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5 12:46:0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胃炎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議隆起糜爛性胃炎的治療現狀
【關鍵詞】胃炎;內鏡介入治療;藥物療法;中藥療法
隆起糜爛性胃炎又稱疣狀胃炎或痘疹樣胃炎[1],是一種具有特征性形態及病理變化的特殊類型的胃炎,特點是臨床上有表現不典型的上腹痛和(或)不適,有劍突下壓痛。內鏡下存在再發性或持續性的胃多發性糜爛,原因不明。糜爛呈特征性的疣狀——伴或不伴中心凹陷或糜爛的圓形或橢圓形小隆起,直徑多<1cm,多數分布于幽門腺區域和移行區,與胃的長軸走向一致。組織學上多伴有上皮增生或腸化[2],再生的腺管常有一定程度的異型性。其病因和發病機制迄今尚未完全闡明,故治療方案也不統一。現就目前內鏡介入治療隆起糜爛性胃炎的方法作一綜述:
1內鏡介入治療
1.1內鏡下熱極治療內鏡下熱極治療是利用熱傳導和熱輻射原理,使與熱探頭表面接觸的病變組織因溫度迅速上升到一定程度,導致組織凝固、炭化、壞死,從而灼除病變,其安全性可通過設定熱極治療時間和治療溫度而實現,凝固深度有自限性,治療時熱探頭表面能防止粘連,并避免與正常胃黏膜脫離時出現撕裂現象[3]。如武育衛等[4]報道采用內鏡下熱極治療118例疣狀胃炎,1個月后復查胃鏡,可見原病灶處有新生黏膜上皮,無明顯纖維瘢痕形成,1次治愈率為95.8%,無穿孔、出血等并發癥發生。說明內鏡下熱極治療是一種相對安全,并且操作簡便、成本低、經濟有效的方法。
1.2內鏡下射頻治療利用射頻治療儀電極頭周圍產生90~100℃高溫,通過熱傳導使電極附近組織脫水、氣化和固縮,以至無菌性壞死。射頻治療具有以下優點:射頻電極頭不易使組織炭化,從而不易產生粘連;無污染,不產生煙霧、電火花及刺激性氣味;在工作時不發熱,不會損傷內鏡。如魏鴻雁[5]報道30例患者106處病變經射頻治療1~3次,術中、術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現并發癥。術后26例隨訪2年,其中20例消化癥狀已消失,6例消化道癥狀明顯減輕,無復發;4例失訪。說明內鏡下射頻治療也是一種有效治療隆起糜爛性胃炎的方法。
1.3內鏡下微波治療微波使生物體(包括細胞中)的極性分子振蕩而產生能量。其能量有熱效應和非熱效應兩種,微波分為亞毫米波、毫米波、厘米波和分米波四種。臨床上常用的是分米波(935~2450)的熱效應,以不同劑量的局部加熱達到止痛、消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抗腫瘤、組織凝固汽化等治療作用。如姜帆等[6]報道122例隆起糜爛性胃炎病人使用微波治療的效果,均經病理診斷,10枚以下疣狀胃炎者45例,11~19枚疣狀胃炎者54例,20枚及以上者23例。一次性治愈者114例,20枚以上者有8例,經2次微波治療完全治愈。120例病人經術后3個月~1年復查,僅2例復發。說明胃鏡下微波治療疣狀胃炎是一種新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它成功率高、操作簡單、經濟方便、安全可靠、無痛苦、無嚴重并發癥。
酒精性胃炎外科治療論文
論文關鍵詞:酒精出血手術
我們自1999年1月—2004年12月共收治急性粘膜病變引起上消化道出血52例,其中酒精性胃炎致上消化道大出血9例,經內科保守治療無效而中轉手術治療。現將診治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9例。男性8例,女性1例;年齡最小25歲,最大64歲,平均46.2歲。發病前皆過量飲酒。其中首次大量飲酒后發病7例,占77.7%。主要臨床表現為酗酒數小時后上腹飽脹、疼痛,繼而嘔血黑便。一次出血量最多1000ml左右,最少400ml左右平均800ml左右。反復出現8例,占88.8%。全組病例均有心率增快、血壓下降、脈搏細弱、面色蒼白等周圍循環衰竭征象。全組患者平素體健,發病時無其他誘發急性胃粘膜病變的病因,無胃炎、胃潰瘍等病史。出血致就診時間最短4小時,最長16小時,平均8.6小時。入院后急診胃鏡檢查8例,均見胃粘膜糜爛、充血水腫。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1例,見胃壁多處細小血管出血,呈斑點狀。考慮為急性酒精性胃粘膜病變伴上消化道出血。本組8例標本病理檢查均證實有急性胃粘膜損害。按消化性潰瘍治療原則,給予抑酸、止血、支持、對癥(包括輸血)等處理,仍不能控制出血,中轉手術治療。
1.2手術方式:進腹首先切開胃前壁探查止血:清除胃內積血和凝塊,探查時均見胃粘膜糜爛、充血水腫,并見有多處散在的小出血點,未見其它病灶。本組全胃切除2例(P型空腸代胃1例,Branne式空腸代胃1例),胃體竇加十二指腸球部切除6例,單純胃前壁切開探查1例。
2、結果
慢性萎縮性胃炎治療研究論文
【摘要】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本文從病因病機、治療原則和辨證分型等幾個方面敘述該病的治療。
【關鍵詞】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治療;綜述
慢性萎縮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體萎縮,黏膜變薄,黏膜肌層增厚及伴有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為特征的慢性胃病,是慢性胃炎的一個類型,其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是胃癌的癌前疾病(狀態),已引起國內外醫學者的廣泛重視和研究。西醫對CAG常缺乏理想的治療方法,而中醫藥對CAG的治療具有明顯的優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現將中西醫有關文獻綜述如下。
1病因
慢性萎縮性胃炎在中醫屬于“胃脘痛”、“痞滿”、“嘈雜”等范疇,一般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是由其他胃炎失治誤治等原因遷延日久而致,主要有痞、滿、脹、痛和納差等表現。患者長期為其所苦,生活質量下降,疾病發展往往虛實夾雜,因虛致實,因虛致瘀,病程遷延。
2病機
中醫藥治療疣狀胃炎研究論文
【摘要】疣狀胃炎是一種在內鏡下有特征性改變的胃黏膜病變,屬于特殊類型的慢性胃炎。按其臨床表現可歸入胃脘痛、胃脹等范疇,且多為虛實夾雜之證。中醫藥對疣狀胃炎的治療研究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關鍵詞】疣狀胃炎/中醫藥療法;中西醫結合療法;脾胃虛弱
疣狀胃炎(Verrucosagastritis,VG)是一種常見的具有特征性形態及病理變化的特殊類型慢性胃炎,又稱隆起糜爛性胃炎(raisederosivegastritis)、痘疹樣(或天花疹樣)胃炎(Variohformgastritis),或章魚吸盤樣胃炎(Octopussuckergastritis)等。國內文獻一般稱之為疣狀胃炎。在第十屆世界胃腸病大會上,疣狀胃炎被列為具有高度癌變傾向的疾病之一。中醫無疣狀胃炎的病名,但根據其臨床癥狀,一般可歸于胃脘痛、胃脹等范疇。近年來,國內中醫學者采用中醫與中西醫相結合的方法,對疣狀胃炎的治療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報告如下。
1中醫藥治療
管日軍[1]認為疣狀胃炎多屬本虛標實,脾胃虛弱為本,寒熱濕阻、絡脈不暢、聚積成疣為標。治療用半夏瀉心湯加減,總有效率84%。杜曉泉等[2]認為氣滯痰瘀為疣狀胃炎的基本證型,理氣化痰法為其基本方法,治療用川貝母、僵蠶各8g,郁金、陳皮各12g,半夏、川芎、柴胡、九香蟲各10g,丹參、山慈姑、當歸各15g,總有效率90%。金永日等[3]認為本病乃本虛標實,邪實為主,中虛為本,熱郁、痰阻、血瘀為標。治療用扶正抗疣靈,總有效率89.23%。蘇洪源[4]自擬消疣和胃湯,以疏肝理氣,和胃止痛,藥用:九香蟲8g,甘松15g,佛手片12g,厚樸12g,八月札15g,白芍20g,延胡索15g,吳茱萸5g,半夏10g,鮮藤梨根60g,蒲公英20g,雞內金15g,煅瓦楞子15g,生甘草6g,并隨癥加減,總有效率94.12%。周恒軍等[5]認為本病病機為氣虛血瘀,治療予自擬方益胃湯,共治療48例,治愈29例,有效15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1.17%。吳天安[6]認為本病屬中醫“胃脘痛”范疇,多系飲食生冷,寒濕犯胃,氣滯血瘀,寒、濕、瘀等相結所致,方用九香散治療15例,總有效率93.4%。
2中西醫結合治療
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藥研究論文
【摘要】通過對近10年核心期刊發表的中醫藥防治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相關文獻整理及分析,從動物實驗研究、臨床實驗研究與臨床觀察、個人經驗心得及其他類四個方面對慢性萎縮性胃炎進行綜述;且將近5年與近10年相關文獻進行對比,認為中醫藥在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研究方面雖暫未能完全揭示其機理,但實驗研究廣泛且深入;在對該病的治療方面雖缺乏統一的分型診治標準,但療效可靠、顯著。
【關鍵詞】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藥
慢性萎縮性胃炎(CAG)是指胃黏膜固有腺體萎縮和腸上皮化生的疾病。祖國醫學無此病名,但根據其臨床表現仍可歸屬于“胃痞”“胃脘痛”等范疇,是臨床上常見的難治病。目前現代醫學對該病的一般治療效果欠佳,運用中醫藥治療本病,不僅可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且經胃鏡及病理檢測證明可阻斷和逆轉其癌變。因此,如何發揮中醫學在該病中的治療優勢,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筆者于CNKI中檢索關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文獻(檢索限定如下:檢索項:篇名;檢索詞:慢性萎縮性胃炎;匹配:精確;范圍:核心期刊;更新:全部數據;時間:1998~2007年),共檢索出文獻270篇,與中醫藥相關的文獻為234篇。其中近5年的相關文獻共142篇,與中醫藥相關的文獻為124篇。現將資料進行了分類整理后,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中醫藥研究概況綜述如下。
1中醫藥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動物實驗研究
1.1數據統計在檢索到的234篇與中醫相關的文獻中與動物實驗研究相關的文獻為32篇,占文獻總數的13.68%;其中近5年的動物實驗研究相關文獻為23篇,占近5年文獻總數的18.55%,占近10年與動物實驗類相關文獻總數的71.88%。從數據中看中醫藥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動物實驗研究在總體研究的比例上有所增加,在動物實驗研究中近5年的研究數占很大的比例。這說明與中醫藥相關的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動物實驗研究在逐漸重視,呈現明顯的增加趨勢。
1.2治法方藥在此分類的32篇相關文獻中,對單味藥的實驗研究文獻有6篇,其中近5年的文獻占5篇,如有關蒙脫石[1]、云母[2]、三七[3]等;對經方及成方等組方的實驗研究文獻有19篇,其中近5年的文獻占13篇,如黃芪建中湯[4]、丹白麥門冬湯[5]、三參滋胃飲[6]等;對經絡俞穴的實驗研究文獻有4篇,如孫玉霞等[7]的研究,其中近5年的文獻占2篇;對治法、機理、其它方法的實驗研究各有1篇,均為近5年文獻。從以上對動物實驗的分類可以看出近5年的研究在數量上明顯占優并在研究方法上呈多樣性。
中西醫結合治療胃炎護理體會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萎縮性胃炎在中西醫結合治療后的不同護理效果。方法:隨機抽取我院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收治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4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患者按入院診治順序均分為綜合組和常規組,兩組患者均給予相同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常規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綜合組患者給予綜合性的護理措施,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經治療后,綜合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常規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給予中西醫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干預,有利于療效的改善,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慢性萎縮性胃炎;中西醫結合治療;護理
慢性萎縮性胃炎主要是因為患者胃黏膜腺體和上皮出現萎縮,黏膜的基層增厚引起腸腺出現不典型增生[1]。如未能及時對該病癥治療和護理,則很可能發展成為胃癌。因此,臨床對該類患者重視度極高。我院以中西醫結合治療為基本治療方案,結合綜合性護理措施取得了理想的臨床效果,特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抽取我院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收治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44例開展研究,其中有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在43歲到72歲,平均年齡為(61.1±1.2)歲。將44例患者按入院診治順序均分為綜合組和常規組,每組22例。兩組患者臨床基本資料經嚴格比較,未見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1.2納入標準:[2]本次研究所選患者均符合以下標準:(1)年齡≥18歲,意識清醒,自主同意參與研究;(2)經胃鏡和活檢、幽門螺旋桿菌檢查結果為陽性,符合臨床上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標準;(3)臨床表現出程度不一的胃痛、消化不良,尤其在進食后表現明顯;(4)本次研究排除非自愿參與研究患者、對研究所用藥物存在致敏反應患者、心腎功能嚴重不全患者。1.3方法:對兩組患者均提供同樣的中西醫治療:醫護人員采用三聯療法(西醫治療所用藥物有:質子泵抑制劑配合阿莫西林、奧美拉挫、阿霉素、維酶素、葉酸、枸櫞酸泌鉀)口服給藥,如患者存在胃脹,則加用莫沙比利。在此基礎上,再加治和胃湯:基本方有黨參、黃芪、丹參、茯苓、白術、白芍、冬麥、當歸、炙甘草、柴胡、三七等,根據患者病情不同,酌情加減,如患者重度胃痛,加延胡索;患者惡心嘔吐,加陳皮;患者反酸,加瓦楞子;患者腹脹,加大黃;將所得方劑取水煎服至200ml,分三餐服用。兩組患者均接受為期2個月的系統治療,與此同時,醫護人員對兩組患者行不同護理措施。1.3護理措施:醫護人員為常規組患者行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綜合組患者接受綜合性的護理措施,其主要護理辦法如下。1.3.1情志管理:傳統中醫學認為,患者的情志對治療效果有一定影響。因此,醫護人員對中老年患者要提供一對一的情志護理,加強與患者的相互了解,并對其心理狀態予以系統評估,分析患者負面情緒產生原因,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提高患者正面情緒;1.3.2中醫辨證飲食管理:肝胃不和型患者要多食用解郁氣的食物,如胡蘿卜、生姜;肝胃郁熱型患者要多食用綠豆、梨、西瓜等疏肝食物;脾胃虛寒型患者多食用核桃、南瓜、牛肉等溫補胃陽食物;胃陰不足型患者多食用白木耳、西瓜、百合等益胃食物;胃絡瘀血型患者多食用黨參、蓮藕、茄子等行氣活血食物。所有患者均禁止食用辛辣、生冷、刺激性強的食物,應多溫養胃部,宜少食多餐。1.3.3生活管理:醫護人員要幫助患者建立起健康的生活作息,讓患者保持每天6~8小時有效睡眠,早餐后宜指導患者緩慢散步、打太極等有氧鍛煉半小時。1.3.4用藥管理:由于部分患者為老年人,很容易出現用藥不及時、忘記服藥等情況,醫護人員要建立起專門的床頭用藥管理記錄本,對患者每次服藥時間、服藥藥量、服藥后是否發生不良反應及時記錄,方便交接班護士對患者的持續管理。1.4療效觀察:[3]對兩組患者治療2個月后,醫護人員根據我國《中藥臨床研究指導》對患者療效進行系統評價。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胃鏡可見患者胃部萎縮恢復,腸上皮生化轉為慢性淺表胃炎;有效:臨床癥狀明顯好轉,胃鏡可見患者胃部萎縮好轉,腸上皮生化好轉;無效:臨床癥狀未見改變甚至加深,胃鏡見萎縮程度加重。1.5統計學處理:本次研究應用SPSSl9.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使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萎縮性胃炎病理改變論文
【摘要目的通過對幽門螺桿菌(Hp)相關的萎縮性胃炎病人Hp清除治療前后胃竇部黏膜病理改變的分析,來確定Hp對其炎癥程度、活動性(中性粒細胞浸潤)、腺體萎縮和腸上皮化生的影響。方法106例Hp相關的萎縮性胃炎患者接受Hp清除治療,對其治療前后胃竇部黏膜的病理變化進行分析,分析標準按96悉尼系統評定。結果在62例治療成功組中,治療后胃黏膜的炎癥程度及活動性較治療前明顯減輕,但腺體萎縮及腸上皮化生未減輕。在44例治療失敗組中,治療前后胃黏膜的炎癥程度、活動性、腺體萎縮及腸化均沒有變化。且隨著Hp感染時間的延長,腺體萎縮和腸化還可加重。結論Hp的清除治療可使萎縮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的炎癥程度及活動度減輕,對此類病人應行Hp清除治療。
【幽門螺桿菌;萎縮性胃炎;病理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mucosalalterationsofpatientsof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associatedatrophicgastritisbeforeandafterH.pylorieradicationtreatment,determinetheinfluenceofH.pyloriinfectionontheirinflammation,activity,atrophyandintestinalmetaplasia.MethodsH.pylorieradicationtreatmentswerecarriedon106patientsofatrophicgastritis,andassesstheirhistopathologicalfeatureofgastritisbeforeandaftertreatmentforH.pylori.Histologicalsectionswereassessedusing96’SydneySystem.ResultsInthepatientgroupwithsuccessfuleradication(n=62),therewasamarkedreductionininflammationandactivity.Incontrast,therewerenochangesinatrophyandintestinalmetaplasiainthepatientgroupwitheradicationfailure(n=44),therewerenochangesininflammation,activity,atrophyandintestinalmetaplasiabeforeandaftertreatment.What’smore,thelongerwasthetimeofH.pyloriinfection,theworsemightglandatrophyandintestinalmetaplasiabe.ConclusionH.pylorieradicationtreatmentcanreducethedegreeofinflammationandactivity.Forthepatientsofatrophicgastritis,itshouldbecarriedout.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從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分離并培養出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pylori,Hp)后,Hp感染和慢性胃炎之間的關系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統計表明,慢性胃炎尤其是活動性病變者Hp的感染率高達90%左右,故認為Hp的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十分重要的因素[1]。且活動性病變的加劇和好轉和Hp的感染和清除密切相關。有關Hp感染的治療,世界醫學界曾進行過廣泛的探索。1997年我國在全國慢性胃炎會議上參考96悉尼系統方案制定了以鉍劑和阿莫西林為主的治療方案。我院內鏡室自1994年開始Hp的檢測及其和慢性胃炎(尤其是萎縮性胃炎)的關系的探究,我們通過對Hp清除前后胃炎病理指標變化的比較,來確定Hp感染和慢性胃炎的影響程度及其治療價值。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自1997~2000年有106例Hp相關的萎縮性胃炎的患者接受Hp清除治療,其中男74例,女32例,平均年齡56歲(44~70歲)。以上患者皆經胃鏡及病理活檢證實。
中醫治療慢性胃炎探究論文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慢性胃炎的中醫治療方法。方法:利用中醫辨證論治,對慢性胃炎分型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熱熾盛型、肝胃氣滯型、瘀阻胃絡型、胃陰虧虛型)的診治方法。結果:大部分患者病情好轉,癥狀明顯減輕。結論:在臨床通過健脾和中、清脾瀉熱、降逆和胃、疏肝泄熱、調氣和胃、活血化瘀、養陰益胃等治法治療慢性胃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論文關鍵詞】慢性胃炎;中醫;辯證分型
慢性胃炎的發病率居消化系統疾病的首位,近年來亦有上升趨勢。中醫中藥治療本病具有療效好、價格廉、不良反應少、復發率低的特點,適用于廣大農村推廣運用,現將個人的診療體會介紹如下。
1西醫對本病的認識慢性胃炎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發炎、病程長,癥狀持續或反復發作。由于缺乏特異的臨床表現,一般要借助胃鏡檢查,雖從臨床表現很難做出肯定性診斷。
其癥狀的輕重與胃鏡所見的病變程度往往不一致,部分病員毫無癥狀或只訴有消化不良的表現,其常見的臨床表現有:①上腹痛:是最常見的表現,部位多在上腹,以隱痛、鉆痛、脹痛、刺痛較為多見,上腹部壓痛范圍較廣泛,無節律性疼痛,無饑飽加重或減輕的特征;②腹脹:上腹飽脹或全腹脹,進食后更明顯,伴有噯氣;③可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消化不良、泛酸、舌苔厚膩,大便隱血陽性等癥狀;④慢性萎縮性胃炎有時以上腹不適,食欲不振、乏力、消瘦、貧血、腹瀉等癥狀較為突出;⑤巨大皺襞型肥厚性胃炎,除上腹痛等癥狀外,由于血清蛋白經病變的胃黏膜中丟失,因此突出表現為低蛋白血癥,以及由此引起的水腫。胃腺增生性肥厚性胃炎由于大量胃酸的分泌,臨床癥狀酷似十二指腸潰瘍。
2中醫辯證施治可根據以上特點,結合胃鏡及X線檢查再運用中醫基本理論和思維去對應進行辨證施治。我們根據國家中醫管理局1994年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臨床常分五型論治。
慢性胃炎中醫藥治療論文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隨機選擇本院門診慢性胃炎患者56例。所有病例均具有慢性胃炎的臨床癥狀,在我院作纖維胃鏡確診為慢性胃炎,病理診斷上符合2000年全國慢性胃炎研討會制定的病理診斷標準[1],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齡15~67歲,病程1.5~18年,平均8年。其中淺表性胃炎36例,萎縮性胃炎17例,糜爛性胃炎3例。
1.2辨證分型與治療
1.2.1脾胃虛弱型共26例。癥見胃脘隱痛,食后加重,喜暖喜按,納呆,神疲乏力,便溏,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治以健脾益氣、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湯加味:黨參20g,白術15g,茯苓15g,陳皮10g,半夏10g,木香10g,砂仁6g,黃芪20g,炙甘草9g,當歸10g。
1.2.2肝胃不和型共14例。癥見胃脘脹滿、攻撐作痛,脘痛連脅、暖氣頻頻、得矢氣則舒,舌苔薄白,脈弦。治以舒肝理氣、和胃止痛,方選加味四逆散。方:柴胡10g、白芍20g、枳殼12g、甘草6g、延胡索15g、佛手10g、川楝子10g、旋覆花12g、香附12g、木香10g、陳皮10g。
1.2.3脾胃濕熱型共10例。癥見胃脘脹痛或滿悶不適、嘈雜噯氣、口苦口膩、大便不爽、舌苔黃膩、脈滑數,化濕清熱、理氣和胃,方選芩連平胃散加味:厚樸15g,蒼術15g,陳皮12g,黃芩12g,黃連10g,半夏10g,霍香12g,茯苓15g,石菖蒲10g,薏苡仁20g,蒲公英30g。
慢性胃炎藥物治療的選擇重要性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慢性胃炎的藥物治療效果。方法通過對此不同藥物治療慢性胃炎的癥狀、療效、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結果通過藥物治療,癥狀基本緩解。結論學習、正確選擇藥物是治療慢性胃炎的關鍵。
關鍵詞:慢性胃炎藥物治療對比分析臨床癥狀不良反應
慢性胃炎是指各種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癥性病變,是一種常見病,多數是胃竇為主的胃炎,胃黏膜層以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為主,部分患者在后期可出現胃黏膜固有腺體萎縮和化生。本病進展緩慢,常反復發作,中年以上好發病,并有隨年齡增長而發病率增加的傾向。
慢性胃炎病因學尚未完全闡明,主要病因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免疫因素,十二指腸液、膽汁反流為常見的物理化學因素損傷,而且某些因素之間可能還有相加或協同損害作用。
大多數慢性胃炎患者無明顯癥狀,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的癥狀,如以進餐后為重的上腹不適、飽脹、無規律的腹痛、反酸、噯氣、燒灼感、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等。少數伴有胃黏膜糜爛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現,一般為少量出血。慢性胃體炎消化道癥狀較少,可出現明顯厭食、體重減輕,可伴有貧血。慢性胃炎大多無明顯體征,有時可有上腹部輕壓痛。
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