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0 11:22:5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唐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唐詩研究論文
唐詩的高產與盛傳是與唐代的社會背景時代風尚有關。唐朝的鼎盛給一大批追求仕途的文人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濟濟仕途使那些文人墨客窮經皓首一個個把那些長長短短的格律詩打造得珠圓玉潤燦爛輝煌。唐時的天空是詩的天空,詩人是最耀眼的星星,人們仰望星空無不為燦爛星空感到驚異。當我們遙望唐時的星空我們還驚異的發現,星空不僅燦爛而且出現了諸多的星座,赫然排列,灼灼奪目。
即使是今人我們還是把李白杜甫看成是唐代的最耀樣眼的雙子座,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老李老杜真好象是難兄難弟,在官場混得不如意,一個是徹底絕望,高唱著天生我才必有用,從此退出江湖,一個是且戰且走,一把濞涕一把淚卻又常懷千歲憂,吟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仕俱歡顏千古絕唱。作為詩壇比肩的兄弟,一個豪放曠達,藐視權貴,把詩的激情點燃,寫出了自屈子以來最浪漫最燦爛的華章,一個執著內斂,樸實本色,用自己的行動書寫生命的篇章。李白的詩屬于長空明月高山流水,屬于風的呼嘯和心的召喚,杜甫的詩則屬于大地屬于莊稼屬于人民。有人說李白出世,屬道,骨子里透出道風仙骨,為人狂放不羈,心地坦蕩無拘無束,行文猶如天馬行空,白發三千丈愁怨似個長。而杜甫入世,是儒,是儒中的大儒,為官,則能恪盡職守,造福一方百姓,為民,則能布衣粗食,體恤民間疾苦,杜甫用詩的形式記錄了唐代的民間歷史,《三吏》《三別》以及悲壯的《兵車行》,莫不活畫了一幅幅戚戚慘慘戚戚的民間畫卷。杜甫的詩是可以入史的,是詩中的歷史,是歷史中最耀眼的部分。如果說李白把詩的浪漫情懷發揮到了極致,那么杜甫則把詩的現實關懷推到了平常百姓之中,在唐時的燦爛星空中李杜這兩顆雙子星座,一儒一道,交相輝映,體現了中國文化最本質的東西。
其實唐詩中還有異類的東西,也是燦爛奪目的。王維就是唐詩中的異類,也是中華文化中的異類。王維屬禪,禪是佛道的結晶,是佛的中國化,王維的詩是入了禪境的。王維的詩空亮明靜,表面淡然,而內含機趣和意味,粗看淡茶一杯,細品卻意蘊豐厚綿長,真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王維的詩把屬于心靈的那份情趣融化到自然中,并通過清新的自然表現出來,因此,讀王維的詩就有一種置身鳥鳴山更幽的境地之感,可以一洗俗世的浮塵,使躁動的心靈得到休憩。王維的詩是人的心靈棲息之地。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之所,人要詩意的棲居,那么王維的詩就可以作為人的心靈的寓所,安妥我們日益躁動的靈魂。
王維以其獨特的詩意的書寫,無可爭比的成為唐詩的又一高峰,成為唐時燦爛星空的又一顆耀眼的巨星,與李白杜甫一道構成三足鼎立的巨星系。這樣作為唐代藝術高峰的唐詩,就有了包蘊中國文化特質的三位詩壇巨星,這樣當我們仰望燦爛的星空,我們總是為那耀眼的詩壇巨星驚嘆不已,為燦爛的唐代詩文化驚嘆不已。當然好花需要綠葉扶,如果沒有初唐四杰沒有邊關詩人沒有那些宮廳沒有那些知名的和不知名的詩人詩作,李白杜甫王維也就沒有這么輝煌這么耀眼了。
唐詩音樂文學特點
唐代是我國歷史上詩歌發展最為繁盛的一個時期。唐代的詩人輩出,才華出眾,唐詩的興盛,不僅對當時的文化和藝術有著很大的影響,而唐詩在我國現代藝術歌曲的音樂表達中,也是一個重要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唐詩的文學性和音樂性,被作曲家用音樂來進行演繹,更好地展現出唐詩的意境和韻味。
一、唐詩的文學性
(一)詩歌的語言之美
唐詩的文學性是毋庸置疑的,唐詩不僅是我國古代文學的重要遺產,而且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重要文化。在語言上,唐詩的歌詞代表著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和觀念,其語言或輕快或深沉,都代表著我國古代人們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情感。而在語言上,唐詩的詞也是比較新穎獨特,別具一格的。李白的“天子呼來不上船”,看似通俗簡單的語言,卻洋溢著李白這位大詩人的張狂和自信。
我國古代詩歌的語言美,還表現在語言的凝練上。我國唐代的詩歌在語言的表現上是極為凝練的,詩人們為了追求語言的精確和簡練,也是苦苦思索,不斷地探索和追求才達到的。為達到字字珠璣的境界,古代的詩人嘔心瀝血。杜甫的“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賈島的“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等都是古人煉字的明證。唐代的如柳宗元的作品《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詩人以寥寥的20字,描繪出了一個幽靜的環境。在“千山”“萬徑”的寥廓空曠之中畫一“蓑笠翁”,在“絕”“滅”的死寂冰冷之中著一“釣”字,使全詩境中有人,靜中有動。
這種通過語言的簡潔卻達到詩意的豐富內涵的詩歌,在唐詩中比比皆是。
小議唐詩和音樂文化的本源
摘要:中國古代的詩歌往往是與音樂舞蹈共生的。在唐朝,各個文化藝術領域都達到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最高峰,詩歌和音樂更是水乳交融。音樂與詩歌有很多共通之處,它們都是以抒情見長,都十分講究節奏,韻律,音調。唐代詩歌本身具有格律化、音樂性、具有韻律的美。在唐代,音樂入詩,是個熱門。音樂藝術,可謂唐詩的“永恒主題”。歌詩傳唱的盛行不僅為唐詩的傳播,發展,繼承做出了貢獻,更使唐詩和音樂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從唐詩與音樂文化的淵源的角度來研究,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視角,這會使我們對唐詩與音樂之間的認識變得更加全面、清晰。
關鍵詞:音樂文化;唐詩入樂;樂唱唐詩
Tangpoetryandmusiccultureorigin
StudentmajoringinPublicAdministrationZHANGJing
Abstract:TheverseoftheChineseancienttimesusuallydancesthesymbiosiswithmusic.Atthetangdynasty,eachculturalartrealmsallcometoatheChineseancienttimeshistoricalmosthighpeak,verseandmusicsarealsoamilkofwatertohandovertomelt.Musicandversescontainalotofcommonplaces,theyareallwiththesentimenttoisgoodat,allpayingattentiontotherhythm,metrevery,tone.TangDynastyversehasthestandardtoturn,musicality,havethemetrebeautiful.AttheTangDynasty,musicgoesintothepoem,isapopular.Musicart,itmaybesaid"eternaltopic"ofTang''''spoem.ThesongpoemspreadstosingwidelyacceptedtonotonlyspreadforTang''''spoem,develop,inherittodotocontribute,butalsomakepoemofTangandmusicscombinedtogetherclosely.StudyfromangleoforiginofTang''''spoemandmusicculture,isaveryandimportantangleofview,thiswouldmakewetoTang''''spoemandmusicoftheunderstandingofbecomemoreoverallandclear.
Keyword:Musicculture;Tang''''spoemgoesintothejoy;ThejoysingsTang''''spoem
剖析唐詩宋詞之賞
摘要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歌詞創作同樣也是一種文學創作,屬于詩歌的范疇,而且作為同一種語言文化,那么,它的起源也必定與古代詩歌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系。大多數的學生不愛詩詞愛聽歌,如果能將這兩者結合起來,讓學生以一種聽歌的心態去賞詩詞,那或許是別有一番韻味。
關鍵詞唐詩宋詞;語言文化;兩者結合;別有韻味
在高二下學期,我們語文組安排了唐詩宋詞這門選修課。我竭盡全力去備課,想盡可能講得生動些,畢竟上下懸殊上千年的時間,人的思想觀念及審美觀也有了很大的轉變,更何況我們面對的是新新人類,想讓他們很容易的接受這些看似枯燥乏味的文化,著實難以入手。我邊思索邊聽著音樂,驀然間,靈感涌起,何不用賞歌的心態去賞詞呢?更何況古時的詩詞就可以當歌來唱,可怎樣才能將流行歌曲與唐詩宋詞巧妙地聯系到一起呢?
其實,流行音樂已經成為我們現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不論你喜歡或是不喜歡,它都正在主動或被動地充斥、滲透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也不管你接受或者不接受。流行歌曲其實已經是一種文化,盡管更廣泛地稱之為通俗文化,它來自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這一點上,它和文學作品是相輔相承,異曲同工的,更何況它包含著一個詞的創作的問題,這就不可避免地與文學扯上了關系。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歌詞創作同樣也是一種文學創作,屬于詩歌的范疇,而且作為同一種語言文化,那么,它的起源也必定與古代詩歌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系。大多數的學生不愛詩詞愛聽歌,如果能將這兩者結合起來,讓學生以一種聽歌的心態去賞詩詞,那或許是別有一番韻味!
于是我大膽創新,打破詩詞的時代局限,把詩詞分為三大類:
第一,“全盤吸收”式的。在學習詩詞時不管是書本上的,還是課外的,只要把詩詞譜成曲子了,就和學生共同欣賞。唐詩宋詞大都非常講究,在遣詞造句,行文起勢,敘事抒情上,自有一定規格,往往是字字珠磯,千古傳頌。古詩詞非常講究韻律,大多音樂感極強,而從另一個角度上,結合到中國人的情感表達方式,往往是含蓄婉轉,迂回曲折,動人不止,這些恰似當今諸多流行歌曲創作人所孜孜以求的一種境界。因此,許多音樂創作人,大膽地全盤吸收,直接挑選經典的唐詩宋詞,譜上曲,換一種角度來詮釋千古佳句。這里具代表性的作品有《春江花月夜》,李商隱的《無題》,李煜的《烏夜啼》、《相見歡》、《虞美人》,蘇軾的《水調歌頭》、范仲淹的《蘇幕遮》,李清照的《月滿西樓》等。這些詩詞譜成歌曲,全是直接拿來,毫不改動,這樣更便于學生欣賞。在上這樣的課時,我總是先播放歌曲,引導學生入境,順便熟悉歌詞,其實在熟悉歌詞的同時,也就熟悉了詞的內容,可謂一舉兩得。其中有些歌曲是我喜歡的,我就大膽地唱給學生聽,或者讓學生去唱,再讓其他學生談感受。這樣就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在歌聲中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容易理解,讓原本枯燥乏味的課堂就此活躍起來。在那一段時間里,我時常在課間聽到學生在唱詩詞,這真是非常難得,恰好說明了經典詩詞與音樂的融合性。所以,對唐詩宋詞恰到好處地使用“全盤吸收”來表達某種情感,往往同樣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現代唐詩學范式論文
論文關鍵詞:詩史互證流變辯正
論文摘要:“詩史互證”作為唐詩學研究范式,通常認為確立于現代史學大師陳寅恪。但它的觀念性的雛形在明代就已經出現,王守仁倡言“五經皆史”。其作為唐詩學操作方法的出現則更是早在宋代就已經出現,《容齋隨筆》有大量的例證。它作為現代詩學范式確立之后,遭到直接質疑甚至批評。
美國學者托馬斯·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認為,科學史上每當發生革命性的變化時,總會出現新的范式(Paradigm),范式的作用就在于為研究者們提供一種“理論上和方法上的信念”。每當學術遷演發展到關鍵時刻,歷史總會推出某些代表人物來建立范式。建立范式的學者必須具備二大特征:其一,在具體研究以空前的成就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一種方法論上的指導和示范;其二,規定了一門科學的研究范疇,并在該領域內“毫無限制地為一批重新起來的科學工作者留下各種有待解決的問題”。“范式”是知識類型發展與轉換的最重要關鍵。范式的定型必須有著觀念層面的思維定勢和方法層面的操作習慣,也就說范式是形而上的觀念和形而下的方法和諧關系的結果。學術范式則是一種學術研究方法成熟和學術風尚形成的標志。唐詩學范式,則是唐詩學觀念和唐詩解讀方法的和諧一致的結果。唐詩學的研究自古以來就有不同范式,如自先秦“知人論世”發端、并逐漸積淀而成的傳統悠久的“詩史互證”的詩學范式,宋人首開風氣的評點詩學形態等等。現代唐詩學融合了現代的新方法、新思維,對古典唐詩學研究范式進行了光大發揚,陳寅恪、聞一多、錢鍾書等三位大家就是其中的典范。而現代學術史上最為人矚目的當屬陳寅恪的“詩史互證”的唐詩研究范式。但我們搜檢中國文史,卻發現“詩史互證”的詩學范式,其作為詩學研究的操作方法在南宋就已經出現而且成熟,《容齋隨筆》中就存在大量“詩史互證”的解詩實例。而觀念性的萌芽則在明代大儒王守仁倡言“五經皆史”時就已經出現。作為現代詩學范式的“詩史互證”,在它最為人群趨樂從的時候,遭到了權威性的質疑。其中的來龍去脈,是非得失有必要進行梳理。
一、“詩史互證”的流變與確立
以詩證史、詩史互證作為一種治學方法由來已久,至近代大行于世。通過詩文來考稽歷史,乃是中國史學的常例。王守仁倡言“五經皆史”,章學誠《文史通義》亦倡言“六經皆史”,視文如史。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一更有詳論:
天地間無非史而已。三皇之世,若泯若沒。五帝之世,若存若亡。噫!史其可以已耶?《六經》,史之言理者也。日編年,日本紀,日志,日表,日書,日世家,日列傳,史之正文也。日敘,日記,日碑,日碣,日銘,日述,史之變文也。日訓,日誥,日命,日冊,日詔,日令,日教,日割,日上書,日封事,日疏,日表,日啟,日箋,日彈事,日奏記,日檄,日露布,日移,日駁,日喻,日尺牘,史之用也。日論,日辨,日說,日解,日難,日議,史之實也。日贊,日頌,日箴,日哀,日誄,日悲,史之華也。雖然,頌即四詩之一,贊、箴、銘、哀、誄,皆其余音也。附之于文,吾有所未安,惟其沿也,姑從眾。
唐詩宋詞研究論文
鋪天蓋地的流行歌曲整天家的在耳邊轟鳴,讓你不聽也得聽。看著追星族們如癡如醉的樣子,不由你不相信這是一個它的時代,看看詩人們失魂落魄的樣子,不由你不承認這是一個沒有了詩歌的世界,曾經輝煌過的詩歌在這種似乎不怎么高雅的流行歌曲面前,只能低下高貴的頭,用一句成語說叫"俯首稱臣"。漢堡包三文治填飽肚皮就出發的快節奏生活里,人們不再有時間細細品味詩里精微幽深的滋味,老話說"詩腸須曲",可是,含蓄委婉的詩只適于案頭清賞,無論如何總比不上滿街傳唱的流行歌曲,濃濃的味道嗬嗬的喘聲沙沙的嗓音和從丹田直奔喉嚨的感情更讓人覺得痛快。詩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真的成了陽春白雪,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真的淪落到曲高和寡,除了自己圈內人那幾聲喝彩外,很難享受到"掌聲響起來"的愜意,這里用得上一句唐詩,叫"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也用得上一句歌詞,叫"昨天的事情已經被人遺忘,揮揮手眼睛只看前方"。其實,腰纏萬貫的中產階級邁著有力的步伐傲然走進沒落貴族的客廳,滿腿泥巴的農民兄弟帶著勝利的笑容滾一滾地主鄉紳的牙床,急匆匆的打工步伐代替慢悠悠的田園散步,機器單調乏味的節奏換過雞鳴桑間狗吠深巷的聲響,這是時代的變化,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來的自然就有口味的變化,就象以前過年吃的雞腿一下子成了平常飯桌上的家常菜和昔日憶苦思甜才用的窩頭眨巴眼成了時髦的健美餐,文化這個玩藝兒很怪,不見得社會進化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有時候它也會跟你開個玩笑,當你覺得社會不斷爬坡向上前進的時候,它卻直個勁兒地向下滑行。于是有人哀嘆"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覺得整個文化似乎沒救了似的;有人死抱一定之規,任憑風浪起,我自巍然不動,仿佛要做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準備在首陽山采薇采蕨。我的一個朋友曾用一種頭可斷血可流的堅定語氣對我說,"我絕不聽什么鄧麗君之類的流行小曲",盡管他根本不知道現在流行歌曲排行榜上就連什么四大天王都快過氣了,還以為是十來年前的鄧麗君時代,還有一個朋友則從鼻孔里噴出一縷氣來對我說,"這些東西算個什么藝術,不過是通俗小調而已",雖然他也知道這流行小調已經如水銀瀉地,連他的太太和兒子都被迷住,但他依然要恪守他那嚴正的立場。
我沒有這么立場堅定,有時也聽聽什么《星星點燈》、《你的柔情我永遠不懂》,也覺得怪好聽的,不過,我也不見得那么入迷,聽了幾遍也會膩歪,更想不通這種歌曲為什么要灌成那不能洗不易壞貴得厲害的CD唱片,難道這能聽個千兒八百遍始終不厭?我并不蔑視這些流行曲詞,有時候甚至覺得它比我們現在這種死樣活氣的詩壇上無病呻吟或故自艱澀的詩作更讓人喜歡,不過,我也并不覺得這些流行曲詞好到哪兒去,除了少數之外,相當多的詞都是花拳繡腿或濫俗套話,根本不值得人把它當口頭禪掛在嘴上更不值得把它當紅玫瑰綴在胸前。但是,面對這滿世界的流行歌曲,看著老少爺兒們都在那兒哼哼"何不瀟灑走一回",看著詩歌集子版權頁上越來越可憐的印數和詩人們臉上越來越惶惑的神情,我又不免產生一點兒疑惑,是不是"詩"的時代真的要讓位給"歌"的時代,就象唐詩過后是宋詞?
《圍城》里說方鴻漸到了趙辛楣家,聽到無線電正在播放風行一時的流行歌曲《春之戀歌》,"心想該死該死,聽這種歌好比看淫書淫畫,是智力落后,神經失常的表示,不料趙辛楣失戀了會墮落至此",其實這就是方鴻漸的偏見了。文化人沒有必要對流行歌曲作出一副高傲的不屑模樣,這種不屑常常是對自己文化身份的顯示,也常常是當自己文化階層的標簽,劃地為牢和固步自封是同義詞,流行歌曲唱的人多好象就成了大眾快餐,進不得文化人的雅座,可是,對唐詩宋詞吟味不已的文化人怎么也不想想,詞在當年也是被輕蔑地稱作"詩余"——仿佛詩歌上掉下來的土渣兒——的流行歌曲,你盡管可以"連眼珠都不轉過去",但誰敢斷言詩壇的明天就不會象宋詞繼唐詩,元曲繼宋詞一樣?當年柳永那種讓滿世界人傳唱的"酸曲兒"就是如今的流行歌曲,也沒有哪一位會把柳永從《全宋詞》里剔出去以純潔文化隊伍,那么我們的專家學者為什么就不能屈尊光顧一下滿天飛的流行歌曲呢?整日里搖頭晃腦吟味不已的"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在夢中",翻成白話到底和流行歌曲有多大差別?
仔細看看最近的流行歌曲,其實文人不必保持那種無謂的驕傲,流行歌曲已不再像過去那樣只會用甜得發膩的情話纏繞少男少女了,也不再像過去那樣"為賦新詞強說愁"似地硬擰眼淚了,好象漸漸長大了似的,"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點到天明",漸漸有了一點思鄉愁緒、有了一點人生唱嘆、有了一點社會關切、有了一點故舊情懷。從《愛你愛不夠》到了《我想有個家》,從《路邊的野花你莫要采》到了《愛一個人是很痛苦的事》,就連談情說愛的歌詞也不再是小兒女呢呢哺哺的模樣,作詞的人開始懂得一點更深的想法有了一點更廣的視野,從一味發嗲的死甜變成了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最近幾年,我看到一些寫得相當不錯的歌詞,歌詞里有不少意象很美也很有深意,你就是把歌名列出來也能感到這一點,星星點燈,照亮我的家門,冬季到臺北來看雨,別在異鄉哭泣,打不開的鎖,鎖住了一個未圓的夢,背心,感覺捉摸不定,沒有道理可尋,讀來好象比那些號稱詩的詩更像詩。好象近來詞的作者也膩歪了從胸口一噴就到嘴邊的寫法,除了找一些和過去不同的主題之外,還在想方設法變化詞的風格,有的攙上一些古典詩詞的句子,像《濤聲依舊》借了《楓橋夜泊》,有的用上一些日常樸素的話語,像《小芳》就寫得像白話,有的參考民歌的連章形式,像《彎彎的月亮》前幾句就是轆轤體的變體,好象作者們也希望自己的詞不要那么淺白沒味,開始拐幾個彎,兜幾個圈,比如《我對自己說話》:
我開始對自己說話,/說些自己也不懂的話,
身旁電話七個數字之后,/只是冰冷的回答。
唐詩宋詞研究論文
鋪天蓋地的流行歌曲整天家的在耳邊轟鳴,讓你不聽也得聽。看著追星族們如癡如醉的樣子,不由你不相信這是一個它的時代,看看詩人們失魂落魄的樣子,不由你不承認這是一個沒有了詩歌的世界,曾經輝煌過的詩歌在這種似乎不怎么高雅的流行歌曲面前,只能低下高貴的頭,用一句成語說叫"俯首稱臣"。漢堡包三文治填飽肚皮就出發的快節奏生活里,人們不再有時間細細品味詩里精微幽深的滋味,老話說"詩腸須曲",可是,含蓄委婉的詩只適于案頭清賞,無論如何總比不上滿街傳唱的流行歌曲,濃濃的味道嗬嗬的喘聲沙沙的嗓音和從丹田直奔喉嚨的感情更讓人覺得痛快。詩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真的成了陽春白雪,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真的淪落到曲高和寡,除了自己圈內人那幾聲喝彩外,很難享受到"掌聲響起來"的愜意,這里用得上一句唐詩,叫"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也用得上一句歌詞,叫"昨天的事情已經被人遺忘,揮揮手眼睛只看前方"。其實,腰纏萬貫的中產階級邁著有力的步伐傲然走進沒落貴族的客廳,滿腿泥巴的農民兄弟帶著勝利的笑容滾一滾地主鄉紳的牙床,急匆匆的打工步伐代替慢悠悠的田園散步,機器單調乏味的節奏換過雞鳴桑間狗吠深巷的聲響,這是時代的變化,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來的自然就有口味的變化,就象以前過年吃的雞腿一下子成了平常飯桌上的家常菜和昔日憶苦思甜才用的窩頭眨巴眼成了時髦的健美餐,文化這個玩藝兒很怪,不見得社會進化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有時候它也會跟你開個玩笑,當你覺得社會不斷爬坡向上前進的時候,它卻直個勁兒地向下滑行。于是有人哀嘆"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覺得整個文化似乎沒救了似的;有人死抱一定之規,任憑風浪起,我自巍然不動,仿佛要做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準備在首陽山采薇采蕨。我的一個朋友曾用一種頭可斷血可流的堅定語氣對我說,"我絕不聽什么鄧麗君之類的流行小曲",盡管他根本不知道現在流行歌曲排行榜上就連什么四大天王都快過氣了,還以為是十來年前的鄧麗君時代,還有一個朋友則從鼻孔里噴出一縷氣來對我說,"這些東西算個什么藝術,不過是通俗小調而已",雖然他也知道這流行小調已經如水銀瀉地,連他的太太和兒子都被迷住,但他依然要恪守他那嚴正的立場。
我沒有這么立場堅定,有時也聽聽什么《星星點燈》、《你的柔情我永遠不懂》,也覺得怪好聽的,不過,我也不見得那么入迷,聽了幾遍也會膩歪,更想不通這種歌曲為什么要灌成那不能洗不易壞貴得厲害的CD唱片,難道這能聽個千兒八百遍始終不厭?我并不蔑視這些流行曲詞,有時候甚至覺得它比我們現在這種死樣活氣的詩壇上無病呻吟或故自艱澀的詩作更讓人喜歡,不過,我也并不覺得這些流行曲詞好到哪兒去,除了少數之外,相當多的詞都是花拳繡腿或濫俗套話,根本不值得人把它當口頭禪掛在嘴上更不值得把它當紅玫瑰綴在胸前。但是,面對這滿世界的流行歌曲,看著老少爺兒們都在那兒哼哼"何不瀟灑走一回",看著詩歌集子版權頁上越來越可憐的印數和詩人們臉上越來越惶惑的神情,我又不免產生一點兒疑惑,是不是"詩"的時代真的要讓位給"歌"的時代,就象唐詩過后是宋詞?
《圍城》里說方鴻漸到了趙辛楣家,聽到無線電正在播放風行一時的流行歌曲《春之戀歌》,"心想該死該死,聽這種歌好比看淫書淫畫,是智力落后,神經失常的表示,不料趙辛楣失戀了會墮落至此",其實這就是方鴻漸的偏見了。文化人沒有必要對流行歌曲作出一副高傲的不屑模樣,這種不屑常常是對自己文化身份的顯示,也常常是當自己文化階層的標簽,劃地為牢和固步自封是同義詞,流行歌曲唱的人多好象就成了大眾快餐,進不得文化人的雅座,可是,對唐詩宋詞吟味不已的文化人怎么也不想想,詞在當年也是被輕蔑地稱作"詩余"——仿佛詩歌上掉下來的土渣兒——的流行歌曲,你盡管可以"連眼珠都不轉過去",但誰敢斷言詩壇的明天就不會象宋詞繼唐詩,元曲繼宋詞一樣?當年柳永那種讓滿世界人傳唱的"酸曲兒"就是如今的流行歌曲,也沒有哪一位會把柳永從《全宋詞》里剔出去以純潔文化隊伍,那么我們的專家學者為什么就不能屈尊光顧一下滿天飛的流行歌曲呢?整日里搖頭晃腦吟味不已的"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在夢中",翻成白話到底和流行歌曲有多大差別?
仔細看看最近的流行歌曲,其實文人不必保持那種無謂的驕傲,流行歌曲已不再像過去那樣只會用甜得發膩的情話纏繞少男少女了,也不再像過去那樣"為賦新詞強說愁"似地硬擰眼淚了,好象漸漸長大了似的,"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點到天明",漸漸有了一點思鄉愁緒、有了一點人生唱嘆、有了一點社會關切、有了一點故舊情懷。從《愛你愛不夠》到了《我想有個家》,從《路邊的野花你莫要采》到了《愛一個人是很痛苦的事》,就連談情說愛的歌詞也不再是小兒女呢呢哺哺的模樣,作詞的人開始懂得一點更深的想法有了一點更廣的視野,從一味發嗲的死甜變成了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最近幾年,我看到一些寫得相當不錯的歌詞,歌詞里有不少意象很美也很有深意,你就是把歌名列出來也能感到這一點,星星點燈,照亮我的家門,冬季到臺北來看雨,別在異鄉哭泣,打不開的鎖,鎖住了一個未圓的夢,背心,感覺捉摸不定,沒有道理可尋,讀來好象比那些號稱詩的詩更像詩。好象近來詞的作者也膩歪了從胸口一噴就到嘴邊的寫法,除了找一些和過去不同的主題之外,還在想方設法變化詞的風格,有的攙上一些古典詩詞的句子,像《濤聲依舊》借了《楓橋夜泊》,有的用上一些日常樸素的話語,像《小芳》就寫得像白話,有的參考民歌的連章形式,像《彎彎的月亮》前幾句就是轆轤體的變體,好象作者們也希望自己的詞不要那么淺白沒味,開始拐幾個彎,兜幾個圈,比如《我對自己說話》:
我開始對自己說話,/說些自己也不懂的話,
身旁電話七個數字之后,/只是冰冷的回答。
文化差異與唐詩英譯
一、“翻譯之事,由來已久”
在我國有史料可考的翻譯活動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禮》中提到“行人”,即負責接待四方使節與賓客任務的官員職稱,他的職責就是“掌蠻夷閩貉戎狄之國,使掌傳王之言而諭說焉,以和親之。”書中還提到,周代每七年就要將諸侯國的翻譯人員集中到周天子所在地加以訓練。這是關于我國翻譯人員培訓的最早記載,也可看出古代就對翻譯活動的重視。在我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三次翻譯高潮——東漢至唐宋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和鴉片戰爭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與文學翻譯。解放后,翻譯活動更是達到一個繁榮時期,為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各種翻譯理論和流派層出不窮,涌現出了大批杰出的翻譯家和優秀的譯作,真正實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二、翻譯與文化
翻譯從一開始就和文化密不可分,翻譯活動通過語言和文字向外傳播本民族的文化并引進異域的文化,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可以說,如果缺少了翻譯活動,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談翻譯就不可避免的要談到文化。
古往今來,人們對文化的定義可以說是形形色色。英國“人類學家之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對文化做了如下闡釋:“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則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對文化進行了定義。廣義的文化,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指的是“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還有的觀點認為,所謂文化,就是某一社會在某一時期的所有產物,包括風俗、信仰、藝術、音樂和其他所有的人類思維產品,例如古希臘文化、古埃及文化等。正如王克非先生所說,無論怎樣定義,歸根結底,“文化是理性人類創造的物質價值精神總和,具有時間、空間意義,這個最根本的特性應是趨同的認識。”
三、唐詩英譯中的文化障礙
文化差異與唐詩英譯論文
【摘要】自古以來,文化與翻譯互相依賴,互為補充。唐詩作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枚奇葩需要借用翻譯活動推向世界,而不同民族間的文化差異阻礙了這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因此,理解文化差異、加強文化交流是提高唐詩翻譯的根本,也是全世界理解和欣賞唐詩文化的關鍵。
【關鍵詞】文化差異;文化交流;唐詩;欣賞
Abstract:Formanyyears,translationactivityandculturalsenseareindispensablefromeachother.ThepoemsproducedinTangdynasty,aculturalrelicinChinesehistory,needstospreadandbeappreciatedbythewholeworld.ButtheculturaldifferencebetweentheWestandChinahassloweddownitsinfluenceandspeed.Therefore,toenhancethemutualunderstandingandcommunicationisthekeytoperfectthetranslationofpomesinTangdynasty,whichcanalsobetterwesterners’appreciationtoourancientculturalachievements.
Keywords:Culturaldifference,communication,poemsinTangDynasty,appreciation
一、“翻譯之事,由來已久”
在我國有史料可考的翻譯活動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禮》中提到“行人”,即負責接待四方使節與賓客任務的官員職稱,他的職責就是“掌蠻夷閩貉戎狄之國,使掌傳王之言而諭說焉,以和親之。”書中還提到,周代每七年就要將諸侯國的翻譯人員集中到周天子所在地加以訓練。這是關于我國翻譯人員培訓的最早記載,也可看出古代就對翻譯活動的重視。在我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三次翻譯高潮——東漢至唐宋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和鴉片戰爭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與文學翻譯。解放后,翻譯活動更是達到一個繁榮時期,為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各種翻譯理論和流派層出不窮,涌現出了大批杰出的翻譯家和優秀的譯作,真正實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文化差異與唐詩英譯分析論文
【摘要】自古以來,文化與翻譯互相依賴,互為補充。唐詩作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枚奇葩需要借用翻譯活動推向世界,而不同民族間的文化差異阻礙了這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因此,理解文化差異、加強文化交流是提高唐詩翻譯的根本,也是全世界理解和欣賞唐詩文化的關鍵。
【關鍵詞】文化差異;文化交流;唐詩;欣賞
Abstract:Formanyyears,translationactivityandculturalsenseareindispensablefromeachother.ThepoemsproducedinTangdynasty,aculturalrelicinChinesehistory,needstospreadandbeappreciatedbythewholeworld.ButtheculturaldifferencebetweentheWestandChinahassloweddownitsinfluenceandspeed.Therefore,toenhancethemutualunderstandingandcommunicationisthekeytoperfectthetranslationofpomesinTangdynasty,whichcanalsobetterwesterners’appreciationtoourancientculturalachievements.
Keywords:Culturaldifference,communication,poemsinTangDynasty,appreciation
一、“翻譯之事,由來已久”
在我國有史料可考的翻譯活動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禮》中提到“行人”,即負責接待四方使節與賓客任務的官員職稱,他的職責就是“掌蠻夷閩貉戎狄之國,使掌傳王之言而諭說焉,以和親之。”書中還提到,周代每七年就要將諸侯國的翻譯人員集中到周天子所在地加以訓練。這是關于我國翻譯人員培訓的最早記載,也可看出古代就對翻譯活動的重視。在我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三次翻譯高潮——東漢至唐宋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和鴉片戰爭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與文學翻譯。解放后,翻譯活動更是達到一個繁榮時期,為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各種翻譯理論和流派層出不窮,涌現出了大批杰出的翻譯家和優秀的譯作,真正實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