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許權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0 20:35: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特許權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BOT特許權經營模式會計處理初探

摘要:我國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是改善環境質量、提高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政府對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進行規劃時,往往會遇到資金和運營效率兩大問題,嚴重影響規劃實施。因此,目前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運營方面,政府廣泛運用市場化的BOT特許權經營模式進行融資,以緩解財政支出壓力。當前該模式主要集中應用于污水處理、高速路、垃圾焚燒等行業。近年來,財政部出臺了相關會計準則、解釋及應用指南,對BOT特許權項目會計處理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規范,但在實際工作中仍存在諸多會計處理難點和問題。基于此,本文對污水處理BOT特許權項目在會計核算中存在的難點問題進行探討分析,并提出相應建議,以為同類企業提升會計核算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BOT特許權;會計核算;污水處理

現如今,我國政府在污水處理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運營上廣泛運用BOT特許權經營模式,也就是企業采用建設、經營、移交方式(BOT)參與公共基礎設施特許權經營模式(簡稱“BOT項目”)。但是污水處理BOT項目具有較長的特許權期限與復雜的法律關系,且沒有出臺具體的相關規定,導致難以確認與計量資產、負債等。當前項目投資、管理人員以及政府部門關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真實披露項目財務狀況、增強會計核算的規范性。雖然財政部對BOT項目的會計處理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規范,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仍然會遇到更為復雜的問題,導致會計處理不夠規范以及會計報表信息公允性不足等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

一、污水處理BOT項目概述

BOT通常翻譯為"建設-經營-轉讓",是指政府與非政府企業簽訂特許權協議并賦予其一定期限的經營權,企業在此期限內可以自行籌集資金建設基礎設施,經營相關項目獲取收益,期滿時將基礎設施完全移交給政府。BOT項目的實質是利用特許權進行融資,政府作為授予權利的一方在特許權期內對基礎設施的使用進行控制,并在期滿后項目資產完全歸其所有,使得企業只對項目資產的管理與運營負責,無法控制或者擁有項目資產。我國財政部在2008年出臺了《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2號》(以下簡稱“解釋2號”),明確規定了BOT項目的適用條件與會計核算。與之相適應的污水處理BOT項目同樣需要滿足下列三個條件:第一,政府、政府關部門以及政府授權進行招標的企業作為特許權授予方;第二,根據正常流程獲得特許經營權的企業作為協議投資方,其按照規定建設和運營項目公司,項目公司不僅需要取得建造有關基礎設施的權利還要在建造完成后提供運營服務;第三,協議中約定好建造基礎設施的工期、收費標準、質量標準等,明確協議投資方移交基礎設施的狀態以及性能等。

二、污水處理BOT項目會計核算的難點

查看全文

特許權市場化配置論文

[論文關鍵詞]特許權市場化配置

[論文摘要]特許權配置領域市場化實施方式的引入導致了監督管理難度加大、審批經濟死灰復燃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通過進一步完善特許權市場化立法等途徑來加以解決。

《行政許可法》規定行政許可機關在實施本法第十二條第二項所列特許行政許可事項時,應當通過招標、拍賣等公平競爭的方式作出決定。這是我國《行政許可法》就特許權市場化配置模式所作出的規定。應該說,這是《行政許可法》對于特許權配置方式所進行的一項重大制度改革。對于特許權配置領域市場化方式的全面引入這個問題,學者們普遍認為特許權配置的全面市場化必將使得特許權能夠得到公開、公平、公正、高效的配置。而只有極少數學者對這一重大制度創新,表示出了謹慎的認同。例如,周漢華教授針對特許權全面市場化方式配置指出就目前而言,還沒有一個國家將市場化方式適用于所有的特許權配置的領域。市場化方式只是特許權配置的方式之一,對于許多特許事項,仍然需要保留行政機關的政策選擇能力,監管機構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不可能將所有市場失靈的事項全部交由市場化方式決定。行政許可法要求所有特許都要進行市場化方式配置,以及在特許權只能通過市場化一種方式進行配置,顯然在范圍與配置方式的處理都過于簡單。再例如,肖澤晟教授指出僅依據金錢多寡作為標準來實施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許可的正當性是令人懷疑的。本文擬就我國特許權市場化配置過程中存在問題作如下探討:

一、加劇了監督管理難度,導致了行政的失靈

由于市場化方式只能解決特許準入環節上的問題,但是卻并不能夠有效解決準入以后的消費者福利最大化與服務質量等問題。實踐中,這種方式的運用還可能會加大特許后的日常監督管理的難度。例如,在我國,由于許多地方的國有土地所有權出讓招標、拍賣等方式的采用導致了地價的上漲,以及隨之而來的房價攀升問題。2004年3月至2005年4月,長江干流沿江有關水行政主管部門對一些采砂經營權進行了公開拍賣、招標,最終許多采區經營權買受價存在嚴重的價格虛高問題。高額的市場準入成本導致行政許可持有人難以或不可能在現有法律框架內獲取利潤。許多行政許可持有人為求得利益的回報,往往在獲得行政許可后違法實施行政許可。市場化方式的運用在給政府帶來經濟收益的同時,也加大了了特許后的監督管理難度。

二、監督者與權利代表者雙重角色困頓導致審批經濟的死灰復燃

查看全文

特許權市場化配置分析論文

一、加劇了監督管理難度,導致了行政的失靈

由于市場化方式只能解決特許準入環節上的問題,但是卻并不能夠有效解決準入以后的消費者福利最大化與服務質量等問題。實踐中,這種方式的運用還可能會加大特許后的日常監督管理的難度。例如,在我國,由于許多地方的國有土地所有權出讓招標、拍賣等方式的采用導致了地價的上漲,以及隨之而來的房價攀升問題。2004年3月至2005年4月,長江干流沿江有關水行政主管部門對一些采砂經營權進行了公開拍賣、招標,最終許多采區經營權買受價存在嚴重的價格虛高問題。高額的市場準入成本導致行政許可持有人難以或不可能在現有法律框架內獲取利潤。許多行政許可持有人為求得利益的回報,往往在獲得行政許可后違法實施行政許可。市場化方式的運用在給政府帶來經濟收益的同時,也加大了了特許后的監督管理難度。

二、監督者與權利代表者雙重角色困頓導致審批經濟的死灰復燃

在特許法律關系中,特許機關具有雙重身份;一是監督者。基于監督者的身份,特許機關與相對人形成了行政法律關系。在這一法律關系中,特許機關與相對人的法律地位是不對等的。二是權利代表者。在特許法律關系中,特許機關同時也是公共資源權利代表者。特許機關作為權利代表者通過特許方式實現公共資源的讓渡,特許相對人通過支付一定的對價取得這些公共資源所有權或者使用權。顯然,這是平等民事法律關系。因此,特許法律關系是民事法律關系和行政法律關系的競合。

作為監督管理者,其根本價值是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這種利益更多的是一種讓民眾直接受惠的無形社會利益。而特許機關作為公共資源權利代表者,其追求的是資源收益的最大化。這種收益是一種純粹的有形的客觀物質經濟利益,而社會一般公眾要想從公共資源中受惠,則往往還需要借助于其他一些間接措施或者手段。

由于公共資源市場化配置使得各級政府能夠獲得較高的財政收入。因此,實踐中,特許機關更看中市場化程序的運用,實踐中招標、拍賣等市場化配置方式的濫用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在巨大的利益刺激下,特許機關常常是違背立法本意,任意擴大特許權市場化配置的適用范圍,導致特許權市場化方式的濫用。而如果過于強調特許事項的單一市場化配置方式,很容易導致特許機關借特許之名,行管理收費之實,將政府的決策職責變成為一般等價物進行市場交易,使得審批經濟的死灰復燃。

查看全文

企業間技術授權概念

摘要:在市場經濟中,技術水平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對于自主研發能力有限的企業來說,技術引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技術授權是技術引進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技術創新市場化、商業化的重要渠道,尤其對那些不從事產品生產如大學及科研機構,技術授權是其收回研發成本和賺取部分利潤的一個重要手段。文章從技術擁有企業是生產性企業和非生產性企業兩個方面,按照文獻的發展脈絡與邏輯關系對技術授權合同的選擇、技術授權對象的選擇以及技術授權的社會福利效應進行了概括和總結,并分析了最近技術授權研究的最新發展趨勢。

關鍵詞:技術授權;非生產性企業;生產性企業

一、非生產性企業的技術授權

在很多國家,一些高素質的研究人員分布在大學和科研機構,大學和科研機構成為生產知識的地方,成為知識創新的主體,這些單位很少從事相關產品的生產,必須通過技術授權來完成技術的產業化過程,如Thursby&Thursby(2002)具體的分析了大學專利商業化的過程。在現實中,一些不從事生產活動的科研機構或大學通過技術授權方式轉讓其技術也時有發生,這也引發經濟學家思考這些問題:對于這些非生產性企業而言,選擇什么樣的技術授權方式其利潤最大?不同的授權方式對社會有什么不同的影響?對于這些問題分析,不同的產業組織專家回答不盡相同,即便結論相同,原因也不同。

Shapiro(1985)主要討論參與研發企業數目不同時,技術授權對研發激勵的影響。分析指出,當只有一個企業進行研發時,技術授權提高企業研發激勵,且此時的研發激勵高于社會最優水平;當有多個企業進行研發競爭時,技術授權對研發的影響不確定。同時,他還指出特許權收費便利了串謀,企業通過控制單位產出費來控制企業產出從而達到串謀的作用,而且雙重收費以及交叉授權更能達到完全的串謀作用。

在實際生產中,由于技術擁有者難于監督技術接受企業的產出以及技術接受企業獲得技術后可能會模仿生產等原因,導致特許權收費合同的實施不可行。因此,Katz&Shapiro(1985)只分析了固定收費合同條件下的技術授權。他們主要討論的是,當研發者拍賣技術專利后,獲得專利技術的生產企業向其競爭對手轉讓技術是否對研發者研發激勵的影響。研究表明:技術創新程度較低時,技術授權可能發生;技術創新為劇烈創新時,技術授權不會發生,若允許采取雙重收費的技術授權合同,則技術授權一定發生。技術授權對研發者的研發激勵影響取決于技術授權方和技術接收方的利益分配,若技術接收方獲利更多,則技術授權降低研發者的研發激勵。

查看全文

融資模式的法律制度探索

本文作者:李娜孫佳駿工作單位:齊齊哈爾大學哲學與法學學院

一、BOT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BOT這一名稱是對Build-Own-Transfer(建設—擁有—轉讓)和Build-Operate-Transfer(建設—經營—轉讓)形式的簡稱。BOT一般的定義是:政府通過契約授予私人投資者一定期限的特許經營權,許可其融資建設和經營特定公用基礎設施,并準許其通過向用戶收取費用或出售產品以清償貸款、回收投資并獲得利潤;特許權期限屆滿時,該基礎設施將無償移交給政府[1]143。BOT的概念是由土耳其總理厄扎爾于1984年正式提出的,并首先應用于該國的公共設施的私有化項目[2]6。

(一)BOT投資方式具有的特征從上述一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BOT投融資方式具有以下特征:1.主體的特殊性。BOT投資方式的主體一方為政府,另一方為企業。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是通過特許協議來確定的。2.客體的特殊性。BOT所涉及的標的一般為大型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基礎設施項目規模大,投融資風險高,收入來源穩定,建設周期漫長,且通常為東道國政府壟斷經營,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3.權利與義務的復雜性。BOT項目涉及一系列復雜的合同安排,如特許協議、貸款協議、建設合同、經營管理合同等,參加者也涉及政府、項目公司、投資者、金融機構、保險公司、供應商、設計者等。4.財產權利的特殊性。加工承攬合同的加工承攬方對加工承攬的材料只有使用權,BOT投資方式中的項目公司對項目財產擁有所有權。5.投資者回報方式的特殊性。合同通常的對價是金錢、實物或勞務,BOT特許協議中政府支付的對價是項目財產的收益。6.風險責任的特殊性。除政治風險或其他約定的風險外,通常東道國政府不承擔風險,經營風險由項目公司承擔,其他投資的風險一般由合同當事人共同承擔。

(二)BOT作為項目融資的特殊性BOT是一種特殊的項目融資,其特殊性表現在:1.項目融資有無追索權和有限追索權兩種方式,BOT通常為無追索權的融資方式;2.項目融資的資金來源可以全部來自貸款,而BOT的資金通常由股權投資和債權融資兩部分組成。

二、BOT投資方式的合同當事人

查看全文

奧運營銷關于品牌營銷思考論文

摘要:現代奧運會營銷的成功得力于對奧林匹克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市場化運作,其中完整的知識產權體系的建立和日趨完備的法律保護,為國際奧委會和各組辦國以特許經營的形式運用奧林匹克知識產權,提高現代奧運會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促進特許經營在我國的健康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奧運會營銷;知識產權保護;特許經營

奧運會營銷是指國際奧委會等奧林匹克組織在確保奧林匹克大家庭獨立的同時,為了獲得用于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各種資金,利用奧運會及奧林匹克品牌所進行的各種商業營銷活動。從其具體實施過程看,其核心是通過對奧林匹克知識產權的特許轉讓使用實現奧運會的市場化運作,屬于廣義的特許經營。特許經營(Franchise)本意為“特別的權利”,其本質是特許權的持有人通過契約,將其所持有的商標、商號、成熟的經營模式等無形資產作為經營資源授予被特許人使用,被特許人按照契約規定在統一經營體系下從事經營活動,并向特許人支付經營費用。由于這一經營模式以規模化、低成本、智慧型的商業擴張方式,能夠充分調動一切有利資本并實現最優化組合,而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被譽為21世紀最有發展前途的商業模式。目前,在我國零售業、餐飲業、美容業等行業中,特許經營業務的滲透率已達到80%,對解決就業、推動行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我國特許經營中也普遍存在著如惡意侵權、打擦邊球、域名侵權等諸多問題影響了特許經營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因此,分析奧運會營銷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和特許權的成功應用,對于促進我國特許經營的健康發展無疑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確立奧運會營銷中完整的知識產權體系

奧運會營銷方案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特許贊助商計劃、北京廣播權、特許授權和門票收入,其中,知識產權的授權使用是現代奧運營銷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上四個方面都包含了將奧林匹克知識產權特許個別或部分企業有償使用,特許權的核心是與奧林匹克知識產權相關的諸多權利的集合,實際上也是廣泛意義上的特許經營在奧運會營銷中的應用。因此,奧運會營銷中首先需要特許人——國際奧委會和舉辦國奧委會確立一整套完整的、可以依法保護的奧林匹克知識產權體系,這是奧運會營銷中的重中之重。

國際奧委會對保護奧林匹克知識產權的核心——奧林匹克標志提出的基本要求包括:在有關國家(地區)乃至全球范圍內進行登記、注冊;按規定由有權機構使用或授權使用;不論出于何種目的,未經許可均不得使用;保護合法使用者通過奧林匹克標志獲取商業收益,杜絕違規使用;對違規使用者追究法律責任,包括索取賠償。當奧林匹克知識產權日漸顯現出巨大市場價值后,國際奧委會對其保護也更加重視,對其成員尤其是奧運會主辦城市所在國家也提出了特殊要求,對奧林匹克知識產權內涵的界定進行了充分擴展。

查看全文

品牌戰略經濟研討

一、引言

特許經營是通過簽訂合同,特許人將有權授予他人使用的商標、商號、經營模式等經營資源,授予被特許人使用;被特許人按照合同約定在統一經營體系下從事經營活動,并向特許人支付特許經營費。特許經營作為一種獨特的商品流通模式,在創立之初便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并以其巨大的優勢和生命力推動了整個商品流通領域的發展和現代化進程,促進了整體經濟的發展,被譽為商業界的一次革命性創新。然而,特許經營在現實運行中出現了許多的問題,例如,特許商收取高額特許權使用費①,但并未提供相應的服務,并且特許方品牌建設措施不合理,造成品牌信用下降;加盟商行為不端,產品以次充好,加盟商之間進行不正當競爭,破壞了特許品牌形象等。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特許經營商業模式的品牌策略不合理,沒有明確品牌建設責任,沒有采用正確品牌建設策略,品牌建設費用設計不合理。因此,研究特許經營商業模式品牌建設策略,提出最優模式,對于特許經營健康發展,提高特許品牌信用度②具有重要意義。

二、文獻綜述

特許經營商業模式已經被國內外學者廣泛關注,他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特許經營中委托合約關系的研究

Lafontaine等分析了雙邊激勵下的特許合約后認為:假如特許商比加盟商更規避風險,最佳的特許權使用費是隨風險的增加而增加的,若特許商是風險中性的,則模型得出的結論是一個自營公司而非特許組織[1]。趙霞通過建立不對稱信息雙邊激勵模型揭示了若特許商和加盟商雙方的服務水平(廣告促銷)同時對市場需求產生影響,通過特許權使用費率的設置可以有效地起到激勵雙方提供服務動機的作用,特許權使用費的設定體現了特許關系雙方之間的收益分配[2]。

查看全文

企業之間技術授權概念

摘要:在市場經濟中,技術水平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對于自主研發能力有限的企業來說,技術引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技術授權是技術引進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技術創新市場化、商業化的重要渠道,尤其對那些不從事產品生產如大學及科研機構,技術授權是其收回研發成本和賺取部分利潤的一個重要手段。文章從技術擁有企業是生產性企業和非生產性企業兩個方面,按照文獻的發展脈絡與邏輯關系對技術授權合同的選擇、技術授權對象的選擇以及技術授權的社會福利效應進行了概括和總結,并分析了最近技術授權研究的最新發展趨勢。

關鍵詞:技術授權;非生產性企業;生產性企業

一、非生產性企業的技術授權

在很多國家,一些高素質的研究人員分布在大學和科研機構,大學和科研機構成為生產知識的地方,成為知識創新的主體,這些單位很少從事相關產品的生產,必須通過技術授權來完成技術的產業化過程,如Thursby&Thursby(2002)具體的分析了大學專利商業化的過程。在現實中,一些不從事生產活動的科研機構或大學通過技術授權方式轉讓其技術也時有發生,這也引發經濟學家思考這些問題:對于這些非生產性企業而言,選擇什么樣的技術授權方式其利潤最大?不同的授權方式對社會有什么不同的影響?對于這些問題分析,不同的產業組織專家回答不盡相同,即便結論相同,原因也不同。

Shapiro(1985)主要討論參與研發企業數目不同時,技術授權對研發激勵的影響。分析指出,當只有一個企業進行研發時,技術授權提高企業研發激勵,且此時的研發激勵高于社會最優水平;當有多個企業進行研發競爭時,技術授權對研發的影響不確定。同時,他還指出特許權收費便利了串謀,企業通過控制單位產出費來控制企業產出從而達到串謀的作用,而且雙重收費以及交叉授權更能達到完全的串謀作用。

在實際生產中,由于技術擁有者難于監督技術接受企業的產出以及技術接受企業獲得技術后可能會模仿生產等原因,導致特許權收費合同的實施不可行。因此,Katz&Shapiro(1985)只分析了固定收費合同條件下的技術授權。他們主要討論的是,當研發者拍賣技術專利后,獲得專利技術的生產企業向其競爭對手轉讓技術是否對研發者研發激勵的影響。研究表明:技術創新程度較低時,技術授權可能發生;技術創新為劇烈創新時,技術授權不會發生,若允許采取雙重收費的技術授權合同,則技術授權一定發生。技術授權對研發者的研發激勵影響取決于技術授權方和技術接收方的利益分配,若技術接收方獲利更多,則技術授權降低研發者的研發激勵。

查看全文

奧運營銷的知識產權保護思考論文

摘要:現代奧運會營銷的成功得力于對奧林匹克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市場化運作,其中完整的知識產權體系的建立和日趨完備的法律保護,為國際奧委會和各組辦國以特許經營的形式運用奧林匹克知識產權,提高現代奧運會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促進特許經營在我國的健康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奧運會營銷;知識產權保護;特許經營

奧運會營銷是指國際奧委會等奧林匹克組織在確保奧林匹克大家庭獨立的同時,為了獲得用于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各種資金,利用奧運會及奧林匹克品牌所進行的各種商業營銷活動。從其具體實施過程看,其核心是通過對奧林匹克知識產權的特許轉讓使用實現奧運會的市場化運作,屬于廣義的特許經營。特許經營(Franchise)本意為“特別的權利”,其本質是特許權的持有人通過契約,將其所持有的商標、商號、成熟的經營模式等無形資產作為經營資源授予被特許人使用,被特許人按照契約規定在統一經營體系下從事經營活動,并向特許人支付經營費用。由于這一經營模式以規模化、低成本、智慧型的商業擴張方式,能夠充分調動一切有利資本并實現最優化組合,而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被譽為21世紀最有發展前途的商業模式。目前,在我國零售業、餐飲業、美容業等行業中,特許經營業務的滲透率已達到80%,對解決就業、推動行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我國特許經營中也普遍存在著如惡意侵權、打擦邊球、域名侵權等諸多問題影響了特許經營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因此,分析奧運會營銷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和特許權的成功應用,對于促進我國特許經營的健康發展無疑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確立奧運會營銷中完整的知識產權體系

奧運會營銷方案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特許贊助商計劃、電視廣播權、特許授權和門票收入,其中,知識產權的授權使用是現代奧運營銷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上四個方面都包含了將奧林匹克知識產權特許個別或部分企業有償使用,特許權的核心是與奧林匹克知識產權相關的諸多權利的集合,實際上也是廣泛意義上的特許經營在奧運會營銷中的應用。因此,奧運會營銷中首先需要特許人——國際奧委會和舉辦國奧委會確立一整套完整的、可以依法保護的奧林匹克知識產權體系,這是奧運會營銷中的重中之重。

國際奧委會對保護奧林匹克知識產權的核心——奧林匹克標志提出的基本要求包括:在有關國家(地區)乃至全球范圍內進行登記、注冊;按規定由有權機構使用或授權使用;不論出于何種目的,未經許可均不得使用;保護合法使用者通過奧林匹克標志獲取商業收益,杜絕違規使用;對違規使用者追究法律責任,包括索取賠償。當奧林匹克知識產權日漸顯現出巨大市場價值后,國際奧委會對其保護也更加重視,對其成員尤其是奧運會主辦城市所在國家也提出了特殊要求,對奧林匹克知識產權內涵的界定進行了充分擴展。

查看全文

特許經營競爭模式分析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特許經營的概念及其含義;特許經營中的主要限制競爭行為;對特許經營中限制競爭行為的法律規制的立法建議等進行講述,包括了特許經營的核心是對特許人無形財產的特許推廣、特許經營雙方當事人是獨立的法律主體、特許經營是一種以特許權的授予為基礎的合同關系、指定購買與搭售、聯合定價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特許經營限制競爭法律規制適用除外

論文摘要:特許經營作為一種新型的、特殊的營銷方式,其核心問題就是對無形財產的特許推廣。因受許人的受許業務受特許人的支配和控制,極易引發指定購買、搭售、聯合定價、獨占經營、限制轉售價格等一些限制競爭行為。為規制這些限制競爭行為,我國應借鑒歐盟立法模式,在反壟斷法中規定規制的重點,嚴格規定其“適用除外”的條件。

特許經營企業在其運作過程中,必然會產生諸種法律關系,導致多重法律后果,其中私法領域的問題,如主體之間的合同糾紛、知識產權糾紛等,可在現有法律框架內得到解決;但從經濟法的角度考察,特許經營還關乎整個市場的競爭秩序與競爭自由,與前者相比,這些競爭法方面的問題更具有全面性與基礎性,然而,遺憾的是這一問題并未引起立法與司法的高度重視,其某些限制競爭的行為得不到有效規制。

一、特許經營的概念及其含義

對特許經營概念的表述盡管各國存有差異,但其主旨基本相同,如:在美國,最早的特許經營法——美國加利福尼亞州1970年《特許權投資法》表述為:“特許經營是兩個主體之間默示或明示的、口頭或書面的合同或協議,根據這一合同或協議,被授權人的經營按照與授權人的商標、服務標記、商號、店牌字型、廣告或表明授權人或其分支機構的其他商業符號的實質性聯系的計劃或機制從事經營。被授權人須直接或間接地向授權人交付特許權使用費。”它強調特許經營是以特許權的授予為基礎的合同關系。在日本,社團法人特許連鎖協會將特許經營表述為“企業(特許人)與其他企業(受許人)之間締結合同,使用自己的商標、服務標記、商號及其它成為營業象征的標識,將在統一品牌下進行商品銷售或其它經營的權利給予對方;另一方面,作為報償,被特許人支付一定的報酬并投入必要的資金,在特許人的指導及援助下進行營業”,強調受許人取得特許權須向特許人支付相應的對價,且其經營要受特許人業務上的支配和控制,兩者之間形成持續關系。《關于EC羅馬條約總括適用除外規則》(CommissionRegulation4087/88)稱“所謂特許經營,是商標、商號、店名、有益的商業模式、設計、著作權、經營訣竅或者有關專利的工業所有權或者是知識產權的組合,它意味著向最終消費者銷售商品或為了提供服務而進行開發。”這一表述著重強調了特許經營的核心是特許人對其知識產權組合的應用推廣。在我國,485號國務院令公布的《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中規定,“商業特許經營是指擁有注冊商標、企業標志、專利、專有技術等經營資源的企業,以合同形式將其擁有的經營資源許可其他經營者使用。被特許人按照合同約定在統一的經營模式下開展經營,并向特許人支付特許經營費用的經營活動。”突出了特許經營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