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審計準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2 18:21:2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新審計準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新審計準則審計程序變化論文
【摘要】2007年新審計準則開始實施,從理論上分析,新審計準則應導致審計收費增加。實際情況如何呢?本文運用SPSS統計軟件,以我國證券市場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對審計準則實施前后兩年的審計收費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審計收費實際上并無變動。
【關鍵詞】審計收費;新審計準則;實證分析
一、問題的提出
審計收費一直是審計市場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對于實務界,審計收費研究有助于理解審計收費的決定因素,從而為制定市場發展策略提供指導。對于政府監管者,審計收費研究有助于加深對審計市場特性的理解,洞察審計市場主體的策略性行為,從而為制定科學的監管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從2007年1月1日開始,新審計準則開始生效。從理論上看,新準則與原準則相比增加了審計程序而導致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成本的增加,相應地應提高審計收費。但實際上,審計收費是否得以相應的提高呢?本文擬對上述問題進行實證檢驗和分析。
二、理論分析:新審計準則的實施對審計收費的影響
我國新審計準則執行研究論文
【摘要】新審計準則能否有效執行受到注冊會計師行業內外因素的諸多影響。本文僅從外部影響因素的角度出發,提出新審計準則有效執行的若干建議,以期更有效地發揮注冊會計師的鑒證和服務功能。
一、問題的提出
2006年2月15日我國出臺的新審計準則已于2007年1月正式實行。獨立性是審計的靈魂和本質特征、是審計職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石。1989年杰里·D·沙利文在《蒙哥馬利審計學》一書中指出“任何一個公正會計師,無論其能力如何,只要喪失了獨立性,那么他對財務報表的意見,對那些將傾聽其意見的人們——無論是客戶還是信貸提供人、投資者和政府機構——其價值都將甚微”。獨立性在審計中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新準則處處體現著“獨立性”,要求注冊會計師在執業過程中務必“客觀、公正、獨立”。
但是,如果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獨立性得不到維護,注冊會計師協會的地位得不到明確以及相關的保護機制無法有效運作,新準則就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本文將從審計獨立性角度對新審計準則執行問題加以探討,希望對新準則的有效實施提供有益的幫助。
二、新審計準則有效執行的若干建議
(一)提高審計獨立性
新內部審計準則下高校審計工作研究
摘要:內部審計工作是實現企業單位控制有效性的關鍵措施,隨著國家政策的轉變,企業當下的內部審計不僅僅是實現對內控管理的指導,更多的是對財務會計進行風險規避,最終實現單位企業的可持續運行。而隨著教育改革進程不斷深入,高校的資金來源和資金管理中引入了新內部審計,如何在新教改制度下實現對高校相關工作的管理,已然成為了高校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新內部審計準則;高校審計;審計工作;實現路徑
新審計準是在2014年正式施行,緊接著審計理念逐漸發生轉變,一方面由于新內部審計準則會對讓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升級和完善,另一方面對企業從事相關經濟活動進行了監管,而這些新準則的出現,則意味著企業能夠更好的進行管理和風險規避,保證企業的良性發展,而對高校而言,新審計準則能夠實現對學校更好的管理,推動學校的科研發展。
一、高校審計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人員審計觀念淡薄。人員的審計觀念對教學管理起著決定性的意義,當下的實際情況是學校的管理機構只注重審計過程,并沒有考慮到資金風險、確認和咨詢等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此外,審計人員長期接觸的都是一些傳統守舊的思想,缺乏對新內部審計準則的認識,這同樣阻礙了高校審計工作的順利進行。新審計準則的實施雖然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在實際應用當中,卻遭到了來自各方面因素的阻礙,最終的施行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審計人員對于新審計準則還沒有深刻、全面的認識,還停留在較為淺薄的階段,不能發揮出其應有的優勢。(二)審計人員素質較低。當下許多高校的審計人員并非專業人員,他們不僅缺乏專業的審計知識,其自身的綜合能力也頗為匱乏。在審計團隊的建設中,學校沒有過多的重視,也沒有采取培訓、講座的方式提升這部分人員的審計水平,導致高校審計團隊的建設落后于師資隊伍的建設,所以當下高校存在的最為顯著的問題就是,在實際的管理活動中,綜合素質高、專業素質硬的審計人員極度匱乏,且人員來源駁雜,使得當下的審計人員素質普遍較低。(三)審計工作缺乏統一管理機制。當前階段學校缺乏統一的規范性和獨立性,缺乏負責推動審計團隊人員的構建,沒有提供制度、技術、人員等進行多方面保障。學校的審計人員在進行審計工作時都是按照自己本單位或者本部門的規章制度開展工作,而實際的審計工作內容差別相當之大,由于缺乏統一的制度管理,導致其工作行為十分隨意。(四)信息化開發力度不足。高校審計工作的開展是建立在校園網絡的基礎上的,要想更好的實現項目的監督和審計,就需要在全校范圍內對項目的進度進行監督,然而當下的實際情況卻是由于現代化技術缺陷,導致審計工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新內部審計準則施行下高校審計工作的開展途徑
審計準則國際趨同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審計準則;國際趨同;國際審計準則
論文摘要: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審計準則的全球趨同已經是大勢所趨,文章對審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發展現狀進行評述,并針對審計準則國際趨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建議性的提出了幾點看法。
我國2007年1月1日起生效的審計準則標志著我國的審計準則基本實現了與國際審計準則的實質性趨同。應該來說,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和資本的跨國流動,隨著國際會計準則成為國際上普通行的會計準則,全球資本市場必然需要一個高質量的、統一的審計準則來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國際審計準則無疑是審計準則國際趨同的一個好的選擇。近年來,國際審計與鑒證準則理事會(IAASB)在審計準則國際趨同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取得了很大
的進展。但筆者仍認為存在著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一、審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現狀
(一)國際審計準則的制定者加快了國際審計準則制定的步伐
審計準則經濟后果分析論文
從2006年2月24號起,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審計準則委員會陸續了一個基本審計準則和47個具體審計準則,并廣泛向社會各界征求修改意見,這標志著我國獨立審計準則與國際審計準則趨同的正式開始。當前,我國審計界對于審計準則的主流看法是將其視為一種技術規范或者行為規范。如,蕭英達(1991)認為,審計準則是審計行為的規范;劉繼忠(1992)則認為,審計準則是對審計主體制定的法規性技術文件;張龍平(1994)認為,審計準則實質上就是審計工作質量的衡量尺度,審計準則從性質上說是一種技術標準;劉明輝(1997)認為,審計準則從其實質來看,它是一種規范,是一種關于審計主體資格及其審計行為的專業規范。我們認為,上述這些審計準則的技術觀,對審計準則理論框架的建立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時也忽視了外部因素對審計準則制定的影響以及對準則制定過程的審視。審計準則做為一種公共物品,其“特殊性在于它具有經濟后果,誰擁有準則制定權,也就擁有了一種資源再配置的權力”。因此,本文從經濟后果觀的角度來對我國審計準則以及準則的制定加以探討。
一、審計準則的經濟后果觀
經濟后果觀最先應用于會計準則。1978年,Zeff在《“經濟后果”學說興起》中指出:會計準則的經濟后果,是指各種財富的轉移是既得利益在不同社會利益集團之間的重新分割,而這種“社會性后果”的表現是會計報告對企業、政府、工會、投資人、債權人決策行為的影響,更具體的表現就是一個公司會計政策的選擇對其市場價值產生的影響。換言之,會計準則不再是一種純粹的技術手段,不同的準則將生成不同的會計信息,從而影響到不同集團的利益,包括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人受損。我們認為,審計準則具有和會計準則同樣的性質,審計準則同樣具有經濟后果。具體表現在:
1.對政府與監管者而言:當政府作為一名投資者時,他與其他普通投資者一樣希望經過審計的財務報表等信息是恰當的、可靠的,這些信息都是在公認的審計準則審計下披露出來的,能夠以此來進行投資決策等;當政府作為一名監管者時,他希望經過審計的信息能夠滿足社會各界的要求,同時公司披露的信息經過審計后能夠達到政府監管的要求,比如經過審計的會計信息能夠服從政府的稅法、經過審計的會計信息有利于國家實施宏觀經濟計劃和調控需要等。
2.對普通投資者與債權人而言:他們要求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提供的會計信息是相關的、可靠的以及同時具有可比性??墒?,如果僅僅是要求由這些公司來保證其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是相關的、可靠的,這多少會讓投資者與債權人難以相信,唯一的辦法就是由獨立的第三方對這些會計信息進行審計,以合理的確保這些會計信息是相關的、可靠的。
3.對審計師而言:審計師對企業財務報表是否符合“公認會計原則”進行審計,以審查財務報表的可靠性、真實性與公允性??墒怯捎趯徲嫀煹睦硇越洕思僭O,他可能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損害其他相關者的利益,為了確保審計師的行為與其他利益相關者相一致,這就需要一個公認的審計準則來對其行為進行規范。同時,審計師從事的活動是一項高風險的活動,為了保護自己以減少面臨法律訴訟的概率以及符合成本效率原則,同時也為了彌補社會各界對審計師的期望差距,審計師同樣需要一項公認的審計準則對其業務活動進行指導以及保護其自身利益。
審計準則經濟后果分析論文
從2006年2月24號起,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審計準則委員會陸續了一個基本審計準則和47個具體審計準則,并廣泛向社會各界征求修改意見,這標志著我國獨立審計準則與國際審計準則趨同的正式開始。當前,我國審計界對于審計準則的主流看法是將其視為一種技術規范或者行為規范。如,蕭英達(1991)認為,審計準則是審計行為的規范;劉繼忠(1992)則認為,審計準則是對審計主體制定的法規性技術文件;張龍平(1994)認為,審計準則實質上就是審計工作質量的衡量尺度,審計準則從性質上說是一種技術標準;劉明輝(1997)認為,審計準則從其實質來看,它是一種規范,是一種關于審計主體資格及其審計行為的專業規范。我們認為,上述這些審計準則的技術觀,對審計準則理論框架的建立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時也忽視了外部因素對審計準則制定的影響以及對準則制定過程的審視。審計準則做為一種公共物品,其“特殊性在于它具有經濟后果,誰擁有準則制定權,也就擁有了一種資源再配置的權力”(林鐘高,2004)。因此,本文從經濟后果觀的角度來對我國審計準則以及準則的制定加以探討。
一、審計準則的經濟后果觀
經濟后果觀最先應用于會計準則。1978年,Zeff在《“經濟后果”學說興起》中指出:會計準則的經濟后果,是指各種財富的轉移是既得利益在不同社會利益集團之間的重新分割,而這種“社會性后果”的表現是會計報告對企業、政府、工會、投資人、債權人決策行為的影響,更具體的表現就是一個公司會計政策的選擇對其市場價值產生的影響。換言之,會計準則不再是一種純粹的技術手段,不同的準則將生成不同的會計信息,從而影響到不同集團的利益,包括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人受損。我們認為,審計準則具有和會計準則同樣的性質,審計準則同樣具有經濟后果。具體表現在:
1.對政府與監管者而言:當政府作為一名投資者時,他與其他普通投資者一樣希望經過審計的財務報表等信息是恰當的、可靠的,這些信息都是在公認的審計準則審計下披露出來的,能夠以此來進行投資決策等;當政府作為一名監管者時,他希望經過審計的信息能夠滿足社會各界的要求,同時公司披露的信息經過審計后能夠達到政府監管的要求,比如經過審計的會計信息能夠服從政府的稅法、經過審計的會計信息有利于國家實施宏觀經濟計劃和調控需要等。
2.對普通投資者與債權人而言:他們要求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提供的會計信息是相關的、可靠的以及同時具有可比性。可是,如果僅僅是要求由這些公司來保證其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是相關的、可靠的,這多少會讓投資者與債權人難以相信,唯一的辦法就是由獨立的第三方對這些會計信息進行審計,以合理的確保這些會計信息是相關的、可靠的。
3.對審計師而言:審計師對企業財務報表是否符合“公認會計原則”進行審計,以審查財務報表的可靠性、真實性與公允性??墒怯捎趯徲嫀煹睦硇越洕思僭O,他可能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損害其他相關者的利益,為了確保審計師的行為與其他利益相關者相一致,這就需要一個公認的審計準則來對其行為進行規范。同時,審計師從事的活動是一項高風險的活動,為了保護自己以減少面臨法律訴訟的概率以及符合成本效率原則,同時也為了彌補社會各界對審計師的期望差距,審計師同樣需要一項公認的審計準則對其業務活動進行指導以及保護其自身利益。
我國審計準則修訂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審計準則審計風險國際趨同
[論文摘要]近年來,在財政部指導下,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一直致力于審計準則的建設工作,陸續制定實施了一系列審計準則,這對于提升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質量,促進注冊會計師行業的專業化發展,以及服務于市場經濟建設,都起到了積極作用。本文主要介紹了中國審計準則建設的情況,以及審計風險準則問題。
過去十多年來,在財政部指導下,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一直致力于審計準則的建設工作,陸續制定實施了一系列審計準則,這對于提升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質量,促進注冊會計師行業的專業化發展,以及服務于市場經濟建設,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審計準則作為衡量與保障注冊會計師執業質量的權威標準,已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
一、中國審計準則建設取得的成就和面臨的挑戰
自注冊會計師制度恢復重建以來,我國以規范行業管理和提高執業質量為目標,相繼制定了一系列注冊會計師行業的規章制度,并在審計準則建設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就。審計準則建設以及準則體系的基本建立,有效地適應了注冊會計師執業的需要。審計準則已經成為注冊會計師執業的必備指南,成為衡量注冊會計師執業質量的依據,成為理論研究、教學教材建設的重要推動力量。同時,還是有關部門執法、判斷注冊會計師執業罪錯的依據。
盡管審計準則建設取得很大成就,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全球化的加快,以及企業經營環境的急速變化,中國審計準則建設面臨著許多挑戰:
審計實務影響分析論文
審計準則體系的四個特點
(一)完整構建了準則框架體系
執業準則體系包括鑒證業務準則、相關服務準則和量控制準則三大部分。質量控制準則是注冊會計師執各類業務均應當執行的,而鑒證業務準則和相關服務則是按照注冊會計師所從事業務是否具有鑒證職能、否需要提出鑒證結論加以區分的。其中,鑒證業務準又分為審計準則、審閱準則和其他鑒證業務準則三類。里的審計準則用來規范注冊會計師執行歷史財務信息審計業務,要求注冊會計師綜合使用審計方法,對財務報表獲取合理程度的保證;審閱業務準則用來規范注冊會計師執行歷史財務信息審閱業務,要求注冊會計師主要使用詢問和分析程序,對財務報表獲取有限程度的保證;其他鑒證業務準則用來規范注冊會計師執行除歷史財務信息審計和審閱以外的非歷史財務信息的鑒證業務。在準則框架體系中,審計準則無疑是其核心內容和重點所在。因此,按照審計過程、業務性質和規范的內容,又將審計準則劃分為一般原則與責任,風險評估與風險應對,審計證據,利用其他主體的工作,審計結論與報告,以及特殊目的、特殊業務、特殊領域等六小類。
可見,準則框架體系層次分明,內容全面,既規范了審計等具有鑒證職能的業務,又規范了代編財務信息、對財務信息執行商定程序等不具有鑒證職能的業務,涵蓋了注冊會計師業務領域的各個主要環節和主要方面,能夠滿足注冊會計師業務多元化的需求,滿足社會公眾和相關監管部門的基本需求。
(二)全面滲透了風險審計理念
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方法或者說審計模式總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需求的變化和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改變而不斷改變的。原有審計準則總體上是建立在傳統審計風險模式基礎上的。傳統審計模式的主要缺陷就在于注冊會計師重視被審計單位的內部環境但忽視其所處外部環境,重視被審計單位的控制風險但忽視其固有風險,而事實上,我國注冊會計師目前面臨的情形卻是被審計單位及其所處環境的日趨復雜。被審計單位的性質,被審計單位對會計政策的選擇和運用,被審計單位的目標、戰略以及相關經營風險,被審計單位財務業績的衡量和評價壓力,以及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的健全與否等等,都會對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產生重大影響。被審計單位所處的外部環境包括行業狀況、法律環境與監管環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同樣會對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產生重大影響。在復雜環境下或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不健全時,如果繼續采用傳統審計模式,局限于控制測試和實質性測試,把審計的主要資源集中在具體交易事項和余額細節測試上,極易引發審計風險。
政府環境審計現實價值論文
【摘要】本文簡要回顧了國際上政府環境審計準則的概況,著重分析了制定我國政府環境審計準則的理論和現實價值及應著重把握的幾個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就如何制定我國政府環境審計準則理論框架提出了初步建議。
【關鍵詞】環境審計;政府環境審計準則;設想
十多年來貫徹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嘗試和成效,為開展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研究提供了基礎。其中,環境審計是審計學科在可持續發展背景下開辟的新領域。環境審計是審計主體對審計客體履行環境責任的有關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合規性、有效性、效率性、經濟性等進行的審查、監控和鑒證活動。通過環境審計,能更好地揭示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中存在的違法、違規、無效、低效行為,促使被審計單位承擔環境責任,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由于環境審計的迅猛發展,對于環境審計準則的研究也已在世界各國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理論界、實務界、政府部門等相關各方在環境審計準則研究方面均作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進展,各種類似于環境審計準則的標準、準則等已在不同范圍內得到執行和采用。
一、國際上政府環境審計準則制定概況
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加拿大和歐洲等國的企業開始進行內部環境審計。進入20世紀90年代,西方各主要市場經濟國家普遍完善了環境法規,強化了環境會計準則和環境審計準則,并在一定范圍內試驗環境審計業務。
1992年,英國標準協會(theBritishStandardsInstitute)制定了全球第一個環境管理體系標準BS7750。歐盟(EuropeanUnion)則于1993年了另一套環境管理體系標準——環境管理及審核體系(EMAS)。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INTOSAI)在1995年第15界大會上專門討論了環境審計,并分別于2001年、2004年制定了《從環境視角進行審計活動指南》以及《環境審計與常規審計》,其中《從環境視角進行審計活動指南》對環境審計準則有比較成熟的闡述,其從基本原理、基本準則、實務準則和報告準則四個方面闡述了29條審計準則在環境審計中的運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也于1993年10月成立了ISO/TC207環境管理技術委員會,正式開展環境管理體系和措施方面的標準化工作,其制定的ISO14000環境管理標準系列主要包括:環境審核指南——通用原則、環境審核指南——審核程序——環境管理體系審核、環境審核指南——環境審核員資格要求三個部分。該標準是目前環境審計規范中最全面和操作性最強的準則,也是世界范圍內應用最廣的標準。此外,從世界各國的具體情況來看,荷蘭、加拿大、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政府都在積極開展環境審計,探索環境審計工作的規范化。
審計模式基礎分析論文
【摘要】2006年2月15日,注冊師協會了48項審計準測,標志著我國新審計準則體系的形成。而新審計準則體系與舊的審計準則體系相比,其審計模式基礎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呢?本文從風險審計模式的三種類型入手,結合對新舊審計準則體系的分析,認為我國舊的審計準則是建立在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基礎上的,而新審計準則是建立在改良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基礎上的。
審計模式是審計目標、范圍和等要素的有機組合,它回答了審計應從哪里下手、怎樣著手進行審計以及進行審計的時間等。隨著的,審計模式也逐漸發生著變化。根據審計切入點的不同,審計模式大致可以劃分為三種:賬項導向模式、制度導向模式與風險導向模式。
一、風險導向審計模式
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是在制度導向審計模式存在明顯不足、適應不了社會公眾對審計的要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風險導向審計立足于對審計風險的系統分析與評估,并以此為出發點,制定審計策略,編制與狀況相適應的多樣化審計計劃,使審計能在源頭上把握被審計單位發生舞弊及錯誤的可能性。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在經過多年的發展后,又大致可以細分為三種類型:傳統風險導向模式、風險基礎戰略系統模式以及改良風險導向模式。
(一)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模式
所謂傳統風險導向模式實質上是發展了的制度導向模式,它只是在制度導向模式中引入了風險測試,提出了從風險點切入的審計策略,建立了審計風險模型對風險進行量化測試,但是它并沒有改變制度導向模式下自下而上的從交易項目報表測試綜合成審計結論的審計方向,而且其固定風險的量化測試具有很強的主觀性,而不是相對客觀的量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