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假新聞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5 11:55: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虛假新聞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虛假新聞

虛假新聞的危害策略探討論文

論文摘要:虛假新聞緣于新聞工作者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緣于激烈的媒體競爭。也緣于新聞自身容易造假。通過采取完善的用人機制、強化行業自律性以及加強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等措施,避免虛假新聞對社會造成更多危害。

論文關鍵詞:虛假新聞;信息傳播;職業道德

1虛假新聞對社會的危害

2007年7月8日,北京電視臺“透明度”欄目以“紙做的包子”為題.播出了記者暗訪朝陽區一無照加工“紙箱餡包子”的新聞。節目播出后,北京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視,要求工商局立即派人檢查并了解情況。7月l1日一l4日,北京市工商局等單位迅速部署.在朝陽區范圍內組織開展了拉網式專項檢查行動.卻沒有發現包子餡中含有紙纖維及其他違禁成分。隨后調查人員發現,新聞“紙箱餡包子”存在虛構舉報,未對包子和肉餡進行法定檢測等疑點。7月15日,北京市公安局刑偵總隊成立專案組對此進行立案偵查。偵查發現,此節目內容是由北京電視臺2007年新聘用人員訾北佳一手策劃、編造的虛假新聞報道。一度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京城“紙箱餡包子”事件最終以“虛假新聞”收場,導演這起“鬧劇”的北京電視臺聘用記者訾北佳等6人已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7月18日晚,北京電視臺為此在“北京新聞”中公開向社會道歉。無獨有偶,假新聞“女兒狀告爸爸的吻”“錯位夫君夜換嬌妻30年”等都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大反響。假新聞不僅損害了新聞工作者的聲譽。而且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對社會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具體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1誤導輿論,危害社會。新聞報道具有輿論導向的社會功能,虛假新聞不僅浪費了受眾的時間和精力,更使他們的感情受到欺騙和傷害,直至造成思想行為方面的誤導,有礙整個社會的常態發展。更為嚴重的是,虛假新聞輕則對社會公眾形成誤導.引發公眾思想的混亂。重則可能給社會帶來不安定因素,造成社會的動蕩不安。

2影響形象,喪失威信。虛假新聞影響黨和政府的形象。通常意義上說,新聞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傳播國家大政方針的重要渠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陣地。從某種意義上說,新聞傳達的是黨和政府的聲音。代表的是黨和政府的形象。如果虛假新聞不遏制.不僅對社會和受眾傷害嚴重.對于新聞界自身的損害也是不言而喻的。虛假薪聞在破壞了人們對媒體信任的同時,也嚴重影響我們的黨、政府在公眾心中的形象。因此,虛假新聞是把雙刃劍,既害人害己,又害社會。

查看全文

網絡環境下預防虛假新聞措施

假新聞在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中時有所見,近年來,在日益發達的網絡、數字技術傳播渠道中,假新聞也頻頻冒出,社會影響很壞。因此,必須對包括網絡媒體在內所出現的所有假新聞,認清其實質及特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并努力清除,以保證新聞事業和大眾傳播健康發展。

一、假新聞的社會危害及其產生根源

假新聞是指與事實不符的新聞,包括現象不符和本質不符,也即基本事實不符和評價、議論不符。假新聞通過媒體傳播,使受眾獲得錯誤資訊,影響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和在現實社會中的行為,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帶來不良影響甚至嚴重危害。

下面,我們先看幾個典型的假新聞案例

2006年7月,“五胞胎”、“手機煮雞蛋”等虛假新聞事件經由網絡等媒體廣為傳播,為大眾所稱奇,最后被揭穿是假新聞后又予以辟謠。

據2010年1月12日,新華網《新華視點》刊登《“中國最瘋狂斂財的校長”為何狀告網站?》一文:2009年8月份以來,一個題為“中國最瘋狂斂財的校長:“曹鑫”的帖子開始在網上流傳,并已被全國十多家網站轉載。后經新蔡縣紀委調查,沒有發現曹鑫個人有經濟問題,帖子內容與事實嚴重不符。此后,曹鑫以網帖內容嚴重失實、網站拒絕刪帖侵犯了自己的名譽權為由,將發帖人及拒絕刪帖的2個網站告上法庭。該文提出一個嚴肅而緊迫的問題:在互聯網時代,網站應該怎樣對帖子內容的真實性把關?一旦帖子失實,責任應該由誰承擔?兩家網站承認帖子是從其他網站轉載的,而自己沒有再作核實,并說要求網站對每一條內容都進行核實,目前不可能做到。

查看全文

認知偏見對虛假新聞傳播的影響

摘要:虛假新聞的存在對人們接收真實信息和穩定社會秩序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受眾的認知偏見是助長虛假新聞傳播的重要因素,本文將從受眾的認知偏見和虛假新聞傳播之間的關系入手,分析受眾認知偏見如何阻礙人們對虛假新聞的辨別、如何促進虛假新聞的傳播,同時為抵抗虛假新聞現象提供認知角度的思路。

關鍵詞:受眾;認知心理學;認知偏見;虛假新聞

一則新聞信息必須最終到達受眾才能稱得上是完整的傳播,而受眾對新聞信息的接觸、記憶與理解,決定著這則新聞信息的傳播效果。受眾對新聞的接觸、記憶與理解全部靠大腦,而受眾自身的大腦存在著許多與生俱來的缺陷,這些缺陷讓受眾容易被假新聞誘惑,同時也促進了假新聞的產生和傳播,認知偏見是這些缺陷中最重要的一種。

一、受眾認知偏見的內涵

一般的認知偏見與受眾認知偏見有所區別,但兩者也是密切相關的。有人認為,認知偏見是不正確的認識、態度和片面的或不公正的見解,多指“個人對他人或對其他種族、民族或群體成員所持有的缺乏充分事實依據的認識和態度。”也有人認為,認知偏見是“人們對任何一事物所持的觀點或者信念,而這種觀點或者信念缺乏適當的檢驗,或者與這些檢驗的結果相悖,或者與邏輯推理得到的結果相悖,或者不符合客觀實際。”從諸如此類關于認知偏見的定義出發,我們可以給受眾認知偏見下一個定義。受眾認知偏見是人們通過媒介接觸新聞、廣告等信息時,沒有經過詳細觀察研究而對任何一個問題的過早判斷,或者因信息不對稱而形成的與客觀實際不相符合的片面見解,或者因自身固有觀念而對新聞信息所持有的不正確的認識、態度。而受眾在接觸新聞信息并試圖對其進行理解時,依然會堅持這種判斷、見解、認識或者態度,盡管所有的證據都與這些相矛盾。受眾在解讀新聞信息的過程中,至少持有一種認知偏見,并且這種偏見很難被改變。譬如國內受眾因長期接觸西方國家的負面消息而形成的有關西方國家的片面的見解,影響著其對西方國家相關新聞信息的解讀,并且這種片面的見解在受眾的大腦記憶中保存著。

二、受眾認知偏見的產生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虛假新聞的公信力思考論文

摘要:本論文對大眾媒體新聞“泛娛樂化”的趨向進行了剖析,并對新聞的職業道德、欄目的質量、新聞敏感及新聞線索、社會公信力進行了闡述。指出在現代社會,新聞輿論是否能健康、自由地發展,直接關系著這個社會是否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凈化、自我更新的功能,并強調了新聞記者及媒體工作者責任感的重要性。

關鍵詞:泛娛樂化;職業操守;虛假新聞;公信力

毋庸置疑,我們的新聞正在走向“泛娛樂化”。翻開一些報紙雜志,《網絡色狼求色劫財》、《激情相約約來警察》、《漂亮女教師賣身救弟》之類的噱頭充斥版面。打開廣播電視,幾乎在各個時段都能聽到看到主持人用輕松調侃的語氣播報的娛樂性新聞節目。對于媒介內容“泛娛樂化”及其帶來的相關問題,引發了傳媒業界的關注。2004年,《南方周末》發表的兩篇文章《崔永元炮轟電視庸俗化》和《電視為什么不能庸俗化》,標志著這一討論已經從專業問題擴大為一個公共性話題。筆者想就此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新聞“泛娛樂化”將使媒體喪失職業操守在市場經濟發達、生活節奏加快、資源緊張的今天,市民需要更多的關懷。讓市民暫時忘掉煩惱,并且能獲得大量的信息來幫助克服現實中的煩惱,是會受到廣大市民歡迎的。因此作為媒體來說,不僅要給受眾提供信息,還應該增強服務意識,娛樂受眾。從某種角度說,媒體內容的娛樂化也可以說是媒體人性化、新聞內容人性化的一種體現。

雖然,我們的生活需要娛樂和輕松,媒體當然也不例外。但這種“泛娛樂”的新聞報道方式是不可取的。過分地強調新聞的娛樂功能,必然會影響到其它功能的有效發揮,使新聞報道走入“娛樂”歧途。筆者以為,作為一個社會人(受眾),可以對壞人壞事、奇人奇事、怪人怪事產生濃厚的興趣,也可以對那些壞人壞事、奇人奇事、怪人怪事產生濃厚興趣的觀眾付之一笑,乃至隨聲附和、喝彩叫好。而作為一個媒體人,一個以守望社會良知為己任的新聞工作者,就不能聽之任之,更不能投其所好。以這種方式獲取的高發行量、高收視率,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就是媒體見利忘義、“見死不救”的最好證據。

二、新聞的“泛娛樂化”是虛假新聞的溫床現代傳播技術的廣泛應用,使人們對新聞事件的感知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大量新聞事件的傳播實踐證明,在如今競爭異常激烈的社會中,媒體之間的競爭也異常殘酷,“適者生存”的生態法則同樣在媒介中得以體現。有些大眾傳媒,為了提高收視率或發行量,獲取豐厚的經濟效益,已經不是單純地聚集報道某新聞事件了,而是從各自媒體的特點出發,對新聞事件進行策劃,并進行創意構思,通過娛樂化達到吸引受眾眼球的目的。

查看全文

虛假新聞傳播的社會危害性透視論文

摘要:虛假新聞緣于新聞工作者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緣于激烈的媒體競爭。也緣于新聞自身容易造假。通過采取完善的用人機制、強化行業自律性以及加強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等措施,避免虛假新聞對社會造成更多危害。

關鍵詞:虛假新聞;信息傳播;職業道德

一、虛假新聞對社會的危害

2007年7月8日,北京電視臺“透明度”欄目以“紙做的包子”為題,播出了記者暗訪朝陽區一無照加工“紙箱餡包子”的新聞。節目播出后,北京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視,要求工商局立即派人檢查并了解情況。7月l1日一l4日,北京市工商局等單位迅速部署,在朝陽區范圍內組織開展了拉網式專項檢查行動,卻沒有發現包子餡中含有紙纖維及其他違禁成分。隨后調查人員發現,新聞“紙箱餡包子”存在虛構舉報,未對包子和肉餡進行法定檢測等疑點。7月15日,北京市公安局刑偵總隊成立專案組對此進行立案偵查。偵查發現,此節目內容是由北京電視臺2007年新聘用人員訾北佳一手策劃、編造的虛假新聞報道。一度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京城“紙箱餡包子”事件最終以“虛假新聞”收場,導演這起“鬧劇”的北京電視臺聘用記者訾北佳等6人已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7月18日晚,北京電視臺為此在“北京新聞”中公開向社會道歉。無獨有偶,假新聞“女兒狀告爸爸的吻”“錯位夫君夜換嬌妻30年”等都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大反響。假新聞不僅損害了新聞工作者的聲譽。而且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對社會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具體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1)誤導輿論,危害社會。新聞報道具有輿論導向的社會功能,虛假新聞不僅浪費了受眾的時間和精力,更使他們的感情受到欺騙和傷害,直至造成思想行為方面的誤導,有礙整個社會的常態發展。更為嚴重的是,虛假新聞輕則對社會公眾形成誤導,引發公眾思想的混亂。重則可能給社會帶來不安定因素,造成社會的動蕩不安。

2)影響形象,喪失威信。虛假新聞影響黨和政府的形象。通常意義上說,新聞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傳播國家大政方針的重要渠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陣地。從某種意義上說,新聞傳達的是黨和政府的聲音。代表的是黨和政府的形象。如果虛假新聞不遏制,不僅對社會和受眾傷害嚴重,對于新聞界自身的損害也是不言而喻的。虛假薪聞在破壞了人們對媒體信任的同時,也嚴重影響我們的黨、政府在公眾心中的形象。因此,虛假新聞是把雙刃劍,既害人害己,又害社會。

查看全文

網絡環境下預防虛假新聞措施論文

摘要本文對假新聞產生的根源、社會危害,以及如何防止假新聞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網絡;假新聞

假新聞在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中時有所見,近年來,在日益發達的網絡、數字技術傳播渠道中,假新聞也頻頻冒出,社會影響很壞。因此,必須對包括網絡媒體在內所出現的所有假新聞,認清其實質及特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并努力清除,以保證新聞事業和大眾傳播健康發展。

一、假新聞的社會危害及其產生根源

假新聞是指與事實不符的新聞,包括現象不符和本質不符,也即基本事實不符和評價、議論不符。假新聞通過媒體傳播,使受眾獲得錯誤資訊,影響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和在現實社會中的行為,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帶來不良影響甚至嚴重危害。

下面,我們先看幾個典型的假新聞案例

查看全文

虛假新聞法律規制管理論文

某刊今年第一期刊載了《讀者的“消費者權益如何保護———從桂運波訴《知音》雜志說起》;在第二期又刊載了《虛假報道:侵犯讀者的人格權———兼作新聞“真實性”的法律讀解》引起了讀者的關注。《“無特定指向”虛假新聞的法律規則》是這個討論的繼續。

本文認為,虛假新聞分為兩類:一類有特定指向,侵犯新聞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另一類無特定指向,但有嚴重的危害性。讀者桂運波訴《知音》一案出現后,人們應對無特定指向的虛假新聞是否構成侵權的問題進行理論反思。

新聞打假的呼聲,在中國現當代新聞史上可謂是歷久不衰。然而,回望漫漫長路,新聞打假卻遭遇尷尬:面對與己“無關”的虛假新聞,廣大受眾雖滿腔義憤,但更多的是無奈和茫然。虛假新聞就在這樣一種“集體無意識”中依然得以蔓延、肆虐。

新聞打假難,難就難在虛假新聞形式的多樣和權利主體的有時不明確上。從有無特定指向來看,虛假新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有特定指向的虛假新聞;一類是無特定指向的虛假新聞。前者在報道中有明確、真實的新聞當事人指向。后者在報道中沒有指向某特定新聞當事人或其所指向的新聞當事人純屬虛假。對于前類虛假新聞,由于它往往侵犯了新聞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新聞當事人一般會主動高舉打假旗幟,因此,現實中這類虛假新聞也較好地得到了遏制。而對于后一類虛假新聞,由于法律規制存在著不足,加上業界和學界關注不夠,其打擊力度也明顯較弱,這不能不給新聞打假蒙上一層不確定因素。《知音》一案的出現,使得如何認識和規制這類虛假新聞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課題。

無特定指向:虛假新聞的擦邊球戰術

不斷涌現的新聞侵權訴訟表明,虛假新聞不僅違背了新聞規律,同時也侵害了新聞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使新聞媒體和新聞作者有卷入新聞侵權法律紛爭的可能。透過眾多的案例可以看到,幾乎所有涉訴的虛假新聞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均指向特定的新聞當事人。有的是在報道中指名道姓,以直露的方式侵害了當事人的人格權。有的則沒有指名道姓,但通過特定的時空關系和人物特征的描寫可分辨出其新聞指向和侵害對象。

查看全文

堅決制止虛假新聞報道的講話

去年6月8日,中央宣傳部和全國“三項學習教育”活動領導小組在北京召開專門會議,對堅決制止虛假新聞報道進行了安排部署。召開這種單項工作會還是第一次。今年6月30日,省委宣傳部和省“三項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在成都也專門召開會議對制止虛假新聞報道進行部署。我們今天召集大家開這個座談會,就是傳達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有關會議精神,研究堅決制止和打擊虛假新聞的具體措施,杜絕虛假不實報道,推動我市新聞戰線“三項學習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保證黨的新聞事業健康發展。

一、虛假新聞報道的表現及原因

近年來,我市廣大新聞工作者以對黨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大力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為促進我市改革發展穩定和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近年來,在我市的新聞報道中,雖然還沒發現有嚴重后果的虛假新聞報道的問題,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目前社會上極少數虛假新聞報道所產生的惡劣影響,給我們新聞工作造成了較大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胡編亂造的虛假報道。這類虛假新聞報道是由記者憑空編造,數量雖少,但影響極壞。比如,2004年11月7日,省外一些都市報刊發了《180萬買寶馬砸著玩》的報道,說成都一名四歲小孩在玩耍時,將一輛寶馬車劃傷,寶馬車司機打了小孩一巴掌。隨后,小孩的父親帶來了6輛奔馳600趕到現場,以180萬買下這輛寶馬車,并讓人當場將其砸毀。經調查核實,這篇報道純屬胡編亂造。真實的情況是2004年11月6日,我省某報一名記者向報社交了稿件《180萬買寶馬砸起耍》后,采訪中心值班主任簽發到編輯中心,編輯中心將此稿件與省外媒體交換。稿件簽發后不久,采訪中心主任感覺該文存在不可信因素,立即與編輯中心主任商議并向值班總編匯報,初步確認這篇稿件為虛假新聞,并立即采取相應措施:報社立即將稿件從稿件庫中撤出,不刊發此稿。同時,迅速通知已經傳稿的省外媒體,告之他們這篇稿件是虛假新聞,不要刊發。事后,報社成立了調查小組,經過多方查證,認定《180萬寶馬砸起耍》稿件系虛假新聞。2004年12月1日,這家報社對《180萬寶馬砸起耍》一文作者處以2000元罰款,并將其開除;同時對采訪中心和編輯中心值班主任嚴格把關、堵住這條假新聞一事給予表揚。刊登這篇虛假新聞的省外媒體也對相關責任人進行了嚴肅處理,并予以通報批評。

2、捕風捉影的疑似新聞。這類虛假新聞報道是記者把小道消息,沒有確定的事情寫成新聞來報道。比如,2004年8月29日,我省某報刊發了《克林頓“追”萊妹到蓉城兩人將于九十月份來華簽售各自自傳》一文,系該報實習記者采寫的報道。然而,事情并未按報道所言發展,雖然記者后來又采訪了有關人士,于2004年9月7日以《克林頓萊妹無緣相逢》為題,報道了克林頓因接受手術而暫時不能來華的消息,但從中反映出該報記者捕風捉影、“搶新聞”的問題。事后,該報社責成該記者寫出書面檢查,并在全報社通報批評。

3、采訪不實造成的虛假新聞。這類虛假新聞報道是記者采訪作風不深入,未選取足夠的采訪對象作全面深入的了解,也未到有關部門核實造成的虛假新聞。比如,2004年11月8日,我省某報刊發的《帶有禽流感病毒的羽絨服流入四川》,是該報記者從省羽絨工業協會的一位同志那里了解到,在重慶發現了來自“禽流感”高發地區用未經消毒羽毛填充的劣質羽絨服,而這種羽絨服在我省部分地區也有銷售。記者對此事沒有進行深入采訪,沒有經過有關部門核實,就撰寫了此稿,而編輯部門對涉及“禽流感”這樣敏感性很強的報道也沒有把好關,未經核實就發稿,在社會上產生了不好的影響。事情發生后,對該報社和有關責任人進行了嚴肅處理。

查看全文

新聞媒體開展反腐倡廉建設交流材料

加強新聞道德和紀律教育

近年來,虛假新聞屢屢出現、形形色色、五花八門,最為嚴重的是北京電視臺生活頻道《透明度》欄目臨時人員訾北佳制造的“紙餡包子”事件,將假新聞推向了高潮。虛假新聞的出現,主要是一些新聞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意識淡薄,為了經濟利益而忽視社會責任,忘卻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竭盡一切努力,以確保新聞的真實、全面、客觀、公正”的新聞宗旨和理念。因此,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加強職業道德建設是鏟除虛假新聞的根本途徑。

《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明確規定要維護新聞的真實性。新聞職業道德只有通過精神上的自我約束才能起作用。因此媒體要大力開展職業道德教育,使每一個新聞工作者真正懂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竭盡全力保證新聞的真實、全面、客觀、公正是每個新聞人的責任和義務。樹立正確的新聞觀,在新聞實踐活動中,自覺地遵循新聞職業道德原則與要求,將其轉化為正確的職業行為。這樣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失范問題,減少虛假新聞。新聞工作者要接受道德教育,加強道德修養,提高道德境界。在工作中,杜絕以職謀私的行為,服從社會利益。要自覺抵制虛假新聞。對于記者來說,就是要在新聞現場,不道聽途說,不捕風捉影,不到現場不報道,有時候眼見的耳聽的也不一定為實,還必須從其他渠道去核實,去印證。對那些重大題材,對那些影響較大的新聞,一律奉行核實的原則,寧可犧牲新聞的時效,也要保證新聞的真實。

我國曾對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狀況進行過6次大規模的調查,這些調查表明,我國新聞工作者雖然在建立新型職業道德方面已具有一個良好的思想認識基礎,但有相當部分新聞工作者沒有做出相應的新聞道德行為。根本的內在原因在于這些新聞工作者缺乏與新聞道德認識相應的道德情感,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新聞道德建設,要解決這種新聞道德困境,必須以新聞工作者的道德情感培育為著力點。其目標從個體層面而言是道德的內化和人格的提升,從社會層面而言是整個行業正義感的凸現。當前,新聞工作者道德情感方式的優化及新聞正義感的凸現,應以同志提出的“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價值導向,加強自身思想道德修養,帶頭實踐社會公德,恪守職業道德,做積極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表率。道德情感培育是一個個體與社會相互作用的過程,不能完全依賴于個體的修養,必須有社會的參與。從我國新聞道德實踐出發,要培養和提高新聞工作者的道德情感,必須著力于道德教化的深度走向、道德環境的優化、健全道德賞罰機制。

另外,各新聞單位還應貫徹落實新聞采編人員從業管理規定,緊密結合新聞隊伍的思想實際、工作實際和作風實際,把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職業精神職業道德為主要內容的“三項學習教育”活動,逐步引向深入。

建立和健全新聞監督機制

查看全文

獨家原創:新聞打假者的困惑的辨析和反思

摘要:近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報刊不斷出現嚴重失實報道,個別采編人員炮制虛假新聞,一些報刊轉載未經核實的報道,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為維護社會公眾利益,保護新聞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新聞單位和新聞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構及其新聞采編人員從事新聞采訪活動,應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維護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要認真核實報道的基本事實,確保報道的新聞要素準確無誤,不得編發未經核實的信息,不得刊載未經核實的來稿,不得徇私隱匿應報道的新聞事實。

關鍵字:虛假新聞社會影響新聞事實

1分析

在近年來由各種工商企業、公關機構、利益集團等策劃推出的“新聞策劃”、“事件營銷”、“媒介事件策劃”等日趨多見的形勢下,《新聞記者》雜志重新發出“商業炒作算不算新聞造假”的追問,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其實,從理論上溯源,早在前些年“新聞策劃”的論爭中,新聞學界對此就有過基本的共識。那就是,對所謂“新聞策劃”、“事件營銷”、“媒介事件策劃”等商業炒作活動,媒體并非完全不能報道,但關鍵是要堅守真實性原則等職業規范和客觀報道等專業理念,不搞“有償新聞”,不要受利益的誘惑而充當商業炒作者的“吹鼓手”。令人汗顏的是,在利益面前,我國的媒體太禁不起誘惑了!正如《新聞記者》同仁的喟嘆:“如今反思,我們過于善良,高估了媒體人的自律力”。而更值得新聞界檢討和反思的是,面對此起彼伏的商業炒作,媒體不但放棄了對一些低俗的商業炒作活動的監督、批評,甚至主動參與,“以能分一杯羹為幸事”。而即使參與炒作的劣跡東窗事發,相關媒體及新聞采編人員不但毫無羞愧之意,反而百般狡辯。如《新聞記者》在2008年“十大假新聞”之七《比爾•蓋茨花億元租房看奧運》的點評中指出,假新聞“制造者”所屬的《成都商報》體育新聞部相關人士競在與新浪科技連線時連連喊冤,堅持否認該報道是假新聞。如此大言不慚地直呼“冤枉”,簡直令人懷疑其智商。且不說素有全身心投入慈善美譽的蓋茨根本不會干這種事,而且不到700平米的一套房子一年租金卻要1億元天價,怎么可能?不知這位記者是否學過算術,就按700平米計算,年租金也是14.28萬/平方米,月租金是近1.2萬/平方米,這比全世界最貴的租價也高出幾十倍。記者還好意思說自己不知道這是假的!難道不是“揣著明白裝糊涂”?

1.1探究假新聞的判定標準

其實就是要清晰界定虛假新聞④和真實新聞各自的內涵,明確兩者之間的“分水嶺”。在這個問題上,近年來一些新聞理論學者提出了不少“新觀點”,如:(1為“只要不是主觀故意的憑空捏造,即使新聞內容嚴重失實,也不是虛假新聞”;(2以為應該區分“假新聞”和“虛假新聞”,并界定“虛假新聞”包括了完全捏造的“假新聞”和有一定事實根據但沒全面、正確、恰當報道新聞事實的“失實新聞”④;(3,認為“虛假新聞有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次的表現”;(4)認為“新聞報道不僅要做到微觀、具體、現象/表象的真實,還要做到宏觀、整體、本質的真實”的“宏觀真實”、“整體真實”、“本質真實”論點;(5人為“新聞報道只要有消息來源、有事實依據,便是真實的”的“來源真實”或“依據真實”論點;(6為“新聞報道只要有消息來源、有事實依據,便是真實的”的“來源真實”或“依據真實”論點;(7)認為“新聞真實不是客觀真實,而是邏輯真實”的“邏輯真實”論點;(8)認為“新聞真實只能是一種過程中的真實,是一種在不斷發展變化中的動態真實”的“過程真實”、“動態真實”論點;(9)“由于缺乏對事實本質深刻把握”等原因而造成的“隱性失實”論點。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