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性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7 03:08:0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雙重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信貸配給雙重性分析論文
一、信貸配給及其西方經濟學家對此的理論研究
信貸配給是信貸市場存在的一種典型現象,信貸配給理論是新凱恩斯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認為“或許可與凱恩斯主義的有效需求原理相提并論”(傅殷才,1993)。現代信貸配給理論評述信貸配給是指貸款人基于風險與利潤的考查不是完全依靠利率機制而往往附加各種貸款條件,通過配給的方式來實現信貸交易的達成。它表現為兩種情況:(1)在對借款人信用評級基礎上,一部分申請人可以得到貸款而另一部分則被拒絕,即使是后者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也得不到貸款;(2)借款申請人的借款要求只能得到部分的滿足。新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信貸市場僅僅是利率機制在起作用,利率靈活的變動能夠自動地調節信貸市場的供求關系,使信貸市場趨于均衡,而信貸配給僅是由于外部振動所引起的一種暫時的非均衡現象。下面我們介紹兩種對信貸配給有不同看法的理論,用來說明我國信貸配給的雙重特點。
20世紀70年代初期,麥金農和肖通過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壓抑和金融深化模型(以下簡稱M-S模型),說明了發展中國家存在的嚴重金融抑制是制約儲蓄積累和經濟發展主要障礙,概括地說,M-S模型明確了凱恩斯主義低利率刺激投資的政策模式在發展中國家的不適用性:即有管理的低利率必然會要求在有管理的信貸市場上進行信貸配給(CreditRationing),而信貸配給將使低效率的投資獲得廉價的貸款,從而阻礙了經濟增長。
麥金農和肖的理論認為,金融體系在國家控制下以配給的方式供應信貸,能獲得信貸的多為享有特權的國營企業以及與官方金融機構有特殊關系的私營企業,而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得不到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金融機構出現大量存貸差。但這些借款者的投資并不總是獲得較好的效益。因此,信貸配給政策可能擠掉一些高效益投資項目,從而導致資金使用效率下降。
而對信貸配給現象作出更深入研究是斯蒂格利茨和韋茲。1981年,以斯蒂格利茨和魏斯為代表的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從不完全信息市場的角度提出了“金融約束論”。他們認為金融深化論的假定前提為瓦爾拉均衡的市場條件,這在現實中難以成立。在斯蒂格利茨和魏斯的理論(以下簡稱S-W模型)中,論證了由于信貸市場上借款人在項目的風險收益水平及資金實際使用方面掌握著比銀行更多的信息,因此,信貸市場上的信息必然是不對稱的,由此而產生的“人為”的風險——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也就使得銀行業無法完成對自身信貸資產的全部有效控制,信貸風險由此產生。信貸配給的出現,與利率的刺激效應和逆向效應有關。從信息不完全發生時期看,事前信息不完全是信貸交易發生前銀行缺乏辨別顧客風險狀況的充分信息,這時,如果銀行在基礎利率上增添“風險補償費”使利率上浮,風險較大的借款人愿意接受貸款而不可能拖欠,比較安全的借款人往往放棄借款申請,這就是“逆向效應”;事后的信息不完全是由于監督成本高昂使得銀行難以獲得信貸資金實際使用情況的充分信息,接受較高利率的顧客在獲得貸款后,必然追逐高風險項目,這就是“刺激效應”(即道德風險效應)。由于利率雙重效應的存在,貸款利率的上升將促使信貸資產風險的增加和配置效率惡化。因此,銀行應采用非價格手段來配給資金:當信貸市場上出現信貸需求大于信貸供給時,銀行會把利率定在市場均衡利率水平之下,鼓勵那些資信度高、只愿意以低利率借款的顧客借款,限制那些資信度低、愿意以高利率借款的借款者,以實現銀行利潤最大化,改善信貸資金配置效率。
由于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存在,借貸市場上均衡信貸配給可以實現。S-W模型強調了由于市場微觀主體的逆向選擇作用,存在著比瓦爾拉均衡更穩定的信貸配給均衡,它使得銀行在信貸市場上可以通過利率的甄別機制(ScreeningDevices)來選擇貸款對象(避免高風險),實現利潤最大化。
政治轉型過程雙重性論文
【內容提要】傅作義是懷抱著相當的個人意圖而加入到改朝換代的行列中,其反正過程具有強烈的雙重性。北平移交之后,傅對中共措施不滿,曾設法逃離北平,爾后在舉行綏遠起義的同時,又上書,為蔣獻計獻策。之所以如此,他一方面認識到國民黨已經失敗,故而拒絕與國民黨捆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對共產黨政權能否穩固存有疑慮,故而對中共亦保持距離。傅的這種兩手準備、兩手安排,是為自己可能的再起留出余地。這是一種過渡時期所特有的現象。
【摘要題】現代人物研究
【關鍵詞】傅作義/徐永昌/北平和平解放/綏遠起義
【正文】
1949年初,隨著三大戰役的結束,國共在中國的政治地位開始換位。那些在這個過程中成為“貳臣”的人們,構成了一個特殊的政治群體。所謂特殊,指這個群體在政治與情感上,自覺或不自覺地游離于兩黨之間,對于國共兩方或多或少都有些若即若離。這是一種僅僅發生于過渡時期的現象。可以肯定的是,在兩個生死相搏的敵對政權之間游離,無論從哪個意義上講都是不能被接受的,因此不管當時還是后來,這都是一個被極力遮掩的問題。迄今,人們所看到的這個群體,大都是經過包裝之后的面貌。
在這個成因各異的群體當中,傅作義與他人相較具有一個明顯的區別,即其反正過程并非一步到位,而是分為北平和綏遠兩個部分,兩次完成。北平的和平移交,傅作義靠向了共產黨,但由于綏遠尚未易幟,因此又很難說傅完全脫離了國民黨。這種橫跨兩邊、雙色參半的畸形狀態,造成傅作義在一段時間內其最終的政治身份至少在現象上并未完全明確,而是具有一種事實上的雙重身份。傅作義的這種雙重身份為其雙重性格的展示提供了足夠的條件。這樣,在這個特殊的政治群體當中,傅作義具有相當的代表性。①
法院調解雙重性
一、法院調解:法律調解亦或是心理調解
(一)法院調解是法律調解。法院調解具有法律調解的屬性。首先,我國《民事訴訟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等相關法律法規,對法院調解均進行了相應的規定,就是在法治比較完善的美國,“‘在法律的陰影下談判’成為美國法院解決民事案件的主導手段”。其次,人民法院是依法解決糾紛的重要場所,而法院調解是作為一種訴訟活動貫穿于整個訴訟階段,具體來講,法院在案件整個刑事訴訟過程中都可以進行調解,甚至在二審乃至在再審的訴訟過程中也都可以進行調解,這正是法院調解是法律調解的表現。再次,調解是法院除了判決、撤訴之外審結案件的一種方式,法官作為法律的執行者,主持雙方當事人自愿達成調解協議,調解達成協議后,主持調解的人民法院應當制作調解書,再由相應的審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主持的人民法院印章,送達雙方當事人簽收,即產生法律效力。(二)法院調解是心理調解。法院調解具有心理調解的屬性。首先,任何調解都是讓當事人得到心理上的滿足。羅大華教授將當事人的訴訟動機歸納為獲得物質賠償、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爭是非、挽回名譽損失、掩蓋自己錯誤五種情形。筆者認為,現實中當事人的動機可總結為“利、理、氣”三個字,通俗來講,利即爭取自身最大化利益,理即討一個合理說法,氣即為自己爭一口氣。法院調解就是在分析當事人的真正動機后結合事實和法律采取恰當措施,在雙方的需求中找到平衡點,滿足當事人對陌生訴訟環境的安全感需求、受尊重需求及利益需求。其次,在當今的司法實踐中,法官早已主動運用心理調解開展法院調解活動,這是他們長期積淀和經驗積累的結果,符合當地民情特點,悄無聲息地運用心理調節方法辦案確實節省訴訟資源,社會效果明顯。德國心理學家閡斯特伯格認為,“司法工作無時無處不涉及心理人格。”而法院調解更是處處體現著當事人的心理人格,也處處體現著法院調解具有心理調解的屬性。總之,“標準的多元難免會引起沖突,解決這個沖突,一是要區分標準的位階,二是在遵循重要標準的前提下增加一些內容。具體到裁判活動中,遵循法律標準是最主要的,兼顧心理準則是在遵循法律標準的前提下,增加說服、論證和恢復性等因素來體現的。”同樣,在事實真偽不明的情況下,法官在運用這些規則時也同樣需要智慧和方法,以使裁判更具有公正性。簡而言之,法院調解是在法律調解框架下的心理調解。
二、法院調解的雙重性:平行遞進亦或是交叉契合
(一)法律調解與心理調解是平行遞進的。首先,介入的應當是心理調解,因為剛開始時,當事人一方常會認為對方當事人侵犯了其合法權益,內心非常不滿,不能很好地進行理智活動。這時,貿然進行法律調解,不僅造成當事人的反感,還會導致后來當事人的不信任,常常會導致訴訟活動無法順利進行。一般來說,人的心理活動規律是最終追求平衡。當當事人心中充滿積郁,心理不再平衡的時候,他就要尋求機會進行宣泄,從而恢復平衡。如果不能進行宣泄就得不到平衡,就會影響其接受調解信息的輸入。而只有當事人把心中自認為的委屈氣憤等完全宣泄出來,達到了情緒的穩定,才能心平氣和的聽進去法官告訴的法律政策,最終理智選擇解決矛盾的方式方法。其次,再進入到法律調解,法律調解中常常由于當事人存在著某些錯誤的法律認識,而他們又希望更多的了解相關法律知識,以便來確認如何更好的運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依據常理,當被說服者對說服他的信息一無所知時,或者被說服者非常相信說服者的觀點時,只闡述一方面的信息就更具有說服作用。但在具體的案件審理過程中,依據當今的教育水平和網絡發展水平,當事人一般不可能對案件事實和相關法律一無所知,也極少對某一法官佩服得五體投地,所以辦案法官應根據信息的有效性取決于兩方面的論點,把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說清楚,以便增加被說服者對說服信息的信任,則法官從案件事實的正反兩方面,把案件事實和法律關系給當事人分析清楚,將會更容易獲得當事人的理解和認同。(二)法律調解與心理調解是交叉契合的。訴訟目的有“權利保護說”、“司法秩序維持說”、“糾紛解決說”、“權利保障說”、“程序保障說”、“多元說”等等。但無論是從中國的客觀實際還是理論邏輯分析,把糾紛解決作為民事訴訟法目的都是不二選擇。但在法院進行調解過程中,當事人常常誤以為其訴訟的目的是獲得最大財物或者為自己掙一口氣,他們并不清楚自己訴訟的最終目的其實是希望解決矛盾。所以,當事人在情緒沖動淡化、恢復個人理性后,在“和為貴”傳統思想影響下,發生糾紛后,許多當事人都有息事寧人的心理,當一方起訴后,另一方和解的想法會更強烈。當事人求和性心理一方面是傳統訴訟心理對現代訴訟心理和行為延續性影響的體現,另一方面由于法律知識的缺乏和對司法公正的懷疑,基于訴訟成本的考慮,大多當事人希望在自己能接受的心理底線內協商解決糾紛。這種心理的求和趨向雖然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為案件調解提供了基本的心理前提。此時,法官應結合法律及心理分析,適時改變當事人的態度,糾正其對法律的狹隘理解,說服當事人放棄錯誤認知,樹立正確的訴訟預期目標,使當事人從內心深處自愿接受法官對案件的調解。
三、法院調解的雙重性:對策與分析
(一)心理調解的對策與分析。首先,要恰當的使用副語言。如在對方訴說時的身體姿勢,美國咨詢教育家伊根對此提出五字決即:1.要面對當事人,但不要直接面對,要有一定的角度。2.身體姿勢開放,不能抱著胳膊。3.身段稍微傾向當事人。4.良好的目光接觸,目光經常坦誠接觸。5.身體放松表情自然,手自然擺放。這樣,也更容易使對方獲得一種受關心,受愛護的心理體驗,給人一種親切感,使當事人樂于敞開心扉,以便于在調解工作中當事人樂于接受。其次,要恰當的控制當事人的情緒。在調解工作中,一般首先采取“背對背”的方式進行調解,所謂“背對背”就是先將當事人雙方隔離開,避免雙方當事人在情緒非常沖動的情況下,相互指責、謾罵等,最終導致矛盾升級和復雜。而通過隔離,讓雙方當事人對法官分別進行情感宣泄,降溫當事人的情緒,以便接受法官的調解建議。所以,法官在分別做工作前需要耐心傾聽當事人的訴說,讓他們把自己心中的不滿得以宣泄,然后法官再給予恰當的教育或疏導,使當事人在心理上得到慰藉。事實上,當事人往往在向法官訴說的過程中,其心理就已經漸漸得到了平衡。最后,要恰當的保持平和的心態。法官在調解過程中,肯會出現當事人蠻橫不講道理、出現不遜、甚至侮辱性的言辭攻擊等等尷尬,但法官必須控制自己的情緒,防止不良情緒的發生,要始終保持平和的心態。(二)法律調解的對策與分析。首先,要理清案件基本脈絡雙方。當事人到法院后,常常都選擇對自己有利的去說,不乏夸大其詞的,總是不談自己無理之處。而此時,法官作為一名裁判者,必須要有耐心,逐步去偽存真,弄清事情的真相,這樣才能確定解決糾紛的方式方法,才能提供調解的入手點。其次,要分析案件證據。當事人到法院后,不管有理的還是無理的,一般都滿懷氣憤,所以法官此時不能籠統地要求當事人應該按照誰主張誰舉據的證據規則提供證據,甚至對當事人無理的要求加以訓斥,但必須促使當事人提供相關證據并對證據發表意見,由對方辨認證據,表述對證據的意見,參考當事人對證據的看法,法官再結合雙方的證據,從證據出發表露出其提供的證據與雙方糾紛的關聯性及不足性,以便雙方當事人對自己案件結果從不合理的期許達到在法律范圍內的合理期許。最后,要暗示案件結果。但注意暗示結果必須適當,可以在庭審結束后,甚至可以在法庭給一方宣判時予以暗示。如果在庭審結束后,可以對可能的敗訴方講清可能敗訴的理由及敗訴的后果,對可能的勝訴方講明其即使可能獲得勝訴,但可能執行困難或不到位,尤其其可能失去親情、友情等,表明當事人雙方可能實際上是最終誰也沒獲得好處。如果在給一方宣判時,還可以結合案件可能的調解結果及判決的結果最后做一次努力,這種情形下當事人已經明確知道案件結果,一般會認識到調解是對自己有利的結果,則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結果,使本來處理很棘手的案件最終得以調解結案。
動畫角色設計雙重性論文
摘要:動畫角色是動畫片的靈魂,觀眾對一個動畫角色的價值判斷不單純停留在其外在的造型層面,還包括對角色性格內涵的認同。伴隨著動畫的產業化進程,動畫角色形象的價值逐漸被提升到商務運作的高度。擁有獨特性格魅力的動畫角色不僅具有深遠的藝術價值,而且蘊涵著巨大的市場與利潤,它拓寬了動畫持續盈利的后續空間,由動畫角色形象衍生出來的產品蘊藏著比傳統商品更大的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
關鍵詞:藝術;商業;角色;性格;衍生產品;價值
一、引言
獨特的性格魅力是一個動畫角色的靈魂,動畫角色的人氣的高低與其性格魅力有著密切的聯系。將一定的商業因素融入動畫的藝術創作中是動畫片產業化運作的突破口。通過對動畫角色的形象設計、標準造型設計和動作設計等多種要素綜合體現角色的性格魅力。
一、從藝術和商業兩方面研究動畫角色的性格
動畫片是深受兒童和家長的藝術產品,可以說老少皆宜。我國觀眾大都記得《大鬧天空》、《三個和尚》、《神筆馬良》等深入人心的動畫片,他們鼓舞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兒童。動畫片以及動畫產業具有無國界語言障礙、消費群體廣大、國際化強、市場需求大、產品生命周期長、無高能耗、不污染環境等特點,因此經濟學家把文化產業之一的動畫產業劃為“朝陽產業”,認為是二十一世紀開發潛力巨大的核心產業。
動畫角色設計的雙重性綜述
摘要:動畫角色是動畫片的靈魂,觀眾對一個動畫角色的價值判斷不單純停留在其外在的造型層面,還包括對角色性格內涵的認同。伴隨著動畫的產業化進程,動畫角色形象的價值逐漸被提升到商務運作的高度。擁有獨特性格魅力的動畫角色不僅具有深遠的藝術價值,而且蘊涵著巨大的市場與利潤,它拓寬了動畫持續盈利的后續空間,由動畫角色形象衍生出來的產品蘊藏著比傳統商品更大的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
關鍵詞:藝術;商業;角色;性格;衍生產品;價值
一、引言
獨特的性格魅力是一個動畫角色的靈魂,動畫角色的人氣的高低與其性格魅力有著密切的聯系。將一定的商業因素融入動畫的藝術創作中是動畫片產業化運作的突破口。通過對動畫角色的形象設計、標準造型設計和動作設計等多種要素綜合體現角色的性格魅力。
一、從藝術和商業兩方面研究動畫角色的性格
動畫片是深受兒童和家長的藝術產品,可以說老少皆宜。我國觀眾大都記得《大鬧天空》、《三個和尚》、《神筆馬良》等深入人心的動畫片,他們鼓舞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兒童。動畫片以及動畫產業具有無國界語言障礙、消費群體廣大、國際化強、市場需求大、產品生命周期長、無高能耗、不污染環境等特點,因此經濟學家把文化產業之一的動畫產業劃為“朝陽產業”,認為是二十一世紀開發潛力巨大的核心產業。
小議音樂教育任務以及目的的雙重性
一、教學任務和目的的雙重性
以培養研究生(碩士)為對象的高層次專業鋼琴教師以及以培養本科生(學士)為對象的一般普及型鋼琴教師為主要目的的成人高等音樂教育,與學院鋼琴演奏專業的教學在諸多問題上是有著很大區別的。除與其同樣要嚴格而系統地訓練扎實的演奏技術基本功以外,更重要的是,還必須讓學生懂得鋼琴教學的規律和方法,以及對鋼琴文獻的更為全面的、雙重的認識和了解:即在對學生進行技術訓練、對作品的內容和技術分析等演奏教學所需要的工作同時,還隨時都要將這些內容落腳到以教學為目的的理論和方法上,對鋼琴文獻如何正確地轉化成教材使用上。也就是在教學中既要側重于教學理論,又要強調演奏實踐與教學理論并行。演奏是一門個性化很強的藝術,教學則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一個好的鋼琴演奏家并不等于一個好的鋼琴教師,他必須有一個轉換過程,或者說要有一個再學習的過程。而音樂教育的鋼琴教學,就是要兩者同時并舉,如此對教師的要求,不管我們是否認識到或是否承認,實際要比單純鋼琴演奏專業教學要更高、更嚴,知識面要更廣。觀其教學成果,是教會學生在訓練中不僅要掌握演奏技術,使其具有一定的演奏能力,還要掌握一套系統的教學理論和方法;既教會學生能演奏好不同作品,還要學會將這些作品正確地轉換成教學中的教材使用,使培養出的學生既具有較高的演奏能力,又具備較好的教學能力。這應該就是高等音樂教育鋼琴專業教師的作用與任務。
二、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1.懂得鋼琴教學中“教”與“學”這對矛盾的普遍性及特殊性(亦既教學規律)鋼琴教學,就是要解決鋼琴這門專業的“教”與“學”這對矛盾。舊的矛盾解決了,又會產生新的矛盾。整個教學過程至始至終就是在不斷解決矛盾中完成的。同樣,鋼琴的“教”與“學”這對矛盾也存在著普遍性和特殊性。所謂普遍性,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碰見、普遍存在并預知會出現的各種矛盾;所謂特殊性,主要是不同學生因自身的種種原因在不同學習階段出現的各種矛盾,是無法預知的。必須指出的是,特殊性的矛盾是存在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有著它的必然性,固而一定要讓學生懂得盡可能多地概括典型規律中的特殊現象的必要性。在解決這一系列矛盾的過程亦即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十分地明確這既是學生掌握演奏技術的過程,也是他學習與領會教學方法和要領,熟悉、積累教材以及如何使用教材的過程。對此,教師應有意識地加以強調和引導。
2.熟悉和掌握較為廣泛的鋼琴文獻(各種教本的特點)文獻,簡而言之就是有歷史價值或參考價值的圖書、期刊以及非書資料。鋼琴文獻的組成,不外四大類兩種載體:各種教本、各種體裁和風格的樂曲、具有指導性的論著和文章(書本形式)、以及相關錄音錄象資料(非書資料形式)。但作為課堂教學和訓練用的教材,主要是樂譜形式的各種教本和樂曲,其它則為訓練和教學的輔助性資料。這些文獻雖說不上“浩如煙海”,但從最早為羽管鍵琴、古鋼琴、大鍵琴所寫的作品到現在,幾百年來所積聚的確實也多得是不可能每個人所都能知道、更不可能都能有所接觸和掌握。作為教材所用,各國鋼琴教育家們多年來已將這些文獻均按各自的理解和習慣需要組成為不同的教材體系,比如我國就是以車爾尼的作品599—849—299—740等為主線,再輔以其他相應程度作品組成了一套教材體系,且沿襲至今。這一類的文獻,教師一般是熟悉的、了解的。可作為音樂教育的鋼琴教師,這就遠遠不夠。任何一個作品都有它各自的獨有特點和長處(既含有各自不同的各種技術課題和難點),固而也就會形成它作為教材的不同作用———為解決教學過程中不同階段、不同學生出現的各種矛盾提供多種的手段和方法,熟悉和掌握的文獻越多,可供選擇的手段和方法就越豐富,從而解決不同問題的調劑空間就越大,這就是教師本身以及要求他的學生應盡量多地熟悉和掌握文獻的意義所在。在實施教學時,教師應有計劃地作好精練具有各種代表性的作品,與較系統地大量瀏覽不同時代、不同作曲家的作品相結合。精練的作品不僅要求學生要按音樂會要求能高水平地演奏好(這既是自身演奏能力的體現,也是能高質量教學的技術保證),同時還要將其作為教學用的教材去引導學生吃透作品的技術課題,或者說教學課題。系統地瀏覽作品時同樣也需要有意識地教會學生作好這方面的工作,以豐富教學內容和手段為目的。對于相關論著及非書資料的音響(或音像),首先它是鋼琴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作為教學輔助材料納入教學使用時,它又具有其特定的含義———是樂譜教材的重要補充和延伸。這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更重要的是,其研究成果為技術訓練提供了理論根據(論著),實際音響則真實地記錄了鋼琴音樂的不同時代風格特點、作曲家的創作動機、不同演奏家對作品的不同理解和情感體驗等。在直觀地告訴我們這一切的同時,還可讓我們從中分析了解到鋼琴音樂發展的歷史軌跡,為我們正確掌握和使用書面教材提供了多方面的依據。至于借此校正樂譜中的誤、缺等等,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除此以外,當我們將一些不同時期出版的樂譜、論著及音響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后,還可看出實際上這就是某一個時期的歷史文化綜合反映。這對于音樂教育的鋼琴教學,也是不可缺或的,極為重要的。
3.有一套因人而異的教學方法(熟悉教育學、心理學一般原理)因人而異的教學方法,是針對不同學生因各自自身原因在不同學習階段所產生的非普遍性問題所采取的教學方法,亦即解決各種特殊矛盾的方法,它是立足于教師對學生音樂專業方面和非音樂專業方面均有全面了解的基礎上(包括技術基礎、生理條件、學習和演奏的心理因素、接受能力、承受能力、思維能力、音樂素質等)。這些實際已不僅僅局限于音樂專業,還涉及到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的范疇,教師應該熟悉和有所了解。“考慮鋼琴演奏教學問題時,教師不僅應該采用本專業范圍內的部分教學法,而且還要利用現代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經驗,吸收這兩方面研究制定的研究法。”其實這也是音樂教育鋼琴專業的學生所必須學習的課程。問題的關鍵是教師如何將這些非音樂專業的基本原理運用到鋼琴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把這些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我們的鋼琴教學才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和具有現實的意義。如教學中學生在學習某一階段突然有進度停止不前甚至略有倒退的現象出現,這就是心理學的所謂“高原現象”,這一時期叫“高原期”。
我國信貸配給雙重性探討論文
摘要:本文首先通過對金融抑制理論和金融約束理論的簡要回顧,說明了信貸配給的形成及西方經濟學家對此的研究;然后對中國金融市場上存在的信貸配給現象予以考察,對中國信貸配給的雙重性進行了說明和解釋并提出了結論和政策建議。
關鍵詞:信貸配給;金融抑制;金融約束;信貸配給雙重性
一、信貸配給及其西方經濟學家對此的理論研究
信貸配給是信貸市場存在的一種典型現象,信貸配給理論是新凱恩斯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認為“或許可與凱恩斯主義的有效需求原理相提并論”(傅殷才,1993)。現代信貸配給理論評述信貸配給是指貸款人基于風險與利潤的考查不是完全依靠利率機制而往往附加各種貸款條件,通過配給的方式來實現信貸交易的達成。它表現為兩種情況:(1)在對借款人信用評級基礎上,一部分申請人可以得到貸款而另一部分則被拒絕,即使是后者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也得不到貸款;(2)借款申請人的借款要求只能得到部分的滿足。新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信貸市場僅僅是利率機制在起作用,利率靈活的變動能夠自動地調節信貸市場的供求關系,使信貸市場趨于均衡,而信貸配給僅是由于外部振動所引起的一種暫時的非均衡現象。下面我們介紹兩種對信貸配給有不同看法的理論,用來說明我國信貸配給的雙重特點。
20世紀70年代初期,麥金農和肖通過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壓抑和金融深化模型(以下簡稱M-S模型),說明了發展中國家存在的嚴重金融抑制是制約儲蓄積累和經濟發展主要障礙,概括地說,M-S模型明確了凱恩斯主義低利率刺激投資的政策模式在發展中國家的不適用性:即有管理的低利率必然會要求在有管理的信貸市場上進行信貸配給(CreditRationing),而信貸配給將使低效率的投資獲得廉價的貸款,從而阻礙了經濟增長。
麥金農和肖的理論認為,金融體系在國家控制下以配給的方式供應信貸,能獲得信貸的多為享有特權的國營企業以及與官方金融機構有特殊關系的私營企業,而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得不到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金融機構出現大量存貸差。但這些借款者的投資并不總是獲得較好的效益。因此,信貸配給政策可能擠掉一些高效益投資項目,從而導致資金使用效率下降。
全球自由貿易雙重性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
全球自由貿易環境下科技標準化作用建設已經成為"雙刃劍",在GATT/WTO的法律體系中第20條的安全例外中,明文規定進口國可以保護人類健康,枯竭資源,依據國家主權原則,制訂更高標準,保護人類健康,枯竭資源(Humanandhealth,exhaustivenaturalsource)。但是由于規定不完善,易誘導綠色貿易壁壘。一些發達國家在綠色貿易的借口下,行貿易保護之實,制定嚴格復雜的檢測和審批形成所謂的“綠色貿易壁壘”。尤其是烏拉圭回合之后,各國只能在GATT/WTO在規定第20條的安全例外中和衛生和預防協議(SPM)中,人為設置障礙。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盡快研究建立既符合我國國情、又能與國際接軌的標準化體系,適應世界自由貿易環境。
關鍵詞:標準化自由貿易雙重性
一,引言
1947年,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產生了關貿總協定,3作為重要國際組織,WTO在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和世界自由貿易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貿易組織所簽的條約,尤其技術條約,已經成為規范貿易行為和制度世界性指導原則。但是這個多邊貿易體制具有大國利益傾向,尤其是自由這個貿易中的實用主義依然存在,使WTO成為大國主導操縱一個場所。事實和歷史證明:關貿總協定糾紛不斷,原因之一便是自由貿易中的實用主義和大國主導操縱,科技標準化作用的雙重性使然。有人說:WTO是一個“富國俱樂部(clubofdevelopedandrichstates)”和“只保護富國利益(protectionstates''''profitonly)”4。
全球自由貿易環境下科技標準化作用建設,已經成為"雙刃劍",既有有利的一面,亦有不利的一面,因此要揚長避短。一方面,要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參與世界經濟全球化;另一方面,也要適當搞一些自己的標準,以阻擋外國企業長驅直入,保護本民族利益。全球自由貿易環境下要利用貿易技術壁壘協定給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待遇和在WTO的過渡保護期內的條件,戰略高度上重視標準化作用。
信用效率雙重性交流
無論是宏觀信用效率,還是微觀信用效率,信用效率都有著雙重性,可以表現為正負兩面。
信用正效率是指信用活動對經濟發展有正面的影響力,具體表現為對經濟運行有積極的影響,對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
信用負效率是指信用活動對經濟發展有負面的影響力,具體表現為對經濟運行有消極影響,對經濟增長有制約作用。
從整個社會信用活動來看,從宏觀信用效率來看,社會各種信用活動有的直接作用于經濟運行與增長,有的則間接發揮作用。因此,信用效率可以分為直接信用效率和間接信用效率。
直接信用效率是指各種經濟主體的各種授信與受信活動對經濟運行及其增長的影響力。
間接信用效率是指各種信用信息服務機構的各種與信用相關的社會性服務活動,對經濟運行及其增長的影響力。
房地產企業經營管理雙重性分析
摘要:主要研究房地產企業經營管理的雙重性,對房地產企業雙重性管理的主要內容與作用進行了討論,并從平衡計分卡在企業經營管理雙重性平衡協調中的應用和雙重內部控制兩方面介紹了房地產企業雙重經營管理策略。
關鍵詞:房地產企業;經營;經濟雙重性
房地產行業是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命脈,經過政府長期對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房地產行業規模不斷擴大,逐漸發展成熟,房地產企業的經營水平不斷進步,經營方式也更加多樣,隨著房地產行業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入,房地產行業形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企業盈利空間逐漸縮小,房地產企業需要通過管理思路和經營方式的創新來適應房地產行業形式變化,使之能夠在市場中生存下來,實現房地產企業的長遠發展。
一、房地產企業經營管理工作的雙重管理模式
主要介紹了房地產企業經營管理工作的主要內容,可具體劃分成價值鏈管理和利益分配管理兩方面,二者之間形成了明顯的相互制衡關系,在房地產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中要充分利用其雙重性的特點,平衡內外部關系,形成良性循環,逐漸提高房地產企業經營水平,使之能夠在日漸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勝出,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
(一)雙重管理