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9 00:59:5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想象力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想象力

學生想象力培養

一、理解課文,豐富想象

在分析、理解課文后,課文表達的意境、故事情節會歷歷在目。因此,在教學中,必須要注意引導學生把詞語和句子聯系起來,再聯系現實生活啟發學生進行想象,從中觀察學生的想象能力。如教學小語第五冊《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時,教師可先讓學生反復誦讀,理解詩句的意思。接著,精讀詩歌,體會意境。提問:“詩中寫了哪些景物?請同學們想象自己就是詩人,說一說。”“你最喜歡詩的那一句?”“這一句讓你想到了什么?”這時候,學生可能會說:詩的第一句“日暮蒼山遠”讓我們看到了天色漸黑時的一幅風景圖,青色的山巒在暮色中顯得更遠了。第四句“風雪夜歸人”寫得很有意境,讓我們仿佛看到了大雪飄飛之時,夜間回來的人姍姍而至,這樣,提高逐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使學生想象出詩歌表現的意境,從而豐富其想象能力。

二、運用插圖,啟發想象

學生的想象鮮明生動,隨著年級的升高,想象的概括性與邏輯性成分逐漸增強,甚至出現了創造性成分。小學語文教材圖文并茂,插圖能把抽象的字詞以形象的圖畫表現出來。觀看插圖能增強感性認識。教學看圖課文,可以出示掛圖,結合課文,培養學生觀察力、想象力和初步的審美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欣賞《荷花》之前,先讓學生看圖,提問:1、先看見怎樣的景象?(池中荷花茂盛,美麗的景色)2、再看什么?(茶葉)3、再仔細看什么?(白荷花)白荷花有哪幾種不同的樣子?你覺得它們各象什么?這時學生紛紛舉手發言,說出自己想象出的不同事物,激發了情趣,活躍了思維,發展了智力。

三、據文繪圖,展開想象

布萊克是十八世紀英國著名的進步詩人和畫家。他從小喜歡想象,六歲那年放學路過一座公園,在夕陽的余輝里,樹木花草呈現出一片迷離的五彩斑斕的顏色。這情景讓小布萊克目蕩神迷,頓生奇想,眼前出現了一片美妙的夢幻:許多漂亮的仙女身穿彩衣,生著翅膀,在公園里嬉笑游戲。這就是孩子眼里的世界,奇妙的想象世界。創設某種特定的情境,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氣氛,能為學生插上遐想的翅膀,豐富學生的想象。如教學古詩《登鸛鵲樓》時,先介紹鸛鵲樓,然后逐句理解。上聯就登樓所見,以高度的藝術概括能力,把黃昏時的一片雄渾開闊景象熔鑄在十個字里。下聯:詩人由眼前壯麗景色,又想到了一個更開闊、更高遠的境界,于是又吟唱出極富哲理的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兩句不僅傾注著詩人昂揚向上的激情,且富哲理意味,給讀者提供了聯想的廣闊田地。在學習了這首詩后,學生思維活躍,腦海中出現了壯觀的景象。這時,讓學生把詩意繪成圖,能加深對詩句的理解、記憶,更加體會其真實內涵。不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激發了學生努力學習的熱情。輸入的信息在大腦中形成了特別強烈的優勢興奮中心,此時,讓他們把所學的知識匯成一幅圖,就能展開想象的翅膀。

查看全文

淺談寫作想象力培養

摘要:想象是構成創新精神和創新活動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闡釋想象的定義及重要性,接著從以下三方探析作文想象力的培養:一、想象是小學生作文的需要;二、積累是想象的基礎和前提;三、訓練是提高想象力的主要途徑。最后總結指出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深入生活,積累經驗,博覽群書,通過多種形式練習提高學生的寫作想象力。

關鍵詞:小學生寫作想象力培養

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任何心理過程,不論簡單或是復雜,都離不開想象。可以說,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創造力與想象力關系密切,具有創造力的人一般都具有超強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人類創新的源泉。因為有了想象力,我們才能創造發明,發現新的事物定理。愛因斯坦之所能發現相對論,就是因為他能經常保持童真的想象力;牛頓能從蘋果落地,而發現萬有引力都是因為有了想象力……正是有了想象,人類才能夠超越常規思維的約束,沖破現有知識經驗的局限,以大膽、奇特的方式對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創造性的探索,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所以說,想象構成了創新的基礎,是一種極其可貴的思維品質。

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而想象力則是構成創新精神和創新活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應把發展學生的想象,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下面,本文就小學作文教學中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做些嘗試性的探析。

一、想象是小學生作文的需要。

寫作需要生活,寫作更需要想象。生活賦予文章豐滿的血肉,而想象則給文章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使文意得到了升華。通過想象,我們可以使抽象化為具體,使靜止的音符繼續奏響,使片段的兩頭得以延伸,使濃縮獲得到擴展……寫作時,如果具備了想象的能力,在對材料進行加工時,就可以打破生活中的種種規則限制,或是超越時空,奇思妙想,使文章魅力無窮。

查看全文

歌唱想象力研究論文

想象是人的大腦所具有的思維能力,是“人在知覺材料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①。想象力則是人對外界物象經過大腦過濾、判斷并作出選擇后,對“知覺材料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②。一般思維正常的人都具有這種能力,然而這種能力的大小,在每一個人身上的表現是不盡相同的,都需要進行后天的培養。特別是從事藝術創作和藝術表演的人,更需要這種能力的培養。

歌唱是一門非常復雜和特殊的藝術門類。它以人體為發聲器,歌唱者本人就是自己的“樂器”,而這件“樂器”在操縱過程中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那難以觀察的、活的嗓音官能給聲樂教學與學習帶來了特殊困難,同時也給聲樂教學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正是由于歌唱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且又抽象的物理音響現象,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通過強調聲音位置、氣息流動、保持共鳴等具有啟發意義的教學語言引導學生的歌唱,使學生對自己的發聲正確與否作出判斷,這種判斷實際上是想象的結果。想象力越豐富,對音樂的感受力就愈加敏銳、愈加強烈。拉·福雷斯特說:“音的想象永遠先于音的行動,絕對必要”③。因此,教師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學會對抽象的聲音概念進行認真思考與重組,以盡快在頭腦中建立起正確的聲音概念,掌握正確的發聲技巧。

想象分為無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兩大類。無意想象充滿在日常生活中,比如看到空中浮動的白云,不由自主地把它想象成為一個人物形態或其他物象,這種想象往往是自發的,沒有特定的目的和要求的。而有意想象則是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自覺進行想象,獨立地在頭腦中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聲樂學習和教學活動中需要的正是這種有意想象,要求學生在聲樂訓練中要能夠想象出將要發出的每一個音及其最佳的歌唱效果,并在實際的演唱中努力地達到那種最理想的效果。

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發聲技巧,演唱出美妙動聽的聲音,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聲樂教師除了要注意觀察學生的發聲機能是否協調之外,還要注意觀察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啟發學生去思維,去想象,通過聆聽和模仿,在內心的想象中積累起識別良好聲音的概念,這種想象可稱之為“歌唱意念”。用這種“歌唱意念”指揮和控制發聲機能,尋找最美、最動聽的聲音。就像舞蹈家創作一個舞蹈,首先要在自己頭腦中形成作品的構思、布局和動作的設計,頭腦中要首先有角色的形象。同樣歌者在演唱時也應在頭腦中設計出歌唱的聲音形象,然后在演唱時,努力使自己的歌聲與預先設計好的聲音形象相吻合。比如:用什么樣的音色、力度、情緒來完美地表現一首歌曲的風格。這樣預先想好了再唱的方法,就是在歌者頭腦中進行的對歌唱時聲音的構思與造型,將非直接地在歌者頭腦中建立起對音高、音色、音質的反射作用,在聲樂學習中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另外,從歌唱機能角度進行分析研究,培養和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對于學生建立大腦意念,形成自己頭腦中準確的聲音形象,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歌唱者的喉頭、聲帶、軟腭、舌根、肺功能器官,不像人的手臂和腿屈伸那樣可以隨意控制。對于沒有學過唱歌的人,要他自如地打開喉嚨,抬高軟腭,放下喉頭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他不能指揮自己的喉頭上下移動,即使有時唱對了,也不知道自己的喉頭位置是怎樣放下來的,唱錯了也弄不清楚錯在哪里。歌唱發聲是相當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大多數與發聲機能有聯系的各組神經、肌肉,基本上是半自動的、不能隨意指揮的。必須是掌握吐字、發聲、共鳴、呼吸、情感等神經肌肉群的復雜、精確的自然協調動作,才能發出動聽的聲音來。但是,如果只有這些相應的肌肉收縮,而沒有一個正確的聲音形象標準來控制這種收縮,就容易過頭或不足,很難恰到好處。而憑借由良好想象力建立的大腦意念,就會比較容易協調、統一地指揮和控制復雜的肌肉收縮,全神貫注于自己頭腦中想象出的準確的聲音形象,并讓唱出的聲音與自己頭腦中的聲音形象一致,就會獲得正確的、明亮結實和具有穿透力的聲音。

聲樂教育家克利平杰說:“除非學生腦子中有聲音概念,否則就不能期望他發出良好的歌聲”④。因此,在教學活動和聲樂學習中,要注重強調學生用大腦意念去指導自己的歌唱,在聽覺記憶上樹立正確的發聲概念,以準確的聲音想象去指導正確的歌唱。這就首先要求教師本人要富于想象,善于想象。聲樂教學語言要形象生動,只有這樣才能引發學生的想象力,在意念的誘發下產生豐富的聯想。如:在發聲訓練時,我們經常談到“豎起管子”這句話,它其實是一種器官機能的協調動作,是一種整體的機能狀態,是配合大腦的想象與聯想所形成的一種感覺。但實際上它是不存在的,只是在歌唱時感覺到的機能狀態與“管子”的形狀類似而已。又如:為了使學生在歌唱時保持喉頭的穩定,教師常常告訴學生把喉頭想象成為提琴的“碼子”,提琴的“碼子”在演奏中是不能上下移動的,不然提琴就沒辦法拉了,演唱也是同樣的道理。諸如這樣的教學提示,就是把一些抽象化的東西通過想象轉化為形象化的東西,這樣會使學生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掌握。再如,鼻咽音和胸音是由歌唱發音的兩大主要共鳴體產生的。鼻咽音作為歌唱發音的“頂”發揮高位置的作用,胸音作為“底”發揮根基作用,二者一高一低,上小下大,形成想象中的錐體形態,還有發音共鳴位置靠前靠后的感覺,以及各共鳴腔的狀態感覺等都是依靠大腦的想象和綜合判斷所形成的一種心理空間形態。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如果能夠充分開發和利用學生的想象力,學生就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歌唱正確的發音技巧。在這方面,我的教學體會是:要把所唱的每一個母音唱響,就必須根據表現的需要,預先從心理上去想象并在預想的音上去做形著色,只有這樣才會引起發聲部位簡單而又自然的行動。這既是我自己始終在做的,也是我要求所有學生去做的。我們只有認識到開發和利用學生的想象力,在聲樂訓練中的重要性,才能充分運用科學方法指導學生學習,使學生學會憑借想象力,自己發現自己、自己矯正自己,尋找出自己最美、最好、最富有表現力的聲音來。

查看全文

歌唱想象力探究論文

想象是人的大腦所具有的思維能力,是“人在知覺材料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①。想象力則是人對外界物象經過大腦過濾、判斷并作出選擇后,對“知覺材料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②。一般思維正常的人都具有這種能力,然而這種能力的大小,在每一個人身上的表現是不盡相同的,都需要進行后天的培養。特別是從事藝術創作和藝術表演的人,更需要這種能力的培養。

歌唱是一門非常復雜和特殊的藝術門類。它以人體為發聲器,歌唱者本人就是自己的“樂器”,而這件“樂器”在操縱過程中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那難以觀察的、活的嗓音官能給聲樂教學與學習帶來了特殊困難,同時也給聲樂教學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正是由于歌唱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且又抽象的物理音響現象,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通過強調聲音位置、氣息流動、保持共鳴等具有啟發意義的教學語言引導學生的歌唱,使學生對自己的發聲正確與否作出判斷,這種判斷實際上是想象的結果。想象力越豐富,對音樂的感受力就愈加敏銳、愈加強烈。拉·福雷斯特說:“音的想象永遠先于音的行動,絕對必要”③。因此,教師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學會對抽象的聲音概念進行認真思考與重組,以盡快在頭腦中建立起正確的聲音概念,掌握正確的發聲技巧。

想象分為無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兩大類。無意想象充滿在日常生活中,比如看到空中浮動的白云,不由自主地把它想象成為一個人物形態或其他物象,這種想象往往是自發的,沒有特定的目的和要求的。而有意想象則是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自覺進行想象,獨立地在頭腦中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聲樂學習和教學活動中需要的正是這種有意想象,要求學生在聲樂訓練中要能夠想象出將要發出的每一個音及其最佳的歌唱效果,并在實際的演唱中努力地達到那種最理想的效果。

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發聲技巧,演唱出美妙動聽的聲音,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聲樂教師除了要注意觀察學生的發聲機能是否協調之外,還要注意觀察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啟發學生去思維,去想象,通過聆聽和模仿,在內心的想象中積累起識別良好聲音的概念,這種想象可稱之為“歌唱意念”。用這種“歌唱意念”指揮和控制發聲機能,尋找最美、最動聽的聲音。就像舞蹈家創作一個舞蹈,首先要在自己頭腦中形成作品的構思、布局和動作的設計,頭腦中要首先有角色的形象。同樣歌者在演唱時也應在頭腦中設計出歌唱的聲音形象,然后在演唱時,努力使自己的歌聲與預先設計好的聲音形象相吻合。比如:用什么樣的音色、力度、情緒來完美地表現一首歌曲的風格。這樣預先想好了再唱的方法,就是在歌者頭腦中進行的對歌唱時聲音的構思與造型,將非直接地在歌者頭腦中建立起對音高、音色、音質的反射作用,在聲樂學習中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另外,從歌唱機能角度進行分析研究,培養和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對于學生建立大腦意念,形成自己頭腦中準確的聲音形象,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歌唱者的喉頭、聲帶、軟腭、舌根、肺功能器官,不像人的手臂和腿屈伸那樣可以隨意控制。對于沒有學過唱歌的人,要他自如地打開喉嚨,抬高軟腭,放下喉頭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他不能指揮自己的喉頭上下移動,即使有時唱對了,也不知道自己的喉頭位置是怎樣放下來的,唱錯了也弄不清楚錯在哪里。歌唱發聲是相當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大多數與發聲機能有聯系的各組神經、肌肉,基本上是半自動的、不能隨意指揮的。必須是掌握吐字、發聲、共鳴、呼吸、情感等神經肌肉群的復雜、精確的自然協調動作,才能發出動聽的聲音來。但是,如果只有這些相應的肌肉收縮,而沒有一個正確的聲音形象標準來控制這種收縮,就容易過頭或不足,很難恰到好處。而憑借由良好想象力建立的大腦意念,就會比較容易協調、統一地指揮和控制復雜的肌肉收縮,全神貫注于自己頭腦中想象出的準確的聲音形象,并讓唱出的聲音與自己頭腦中的聲音形象一致,就會獲得正確的、明亮結實和具有穿透力的聲音。聲樂教育家克利平杰說:“除非學生腦子中有聲音概念,否則就不能期望他發出良好的歌聲”④。因此,在教學活動和聲樂學習中,要注重強調學生用大腦意念去指導自己的歌唱,在聽覺記憶上樹立正確的發聲概念,以準確的聲音想象去指導正確的歌唱。這就首先要求教師本人要富于想象,善于想象。聲樂教學語言要形象生動,只有這樣才能引發學生的想象力,在意念的誘發下產生豐富的聯想。如:在發聲訓練時,我們經常談到“豎起管子”這句話,它其實是一種器官機能的協調動作,是一種整體的機能狀態,是配合大腦的想象與聯想所形成的一種感覺。但實際上它是不存在的,只是在歌唱時感覺到的機能狀態與“管子”的形狀類似而已。又如:為了使學生在歌唱時保持喉頭的穩定,教師常常告訴學生把喉頭想象成為提琴的“碼子”,提琴的“碼子”在演奏中是不能上下移動的,不然提琴就沒辦法拉了,演唱也是同樣的道理。諸如這樣的教學提示,就是把一些抽象化的東西通過想象轉化為形象化的東西,這樣會使學生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掌握。再如,鼻咽音和胸音是由歌唱發音的兩大主要共鳴體產生的。鼻咽音作為歌唱發音的“頂”發揮高位置的作用,胸音作為“底”發揮根基作用,二者一高一低,上小下大,形成想象中的錐體形態,還有發音共鳴位置靠前靠后的感覺,以及各共鳴腔的狀態感覺等都是依靠大腦的想象和綜合判斷所形成的一種心理空間形態。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如果能夠充分開發和利用學生的想象力,學生就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歌唱正確的發音技巧。在這方面,我的教學體會是:要把所唱的每一個母音唱響,就必須根據表現的需要,預先從心理上去想象并在預想的音上去做形著色,只有這樣才會引起發聲部位簡單而又自然的行動。這既是我自己始終在做的,也是我要求所有學生去做的。我們只有認識到開發和利用學生的想象力,在聲樂訓練中的重要性,才能充分運用科學方法指導學生學習,使學生學會憑借想象力,自己發現自己、自己矯正自己,尋找出自己最美、最好、最富有表現力的聲音來。

但是,我們也應注意到,想象并非是說來就來的,它是建立在平時的生活體驗之上的。豐富的生活經驗是獲得準確音樂想象力的基礎,沒有平時細心敏感的觀察,豐富的生活經驗的積累和存儲,就不可能有豐富的音樂想象力。想象源于生活,與實踐有密切的聯系,所以,教師要教育和啟發學生培養對平時生活中客觀事物細致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把對生活的體驗同對音樂作品表現的想象與自己的情感、理智等感性因素結合起來,完美地表現音樂的思想感情,使自己的歌唱富于生命力和表現力。

查看全文

談想象力培養幼兒藝術教育

一、在想象中構思圖畫

教師趁此機會給幼兒展示色彩魔術,讓幼兒親眼看到不同顏色相加會轉換成哪種新顏色,讓幼兒從“疑惑”轉變成“驚訝”,讓智慧的火焰在他們的腦海中燃燒。當然,在幼兒掌握了上述一系列顏色的搭配規則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啟發幼兒思考“利用這些顏色,可以創造出哪些有趣的景觀?你能用這些顏色描繪出你的夢境嗎?”這兩個問題的開發性和自由度極高,幼兒的熱情立即被點燃。幾乎每一個幼兒的觀點和意圖都很天馬行空,都洋溢著想象力的色彩。但正因如此,他們的作品才會給人一種夢幻的感覺。由此可見,孩子們的想法是多么單純,多么天真!但正因為他們有如此單純的心靈,所以他們勾勒出的畫卷才是那樣有趣、活潑。有些教師在點評幼兒的作品時總是會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分析,這完全是不對的。若想成功欣賞一名孩子的作品,首先要懂得欣賞這部作品的作者,即每一位幼兒。只有這樣,才能更深層地理解幼兒的內心,完成幼兒藝術教育。

二、在實踐中描繪圖畫

想象是創造的源泉,在培養幼兒想象力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實踐,可以讓他們勾勒出許多有趣、精彩的圖畫。如在上述案例中,有的幼兒認為天空應該是五顏六色的,所以用不同的色彩勾勒出了夢幻中的天空形象;有的幼兒認為大海應該是五顏六色的,所以用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口味的果汁,勾勒出了果汁組成的大海。在這個基礎上,教師還要引導幼兒系統布局,設計繪畫大綱,讓幼兒在創作和實踐中胸有成竹。在實施階段,教師可以從繪本入手。例如市面上流行許多幼兒繪本都是無色彩,只有單純的輪廓圖。教師不妨將這些繪本拿到課堂中,然后人手一張圖畫,鼓勵孩子們進行現場勾勒(注:考慮到經費問題,教師也可以將單獨的一頁印刷成多份,然后分發給每一個幼兒)。在勾勒期間,幼兒不但可以合理運用色彩,還可以對畫面進行二度創作。如同樣是貓頭鷹的線條畫,但是在不同顏色的填充下形成了不同的視覺效果。有的幼兒在構圖中呈現清晨時分的景色,有的是深夜覓食的貓頭鷹。另外,在二次創作中,有的幼兒對畫中的葉子還進行了添加,同樣的植物,在分布上存在明顯的區別。所以說,激發幼兒的想象力,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創作,是提升幼兒藝術素養的重要手段。當然,為了豐富幼兒的藝術體驗,教師也可以脫離繪本,提出一個主題,然后鼓勵幼兒按照主題進行創作。例如“快樂玩具總動員”——幼兒對玩具有著獨特的興趣,很渴望獲得理想中的玩具。所以,教師可以在活動中鼓勵幼兒利用一些生活中的小材料進行創作,然后結合繪畫技巧,讓玩具變得優美有趣。比如,有的幼兒會將玩具相機中的插圖拆下來,將自己繪畫的圖畫安裝上去。由此一來,它成為獨一無二的“玩具相機”。當然,教師也要細心觀察幼兒,并正確指導他們使用小剪刀等材料。從整體來講,實踐是幫助幼兒體驗藝術、創造藝術的最佳手段。在這期間,他們還可以將自己的想象付諸于現實,營造別開生面的情境。所以,教師要正確看待幼兒的藝術創作,不拘泥于傳統練習方式,讓幼兒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感受藝術創作的氛圍,從而達到良好的課堂效果。

三、在創新中豐富圖畫

在實踐創作期間,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對繪畫內容進行創新,點燃幼兒的創作激情。譬如,將零食、包裝袋、印花人等有趣的生活物件和繪畫融入,勾勒出不一樣的圖畫。這種建立在生活之上的想象力啟發方法有助于幼兒藝術思維的形成,讓他們了解到“生活即是藝術,藝術點綴生活”,從而達成良好的藝術教育效果。比如,在利用手掌作畫的時候,有的孩子指出“可以使用我的手掌作畫嗎?”,教師說“你要怎么做呢?”。這時,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瞬間被點燃,有的用手掌勾勒出了大樹的枝干、蝸牛身上的彩繪,這讓畫面既顯得生動活潑,也充滿創意性,可以說這是一次想象力上的閃光,充分證明了想象力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地位。也有一些幼兒將零食和圖畫融合在一起。比如把“妙脆角”當作帽子,在下方勾勒出一個簡單的人物輪廓。這讓圖畫看上去無比有趣。更有幼兒將一些印花人、卡片上的圖案剪下來,拼組為圖畫的一部分,賦予了圖畫不一樣的藝術色彩。通常來講,當幼兒完成藝術創作之后,他們非常渴望獲得教師的肯定和稱贊。所以,教師應該滿足他們的愿望,適當地采取冷話熱說的方式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并幫助他們了解個人的短板和不足之處。譬如,有的幼兒在拼貼不同的事物時因為缺乏秩序,導致整個畫面凌亂不堪。對此,教師就要引導幼兒對作品進行調整。此外,在圍繞想象力培養引導幼兒踐行藝術創作期間,教師還可以適當地融入生活元素,喚醒幼兒的創造之魂,讓他們在想象和實踐中創造出更多與眾不同的美術作品。譬如,樹葉、花瓣、小草等等,這些生活中極易獲取的事物對幼兒來講恰恰是最佳的創作素材。

查看全文

美術教學創造力與想象力探究

摘要:美術是一門藝術類學科,能夠促進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培養。在美術教學學前教育的過程中,促進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實現學前教育的教學目標,適應現時代教育發展的要求。在學前教育開展的過程中,應當保證良好的教學秩序,同時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和課堂教學節奏,引導學生對創造力的魅力進行感受和體會。學前解讀那的學生具備豐富的想象力。本文對學前教育的美術教學中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策略進行探索。

關鍵詞:學前教育;美術教學;想象力;創造力

現階段,學前教育成為我國教育中的焦點內容,在學前教育過程中,做好學生的美術課程教育,促進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開發,是美術教學中新的教育目標。在教學中,美術在培養學生創造力中具有獨特的優勢,通過美術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創造能力和創造意識的培養。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具有豐富的想象能力,促進學生繪畫專業知識的學習,同時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一、學前教育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意義

在傳統的美術教學中,由于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美術教育僅僅是讓學生對繪畫的基礎和繪畫能力進行學習和掌握,隨著教育觀念的轉變,美術教育注重引導學生通過美術的學習對生活中的美和文化進行了解,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在對學生美術作品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傳統的標準是像或者不像,不利于學生天賦的發揮和想象力的培養,影響學生的創造力。因此,在美術教學學前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促進學生發散思維的激發,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促使學生通過美術作品表達自己的思維和想法,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美術能夠促進學生思維開發,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生活環境,接觸著不同的事物,學生有著的不同的潛在創造能力。通過美術教學的學前教育能夠促進學生主觀能動性和思維的擴展,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實踐的過程或者能夠,促進學生聯想思維和觀察能力的培養,是學生進行美術創造的重要影響因素,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能夠促使學生創造更好的美術作品。

二、學前教育美術教學中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培養策略

查看全文

高中生閱讀想象力訓練措施探究論文

[摘要]語文閱讀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具有獨特的優勢,文章試從創設形象、領略內涵、彰顯個性化解讀等方面,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進行一些探討。

[關鍵詞]創新思維;語文閱讀;想象力

“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終目標。”《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要求語文教學“應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培養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從未有過的高度。想象是創新思維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國的學者S·阿瑞提在《創造的秘密》一書中說言:“想象力是心靈的一種能力”,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類才能夠超越常規思維的約束,沖破現有知識經驗的局限,以大膽、奇特的方式對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創造性的探索,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所以說,想象構成了創新的基礎,是一種極其可貴的思維品質。

閱讀教學中,筆者嘗試從下面三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創設形象

語文教材出現在學生眼前的僅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開想象,不懂得進行再創造,那么出現在頭腦中的可能只是詞語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無表象組成的生動畫面。這樣,就不可能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之中,不僅無欣賞樂趣可言,而且難以理解作品的意蘊。科林伍德在《藝術原理》中指出:“真正藝術的作品不是看見的,也不是聽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種東西”。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馳騁想象,透過文字看到圖畫,透過語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查看全文

語文想象力教學管理論文

關鍵詞語文教學想象力創造性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由此可見,想象力是智力結構中一個富有創造性的因素。加強想象力的培養,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一條重要途徑。語文是一門想象時空極大的學科,在教學中更應抓住各種契機,采取各種手段,著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幾年的實踐使我感到,要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發揮,教師必須進行教學創新。本文著重談談自己對學生“再造想象”培養的一些創新性嘗試。所謂“再造想象”,就是根據語言的表達或條件的描繪(圖樣、符號等),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新形象的想象活動。它是語文教學中常見而又十分重要的基礎性想象活動。學生較好地具備了這種想象能力,不僅有助于深入理解所學文章的內容及其表現方法,而且能夠有效地培養良好的創造性思維品質和較強的創造能力。

一、通過知識積累豐富學生的表象

表象指經過感知的客觀事物在腦中再現的形象。想象是人腦對已有的表象重新組合建立新形象的過程。而任何新形象的形成都以感知材料為基礎。知識經驗的多少,決定著表象的多寡。表象貧乏,其想象狹窄、膚淺;表象豐富,其想象則開闊、深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知識的積累來豐富學生的表象,為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具體做法為:

①引導學生精讀優秀詩文,重視課內外材料的聯系組合,充實表象,并使之在學生頭腦中有深刻而完整的印象。如學了有關流水描寫的詩句:“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碧水東流至此回”;“春來江水綠如藍”;“黃河流水鳴濺濺”;“桃花流水鱖魚肥”;“黃河遠上白云間”等等,我要求學生進行比較閱讀,領會詩人借助流水表達出的不同的感情和景物并形成對水的各種表象。通過比較閱讀,學生意識到,正是由于詩人對水有了整體、充分的認識,所以可從大小、冷暖、顏色、氣勢、速度等方面來塑造文學形象,表達不同的感情。

②采用直觀教具和現代化手段輔助教學,增加學生對事物的表象。如教《小桔燈》,要求學生嘗試著做盞小桔燈,體會其朦朧的、桔紅的燈光,從而理解小桔燈的象征意義;教《看云識天氣》,配以掛圖幫助學生認識云的種類、形狀;教《望天門山》,借助幻燈投影圖象,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天門中斷楚江開”的雄奇景象和“孤帆一片日邊來”的壯麗景色。

查看全文

美術課培養學生想象力論文

摘要:小學美術課是義務教育小學階段的一門必修的藝術教育課程,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對于啟迪智慧,陶冶情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美術新課程標準》有指出:"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現中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如何使學生在每一節美術課中表現出大膽的想象、創新,進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目標,值得我們每一位美術老師去研究與探討。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原則中認為"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兒童自己去探索、去發現,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真世界。"而現在很多人將兒童美術教育簡單的理解為教孩子"學畫畫",即由不會畫到會畫、由畫不像到畫得像。有一則這樣的事例:一位國內重點小學的學生,移民到美國,上第一節美術課,教師要求他們畫一顆圣誕樹,這位中國小朋友的畫技讓美國教師和小朋友都很驚嘆,因為他畫得太像了,跟墻上貼的一模一樣。可是當教師要求他自己創作一幅時,這位小朋友卻搞了半天也無從下筆。這位同學的美術水平在國內學校算比較可以。人家評價我們"中國小朋友臨摹能力強,但創造能力差。"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有如下幾個因素。社會因素:人們習慣以"像不像"來評價孩子一幅畫的好壞,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發展和認知事物的關系。教學問題:許多教師上美術課,因缺乏資料或圖省事只教學生臨摹作品。還有家長過早給兒童買來臨摹的畫冊,局限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往往是通過看、摸、聽、嗅等認識手段來了解事物,了解世界的。黑格爾在他的《美學》中指出:"最杰出的藝術本身就是想象。"所以在當前美術活動中充分發揮孩子的想象力,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提高其藝術修養,是一件意義重大的工作。

一、了解兒童,在生活中萌發想象意識

想象是不受自然知識、科學定率、傳統觀念、道德習慣、規則制度等的限制,也可以打破現實物象中的真實限制,決不是現實的機械翻版,因此教師不能以"像不像"來評價孩子的作品。孩子的作品中想象成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評價。教師這次以"像不像"為標準,下次孩子們的畫就都會向"像"靠攏,喪失了想象力。教師在繪畫活動中,可嘗試提出疑問讓學生改變思路肯定他們的想象,以避免形成一種僵化、固定不變的思維模式。如畫《游太空》,可以先對學生設問:今天我們要到太空去遨游,你們準備怎樣上太空呢?請每個學生不要忙著回答,多動動腦筋,然后,將各自的想法畫下來。這時,就會發現有多種多樣情景:有的學生坐太空船;有的乘坐熱氣球;有的插上一對大翅膀飛去;有的用長長的天梯……總之,十個同學有十種獨特的想法,都是屬于他們自己的畫。通過教師對學生的繼續提問:那么,我們到了太空又看到什么了?他們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并畫出了夸張、與眾不同的太空物象。教師肯定孩子的想象部分,他們就一定會更加夸張,想象會隨之出現更加擴張。所以在繪畫活動中教師應多提問、多肯定學生,引導他們將現實的物象任意夸張、錯位、變形、組合、打亂、改動……從而萌發每個孩子的想象意識。兒童的想象潛力是巨大的,他們天真的童趣,獨特的想法往往給人新的啟迪。

二、利用大自然的活教材,啟發兒童的想象力

查看全文

語文想象力教學論文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重要的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通過繪畫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樂于想象是兒童的天性,學生的學習也總是伴隨著想象。為了誘發學生的想象,我常利用課外活動讓學生畫一些想象畫。如給學生一個“O”形,讓學生畫出與之相似的物體;給學生一幅星星月亮圖,讓學生畫出一些像月亮的物體,像星星的事物。這種繪畫練習,不僅刺激著兒童去主動觀察周圍的事物,還豐富了兒童的生活,激發了情趣,活躍了思維,發展了智力。有了這些想象力的訓練,學生的作文題材就豐富多了。如布置寫這樣一篇作文,內容是“我喜愛的小動物”,先讓學生畫出小動物,在畫的過程中發揮想象,鍛煉思維,醞釀語言,然后讓學生說一說小動物的外形、特點。在學生“畫”和“說”的基礎上,進行寫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過創設情境,激發想象,開拓作文思路。從一年級開始就可安排聽兒歌表演,聽故事補充結尾,中、高年級設計欣賞、分析、評論等練習,為學生創設想象和創造的空間。如配樂故事表演《笨熊挑水》,為兒童展開想象翅膀創設了情境。和著音樂的節奏,小朋友惟妙惟肖表演起來,有趣的故事激起他們創作的熱情,生動的表演加深對語言的理解。在輕松的氣氛中演得生動活潑。又如五年級的一篇作文《難忘的一件事》,我先讓大家聽一位學生講故事錄音。根據內容,我設計了幾幅投影圖片,學生邊看投影,邊聽錄音,聽完進行評論。這樣,勾起學生的回憶,激發了想象,開拓了思路。

通過運用求異法,培養想象力

教學中要運用求異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在落實學生主體地位時,應不拘于書本知識,不限制學生思維,學生有了更多機會表現自己,他們的思路往往會別出心裁。如教《司馬光》一課,學習“只有司馬光沒有慌,舉起一塊大石頭使勁砸那口缸”,我問:“司馬光為什么要使那么大的勁砸缸呢?”有人說:“缸又大又結實,不使勁,缸不會破。”這時,我趁勢問:“還有沒有其他的原因呢?”有人又說:“司馬光當時很著急,怕時間長了小朋友會淹死的,所以要使出最大的勁砸缸。”提問激起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促使學生從各方面思考問題,多角度發表自己的見解。我又問:“假如你當時也在場,會不會有更好的辦法救出落水的小朋友?”有人就說:“如果當時我在場,會馬上搬來一把梯子,上去救小朋友。”這時,我又讓學生從多方面考慮哪種辦法好,最后一致認為還是司馬光的辦法好。這樣,促進了學生在求異中創新,發揮他們的想象。

通過填補課文空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