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報道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8 04:18:4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現場報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廣播現場報道生動化技巧論文
摘要:廣播要想在一定程度上擴大新聞的影響力度,就應該吸納電視等媒體之長處,彌補自身之短處。把廣播新聞里的聽覺傳達通過文字、音響、聲音等元素用現場報道的形式傳達給聽眾,使廣播新聞顯得更加立體,更加生動。
關鍵詞:廣播新聞;現場報道
廣播現場報道,是廣播電臺播報新聞的主要形式,它作為廣播新聞中的輕騎兵正越來越多地被運用于廣播新聞報道中。廣播現場報道除了具有交流信息、引導輿論的功能外,還因其逼真直觀的現場感,小中見大的包容性,給人以身臨其境的美感,具有審美的功能。恰到好處的現場報道可以使新聞節目的節奏富有變化,造成對聽眾聽覺感受的強烈沖擊。變化所具有的張力,變化所帶來的美感,使現場報道在廣播新聞中具有一種不可抗拒的魅力。
寧夏人民廣播電臺是一家縣級電臺,自1991年建臺以來一直在新聞節目中探索、加強現場報道。特別是2008年節目改版之后,在臨夏新聞中相繼推出了《現場聲音》和《民生在線》兩個子欄目。所播稿件全部都是記者從現場發來的報道,這一舉措極大地加快了新聞報道的速度,提升了節目的可聽性。受到了聽眾的普遍好評。但是隨著現場報道數量的增加,不少質量上的問題也顯現出來,比如典型音響使用不夠,采訪對象選擇不恰當,提問設計不精確,記者現場主持情緒不高等等,使許多報道不深入,不透徹,甚至偏離了報道初衷。認真分析這些現象,不難發現有這樣幾方面的原因:
一、記者對現場報道的形式理解不到位。廣播現場新聞的“現場”,就是不折不扣的“現場‘耳聞目睹’”,作為第一手材料,就是廣播記者必須親臨新聞“現場”,口述新聞“現場耳聞目睹”的閃光點。而有些年輕記者對現場報道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在現場手持話筒向聽眾做報道的一種形式。記者只需要簡單地介紹一下現場,再找幾個采訪對象一采訪就草草完事。其結果就造成了在現場報道中突出了采訪對象的聲音,削弱了記者的功能,更不要提記者對新聞背景的交代了。在這里,記者只是暫時轉型為新聞現場的主持人,沒有發揮耳聞目睹的作用,使整篇報道聽上去很熱鬧,但往往因為新聞要素不全面,或報道深度不夠而不能滿足廣大聽眾全面了解新聞事件的需求。
二、記者現場報道前的準備工作做的不夠。很多記者到達現場后只是對一些相關人員進行簡單地詢問后,就開始做現場報道。這樣既缺乏對新聞背景的深入了解,也缺乏報道主題的最佳選擇,這就造成聽眾了解到的有用信息非常有限,從而影響了報道的質量。
電視新聞現場報道論文
一、電視記者與觀眾當面會晤,直接交談,進行“一對一”的傳播,使觀眾感到親切可信。
電視新聞的現場報道與一般現場實錄的新聞片的主要區別是記
者直接出現在現場向觀眾作實地口頭報道。這就仿佛電視記者將新聞現場和新聞人物一齊帶到了觀眾面前,向觀眾當場闡述所發生的一切情景。這種傳播方式有一種超越媒介的穿透力,能產生當面會晤,一對一的人際直接傳播效應,這就大大縮短了傳者與受者的距離,增加了電視新聞的真實感和親切感。這好象是看一部某國風光紀錄片聽播音員畫外音介紹,與聽剛從美國歸來的好友指著錄像繪聲繪色的介紹不同一樣,人們總覺得后一種方式更為親切可信。1986年10月15日,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訪問上海,中午11點45分,客機準時降落虹橋機場,電視記者在現場敘下舷梯接受兒童的獻花。記者如同面向自己的朋友,介紹這里正在發生的一切,這種當面播報的方式,使觀眾倍感親切。
由于電視記者與新聞現場一起出現在電視屏幕上,記者的形象也成了電視新聞傳播的一種信息。從傳播學的觀點看來,現場上一切信息因素都有助于提高傳播效能,一位電視記者,尤其是一位名記者所作的現場報道必將大大增強電視新聞的傳播效果。
二、電視現場報道強烈的現場感,能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參與其事的臨場感、介入感。
現場報道的規定環境是在新聞發生的現場。電視記者作為新聞事件的目擊者甚至參與者向觀眾講述,現場的特定環境,氣氛甚至種種細微末節,除了電視畫面已揭示的內容以外,都可由電視記者向觀眾作口頭報道,使新聞事件的發展變化在觀眾的眼睛展開。在“汶川地震”和“北京奧運”期間看電視,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面對鏡頭手持話筒在事件現場播報的記者們。他們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一邊觀察一邊思考,隨時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面對鏡頭出口成章,滔滔不絕,并不時的向身邊的目擊者或當事人發問。因此,他們并非一般意義上的記者,準確地講是:“現場報道員“或“出鏡記者”。更精彩的現場報道出現在北京奧運會上。在空中、地面和場館內外,在同比賽有關的各個角落,都活躍著現場報道員的身影,伴隨著一枚枚金牌的產生后對冠軍的現場采訪,雖然時間短暫,但極大地滿足了觀眾的收視期待。2008年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年份,現場報道員的群體亮相,以不可阻擋之勢展現了電視現場報道的魅力。
考古發掘現場報道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考古發掘題材長期以來是電視直播的一塊空白。本文擬以中央電視臺“老山漢墓探秘”和“撫仙湖探秘”兩次直播為契機,粗略地探討一下如何將電視直播技巧更好地融合于考古發掘現場報道中,從而摸索出某些具有規律性的東西作為該題材及相關領域日后工作之借鑒。
關鍵詞:考古發掘現場直播老山漢墓撫仙湖中央電視臺
引言
2000年8月20日和2001年6月3日上午,中國中央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東方時空特別節目,先后對我國北京郊區老山西漢墓葬遺址和云南澄江縣撫仙湖水下古建筑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進行了現場直播。兩次直播分別開創了我國廣播電視實踐活動中的“破天荒”記錄:前者是第一次陸上考古發掘直播,后者則是首次水下考古發掘直播。參加直播的編導,攝影及主持人皆謂身經百戰,經驗頗豐,但面對考古發掘這一全新領域,是否還能感到一如往日的輕車熟路,手到擒來呢?
由于筆者是新聞傳播學的研究者(本科畢業于考古學專業),特意親睹了兩次直播的全過程,收獲良多。其直播效果是否完全達到了編導的意圖和觀眾的預期,對今后的工作有何指導意義?相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認為,央視在兩次直播活動中,對考古發掘的現場報道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指導思想和業務技巧上都取得了可喜進步。
一,選準時段,恰當切入
電視報道語言藝術
近年來,現場報道作為電視媒體的一種重要報道形式深受業內人士的關注,而要克服現場報道時空零碎、音響不當、導演擺布等問題,使這種具有較多優勢的報道形式在眾多新聞媒介中脫穎而出,就要在現場播報的方法和技巧上多下功夫。下面,我僅就電視現場報道中的語言技巧談一些想法。電視記者置身于新聞現場,出圖像并用同期聲向電視觀眾敘述評論新聞事件的報道形式,稱之為電視現場報道。它的一般做法是,屏幕上先出現以新聞現場為背景、以新聞記者大中景別為主體的畫面,記者敘述新聞導語,鏡頭迅速轉成現場情景,最后回到電視記者本身,對事件做總結??梢姡F場報道中電視記者是報道的核心,他以目擊者的身份、以第一人稱的口吻、以在現場空間的動作和表情向觀眾展示事件的變化,并把觀眾的思維引導到報道中來,記者語言技巧的掌握成了電視現場報道的關鍵環節。
一、現場報道的語言運用要做到現在進行時
記者在進行現場報道時,大多要介紹新聞事件的背景及有關情況,所以在報道開始前,應盡可能多地搜集與新聞事件有關的資料,多了解與新聞事實有關的知識,才能在臨場報道時胸有成竹、鎮定自若,并能對突發情況做出恰當反應和準確介紹,對答如流,在結束報道時才能做出圓滿的述評?,F場報道對語言的要求不再是字正腔圓、優美動聽,而是準確恰當、能真實地反映新聞的實際情況,所以必須做到用詞精確、邏輯嚴謹,控制好談話的主線,自如地引導采訪對象的語言走向,及時轉換話題,掌握采訪主動權。
二、播報語言要做到脫口秀
以現場敘述為主的報道,與被采訪對象交流時是采訪對象,但這種現場對話還有潛在的傾聽者———電視觀眾,記者千萬不要忽略不在現場又在現場的這一交流群體。有時現場記者鏡頭里沒了記者,卻帶有記者在現場的同期聲,這時畫面解說要稍加退讓,以突出畫面信息,保持交流對象仍是電視觀眾。請看《黑網吧何時休》這篇現場報道。記者現場報道:各位觀眾,這簡簡單單的磚砌圍墻,屋頂靠幾根木頭支撐,塑料片、石棉瓦一蓋,簡陋的工棚搖身一變就成了網吧。(畫面切到網吧、執法人員現場執法)6月17日中午,記者在學校對面的馬路邊,找到了三家這樣的網吧,幾乎每個網吧都爆滿。(接著記者轉向網吧經營者)記者:這墻上規定是什么時候貼上去的?報道一開始是對著屏幕前觀眾說的,繼而是解釋畫面,語言就悄悄退到了側位,然后轉向現場的網吧經營者開始提問,此時并沒有忽略電視觀眾。
三、采訪提問要走進觀眾心里
電視新聞報道真實性綜述
現場報道在目前電視新聞類節目中越來越多。無論在央視還是在各省臺乃至市縣臺的新聞節目中,每天都可以看到記者出鏡所作的各類現場報道。甚至可以說現場報道是目前電視新聞傳播的一種最佳形式,它正成為電視新聞報道的主流[1]。毫無疑問,新聞真實是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的生命力所在,本文擬就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的真實性作粗淺的分析。
一、電視現場報道的界定和特征
電視現場報道是電視記者在新聞事件現場,面向攝像機(觀眾),以事件目擊者或參與者的身份作的口頭報道?,F場報道的基本特征:記者出圖像、(記者身臨現場進入畫面);現在進行時(新聞事件正處于發生、發展之中);完整同期聲(有現場聲音)[2]。報道形式有現場錄像報道、現場直播?,F場報道有時效性強、可信性強、現場感強和信息量大,等等特點?,F場報道要求電視記者必須具有相當深厚的功力。要有較高的政治理論修養和政策水平以及敏銳的觀察力、洞察力,能迅速抓住事件的本質與核心,即席形成一套現場報道的構思;要有巧舌如簧的口頭表達力,能生動形象、簡明扼要地向觀眾介紹新聞事件的背景和發生、發展情況;要善于應對,針對不同的采訪對象采取不同的提問方法,能使采訪者吐露真言;要有淵博的知識積累,反應敏捷,很強的應變能力和把握現場的能力;還必須有較強的組織能力,特別要與攝像師配合默契,善于用鏡頭語言把現場的環境、氛圍、細節,以及現場各方面的反映和有特色的音響效果等等,都直接展現到觀眾面前[3]。以瀘西電視臺曾報道過的一則新聞《鋪筑山區致富路》為例——現場主持人:“觀眾朋友,我現在是在高寒山區三塘鄉俱久公路的施工現場,在我身后,大家可以看到這里的村民正在修建他們的進村道路,這條公路建成后,俱久村‘山間鈴響馬幫來’的歷史將一去不復返?!敝黧w部分:三塘鄉俱久村委會有著600來戶人家、2539口人?!扒缣煲簧砘摇⒂晏煲簧砟唷钡泥l村道路多年來一直制約著當地的經濟發展。修通水泥路成了村民們幾代人夢寐以求的愿望。同期聲:村民李紹本:“路都進不來,來的車(都是)進都不敢進來,泥濘不堪、坑坑洼洼的,農副產品也出不去,生產資料也進不來,就是落后了?!编l黨委、政府“想群眾之所想”,多方籌措資金170萬元,村民自籌10萬元,于2008年5月,開工建設三塘至俱久村年久失修的進村道路。據悉,這段公路全長4.2公里、寬6.5米,預計今年11月完工。在公路施工現場,記者隨處可見筑路村民們揮汗如雨,一派忙碌景象,熱情高漲的村民正為發展山區經濟創造有利條件。位于三塘鄉東部的大孔照普村,海拔2160千米,流傳著“遍山都是寶,無路就是草”的是順口溜,多年來,晴通雨阻的道路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鄉黨委、政府因勢利導,多渠道籌措資金,投資80多萬元,投工投勞6萬個,修通了長2.3公里,寬6.5米,厚18厘米的進村水泥路,改善了道路交通環境,讓老百姓真正走上了致富路。同期聲:村民李紹本:“(路)修好后,好走了,現在基本上天天都有車進來。大車、小車、養的豬都能‘坐’小轎車了,小車直接就可以開到豬圈門前,養的豬都好賣得多了?!睋私猓瑥?005年至今短短3年時間,三塘鄉黨委、政府積極籌措資金、發動群眾走自力更生與多方支持的路子,總投資400多萬元,共修建村間道路31.8公里,全鄉8個村委會道路硬化效率達62.5%,通路率達100%,基本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創造了山區修路史上的奇跡。同期聲:村民李紅英:“我們山區,(目前)到處是水泥路,村村寨寨(都是),我們三塘鄉基本上到處都通水泥路了,方便得多了。”現場主持人:“如今的三塘鄉,一條條康莊大道正向遠方延伸!村村通水泥路領跑全鄉經濟快速發展!”這則新聞中,記者能把現場最真實、最精彩、最有說服力、最鮮活生動的形象呈現給群眾,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參與感。
二、新聞真實是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的生命力所在
電視新聞具有新聞性、知識性、藝術性,是有聲音的報紙、有文字圖像的廣播,列寧曾將蘇聯電影定義為“政治性強的形象化政論”?,F場新聞的真實性是對報道對象的客觀反映,現場真實性就是要把所發生的新聞事實,不加修飾、原原本本地展示在受眾面前,充分發揮現場真實性在新聞報道中的重要作用,把報道做得生動、鮮活、真實、可信。近一個時期,一些電視媒體的電視新聞,尤其是紀實性很強的現場報道節目頻頻使用“再現”鏡頭。例如:抓獲受賄者后,電視記者通過犯人或見證人的口述,人為地再現案件中行賄受賄的細節;人為地再現犯人密謀犯罪的過程……[4]眾所周知,新聞與電視劇有不同表現方式,新聞之道在于求真,離開了真實,新聞便無價值可言,對電視新聞而言,其真實性包括:構成新聞的基本要素,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因果等都必須真實。由此可見,現場報道新聞的真實,是嚴格的事實的真實,無疑要完全忠于生活的真實,它不允許像藝術作品那樣塑造典型、合理想象、推理,不能隨心所欲地把記者的語言和道聽途說的事情用虛假的畫面顯現出來,當然新聞也不是原始生活真實的翻版,而是在絕對忠于生活真實的基礎上進行取舍,提煉主題,加強新聞表現力,便于新聞受眾了解真實的生活,但新聞加工的幅度應嚴格遵循新聞原有的真實、客觀、公正的要求。
三、現場感與參與感帶來真實感
電視記者角色定位
電視出鏡記者的定位是什么?目前,在不少城市電視臺中出鏡記者大多是由主持人轉過來的。他們平時出去,能充當一下“話筒架子”,讀讀文字記者寫好的現成稿子就行了。實際上,城市電視臺出鏡記者的角色定位應該是記者,而不是主持人。筆者認為,城市電視臺中的出鏡記者應該具備必要的新聞業務素養,既能在現場出鏡主持,又能在現場采訪、組織稿件并把握報道基調。
一、電視出鏡記者角色定位的偏差
現在,活躍在城市電視臺新聞采訪第一線的出鏡記者大多是由主持人轉過來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主持人都能當好出鏡記者。電視新聞報道的成功與否,與出鏡記者的內在新聞敏感性和外在表現有著直接關系。在城市電視臺的一些現場報道中,出鏡記者一般由主持人或播音員臨時來串崗的情況比較普遍。這種做法造成了大量現場報道實際上成了“導語式出鏡報道”,就是由出鏡記者說好導語后,再由別的播音員配畫外音。這樣的報道,雖然普通話標準了,但現場報道“兩張皮”現象非常嚴重。許多人認為,由主持人或者播音員來客串出鏡記者,形象好,普通話標準。然而,主持人和播音員的業務技巧側重于吐字發聲、語言調整及播講時表情神態的掌握上,出鏡記者則要求必須具有較高的新聞業務素養,能在事發現場發現和挖掘有價值的新聞信息,有扎實的采訪技巧和對新聞事態進行分析評述的口頭表達能力?,F在有許多主持人憑著優越的外在因素走進了出鏡記者行列,他們中的很多人缺乏實際的新聞訓練,雖然有著清新的形象、伶俐的口齒,具備一定的鏡頭感,但一旦遇到復雜的新聞現場或者事件突發變故,他們就會變得語言遲滯,神態窘迫,甚至完全喪失對新聞的判斷力。在現場報道中,出鏡記者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自己是新聞信息的采集者,而不是主持人。出鏡記者要善于調動新聞現場的各種資源,對碎片化的新聞信息進行整合處理,提高自己觀察思考的能力。電視現場報道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即興性,現場采訪原則是“一次過”,因此就要求出鏡記者必須具有較高的新聞業務素養。
二、電視出鏡記者應加強新聞素養
電視出鏡記者應該加強新聞業務綜合素養,不僅要具備發現報道線索的新聞捕捉能力、快速整合新聞信息的能力,還要有積極恰當的鏡頭前表現力和流暢、準確的語言表達能力。
1.扎實的新聞業務能力。出鏡記者一是要有新聞敏感性,能夠發現新聞現場的細節、報道切入的角度和判斷新聞價值。二是對畫面、出鏡時機、采訪對象和報道內容進行選擇,出鏡畫面要選擇最直觀最能說明問題的,具有典型性,讓觀眾一看就大致明白此次出鏡的目的或主題是什么。三是要注重邏輯排列,要考慮如何排列更能體現表達目的。四是表達要有個好的開頭,開始的15秒尤為重要,如果不能引發觀眾的興趣,那么這則報道將很難成功。在表達時,要善于強調感受性的東西,引領提示觀眾;進入新聞現場后,要迅速全身心融入環境,接收各種信息,向觀眾進行立體式的信息傳遞。
電視新聞論文
【論文關鍵詞】新聞現場感;抓拍;現場同期聲;結構
【論文摘要】新聞現場感是新聞事件的客觀現場在記者和觀眾心里引起的主觀感受。電視記者在新聞事件現場采訪拍攝中,要深入實際,認真了解和掌握現場正在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新聞事實,以高度的政治敏銳感和新聞敏感,善于在現場及時抓住最能反映新聞事實的本質的現場氣氛,用充滿活力的畫面和聲音營造強烈的現場感,把觀眾置身于新聞事件的現場。
新聞現場感是新聞事件的客觀現場在記者和觀眾心里引起的主觀感受?,F場感首先是記者深入新聞事件的現場,在采訪、拍攝過程中產生的現場感受,之后再把最能體現新聞事件本質的聲音和圖像反映在電視屏幕上,傳達給觀眾。進而引起他們的共鳴,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才能增強電視新聞的現場感呢?這就要求電視記者在新聞事件現場采訪拍攝中,要深入實際,認真了解和掌握現場正在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新聞事實,以高度的政治敏銳感和新聞敏感,善于在現場及時抓住最能反映新聞事實的本質的現場氣氛,用充滿活力的畫面和聲音營造強烈的現場感,把觀眾置身于新聞事件的現場。
有幸參加2007年遵義廣播電視獎參評,鳳岡電視臺送評的《200多臺收音機熱鬧鳳岡偏遠山鄉》就采用了現場報道,并體現了電視新聞強烈的現場感,獲得遵義市廣播電視獎消息類一等獎。之所以能夠獲獎,就是它那強烈的現場感深深地打動了觀眾的心。十七大前夕,為讓偏遠農村的群眾能及時了解十七大召開的盛況,聽到黨中央的聲音,遵義市委宣傳部分別在鳳岡縣土溪鎮梯子巖組和王寨鄉的土璜村舉行了“喜迎黨的十七大贈送收音機到農家”活動,將205臺收音機發放到農戶手中。
二是采訪中采取了在捐贈現場記者出場景的一個報道,并分為兩組記者進行現場報道,第一組記者:介紹了梯子巖人民在現場感受到現場農民喜悅的心情,“各位觀眾,我現在是在土溪鎮魚泉村梯子巖組贈送收音機的活動現場,由市委宣傳部贈送的105臺收音機正發放到農戶手中?!钡诙M記者同樣采取現場出鏡介紹捐贈的情況,“各位觀眾,這里是王寨鄉土璜村的捐贈現場,100臺收音機將發放到受捐贈的農民手中,他們將通過這些收音機收聽黨的十七大的盛況,了解黨支農、惠農的政策?!边@樣用兩個記者出鏡現場進行報道,把在兩個偏遠的農村捐贈收音機現場連接起來。采取此種方式,向觀眾口頭報道當時“剛剛發生”、“正在發展變化”的新聞事實,使它極具現場感強、真實感強和參與感強等特點;記者直接“出鏡”把新聞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環境聲音、細節、結果等通過屏幕向觀眾敘述,以強烈的視覺和聽覺效果給觀眾造成一種強烈的現場感,把觀眾直接帶到新聞事件的現場。記者還現場直接采訪了受捐贈的群眾,充分調動觀眾參與的積極性,使觀眾有參與新聞事件當中的感覺。同時,使觀眾看到、聽到記者和當事人的敘述和現場特有的同期聲及圖像,使觀眾倍感親切,增強新聞的沖擊力、可信性和真實感。還用幾組描寫人物內心深處的近景和特寫畫面烘托現場氣氛,與大家一起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三是在新聞編輯后期制作中,記者用了幾句話交代了事由,用第一組外鏡主持人介紹捐贈情況,再加上市領導張明輝部長給老百姓講的一席話:“你們這種自強不息,自己想干事,自己想改變面貌的這種精神感動了我們……讓我們老百姓的思想與國家能夠同步。”一席話說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讓他們心明眼亮,臉上總堆滿了笑容。接過收音機的群眾全神貫注地聽廣播電視技術員講解如何使用,有的嫌人多聽不清楚就把一個個耳朵貼近收音機頭挨頭專心聽起來。就這樣用現場同期聲+現場音+現場描寫人物內心的幾組鏡頭,最后介紹了兩個偏遠山區,常年看不到電視,聽不到廣播,而在黨的十七大召開前夕,在各級領導的關心下,想辦法讓老百姓能及時聽到黨的聲音,了解惠民政策。通過活動的開展把整個捐贈現場熱烈的環境襯托出來,群眾也高興得不得了,此條新聞能夠獲獎,主要是它本身新聞價值大,記者抓住現場感強的細節,深人新聞事件的現場,并合理地運用了同步攝錄畫面和同期聲,達到了聲畫統一的現場報道效果,造成強烈的現場感,給觀眾以親臨新聞事件現場的感覺。
鑒于此,我對增強電視新聞的現場感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電視新聞現場感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新聞現場感;抓拍;現場同期聲;結構
【論文摘要】新聞現場感是新聞事件的客觀現場在記者和觀眾心里引起的主觀感受。電視記者在新聞事件現場采訪拍攝中,要深入實際,認真了解和掌握現場正在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新聞事實,以高度的政治敏銳感和新聞敏感,善于在現場及時抓住最能反映新聞事實的本質的現場氣氛,用充滿活力的畫面和聲音營造強烈的現場感,把觀眾置身于新聞事件的現場。
新聞現場感是新聞事件的客觀現場在記者和觀眾心里引起的主觀感受?,F場感首先是記者深入新聞事件的現場,在采訪、拍攝過程中產生的現場感受,之后再把最能體現新聞事件本質的聲音和圖像反映在電視屏幕上,傳達給觀眾。進而引起他們的共鳴,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才能增強電視新聞的現場感呢?這就要求電視記者在新聞事件現場采訪拍攝中,要深入實際,認真了解和掌握現場正在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新聞事實,以高度的政治敏銳感和新聞敏感,善于在現場及時抓住最能反映新聞事實的本質的現場氣氛,用充滿活力的畫面和聲音營造強烈的現場感,把觀眾置身于新聞事件的現場。
有幸參加2007年遵義廣播電視獎參評,鳳岡電視臺送評的《200多臺收音機熱鬧鳳岡偏遠山鄉》就采用了現場報道,并體現了電視新聞強烈的現場感,獲得遵義市廣播電視獎消息類一等獎。之所以能夠獲獎,就是它那強烈的現場感深深地打動了觀眾的心。十七大前夕,為讓偏遠農村的群眾能及時了解十七大召開的盛況,聽到黨中央的聲音,遵義市委宣傳部分別在鳳岡縣土溪鎮梯子巖組和王寨鄉的土璜村舉行了“喜迎黨的十七大贈送收音機到農家”活動,將205臺收音機發放到農戶手中。
二是采訪中采取了在捐贈現場記者出場景的一個報道,并分為兩組記者進行現場報道,第一組記者:介紹了梯子巖人民在現場感受到現場農民喜悅的心情,“各位觀眾,我現在是在土溪鎮魚泉村梯子巖組贈送收音機的活動現場,由市委宣傳部贈送的105臺收音機正發放到農戶手中?!钡诙M記者同樣采取現場出鏡介紹捐贈的情況,“各位觀眾,這里是王寨鄉土璜村的捐贈現場,100臺收音機將發放到受捐贈的農民手中,他們將通過這些收音機收聽黨的十七大的盛況,了解黨支農、惠農的政策。”這樣用兩個記者出鏡現場進行報道,把在兩個偏遠的農村捐贈收音機現場連接起來。采取此種方式,向觀眾口頭報道當時“剛剛發生”、“正在發展變化”的新聞事實,使它極具現場感強、真實感強和參與感強等特點;記者直接“出鏡”把新聞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環境聲音、細節、結果等通過屏幕向觀眾敘述,以強烈的視覺和聽覺效果給觀眾造成一種強烈的現場感,把觀眾直接帶到新聞事件的現場。記者還現場直接采訪了受捐贈的群眾,充分調動觀眾參與的積極性,使觀眾有參與新聞事件當中的感覺。同時,使觀眾看到、聽到記者和當事人的敘述和現場特有的同期聲及圖像,使觀眾倍感親切,增強新聞的沖擊力、可信性和真實感。還用幾組描寫人物內心深處的近景和特寫畫面烘托現場氣氛,與大家一起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三是在新聞編輯后期制作中,記者用了幾句話交代了事由,用第一組外鏡主持人介紹捐贈情況,再加上市領導張明輝部長給老百姓講的一席話:“你們這種自強不息,自己想干事,自己想改變面貌的這種精神感動了我們……讓我們老百姓的思想與國家能夠同步?!币幌捳f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讓他們心明眼亮,臉上總堆滿了笑容。接過收音機的群眾全神貫注地聽廣播電視技術員講解如何使用,有的嫌人多聽不清楚就把一個個耳朵貼近收音機頭挨頭專心聽起來。就這樣用現場同期聲+現場音+現場描寫人物內心的幾組鏡頭,最后介紹了兩個偏遠山區,常年看不到電視,聽不到廣播,而在黨的十七大召開前夕,在各級領導的關心下,想辦法讓老百姓能及時聽到黨的聲音,了解惠民政策。通過活動的開展把整個捐贈現場熱烈的環境襯托出來,群眾也高興得不得了,此條新聞能夠獲獎,主要是它本身新聞價值大,記者抓住現場感強的細節,深人新聞事件的現場,并合理地運用了同步攝錄畫面和同期聲,達到了聲畫統一的現場報道效果,造成強烈的現場感,給觀眾以親臨新聞事件現場的感覺。
鑒于此,我對增強電視新聞的現場感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電視新聞出鏡記者職業素養
摘要:近年來,我國電視這一傳統媒介呈現出飛躍式發展,與此同時對新聞出鏡記者的職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唯有出鏡記者不斷提升自身職業素養,才能將自身應有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本文就電視新聞出鏡記者的職業素養進行簡單探討,希望為廣大新聞記者提供參考和指導。
關鍵詞:電視新聞;出鏡記者;職業素養
“出鏡記者”來源于國外,縱觀我國《現代漢語詞典》和《辭海》中,均未提及該詞語,用中文解釋即指的是上鏡的通訊員和現場記者。當前,電視新聞節目按照出鏡的目的、新聞節目的時長、采訪對象的差異主要將出鏡記者分成兩大類,其一為現場報道的出鏡記者,這類記者主要是針對新聞事件(如:直播、日常消息報道、連線報告等)進行報道;其二為人物訪談調查出鏡記者,這類記者采訪和報道的對象為典型人物。近年來,伴隨著我國電視新聞事業的蒸蒸日上,出鏡記者已經成為現場報道中的主體。對一名合格的出鏡記者而言,除了應當具備一定的基本素養,還應該具備新聞節目主持人具備的一些素質,除此之外還應該不斷增強自身職業素養,來提升自己專業水平和控制報道現場的能力。在2008年發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現場報道中,很多新聞記者從地震現場用鏡頭記錄下一幕幕感人畫面,而新聞現場記者的表現也得到了觀眾的贊賞。伴隨著新媒體競爭日益激烈,電視新聞行業也來越注重新聞事件報道的及時性、客觀性、真實性,要實現上述目的必然對出鏡記者的基本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筆者認為,作為一名電視新聞出鏡記者,應當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職業素養。
一、出色的口頭表達能力
對出鏡記者而言,其口頭表達能力主要指的是他們運用口頭語言來表達自身情感、思想、闡述新聞事實、同采訪對象或者觀眾進行交流的能力。出鏡記者在采訪人物時,表面上看是簡單的一問一答模式,不僅考驗著記者的口頭表達能力,還考驗著記者把握新聞主題的能力??陬^表達能力主要是通過聲音和表情等來表達復雜的感情,因此具備激發性,容易引起觀眾情感共鳴。說話人不但可以通過聲調和節奏強調有意義的詞語,還可以借助動作、表情等傳達情感。借助上述這些輔助手段,出鏡記者便可以為觀眾營造形象、生動的情景,這樣達到的效果顯然是書面語言無法比擬。但是,口頭語言表達用時少,從構思到選詞到轉換為語言這一過程非常短暫,一旦用語言形式表達出來便是最終形式,且無法修改??陬^表達能力的上述特征要求出鏡記者不但擁有豐富的知識,而且思維敏捷、反應快,能夠在短時間內充分調動語言資源,迅速搜索出最恰當的詞語,匯聚成語言并表達出來。當前,我國電視臺一條新聞普遍時長約2分鐘,那么便要求記者在這2分鐘內將現場報道、采訪對象回答、自己提問等有機融合起來,并將信息客觀且生動的表達出來,這無疑對出鏡記者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
二、靈活地現場應變能力
3G網絡回傳系統設計與構建
1引言
電視新聞報道對時效性的要求越來越高,以往我臺在將現場報道視音頻信號實時回傳到臺內演播室時,主要采用了傳統的衛星與微波車傳輸系統或光纖傳輸系統,這些傳統的傳輸系統不僅操作相對復雜,而且設備采購、使用與維護成本比較高,新聞報道的時效性也受到一定限制。2010年底,我臺依托第三代移動通信(3G)網絡技術平臺,組建了現場報道視音頻信號3G網絡回傳系統,用于將時效性要求極高的突發性新聞事件的現場報道視音頻信號實時回傳到臺內演播室,供直播或錄播使用。
2系統設計要求
2.1系統使用簡便快捷
要求3G網絡回傳系統操作使用簡便快捷,并且易于維護、管理。現場的3G視頻編碼終端可直接掛接到攝像機,便于攜帶,不受拍攝空間和環境的限制,只要在3G數據通信業務信號覆蓋區域內就可以隨時隨地將視音頻信號傳回臺內演播室,且可以全國漫游,可以實現全天候、全方位的新聞直播,可以滿足突發性新聞事件實時直播報道以及大型賽事與重大活動多點、多角度同時直播報道的需求。
2.2具有較高的性能價格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