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手術期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5 08:43:3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圍手術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胃癌圍手術期護理分析論文
【關鍵詞】胃癌;圍手術期;護理
[摘要]目的:探討胃癌圍手術期的護理。方法:對80例胃癌患者的護理進行回顧性分析和總結。結果:全部病人安全渡過圍手術期,術后無嚴重并發癥發生。結論:加強對胃癌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是防止術后并發癥的關健。
[關鍵詞]胃癌;圍手術期;護理
胃癌尤其是早期胃癌有效治療方法是行根治性手術。我科從2003年7月至2005年7月對80例胃癌病人施行根治術,通過圍手術期護理干預,使手術及術后恢復順利,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
1臨床資料
本組80例胃癌患者中,男49例,女31例,年齡最大84歲,最小22歲,平均年齡58.5歲。胃體癌38例,胃竇癌28例,胃賁門癌14例;低分化腺癌41例,中分化腺癌33例,印戒細胞癌6例,均行胃大部切除根治術。術后7d~12d拆線。
圍術期手術室護理研究
交叉韌帶是維持膝關節前向穩定的重要結構,當發生交叉韌帶損傷時,會打破膝關節正常的力學穩定,導致關節前向不穩定,出現患側膝關節“錯動”現象,同時也易引起關節軟骨、半月板等其他結構損傷[1-3]。目前臨床多采用關節鏡下移植肌腱交叉韌帶重建術治療,該方法創傷小,但是術后疼痛及長時間制動會影響治療效果[4,5]。科學、規范、合理的圍術期手術室護理干預是影響手術治療效果及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的重要因素。基于此,選取本院行關節鏡下移植肌腱交叉韌帶重建術的6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圍術期手術室護理干預對關節鏡下移植肌腱交叉韌帶重建術臨床療效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8月~2017年10月于本院行關節鏡下移植肌腱交叉韌帶重建術的64例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關節鏡手術適應證;②具備基本認知與溝通能力,可配合治療及護理。排除標準:①既往有膝關節手術史;②合并嚴重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③對麻醉不耐受。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2例。觀察組中,男18例,女14例;年齡24~61歲,平均年齡(39.20±7.31)歲;致傷原因:車禍傷17例,運動傷12例,其他3例。對照組中,男16例,女16例;年齡25~59歲,平均年齡(38.77±6.90)歲;致傷原因:車禍傷15例,運動傷13例,其他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兩組均在全身麻醉(全麻)下行關節鏡下移植肌腱交叉韌帶重建術,對照組實施常規手術室護理,觀察組實施圍術期綜合手術室護理,具體措施如下。1.2.1術前訪視與宣教在訪視前收集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姓名、性別、年齡、病史、病情等,全面了解患者的相關信息。術前進行病房訪視時,需向患者詳細交代手術過程及注意事項,協助患者完善相關檢查。評估患者心理狀態,進行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緊張、焦慮情緒,邀請手術成功病例現身說法,鼓勵患者樹立手術成功的信心。準備手術所需儀器、設備及其他手術用物。1.2.2術中護理配合巡回護士需要反復查對患者姓名、性別、年齡、床號、科別、禁食情況,保證患者識別帶、病歷、手術安排表、手術通知單信息一致,檢查器械與物品正常使用,以上查對需在短時間內迅速完成。協助手術醫師及麻醉師擺放體位,患者取仰臥位。合理使用止血帶并加強管理,在患肢大腿上1/3處選擇合適寬度和長度的止血帶,墊雙層襪套后進行止血帶扎束,松緊適宜,平整無皺。止血帶放氣后1min內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變化,同時檢查皮膚局部有無受壓,配合適當的按摩。正確、及時地傳遞克氏針、交叉韌帶重建專用定位器、電鉆等器械,仔細檢查交叉韌帶松緊度及關節活動度。1.2.3術后護理待患者蘇醒后確認其生命體征穩定情況,器械護士需清點器械,檢查完畢后送交消毒供應中心進行后續處理。將患者轉送至病房后,詳細交代術后注意事項,介紹術后關節功能恢復、運動方式、飲食等內容。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①記錄并對比兩組患者圍術期臨床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患肢疼痛消失時間。②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情況。在患者出院前1d開展護理滿意度調查,采用本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量表進行評估,調查內容包括術前訪視、服務態度、隱私保護、手術室環境、術后回訪等,滿分100分,90~100分為非常滿意,80~89分為較滿意,<80分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較滿意)/總例數×100%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圍術期臨床指標對比。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88.40±9.30)min、術中出血量(96.72±12.98)ml、患肢疼痛消失時間(2.44±0.79)d明顯優于對照組的(154.66±12.57)min、(124.57±15.47)ml、(4.51±0.81)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3.971、7.801、10.349,P<0.05)。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對比。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腫瘤圍手術期護理論文
近年來,胰十二指腸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已成為我國人口死亡的十大惡性腫瘤之一。根治性手術切除是目前治療胰十二指腸腫瘤唯一有效方法。患者全身情況差、手術范圍大、并發癥多、危險性大。為此,加強圍手術期的治療與護理技術對提高手術成功率、減少并發癥和死亡率,極為重要。我科自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共根治胰十二指腸腫瘤54例,通過加強對圍手術期的治療和細致觀察、護理,療效滿意。現將護理療效如下:
1.臨床資料
54例患者,男性36例、女性18例,年齡在40~82歲,其中80歲以上8例。臨床表現:上腹痛和上腹部飽滿不適、進行性黃疸(無痛性)、消瘦乏力、發熱、腹部可觸及腫塊。
實驗室檢查,血尿淀粉酶增高50%(27/54)、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增高4(4%(3/54),CEA、POA、PCAA、CA19-9均增高100%(54/54)。定位診斷:B超:可見胰膽管擴張100%(54/54)、CT和核磁共振100%(54/54)。
54例患者根據腫瘤生長位置和腫瘤浸潤情況,施行了胰十二指腸根治性切除術,32例無并發癥發生、22例有并發癥發生,在圍手術期進行妥善處理和仔細的護理下痊愈出院。
2.觀察和護理
婦科腹腔鏡圍手術期護理
1臨床資料
選擇我科2008年8月—2009年2月腹腔鏡手術患者共68例,年齡15~65歲,平均32.6歲。10例未婚(14.71%),58例已婚(85.29%);有腹部手術史9例(13.24%);卵巢囊腫22例(32.35%),其中卵巢囊腫蒂扭轉4例,畸胎瘤3例;子宮肌瘤6例(8.82%);輸卵管妊娠32例(47.06%);多囊卵巢綜合征5例(7.35%);子宮內膜異位癥3例(4.41%)。患者術前均經B超檢查,化驗血常規、尿常規、血液生化、肝腎功能,檢查胸透、心電圖均正常。
2結果
術后無1例出現出血、感染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腹部穿刺口均甲級愈合出院。
3護理
3.1腹腔鏡手術術前的護理要點
圍手術期護理探討論文
圍手術期注冊護士協會(AORN)簡介
AORN的使命就是支持注冊護士們幫助接受手術和接受有創治療的病人們達到最佳效果。AORN的夢想是在圍手術期護理實踐追求卓越的過程中成為全球的引領者。
作為護士,每日我都處于對病人的護理進行管理的角色。我們領導著手術和介人治療區的小組,為病人提供協調護理。在美國,醫務人員每天都要走到一起對病人進行護理。小組包括外科醫生、注冊圍手術期護士(循環護士)、麻醉科醫師(MD)、取得資格證書的注冊麻醉護士、圍手術期注冊護士或者外科技師(surgicaltech-nologist)(刷洗職務)、可能是醫學博士的外科助理、注冊護士一級助理(RNFA)或者醫師助理。
AORN的領導層決定我們需要把焦點放在小組的構建上,以便我們能夠戰勝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我們的主要焦點是病人的安全。
正確手術部位通用方案
手術部位正確是保證病人安全的目標之一,其與提高識別病人的準確度、提高在護理供給人員中通訊的有效性并避免部位或者側向錯誤、病人錯誤和手術錯誤有關。
Alagille綜合征圍手術期護理研究
摘要:總結10例Alagille綜合征患兒行肝移植術的圍手術期護理經驗。護理要點包括:多器官功能評估,做好術前護理;早期營養評估,啟動個體化營養干預;精準容量管理,保證臟器最佳灌注;采取多形式隔離措施,加強感染預防與控制;實施預見性心理護理,緩解患兒不良情緒;采用多模式隨訪管理,提供延續護理服務。經過精心的治療護理,10例患兒均康復出院,隨訪2個月至1年,恢復良好。
關鍵詞:Alagille綜合征;肝移植;先天性心臟病;皮膚瘙癢;生長發育;營養;圍手術期護理;兒科護理
Alagille綜合征是一種復雜的累及多系統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隨著家系研究和基因檢測的開展,近年來報道病例逐漸增多,人群患病率可達1/50000~1/30000[1]。Alagille綜合征的臨床表現多樣,常累及多個器官,膽汁淤積發生率高(92%~100%),其余包括先天性心臟病、特殊面容、蝴蝶椎及眼部異常,還可有腎臟異常、生長發育遲緩、胰腺異常等[2]。目前主要是內科對癥支持治療[1]。但對出現慢性肝衰竭、頑固性皮膚瘙癢、生長發育顯著落后及反復骨折者,肝移植是當前治療的唯一有效方法[3-4]。研究表明,多達70%的Alagille綜合征患者在兒童時期需要肝移植[5]。由于兒童肝移植手術風險高,并發癥多,圍術期護理對保障手術效果與促進患兒康復至關重要。我院2021年3月至2022年1月收治10例Alagille綜合征行肝移植術患兒,現將圍手術期護理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10例,男4例,女6例;年齡6個月至12歲,中位年齡28個月。10例均因膽汁淤積皮膚鞏膜黃染加重入院。其中1例胸椎呈蝴蝶椎畸形,1例黃色素瘤,2例角膜后胚胎環,2例曾行腹腔鏡下膽道探查術。3例已進展為肝硬化,4例特殊面容,6例皮膚瘙癢伴皮疹,6例生長發育遲緩。9例先天性心臟病,其中6例肺動脈狹窄、4例動脈導管未閉、1例房間隔缺損、1例室間隔缺損、1例法洛四聯征、1例三尖瓣關閉不全行心臟矯正術。入院后進行營養評估,給予營養支持,完善心肺功能、肝功能及全身臟器功能評估,經多學科聯合會診,確定手術方案。其中劈裂式肝移植5例,經典原位肝移植3例,減體積肝移植1例,活體肝移植1例。經過移植團隊的精心護理,10例患兒均康復出院,住院時間21~60d。隨訪2個月至1年,肝功能均正常,皮膚瘙癢、皮疹均消失,未出現心功能衰竭、感染等并發癥,其中1例黃色素瘤體積逐漸減小,5例生長發育出現明顯追長。
2護理
拔牙圍手術期安全管理分析
1了解并掌握心血管疾病的分類及拔牙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口腔科醫生由于專業特殊性,往往對心血管疾病的了解停留于表面,面對有拔牙需求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時,為了安全有效的拔牙,醫生需對心血管疾病的分類及拔牙的適應證和禁忌證有一定的掌握。心血管疾病按病因分類主要分為先天性和后天性兩大類,老年人多為后天性心血管病:主要有動脈粥樣硬化、風濕性心臟病、原發性高血壓、肺源性心臟病、感染性心臟病、內分泌性心臟病、血液性心臟病等及其他因素引起的心臟病。按病理解剖分類主要有心內膜病、心肌病、心包疾病及大血管疾病。按病理生理分類主要有心力衰竭、休克、冠狀循環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功能在2級以內,血壓在160/94mmHg(1mmHg=0.1333kPa)以下,近期心電圖檢查無危險指征,心臟功能代償良好,心率在100次/min以下可以在采取適當的防治措施下行牙拔除術。如心血管病患者有下列癥狀和體征即使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也應視為拔牙禁忌證,有心肌梗死病史,治愈后不到半年或近期心絞痛頻繁發作;心功能在三級以上者;心臟病合并高血壓,血壓持續在180/100mmHg(1mmHg=0.1333kPa)以上者;有Ⅲ度或Ⅱ度Ⅱ型房室傳導阻滯、雙束支阻滯,心肌梗死<6個月,心肌炎<3個月、風心活動期;貧血;糖尿病(空腹血糖8.88mmol/L);甲狀腺功能亢進(靜息脈搏100次/min,基礎代謝率+20%以下,不加腎上腺素);肝炎急性期;惡性腫瘤放射治療3~5年內;阿司匹林停藥3~5d。正確評估患者心血管疾病情況是否耐受拔牙術是安全有效拔牙的前提,避免術中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無法掌控,產生不可逆轉的傷害。術前應該充分休息[2],使患者的身體狀況處于最佳狀態。
2防治措施
2.1術前心理干預:患者通過詢問親屬朋友、百度等途徑對拔牙產生了恐懼心理,導致情緒緊張焦慮。醫生可以在收集患者病史的同時了解患者的性格特點,主動告知患者拔牙術的相關事宜[3],如拔牙全程無痛、醫生的技術精湛等,必要時在術前播放拔牙視頻等心理干預的方式,緩解患者的緊張焦慮[4]。焦慮會影響自主神經系統的活動,自主神經系統主要調節內臟、血管平滑肌、心肌和腺體的活動,引起血壓、心率升高,使牙拔除術更加困難[5]。為了提供安全的牙科治療,醫生可以采用牙科狀態焦慮量表(STAI-S)來評估患者的自主神經系統的狀態[6]。研究資料[7]顯示,未實行術前心理干預組拔牙前后收縮壓、舒張壓、心率的變化幅度較采取心理干預組高,任何一種形式的疼痛在其發生、發展的各個階段都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8],未實行心理干預的患者疼痛程度高于實行心理干預的患者[9],焦慮程度越高患者疼痛程度越高[10],疼痛程度越高患者焦慮程度越高[11]。有學者[12]提出,麻醉和鎮痛的劑量可以根據患者的焦慮程度和疼痛敏感性進行調整,焦慮得分高的患者需要更多的異丙酚才能達到輕度或中度鎮靜效果。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恐懼、緊張焦慮比拔牙創傷對患者造成的影響大,心理干預可以減輕患者的恐懼、緊張焦慮,可以在臨床上廣泛推廣,降低并發癥發生的風險,當然口腔醫師的技術水平準確、快速,也會影響心理干預下拔牙的成功率。2.2術前預防性用藥: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術前可能呈現過度緊張、心動過速、血壓過高、心內膜炎等情況,醫生可以預防性用藥糾正患者的身體情況,使患者耐受手術,降低手術的風險。對于過度緊張的患者可以在心臟條件允許情況下應用地西泮,安定患者的情緒,減少患者的緊張;心動過速分為生理性、病理性,生理性心動過速表現為在患者情緒緊張時心率加快,病理性心動過速常見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等,主要通過心電圖檢查確診,心動過速患者有發生抽搐的高風險[13],對于此類患者可以囑患者大聲咳嗽或深吸氣后屏氣,然后用力作呼氣動作等,效果不明顯時通過服用心律平等藥物防止心動過速再發,對于嚴重心動過速患者需要進行射頻消融術治療痊愈后行拔牙術;患者血壓控制在160/94mmHg(1mmHg=0.1333kPa)以下是安全有效拔牙的前提,患者可以通過口服降壓藥將血壓維持在穩定的水平再行拔牙術;感染性心內膜炎發病是致命的,此類患者在術中應預防性應用抗生素[14]。根據患者病情需要術前合理應用藥物明顯降低術中心血管意外發生的風險[15],提高患者心臟功能的順應性及患者對拔牙的應激能力,提高了拔牙的安全性;術前應用己酮可可堿可能通過優化炎性反應而對愈合產生積極的影響[16];非甾體抗炎藥(NSAIDs)作為術前鎮痛藥是有用的[17]。醫生對于心血管疾病分型、治療方法及藥理知識要有一定的掌握,根據患者病情合理應用藥物,提高拔牙的安全性。2.3選擇合適的麻醉方法: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壓、心率在拔牙的應激反應下發生波動,影響患者病情的穩定,增加了拔牙的風險,優質的麻藥及無痛的麻醉設備對于患者至關重要,術前焦慮程度會影響麻醉過程中心率的增加[18],注射疼痛也與麻醉期間心率增加有關。腎上腺素加入局部麻醉藥中可以明顯鎮痛、緩解緊張焦慮,但腎上腺素會使血壓、心率升高,增加了心血管意外發生率。4%阿替卡因含腎上腺素組起效及麻醉時間優于不含腎上腺素組[19],但兩組麻醉液用量、麻醉效果、第二次注射時間、術中疼痛無顯著差異,在臨床中可應用不含腎上腺素的4%阿替卡因麻醉。采用含1∶40萬腎上腺素的2%利多卡因麻醉前后BP、HR的波動范圍不大[20],當患者心血管疾病病情有效控制時,可以采用含有微量腎上腺素的麻藥進行麻醉。STA局部麻醉儀較常規手動麻醉效果好[21]。常規手動麻醉有明顯的穿刺感,疼痛明顯,致密組織推藥困難,手部支點難以控制,安全系數較低。STA麻醉儀可以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藥液由機器注射無需手動推注,藥液緩慢均勻注射;手柄設計符合口腔科醫生的操作習慣,易找支點,手柄可折斷利于定位,行阻滯麻醉時手柄可旋轉,避免了常規麻醉針尖的偏斜,降低了麻醉的失敗率,可以在臨床上廣泛推廣。2.4心電監護及微創拔牙的應用:心電監護儀主要應用于冠心病患者、高血壓患者、壓力大及經常精神緊張的人群,監測患者的心電圖形、呼吸、血壓、脈率等生理參數。對心電異常變化進行實時動態監測預警,檢測威脅生命的心臟異常(如心肌梗死),指出臨危情況,供醫生應急處理和進行治療的依據,使并發癥減到最少達到緩解并消除病情的目的。因此從心電圖記錄中識別心肌梗死的發生,有效地檢測梗死部位是一項重要的任務。大多數的檢測過程包括先進的信號處理方法、更多的心電特征和復合分類器,使得整個過程復雜化。有學者提出[22],采用基于改進的Stockwell變換(MST)的時頻分析和相位信息分布模式法,成功地檢測出心肌梗死的準確性、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99.93%、99.97%和99.30%,該方法特征簡單、特征維數小、分類規則簡單,保證了故障檢測的快速、準確和簡單。黏附性監測貼片監測到的心律失常事件明顯多于常規動態心電圖監視器,在未來可能會取代動態心電圖監視器,在臨床上廣泛應用[23]。當患者心臟病突發時,使患者平躺,不要隨意移動患者,判斷患者呼吸、意識、心臟泵血功能、大腦是否缺氧,必要時行心肺復蘇術,心絞痛和心肌梗死患者需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心律失常患者需除顫處理或采用心前區叩擊法。高血壓患者應用噻嗪類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等降低血壓。噻嗪類利尿劑更適于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的患者或有心力衰竭表現的患者,注意避免血鉀過低,高尿酸血癥或痛風患者禁用。β受體阻滯劑適用于高血壓伴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患者,哮喘或周圍血管病患者禁用。采用渦輪機分根和微創器械拔除患牙,患者的心率、血壓、焦慮的嚴重程度、未能順利完成手術的占比等都相對低于鉗拔除術的患者[24]。L-PRF(富含白細胞和血小板的纖維蛋白)在牙槽骨保存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可減少牙槽嵴以下1mm和3mm處的水平吸收[25],拔牙后L-PRF作為唯一窩填充材料時,新骨形成率較高,因此,對于有全口義齒修復需求的老年拔牙患者,應考慮使用L-PRF。2.5術后預防性應用鎮痛及抗感染藥物: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抵抗力低下,拔牙創口容易積存食物殘渣,造成術后感染,還會出現疼痛、腫脹等拔牙創口愈合的并發癥,影響患者術后恢復,不少學者提出在拔牙后預防性應用鎮痛及抗感染藥物,如芬必得、布洛芬等,可以減少術后拔牙創愈合并發癥的發生。術后常規口服抗感染藥物3~5d,口腔感染的發生率降低[26]。急性術后疼痛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如果控制不當,短期會產生增加心臟負荷、呼吸淺快等影響,長期會使急性疼痛發展為慢性疼痛,甚至引起行為改變。目前只有低質量或不充分的證據可以幫助指導臨床實踐建議。對于圍手術期患者教育的最佳方法和時機、非藥理學模式、鎮痛技術的組合、患者對治療反應的監測、神經軸和區域鎮痛技術以及組織護理模式,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有效的圍手術期疼痛管理的臨床決策。術后預防性應用鎮痛藥物可以減輕患者拔牙創的疼痛,越早應用鎮痛效果越好,有利于拔牙創的愈合和血壓、心率的穩定[9]。有學者認為,術后全身應用抗生素對預防拔牙創愈合并發癥無顯著作用,患者嚴格遵守術后指令可以減少傷口愈合并發癥的發生[27],如術后24h內不能刷牙漱口;拔牙后不要馬上飲食,最好間隔2h,吃一些軟的食物,注意口腔衛生;拔牙后面部腫脹,術后1~2d,可以做局部冷敷;口水里有血絲盡量吞咽;不能用舌頭舔拔牙創或用力吸允傷口等。
3討論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門診拔牙患者中占比較大,患者在術中易發生血壓、心率升高等并發癥,如何提高拔牙的安全性,降低并發癥發生的風險,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主要方向,目前有一些防治措施在臨床上得到了認可,可以廣泛推廣。術前主動告知患者拔牙的相關事宜等,使患者充分做好心理準備,緩解患者的緊張焦慮,穩定患者的血壓、心率等生理參數,降低并發癥的風險。術前預防性應用地西泮、抗心律失常藥物、降壓藥、抗生素等,使患者術中鎮靜,血壓、心律穩定在一定的水平,使手術順利進行,這就要求醫生準確判斷患者的身體狀況,合理應用藥物,避免因醫生藥理知識儲備不足造成患者的不適。選擇適當的麻醉藥品及麻醉設備對于無痛拔牙至關重要,有學者認為含有微量腎上腺素的麻藥較不含腎上腺素的麻藥麻醉效果好,而有學者認為兩者麻醉效果相當,為了避免腎上腺素導致血壓、心率升高,可選用不含有腎上腺素的麻藥進行麻醉,還需要進一步的臨床研究證實,應用STA無痛口腔麻醉注射儀較常規手動麻醉效果好,以往的手動麻醉有明顯的穿刺感,疼痛明顯,致密組織推藥困難,手部支點難以控制,安全系數較低,而STA麻醉儀較常規麻醉安全,降低不良反應、副作用發生的風險,藥液由機器注射,無需手動推注,并保證藥液緩慢均勻注射,使患者感覺舒適,手柄設計符合口腔科醫生的操作習慣,易找支點,行阻滯麻醉時手柄可旋轉,避免了常規麻醉針尖的偏斜,降低了麻醉的失敗率,可以在臨床上廣泛推廣。心電監護儀可以對心電異常變化進行實時動態監測預警,幫助醫生判斷病情,及時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如囑患者大聲咳嗽、吸氣后屏氣然后大口呼氣、藥物治療、心肺復蘇術等,必要時采取手術治療,避免對患者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微創拔牙有利于拔牙創的愈合,對于老年患者至關重要,有全口義齒修復需求的老年患者可應用L-PRF減少牙槽骨的吸收并促進新骨的形成。術后預防性應用抗感染和鎮痛藥物,如布洛芬等,預防術后腫脹、疼痛、感染等拔牙創愈合的并發癥,減輕患者的痛苦,患者嚴格遵守術后指令有利于傷口的愈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術中易發生心血管意外,為了提高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拔牙的安全性,在拔牙圍手術期采取防治措施至關重要,探尋新的可靠的防治措施是未來研究的主要方向,將VR技術應用于拔牙是否可以降低心血管并發癥發生的風險,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圍手術期優質護理對腹腔鏡手術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討低頻治療儀聯合圍手術期優質護理對宮腔鏡聯合腹腔鏡手術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方法選取2019年1—12月于遂川縣婦幼保健院行宮腔鏡聯合腹腔鏡手術的5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給予圍手術期優質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低頻治療儀,兩組均持續觀察至患者出院,比較兩組術后康復效果、疼痛程度、并發癥發生情況及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術后肛門首次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腹脹緩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院前1d的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住院期間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院當天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低頻治療儀聯合圍手術期優質護理可促進宮腔鏡聯合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減輕疼痛癥狀,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從而加快術后康復進程,縮短住院時間,提升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婦科手術;宮腔鏡;腹腔鏡;低頻治療儀;圍手術期優質護理;胃腸功能;疼痛
宮腔鏡聯合腹腔鏡手術是臨床治療婦科疾病的重要方法,具有安全性高、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勢[1],但手術麻醉、胃腸暴露、疼痛刺激等會對患者的胃腸功能造成影響,導致惡心嘔吐、腹脹等癥狀,嚴重時導致腸梗阻,延長患者住院時間[2]。有研究表明,于宮腔鏡聯合腹腔鏡手術圍手術期加強護理干預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患者術后康復[3]。優質護理以患者為中心,通過強化基礎護理,以深化護理專業內涵,提升護理質量,達到增強患者康復效果的目的。低頻治療儀是利用特定低頻電流對患者局部神經與肌肉進行刺激,促進胃腸蠕動,改善胃腸功能。基于此,本研究探討低頻治療儀聯合優質護理干預對宮腔鏡聯合腹腔鏡手術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12月于我院行宮腔鏡聯合腹腔鏡手術的5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觀察組年齡27~64歲,平均(44.85±5.31)歲;疾病類型,子宮內膜息肉9例,黏膜下纖維肌瘤5例,卵巢囊腫8例,其他3例。對照組年齡25~66歲,平均(42.61±5.73)歲;疾病類型,子宮內膜息肉7例,黏膜下纖維肌瘤6例,卵巢囊腫10例,其他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納入標準:符合《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4]中各婦科疾病的診斷標準;均接受宮腔鏡聯合腹腔鏡手術治療;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存在認知、行為障礙;生活不能自理;合并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合并惡性腫瘤。
小議鼻內鏡手術治療的圍手術期護理
【關鍵詞】鼻竇炎;耳鼻喉外科手術;手術期間;護理
慢性鼻竇炎鼻內鏡手術療效的高低,不僅依賴于精湛的手術技術,也依賴正確的圍手術期護理和綜合性治療方法,特別是圍手術期護理越來越受到重視。我科自2007年1月~2007年12月間,對120例慢性鼻竇炎患者施行鼻內鏡手術,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將圍手術期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120例中,男67例,女53例;年齡5~73歲,平均31歲;病程6個月~35年。根據術前鼻內鏡檢查及鼻竇冠狀位CT掃描結果,按照海口標準分型分期[1],Ⅰ型9例(其中1期2例、2期3例、3期4例),Ⅱ型100例(其中1期6例、2期54例、3期40例),Ⅲ型11例。手術以Messerklinger術式為主,Ⅰ型病變切除鉤突,開放前篩、上頜竇自然口和額隱窩,Ⅱ型病變切除息肉、鉤突,全篩開放,上頜竇自然口和額隱窩開放或全鼻竇開放,Ⅲ型病變作全鼻竇開放術。術后松除紗條后,隔3~5日清理鼻腔,局部滴用血管收縮劑、抗生素藥水及伯克納等,全身應用抗生素及類固醇激素7天。出院后繼續應用口服抗生素、類固醇激素1~2周。局部繼續應用血管收縮劑,抗生素及類固醇激素(伯克納或輔舒良)3~6個月。依具體情況每1~2周復查沖洗鼻腔、鼻竇1次,清除術腔囊泡、肉芽及息肉,并分離粘連,3個月后每月復診1次,持續6個月以上。
2結果
Ⅰ型治愈率100%(9/9),Ⅱ型治愈率90.00%(90/100),Ⅲ型治愈率81.81%(9/11),總治愈率為90.00%,并發癥7例次,分別是嚴重鼻出血2例,眶周血腫3例,術腔粘連2例。
膝關節鏡手術圍手術期護理論文
【摘要】對130例膝關節鏡手術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和康復練習,結果表明本組膝關節鏡手術患者通過配合有效的護理措施和康復練習,均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無并發癥出現。
【關鍵詞】膝關節鏡;手術;護理
隨著創傷外科技術的快速發展,關節鏡手術因創傷小、恢復快、痛苦小、療效好、住院時間短等特點,受到許多患者和醫生的青睞。膝關節的退行性變和關節滑膜、軟骨、半月板、韌帶的損傷,用關節鏡可以迅速有效地緩解疼痛,明顯改善膝關節功能,但術前、術后的護理工作和康復練習也是非常重要的,并直接影響手術的效果。我科自2005年11月~2006年11月,共實施膝關節鏡手術130例(41個膝關節),均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
1臨床資料
130例中,男88例,女42例;年齡15~68歲,平均37.2歲;膝關節半月板損傷45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30例,十字韌帶損傷25例,膝關節感染30例。130例進行膝關節鏡手術治療,術前平均住院2.5天,術后平均住院時間為10天。
2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