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詞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4 11:04:3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虛詞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文言虛詞復習管理論文

與文言實詞相比較,文言虛詞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用法比實詞靈活,往往一個字有好幾種用法,好幾種解釋,甚至分屬好幾類詞。二是使用頻率比實詞高,許多常用的虛詞,在一篇中會多次出現。三是語法功能比實詞強,實詞往往要靠虛詞的組合、連接、輔助而成為完整的句子,體現不同的意思,抒發不同的感情,表達不同的語氣。四是在漢語的發展歷史中,變化比實詞大。

綜觀近幾年高考文言虛詞的考查,從總體來說,著眼于應用,不直接考語法,題型都是客觀選擇題,為降低難度,同時也是為了貼近中學教學實際,內容都是課內課外相結合,要求考生辨析加點虛詞用法的異同。

文言虛詞用法辨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語境推斷法

虛詞大多有多種用法,要確定其具體意義和用法,必須結合具體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題。如“之”字稱代內容就必須聯系上下文才能對“之”字所指內容進行確定。再如“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兩個“之”:前“之”用在“饒”(州)與“德興”(縣)之間,州與縣是從屬關系,故應是“的”意思;后“之”用在動詞“送”后作賓語,屬代詞無疑。

2、全句關照法

查看全文

常見文言虛詞歸納教案

(一)作連詞

1.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與中心語。相當于“著”、“地”等,可不譯。

(二)作代詞。同“爾”,譯為“你的”。

查看全文

公考語言理解虛詞運用考前預測題

2014年公考語言理解虛詞運用考前預測題

◆1.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虛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

A.事后她不單不后悔,相反的,她覺得只有這樣才是惟一正確的。

B.他的報告非常生動感人,聽著聽著,大家不僅鼓起掌來。

C.我不論你干部子弟不干部子弟,你既然是學校的學生,就得遵守學校的紀律。

D.他誠然是一位值得人們尊敬愛戴的革命老前輩。

查看全文

公考語言理解虛詞運用考前預測題

2014年公考語言理解虛詞運用考前預測題

◆1.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虛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

A.事后她不單不后悔,相反的,她覺得只有這樣才是惟一正確的。

B.他的報告非常生動感人,聽著聽著,大家不僅鼓起掌來。

C.我不論你干部子弟不干部子弟,你既然是學校的學生,就得遵守學校的紀律。

D.他誠然是一位值得人們尊敬愛戴的革命老前輩。

查看全文

文言虛詞歸納語言教案

(一)作連詞

1.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與中心語。相當于“著”、“地”等,可不譯。

(二)作代詞。同“爾”,譯為“你的”。

查看全文

文言文虛詞教學管理論文

(一)代詞

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為第三人稱,譯作“他(她)(他們)”、“它(它們)”。如:①公與之乘,戰于長勺。(《曹劌論戰》)②陳勝佐之,并殺兩尉。(《陳涉世家》)③肉食者謀之。(《曹劌論戰》)

有時也作第一人稱,譯為“我”。如: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樞密韓太尉書》)

(二)助詞

1.結構助詞,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2.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如:①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②于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查看全文

詩歌本體的節奏詩學研究案例

摘要:《節奏與中國現代詩歌》一書立足于中國現代詩歌的本體研究,從“中國現代詩歌節奏”這個重要的詩學概念出發,廓清以往“節奏”和“格律”概念的含混狀況,闡明中國現代詩歌節奏的性質、形態和功能,并對“自然音節節奏論”、“情緒節奏論”、“諧和節奏論”三種詩歌節奏理論進行闡釋和辨析,最后,從比較詩學的視野出發,考察中國現代詩歌節奏與古代詩歌節奏以及西方詩歌節奏的互動與轉化。通過一系列的梳理、論述與探究,作者基本構建了中國現代詩歌節奏的研究體系和研究框架,嘗試搭建了各種節奏理論交流與對話的平臺。

關鍵詞:中國現代詩歌;節奏;標點;虛詞;比較詩學

一、廓清“節奏”和“格律”概念的含混狀況

在古典詩歌的現代化轉型進程中,“節奏”和“格律”的概念一直含混不清。作者在緒論中指出:“回顧中國現代詩歌節奏的歷程,我們會發現,節奏與格律的關系最為夾纏,節奏原理的解析最為感性”,“現代詩歌節奏研究首先要理清‘節奏’與‘格律’的關系,最起碼應該先把‘節奏’從‘格律’的挾持下解救出來。”[1]13-14作者從“節奏”一詞的詞源學辨析出發,從術語層面梳理了其意義流變,試圖溝通古今和中外節奏詩學。通過對“節奏”與“Rhythm”的辨析,“中國古代的‘節奏’與西方的‘Rhythm’交匯在現代中國語境中,語義發生了疊合變異,‘節奏’的外延擴大,在廣義上,現代中西方的節奏觀取得了一致”[1]22,使中國現代詩歌從傳統格律的桎梏中解放開來,現代詩歌創作獲得了更大的自由。但另一方面,詩歌節奏又是一個專門的概念,胡適、鄭振鐸、郭沫若、聞一多、陳夢家等學者早已關注到節奏對于詩歌的特殊作用,但他們對于節奏概念的界定存在很大的分歧,因此如何界定“節奏”這個詩學概念,是我們在進行中國現代詩歌節奏研究過程中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節奏與格律并非是兩個完全不相關的概念,廓清二者之間的含混狀況,是為了探究中國現代詩歌文體建設的規律。面對語言工具的革新,古典格律的種種束縛越來越不適用于現代詩歌,因此,現代詩歌節奏成為中國現代詩歌創作和研究的一個重要命題。詩歌節奏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其中,語音、語體、語形、語意要素形成的節奏側重于詩歌本體意義,情緒(情感)和生理要素形成的節奏側重詩歌的功能意義。”[1]36就節奏系統的構成來說,“語音、語體、語形要素形成的節奏屬于外節奏,語意、情緒(情感)、生理要素形成的節奏屬于內節奏,以上諸方面的綜合運用,就構成了中國現代詩歌節奏系統。”[1]36節奏內涵的豐富,無疑擴大了中國現代詩歌的表達空間和表達容量。詩歌節奏是由音節、音步、詩行、詩節、詩篇構成的層級結構,詩行的長短,語形的整齊與錯落,節奏呈現的外在形態和詩歌的形式同構。但同時,詩歌節奏不僅僅是形式問題,詩歌意義的傳達與情感的抒發同樣可以形成節奏。對詩歌節奏的考察,不能忽視詩歌的內容。形式和內容是一種辯證關系,即形式不僅為表達內容服務,形式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意義,形式本身就是一種表達。如果說作者對語音、語體、語形等外節奏形態的關注是一種對現代詩歌常態形式的關注,那么對“標點符號”和“虛詞”的關注則是從現代語言層面關注現代新詩的特殊節奏形式。

二、探究“標點符號”和“虛詞”特殊的節奏意義

現代漢語的生成,是一個由文言到白話、由“歐化”到“化歐”的過程。對于中國現代詩歌來說,標點符號的使用和虛詞的大量涌入,是這個過程的生動顯現。“標點符號和虛詞,本身參與節奏單元的建構,成為節奏形態的一部分,又由于其語法功能的特殊性,在節奏體系中起著協調各種節奏形態的作用。”[1]112新詩創建之初,對于是否使用標點,引起過很大的爭論。比較有代表性的如穆木天主張“廢句讀”,追求詩歌的朦朧性和暗示性;聞一多則主張使用標點符號,認為標點符號不但可以劃分句子,而且有助于詩歌節奏的生成。總的來說,標點符號進入現代詩歌,使詩歌的語意表達更為明晰,更有助于語意節奏和情緒節奏的生成與識別。不同的標點符號有不同的作用,“逗號、分號、句號、問號、破折號的運用,標示出不同的停頓和延時,節奏十分鮮明,倘若去掉,則意思不清,語句夾繞。”[1]122同時,作者注意到標點符號如若使用不當,會對詩歌節奏的生成產生不良影響,極具反思精神。比如新詩對于感嘆號的使用,大有泛濫化的不良趨勢,作者以徐志摩的《自然與人生》一詩為例,指出“標點使用過度,會成為碾碎語音節奏和語形節奏的幫兇”[1]126,因此,在標點符號的使用上,“在達意的前提下,要注意停頓時值上的搭配,語氣情緒上的配合,不可過頻過濫,盡量在情緒節奏、語意節奏、語音節奏、語形節奏中尋找平衡。”[1]127這些,都是作者在細致考察標點符號功用后提出的建設性意見,客觀評價了標點符號進入現代詩歌的歷史作用,對當下的創作也有借鑒價值。在詩歌的現代化轉型中,虛詞的大量涌入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現代漢語虛詞的普遍運用,成為現代漢語詩歌形式區別于古典詩歌形式的重要特征,它直接參與并影響中國現代詩歌節奏的形成。”[2]古典詩歌由于平仄的考量,虛詞極少入詩,但以現代漢語為語言工具的現代詩歌,虛詞的使用在詩歌創作中不可或缺,這其實反映了歐式語法對現代漢語的滲透,“各種定語、狀語、補語徑直掛靠在主謂賓上,成分完備而句子變長,影響著現代漢語詩歌節奏的建構。”[1]127音步作為節奏的基本單元,虛詞的使用首先影響到音步的劃分,例如“的”、“和”等虛詞的音步歸屬問題,是劃分在上一個音步,還是劃分到下一個音步,作者梳理了孫大雨、羅念生、朱光潛、卞之琳、何其芳等人對此類問題的看法,指出劃分音步的幾個原則,即“意義完備性原則、自律性原則、自然性原則”[1]131,兼具指導性和操作性,說明了作者不僅僅具有發現問題的眼光,還具有解決問題的思量。虛詞的涌入,對現代詩歌的韻式建構也提出了挑戰。現代詩歌并沒有放棄對韻律的追求,作者考察了現代詩歌“陰韻”的演化和建構。早在《詩經》中,便有“陰韻”這種韻式的使用,但在古典詩歌由古體詩向近體詩的演變過程中,虛詞的使用逐漸減少,以虛詞做韻腳更是少之又少,“陰韻”的使用因此逐漸減少。在中國現代詩歌中,面對現代漢語的變革,“陰韻”這種韻式又重新煥發了生機。“陰韻”是雙音節押韻,一般前一個音節為實詞,后一個音節為虛詞,在實際的詩歌創作中,有的是實詞虛詞分別相押,有的是實詞虛詞互押,哪一種押韻方式更為合理,目前尚無定論。從語音節奏出發,虛詞對現代詩歌的押韻產生了重要影響;從情緒節奏來看,虛詞同樣參與到詩歌節奏的生成。虛詞一般是非重讀音節,“在漢語詩歌里有意安排這些成分,則會帶來節奏的輕重變化”[1]136,節奏的輕重變化,可以很好地傳達詩人的情緒,促進詩歌的表情達意。擬音詞和嘆詞在中國現代詩歌中具有重要的節奏意義和詩學意義。虛詞是一個極為綜合的詞類,下分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和擬聲詞六大亞類,因此對中國現代詩歌中虛詞的考察,不僅要關注“的”、“了”等常見的虛詞,對“擬聲詞”、“嘆詞”和“連詞”等虛詞的考察也尤為重要。作者首先注意到中國現代詩歌中“擬音詞”的使用與古典詩歌的不同,指出古典詩歌的擬音詞使用“以象征為主要特征,不以在聲效上如何逼真為旨歸,而以象征、比喻的方式為最高境界,讓讀者在想象中體會聲效”[1]138,這固然和中國古典詩學重體悟的詩學特性相關,但同時也掩蓋了擬音詞本身生動的詩學意義。在中國現代詩歌中,擬音詞獲得了獨立的詞類地位,白話新詩派主張詩歌表情達意的清楚明白,劉半農等人的民歌體實驗,郭沫若等詩人豪放的自由詩體創作,大量擬音詞被上述詩人不約而同應用到詩歌之中,擬音詞“在功能上具有獨用性,以最大限度地接近原聲為準”[1]141,這和現代漢語詩歌中“嘆詞”的使用異曲同工,“哎呦”、“呸”、“哼”、“嗯”等詞進入中國現代詩歌,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現代人的語氣神態。”[1]141嘆詞和擬聲詞的獨立使用,突破了古典詩歌韻律的限制,使現代詩歌的句式更加自由,詩形更加多元,節奏更加富于變化,表情達意更加妥帖自然。連詞的使用,為中國現代詩歌增添了邏輯思辨色彩。詩歌所傳達的內容,以抒情、敘事、議論、說理四旨為要,不同主題的詩歌各有側重,如胡適便主張詩歌要用具體而非抽象的方式說理,純粹的議論不是詩;聞一多將情感作為評詩的標準,認為詩不要有太多的說理教訓;康白情主張詩是主情的文學,詩人就是宇宙的情人;俞平伯認為詩是人生的表現,郭沫若則主張詩是自我表現。總的來看,在強大抒情傳統的影響之下,抒情依舊是中國現代詩歌的主要內容。但隨著虛詞涌入現代詩歌,詩歌的表達容量大大提升,通過使用連詞,將清晰準確的邏輯關系引入詩歌,有助于詩歌的議論與說理,為現代詩歌注入更多的智性之力。同時,虛詞的使用也有助于情感的表達,作者在書中引用了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一詩,指出該詩通過使用大量的連詞,顯現出詩句之間的邏輯關系,或假設,或并列,或遞進,有力抒發了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作者很有創見地發現了“標點符號”和“虛詞”對于中國現代詩歌節奏乃至中國現代詩歌的特殊意義,標點符號的使用,有助于把握語意節奏,模擬語音節奏,表現情緒節奏;擬音詞和連詞等虛詞的使用,“為現代漢語詩歌帶來明晰性、邏輯性選擇的可能,同時也強化了表達聲氣的功能,似乎是對古代文氣的繼承,對虛詞原始功能的激發。”[1]144-145無疑,上述探究,已經觸及中國現代詩歌節奏的語言物質和詩學精神層面,這是以往研究極其薄弱之處,在此書中,得到了深入和扎實的拓展。

查看全文

漢語語法研究論文

提要研究漢語語法學史應該從語法學史的共性和個性對立統一的觀點出發。漢語語法學史的研究,特別是在本世紀80年代以來取得了顯著成績。在這個研究領域里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中國古代或在《馬氏文通》問世以前有沒有漢語語法學,根據什么標準評價漢語語法學史實,元代盧以緯的《語助》在漢語語法學史上占有怎樣的地位等。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并逐步取得共識,必將進一步推動漢語語法學史這個學科的發展。關鍵詞漢語語法學史研究主要問題作為中國文化史有機組成部分的漢語語法學中,具有一般語法學史的共性,又有自己的個性。這是我們觀察和分析漢語語法學史本身以及漢語語法學史研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的基本出發點。我國的漢語語法學史研究,是有成績的。特別是在本世紀80年代以來,漢語語法學史的研究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取得的成果是以往任何時代都不能比擬的。但是,勿庸諱言,在這個研究領域里,也存在著一些值得引起注意的問題。諸如,中國古代或在《馬氏文通》問世之前有沒有漢語語法學,根據什么標準評價漢語語法學史現象或史實,元代盧以緯的《語助》在漢語語法學史上占有怎樣的地位等。這些就是值得引起注意而又相互聯系的問題中的幾個。

一研究漢語語法學史,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在《馬氏文通》問世前有沒有作為語言學分支學科的漢語語法學的問題。綜觀以往的漢語語法學史論著,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意見是不一致的,概括起來有四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中國古代沒有語法學這門學問,甚至連語法學的觀念也沒有,語法學是19世紀末從西方引進的,1898年馬建忠的《馬氏文通》出版后,中國才開始有漢語語法學。

第二種意見認為:中國古代沒有比較完整和比較系統的語法學著作,可是這并不等于說中國古代沒有語法學,語法學的萌芽自春秋戰國時代就產生了。

第三種意見認為:中國古代的語法研究有自身的特點,既然虛詞是漢語語法學中的重要內容,那么就該承認虛詞的研究具有語法學的性質。

第四種意見認為:作為描寫和研究不同語言的語法學,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漢語語法學的雛形當以元代盧以緯《語助》問世為標志。

查看全文

否定副詞研究論文

一、上古否定副詞的分類

首先,把副詞歸納為虛詞的。趙誠認為:“漢語虛詞和實詞的界限至今還沒有一個共同認為的明確劃分,根本的分歧是代詞和副詞算不算虛詞,從卜辭的現實來看,本文基本上傾向于把代詞和副詞列入虛詞。”根據大家普遍接受的觀點:虛詞大都來自假借,或者由實詞虛化而來的。實詞“虛化”后在句子結構中只表示某種文法關系或語氣,與其本義可以毫不相關。現在,虛詞已只見其“虛”不見其“實”。

張世祿認為,甲骨文的詞類區分并不十分困難,可大略仿照目前古代漢語的語法體系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實詞分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副詞、數詞;虛詞分關系詞(包括介詞、連詞等)和語氣詞。他也把副詞歸為虛詞。熙認為:“形容詞是實詞,副詞是虛詞。形容詞是自由的,可以單獨成句;副詞是粘著的,不能單獨成句。”

其次,把副詞歸納為實詞的。張玉金就把副詞歸為實詞,因為這類詞可以單獨作句子成分。

詞類的劃分顯然并不能單純的由字的意義來看,而必須依據字在句子中的詞位來定。陳夢家在《殷虛卜辭綜述》中提到:“我們不能先確定了某個字的詞類或詞性而分析句子,我們應該先從句子中看某一個字的地位和其作用,如‘解衣衣我’是‘動、名、動、名’的組合。因此我們不能說‘衣’是動詞或名詞,只能說在‘解衣’的結構中它是處于動詞后之名詞,在‘衣我’的結構中它是處于名詞之前的動詞。”所以單純地分虛詞或實詞、否定詞或動詞都是不科學的,應該通過句子來分析詞類,這樣也符合甲骨文中一詞多類的特點。而且“語言是發展的,虛詞是由實詞經由語法化的途徑而來的。因此,先秦文獻中是虛詞的字,我們并不先入為主地認為它在殷墟甲骨刻辭中也就是虛詞”。

二、關于甲骨文中否定副詞的界定

查看全文

語文漢語言文字教學管理論文

教育部最近頒發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認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這是在強調語文教學必須遵從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和規律。這一正確思想雖然早有人提出,但是,把它作為教學理念寫進《語文課程標準》這樣一個語文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加以強調,卻還是第一次。這顯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必將對語文教學產生積極的影響。

漢語最根本的特點在于缺少形態變化。學俄語的人都知道,俄語有著豐富的詞形變化,性、數、格、時、體、態這些語法范疇都可以靠詞形變化來表示。英語的形態變化雖然不如俄語豐富,但也不少。而漢語缺少形態變化,是一種“孤立語”或“詞根語”。“鳥飛”“飛鳥”中的“鳥”和“飛”盡管語法功能各不相同,但詞形卻沒有任何變化。漢語主要的語法手段是詞序和虛詞。“老師問學生”和“學生問老師”意義不一樣,因為詞序不同。“父親的母親”與“父親和母親”意義不一樣,因為虛詞不同。漢語中詞的語法功能比較寬泛。名詞不僅可以作主語、賓語,也可以作謂語;動詞不僅可以作謂語,也可以作主語、賓語;形容詞不僅可以作定語,也可以作狀語。漢語詞的兼類是重要的語法現象。“在”既是動詞,又是介詞,也是副詞。漢語詞類活用現象較多。“春風又綠江南岸”之類的句子幾乎隨處可見。

漢語的上述特點啟示我們,語文教學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感。因為,這一特點使得語法規則的強制性相對較小而語言組合的靈活性較大。表達式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經驗,依靠語感。而在閱讀中;感悟的意義則更大。語感的培養,必須通過多讀。多讀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接觸大量的語言材料。只有大量閱讀語言材料,才能充分了解語詞的“分布”,才能學習更多的表達式,才能更好地比較和區別各種表達式的表達意義,才能了解不同表達式的不同語境。古人提倡“讀萬卷書”,其中就有這樣的目標。二是反復地讀名篇佳作。只有反復地誦讀,才能更好地體悟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并反過來體悟某些表達式的特殊意義和特殊價值,才能從語音、詞匯、語法的不同角度綜合地體悟語言運用的奧妙和規律。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其中也應當包含這樣一個語言學習的基本規律。當前,特別應當提倡朗讀。要讀得書聲瑯瑯,讀得痛快淋漓,讀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義皆若出于吾之心”。一個從來不懂得享受朗讀的學生,不會是語文水平很高的學生;一所聽不到書聲的學校,更不可能是好學校。

上述特點還告訴我們,語文教學應當重視虛詞。如果說語文教學還應當讓學生學一點語法的話,那么虛詞便是其中的主要內容。這是因為,一方面,詞序的把握在相當程度上靠語感,而虛詞的使用則理性得多。另一方面,虛詞,特別是連詞在書面語中的使用頻率遠遠高于日常口語。只有學好虛詞,才能自如地運用書面語,并提高口語的水平。而且,虛詞的使用與思維的發展關系密切。當然,虛詞的教學也應當是動態的,結合語用實際的。比如副詞“才”,可以以“那一年,他才四十二歲”為例。這句話表達了對焦裕祿同志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讓學生去掉“才”試試,立刻變得冷冰冰的;再換一個“已經”試試,更糟糕,好像嫌他活得長了。這樣學生就能生動地領悟到恰當使用虛詞的重要。

漢語的另一個特點是有著很強的歷史繼承性。現代漢語中活躍著大量古代漢語的因素。不必說句法結構的基本格式“主—謂”和“動—賓”貫穿古今,也不必說“天”“地”“山”“水”“生”“死”“上”“下”這些基本詞匯活躍始終,單是具體的表達方式就很多。現在常用的“瓜分”“血祭”和古代漢語“一狼犬坐于前”“寨中人又騖伏矣”中的“犬坐”“蟄伏”都是名詞作狀語,“發揚光大”“嚴肅黨紀國法”中的“光大”“嚴肅”是古漢語中形容詞用作動詞這種表達方式的繼承,“天地之間”“為語言的純潔而斗爭”中“之”“而”的意義和用法與古代漢語完全一致,這樣的表達式仍然非常能產。就連作為現代漢語一般詞匯的大量雙音詞,其詞素也基本上是古代漢語的詞匯。

從這一特點出發,必須重視文言文的教學。文言文教學的意義不僅在于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在于提高他們的現代漢語水平。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可以了解燦爛的古代文化,而這種文化積淀又可以成為他們運用現代漢語時的宏觀語境。那些文言文讀得多學得好的人,在運用現代漢語時,也往往多一份雅致和凝重,少一份蒼白和飄浮;多一份精練和輕靈,少一份蕪雜和笨拙。教材的選文,如果說現代文應當多選優秀時文,那么文言文則應當多選傳統名篇。文言文的教學更應提倡誦讀,讓學生在誦讀中體驗“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境界,“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精神境界,領悟孔孟的莊重與熱烈、老莊的智慧與灑脫、墨家的思辯與求實。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課外可進行對聯鑒賞和屬對練習。屬對是一種充分體現漢語特點、集語音、詞匯、語法于一身、溝通古今的極好形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