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0 08:53:1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太極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簡述太極與身韻
摘要:太極是中國傳統的武術類別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也同樣有著它在肢體運動上的獨特的特點。在簡單的接觸了太極之后,發現了在太極當中有著很多中國古典舞身韻可以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太極拳中的剛柔相濟,動靜交錯,與古典舞身韻的動作節奏存在著異同點,如果能夠深入分析太極拳的動勢韻律,有助于古典舞身韻自身節奏的變化與發展,對古典舞身韻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
關鍵詞:太極中國古典舞身韻肢體運動;
一、簡述太極與身韻
太極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國武術當中最有特點的武種之一,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而太極拳是太極文化發展之來,必先知太極之含意。太極是展到巔峰時期的產物“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謂太極,即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所謂兩儀,即為太極的陰、陽二儀,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造化萬物。天地、日月、以及剛柔、動靜,莫不分陰陽,太極乘氣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這就是太極生陰陽之理。
“身韻”是中國古典舞“身法”與“韻律”的總稱,是舞者外部的技法范疇與表演的內涵的有機結合。中國古典舞在不斷的追求與發展過程中,越來越發現“身韻”成為體現中國古典舞精神和肢體所追尋的核心。
二、太極對中國古典舞身韻在“形”方面上的借鑒與影響
剖析太極家族與鄉村社會
陳氏太極拳不但是太極拳的重要分支,而且也是中國拳術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作為陳氏太極拳的最初傳承人,河南溫縣陳家溝的陳氏家族在因拳受益的同時,也在一招一式之間影響甚至塑造著當地鄉村社會。自明代從山西澤州遷入河南溫縣常陽村之后,這一家族不斷壯大。不但未因土著居民排斥而有所折損,其家族成員反而逐漸占據了常陽村常住人口的更大比例,以至于該村原名漸沒于歷史風塵,而以“陳家溝”傳世。
太極拳使陳氏家族在晚清動亂中具備了一定的政治地位。自19世紀中期以后,河南懷慶府(今焦作)成為捻軍的主要活動區域。由于地方防衛體制薄弱,河南全省騎兵、步兵“可用者不過十之三四”,清廷不得不準河南巡撫嚴樹森所請,動員當地民眾舉辦團練保衛身家。這為陳氏宗族參與地方事務創造了機會。曾任直隸巨鹿縣知縣的陳季甡,與兄長陳仲甡一起參與鎮壓了捻軍起義。“自道光二十三(1843)年至同治十年間(1872),兄弟皆因戰功齊名”。其子陳淼“十七歲隨父參加亳州、六安之戰,屢建奇功,同治二年率眾馳援懷慶,不幸中炮身亡”。咸豐八年(1858年),兄弟倆因公被授予五品官銜。但陳氏昆仲淡泊名利,執意回家奉母務農。次年正月,清廷改授其“武節將軍”,準予歸里。軍功所換來的政治地位,使陳氏宗族因此具備了晉身仕途的平臺和機會。很多家族成員受功名吸引,科甲得第成為貢生或武庠的庠生。
作為強身健體、捍衛家園的家傳技藝,太極拳原本只在陳氏族內進行封閉性傳播,師徒傳承和家族世系高度統一,不對外姓子弟授業。晚清以來,由于戰亂和災荒的影響,鄉村社會日益凋敝和動亂。這不但使得更多陳氏族人需要出外教拳,以養身家,而且也使太極拳被迫打破陳規,開門授徒,承擔起了保衛鄉里的公益職能。道咸年間,直隸廣平府人楊露蟬師從陳長興學拳,成為陳氏太極拳第一位外姓弟子,并在陳氏太極的基礎上創立了楊式太極拳。其再傳弟子又將太極拳傳給吳鑒泉,由吳鑒泉創立吳式太極拳。繼陳長興之后,另一位陳氏拳師陳清平又將太極拳分別傳給武禹襄、和兆元、李景彥,從而派生出武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和太極拳忽雷架。武禹襄的弟子又將太極拳傳給孫祿堂,孫祿堂創立了孫氏太極拳。陳氏太極拳的族外傳承,不但豐富和發展了太極拳技藝,而且開啟了太極拳走出陳家溝、傳播于全國各地的進程。楊露禪學成后,曾因拳術精湛而受邀赴京傳拳。陳氏太極拳因此而名震京津,為后來陳氏族人受邀去全國各地傳拳鋪平了道路,逐漸由家學而演變為國術。
民國時期,中原地區匪患猖獗,軍閥混戰。豫北各地紛紛成立自衛組織,捍衛鄉里。不但太極拳因此成為河南各地民眾賴以強身健體和保護家園的手段之一,而且陳氏族人也成為各地紳耆和官員競相交結的對象。
陳照丕是早期走出家鄉對外傳播太極拳的拳師之一。民國初年,他曾在陜西、甘肅、直隸等地傳拳。1928年,又受北京同仁堂東家樂佑申之邀,赴京傳拳。為了引起人們對太極拳的重視,陳照丕在北京宣武門立擂挑戰拳術名家,17天內未遇敵手,名聲大振,隨后被北京市政當局、朝陽大學等17個機構聘用教拳,成為最早在北京傳授陳式太極拳的拳師之一。1930年,陳照丕應南京市市長魏道明之邀,先后在南京市政府、全國民營電工聯合會等處并兼任中央國術館名譽教授。他的堂叔陳發科也曾在北京傳授太極拳數十年,徒眾甚多。與此同時,另一陳氏拳師陳子明則將太極拳傳到了上海。1928年,他受青幫頭目黃金榮、江子誠等邀請,前往上海等地傳授太極拳術。次年也被聘請為南京中央國術館太極拳教授。由于南京時為中華民國首都,陳子明因此知名于全國武林。
1949年以后,劇烈的社會變動迫使宗族逐漸從內聚走向了開放。從“”到“”,集體化的狂飆,逐漸消解了宗族的組織和原有功能。鄉村政治、經濟格局在新時期的變化,在把族中的年輕一代拉出宗族、置入更加寬泛的社會關系網絡的同時,也使他們的行為和意識更為外向和開放。鄉村集體經濟模式使拳術不再成為族人謀生的職業,和平局面也不再需要拳術保家衛國。相反,拳術及其相關的信仰、習俗被當做“四舊”受到打壓,不得不重新回到陳氏家庭內部,在家族內部秘密傳承。
老年太極拳賽開幕詞
開幕詞
各位領導同志們:
大家早上好!由市老年人體育協會主辦,市太極拳指導委員會、xx辦事處老年體協承辦,三博橋梁模板有限公司贊助協辦的首屆老年人運動會“xx三博杯”太極拳賽今天隆重開幕了。
借此機會,我代表xx辦事處黨委、xx辦事處向參加這次活動的各位領導和來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向參加比賽、表演的中老年朋友們致以親切的問候,向熱情支持這次比賽的xxx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x先生和xxx公司全體員工表示崇高的敬意。
這次比賽得到了市委宣傳部、市文體局、市廣播電視局、xx派出所、xx中學的大力支持,在這里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
“xx三博杯”太極拳比賽是我市廣大太極拳愛好者的一次盛會,其籌備過程得到了中省市直有關單位的大力支持,各鄉、鎮、辦事處、開發區都給予了高度重視。參加今天比賽的共有20支隊伍,243名隊員,他們精神飽滿,斗志昂揚,不愧為我市一支體育生力大軍。
淺談太極拳與健康開題報告
一、綜述本課題國內外研究動態,說明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有著極其精湛的拳藝和深刻而豐富的哲理。
太極拳的發展不僅得益于“略難易套”的奠基,更重要的是“去繁從簡”的推廣普及。20世紀下半葉,太極拳在傳統套路的基礎上向簡化方向發展,從50年代中的簡化太極拳(二十四式),70年代末的四十八式太極拳,80年代的四十二式等競賽套路到90年代的八式、十六式太極拳等,一個簡化太極拳系列逐步形成。它與各流派的傳統太極拳共同構成有利于當代“全民健身”的運動體系。這個體系已突破過去的“適應性”,它即適合中老年人,體弱病患者,上班族,也適合運動員競賽和青少年鍛煉。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發現,中國太極拳之類的鍛煉方式有助于加強老人雙腿的穩定能力,降低因為摔倒而受傷的可能性。這一發現是基于從美國8個治療中心為老年人計劃的鍛煉項目獲得的結果。這些持續時間從10周到9個月不等的項目分別涉及舉重、肢體伸展、耐力和平衡訓練等內容,參與者隨后接受最長達4年之久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參加鍛煉的2328名年齡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摔倒的可能性減少了大約13%。而這些鍛煉形式中,太極拳效果最好,年齡至少在70歲以上者摔倒的可能性下降了25%。
就美國老年人而言,摔倒是其最嚴重的健康問題之一。大約30%的65歲以上的老人一年至少摔倒一次,其中10—15%的摔倒過程會導致股骨或其他部位骨折,進而促使老年人整體健康狀況惡化甚至死亡。
科學家們指出,比較之下,動作舒緩,注意平衡的太極拳或許能幫助老年人意識到自己的體能,靈活和耐力的極限,使其在行動中更為小心,達到防止摔到的目的。
太極拳“白鶴亮翅”哲學內涵研究
1.“圓”之美
中國武術從外形上呈現出“擰”、“傾”、“曲”、“圓”的特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審美的共性,也蘊含著中國傳統人文精神,且同西方審美中的“開”、“繃”、“直”、“立”形成鮮明的對比。太極拳的美就在于“圓”這一理法。陰陽雙魚是太極拳的標志,一陰一陽在相接相融又相互對立,相互抵制的旋轉中組成一個圓形,陰陽交錯,生生不息。太極拳的哲理性表現在動作形體上、育人教禮上、以及健身技擊上等方面。就太極拳運動過程來講,身體各部位節節連貫扭轉,在不同范圍和程度上畫出圓型,這個過程是一個整體。而“圓”又是有“弧”所構成的,在動作中的屈肘、屈膝、屈髖、含胸以及各種以某一點為中心的旋轉動作都是“圓”理的表現。在“白鶴亮翅”中,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體現了“圓”理。“含胸拔背”也是“圓”形的體現。兩肩微微內收,胸椎第三節微微向后頂出,整個背部呈現出弧形。這種姿態不僅可以疏通整個背部的經絡,打通氣血,還可以在人體內部將力勁集中在一起,體現出內勁。兩臂微屈呈現弧形狀態在身體兩側一上一下張開,要求三“圓”加一“旋”。一是大臂與腋下不宜過直,否則沒有弧度,要有一拳的距離,體現松勁;二是肘關節微屈,不宜向前過于伸展,出現直臂的情況,也不易過度的屈肘打破圓的形態秉承“尖肘”;三是手掌五指微屈,狀如荷葉,就像包裹一個球面,力向外撐。大拇指與四指之間虎口,要求指尖含力外撐,呈現弧形;四是表現在小臂相對于大臂的解剖位有一個以肘關節為軸心的旋轉,左前臂相對大臂左前旋,右前臂相對大臂做后懸。動作節節連貫,處處是弧形,是“圓”理的體現。襠部時刻保持“圓”的狀態,需要時刻松垮。從太極拳的虛實方面來看,“虛”與“實”既相互對立有筋膜聯系。“白鶴亮翅”定勢的情況下右腿實其主要的支撐作用,左腿虛點地起輔助支撐作用,要保證襠部成“圓”穩定底盤就要做到松垮。雙腿在太極拳中是主要的支撐部位,也是力量傳遞的主要動力途徑,適當的弧度可以發揮蓄勁,無論是在動態動作或者是靜態動作中都有著獨特的作用。最終重心落右腿形成靜態支撐,此時雙腿雙膝均為微屈,膝蓋腳尖略微內扣,使勁力從小腿的外側順力纏繞到大腿內側,從而保證開檔圓胯,穩定重心。整體上來看,“白鶴亮翅”動作的整個運動軌跡都發生在一個“圓”中。腰部作為身體上下扭轉的銜接點,在腰部轉動帶動手臂合分過程中在身體前側畫圓;“手”與“足”、“肩”與“胯”、“肘”與“膝”更是外三合完美體現,各自在自己的運動軌跡上非圓即弧。
2.和諧之美
太極拳是武術文化中的代表,是健身、健心的運動,更是一種高雅的文化。這種高雅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是在長時期、多學科文化不斷積累和滲透的結果。其中“和諧”不僅是武術美學思想的本質特征也是核心的思想理念追求。太極拳更是為儒、佛、道為主體的傳統文化所影響,要求脾性溫和、與人為善、修養內心。太極拳的“和諧之美”從兩個主要方面體現:一方面是看得見的身體姿勢形態。在整個動作的過程中,動作之間、關節之間協調配合,以整體動作運動的過程都是以“腰襠”的運動為軸心展開,曾有學者對“腰襠”的運動的軌跡進行重心運行軌跡的數據化測量分析,得出結果證實其在運動中的軌跡抽象出來實則為太極圖。可見太極拳拳式正是以“一”統帥“四體”的高度完整與和諧。二是思想精神的熏陶。和諧的審美和追求更體現出人生命的和諧,所謂內修外練、陰陽互補、剛柔相濟、形神兼備,內意、氣、體的三合統一。法國大作家雨果在對“美”的界定上也同樣認為它是一種“和諧完整”的形式。與之吻合,太極拳恰恰特別強調“整體的和諧”統一,表現在:(一)呼吸與動作合一,太極拳的習練中要求動作與呼吸協調配合。在十三式的行功心解中也提到:“能呼吸然后能靈活”兩者不能分割,獨立存在。(二)心理和生理合一,情緒和心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會影響并體現在我們的肢體動作以及表情上。例如在你十分緊張或者是生氣的時候就會面部略顯緊張,雙手五指緊握,身體各部位的肌肉無意識收縮。然而當你心情平和的時候則面部舒緩自然,五指輕松微張,身體各部位的肌肉也會完全處于一個很放松的狀態。“白鶴亮翅”中要求面部從容自然,雙肩下沉,松腰斂臀,這個在一定程度間接地是心理情緒影響生理外在表現,須達到一個統一協調的狀態才能夠更好的體會太極拳的修心價值;(三)有形和無形的統一,太極拳是有別于其他一般運動且蘊藏著豐富的文化思想和哲學理念的一項運動,練好練精太極拳的前提需要了解一定的文化,而非是簡單的的模仿表面外形動作。由意發動才能夠使動作充滿精神氣例如白鶴亮翅在你打開雙臂的時候就會想這個動作的由來是在模仿“鶴”,而本身這個動作反映出一種心胸寬廣,海納百川得心態,包括一動一靜,攻防操作意圖等等都會隨之浮現,并完美的結合肢體動作表現出來。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體會到太極拳的精髓所在。
3.自然之美
太極拳的自然美表現在它的“慢”“松”“勻”“柔”四個方面。與其他拳術相比較而言,“慢”是太極拳尤為獨特的精髓所在,也是因為這個一點會被很多人懷疑和否定。但是慢的表面之下則隱藏著大氣度和大道理。拳經上提到這個太極拳在慢中求進,一開一合、一呼一吸、開合合吸動作和呼吸協調配合。開合動作慢,呼吸則長,日久可呼吸細而深,心肺功能得到加強,便壽命長。可知,慢的過程不僅僅體現的是從容、淡定不矯情,更是練氣的門道所在。“松”是在習練太極拳中強調最多的一點,也是比較難把握的一點。“白鶴亮翅”為例,要求“虛領頂勁”,想象頭上懸著一個繩子,向上拔起。一方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頭顱的重量力線才能延身體軀干正直垂直與地面,從而減輕對身體造成的壓力。另一方面這種平穩的狀態可以是呼吸順暢、面容自然,大腦中樞系統亦可得到舒緩平靜。大腦又是支配周身運動的“總司令部”,只有大腦松緩平靜周身才可以得到松柔的狀態。而且強調“松”要身體的各個關節肌肉都要相對“松”,不可僵硬。即便在“白鶴亮翅”中右手臂處于上抬的狀態,但肘部依然保持著一種垂勁。“勻”在太極拳中指的是呼吸勻稱,動作勻合均衡。就像在“松的時候”如果九節中一個關節沒有送就會出現不均勻,故一個動作的始終全身九節都保持節節貫連不間斷。如“白鶴亮翅”中踝關節一松則膝屈重心后坐,再轉腰胯帶動肩、肘、臂、手隨之擺動回旋,形成一個流水一樣的整體連綿不斷,體現其勻稱之美。“柔”是太極拳的一種境界,有“以柔克剛”、“行云流水”之說。系辭傳中寫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這里所說的兩儀其實就是相互吸引、相互抵制又相互對立的兩面,固然“柔”在這里是剛的反面。只有正確的理解“柔”,才能夠體會“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雖外顯柔和但并不是松軟的狀態,而是勁周身各個關節,勁、氣均含其中。太極之柔又取水之法,一面變幻無窮,沾連粘隨,是以無為應萬變的拳法;除此之外有體現了水“沁”的特質,如“水滴石穿”,說明水是天底下最最堅硬的“柔和”體,是至剛之物。所以能夠做到全身柔和、勻稱才是最高境界。更要柔中有剛勁,力點集中。
傳統文化下的太極養生觀綜述
前言
太極拳是一種融哲理,醫理和拳理于一身,并且有強身簡體,娛樂表演等多種功能的傳統武術拳種。他以中國古典哲學,中醫學為理論基礎,以各家拳法為技術基礎,于明末清初得以成型,人民對太極拳健身價值的認識,可以追溯到一個世紀以前。隨著人們“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樹立,獨具民主特色的太極拳已成為大眾化、全民性的傳統健身項目。太極拳的開展和普及既可強身健體,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又可終身受益,對于培養人們體育健身觀念具有長遠意義。
1太極拳理對養生的闡述
太極拳理包括的方面眾多,眾多拳家在自身的練習過程中把自己的多年積累的經驗和心得予以總結,使太極拳理內容豐富,內涵深遠,也使學習者收益終身。
1.1“根”的健身作用
“千變萬化有我運,下體兩足定根基”(陳鑫:《陳氏太極圖說》);“步者,乃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陳長興:《太極拳十大要論》):“其根在腳,發于腿”(武禹襄:《十三勢說略》)這些文字記載說明了太極拳中“根”的重要性。
陳式太極拳研究論文
陳式太極拳運動具有強身健體、搏擊技藝的雙重性,尤其是它的醫療保健價值越來越被人們重視。下面將陳式太極拳對人體各器官系統的生理影響分述如下:
1.陳式太極拳對神經系統的影響:
我們知道,人類依靠神經系統的活動,以適應外界環境并改造外界環境。練陳式太極拳時,首先要求精神貫注,“意守丹田”,心無雜念,即要“心靜用意”。這樣,在意識的支配下,人的意念始終集中在練拳的動作上,排除了大腦其它思緒的干擾,專注于指揮全身各器官系統機能的變化和協調動作,使神經系統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其次,練習動作需要“完整一體”,從眼神到上肢、軀干、下肢,上下不散,前后連貫,綿綿不斷。同時,由于某些動作比較復雜,需要有良好的支配與平衡能力,因此要求大腦在緊張的活動下完成,這也對中樞神經系統起著間接訓練作用,從而達到強化大腦的調節目的。
2.陳式太極拳對心臟血管系統及呼吸系統的影響:
從陳式太極拳動作的組成來說,它包括各組肌肉、磁節的活動,也包括有節律的呼吸運動,特別是橫隔運動。因此它能加強血液及淋巴的循環,減少體內淤血。肌肉的活動保證了靜脈血液回流,呼吸運動同樣也加速靜脈的回流。陳式太極拳的動作舒展,且要求有意識地使呼吸與動作適應,這就能更好地加速血液與淋巴的循環。
太極拳教學的操作感悟
Practiceoftaijiquan''''steachingisrealized
太極拳是我國民族武術中一項別具風格的拳術,它具有增強體質、防病治病的價值。在實際應用中有著獨特的技擊和技巧。它的特點在于意識、呼吸、動作三者密切結合,沉靜緩慢、柔和圓活、勻速連貫,其演練過程細致而松靜,舒展而嚴緊。這種獨特的風格與其它拳術在速度、耐力、力量、靈敏上有著很大的區別,因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取得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一、培養學生樹立“三心一意”的思想
學生剛接觸到太極拳時感到好奇,但目的性不明確。教師要首先把學生從感性認識引導到理性認識,再從理性認識引導到教學實際,這樣反復的一個教育過程,能啟發學生求知欲,調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積極性,不斷消除畏難思想,在思想上樹立起決心、信心、恒心,為起步學習打好基礎。
二、教會學生心領神會動作要領
教學中要以動作的含義、名稱和技擊的作用去講解,示范,演示中不僅要“傳形”,而且要“會神”。譬如:“手揮琵琶”,動作的式樣要像兩手抱著琵琶一樣;“野馬分鬃”動作要做到像野馬奔騰時馬鬃分開的形象;“白鶴亮翅”動作則要似白鶴舒展美麗的翅膀一樣。在講解到技擊作用時,譬如“閃通背”,就是上肢動作做防守還擊的狀態;“搬欄捶’,就是上肢配合防守做進攻的動作;“摟膝拗步”,就是進攻與防守的配合應用。這樣進行誘導學生去想象、體會動作要領,開動腦筋去會神動作的積極意義。通過實際教學體會到,這樣的教法不僅使動作不斷規范,而且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關于成立太極協會申請書
關于成立太極協會申請書
太極拳是一種用中國古代的“陰陽”、“太極”理論來解釋拳理并命名的傳統拳術,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通過人民的長期鍛煉實踐證明太極不僅能夠提高身體素質,促進身體健康,而且還能夠健心,使人心態自然平和,預防心理疾病,所以太極拳既能健身又能健心。在國外太極拳被稱為“不流汗”的體育運動,并有很多人學習太極拳。在大部分城市中還成立了許多太極拳研究所和太極拳社團,太極拳也成為高等教育院校的選修課公務員之家程。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習練太極的人越來越多,但青年人較少,是由于大部分青年人對太極不甚了解,對太極拳的學習存在誤區,認為太極拳是老年和體弱者專門練習的拳術。實際上太極拳是中國武術精髓部分,是集技擊、健身、養生于一身,終身學習,終身受益。為了讓青年人了解太極拳,我們想組織太極協會,以宏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
成立太極協會以后,我們要組織會員學習太極拳、太極劍等套路學習。組織每天進行太極拳演練,組織學術講座,還會組織太極拳比賽以及不定期地請校內外太極拳名士前來指導授拳。通過這些活動提高我校學生的身體素質,學習效率,同樣也會給我校喜歡太極拳的學生提供學習交流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太極水平,促進我校的太極教學。
在成立太極協會之際,我們還將設立各個部門,明確分工,竭盡每位教練的努力,將協會做好。另外我協會還將聘請學校知名武術教師前來指導,使太極協會的各項工作能夠順利進行。
基于太極的寶貴價值和一些同學學習太極的熱情和渴望,我院特向團委申請成立“太極協會”,望領導批準!
申請單位:宜春學院體育學院學生會
中學八式太極拳德育滲透研究
摘要:八式太極拳是太極拳的分支,也是中華傳統武術文化的一部分。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對照實驗法對新疆烏蘇市第五中學特色課“八式太極拳”的德育滲透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在中學校園開展特色課“八式太極拳”的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的身體健康、修身養性,還有利于學生熏陶中華傳統文化,從思想、政治、道德上對學生進行規范教育。建議進一步提升體育教師隊伍在教學上的綜合能力,成立太極拳文化社團,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滲透。
關鍵詞:中學特色課;八式太極拳;德育滲透;中華傳統文化
在2018年9月10日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中,強調,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凡是不利于實現這個目標的做法都要堅決改過來[1]。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教育不僅要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更要重視價值觀和態度的培養。”[2]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教育的全過程[1]。由此可見,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青少年時期的學生。通過體育工作者的課程設計,發揮太極拳的自身優勢,將德育和身體鍛煉相結合,加以有效的實施教學,既能讓學生得到正常的生理鍛煉,又能培養中學生的“五個認同”,從而增強思想、政治、道德教育。
1太極拳及太極文化的內涵
“太極”一詞源于《易經》,在太極的理念里融合了思想道德規范、為人處世方法和價值取向,在長期的發展中,衍生出一種特殊的太極文化。太極拳是太極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太極拳的拳理集諸子百家思想,動作結合醫學、經絡學說、技擊理念又含兵家思想,存在形式涉及民俗、娛樂等領域,太極文化在傳統文化中意義深遠[3]。太極拳運用太極、陰陽、五行等理論指導實踐,同時又將自然界、社會生活中的形態和動作融到武術技法結構中。太極拳文化蘊含著優秀的民族思維方式,應成為現代社會和現代人弘揚傳統文化的最好載體[4]。
2太極拳的開展現狀及教學實驗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