品種資料。由于自然環境的逐步污染、生物多樣性的日益下降以及各類傳播性疾病的增多,藥用植物在庭園造景中的使用前景將日益廣闊。

1在園林綠化中應用的藥用植物種類

目前在園林造景中,使用比較普遍的藥用植物大約有200多種,其中又以不同濃度的宿根花卉和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居多。

1.1芳香型藥用植物

查看全文

旅游文化助推縣域旅游發展

摘要: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不與旅游結合是“魂不附體”,旅游不跟文化結合是“靈魂出竅”。只有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才能發揮更大的經濟及社會效益。本文在分析墊江縣旅游文化資源情況和旅游文化融合發展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助推旅游大發展的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旅游;文化;融合;思考

一、墊江縣旅游文化資源情況

(一)富饒的自然資源。1.山水牡丹。墊江的“山水牡丹”,全國少有,重慶獨有,集特殊的觀賞價值與藥用價值于一體,已有2100多年的種植歷史,在遼闊的神州大地有“華夏牡丹源”之說和“丹皮之鄉”的美稱。墊江旅游從牡丹花開始,并在此基礎上“以花生花”,催生了茶花、芍藥、白柚花、李子花、荷花、玫瑰花等。2.古城寨卡。號稱“天下第一城堡”的鶴游坪古城堡,面積近167平方公里,周長100公里以上,建于清代咸豐年間,有36道大卡和72道小卡,城堡內有涪州鶴游分州治所遺址與48座古石寨,可算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山寨式城堡,是天下奇觀,世所罕見,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3.湖光山色。湖島之鄉白家,地處長壽湖庫尾,有90余個半島和島嶼,湖面長達10公里,水域15平方公里。湖面海拔(一般水位)330米,湖西側高聳巖楞如刀砍斧劈,高于湖面100米以上,站在巖楞上鳥瞰湖島,煙波浩渺,巍然壯觀。明月山市級風景名勝區,景觀奇特、山巒疊嶂、森林茂密、山中有山。寶鼎山市級森林公園,海拔1060米,主峰周圍,諸峰環繞,林木蒼翠,風光幽邃。(二)深厚的人文資源。有三國時期的東吳大將甘寧、明朝天官夏邦謨、刑部侍郎白勉、抗倭英雄胡帛、清代八大才子之一的李惺、為官清正廉明的監察御史程伯鑾、近代著名化學家任鴻雋、現代數學家董澤清、著名作家劉德彬等諸多杰出人物,是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千年古縣。(三)豐富的非遺產品墊江醬瓜、永安咂酒、大石竹編、墊江角雕、開山號子、春牛舞、高峰薅秧歌、高安嗩吶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彰顯了我縣深厚的文化底蘊。

二、墊江縣旅游文化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頂層設計力度不足。目前,我縣旅游業的發展未集中拳頭統一出力。雖景區多,但規模普遍較小,注重資源簡單利用,對綜合開發,特別是對文化的挖掘、整理和提升少,未形成核心吸引力,沒有一個規模較大、功能齊全、有文化底蘊的4A以上景區。(二)項目資金投入不夠。政府投入旅游產業的資金沒有打捆使用,集中統籌安排的力度不夠;旅游基礎設施不配套,缺乏統一的旅游集散中心,精品旅游線路尚未形成,重點旅游通道缺失;文物保護和非遺扶持重視不夠;招商引資力度不夠,引進有實力的企業參與我縣旅游資源開發建設少。(三)宣傳營銷力度不強。墊江旅游專業人才匱乏,突出表現為數量少、層次低、專業不配套,極不適應旅游業發展的需要;文旅融合、文化創意、文化經紀、文化產業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奇缺,“非遺”傳承人,大師級工藝人才散落民間;對歷史文化、自然資源進行深度挖掘、研究、精煉和提升不夠,缺乏資源特色和市場號召力主題;未建立旅游營銷專項資金,旅游宣傳造勢缺乏經費。五是旅行社數量少且作用沒有很好發揮。(四)產業之間融合不夠。激勵機制不健全,未及時出臺旅游企業發展、項目整合與產業融合、旅游商品開發、組團旅游等有關優惠獎勵政策;部門責任不健全,未將旅游文化融合發展與各有關部門職能結合起來,合力尚未形成;協作機制不健全,管理、服務涉及農業、林業、水利、交通、國土、發展改革、規劃、城鄉建設、市政園林、文化、財政等部門之間的協作機制尚未建立。

查看全文

牡丹文化生態旅游發展思考

摘要:牡丹作為中國原產的名貴花卉,擁有悠久歷史和獨特深厚的文化內涵。以牡丹文化為載體建立并發展的旅游業,具有地域分布明顯、旅游形式單一的特點,目前還存在文化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管理體制方面的諸多問題。積極發揮政府的指導作用,對現階段牡丹文化旅游體制和相關產品進行完善與開發,有利于實現牡丹文化的放大效應,并能夠為牡丹集中旅游區帶來較大經濟效益。

關鍵詞:牡丹文化;旅游;生態牡丹

作為中國原產的名貴花卉,在中國有悠久的栽培歷史。由于其獨特的花形與花色與秉性,它與中國古代文學與繪畫、民俗深度融合,具有了獨特深厚的文化內涵及特有的觀賞價值。以牡丹文化為載體建立并發展的旅游業,吻合了人們欣賞園林、園藝及生態旅游的需求,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由于其地域分布的特色及季節性的局限,也使相關旅游業具有地域、季節性及形式單一的不足。進一步發揮政府的指導作用,對完善現階段牡丹文化旅游體制和相關產品進行升級,為牡丹文化旅游地區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是值得探討的重要議題。

一、生態審美特性及文化旅游價值

(一)牡丹文化的發展歷程。牡丹是原產于中國的“花中之王”,“以色丹者為上,雖結籽而根上生苗,故謂之牡,其花紅色,故謂丹”[1]。牡丹由之得名。中國人對牡丹的開發利用和觀賞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牡丹文化的起源從《詩經》就開始了。詩經中對牡丹的贊美賦予了牡丹高貴的品格。“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1](《詩經•溱洧》),反映了以牡丹寄托情感、企盼幸福的風俗。牡丹作為觀賞性的園藝植物開始栽培的時間大約始于東晉。顧愷之在他的著名畫作《洛神賦圖》中就畫到了牡丹。隋朝時,隋煬帝在洛陽辟地建西苑,牡丹開始被人工栽培進入皇家園林,成為中國古典園林中最常用的花草之一。至唐代,以牡丹為吟詠對象的詩大量涌現,名詩佳句層出不窮,傳唱不絕。至北宋,牡丹始進入尋常百姓家,形成了種植觀賞牡丹的民俗。描寫牡丹的詩詞歌賦作品大量涌現,如歐陽修《洛陽牡丹記》、陸游的《天彭牡丹譜》、丘浚的《牡丹榮辱志》等,中國獨特的牡丹文化初具雛形;元人姚遂的《序牡丹》、明人高濂的《牡丹花譜》、清人汪灝的《廣群芳譜》等,散見于歷代種種雜著、文集中的牡丹詩詞文斌,遍布民間花鄉的牡丹傳說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繪畫、音樂、戲劇、服飾、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現象,不勝枚舉。新中國成立后,牡丹種植迅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園林園藝事業的發展及休閑旅游活動的開展,牡丹文化再度受到重視,出現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專家。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牡丹也被賦予新時代的精神和價值取向。牡丹藥效的開發利用,也很早就有記載。早在東漢的醫簡中就有對牡丹治療“血淤病”的處方記載。藥學經典《神農百草經》中也描述說:“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1]牡丹在逐漸融入人們生活領域的同時,也形成了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人文文化。以牡丹為主體的多種產業興起,在豐富牡丹文化內涵的同時。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繁榮。(二)牡丹的生態審美特性。作為旅游觀賞的植物,牡丹的形式美有三個方面:第一是形態美。牡丹的花型有單瓣型、荷花型、菊花型等等,每種花型都有不同輪的花瓣和不同枚數的花蕊,花姿或直上挺立的怒放,或雍容閑適的下垂,抑或側向一面半開綻放,呈現出多種不同的姿態。對牡丹的形態美,古人有很多描述,舒元輿在《牡丹賦•有序》中寫道:“俯者如愁,仰者如悅。裊者如舞,側者如跌。”[1]司馬光描寫牡丹盛開“誰道群花如錦繡,人將錦繡學群花”[2]。李白寫牡丹“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3]。可見,牡丹的形態美千姿百態、各不相同。第二是牡丹的色彩美。牡丹的花色十分豐富,基本色分為九大色系,代表性品種有“白雪塔”、“豆綠”、“姚黃”、“趙粉”和“魏紫”等。每一種顏色有著深淺不一的變化,同一株牡丹的花瓣各部位顏色也有深淺之別。王建詩《同于汝錫賞白牡丹》中寫道“月光裁不得,蘇合點難勝。柔膩沾云葉,新鮮掩鶴膺。”[4]用月光、白云等意象比擬牡丹的白色。乾隆詩:“碧蕊青霞壓眾芳,檀心逐朵韞真香”,則是描寫綠牡丹怒放的景象。第三是牡丹的嗅覺美。牡丹還擁有馥郁花香,享有“國色天香”的美譽。皮日休夸贊牡丹“競夸天下無雙艷,獨立人間第一香”[5];李山甫詠牡丹“數苞仙葩火中出,一片異香天上來。”[5]更有人稱贊牡丹的香為“冷香”、“狂香”、“清香”等,如薛能的牡丹詩句“濃艷冷香初蓋后,好風乾雨正開時”[6],張淮的牡丹詩句“芳蘭氣味海棠神,并作庭前錦樣真。”[6]牡丹的幽靜花香能讓游人體驗到心曠神怡、身心愉快的感覺。(三)牡丹的文化旅游價值。牡丹作為中國的國花,具有極高的生態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利用牡丹種植栽培與人文景觀的相融性,提升牡丹景觀的文化效應對旅游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旅游作為人類特有的文化實踐活動,在社會經濟文化中占據突出地位。并隨著社會經濟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漸成為改造現代人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7]。“旅游業既是一種經濟事業,也是一種文化事業。”[8]我國現階段的牡丹文化旅游業是以牡丹文化內容為中心,以各種旅游形式為載體。其中,牡丹的審美文化旅游是最基本的形式。牡丹的艷麗色澤、雍容華貴的姿態和濃郁襲人的香氣,本身的自然屬性就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是吸引游客和開發旅游資源的關鍵性因素。另外還有牡丹觀賞園林、牡丹書畫展覽、牡丹花會集慶等為主的人文文化旅游形式,再有牡丹菜肴、牡丹糕點、牡丹茶等實用價值開發的飲食文化。河南省的洛陽市、山東省的菏澤市等地是歷史悠久的牡丹種植區。在當地,與其相關的旅游產業也隨著牡丹的栽培與種植逐漸興起,走出了一條以牡丹文化旅游為特色的牡丹文化產業化之路,為當地的文化旅游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二、我國牡丹文化旅游業發展現狀及特點

查看全文

中藥療效因素分析論文

摘要:中藥臨床應用,其療效的發揮有諸多因素決定,主要有辨證因素、患者因素和藥材因素三個方面,在藥材因素中又涉及到藥材的品種、產地、采收、貯存、炮制、配伍、劑量及劑型、給藥途徑等,只有綜合考慮才能提高臨床療效,保證用藥的安全有效合理。

關鍵詞:中藥療效;影響因素

中藥的功效是中藥治療、預防、養生作用以中醫藥理論進行概括而形成的,是藥物醫療作用在中醫領域內的特殊表述形式,是經過中醫藥理論化了的作用。藥物使用后,其療效的發揮情況,除了與辨證的準確與否、患者的情況等有關外,還與藥材本身的諸多因素有關:

一、藥材品種

中藥計數的傳統單位稱“味”,而一味中藥的來源雖然有人主張一物一名一基源,但實行還有困難,目前一味中藥的來源既有只涉及一個品種的,也有包括多個品種的。

一味中藥如只來源于一個品種,則不存在品種優劣問題。

查看全文

巴戟天研究論文

1巴戟天植物品種來源考證

巴戟天藥材的植物來源爭議甚大,前人考證其植物來源多達7科13種植物。巴戟天始載于《神農本草經》[2]:“味辛,微溫。主治大風邪氣,陰痿不起,強筋骨,安五臟,補中,增志,益氣”,列為上品,但未記載其形態和產地。

11古代巴戟天的名稱

古代巴戟天的名稱,除《神農本草經》[2]、《名醫別錄》[3]記載外,西晉·左思《蜀都賦》載有“巴菽巴戟,靈壽桃枝”,其“巴戟”的記載比《名醫別錄》流傳更早或同時,這是考證巴戟天名稱及產地具體年代的最早記載。《神農本草經》中凡有“巴”、“蜀”字頭的藥均指產于四川;明·李時珍《本草綱目》[4]對巴戟天的釋名和集解都以產于四川為名,即以出產地點得名。因此,巴戟天來源于四川是極可能的。“戟”是一種兵器,或作刺激解釋。“戟天”可能指其形態,藤蔓攀附它物向上,唐《新修本草》[5]述“巴戟天苗,俗方名三蔓草”。“蔓草”可說是小型藤本,故其名是指該植物生長習性而得;又或指其效用,該藥刺激于人,可治頭頂之病。

12古代巴戟天的生藥

對巴戟天生藥形態的記載,最早見于梁代。梁·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6]中有簡單描述:“狀如牡丹而細,外赤內黑,用之打去心”。唐·《新修本草》[5]中則有稍詳細描述:“巴戟天苗,俗方名三蔓草。葉似茗,經冬不枯,根如連珠,多者良,宿根青色,嫩根白紫,用之亦同。連珠肉厚者為勝。”之后歷代對巴戟天性狀的表述均主要從外觀加以文字描述,記述內容基本一致,如宋·蘇頌《本草圖經》[7]亦載:“葉似茗,經冬不枯,一俗名三蔓草,又名不凋草……有宿根者青色,嫩根者白色,用之者皆同,以連珠肉厚者為勝,今方家多以紫色為良……”;明·陳嘉謨《本草蒙筌》[8]:“宿根色青,嫩根色白。用之功相若,但選肉厚連珠。根原有心,干縮自落。人或投影摘,中亦空虛,非自有小孔耳”。但因缺乏現代植物分類學和形態學知識,以上描述均過于表象,不利于實際鑒別。直到宋代才出現手繪圖譜,如寇宗奭的《圖經衍義本草》[9]。在清代見于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10],書中有“滁州巴戟天”和“歸州巴戟天”兩種手繪圖譜。但因是手繪,不排除有繪圖失真的可能。這些都不利于巴戟天的鑒別確認,也可能是造成巴戟天原產地與歷代本草記述相左的原因之一。因此,古代藥用植物巴戟天很可能是現今所用巴戟天在分類系統上具親緣關系相近的種類。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